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晋游记>第29章 寻踪洪洞大槐树

第29章 寻踪洪洞大槐树

作品名称:晋游记      作者:霞中子      发布时间:2017-05-19 11:20:39      字数:12767

  离开了“红门堡”的大门,我们向东走到停车场上了车,这时是下午两点10分。王导说,我们的下一个景点是“洪洞大槐树”,需要一个半钟头以上的高速车程,我们可以在车上眯一眯,休息休息。
  我们都静悄悄地在车上歪着,车窗外的太阳很明亮,耳边只听到隆隆的发动机的高速运转声。不知什么时候,我也迷糊地睡着了。
  我忽然觉得汽车停了下来,我就醒了,一看车外,汽车在跟着排队进收费站呢。我通过车窗仰头看,这是洪洞的“西梁收费站”。我看了一下手表,这时是23日下午3点31分。
  汽车下了高速之后,大家都醒了。王导说:“还有20分钟,我们就到‘洪洞大槐树景点’了,现在我给大介绍一下‘洪洞大槐树’景点的有关情况。”
  王导说:“洪洞大槐树景点,全称是‘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景区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是全国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唯一民祭圣地,国家4A级景区,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大槐树祭祖习俗’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景区占地面积40万平方米,分为‘移民古迹区’、‘祭祖活动区’、‘民俗体验区’和‘汾河生态区’四大主题区域,有‘碑亭’、‘二、三代大槐树’、‘千年槐根’、‘一代大槐树’、‘祭祖堂’、‘广济寺’、‘石经幢’、‘移民浮雕图’、‘中华姓氏苑’等60余处景点。”
  “从明洪武2年至永乐15年,近50年的时间里,大槐树下就发生大规模官方移民18次,主要迁往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安微、江苏等18个省,500多个县市。经过600年的辗转迁徙,繁衍生息,如今全球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移民的后裔。‘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早已在炎黄子孙心中深深扎下了认祖归宗之根,被当作‘家’,被称为‘祖’,被看作‘根’。”
  “明朝洪武年间的大移民,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有组织、有计划的一次大迁徙。这对当时恢复生产、增加人口、发展经济、开发边疆、民族团结、文化交流等都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迁徙长达50年之久,涉及1230个姓氏,由洪洞迁往各地的移民后裔,数以亿计。”
  “为什么要移民呢,因为在元朝末期,农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者的剥削压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元朝统治者对农民起义进行残酷地镇压。加上连年的水害蝗灾,战争频仍,瘟疫流行,时到明朝初年,百姓死亡过半,中原大地,赤地千里,劳动力严重不足,大片土地荒芜,财政收入剧减,直接威胁到明王朝的统治。连朱元璋都如是说:‘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务。’然而当时的山西由于地理的优势却比较安定,人口没有减少,再加邻省难民流入山西,使山西南部人口甚是稠密。洪武十四年统计,山西人口是河北、河南人口的总和。于是,朱元璋采纳了大臣们的奏议,做出‘移民屯田’的战略决策,一场大规模的、历经数朝50余年的移民高潮就这样开始了。”
