前言
洞庭湖之西,武陵山之东,盘山与关山遥握相抱着一方膏腴之地,乃是方圆数百里的洞庭湖平原腹地,广阔的澧阳平原。这个江南平原上,有两条河东西贯经,位南为澧水,自桑植而下入洞庭;位北是涔河,收武陵余脉水源而至小渡口汇入澧水入洞庭湖。从中一条驿道,自北而南再偏西南行,此驿道今人俗称涔阳古道。起于湖北公安境内的孙黄驿,接轨湖南界湖之界桥后,经烟堆岗、杉林铺,过顺林桥,再插梦溪寺,由涔河朱家码头渡河直奔澧水侧泮的兰江驿,于此在兰江码头渡河后入临澧地面的清华驿,再到武陵地面的大龙驿。自大龙驿后,继续向西南蜿蜒而去,指向广西云贵,以至联系茶马。
孙黄驿至顺林驿40公里,顺林驿至兰江驿30公里,兰江驿到清华驿30公里,清华驿到大龙驿35公里。自古以来,此驿道是内地链接大西南的纽带,京城通向边鄙的动脉。有文字记录以来,黄帝征蚩尤、炎黄争兵、汉代伏波将军马援平南、三国时诸葛亮征蛮夷,其调兵运粮,全靠此道。大禹治水、屈子行吟、李白南游、杜甫避难、三袁(明朝著名文学家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出行,都在此道上留下了足迹。
就在这条古驿道上,有一重镇,名称涔阳。涔阳位于涔河之北、盘山之南,东濒洞庭湖,西与亘山相壤而向武陵。洞庭湖旧名云梦泽,浩瀚800余里,广阔的湖沼收纳的十面水源,常在春水发、夏水涨的季节泛滥,在此低洼处巢就了一个个湖泊,其中有一个湖泊,古称南民湖(与此湖相比邻的是涔河之南的湖——今人称为北民湖),今称宋鲁湖(以赣人宋、鲁两个家族的姓氏名之),此湖约在中段的最狭窄处,人们筑坝架了一座桥,于是以后就习惯于把湖看作两个部分了。这两湖一桥相衔而走,直通涔阳古镇。
古镇由于有山势相靠、水源相滋、平原相厚,近涔河而水道东西流畅,驿道贯巷而南北通顺,又在江南宜人气候的环境里,四季分明,土地肥沃,水旱皆宜,鱼米甚丰。再加上此处林茂竹修,四季百花争艳,瓜果充盈,十里荷香、千亩游鱼、万顷稻浪,特产睡莲、荸荠、莲藕、蘑菇、竹笋,水陆并收两栖之利,产销相兼商贸之益,天赐物埠民丰,地恩商贾如云。所以南来北往之客,东去西还之人,货物交换中转,都集散于此。古来之状,涔阳的繁华可以与武汉相媲,唐代大历才子李端的《江上逢司空曙》和《送客往湘江》两首赠诗对此有所描述:
其一:
共尔髫年故,相逢万里馀。
新春两行泪,故国一封书。
夏口帆初落,涔阳雁正疏。
唯当执杯酒,暂食汉江鱼。
其二:
识君年已老,孤棹向潇湘。
素发临高镜,清晨入远乡。
三山分夏口,五两映涔阳。
更逐巴东客,南行泪几行。
由此可见,当时的涔阳在诗人的眼里,是与夏口(即今之武汉)可以相提并论甚至胜于夏口的。
涔阳古镇之规模与繁华,虽今已荡然无存,官藉无考,但据野史零星之录,诗书碎片之记,可略知其貌。涔阳是个坐据方圆20多里的城镇。南北贯过的驿道,与连山接湖的街道相交,是个中心十字街。十字街将城区分为四区,四区再细化为数十条胡同,安居着涔阳先民。涔阳古镇整个布局是个棋盘市容。中心区是个广场,故称校场,是点兵、集会、展销商品的地方。涔阳官署衙门,就是广场十字路西北的大宅子。一年一度的元宵灯会、清明庙会、端午节、中秋节的聚会把这里打扮得最热闹。
