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晋游记>第28章 王家大院的“恒贞堡”

第28章 王家大院的“恒贞堡”

作品名称:晋游记      作者:霞中子      发布时间:2017-05-12 08:42:45      字数:11986

  走出“高家崖堡”的西门,就到了一座长桥的东头。这座桥叫“云桥”。王导说:“我们走了那么久,走都走累了,大家坐在这里休息一下吧。趁大家休息,我将下一个景点桥那边的‘红门堡’介绍一下。”
  “‘红门堡’原名‘恒贞堡’,就是王家大院的‘西大院’。红门堡’是一处十分规则的城堡式封闭型住宅群,面向与背靠同东大院完全相同。俯视西大院,其平面呈十分规则的矩形,东西宽105米,南北长180米。只有一个堡门,开在南堡墙稍为偏东的位置,正对着城堡的主街。雄伟的堡门为两进两层,过去因堡门为红色,所以人们都叫‘西大院’为‘红门堡’。四周堡墙外高8米,内高4米,厚约3米,用青砖砌筑。堡墙顶上有两米多的通道,堡墙上有垛口。据载,‘红门堡’建于清乾隆年间,为王家兴起中期建筑群,在历经近50年的不断建设中,最后形成了面积达2.5万平方米,院落达88处之多的规模。堡内院落各具特色,无一雷同。”
  “‘红门堡’从低到高分四层院落排列,左右对称,中间一条主干道,形成一个很规整的‘王’字造型。同时隐含‘龙’的造型。其中有29座院落,依主人身份、喜好的不同在结构和装饰上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当年的王家大院共有‘红门堡’、‘高家崖堡’、‘西堡子’、‘东南堡’和‘下南堡’5座城堡,占地25万平方米,比北京故宫的15万平方米大多了。当时的5座城堡分别以龙、凤、虎、龟、麟五种灵瑞之形象建造,以图迎合天机。其中‘红门堡’居中为‘龙’;‘高家崖堡’居东为‘凤’;‘西堡子’居西为‘虎’。三者横卧高坡,一线排开,态势威壮,盛气十足。‘东南堡’为‘龟’,‘下南堡’为‘麟’,二者驱邪迎祥,富有稳家固业传世之喻意。‘龟’‘麟’二堡及王氏宗祠‘孝义祠’均为清康乾嘉年间所建,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是王家大院迄今保存最为完好的建筑之精华。”王导说到这,忽改口说:“好了,时间不早了,咱们过桥那边去,边看边说吧。”
  在大家休息的当儿,我在桥头那里,看到一面墙壁上有块碑记,我立即过去拍摄下来。原来是《修复王家大院碑记》,是灵石县人民政府所立,耿彦波撰文,全文如下:
  “国有故宫而知皇室之威严,民有王宅而知晋商之显赫。明清之际,海内最富者山西也,山西最富者晋商也,晋商最富者灵石王家也。兴建于清朝乾隆、嘉庆年间之王家红门堡、高家崖建筑群,依山势而突起,藉风水而耸立,居高临下,负阴抱阳,层楼叠院,随形生变,厅堂儒雅,闺阁富丽,雕饰精美,兼融南北,覆压三万馀平方米,大宅深院五十四幢,房屋一千零五十二间。继商周文明之古风,集华夏民居之大成。高品位文化价值占尽风流,四海民居望其项背,大规模宏伟格局雄睨天下,九州建筑失其颜色。静升王家富甲天下,斯作证也;灵石文化底蕴厚重,此为表也。然二百年风雨沧桑,十年文革浩劫,王氏民宅尘封土掩,疮痍满目,藏在深山,世人未识。一九九五年四月,灵石县人民政府决定修复王家大院,循修旧如旧之原则,小修起步,精心积累经验,翌年三月成立修复指挥部,全面展开浩大修复工程,历时五载,搬迁二百一十二户,动用土石九千九百馀方,青砖三百馀万块,木材三千五百馀方,工程队五十八家,总投资三千馀万元,修复红门堡、高家崖、祠堂院三处建筑群,重修堡门、堡墙,新修停车场一万二千平方米。王宅修复,百年盛事;国之瑰宝,东方明珠;世人惊识,声誉鹊起;游客如云,遐迩闻名;光耀神州,福荫子孙;开我灵石旅游产业之先河,树我灵石文化名县之基石。特勒石以志。静升镇及静升村倾力支持,功当记载。”
  我正在阅读此文,这时只听得王导招呼道:“我们过桥去吧!”于是,我们举步过桥。王导说:“这座桥名叫‘云桥’,它原来是座石头桥,在1946年战争时期被炸毁,现在看到的这座桥是1988年重建的。”我们看到,这座桥的下面是一条深达数丈的沟涧,是这座桥将“红门堡”与“高家崖堡”连结起来的。王导说:“‘红门堡’比‘高家崖堡’早建近50年。有些院落建于乾隆早期,所以其装饰,更接近于明代风格。”