  “当初,移民们被困了手,官兵们用刀枪逼着人们上路时,不少人纷纷拽住大槐树,就像拉着亲人的手,死死不放。那些官兵用棍棒驱赶不开,便拔出刀剑,砍断人们拽着的槐枝,驱赶移民启程。无情的刀剑把移民跟大槐树分隔开了,但移民们望着槐树,手抓槐枝仍然不愿扔掉,直至移民们被押解着越走越远,故乡的大槐树渐渐望不见了,唯有手中的槐枝,成了人们心目中古大槐树的象征。到了移民地后,移民们对家乡的恋情,对亲人的思念,就都倾注在这小小的槐枝上了。为了表示不忘故土和思念家乡亲人,移民们便把从古槐树上折下的槐枝,栽植在新居的院子里,精心浇灌、培育,使它在新的土地上生根发芽长大。移民们眼看着回归无望,渐渐也就安下心来垦荒耕作,繁衍子孙了。但是,他们始终把自家院子里的槐树,作为故乡的象征,逢年过节,人们都在自家院子里的槐树下摆上供品,烧香焚纸,叩头祭拜。随着时光的流逝,这种做法便沿袭成俗,渐渐地以槐树当做祖先。每当家里逢病逢灾,人们习惯地对着槐树祈求祖先保佑,时至今日,这一习俗仍在不少地方沿袭下来。”
  王导刚讲述完了“大槐树”的故事。车就到了“大槐树景区”。这时是下午3点50分。王导说:“我们将在这个景区里参观游览1个小时,景区有讲解员讲解,大家跟着走就行了。”
  我们一下车,远远就看到了景区的大门,那里人头攒动,但相对于那座巨大的根雕式大门来说,丝毫不影响观瞻大门的视线。那座大门就叫“根雕大门”。大门之上横着一块黑底金字牌匾。上面写着“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根雕”是槐树根的造型,东西跨度20米,高13米,其造型古朴苍老、“伟岸厚重、支根入土、虬劲有力,寓意大槐树后裔同门、同根、同祖、同心。”
  我们的队友在“根雕大门”前纷纷拍照留影,人们换不同的角度,一照照个够去。我也拍了好多张,总觉得这座“根雕大门”太有特色了,值得多照几张的。
  我们在“根雕大门”前就已经望见大门里面的一座形体高大、花饰精美的弓形影壁。影壁中心一个大红的圆,圆内写一个大大的隶体金色“根”字。据说这个字是著名书画家张仃老先生写的,字体苍劲有力,稳健端庄。“根”字两旁各有两个金色隶体小字:“饮水”、“思源”。走进门去,只见影壁是建在台基上的,此台基有五级台阶,影壁四周有石栏杆,有走道,有好多面金色“根”字三角旗插在周围。影壁前摆满了盆栽花草树木。
  我们跟着导游往东走了一阵,就看到一组“移民情景雕塑”,名叫“朝堂决议”。这组雕塑,高台上端坐着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台下跪着一位大臣在上奏,献移民之计。再往东走一段,又看到另一组“移民情景雕塑”,名叫“大槐树下”。这一组雕塑讲述大槐树下老人在与他们的子女们话别。从那些人物的表情上可以看出,他们都饱含着依依惜别之情。我们又继续东走,又见一组“移民情景雕塑”,名叫“讲不完的故事”。这组雕塑之中有一座民房,房前一个小院子,院子里有一棵槐树,树上挂一件红色的“中国结”。院里有三人,一位老大爷在槐树下认真地给孙子讲述着过去迁民的故事,孙子入迷般的听着。老大爷的儿子站在门前那边,支着锄头,出神的望着爷孙俩,如有所思。
  我们继续东行一段,然后北拐,进入“过厅”。这座“过厅”为五间三开,门上琉璃盖顶,吻兽齐全。“过厅”正中檐下有白底黑色小号字,拍下来一看,原来是两首七绝诗。第一首,“生生死死说前因,同是杨候国里人。莫道源渊无考证,私家记述最为真。”译其意是“所有移民后裔都是杨侯国人‘洪洞人’,这并不是没有根据,众多的私家碑记、谱牒都有记载的。”第二首,“幽燕豫鲁并滁和,异派同源认未讹。故老相传谈轶事,问君足指果如何。”译其意是“北京、河南、山东以及安徽滁和一带,这些移民的后裔都是同根、同源,请不要担心互相错认,关于小脚趾为两瓣的古老传说就是我们相认的凭据。”“过厅”门口的两边有楹联:“举目鹳窝今何在,坐叙桑梓骈甲情。”我想,“骈甲”应该是指小脚趾的指甲,应该没错。
  走出“过厅”之后,便见左手边有一座长壁,壁上是“移民浮雕图”。此图分三组。三组浮雕以大槐树为背景,自左至右为:“移民国策”、“移民惜别”、“移民迁徙”,各组均有注文。此图具体讲述了大槐树移民的起因、槐乡人们别离乡土、迁徙途中的情景。这里还有座浮雕壁,壁上雕塑大槐树,那大槐树上有鹳窝,窝中有几枚鹳蛋。而另一个鹳窝有母鹳在孵蛋,旁有公鹳守卫着。这座槐树雕塑上有许多姓氏的字,字的大小、方向和分布,都毫无规则可言,聚散无常的。我无意中一眼就看到了“黄”字,我高兴地对老伴说:“真是巧极了!我一眼就看到了你的‘黄’字了,喏!就在那呢!”我指给她看,她看见了,正在高兴中。她忽然惊讶地说:“咦!也这么凑巧了啊!我也看到了!那不是你的‘韦’字在那儿吗?”我顺着她的指向一瞧,果然看到我的姓氏“韦”字在那儿,我也很高兴起来。