由广场十字口四去的街道及其大小胡同里,青砖灰瓦的民居,大多比邻而住,单家独院的有钱人家门庭高昂,学堂、祠堂、官署的建筑讲究抢眼。临街多为店铺。铁匠铺、木匠铺、典当铺、百货铺、裁缝铺、小五金铺、金银首饰店、字画古玩铺、剃头店、香纸铺、布铺、药铺、染坊,等等,货物俱全,琳琅满目。饭馆、面馆、茶馆、肉案、鱼行、酒厨、烧饼店、糕点铺、菜市场,等等,舌尖服务类,芳香四溢,沁人心脾。旅馆、青楼、麻将馆、教坊,等等,娱乐消遣场所也间于其中。这些大大小小的店铺馆所,高低错落,鳞次栉比。琉璃瓦和青瓦、白墙,在太阳下反射着多色调的光彩;旗招灯笼广告五花八门地引诱着过往人的眼球。货郎们挑着货担从这里打货后把货鼓摇到乡下;吹糖人、敲麻糖的担子满街地吆喝每天都馋引着一群小孩;补锅佬、铜匠、锁匠、戗菜刀的或吆喝或摇动着铁板,渲染着街市的热闹。跑江湖、唱皮影、玩猴把戏的一来,街上就围得水泄不通。
涔阳三教皆兴,城里寺观庙宇众多,三元宫、高升庙、弥陀寺和紫极宫,名气大、香火盛,吸引着远近香客,游方僧道。
如此繁荣的膏腴之地,自古以来是文人骚客、官宦士族的乐游之地。据查寻流散于民间的尚存文史资料可知,楚顷襄王之子熊完,在秦国九年的人质生涯中,时时思念楚国家园,留下了“洞庭兮木秋,涔阳兮草衰”的悲愤之作。屈子流放时,行呤江南,在《九歌•湘君》诗中有吟咏涔阳古镇的诗句:“驾飞龙兮北征,邅吾道兮洞庭;薜荔柏兮蕙绸,荪桡兮兰旌; 望涔阳兮极浦,横大江兮扬灵。”唐代诗人刘长卿的“湖畔春山烟点点,云中远树墨离离”、张九龄的“极望涔阳浦,江天渺不分。扁舟从此去,鸥鸟自为群”、戎昱的“涔阳女儿花满头,毵毵同泛木兰舟。秋风日暮南湖里,争唱菱歌不肯休”、明代袁中道的“雨过烟尚凝,涛声江原静”、“夹路刺花繁,斜阳鸟语沸”,都对旖旎的涔阳古镇及南民湖的景色进行了绘声绘色地生动描述。
当然,涔阳必然成为官家必占、望族必争之地。更是官家跑马旅歇的理想站口、兵家设险据要的天然重塞。皇帝问政、宫廷采风,出行必经。历代为驿,各朝置署,隋唐元明皆有衙门。清朝初年鼎盛至于与澧州并立,在九澧大地上分土而治。有资料佐证,涔阳在中唐年代为县,对此,李嘉祐《留别毗陵诸公》云:“久作涔阳令,丹墀忽再还。凄凉辞泽国,离乱到乡山。”晚唐升格为州郡,诗人杜牧《登沣州驿楼寄京兆韦尹》曰:“一话涔阳旧使君,郡人回首望青云。”这使君便是对州郡长官的尊称,郡人所指乃涔阳郡人,可见此时涔阳为郡治。涔阳为郡的更可靠证据是墓志铭,《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洛阳卷》第十四册所载的《唐故朝散大夫崔公(芸卿)墓志铭并序》云:“累刺黄、岳、曹、沣四郡。中间诏下守登,收不之受而改郡涔阳。”看来这个崔芸卿是当过涔阳郡守的。墓志铭是记录墓主人生平而随墓主人埋于墓中的信物,其言必实。
从战略角度说,兵控涔阳,就扼住了政通边夷的神经;卡断通道,就断绝了军队来往的后路;盘踞要塞,就掌握了屯兵储粮的大本营。所以历代的战争风烟都会给这里带来腥风血雨。黄帝有国以来,涔阳重镇就在不同凡响的繁华昌盛里凸显为一方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的中心,因而成为征剿蚩尤的行营。楚国时候,涔阳望郢都而成为畿辅。三国时期成为屯兵大本营。特别是明清以来,战火连连,王旗如梭,朱元璋在此驻军;李自成在此抗明奠基,整军北上,攻克襄阳;吴三桂在此镇压过农民义军;后吴三桂造反,又占领涔阳以为军粮供应地和前沿阵地;清朝更是在这里剿灭过农民义军和吴叛军。这期间,军队过往如梭,战争拉锯反复,王旗拔插频频,涔阳百姓遭受战祸深重。
涔阳最后毁于康熙之手。康熙于1769年夺得涔阳后,其“民”因一“言”之误而沉于血海(康熙口谕“歇息三日”之“歇息”被误传为“血洗”),“城”为一“面”之尊而埋于尘埃(毁城灭迹),“文”因一“忌”之词而遭到删除(所有典籍文书皆因回避“涔阳”二字而必予以删除之)。这皇帝的“言” 、“面” 与“忌”是何等地专制极权、何等地至高无上,那万众之“民”、万民之“城” 与万卷之“文”,简直就是一颗草芥。
