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看病
作品名称:再见,小抑郁 作者:依云轻风 发布时间:2017-05-02 22:13:20 字数:3754
No.154
淑清来的时候,一家人刚吃过饭。
“干什么?去看老师?明水跟着干嘛?不上班啦?”奶奶看三个人连眼色带比划,就喝问起来。
“我们老师搬了新家,明水知道那个小区,让他给我们带路。”淑清这样对母亲说,“中午想吃什么?我们给带回来。”
“去吧去吧,爱干什么干什么!你们哪一个还把我放在眼里!”奶奶嘟囔着关上门。
淑清又打电话问王大夫有没有上班,他还在病房,三个人就直奔病房了。
“精神卫生科”,病区提示牌上写着。
医生办公室没人,大夫们去查房了。站在走廊窗口的几个家属都面带愁容,一两个互相交谈的也都是忧心忡忡的表情。
生病比什么都考验亲情。明水看看妈妈和大姑,鼻子酸起来。
大夫们从这个门出来又进了下一个门,淑清等得腿都麻了,才看到一行人回来,王大夫一路还在叮嘱身边的年轻医生:“和病人说话要注意语气,他们也需要尊重。”
另一位年龄大的大夫干脆直截了当地说:“这些病人很多都是优秀的人才,说不定哪天,我们也会成为这中间的一员呢。”
淑清迎上去,王大夫很和蔼地带他们进了一间屋子,这里是实习生学习的地方,一张乒乓球台大小的桌子,上面一摞摞放着很厚的医书。
“坐吧。”王大夫先坐下来,示意明水他们坐在自己对面。
王大夫是个朴素的人,个子不算高,清瘦,长脸,高颧骨,戴着无框眼镜,头发是八十年代流行的青年头,鬓角杂着几根白发。
“上次说的就是这个孩子?”他微笑着看看明水,向淑清投去探询的目光。
“是啊,上次应该带他来的,又怕不是这个毛病,把他吓着。”淑清答应着。
“哪有这么严重,还没治就先把自己吓倒了。你是看资料看多了。网上的东西不能乱看,这是病,得找专业机构治疗。”王大夫笑着对淑清说,又转头再打量下明水,“很帅气的小伙子嘛,我和你大姑同学三年,没见她什么时候害怕过。你能把大姑吓坏,很有一手啊。”
几个人都笑起来。
“说说吧,你觉得怎么样?从上次开始说,你想到的都说出来。”他把腰靠上椅背,坐得舒服些,脸上的微笑更深了,让人觉得安心,似乎到了这里,问题就能够迎刃而解。
明水把自己在后社以及这段时间的难受一一说出来,王大夫专心地听着,不时流露出会心的微笑,似乎一切都了然于胸。
“嗯,还有吗?”这是王大夫的几次插话,明水就又努力追思,想起些什么,再说一气。
一个多小时,明水把自己的感受倾倒出来,他像一个疲乏到极点的人倒空了自己的包袱,心里觉得松快了很多。
“还有吗?”王大夫的问话就像一个老熟人。
“没有了。”明水觉得自己喋喋不休,像祥林嫂,不,也不像。祥林嫂还有实实在在的痛苦,他说的那些事,自己都觉得像一地鸡毛,称得上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但是,就是这些轻得可以忽视的东西,竟然让他感觉自己就像是龙卷风中的一片羽毛,完全失去了控制力。
王大夫手里拿着一支笔,在桌上有节奏地敲着。
“老师这工作还好,它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有惯性里头,你一时出问题不会马上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即使产生了影响。孩子才二年级,你也有足够的时间去挽回。杨淑清知道,那年长三乙火箭爆炸,就是因为一个小小的焊点松动了,那样的工作,就是当时评论说的‘成功就是差一点失败,失败就是差一点成功’。你呢,就是你干不了了,也会有新老师去帮助纠正,对于工作,不要有这么大的压力。”他用那样淡淡的语气,既不是调侃,也不是高调,轻轻理顺一团乱麻。
“关于流言蜚语,这些捕风捉影的事,你也知道,这就像是建筑物上的涂料,时间久了就褪色了,剥落了。假的东西不会长久,你只需要把水落石出的时间放得长一点就是了,你甚至不用理它,改消散的就会消散。你在意它,就像等一片树叶落下来,你老去看会觉得着急,怎么就是不落呢?你要是不去看它,该干嘛干嘛,它迟早也会落下来。”
“哦,嗯。”明水点头。
“至于和你不和谐的人,你可以反思下看看自己是不是有做错的地方,如果没有,那就不用考虑太多了。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有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不然,我们这些精神卫生科的医生就该下岗了。一个人心态不平和,看人看事就都是歪的。你有能力就去帮她,帮不了就让别人来帮她,你没看到很多人都是在经历了一些大事之后发生了改变吗?生活就是这样,每个人都在碰壁中学会改变自己。”
嗯,大家都点头。
“经济上的压力呢,这是个实实在在的问题。但是如果因为这个就放弃生命,恰恰是本末倒置。和几十万块钱相比,你的命更值钱吧?”王大夫打起了哈哈,“不信你问问你妈妈,她愿意花多少钱留住你的命?更何况,你的人生才刚刚开始,你的同龄人很多还在花着父母的钱求学,你已经自食其力了,你现在工资多少?算算这一辈子你能挣多少钱?你还是教育行业的新手,等你有了经验,你就会涉及到更宽的领域,你比那套房子值钱多了。呵呵。”
“还有,现在确实有些姑娘找对象盯着房子车子,叫我说这就和以前盯着贫农,后来盯着国库粮是一样的,有时代局限性;再叫我说,盯个踏实能干的善良人才是最好的眼光,你就很符合要求啊。”
进门来的两个实习生笑起来:“王老师,您要这样说,我们不都已经脱单了吗?”