  再向前走走,就看到一座牌坊。此牌坊木质,四柱三楼,飞檐斗拱,古色古香。其匾额是“誉延嘉树”,其左右两边各有一首诗,左边是:“古道青槐倚夕阳,浮屠突兀插云旁。窝名老鹳相传久,高建丰碑姓字香。”右边是:“西汾北霍旧河山,碧翠清流四面环。荟萃人文称乐地,云烟过眼故乡关。”此牌坊的背面,也有匾额也有诗。其匾额是“荫庇群生”。左边诗是“木本水源流泽长,依依杨柳认村庄。行人还里前踪记,遗爱情深比召棠。”右边诗是“迁民往事忆当年,柱杖穿云耀夕阳。嘉木扶疏堪纪念,犹留经塔耸巍然。”我看这些诗应为今人所造,其立意和遣词不怎么样。这座牌坊没有楹联,却以诗代联,这便是它的特点了。
  进入牌坊,眼前就看到一座古老的建筑,导游介绍说,那叫“碑亭”。“碑亭”是清末民初所建,是在“第一代大槐树”的遗址上建造的。据介绍,亭内之碑高一丈零五,宽二尺四寸,碑冠在盘龙细雕之中篆书“纪念”二字。碑面镌刻“古大槐树处”五个隶体字。据说这五个字不是用笔写的,而是用刷子刷出来的。据说当年遗址的修建者之一刘子林的一个好友非常穷,当时他没有钱捐资修碑亭,但他写得一手好字,就叫他写碑文,他又没钱买大笔,就用刷子写字,但字写的非常好,就被采用了,他也没有留下自己的姓名。我看了“古大槐树处”这五个字,真像是刷出来的效果,刷的字的确很好。
  “碑亭”有内外两副对联。内联是“瀚瀚丰功滋九野,煌煌圣德炳千秋。”外联是“开缰拓土筚路褴缕启山野,报本溯源铭功昭德兴中华。”“碑亭”的左右两边各立一块新碑,左碑中间大字碑文是“光前裕后兴我槐乡”。“碑亭”之前有供案,案上摆有香烛花果。供案之后有铜质香亭。香亭之后有方形四足兽脚香炉。香炉之左右设有结构精巧的铜质高脚油灯底座,香炉之后设红色“功德箱”,“功德箱”后设3个“跪拜垫墩”。“碑亭”旁边有小屋,屋内有专人指导游客如何购买香烛,如何祭拜“碑亭”。
  我们继续往里走,就看到一道青砖高墙挡住,高墙应是新建的,中间开个圆拱门,门上嵌有“名胜古迹”四字。进入此门之后,便见右侧台地上一片红黄光色,耀眼眩目。原来那里有座高台,高台上有几棵大树,大树从根部至一丈多高处,被红黄的布条层层缠绕上去,密密匝匝,不漏树皮,就像过去野战部队战士的裹腿一样。高台上还支起一个木架,木架上横拉着间距均匀的八九根绳子,每根绳子上都系满了或红或黄的布条。大树上有五条条幅悬挂下来,颜色分别为红、黄、黑、白、绿五色,每条条幅上的文字均相同,都是“先祖赐福,平安顺利”八个字,只是字的颜色各自不同而已。我走上高台,到树根底下细看,只见系在绳子上的布条上写有祈祷吉利的文字,如“万事如意”“一帆风顺”“心想事成”等等之类。那些绳子上还悬挂着好多的锁住了的铜锁头。高台上的大树,其中有两棵槐树,树根下各立一块石牌,一块写的是“二代大槐树”,另一块写的是“三代大槐树”。石牌的旁边都设有香炉和功德箱。
  那两棵槐树下还有一块介绍牌。牌上的文字介绍说,这两棵槐树是由第一代大槐树滋生的第二第三代大槐树,第二代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由第二代大槐树同根滋生的第三代大槐树也有近百年的历史。当年移民告别故土时,无不把大槐树当作家乡的象征,迁入新地后,纷纷在庭院种植槐树,并悬挂一个吉祥物以祈求故土的保佑,寄托对故土的思恋。
  在高台的下面,立有五段槐木化石,其高其粗有成人一般大小。据介绍说槐木化石是从洪洞西山煤矿挖出来的,据专家考证已有上亿年的历史。这就充分说明洪洞早在上亿年前就有了槐树的身影,所以此地被称为“槐乡大地”是当之无愧、名副其实的。
  当我刚要离开那里的时候,只见另一位导游带着另一帮游客也在那里观赏槐木化石。只听得那位导游说:“这是第一代大槐树的化石……”我顿时觉得很好笑,大移民的时候,民众们还在一代大槐树下集合开会,那时是明朝洪武年间,距今不过五六百年,一代大槐树怎么就化石了呢?讲解者当然是由于缺乏化石知识而随意发挥的,并非有意说谎。她这样地讲解,对于某些知识浅薄的游客来说,有加强景区份量的效果,但难保游客当中也有知识渊博者。对于识破者来说,他会怀疑景区人员的素质和所有介绍词的真实性的。这一句话的破绽,起的负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要对所有的讲解员特别强调,“千万不能说,那几块槐木化石是第一代大槐树的哦!”