本来,满清前期屠城,尸骨横野,血流漂橹,惨不忍睹,对此康熙是深不以为然的。他承袭帝位之后,欲收人心,敛杀戮而重治理,效先贤而追尧舜,推孔孟而倡礼教,可是,偏偏这时遭遇了涔阳血案,这对他的民本初衷是极大的讽刺,对他的声誉是极大的威胁,故此,他在尊严受到损害的焦虑心理支配下,竟然倚仗皇权走下策,支 出“掩盖” 招数。谁知这一掩盖,就导致更多的荒唐事情,反而把局面弄得更糟。
糟之一也:历史上满清屠城没有灭城;唯只涔阳屠城灭城而成为特例——这一特例,使他比他的先皇走得更远、显得更残酷。
糟之二也:正因为杀的是本援清之民,所以枉杀了就更害怕留下活口 ;又正因为枉杀了援清之民, 所以杀人者也不能留活口。这就是曹操为了坚持“宁负天下人,莫要天下人负吾”的独夫哲学而枉杀支持他的吕伯奢之故事的重演,而且被他发挥到极致。
糟之三也:欲盖弥彰,欲理更乱。康熙想利用一切手段掩盖血案、去掉涔阳,由灭口、灭城、灭迹,进而至于篡改历史,毁灭文化,由一地推及全国、由一词殃及所有典籍,带来历史虚无。
糟之四也:一人之心病,带来后代之心病。康熙以后的清朝各代皇帝,皆为涔阳血案及先辈耻辱所困,疑神疑鬼,避讳设禁,在病态心理的阴影里,演绎出许多荒唐之事。
糟之五也:那涔阳城灭人绝之后,形成不可掩盖的荒芜,欲交代历史,不得不实行“湖广填四川,江西填湖南”的挪位大移民,由此劳民伤财,酿成积怨,深化了民族矛盾。
引子
明朝天启、崇祯年间,朝政腐败,皇亲贵族、地主豪绅霸占土地,横征暴敛,鱼肉百姓。此间又逢陕北连年旱荒,农村破产,千百万农民上无片瓦,下无立足之地;衣不遮体,食不果腹,为求生存,纷起暴动。先有陕北白水县农民王二于1627年率领数百农民杀死知县张斗耀,拉开了明末农民战争的序幕,马上就有王嘉胤、王大梁、高迎祥和王左卦等农民纷纷起兵响应。接着李自成与张献忠相约先后加入了起义军的队伍。李自成于崇祯二年(1629年)杀死贪官后,投入他舅舅高迎祥领导的起义军中当“闯将”。张献忠于崇祯三年(1630年)在陕西米脂十八寨起义,自称“八大王” 。这些义军队伍中,李自成尤其英勇善战,识略过人,在高迎祥战死后,担起了领导这支义军队伍的大任,与明军转战在陕﹑晋﹑畿南﹑豫楚等地广阔的战场上,为解救农民的生存而战,因而队伍越战越大。特别是他针对明朝地权集中与赋税繁重的情况,提出了“均田免赋”口号,劫富济贫,实行平买平卖,保护工商的政策,因而深得民心,民间处处流传着“迎闯王,不纳粮”的口号,所以屡战皆得到百姓的自发支持,占领了大江南北几乎六个省的土地。1643年(崇祯十六年),李自成在襄阳称新顺王;同年,在河南汝州(今临汝)歼灭明陕西总督孙传庭的主力,旋乘胜进占西安,奠定了全国性胜利的基础。1644年正月,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定都长安,年号永昌;同年三月十八,李自成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四月,多尔衮率八旗军与明总兵吴三桂合兵,在山海关内外击败李自成。李自成兵败退出北京后,一路辗转南下到常德、澧州、涔阳一带,继续抗击清兵。
话说在闯王义军与明军战斗的过程中,其部将李侠风在另一部将马守应于崇祯十六年 (1643) 三月占领澧州后,他也于同年春攻陷涔阳。
李侠风乃陕北榆林人氏,虽兵临城下,但尚不知涔阳情势,其攻陷涔阳,实得力于当地农民蔡坚的支持。当时涔阳守将乃明将周凤祺堂弟周道鹰,其人有勇有谋,据城坚守,李侠风开始与之交锋,连攻三日不下,心里十分焦虑。正在这时,蔡坚赶到。
