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平遥县衙寻旧迹
作品名称:晋游记 作者:霞中子 发布时间:2017-04-30 14:52:23 字数:6720
杨导看到我们都从“大清金库”出来了,就带着我们去参观明清时代的“平遥县衙”。
据文字介绍,平遥县衙坐落于平遥古城中心,始建于北魏,定型于元明清,保存下来最早的建筑在元至正六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整座衙署坐北朝南,呈轴对称布局,南北轴线长203米,东西宽131米,占地26600平方米。平遥县衙作为中国现有保存完整的四大古衙之一,也是全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县衙。县衙整个建筑群主从有序,错落有致,结构完整,功能齐全,布局对称,前朝后寝,左文右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无论从建筑布局,还是职能设置,都堪称皇宫缩影。2004年5月19日,第十一世班禅莅临县衙考察时欣然题词:平遥县衙,古衙之最。衙门内,沿中轴线自南而北有仪门3间、牌坊1座、大堂5间、宅门3间、二堂5间、内宅5间、大仙楼3间。仪门外之东西厢房各7间为赋役房。大堂前东西厢各11间,为吏、户、礼、兵、刑、工房。大堂两旁设赞政厅、銮驾库各3间。宅内各层均有东西厢房。衙署东部有彰瘅亭,自南而北又有钏楼、土地祠、寅宾馆、酂侯祠、粮厅和花园。西部有申明亭,有牢狱,牢狱又分重狱、女狱、轻狱。西部还有有洪善驿、督捕厅和“马号”。
我们走到县衙大门口,我就想起过去老人传说的一些俗语:“堂堂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一字入公门,九牛拖不出”;“要进官府,先把钱数,要得不败,先把田卖”;“梦见衙门也失财”等等。于是感觉衙门有些阴森可怕。据老人说,旧社会衙门不是穷人说理的地方,你没有钱也就没理,只要有钱自然有理。我想,这样的衙门,若不是现在新社会,我们平民百姓是不敢到这里来的。
我们到了衙门大门外,我抬头一望,“平遥县署”四个大字,赫然入目,想当年老百姓见到这四个字,一定是不寒而栗的。我看到这县衙大门两边有楹联:“莫寻仇,莫负气,莫听教唆,到此地费心费力费钱,就胜人,终累己;要酌理,要揆情,要度时世,做这官不勤不清不慎,易造孽,难欺天。”此联大意是劝百姓,不要轻易打官司、不要胆大妄为;劝县太爷不要玩忽职守、徇私枉法。
进了大门,两边便是“赋役房”。据导游介绍,“赋役房”,即县衙收取赋役钱粮的办事处。明清时期国家财政来源于向农民收取的田赋和丁银。田赋按农户拥有的土地以亩计收;丁银就是人头税,按人口计收。征收赋役钱粮集中在秋收以后,当时收交数额很大,运输工具落后,只能肩挑、马驮、车推,为了尽快完成,县衙事先排定各坊里上交赋役的日期,集中在此办理。“赋役房”以北,两侧各修小房一间,东为灶火,西为柴炭,供衙役人等自己烧水、做饭。