  我们继续往里面走去,我看见一组石雕,那是一位带枷的女子跪着,面对着一位弯下腰来、伸出双手、头戴官帽的老者。我好奇地走过去看看。那里有一块石碑,上面写着“苏三卸枷处”。我立即明白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因为我很熟悉中国古典名剧《苏三起解》中的故事情节。
  故事是这样的:明正德年间,河北省,广平府,曲周县,药铺掌柜儿子周彦亨,一表人才。他参加乡试,被主考官谭某看中,收于门下培养。来年京试,周彦亨中了进士,任大同府尹。赴任之日,谭某即将女儿谭淑贞婚配于他,让他夫妻一路前往。不一载生了女儿周玉洁。周玉洁美若天仙,聪敏过人,在其母的调教下,琴棋书画,无一不晓。周玉洁七岁时谭淑贞又生儿子周金童,因得了“产后风”不治身亡。周彦亨顿失膀臂,有人介绍大同原氏与之续弦。时年明孝宗驾崩,明武宗继位。明武宗重用奸臣,周彦亨上书遭贬后气死。原氏为谋周家财产,强迫玉洁嫁其娘家之侄儿为童养媳,玉洁死不从命,夤夜出逃。从此流浪大同,终日以卖唱为生。一日遇拉骆驼商人,问起根因,玉洁直说,骆驼商人遂认她为“干女儿”,并说要送玉洁回河北老家。玉洁高兴随行,谁知“干爹”却带她去了北京,将她买给一家大杂院。此院为宦官刘谨为皇帝物色宫女之所。玉洁在此认识贻青、贻红两姐妹,方知此院龌龊勾当;方知“干爹”将她卖了。刘谨强迫玉洁给京官陪夜,玉洁不从,设法逃出狼窝。时有左相国刘健被朝廷革职于家,隐居僻野。此日晨练时发现一女子冻僵于溪旁,遂救回家调养。刘健问明根由,方知是大同府尹之女,便答应她病好后送她回老家广平府。刘健家门不幸,偏有个游手好闲、只知吃喝赌嫖的儿子刘之廉。刘之廉欲对玉洁强暴,刘健痛责其子,气怒交加、引发重病。时有刘健好友家住南京的王琼闻知,便派其三公子王舜卿来北京探望,因此王舜卿与周玉洁得以相识。王舜卿特别欣赏周玉洁的琴声,两人相见恨晚,认为知己,互为心仪。刘健病重,不久病故。刘之廉以为时机成熟,迫其母送父灵柩回家乡安葬。其母识其阴谋,便将玉洁带着随行。不久,刘健夫人病死于乡下,刘之廉以治丧为名,到乡下骗玉洁说,“王舜卿是我的好朋友苏淮的救命恩人,苏淮为报答王舜卿之恩,又得知你是他的好友,便拟将你送回河北老家去与亲人团聚,你就跟我去找他吧。”玉洁以为是真,便随刘之廉回到北京。谁知刘之廉已将家园卖给苏淮开妓院,名为“怡春院”。刘之廉遂将周玉洁卖给苏淮当妓女。苏淮已有两女,大女苏翠香,二女苏翠洪,遂将买得的周玉洁改名叫苏三,并起其艺名为“玉堂春”。
  苏淮的老婆是“怡春院”的“鸨儿”,艺名“一枰金”。“鸨儿”常逼苏三接客,苏三不从,只卖艺不卖身,“一枰金”很生气。
  却说王琼被朝廷革职后回到南京,转搞生意。次年他的三儿子王舜卿赴北京赶考,他嘱咐儿子,考完趁便在北京追那些旧债回来。不巧王舜卿“此试名落孙山后”,他十分忧郁,收完了旧债,却鬼使神差地向“怡春院”走来。他忽听得一阵动听而熟悉的琴声,极像是周玉洁弹的,他便好奇地进院去看个究竟。他说要见弹琴的人,“一枰金”不允,他便掏出一锭银子,方得进去。王舜卿见到果然是玉洁,惊讶不已。玉洁遂将别后的遭遇全都告诉了他。“一枰金”强迫苏三与王舜卿“成亲”,不料正中两人之下怀。“一枰金”腾出一间房给他们住下,王舜卿与苏三如胶似漆,日夜温存,誓偕白首。“鸨儿”每日收王舜卿的银子,几个月下来,王舜卿便一文不名了。“一枰金”将他赶了出去,他只好流落街头,与乞丐一般。苏三心疼,假称要去庙里烧香还愿,却去街上找到王舜卿,将她的所有储蓄及首饰全都给了他,劝他回家攻读,待考取功名之后再救她出去。