“你们净偷懒,没有杨老师能干。”
“切——”俩人撇着嘴笑了。
王大夫接着说:“对不起妈妈,对不起家人,这说明你本质善良,那就好啊,善良的人早晚会给家人带来幸福,你得有耐心才行。”
一席话说得众人频频点头,明水也觉得自己的想法是很可笑,有些无地自容的感觉,身上燥热的症状又出现了。
王大夫一直在观察他的反应,看到他勾了头,就说:“小杨老师,我们再来说说这个病。你也是个知识分子,我会说得细一些,免得你被网上那些骇人的东西吓到。”
“确诊这个病并不难,一个标志就是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两周以上,这种心境低落往往和病人的处境不相称。比如说你,第一次有症状是讲完课之后,谁都觉得你很成功;第二次是考进县直,也有很多人羡慕,这种处境,应该是愉快的心境,沮丧就和你的处境不相称。当然也有人因为处境很惨出现了抑郁表现,那种情况往往还容易调节。我现在也不用给你做实验,从你描述的心境低落,愉快感丧失,集中注意能力降低,自我评价低,自责,无价值感等等这些就能断定你是患了抑郁症。”
“这是个‘病’,你注意,它是‘病’,不是简单的心理问题。”王大夫低低头,对这句话强调了下,“它的病因很复杂,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环境等等都可能会成为触发条件。注意是‘触发条件’。尤其是有家族遗传的,未必是大悲大苦是诱因,各种因素交互作用,在某个时点就会诱发抑郁症。你就是在这个特定的时点出现了症状。”
“现在的研究更倾向于认为抑郁症是潜意识的问题。所以,我们刚刚进行的谈话,是在意识层面对你进行疏导,有一定的帮助,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有很多人不明白这一点,就用大道理劝来劝去,但往往效果不好。”
“这个病的症状你基本都已经体会了,它的坏处在于可能会复发,复发三次以上就建议终生服药了;可能会遗传;而且病程可能比较长。注意我说的都是‘可能’,‘可能’不是绝对,有的患者就只是单次发作,很快就好了。你今天的情况不是复发,这个病治疗的一个原则就是足量足疗程治疗,你大姑上次来开的药我估计没吃完就停了,所以你这是第一次发作的死灰复燃。别有太大的压力。”
“刚才说的是坏处,这个病的好处是短时间内不会造成器质性的病变,也就是说不会让你身体的零件出问题。比如说你觉得脑子转不动了,你要去检查大脑,检查不出问题来。这个病也有个别自愈的病例,因为某个原因,它就好了,和以前一样好。还有,一个人经历过抑郁症,会对自己进行全面的审视,一旦走出来,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都能得到完善。所以,也不妨说抑郁症是自我革新的学校。所以,你完全可能很快就好,而且比以前还要好。你干的是教育,要是走出来,对学生都会有帮助。”
“关于治疗,就你现在的症状,药物治疗是少不了的,还要辅以心理治疗,有些高明的中医对治疗抑郁症也有独到的经验。”
“这个病有个突出问题就是对自身感受的过度关注,越是独处,越是感觉心乱,感觉无价值,所以建议不停止工作,如果觉得现在的工作压力大,可以适当调换,别从人群中脱离出来。”
“还有就是有自杀倾向的问题,小伙子,这个病不是一把能抓去的,可能会拖很长时间,你会时常有自杀的念头冒出来,注意,这是病在作怪,不是你真实的想法。你要很清醒地去看待这个念头。我说几句话,你听听有没有道理。第一,静能生慧,静能避免愚蠢,念头来的时候,要静静‘等待’它过去,不要有所行动。第二,‘时间’的疗愈作用非常强大,不要急于一时。第三,医学正在发展,脑科学研究已经在逐步有成果出来,要相信这个病会有办法彻底解决。”
玉秀和淑清都频频点头,明水也晕晕乎乎地点着头。那些话似乎从耳边飘过去了,但是好像也留下了些痕迹。
王大夫停了下来,跟玉秀说:“今天就说这些,你去办张卡来,我给开点药带回家去吃,别忘了拿过来我告诉你们怎么吃。这药得遵医嘱,不能只看说明书。”
玉秀就去了,王大夫拍了拍明水的肩膀,说:“看看你大姑,精明利落的,你跟着学点儿就够用啦。”
“别替我吹啦,咱俩同学三年,我侄子和我可是二十五年的交情了,他比你了解我。”淑清起身,拿起包来。
“他认识你才二十五年,我可认识你三十五年了。”王大夫反应也特别快,马上又把球踢回来。
淑清哈哈大笑,明水也笑起来。
两个敬业的人,用心地工作,乐观地生活,加上美满的家庭,这才是真正的幸福吧。
可是自己呢,一个从里到外僵硬的人,什么也都做不到了。
明水不由得又低下了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