  “云桥”的西头连接“红门堡”的建筑群。从西桥头过去就是一座小石门,名“五福门”,因其门楣上雕有5只蝙蝠,故称。石门顶上用砖雕刻4个大“吉”字,门额上刻有“荷天休”三字。“天休”即天官赐福,典出唐肃宗李亨《延英殿玉灵芝诗》中有“神惟不爱,道亦无求。端拱思惟,永荷天休”之句。石门两边有楹联:“树滋讵必陶潜柳,燕翼端凭韦氏经”。其意为:实施德政不要有陶渊明那种逃避现实的隐士思想,造福子孙要像韦贤父子那样为国出力,担当重任。韦贤者,何许人也?后经查阅史料方知其来历。
  韦贤(约前148年-前67年),今山东邹城人,是西汉昭帝和宣帝时的名臣。据《汉书•韦贤传》记载,韦贤学识渊博、满腹经纶,曾被朝廷征召为博士,后升迁为光禄大夫、詹事、大鸿胪等。汉宣帝本始三年任丞相,封扶阳侯。韦贤为人质朴,清心寡欲,专心于学术研究,通晓儒家经典,世称“邹鲁大儒”。韦贤以经教子,子多成才:长子韦方,初任山东高寝县令,早亡;次子韦弘,官至东海郡太守;三子无考;四子韦玄成,几经升迁,官至丞相。人谓韦贤之家,父子丞相。因韦贤教子有方,故山东曾流传谚语:“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三字经》中有言:“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唯一经。”说的就是关于韦贤的典故。
  我们穿过“五福门”走进“二甲东巷”。沿此巷从东往西依次有“德馨轩”、“缥缃居”、“谦吉居”。
  “德馨轩”是木门,不雕,比较朴素。门上有蓝底金字“德馨”。进门是一面影壁,壁心是砖雕的“四逸图”,古人认为“渔樵耕读”是人生最安逸快乐的四件事,所以称“四逸”。“四逸图”上下还雕有葫芦、团扇、宝剑、花篮、阴阳板等器物,这些是“八仙”各执的宝贝,以这些器物暗指“八仙”。影壁旁边有一个券门,匾额为“恭敬忠”三字,有楹联:“世守诗书辉晋地,家传勤俭裕唐风”。
  “德馨轩”有前院和后院。跨过“德馨”门就是“德馨轩”的前院了。进院门要上三级石阶。石阶的两边各有“狮子滚绣球”石雕,门边有一对抱鼓石,鼓座方石,刻有寿字。抱鼓石均是天圆地方的造型,上有趴着的狮子,狮子口咬丝线,比喻好事不断。鼓与座之间,是“荷叶”盖着“南瓜”,比喻“本固枝荣”、“子孙满堂”。前院与后院之间,用“垂花门”隔开,门匾上写着“雍肃家风”,“垂花门”里的屏门,雕有钱币蝙蝠等图案,表示有福又有财的意思。
  据导游说,本来“红门堡”之内户与户是不相通的,但是在修复的时候作为珍宝馆的考虑,将“德馨轩”、“缥缃居”和“谦吉居”相邻的院墙打通了。从“德馨轩”通过砖券门过去便到“缥缃居”。“缥缃”二字指的是书卷。“缥”,淡青色;“缃”,浅黄色。古时常用淡青色和浅黄色的丝帛制作书囊书衣,因此“缥缃”指代书卷。“缥缃居”有楹联:“读君陈篇,惟孝友于兄弟;遵司马训,积阴德于子孙。”
  “缥缃居”也分前后院,以阔为三间的中厅隔开。中厅门上有“澡身浴德”匾。“澡身”谓能洁身自好;“浴德”谓能沐浴于德,是出污泥而不染的意思。“澡身浴德”有两根檐柱,柱梢有雀替木雕,右边雕“二龙戏珠”,左边雕“丹凤朝阳”。中厅后面有三个帘架,中间的是“二龙戏珠”,那个珠子却是个圆形的“寿”字;西侧的雕着石榴树,寓意多子多孙。东侧的帘架是最为精美的木雕,雕刻特别的细腻,还上了彩色。此帘架木雕分三层,中间层较宽,上下两层较窄。中间层雕有瓶子、笙和鸡,瓶中还插有三支“戟”,寓意为“平升三级”。上下层分雕“暗八仙”。
  前院的屋子有楹联:“栋宇辉连,谢草郑兰窦桂;乾坤春满,祥云瑞日调风。”因为中厅前后不通,要去后院须从东面的小门绕行。小门之上有横匾,上书“缥缃世业”。小门有楹联:“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资富能训惟以永年。”其实这上半句出自《易经》,其坤卦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好有警示作用啊!