蔡坚本涔阳辖区蔡岗人氏。那几年陕北闹饥荒,江南山区也受旱灾影响,蔡岗作为山区,在劫难逃,农民遭旱困穷,许多家庭都顿口住粮,挣扎在死亡线上。可是当地土豪趁荒年高利放粮,灾后敲诈勒索,这样,蔡家几亩山田,就因为父亲为了一家五口人的生活,借了当地土豪周道善五担稻谷。到了年关,那周道善竟然以三倍之利索账。在那穷困潦倒的家境下,蔡家哪里还得起!于是,周道善就倚仗朝中有人,硬逼蔡家放弃了五亩良田。蔡父气愤不过,回家后寻短身亡。蔡坚的母亲无赖,带着蔡坚的妹妹回了湘西娘家,从此母子音讯不通,丢下蔡坚和高龄的奶奶一起生活。两年后,蔡坚的奶奶病故。失去了亲人的蔡坚,在送走奶奶后,于一个月黑夜,烧了周道善的房子,逃到这涔康下垸远亲家落脚。今听李自成义军来到涔阳,蔡坚非常高兴,于是,带领几个拜把兄弟,想来投军。眼下看到义军攻涔阳难下,想起曾经和父亲在涔阳老城的补修工程中服过劳役,参与过城内排水系统整修工程的劳动,熟悉这里的地形及其暗沟水道。就主动请缨,参加攻城战斗。他和李侠风一起商量出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声东击西、虚张声势的计策,策划李侠风夜间佯攻正门以吸引守军的注意力和主力,自己的主力则潜伏在东西两门,待蔡坚入城夺得东西城门后,火把为号,发起猛攻。
计策拿定后,蔡坚带领他的农民兄弟十多人,从涔阳城内往南民湖排水的暗沟里爬行潜进,在暗沟流经的城墙处,拉开铁栅栏,钻了进去。进城后在夜色掩护下,逐步联系到城内的拜把兄弟,组织了近三十多人的突击队,分两队潜行到东门和西门。此时,由于义军进攻正门凶猛,防守吃紧,周道鹰把看守城的主要兵力调到了正门,故东西两门只是常规看守。蔡坚他们到后,在约定的时间,突然向守门军发起突然袭击,一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掉措手不及的城门守卫,拉开城门,放下壕沟的吊桥,向外亮出火把。这时,早已埋伏在东西门附近的义军看到城墙上的火把后,如蛟龙出水,冲进城里,一路喊杀着从东西两边合围过来,其势汹涌如潮。此时那正在南门敌楼上指挥防守的周道鹰吃了一惊。他见满城都是火把,到处都是震耳欲聋的杀声,不知义军虚实,不敢鏖战,带着残军败将,仓皇弃城而逃。
李侠风攻陷涔阳后,担任了一段时间的守卫,蔡坚和他的农民哥儿们也就进了军中,蔡坚成为这支新军的头目。后来李侠风又收蔡坚在他门下学艺,成为他的关门弟子。这蔡坚为人厚道,与李侠风私交甚密,他也十分关心师傅的个人生活,劝李侠风道:“云飞万里总有个起落之处,马跑八方不能没有夜宿之圈。师傅安个家吧!我们往来也好有个乡情乡谊。”
李侠风听他一说,也觉得在理。心下暗忖:自古将军百战身,说不定什么时候马革裹尸。无家无后,说什么荣耀也只不过是水中的月亮,何况疲倦的灵魂也要有个安息之所?于是便产生了在此成家立户之意,经过他的一番撮合,李侠风终于同意了与涔阳一个王姓农民的女儿结婚成家,在涔阳落下户口。可是结婚不久,就听调带蔡坚北上作战。后虽屡战皆胜,但因山海关、北京之役,受到多尔衮和明朝叛逆守将吴三桂内外夹击连续败北后,又随闯王余部李过、高一功、高桂英反转来到涔阳、澧州、常德一带,继续坚守涔阳,联明抗清, 这样相持战达6年之久。可恨那吴三桂追随清朝后,引兵一路追剿闯王余部,于顺治七年(1650)在江南常、澧、涔区域与闯王大顺军展开全面决战, 史载此乃义军“与清军最后一战。九月,大顺军十余万人从常德沙罗开发,踞今临澧新安镇、澧县石马堰、深沟及石门渫阳一带,列营40里。十月,大顺军将领王进才陷澧州。