  王舜卿回到家里,向父亲备言前事,并要求娶苏三为妻。其父王琼大怒,以为有辱家门,扬言“非杀了这孽子不可!”其母求饶,说且关其于深院苦读,明年再考,若再不中,再杀不迟。
  再说苏三救济王舜卿之事。被“鸨儿”知晓,又见其首饰全无,便施加打骂,逼其接客。苏三死不从命,病瘦交加,身价大跌。“鸨儿”便将她卖给租住“怡春院”旁边小屋的洪洞贩马商人沈洪。沈洪遂带苏三回洪洞家中,以其为妾。沈洪原配皮氏常行不轨,与人私通。此时见了苏三,十分忌恨,遂起谋杀苏三之心。一日皮氏暗将毒茶送入苏三寝房,不料沈洪归来喝了,一命呜乎。皮氏反将苏三告官,诬其“毒杀亲夫”,并行贿县官,将苏三判为死罪,打入死牢。
  再说王舜卿闭门攻读,第二年果然中举,受命出任太原巡按。一日王舜卿审阅案卷,忽见洪洞所呈“苏三杀夫”案,心想苏三或许就是周玉洁,不禁暗自惊愕。又因此案原由不明,疑其个中另有冤情,遂发令押解苏三及涉案人等,到太原重审。
  解差老官崇公道,到死牢提取苏三,押解上路。解差老官一路上询问根由,方知苏三蒙冤。行到大槐树下,崇公道因同情苏三,为其卸去枷锁。
  苏三解到太原府,王巡按果然认出苏三便是周玉琼。经三堂重审,皮氏死罪难逃;县官革职严办;苏三奇冤得以昭雪。苏三和王舜卿终成眷属。
  我看到那座“苏三卸枷处”石雕时,耳边老是响起那著名的唱段:
  “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在大街前。未曾开言我心好惨,过往的君子听我言:哪一位去往南京转,与我那三郎把信传。就说苏三把命断,来生变犬马我就当报还。”我想书上说的,“开口不谈红楼梦,尽读诗书也枉然”很有道理。我还记得某个名人说:“谈戏不知有苏三,说有文化不尽然。”
  看到此处,我们转向东走,就看到一块巨大的木根。导游说:“这就是‘千年槐根’,据考古人员鉴定,此槐根大约生长在宋元时期,距今约1000年左右,远在明初移民之前。槐根高度6.2米,盘枝错节,形象奇特,是一棵罕见的大型古槐真根。”
  我们继续往东,参观“石经幢”。导游说:“‘石经幢’,是建置在佛寺中的,一般是刻有文字的石柱子,其上一般刻着佛寺主持、方丈及建寺人等的名字,或刻经文咒语。‘石经幢’原是迁民遗址广济寺中的,顺治八年汾河暴涨,浪高数丈,冲垮堤岸,广济寺也被冲得踪迹全无。洪水退后,寺院僧侣发现‘石经幢’未被冲走,才把它移至古大槐树的北侧,即现在的位置。你们可围着它转一圈,会带来好运的。”我们一帮人听如此说,也都去转了一圈回来。
  此后,我们就去看那“一代大槐树”。它本来就在附近的,好高好大,参天蔽日,我们早就看到它了,只是未到它的根旁而已。
  我们所看到的“一代大槐树”,是一棵假的大树,是用混凝土仿真而成的。我们都十分佩服那些造树的艺术家们,把这棵巨大的“树”仿造得唯妙唯肖,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你看那苍老斑驳的树皮,风吹折断的旧枝,修枝刀砍的痕迹,虫蛀蚁侵的空洞、滕萝攀爬的牵扯等等,哪一样不像真的一样呢?树下的介绍牌有文字曰:“当时的大槐树身围‘七庹零一媳妇’,也就是说,要七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手连手才能合抱。男一庹五尺,女一庹四尺五。故这棵新塑的‘一代大槐树’身围近40尺,直径13尺。”我叹道,真的是“好大一棵树”!