  在前后两院里,与其它各院的惯例一样,放一口或两口大缸,缸储水,这是因为北方比较干旱和缺水,放大缸一为防火,二为“聚财。”导游介绍说,“红门堡”的建筑,在清代纤细繁缛的风格体现上,不像“高家崖”那边,是用大量的雕刻艺术来实现,而是采用几何拼接的方法,以体现出空间线条的韵律美和秩序美。比如门栏窗棂等,大都用木条拼出各种形状和图案,既通透美观又实用。但有不少的木雕构件,是采用镂空雕法的。如垂花门的构件等。“缥缃居”前院木构的“抄手游廊”,有“拐子纹”、“万字纹”、“冰裂纹”。如果说花鸟鱼虫雕刻展现的是一种具像的自然美,那么可以说几何线条体现的就是抽象美。
  从“缥缃居”游廊上的砖券门过去,就到了“谦吉居”。“谦吉居”也有前后两院,前后两院同样以“垂花门”隔开。砖券门上有匾,上书“福寿宁”三字。“谦吉居”后院院中放了个日晷。主窑的几何窗棂既有密不透风的“胡椒眼子”,也有疏能走马的“吕”字窗。大缸上还有“王家”两字。主窑檐柱有楹联:“映雪囊萤,读书应晓先忧后乐;披星戴月,创业当须务本求实。”
  “谦吉居”里有个月洞门,门额为“传家”,楹联为“立德仁义礼智信;处事天地君亲师。”从“谦吉居”出来就看到一条大道。这条大道是南北走向的,随山势而建,南低北高,平缓过渡,全长大约150米,路面是用形状不规则的自然片石和鹅卵石铺就的。导游说,“红门堡”是以龙的形像设计的,在高处看,这条路就是龙身,路面的铺石酷似龙鳞,所以又称这条大路为“龙鳞街”,也可称为“龙身大道”。“红门堡”又设计成“王”字的形像,这条大路又是“王”字中间的竖笔。这条大路的南端就是南堡门——“恒贞”门,这座南大门就是龙的头。在这条大路的南端往北遥望,可以看出这是一条上坡的大路,同时也可以看出其两边的房屋也是随山势而建,其屋基是逐远逐高的。与这条大道相交的东西走向的三条街道,那是龙的爪和“王”字的三横。“恒贞”门内侧左右两道登上城楼的台阶,那应该是龙的两根“须”。
  “德馨轩”、“缥缃居”、“谦吉居”在“龙身大道”之东;而“司马院”、“树德院”、“贻彀斋”、“樵逸斋”则是在“龙身大道”之西。这七座斋院的前门,都开在“王”字的最末一“笔”上。
  “王”字的中间一“笔”,与从东到西排列的“松竹院”、“绿门院”、“景薰院”、“素心院”、“不陋居”、“槐庭”、“碧云庭”等的前门相连。前三院在“龙身大道”之东。
  “王”字的最上一“笔”,与从东到西排列的“童心园”、“红杏园”、“隐翠园”、“兰桂园”、“忠恕堂”、“别一居”等的前门相连。前三园在“龙身大道”之东。
  “红门堡”的北面城墙之下的长方形区域里,还有“莱菁山馆”、“澄怀居”、“莫论居”三座建筑。
  从“谦吉居”出来,我们跨过“龙身大道”,继续往西游去。首先进入“司马院”。“司马院”原来的主人是王家十六世孙王寅德。其官职是候选“州司马”。因此,其大门前挂有一对红灯笼,灯笼上有“司马第”三字。大门的匾额为“燕翼”二字,门两边有砖雕对联:“传家一篇司马训,课子数卷邺侯书。”该院落的特点为“一关辖三门,三门通四院”。4个院落分别命名为“加官”、“进禄”、“增福”、“添寿”。
  “加官”院的门框门楣为木质,门楣上有“垂家范”三字。“增福”院门口左右的墙壁上,分别有两块石刻箴言牌,一块刻着“勤治生,俭养德,四时足用”;另一块刻着“忠持己,恕及物,终身可行”。意在教化子孙,不论任何时候都要遵循“律己宽物”的做人道理,自然的,这也是世人应当铭记的格言。
