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登录后方可评论)  登录
11楼    文友:枫林老矿工
我的这篇回复,其实也是一个声明和告知。因为最近在网络上发现有其它作者盗用我的笔名“枫林老矿工”在写长篇小说。很难想象这是一种多么的无聊和无耻的行径。我所写的煤矿题材的原创长篇小说《血色枫林》和《杜鹃岭逸事》均在江山文学网首发,用的笔名是“枫林老矿工”,目前两部小说累计的阅读点击量,已经超过二十四万。在《血色枫林》发表后,就有一些人使用“血色枫林”这个书名,造成了混乱。没想到现在竟然有作者直接就盗用的我笔名“枫林老矿工”发表小说了。一个想写小说、想用文学的形式进行艺术创作的人,同时还能这么无耻,真是让人匪夷所思。
时间:2022-06-29 12:02:07    【回复】
在我构思和创作《杜鹃岭逸事》这部小说的几年,一些小说的原型人物已经陆续去世,这使我在写作中感到莫名的失落和怅然。在去世者中,有的是小说的主要故事人物的原型,比如肖圣文,他后来成为一个处级干部、一个大型国企的党委书记;有的是后成为矿区女工主任老三届生,在我当掘进工的时候她是井口的矿灯工,她曾一个贤妻良母型的业务骨干,退休后因为一场很普通的感冒竟然就丢了命,她的爱人是矿井的书记;原矿区的领导班子成员因为平均年龄摆在那,都属正常过世;但最让人内心难受的,是曾经因为宣传和党务工作来往比较多的结识的老朋友,如报社的常务副总、组织部的副部长、文联的会长;原公司下属矿井的书记、厂长等等,这一些朋友的年龄要比我小好几岁,有的就不到退休的年龄,但却走得很早。这些一直在煤矿工作和一直在工作中支持帮助矿区的政府同志和好朋友的去世,真是让我悲伤。他们不可能阅读到我的煤矿小说了。因为我写的小说的素材,大部分都有真实的人物原型,所有故事也都有真实的煤矿生活支撑。当然我的大部分工友还是阅读过或者正阅读着我的小说作品的。把共同经历的艰难的煤矿人生以文学的形式表现出来,把当年的煤矿工人的伟大的奋斗人生和他们的生动感人的生活以及精彩的故事写出来,我感到义不容辞。
时间:2022-05-02 22:45:37    【回复】
13楼    文友:枫林老矿工 --来自第二十三章 小学招聘
当小学老师这事情其实已经过去了四十多年。肖如坤在自己的人生回忆中,曾经有两次当小学老师的机会,但他都被人替换了下来。第一次是在肖好坤初中毕业后当家属工每个月挣十五元钱的时候。肖如坤的邻居是工区的小学校长,厦门知青,他找到肖父说“工区小学正需要一个代课的美术老师,我看让肖如坤去小学当代课美术老师挺好,工资也有二十多元,足够他自己生活之用了,如果有机会,能转正我一定会帮忙!”,矿中负责小学的领导也同意,但这事情到了矿政治处就黄了。他们另有人要进入这个岗位。后来肖如坤所在的上行小眼队的掘进班,有两人在工区当了小学教员,有两人到矿小学当了教员,一个建制班也就是八九个人,其中有四人有机会当老师,这已经是半上班的人数了。当时工区的文书曾打保票要推荐肖如坤接他的岗当文书。但这些调整始终都没有肖如坤的事。他依然是每天下班回来,面目最黑的小眼班的一个。肖如坤感到很心寒。后来他也是通过父亲的老同事帮助,去了矿山救护队,虽然仍然是采掘工,要参与最危险、最困难的矿井事故的抢险,但至少不要天天上班下井拿计件工资了。
时间:2022-04-14 19:49:51    【回复】
尊敬的文友“标本”:您好!感谢您阅读并提出好建议!你的意见“既然是真人真事何不用真实的人名,真实的地址,说不定有文献价值”。也许我的想法可能还比较简单。我理解小说的艺术的真实,与生活的真实,是不同的概念;两者可以很接近,也可以有所不同。并不是所有真实的生活就都能艺术化处理,我只能选择能打动人心的、有价值和我自己所经历过的,将其写入小说。借鉴真实的历史故事进行文学、电影创作是一大潮流,任何文学作品的故事情节都没有故事的真实和作者的真情更感人。完全用真实的人名、地名和历史事件进行写作,也会有许多难于绕过的困难。一是我并没有取得写作写煤矿企业历史的资格,也不是正规新闻单位的记者,可以写报告文学。反过来说可能也没有这个能力和义务。其次是我的曾经上级领导不少后来就成为厅级、省级领导干部,他们是否同意和愿意你写出他们的真实经历和故事,答案并不用猜就可以想到。不写真实的地名、人名以及各类故事的原本的内容,就可以避开这些敏感的问题,但这些真实的内容和故事的生动真实的文化意义已经融入了文学作品之中。真实与虚假读者其实自有感悟。煤矿人对煤矿的深厚的情感,只能沉淀在自己的记忆之中,只能通过文学的形式进行回忆和缅怀。因为绝大部分真实的矿井都关闭了,如果再不以文学的形式记录下来,那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奋斗和努力的所有价值,就会永远沉寂在关闭矿井的黑暗之中。真诚地感谢文友标本先生!