  王导说,在山西、河南、河北、山东、陕西等省民间,不少人家都视槐为吉祥树,过去都喜欢在大门口和十字路口种植槐树,并将古槐视为“神树”,常于树杆钉上“灵应”、“保佑”之类小牌,或用红布包裹树干,若树上有鸟巢,绝不能去动它。
  在“一代大槐树”广场北边,是“广济寺”。“广济寺”山门前也是个值得纪念的地方,当年大移民时,官府就是在那儿摆台办理“移民签发”手续的。首迁之初,官府四处公告曰,某月某日,凡不愿迁移者,都到“大槐树”下“广济寺”前登记。到了那天,有几万百姓扶老携幼,争先恐后到那儿登记了。突然有大量官兵,手执刀枪剑戟,将那儿团团围住。官府立刻宣布,凡登记者即为移民,立即押解上路。几万百姓,顿时哭声动地,惊得“大槐树”上百鹳纷飞。在官兵的强迫下,人们不得不弃井离乡,走向茫茫的征途,到陌生遥远的他乡另谋生路。
  如今重修的“广济寺”,是建于十三级台阶之上,气势雄伟,飞檐斗拱,金碧辉煌。山门左右一对大石狮,山门前有巨大影壁,壁上有“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大字。影壁之左就是那棵一代大槐树;影壁之右有高台,高台上有莲花台,莲花台上矗立一尊站着的菩萨塑像。菩萨像前有供台,供台前有大型四足方香炉,炉前有“功德箱”,箱前设“跪拜垫墩。”这些设备都是标配的,哪个祭祀场所都基本相同。
  我们继续往东走,走过“思源潭”,看到了2011年4月台湾宋祖瑜来大陆参加21届“洪洞大槐树祭祖大会”时种的一棵槐树,树旁立块石板,上面刻有“宋祖瑜植树处”。
  我们拐了个弯向北走,就看到到一座规模宏大的建筑,导游说,这坐大殿叫“献殿”。这坐大殿当然也是飞檐斗拱、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只是比前面的“广济寺”更高大、结构更复杂些。
  有文字介绍说,“献殿”是祭祀时用来摆放供品的地方,也是主祭人员的主要活动场所,它位于祭祖活动区中轴线上,建筑面积1250平方米,面阔5间,进深5间,单层重檐,廊围四边,是仿明代全木结构建筑。十字歇山屋顶与仿明戏台连为一体,其高度,跨度乃三晋之首,其华丽壮观为全国罕见。
  我们走到“献殿”大门,见有黑底白字楹联:“老鹳常牵游子梦,古槐永系故园情。”进得门去,里面到处雕花彩绘,自不必说。殿中之柱皆有楹联。首见其中一副:“寻根祭祖,报本溯源”,次见一副:“老鹳常牵游子梦,古槐永系故园情。”此与大门联相同,但字体不同。殿中设神位牌,牌上写着:“大槐树移民先祖之神主”。神位两边置落地灯笼,神位牌左右有“玉瓶金花”。神位之前有大而长的供案,供案上摆满了三牲五谷供品。有小麦、高粱、玉米、大米、大豆之类;有各色水果;有各种菜肴。那些菜肴都盛在瓷盘里,并用保鲜膜封好。我仔细观察,盘中有菜名字条,分别是:“五香牛肉”、“凉拌香干”、“烧油菜”、“拌耳丝”、“焖头肉”、“肘花”、“烧菠菜”、“烩莲菜”等等。后来我听导游说,那些供品都是塑料仿制品,我真惊讶起来,我竟然看不出那是假的!
  绕过“献殿”的背后,四周豁然开朗,便看见十分广阔的大广场,那就是“祭祖广场”。那广场上摆出很大的阵势,两边各有两列上写“根”字或“家”字的“甲”字形杏黄旗,旗高丈余,宽一米以上,铁旗杆,长鼓形底座,底座间距均为两米左右。这样的大旗共4列2行,每行每列25杆,共150杆,杆杆一样,好不壮观。广场中还排列着二十多座台形棕色大花盆,每盆种1棵槐树。广场远处,有三座大殿一字排开,这三座大殿又比前面的“献殿”更宏伟、更壮丽。特别是居中的那座大殿,可谓气势磅礴、巍峨之极。要登上那座大殿,须上三层台阶,第一、第三层各有9级,第2层13级。台阶左右两边各有“根祖圣地”、“华人老家”8个大字,并各植松柏数列。走近那座大殿,抬头仰望,原来此殿是“祭祖堂”。“祭祖堂”建在第三层台阶的广场上,广场四周有石雕栏杆围着,彩旗灯笼更是不计其数。“祭祖堂”前有香亭、长方形四足鼎式香炉、三只“垫跪墩”等等,所有陈设都比院内其他地方规格要高。但略感遗憾的是堂前那尊四足鼎式香炉上,所铭的文字“寻根祭祖,荫蔽子孙”。这行铭文中的“蔽”字,似有不妥。这个“蔽”字是遮挡掩盖之意,有贬义,正确的应是具有褒义的“庇”字。
  导游介绍说,祭祖堂是由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设计与施工的,建筑风格为仿明代建筑,为整个祭祖园的核心。祭祖堂坐北朝南,面阔112米,进深55米,总占地面积6160平方米。堂内设1230个移民先祖姓氏牌位,这不仅体现传统文化,而且突出“祭祖”主题,是全国最大的百家姓祠堂,是天下民祭第一堂。