过了“赋役房”,就看到“仪门”。“仪门”即礼仪之门,建于明万历47年,是一座强化封建礼制的建筑物。按照封建社会儒教伦理,人的一切行为举止,都必须上下有别,贵贱有等,不可乱礼逾制。在衙署中出入门庭也须遵循礼制。“仪门”有三门,中门平时关闭,只在县太爷出巡、回衙、恭迎上宾、重大庆典时才可开启。平时都是走两侧便门的。两侧便门东为“人门”,西为“鬼门”。一般人两门皆可出入,惟提审、押解犯人,必须走鬼门。“仪门”有对联:“门外四时春,和风甘雨;案内三尺法,烈日严霜。”此联告诉人们,在衙门之外就是风和日丽、自由自在的好时节;若犯案进入衙门之内,那将是风雷交加,严寒酷暑一般。“仪门”之内面又有对联:“事以利人皆德业;言能益世即文章。”此联应是给县太爷看的,勉其公正
执法、积德爱民。还有一联曰:“百载烟云归咫尺,一署风雨话沧桑。”
我们继续往里走,走到了一个广场。广场的左边是“吏房”、“户房”、“礼房”;广场的右边是“兵房”、“刑房”、“工房”;广场的尽头正中就是“月台”,“月台”之上便是“大堂”。我知道这样的布局完全是遵照老祖宗“左文右武、先礼后兵”的传统观念进行的。我们沿中直线往前走去,直到“大堂”的门口。
讲解员介绍说,“大堂”就是县太爷公开审案判案的地方,是知县办理公务的主要场所。在整个衙署建筑中,其规模最大,其上限最高,是衙署的中心和主题建筑。站在“大堂”门前,沧桑古朴之感,油然而生。
“大堂”原名“亲民堂”,堂前有楹联:“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此联反映了封建社会地方政权也存在廉政爱民的文化。“大堂”为五楹厅堂,中间三楹为公堂。公堂正中屏风上绘着“山水朝阳图”,屏前为官台,上方有官阁,阁上方有“明镜高悬”匾额。“明镜高悬”比喻官吏执法严明,判案公正,或办事明察秋毫,公平无私。“官台”是权威的象征,就像现在的主席台一样。官台上设案,上置“文房四宝”、火签筒、惊堂木,官印盒则置于右侧。知县升堂端坐,背对“山水朝阳图”,正好是升起朝阳的位置,表示“日丽中天,王法公允。”
“大堂”内陈列着“七品正堂”的部分仪仗,也称“执事”。按照清代规定,知县的仪仗,青旗四面,蓝伞一把,青扇一把,桐棍、皮槊各二条,肃静牌二块。知县的仪仗中没有“回避”牌,因为封建社会的县衙是最基层的政权机构,知县的职责便是处理本邑各种事务,没有回避百姓的理由,而应“与小民朝夕相处,勿使隔绝不通。”只有知府以上官吏,才不直接受理民事,出巡时才有资格扛着“回避”牌招摇过市。
“大堂”内东西两侧分别为“赞政厅”和“銮驾库”。赞者参也,“赞政厅”也即参政之所。知县常在这里接待各里坊耆老、乡绅等地方上有名望的人士和告老还乡的官员等。“銮驾库”则是存放准备迎接和导引皇帝“诏书”的龙亭和仪仗的库房。
“大堂”外东西两边设有“六房”,东边设“吏”“户”“礼”三房;西边设“兵”“刑”“工”三房;讲解员又向我们分别介绍了“六房”的主要职责。
“吏房”的主要职责有四:其一是整理记录本县历任官吏的政绩和本县的特大事件,及时呈报上峰;其二是调查登记在籍进士、举人、贡生等的家庭出身、品端德行、学识造诣等,上报府台;其三是调查本县人士在外为官的情况,以便载入史册;其四是承办捐纳官衔、封荫等事务。
“户房”的主要职责也有四:一是稽核全县各里甲的土地、人口,分配及收缴田赋丁银,并分配到指定地方,留存本县部分则移交“钱粮库”,由“县丞”管理,由“知县”支配;二是负责本县县直各粮仓的藏贮调用,管理集市、缉查私盐;三是根据知县指令,办理赈灾恤贫事宜;四是保管朝廷钦定计量标准具件。旧秤每斤16两,象征16星宿,即南斗六司,北斗七星,再加福、禄、寿三星共16星宿。经商者若是缺斤短两,就会自折其福、其禄、其寿,以此警示世人。户房对收回的零散银两,上交前要交“工房”熔铸为官银元宝。铸造模具由“户房”保存,成色也由“户房”监制。