时间:2022-01-13 13:36:57    【回复】
15楼    文友:枫林老矿工 --来自第三十一章 黄昏之泪
真正对煤矿这个行业有体验、有实践、有经历的人,肯定不会对我的下述观点有看法。我认为,煤矿的底色是黑、灰、红三色相混合的。黑色自然是煤炭和这个行业的艰难、也是矿工的形象本身;灰色就是粉尘和矿区的平淡的生活;而红色就是象征煤矿工人的牺牲和煤矿工人对社会的无私奉献。在我认识的人中,最先是一个采煤队共青团的书记,也是副队长,他死在采煤工作面,工区的党支部书记告诉我,抢救中将他的尸体背出来的是书记,血是热的,流淌在书记的背脊上,那个热乎又浓稠的感觉一辈子都还在,是挥之不去的。第二个是一起招工的另一个漳平煤矿子弟。他是一氧化碳中毒身亡,是我将他的尸体抬上矿车的。第三个是我的同室工友,他是死亡在供工人洗澡的热水池中,他突发脑出血。到了矿山救护队,遇到的类似的事故和牺牲就很寻常了,从事煤矿工作、当煤矿工人真是不易 。
时间:2021-10-18 14:06:23    【回复】
16楼    文友:枫林老矿工 --来自第三十三章 最后考验
煤矿发生了安全事故,一般矿上的管理人员都不爱说。矿上的班子成员更是如此。而工人聚众围井口、威胁矿领导、闹罢工这样的事情,矿班子成员更不愿意对外宣扬,何况是矿井书记,他知道这种事情只会证明矿井管理的无能与失败。但任何事情都有特殊性。为了矿井的安全生产,肖如坤书记也是长期早中晚三班倒,就是在丰海矿的三年多带班也是如此。丰海矿有一百多个点面,私人的协议队占了一半。五十万吨的井型多达七八个采区、几十个独眼长距急倾斜薄煤层采面。我长期在周末两天和节假日的下井安全检查,三年半累计多下井近两百天。虽然矿井事故总体比以往大幅下降,但事故基数依然较大,依然不理想。矿领导半夜接到调度电话都就会彻夜难眠。一个管安全的年轻副矿长一喝酒就会嚎啕大哭,真是太难了,矿领导成员有一半人都患上心脏病,有三人心脏还搭桥,真是不堪回首。
时间:2021-10-18 10:17:03    【回复】
17楼    文友:枫林老矿工 --来自第三十二章 乡音未改
小说中“赵文德”这个人,其实除了名字改了,是有真实的人物原型的。他原来是482工区采煤队的采煤工,后来在开矿初期以开采浅层煤层为主的482采煤工区撤消后,他就随着大多数采煤工归入了230工区的采煤队。采煤队没有了,队长担任了矿井的安监站长。“赵文德”依然在采煤。再后来,从外省来的年轻采煤合同工成长起来了,他们中的优秀分子从普通采煤工干起,担任了班长、小队长、大队长。“赵文德”是在实在的人,他不爱说话,也不爱管别人,就是天天埋头上班。他始终是下班的人群中最黑的那个,因为他出力多、流汗就多,煤尘就粘在皮肤上,厚厚的一层,内行的人一看就知道。肖如坤回到矿上当了总支书记,虽然没有什么行政权力,但肖如坤在职工中的口碑很好,而且大部份老工人都认识肖如坤书记,肖如坤比赵文德晚到丰海煤矿八年,但肖如坤也是当年矿上最年轻的上行小眼掘进工。赵文德来找肖如坤反映想去疗养的事情,肖书记感到十分震惊,但立即就答应了,并着手帮助他实现这个愿望。