  我听此言,不禁肃然起敬。走进殿内,果然金碧辉煌,有如皇宫帝殿一般。我们走进大殿中去,见有密密麻麻的姓氏牌位。有介绍说,共有1230个姓氏入牌立位。我这时就有些想法了:600多年前,洪洞这里就有1230个姓氏了吗?根据最新统计,中国现今的姓氏4100个。中国四分之一的姓氏出自洪洞,真有点不可思议。
  “祭祖堂”内主神位的设计和陈设又比“献殿”堂煌多了。“根祖”的牌位居于正中,牌位上写着“大槐树移民先祖之神位”。牌位四周自然是重重花饰、锦绣旒梳、垂条坠带、黄穗红结,极尽精华。牌位两旁有内外楹联,内联:“根连赤县三千里,族系苍生十亿心。”外联:“魂绕千山梦归何处,槐乡一脉家在此间。”此外,又将1230个姓氏牌位分列于主牌位之两侧,一并设案供奉,真个好大阵容。我想,中国人最看重的是“家”、“祖”、“姓氏”。这里的祭祖基地的打造,在文化取向上,把握得很是准确。牌位之前正中位置,设了个长而厚重的香案,其上摆有8只黄铜香炉。我想,为什么不摆9只呢?9只更有意义的。书中常有,九为阳为极为尊,九州九有九鼎。
  在“祭祖堂”里,有一版“大槐树移民姓氏资料”,上面只有100个姓氏。我想,神台上祭祀的“大槐树移民先祖”有1230个姓氏,这里又只列100个,这大概是按人口数量排序的前100位吧。我和老伴对自己的姓氏排第几有所关注。老伴姓“黄”,她一下子就看到了,在第8位;我一直找下去,直到第85位,才看到我的“韦”字。因我们的姓都在前100位之内,心中就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愉悦。我们从这个表中了解到,按姓氏在中国人口的数量排名,在前十位的姓氏分别是: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
  在“祭祖堂”台阶下左边的松柏园里有座碑,碑文是2007年4月第17届“中国•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大典”所用的祭文。全文是:“丁亥年清明恭祭迁民先祖文。维。公元二零零七年四月五日,岁在丁亥,节届清明。四方辐辏,五洲同风。莘莘古槐后裔,谨以三牲五谷之荐,时花雅乐之隆,致祭于汾水之滨,恭祭我古大槐树迁民先祖。嘱辞以闻,情意殷殷,辞曰:赫赫吾祖,功德何隆!开疆拓土,中华复兴。融和血脉,传播文明。忆六百年前,洪武初兴,兵燹甫息。天灾频仍。中原腹地,人烟寂灭;山河表里,三晋人稠。钦定迁民垦荒大计,聚合山西人于洪洞。大槐树下集散百万之众,广济寺前迁徙五十余载。十八省,五百县,四大民族,八百余姓。复兴农桑,使山川重辉;凝聚精神,令民族繁荣。树人民伟业,立旷世丰功;彪千秋史册,展百姓雄风。斗转星移,华夏鼎盛。后裔子孙,千山万水寻根。祭祖认宗。同心同德报效。古槐新技。尧地圣光,看今朝,和谐社会,春意更浓;太岳灵秀,三晋繁盛,展未来,科学发展。东风正酣。承五千年文明薪火,魅力山西。政通人和。谱扩大开放之华章,中部崛起,再创辉煌。先祖精神传海内,迁民后裔遍天涯。惟愿域中同根,两岸早归一统;祈盼小康实现,中华福祚永宁。古槐参参,荫蔽九州;祖堂巍巍。四海归心!先民功德,永垂史册。古槐后裔。浩气长存。仰祖先之英灵,致兆民于阜康。大礼告成,伏惟尚飨。山西省人民政府省长某某某;山西省书协名誉主席某某某书丹。”我与一位老者一同细读此祭文,看到此文中有“古槐参参,荫蔽九州”之句,便有看法。对“蔽”字有疑,说应用“庇”字;对“古槐参参”疑似不通。我说:“在祭祖堂大门前有一尊四足鼎式香炉,上面的铭文就有‘荫蔽九州’四字,可能是作者引用大鼎的铭文吧。作者引用鼎的铭文,说得过去。”老者道:“可能因为作者是省长,他用了“蔽”字,鼎文是引用省长写的祭文中的句子,才写成这样子的。”我说:“这就无法考证了,因为我们不知道铸鼎与撰文谁先谁后,不管它了。”老者无语了。过了片刻,老者又说:“书写此文者,其落款也有问题。”我问:“有什么问题呢?”老者道:“书就书了,还要‘书丹’?多此一举不说,‘丹书’是皇帝的字,是用朱砂写的,红色的字。你一位书法家,地位有皇帝那么高吗?还‘书丹’!而且这版字也不是红色的!”我说:“我以为所谓‘书丹’不是书写红字,更不是自提身价的意思。”老者又问:“那又是什么意思呢?”我说:“‘丹’指的应是印章,‘书’是书写,‘书丹’是‘书写’及‘用印’的意思。”老者无言了,静静地离开了那里。
  “祭祖堂”东侧的大殿是“望乡阁”,那是专门用来接待远方来客的地方,里面环境清幽,布局朴素。导游说,在这里可以品一品这里的茶,看一看有关大槐树移民的书籍。我认为“望乡阁”这名字不太恰当,“望乡阁”应用在他乡而不是故乡,既然到了家乡,你还要望什么,难道到了故乡你又要回头望吗?