  “添寿”院是“司马院”最后一进的院子,为主人家长辈居住的地方。其门联曰:“穷不悖义,达不离道,惟盼箕风毕雨;乐极生悲,否极泰来,但思皓月冰心。”此联具有警世省人的作用。又听讲解员说,此院在民间还有个可怕的名字,叫做“妖怪院”。为什么?因为该院内的神龛供奉着“狐仙”,传说半夜“狐仙”出游而歌舞,并与主人所养之鹿一同玩耍于小园之中。曾有人见此情景后,传之乡里,故而就有了“妖怪院”之说。“添寿”院内又有高而小巧玲珑的“观月楼”,登上此楼可观星赏月,亦可看家护院。
  “司马院”里的一个地方有一个小门,门上有“三省四勿”四个金字。此出于朱熹的《斋居感兴》诗句:“颜生躬四勿,曾子日三省。”“四勿”即《论语•颜渊》中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司马院”里的一间厢房。有楹联曰:“憨然一笑,思量锦上添花客;辗转三更,感激雪中送炭人。”此联写的有些浅显,但却是很有人情味的。
  我们从“司马院”出来,又进入“树德院”参观。“树德院”是王家16世“中宪大夫”王中辉住的院子。门前有两根大旗杆,正是“树德院”独特的地方。大旗杆上刻有对联:“万丈虹文辉斗极,九天鹏翼展春云。”好大口气!因为“中宪大夫”是朝廷的四品官啊!
  “树德院”的大门匾额是“树德”二字,楹联曰:“圣道高深,敦诗说礼功无尽;皇恩浩荡,凿井耕田乐有余。”当了高官却说还想耕田种地,还说那是一种乐事。这是当了大官的人一般都会说的便宜话。
  进得门去又有一门,门匾上有“大夫第”三字,示其身份显赫,地位荣耀。“树德院”的大堂屋叫“三槐堂”。“三槐”代指“三公”,典出《周礼》:“面三槐,三公位焉”。《宋史》有“王祜手植三槐于庭曰:吾之后世,心有为三公者。”后来其子王旦果然成为宋真宗的宰相。“三槐堂”前有三级石阶、有画廊。石阶左右两边各有一座大型石雕抱鼓石,两边的抱鼓石都是由一整块石头雕刻而成的。抱鼓石上有两石鼓,上大下小。鼓上又有两只狮子,皆为头下尾上,由高而低,追玩垂带彩球,十分生动有趣。两只狮子均为头朝下,好像一齐从门内沿阶奔出,更有势头。这在其它院落里实为少见,其它院落里一般都是两只狮子相向而玩的。画廊的额上有匾:“达尊兼备”。画廊的柱上有楹联,只可惜其岁久年深,联文已极度模糊了,无法辨认。
  “树德院”之西还有“贻彀斋”和“樵逸斋”,因时间关系就不进去了。我们退回到“龙身大道”,然后北上,到那些坐落在于“王字的中间一笔”的院落去参观。那里向东一线排开的是“景熏院”、“绿门院”、“松竹院”。“景熏院”原为王中极的书院,现已连同“绿门”、“松竹”两院一起,辟为“中华王氏博物馆”了。“景熏院”的大门上有“景熏”两个金字,二门的匾额为“清风世家”。入门后便见一条狭长的通道,西侧一前一后有两道门,门里连套着四幢院落,曲幽多变,隔连自如,有“一关辖三门,三门通四院”之说。
  再深入及里,就见一个“月亮门”,门上有“步老”二字,“步老”可能指的是一种养生法则。门两边有石雕对联:“风格谦和归子慕,胸襟高旷晋渊明。”这副对联是对北宋晁补之和东晋陶渊明二位高士的赞扬,并把他们高贵的品格作为思慕学习的座右铭。其中上联译意为:思慕学习和向往晁补之谦虚、和蔼的品德和务实的文风;下联译意为:学习陶渊明远大抱负、气量和豁达开朗的胸襟。
  再进去便是“双月洞门”,继而是“宁寿门”。进门去便见一座主楼,其匾额为:“息游藏修”,楹联是:“富贵须自守,虽高不危,虽满不溢;德才无他长,有功勿伐,有能勿矜”。再进去又是一个院子,其中的主楼,匾额是:“捐金修堡”,楹联是:“闲从世外观今古,为善最乐;懒向人间问是非,树德为先”。再深入其里,又见一院,其主楼之下层是窑洞式,其匾没有看清楚,主楼门前有廊,廊柱有对联,因字迹已经模糊,看不清了。