“礼房”的主要职责是主管礼制、庆典、科考等事宜。也有四个职责:第一是主持、组织全县的重大庆典、迎诏、迎宾仪礼,组织文庙、武庙、城隍庙、邑厉坛、社稷坛等官祭仪式;第二是安排“县试”的后勤工作,如县试的命题、阅卷、录取等;第三是联系生员参加府台复试、省城乡试,安排廪膳生员的廪粮、赴考费用等;第四是随时在“彰瘅亭”张榜斥恶扬善,强化儒教礼制,引导社会风气,制定乡规民约等。
“兵房”负责有关治安武备之事,如监造兵器、保卫“武备库”、办团练、操练“三班衙役”、选送武举人员等。
“刑房”并非对犯人行刑之房,其主要职责有四:一,负责审案文书的记录并整理归档、为知县查找国家刑典中的适用条款、书写拘传、查抄、起赃、传唤证人、封产、判决书等有关文札,以及大案初审的上报案宗;二,管理监狱,监狱又分重狱、轻狱、女狱三种。还要负责监造并保管刑具、戒具;三,誊写朝廷新颁的法令、禁令及上司下达的通缉令等,张贴各处,晓谕百姓;四,组织医学值司人员为人犯诊断,核实伤情病情。率领仵作验尸取证。
“工房”的主要职责为组织维修衙署、城池、庙宇、坛台,修造官立牌坊,监修重大水利、桥梁、关隘工程,承办官银元宝浇铸,打造兵器、刑器,派员带领民工完成工程劳役。
六房的职能基本上概括了明清时期知县的主要职责。在“大堂”外的墙脚,有一块旧石碑,上面刻着:“中华民国十一年八月刊石,吃烟、缠足、赌博,民生三害,非改了不可!平遥县知事吴洁己敬立。”由此可证:即使是旧社会,赌博也是官府禁止的。
参观“大堂”之后,继续往里走就看到一座叫“宅门”的大门。因为“大堂”之后是个四合院,这个四合院的大门就叫做“宅门”。“宅门”的左右有两座房子,都叫“门子房”。“门子房”是看门差役住的地方。看门差役又叫“门禁”或“门子”。“门子”日夜值守,闲人免进,若有事要求见县太爷,须经“门子”禀报。一般来访者为求方便,常赏其小费,这个职务当然是所谓的“肥缺”了。
进入“宅门”又看到一个四合院。院子的尽头正中的大房子就是“二堂”。“二堂”的匾额是“天理国法人情”,其楹联为“与百姓
有缘才来到此;期寸心无愧不负斯民。”
知县除每日上午辰时升大堂处理公务外,其余时间主要在“二堂”办公,处理日常公务、个别召见下属、秘密询问案件、会见来客等,所以这里没有“大堂”那种森严的气氛。“二堂”的中堂后面屏风上绘有“松鹤迎日图”,上方有“思补堂”匾额。老爷坐在这里办公,显得从容自在一些,比不得前面大堂的庄严肃穆。屏前设官台,台上置文房四宝,左右两边也置有“正堂”、“肃静”的牌子。“松鹤迎日”屏风的左右两边墙上,分别悬挂两块匾额,右边一块“除暴安良”,是清光绪八年邑人王希闵送给时任知县锡良的;左边一块“张仲遗风”,是民国初年百姓赠给县长吴洁己的。两块匾额均为原物,实为可贵。