次年大顺军战败。清军始控制常澧地区。”在此次系列之战中,涔阳守卫李侠风带领农民军与吴三桂的部将吴英槐血战一年,那心毒手狠、嗜血成性的吴英槐每战不利,遂起歹心,竟然挥军残忍至极地斩杀手无寸铁的无辜百姓,连妇孺老幼也不放过,力图以制造无人村为卑鄙手段胁迫义军就范,涔阳百姓罹受大难。再说涔阳自澧州被吴三桂攻陷之后,已成孤城,难以独存。李侠风虽然智勇双全,无奈四面受敌,无计可施,尤其见吴英槐滥杀无辜,痛心疾首,为顾百姓性命,不得不放弃城守,带领余部夜间撤出涔阳,西逃入山。此乃1652年深秋之时。
李侠风逃亡之时,爱妻重孕在身,不能随行,于是在逃亡前夜,将妻密送至涔阳员外张明昌家,委托照顾。
张明昌与李侠风本是同门师兄弟,学艺于张三丰的得意弟子玄真道长门下。同门学艺的还有方荣、吴英槐、韩吾夫等。这些同门弟子中,以李侠风年长,尊为师兄,张明昌次之,方荣、吴英槐、韩吾夫依次次之。只是那吴英槐心怀叵测,侮辱师妹、盗走玄真武学秘笈,犯下欺师灭祖之罪,背叛师门而逃,那玄真气愤不过,责成李侠风清理门户,想不到吴英槐竟然成为吴三桂的部将、清廷的鹰犬。吴英槐此次攻占涔阳杀戮残忍卑鄙,其中就有李侠风担负了清理门户责任而借两军之战泄私愤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他与李侠风有杀父之仇。那就是当年他和他父亲吴雄在吴三桂军中守山海关时,吴雄引清兵围攻李自成兵营,李侠风带兵作战,与吴雄恶战在明长城脚下,吴雄最后不敌李侠风,被斩下人头,吴英槐侥幸得逃。
张明昌与李侠风交往甚厚。当年他艺成辞别师傅之后,成为明朝将领,因守关失败而被夺职追责问罪,定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秋后问斩,后因义军攻破北京,崇祯自缢煤山,李侠风打破监牢,张明昌才得以救出性命。由此一段情缘,张明昌熄了功名之心,来涔阳李侠风治所隐居经商,也娶了涔阳胡氏女为妻氏。
这次李侠风逃匿之后,其妻王氏得到张员外一家的细微照顾,于1653年5月,在张明昌妻胡氏的精心护理下生产一子,取名李汉生。张明昌见李汉生出生后,甚为欣喜,视为己出,给予了无微不至地抚养关怀,三岁学字、五岁教给诗书,直到七岁时李侠风接走母子。
且说吴三桂部将吴英槐攻破涔阳后,吴三桂为了缓和吴军与当地百姓的矛盾,调吴英槐进山搜索义军余部,另派与本地有地缘关系的胡汉做城守。这胡汉乃张明昌妻子胡氏之堂弟。胡汉从小父母双亡后,寄养在胡氏父母家长大,由于有这一层关系,那胡汉对胡氏的劝善之言还是听了许多的。特别是对张明昌的“鼓励耕种养民”建议,胡汉深以为然。这样,涔阳这个造血功能很强的天赐肥沃之地,不到五年,人口和经济得到很大发展。
涔阳有了初步的复兴之后,百姓得到暂时的休养生息。张明昌安心乐业,这期间生下一女,取名金霞。一家三口,小日子过得滋润起来。
谁想这反复无常的吴三桂功夺西南封为藩王后,帝王之心膨胀,于康熙十二年(1673)十一月,背叛清廷,带来了以他为首的“三藩之乱”,并于次年攻入湖南,攻陷常德、长沙、岳州、澧州、衡州等地,涔阳也易帜换旗。
涔阳换王旗后,胡汉仍然为城守,没有发生大型战争,持续发展了五年。
后清兵来剿,胡汉奉命调粮赴前线,不想被因为贪婪而在官场失势后沦为湖匪的方荣所杀,粮船被夺,吴叛军再调吴英槐这个嗜血魔鬼进涔阳,由此,再次引来连续的兵祸及不测。一部涔阳湮灭的血泪厄运就这样开始了。
时间:2015-06-20 21:27:1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