  据文字介绍,“绿门院”原是王中极的庭院。王中极是王梦鹏的少子,官至“布政司”,诰授“奉直大夫”加二级,晋封“中宪大夫”、“宣武都尉”。嘉庆元年,曾荣赴“千叟宴”。王中极的叔祖父王谦受因平息三藩叛乱有功,于康熙六十一年曾赴“千叟宴”,并受康熙恩赐龙头拐杖一把。因享有如此殊荣,方可使用一二品官府的门面规格——绿门兽面锡门环。这就是“绿门院”名称的由来。
  “绿门院”大门的外门额是“平为福”三个金字,外门楹联是:“寡欲清心,能受苦方为志士;宽宏大量,肯吃亏不是痴人。”大门的内门额是“士大夫”。现在这座院落主要展示“王氏博物馆”的第二部分内容——“静升王氏”。是采用连环画的形式,展出了王家从农耕到经商再到做官,从兴盛到衰败的过程。据介绍,后院的祭祖堂现辟为藏谱阁,收藏了王氏族谱261种,1300余册,还有从始祖黄帝以来,王氏所繁衍的89代世袭传承的记载。
  “绿门院”是建筑结构最为复杂的大院落。大院内屋宇栉比,楼堂杂错,院内见厅,厅内见院,院院都有各自的功能,特别是居所的定位,都有主仆长幼的区分,都有严格而不可相悖的规矩。院内墙上砖雕“四爱图”,即黄山谷爱兰;林和靖爱梅;周敦颐爱莲;陶渊明爱菊,此为“四爱”。黄山谷即黄庭坚,酷爱兰,在《书幽芳亭》中有言“世论以为国香矣,乃曰当门不得不锄。”言下之意是说贤人君子隐于山林是是统治者摧残的缘故。所以黄庭坚归隐山林往而不返。
  院中有座“垂花门”,匾额:“敦书说礼”。“中厅”的后门匾额:“克已复礼”,楹联:“辅国有先声,宋相元藩明督抚;传家无别业,唐诗晋字汉文章。”
  “绿门院”院内也是用面阔三间的“中厅”将其分为前后两院的。“中厅”正面是海棠花格窗棂,门楣上悬“存厚堂”三字。“中厅”的左边帘架木雕是南岳魏夫人侍女麻姑给魏夫人祝寿,即“麻姑献寿”,旁边有鹿,周边为佛手、石榴、仙桃、海棠等,门上有碗装寿桃。“中厅”的楹联是:“观幽兰佳菊,常守节,目光清静;喜淡饭布衣,不欺天,心地泰然”。中厅的背后有匾额“腾宝蜚英”,有楹联:“万古传贤,安石经纶新建学;千秋称圣,辋川山水右军书。”中间帘架雕着福禄寿三星。
  穿过“中厅”来到后院。后院的主楼第一层是窑洞,其匾额:“仁礼传芳”。主楼门前有廊,廊柱的楹联:“晨兴理荒秽,心远地偏,聊寄武陵意;戴月荷锄归,夕露沾衣,顿生桃园情。”最醒目莫过于主楼正窑的“挂落”木雕“满床笏”。“满床笏”说的是唐朝名将郭子仪60大寿时,七子八婿皆来祝寿,高官的笏板堆满了床的故事。此雕刻置于这里,借喻王家荣华富贵、福寿双全。“满床笏”的雕刻细节是最为复杂的,工艺是最为高超的。
  “绿门院”的东侧是“松竹院”,是王中极长子王尔敏住的宅院。“东宫太子么”,所以长子居东。“松竹院”门联是:“学有渊源庭刊嘉树;居无尘杂阁明照藜。”
  “松竹院”有一组以人物为内容的石雕门枕石,其造型是两只狮子由圉者牵引驮着丝绸和法螺,丝绸是中原物产,法螺是西域佛教文化象征。圉狮者是汉人,下有四位西域人,体现的是“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故事。院门旁有双鹤双鹿砖雕,既喻“鹿鹤同春”又喻“松鹤延年”。
  “松竹院”的主楼,其帘架木雕中心是人物故事,周边是钟壶鼎彝,门轴上雕莲花碗,碗内有佛手及石榴。院中的堂屋有一“月亮门”门顶有人物故事彩绘三幅,门上有“守静”二字,门四周的窗棂构成“万朵梅花”,十分规则、通透、美观。
  “松竹院”的门枕石,用浅浮雕雕琢成"梅"、"兰"、"竹"、"菊"四君子,也像是四个汉字。以花作字,乍看是花,细看是字,这种雕刻的表现形式,甚为独到。
