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变迁
作品名称:风雪迷途(长篇小说) 作者:烟涵 发布时间:2017-06-01 11:02:00 字数:3143
欣欣有这个想法,江峰并不意外。
饺子好吃,久了也会腻歪,更何况是麸子面窝头?
所不同的是,以往欣欣都会问:“要是咱们上街,干点啥呢?”
这就像他每次做饭,都会去问她:“咱们做点儿什么吃呢?”
这是一种近似于假设的商量,我们可以选择的空间很大,可以是饺子,也可以是窝头,更可以是别的什么。
当然,更多的时候,得到的答案总是:“随便!”
对于这种“随便”的答案,往往会更让人头疼。
但江峰不会!因为他很了解她,能猜到她到底是想吃饺子还是窝头。
可这一次明显不同。因为她说得是:“我想进城!”
这就像“我想吃饺子”一样,你最好是去做,立刻,马上!
否则,后果很严重。
所以江峰立刻很高兴地说:“我也想进城!”
就像说了一句:“我也想吃饺子”一样。
欣欣很满意他这样地回答。
于是,她笑了,像花儿一样。
然后,她伸过筷子,给江峰夹子菜放碗里。
“这里,我真是呆够了。你看看这家,破房破院不说,还不是咱们自己的。”欣欣慢慢说着,低着头,偷眼瞄着江峰。
可她发现江峰很认真地听她说完,然后……
然后他转着头向屋里四下看着,眼睛里充满了嫌弃……
接着,他“啪”地一声丢下筷子,说道:“确实,我也呆够了。这破家,看一眼连饭都懒得吃了!”
欣欣看着,心里想:“原来他也呆够这家了。”
可是,她也不敢再说下去,忙夹了一筷子菜,递到江峰碗里,一边说:“先吃饭吧!”
江峰看了她一眼,拿起筷子说:“明天你进城,看看有没有合适的门面,问问多少钱。然后再看看能卖什么货,咋进的,要多少本钱。咱家现在多了没有,五万还是有,看还差多少。去小薇姥姥姥爷家问问,看能帮咱们点儿不?咱家这边指望不上,就是上赶着借给咱,哼,咱也不用!”
江峰说得很激动,说得很认真。
“你是说要做买卖?那可用钱多了。五万可差远了。”欣欣说。然后想了想,又接着说:“要是借钱的话,怪丢人的。再说爸妈那儿也没有啊,我哥还要说媳妇,不朝咱借就不错了。”
她撇了撇嘴,然后又接着说:“你家这面儿……对,上赶借给咱也不用,要是四处借钱才能开起来,那不如不开呢。咱这日子又不是过不了!”
“要是不开店做买卖,那就看看有没有什么好单位能要咱俩,一个月不用多,咱俩给五千就行!”
江峰又提议道。
“哪有那么高的工资!你也许能挣两千。我?五百也费劲!”欣欣直接说。
“那你在家看孩子好了,我出外干活儿去。我可是听说,上俄罗斯修铁路,一年给十万呢!啧啧,我去干两年!要不就下矿井,一年也给五万,养活你们娘俩个没问题!”
江峰一脸地憧憬!
“这……这可不行!你好歹也是大学生当过经理的人,现在让我拖累着不能回城,窝在家种地就够惨了,哪能让你真下苦力,还撇家舍业的。”欣欣一听就急了,眼睛里都有了水花。
“那怎么也不能就拿这点儿钱上街坐吃山空吧?”江峰把筷子又丢在桌上。
欣欣赶紧又夹子一筷子菜到他碗里,连声催道:“吃饭,吃饭……”
……
天气渐暖,街上不再有几个闲人,人们都忙了起来。也不再衣着光鲜,个个都换了平常衣服,早出晚归。有水浇地的人家,忙着栽蒜、翻地、浇地、种玉米。旱田那里也是有送粪的和破茬子的,接着捡苲子,种谷子、高梁、苕帚苗子。
江峰很忙。绑完苕帚就在村里买了谷草,拉回家雇机器铡了装进厢房,好留着给骡子吃。接着就是清明,帮着父母种蒜。然后雇车上山破茬子,篓苲子。家里烧柴多,也不用像别的人家一样往家拉。倒是很多人家里没烧柴,商量着帮他捡苲子,条件是把苲子给人家。
江峰当然求之不得,愉快地答应了。眼看立夏,父亲家的玉米地才刚刹了浆,得抓紧种上。自己家的旱田只能再晚几天。好在雨还没下,今年地少,只有六十亩。而且能够能机播一大半,倒也不急。
……
贪个晚帮父亲把玉米种完,江父江母和江峰三口人坐着马车回到老江家里。欣欣和小薇都在,白天帮着播种,早回来一会儿好给家人们做饭。
洗了洗手和脸,一家人都围坐在桌旁,欣欣开始给大家盛饭。
“刚才老徐大爷送来封信,说是江斌我大哥来的,都放在村部两天了,咱们也没人去拿。”欣欣说着,转身从父亲那台老海燕收音机上拿过来一封信,放到了江父面前。
江父放下那碗米汤,拿过信来撕开口子,慢慢地看起来。过了一小会儿,把信连着信封放到身后的炕上,接着吃饭。
“我哥他们都还好吧?”江峰看了父亲一眼,开口问道。
“嗯。”江父嗯了一声,面色很不好看。拿过酒杯,喝了一口。
江母看了眼江峰,又看看老江,心想:“这是怎么了?难道大儿子家出事了?”