“二堂”内的东西耳房分别为“简房”和“招房”。“简房”又称“县丞房”;“招房”又称“主簿房”。导游介绍说,“简房”为“县丞”的办公处所,“县丞”为“知县”之助手,正八品;“知县”为“正七品”。“招房”为“典史”的办公场所。明清时代的“典史”无官品,即“未入流”,职品排列在“主簿”之后。一为“知县”,二为“县丞”,三为“主簿”,四为“典史”。所以“典史”俗称衙门中的“四爷”。“典史”职品虽小,但是,有时“知县”外出或在“封印”期间,则由“典史”代行职权。因清代已不设“主簿”,遂使“典史”的权力更加膨胀。有一首《十字令》,专门描写“典史”之虎威:“一命之荣称得,二片板子拖得。三十俸银领得,四乡地保传得。五下嘴巴打得,六角文书发得。七品堂官靠得,八字衙门开得。九品补服借得,十分高兴了得。”“县丞房”中堂有楹联:“狱贵得情,宁结早治,赋有常径,勿施小恩忘大体;判防多误,每刑轻驭,官无制法,但存公道去私情。”
二堂外东西两边,分别是“钱谷师爷”房和“刑名师爷”房。导游介照说,“师爷”既非官也非吏,是清代官僚制度产生的一种特殊名目,实为长官的“幕友”,类似春秋战国时期的“门人”、“食客”。清代从督抚衙门到州县官署,无处不有“师爷”一席。“师爷”有着比官吏更为显赫的声望和地位。他们没有正式的行政职务,但实际上掌管着衙门中案件的审判。县太爷称他们为“西宾”,他们尊县太爷为“东翁”、“东家”。吏役、百姓尊县太爷为“老爷”,尊称这些幕友为“师爷”。据说“师爷”又称“四救先生”。所谓“四救”即救官不救民、救活不救死、救大不救小、救上不救下。“师爷”并非德才兼备之人,但是上自督抚,下至州县,凡官署皆有此席,因其有疏通联络、出谋献计、随机应变的本事。那些州官县太爷是在科举选官制度下中举上任的,一般都十分缺乏社会实践经验,极需精于投机钻营、善于联络交际的“师爷”充当顾问,以保证知县统治权的有效运用。只因“师爷”多出于浙江绍兴,故其又有“绍兴师爷”之称。
穿过“二堂”即到内宅区。内宅有楹联曰:“治赋有常径,勿施小恩忘大体;驭官无制法,但存公道去私情。”
内宅是明清时期知县的生活区,正房五楹,中间三楹为客厅,两侧套间各一楹,为老爷书斋及卧室。客厅中正面悬挂匾额,上书“慎勉堂”。据导游介绍,在民清时期,有“易地为官”制度,县官必须到远离家乡500里之外去任职,州官则要千里之外。一律不得带家小亲眷,亲属不得进衙探视。所以内宅就是县太爷一人生活起居的地方。内宅的东、西房为客房,有上峰莅临或同窗同科谊友来访,可做留宿之所。但上级派送公文的信使,则只能送到二堂为止,不得步入内宅,更不能留宿内宅,只能在“寅宾馆”或“公馆”食宿。
此县衙中轴线上的最后一座建筑是“大仙楼”。“大仙楼”在县衙的最北端,上面供奉着“守印大仙”,即“狐仙”。清代官衙奉“狐仙”为“守印大仙”,不知有何根据。要进“大仙楼”先得经过一道门,此门有一联曰:“柴米油盐酱醋茶,除却神仙少不得;孝悌忠信礼义廉,无有铜钱可做来。”走进此门,到得院里就看到“大仙楼”的楹联:“名场似弈无同局;吏道如诗有别裁”。进入楼内,又见一联:“仙佑紫印仁途广;楼集灵气境界宽。”
“大仙楼”是此县衙中唯一的原始建筑物,原名“观云楼”。其原始功能是为知县每日观察天气晴雨之所。到了清代才改称“大仙楼”。
除此之外,在这座县衙里,还有许多辅助厅堂馆所和设施,诸如土地祠、牢狱、刑具房、快班房、磨房、花厅、粮厅、观风亭、看雨亭、献亭、酂侯庙、马王庙、十王庙、狱神庙、风雅台、影壁、宋井、演武场等等。
土地祠设于“仪门”之东,“寅宾馆”之西,是供奉“土地爷”的庙宇。“土地爷”简称“土地”,又称“土神”、“土地公”、“社神”、“福德正神”。在中原文化中,“土地爷”为地方守护神。因此,一县之官率一方水土,牧一方百姓,自应时常奉祀“土地爷”,以求得神灵的保佑。土地祠有联曰:“凭此衷一秉虚公,不近利,不