  “松竹院”的后院主楼,面阔三间,下层是窑洞。主窑有匾“事亲守身”。上层是“名贤阁”,将太原王氏历史名流一一列举了出来。从中可见,其近亲远亲都是沾亲带故的。“名贤阁”门联:“五千年文化缩影,百卅代世泽楷模。”
  “松竹院”的一座厢楼,有匾额:“作稽中德”,楹联:“继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示儿孙两条正路,惟读惟耕。”
  “绿门院”之西邻是“景薰院”。“景薰院”是一组四进院落,中间高两边低,是为了便于采光。这四座院落各有主题,分别寓意春泰、夏安、秋吉、冬祥。这座院落主要展示“王氏博物馆”第三部分内容——海外王氏。着重介绍了太原王氏的海外播迁、海外王氏精英等。这几个院都有“券门”连通。其中有一个“券门”,其对联挺有意思:“效张公多书忍字,法司马厚积阴功”。穿过此门,又见另一“券门”,门上是“品行兼优”其背面是“敦孝崇义”。这是“士大夫”的书香门第,所有的楼台门窗、廊檐影壁,都极其雕饰,不计工本,尽显荣华。
  “景薰院”之西便是“龙身大道”,与“景薰院”平排的西端有四个院落。分别是“素心居”、“不陋居”、“槐庭”和“碧云庭”。连结这四个庭院的巷子中立着个“垂花门”,其“挂落”布满花草。其砖雕对联刻着:“礼义传家宝,诗书裕后珍。”
  “素心居”的门额是“敦素”二字。“不陋居”的门额是“师吾俭”三字。“不陋居”是光绪年间王家一位进士的宅院。“槐庭”是王进士的书院,因当时院子里有一颗槐树而得名。“槐庭”的前门有“槐庭世瑞”额。“槐庭”后院,楼上匾额是“绳其祖武”,四字出自《诗经》中之句:“昭兹来许,绳其祖武。”意思是坚定地踏着祖先的足迹继续前进,比喻继承祖业。
  参观完“槐庭”、“碧云庭”,我们往东折回到“龙身大道”,然后沿此大道继续往北上坡,到“王”字的最顶一笔。那里的东边是“顶甲花园”,由“兰桂园”、“红杏园”、“隐翠园”、“童心园”四个院落组成。那里是十七世王森荣,王森椿的宅院,为别具一格的前园后院的布局。前面花园既相互通联,又独立成章。主人茶余饭后可在此园内散步赏花、吟诗对弈消遣。
  我们走进“兰桂园”的前门,看见门上有“慎思”二字,我想,看一下下花儿,本是无所思思,还要慎思些什么呢?不用思了,进去吧。迎面而来的是一堵山墙,靠墙有影壁,影壁上写着一“岚”字。
  在影壁旁边有一小门,从此处进入后院。这小门也有楹联:“世伪知贤,道远知骥;青松是友,枫叶是情。”后院的主楼顶上有匾额:“重岩积秀”。那个“秀”草得不规范,90%的人认不了,以为是“商”字哩!主楼的地面一层是窑洞,其匾额是“竹静居鹤”,楹联是:“百年世事,为赋新诗强说愁;一片刚阳,却道天凉好个秋。”此联为何如此调侃,是何主意,不好揣测。
  这四个花园之间以“月亮门”相通。花园的缕空的院墙,也可相互窥视的。院中有高大的老树、奇形怪状的石头和一些小池子。各个花园之后都有院子,院子里都摆着两口大缸。其中又一个院子的阁楼上有“义高三世”的匾额。其门有楹联曰:“世事如棋,让一步不为亏我;心田似海,集百川方见容人。”又有一个院子,其阁楼上的匾额是“月地云居”,其门联是:“居家莫享清福,淡饭粗茶有真味;处事须知艰难,临深履薄是常情。”这座阁楼的门枕石却有些特殊,是“三狮戏球”。
  参观了这四个花园,导游带我们登上城墙,登高望远,俯视“红门堡”全景。我们从城墙的西北角向西南角走下去,因为城墙上的通道也是西北高西南低,所以城墙上的通道也是倾斜的。我们在城墙上四望周围的天际,看到了远处的黄土高原特色的山水田园风光;看到了远处的山坡和民间实用的窑洞;看到了远处未曾开放的“西堡子”;看到了东边院落密麻的“高家崖堡”。我们在城墙上居高临下,清楚地看到了“红门堡”内的每个院落,可知“红门堡”实际上是个长方形的城堡。堡墙东北角和西北角各有更楼一座,可以想象当年该堡的防护是很严密的。