她赿想赿心慌,连饭也没有心思吃了。
她定定地看着老江,想等老江说出来。
老江还是闷头喝着,一会儿看看小薇,笑笑,逗孩子两句。
老太太终于是按捺不住,站起身来走到老江身后把那封信拿过来,就着电灯仔细地看起来。
“又让咱们搬家?”江母一句话说完,把信扔在了炕上。
江峰听了这话,并不吃惊。
其实,在乡下有一个比较常见的现象,就是父母通常都是和子女中最小的一个一起生活。自己当然最小,但因为早年自己读书和工作都在外地,所以哥哥成家后并没有像别的人家的子女一样分家另过,而是和父母一起生活。因为嫂子是青城市人,加之前些年农村生活并不景气,所以后来兄嫂全家搬去了青城。
这话说起来已经是六七年前的事,而哥哥江斌在那里也渐渐站稳了脚。虽说也是在市郊以农耕为生,却因为其三叔丈人在村部是支书,自己又有点文化,三四年前被安排进了村委班子。
当年听到这个消息时,江峰并没有在意。村级编制里的青年书记,在他想来,只是一个笑话。直到那年父母在兄嫂的一再撺掇下搬去了青城,江峰去送父母时才知道这市郊一个小小的村官,其权力人脉的强大。
可是,父母在春天搬去,第二年夏季就搬了回来。江峰一直种的是父母和兄嫂的地,也因此无法继续。所以才有了前年冬天的校田地竟标和后来的事。至于父母为什么搬回来,江峰并没有问过,想来必有不得已的苦衷。至于村里,父母的说法是受苦惯了,享受不了城市的生活。
现在又听到哥哥来信让父母搬家去他那儿,江峰笑了笑,抬头对父亲说:“这次是请您们二老过去享福,还是又有什么机会了?”
江父皱了皱眉,没有吭声。
“说是让我们过去养奶牛。好像是一个大企业扶植建奶牛养殖基地。”
江母接过话,伸手又把信捡起来递过来。
江峰接过来,瞄了一眼,然后放在桌上,继续吃饭。
“还让我们去呢?那年我们去了,先对着还挺好,后来你是没看见……”江母拿起筷子,开始要滔滔不绝。
“吃你的饭!”江父“啪”地一声把筷子拍在桌上。
一家人再不说话。
晚饭在沉闷中很快结束,江峰止住正收拾碗筷的欣欣,让她给孩子穿衣服。自己拉过烟叵罗卷了支旱烟,叼在嘴里慢慢地吸着。
“都是儿子,都一样!去不去我哥那都行,您们自己考虑。”江峰开口说道。“要是想去呢,提前过去看看,一两天就去,早去早回。眼看就该种山地了,你们要是搬家,这地肯定是我种,我就全种苕帚苗子。这信来的还不晚,要是再晚几天,您把地种上二十亩谷子,再扔给我,活活把我愁死。”
江峰说完,把烟蒂扔在地下,站起身给小薇把小帽子戴上,整理下孩子衣服。
“我这块儿您们不用惦记,有您们这份地,我也种得过来,没有这份地,我手上还有六七十亩,也足够多了。没人欺负我,也不缺钱。您们要是去我哥那,家若卖,我留。不卖,我们搬回来看家或封起来都行。至于猪鸡鸭狗鹅和车马,多少钱我都留下。”
江峰抱起小薇,凑到父亲面前。
父亲两手捧住小薇的小脸蛋,一老一少两个额头顶在一起。
“要是考虑好了决定不去,回封信,我去街上邮。咱一半天上山把旱田种了!”
说完,抱起孩子,和母亲打声招呼,带着欣欣开了门,走进夜色。
“唉……”
江母看着远去的一家三口,叹息一声,抬手擦了擦眼角。
江父看了她一眼,又看看那封江斌来的信,站起身走到屋外。
他站在院中,看向大门,看向院墙,看向正在吃食的小狗。
他走上去轻轻拍了拍它的脑袋。
然后,他走向猪圈,又去了拴着马的敞篷……
江母静静地站在门口,静静地看着老江。
院里的杨树刚放了嫩绿的新叶。
一阵夜风抚过,温暖而潮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