肖如坤曾在公司政治处、党办、党工部担任科级多年,在机关也有一个的影响力。赵文德疗养的事情终于办成了。赵文德的故事是赵自己向作者聊天中说的,虽然他感觉很普通,但赵文德是从参加福州煤矿筹建到退休都一直在采煤的真正矿工。作者知道,赵文德四十年在井下一直干采煤工的经历,是福建、乃至在全国煤矿都是罕见的,赵文德创造了纪录。他的真实经历,作者不想再有什么艺术调整,只是换个名字照实写下来的。
时间:2021-10-18 09:43:59    【回复】
18楼    文友:枫林老矿工 --来自第三十一章 黄昏之泪
在我创作这部小说期间和陆续发表之后的半年中,我熟悉的原福州煤矿的建设者中,又有多名工友去世了。主要是因为疾病。在煤矿工作过的老人,大部份都下过井,就是煤矿的管理人员也要下井检查安全等,难免或多或少地吸入粉尘,他们也象小说中的人物和作者本人一样,不仅日常受着呼吸不畅的折磨,到了夜晚,睡眠时也会经常因肺部缺氧憋气而难于入眠或者惊醒。生活依然是艰难的。但我的内心却始终是坦然的,因为毕竟我们这些煤矿人靠自己的毅力和拼搏,曾经为社会为国家为这座城市进行过拼搏、挥洒过汗水、做出过贡献。我们不会忘记,当年有不一些工友就牺牲在矿井之下,比起他们,我们真算是幸运的,是煤矿的幸存者。我们应该比常人都更加珍惜还活着,毕竟我们还能散步、思考和聚会访友。我感谢命运的不弃。
时间:2021-10-06 07:39:43    【回复】
19楼    文友:枫林老矿工 --来自第一章 客从何来
在这部小说开始构思和写作的时候,我了解到当年牵头筹建和兴办原福州煤矿的原省军区作战处的处长、福州煤矿的军代表乔英依然健在,但已经九十多岁了。他就住在厦门的省军区干休所。我查阅了省军区多个干休所的具体地址,感到有点茫然,因为无法找出他的具体居住的是那家干休所。后来一个熟悉他的原福州煤矿的医生告诉了我他的具体地址,我依然茫然,因为考虑到乔英雄主任的年龄,实在不敢冒味地去打扰他,我主要还是听朋友介绍和查阅矿井当年留下的乔英主任签发的大量文件来了解一些建设的过程和内容。当我写完这部长篇小说并在江山文学网陆续发表的时候,其实我内心想有机会告诉他或者他的子女等,让他们知道当年的艰苦建设的矿井已经写成了历史的使命,目前已经彻底关闭。但当年的艰苦岁已经有后来都写成了一部长篇小说,我想这肯定会让他激起回忆和阅读的兴趣。一个人对国家对社会所作的贡献,有人记住并整理成文字和文学作品发表,让其留存于历史和社会,这肯定是一件值得快慰的事情。但我始终无法前去联系他,担心他的身体,不论怎样,当年历史已经化成了现今的文学作品,这就是对老一辈建设者的敬意,这就足够了。
时间:2021-10-06 07:23:03    【回复】
20楼    文友:老诌
作者你好,今天已经申报完本,作品比较感人,推荐阅读。
时间:2021-07-08 14:41:45    【回复】
共 80 条 8 页 首页上一页123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