  “祭祖堂”西侧的大殿是“溯源阁”,与“望乡阁”对称而建,结构相同,是大槐树主体建筑“一堂两阁”之西阁。其建筑造型为仿古四角攒尖顶三檐双层建筑,上层有爬廊与祭祖堂相连。这里有一本《中华姓氏渊源》的书,是中华姓氏研究的不可多得的文献。据说此书经过资深的历史学家们考证了大量历史资料精心编撰而成,分为上、中、下三册,是现今最科学、最全面、最具历史依据的姓氏研究书籍。
  转过“祭祖堂”就到了“中华姓氏苑”,那里的树林下,竖立着上百块石碑,碑上刻着56个民族从古至今用过的11969个姓氏,以及姓氏郡望、堂号、堂联、家训等姓氏文化。在这里可以享受一场中华姓氏文化的盛宴。
  然后我们走进“移民实证展览馆”,这里有很多展品,有移民情景泥塑群雕;有移民先祖生活用品;有许多珍贵的移民谱牒。导游说,每一件实物都有它的一段故事,虽然看起来很普通,但都是对移民历史最真实的见证和最珍贵的佐证。我看到两件最感兴趣的实物,一件是洪武皇帝颁发的关于移民的圣旨,我拍摄下来,其文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前元分崩,大明我祚。然元虏余孽深重,中原创伤为尤,赤地千里,农桑荒废,每虑及此,朕心甚煎。今者户部刘卿九皋等奏,狭乡之民听迁之宽乡,欲地无遗利,人无失业也。此议之出,甚慰朕心,着户部即拟例条垂谕,诸省依行。徙民或农或商,建万载之功,立千秋之业。钦此。”另一件是“移民署凭照”,我拍摄下来,其文是:“凭移民文,引人赐钞,二十锭户,给地十五亩,皆免三年租税。开垦荒地,俱不起科,若地方官增科扰害者治罪。见丁署业,毋容惰夫。各地方移民署,见文引辑,安违者治罪。籍由××府××县,入籍××府××县。洪武×年×月×日。”
  由于时间关系,还有很多景点我们无法参观到。比如“广济寺”、“大雄宝殿”、“石经塔”、“魁星楼”、“同源渠”、“鹳鸣桥”、“洪崖古洞”、“槐树庄牌坊”、“北门”、“西门”等等。王导说:“我们既定的上车时间就要到了,大家往回走吧。”
  我们在往回走的过程中,王导给我们讲了有关移民的传说故事,比如“解手”、“连手”名词的由来,比如“背手”、“小指甲”、“思乡鸟”等等。
  王导还讲述了有关“大槐树寻根祭祖节”的情况,她说:“1991年4月,洪洞县领导主持举办了首次‘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节’,从那年起,年年清明节都举行‘寻根祭祖节’活动。2006年第16届寻根祭祖节,是‘洪洞大槐树祭祖园’扩建之后,在新的‘祭祖广场’举行的。参加人员范围广泛,有世界华人宗亲会;有全国各地楹联获奖作者等等。新闻媒体有新华社等十多家。著名歌唱家吴碧霞前来演唱歌曲《大槐树》,山东齐鲁电视台进行现场直播。2007年,第17届的寻根祭祖节活动是‘中国•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大典’,是历届‘寻根祭祖节’中规模最大的一次,由山西省政府和临汾市政府联合主办。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山西电视台等大牌媒体现场直播,朱军、吴小莉、李丽萍等主持节目。著名歌唱家谭晶、阎维文等演唱主要歌曲。还有不少中外名流参加活动。本次寻根祭祖节在国内乃至世界华人中引起了极大反响。每届‘寻根祭祖节’都有数以万计的大槐树移民后裔云集于此,很多知名人士和著名学者都曾经来此参观、考察或参加活动。有一首民谣是‘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这首民谣数百年来在我国许多地方广为流传着。可见洪洞大槐树的‘根祖文化’在全国影响之大。”
  王导刚说完,我们已走出了南门,这时从远处开来我们的车,我们便不约而同地登上车去,此时是下午4点45分。王导在车上说:“现在我们的车就要向吉县的‘壶口瀑布’景点开去,大概要两个钟头多点,才能到达那儿,今晚就住在那儿的窑洞旅社。”我们一听到要在窑洞住宿,都觉得很新鲜,大家都兴奋起来。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