  我们走到西南角之后,就往东拐走在南城墙上,向高高耸起的“南堡门楼”走去,那就是“红门堡”的龙头。“南堡门楼”之内有一块珍贵的匾额:“合堡同宗”匾。我们团队的人,都在忙着在南堡门城墙上拍照留念。过了一阵型,导游招呼我们走下城墙,去参观“南堡门楼”之下、南城墙内侧的“清芬院花园”。我沿着又高又宽的城墙台阶走下来,我一边走一边数,总共有29级。下得楼来,我们被那洞开着的、高大深厚的城门所吸引,纷纷走出城门去,仰头观瞻,拍摄留影,忙个不停。
  这座“南堡门”墙高门厚,加上城墙顶上又有高大的城楼耸起,使得这座城门巍巍然高抵云天,气势十分雄伟壮观,人在城门之下,显得渺小起来。细观城门,顶上嵌有“恒贞”二字,所以又称“恒贞门”。“恒贞”是永远忠于朝廷的意思。门洞两边镶嵌砖雕对联:“南浦绕璇澜,襟带静深,云涌三山凝百福;西椒环翠霭,林皋雄秀,风培五桂茂千秋。”城门顶上悬挂一对大红灯笼,灯笼之上各有“王府”二字,好不威风!据说当初建此城门之时是涂成红色的,故称“红门”,因而此城堡得名“红门堡”。据说后来有人提醒王家主人,城涂红色与北京“紫禁城”有争辉之嫌,怕触及天朝之威,是故王家立即刮去红漆,恢复青砖本色,一直至今不变。城门两边立两座石狮子,但个体比“紫禁城”的小多了,而且这狮子是低着头的,并且是侧歪着头的,不敢像“紫禁城”的石狮子那样,是正视前方、昂首远望着的。回想我所见过“王家大院”中不计其数的门边石狮,几乎都是个体小小的,样子也不像狮子,倒有几分像哈巴狗一样的摇头摆尾,煞是可爱,而且这些石狮大多不敢坐在方墩上,四平八稳地,而是趴在鼓侧上,随时可以跳下来的,故人们又称这些石狮叫“趴狮”。京城的大石狮一般是龇牙裂嘴的,即所谓的“狮子大开口”。王家的小石狮也都是开口露牙的,但你仔细瞧瞧,它是在眯眼微笑,并不是要咬人的。
  看过“恒贞”门,我们又走进门去,参观“清芬院花园”。“清芬院花园”内,东西两边各有一座漂亮的四柱六角亭,亭子里面各有一眼井,这两眼井被称为龙的眼睛。花园内花圃设计极为简洁,以种植冬青的办法形成分布均匀、一线摆开的六个绿色园形“灯笼”,分设于伸出城门的“龙身大道”的两边,每边三个。每个绿色“灯笼”里,都种植一株龙爪槐。除此之外,别无它物。
  这个花园从东到西一线排列的是“恬逸居”、“直方大”、“澹宁院”、“静思斋”、“清芬院”、“芳心院”、“怡适院”等6个院落,这6个院落中,今天只有“清芬院”开着门。我们就只能进“清芬院”了。
  
  “清芬院”的前门,门额上有“清芬”二字。有楹联:“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人间自有其道;贫而不移,富而不淫,世上疑无不能。”
  “清芬院”的堂屋檐柱,有挂落木雕,木雕中心有“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太上老君”的神像,这三位神仙号为“三清道祖”。木雕周边则为八仙的图像。进入院子里,所见的门窗楼台,雕饰花色,与前面所见,大抵相似,并无明显特色。转了一阵,便出来了。
  “红门堡”的游程到此结束,大家一同步出“恒贞”堡门,这时才注意到堡门前的照壁,既大又特别。此照壁是“八”字形的,向向内抱拢。壁心处做成插屏状,上嵌砖雕封侯挂印、松柏常青、鹿衔灵芝、猴摘寿桃。照壁背面是一只巨大的麒麟。