好名,勤勤恳恳,但求无愧所知,无负所学;愿斯民共行直道,莫吝财,莫滋讼,浑浑朴朴,庶得各安其业,各遂其生。”
“花厅”、“粮厅”均系县署内务设施。“花厅”在“大仙楼”之东,“花厅”有两联,写的甚好,其一曰:“花荫昼静闻莺语,厅
落春闲有燕泥。”其二曰:“鱼因贪饵遭钩系;鸟为衔虫被网羁。”此联好似出自《增广贤文》一书,颇耐寻味。”。“粮厅”在“二堂”之东,“粮厅”也有一联曰:“万事莫苛求,只要大家共守此法;一心惟清白,期与斯民相见以天。”
在“大堂”的西南方向有“快班房”,“大堂”月台下有“差役房”,这都是县衙里“三班衙役”之住所。所谓“三班”即“皂班”、“快班”、“壮班”。虽然都是衙署之差役,但其分工不同。“皂班”即皂隶,主司站堂、报事、行杖等内职;“快班”即捕快,也分“步快”和“马快”,负责缉捕人犯;“壮班”即民间壮丁,每年由当地百姓中轮派青壮年担任,主要职责是维持地方治安及衙署内劳务。除此之外,明清两代平遥县衙还有狱卒、轿夫、灯夫、禁卒、伞扇夫、库子、斗级、仵作等杂役。清代规定差役不得与良民结婚,其子孙三代不得参加科举考试,更不得做官。所以许多家族规定子孙不准充当差役,否则要削其族籍,不准入祠入谱。差役的工钱很低,但他们凭着手中的“传票”、“铁链”为本钱,在缉捕人犯、堂上行杖、押解犯人、查赃、催科、验尸等执行公务时,到处敲诈勒索老百姓。真是“权之所至,不在大小”。据说,清朝的纪晓岚说:“在百姓眼里,差役只比天子差一等而已。”正所谓“老爷不狠衙役狠。”“三班衙役”和杂役,除“壮班”为良民百姓派子弟轮流服役外,那些杂役的投充者,多为当地市井之中的泼皮无赖,素质低下,常行瞒上欺下、狐假虎威之事。
在“大堂”的东侧,有一座酂侯庙。酂侯是汉高祖刘邦赐给萧何的诸侯封号。刘邦平定天下后,论功行赏,分封诸侯。因萧何在“镇国家、抚百姓、供军需、给粮饷”方面功绩卓著,定其为首功,封他
为酂侯。萧何位列众卿之首,被称为“开国第一侯。”酂侯庙,有楹联曰:“酂侯凝律,魏相争谏,凝争系国家天下;包公升堂,海瑞罢官,升罢念百姓黎民。”酂侯庙有座戏台,戏台有联:昼静闻莺语,春闲有燕泥。”其二曰:“策马追贤日月近;安邦崇德乾坤新。”酂侯庙前有“献厅”,“献厅”有楹联:“不求当道称能吏,愿共斯民做好人。”
在“赋役房”之西,“仪门”之西南边就是“狱神庙”和“牢狱”。在“二堂”的西边有“督捕厅”。“督捕厅”正厅有联:“违法者无隙可趁,行凶犯有罪难逃。”“督捕厅”中厅有联:“只愿厅中差事少,但愿世上好人多。”真是说了大实话了。
我们大概用了一个小时参观这座非同一般的古县衙,所到之处皆有楹联,所看到的楹联都是警示众人:“王法无情”、“官法如炉”;都是劝导民众循规蹈纪、安份守法的。通过参观这坐旧时的衙门,使我加深了解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和一般的统治方法,然而那些制度和方法也有其可以借鉴的一面。
当日10点40分,我们参观完旧县衙之后,就走出平遥古城,然后上车向下一个景点——“王家大院”开去。11点20分,车到郊外路边的“海福隆”饭馆门前停下,我们在那吃午饭。11点44分,我们再上车,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