  我们一齐向东走回去。途中经过一座外形十分奇特的大型建筑,仔细观看,原来是一座高大的石雕牌坊。这座牌坊高约两丈,全部用石材造成。由四根大方柱架成三个门框,中框较大。其柱其梁,均为整块石材制成。四根石柱均附加“护脚石座”:中间两柱各加两座,一内一外;两旁两柱各加内、外,侧三座。“护脚石座”的结构和雕刻复杂而精美,结构分三层,上有狮子抱绣球而倒立;中有石鼓托住狮子与绣球;下有须弥座。三者有机一体,一石雕成,亦可谓一气呵成。这座牌坊的柱脚下共有10块“护脚石座”,块块一样,似乎一模铸成。于是,此牌坊共有10头狮子10只绣球10面鼓,可见规格之高。牌坊之顶作屋脊状,中间高,两边低。屋脊上有石雕竖匾,上有“聖旨”二字。中间框架的门上有8层艺术横格,中心一格最宽,刻有“孝义”二字,所以此牌坊又称“孝义牌坊”。“孝义”二字之下的凹横格里刻有一行字:“旌表孝义勅封儒林郎晋赠中宪大夫优生XXX之坊”。其中有三个字已被磨去,估计是“王梦鹏”三字;估计是文革时人为的。牌坊的左右两框架,各有一匾,分别刻上“言坊”、“行表”字样。牌坊的中间两柱刻有楹联:“清芬克绍,先声品重,竹林孝义,敦而厚俗;丹X式褒,顾德挥绵,槐砌子孙,念以承家。”
  据文字记载,王家十五世祖王梦鹏,自幼事亲至孝,冬温被而夏扇枕。不幸,其父四十而殁,其母数年又丧。王梦鹏念双亲养育之恩,每饭必祭,每祭必诚,其声哀哀,长使路人泪下沾襟。朝廷在其逝后,下旨命建“孝义坊”,内阁学士翁方纲亲题坊额“孝义”二字。
  紧挨着“孝义牌坊”背后的是“孝义祠”的大门。“孝义祠”大门上有“王氏宗祠”金字大匾。大匾上又有蓝底金字竖匾:“奉旨恤赠太仆寺卿”。
  据文字介绍,“孝义祠”面积为428平方米,是在“孝义坊”的基础上扩建的。乾隆四十五年,乾隆皇帝为旌表王氏十五世孙王梦鹏的孝行义举而下旨为其修建“孝义坊”,乾隆五十一年牌坊建成,后又于嘉庆元年扩建为“孝义祠”。祠堂坐北向南,分楼上楼下两院。院内一层有正窑三间,陈列“静升王氏”宗祠、王家坟茔模型以及记载王梦鹏一生孝行义举的立体雕塑。楼上正厅五间,为供奉祖先的牌位之地,前面有一座坐南朝北的戏台,歇山顶,四角挑檐,平面呈“凸”字型,有元代戏台遗风。
  参观完“红门堡”,我觉得若要说欣赏“高家崖堡”的精致,那么“红门堡”带给人们最多的是震撼。因为相比起来“红门堡”的建筑群真的很大,“高家崖堡”不过是兄弟二人居住之所,而“红门堡”则是一个大家族的所在地。
  参观完“王家大院”的两个建筑群之后,我更关注“静升王氏”的家族兴衰史。通过搜索有关文字,才知道其来由根脉:灵石县“静升王氏”家族,源出太原。元仁宗皇庆年间,先祖王实迁至静升村后,“静升王氏”从耕作与兼营豆腐业开始,由农及商,由商到官,家业渐大,家资渐厚,声名渐高。在此前提下,其后大兴土木,营造宅第,自是常事。王家最早筑屋舍于村西张家槐树附近,之后,由西向东,从低到高,逐渐扩展,修建了“三巷四堡五祠堂”等庞大的建筑群,总面积达20万平方米。王氏家族从十三世进入清朝。鼎盛于康熙、乾隆、嘉庆年间。在其鼎盛之时,除大兴土木,营造住宅、祠堂、坟茔和开设店铺、作坊外,还在当地办义学,设义仓,修桥筑路、蓄水开渠、赈灾济贫等,也不乏善举。这些善义之举在当地百姓中世代相传,有口皆碑。在此期间,王家功名显赫者代不乏人,或正途科考,或异途捐保,或祖德荫袭,入宦者仅二品至五品官员多达101人,身列儒林名登仕籍者130余人,还有300余众为贡生、监生及生员。清道光后,王家由于受社会大气候的影响,加之子弟不争,逐渐衰落。自此,作为一方望族的王氏家族,数百年成就的辉煌,很快变成了过眼烟云,仅成为一方土地上人们谈论的历史话题了。新中国成立后,王家后人从业于社会诸界,各有千秋。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