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晋游记>第14章 万古云烟雁门关

第14章 万古云烟雁门关

作品名称:晋游记      作者:霞中子      发布时间:2017-02-09 11:38:00      字数:7926

  21号9点30分,我们参观完应县木塔,就就按时上车,这次没有迟到的,因为大家早就提前在车边等着了。王导在车上说:“我们的车正向忻州市代县县城开去。我们的下一个景点是雁门关。”接着,她介绍道:“雁门关又名西陉关,以险著称,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更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雁门关位于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三关’。2001年,雁门关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雁门关的‘雁门’的由来是这样的。从地理上说,是北岳恒山和吕梁山这两座高大的山脉锁住了塞外广漠的平原。每年的秋天来了,天气凉了,一群群的大雁往南飞。由于这两座山都高耸入云,只有恒山山脉中有个较低的坳口,大雁们聪明,每年的南去北归,都选择从这个坳口经过。因为它不用飞得更高,以免耗费更多的体力。只因这个山口是大雁迁徙往来经过的山口,所以古人称之为‘雁门’。古代人在雁门筑关,所以就叫雁门关。”
  “雁门关之称,始自唐朝,因为那时北方突厥崛起,屡屡犯扰于中原,唐便在此筑关驻军把守。”
  “北宋初期,雁门关一带是宋辽激烈争夺的战场,宋将杨继业及杨家许多将士都在这里大战辽兵、为国捐躯。”
  “明清以后,关城虽屡有重建。但随着祖国的统一,内长城的作用已经失去,所属的雁门雄关也随之荒废。”
  “1937年9月,中国共产党为了团结抗日,派周恩来、彭德怀和彭雪枫同志,到雁门关来与国民党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会晤。
  后来阎锡山弃关南撤,八路军一二零师七一六团挺进雁门关大同公路附近,伏击日军,一举摧毁敌人汽车400余辆,赢得了震惊中外的大捷。”
  王导说到这,车已开了大约半小时了,这时是上午10点,我们的大车已开到了雁门关山脚下的“后腰铺驿站”,那里有座大酒店,名叫“雁门关大酒店二部”。我们转乘景区游览车,向雁门关山上开去。大约10分钟之后,游览车开到了山腰上的停车场。
  那是一个长方形的广场,那里有“历代名人壁”和“杨家将雕像群”。雕像群的那些雕像,都是用汉白玉雕塑的,共有二十多座,每座都是将领骑着高头大马,舞刀挺枪,十分英勇威武,比真人真马要高大得多。雕像群有两队,面向北漠的方向,前面一队是男的,应是“杨家将”;后面一队是女的,应是“杨门女将”,领头的是畲太君。
  我们一齐下了车,改为步行,我们拾级而上,登上山坳,雁门关就在高山的坳口上。
  我们先走过一座石桥,这桥名叫“关桥”,明月湖的流水从桥下无声地流过。过了“关桥”上去不远,就有一座高大的城墙,城墙上有城楼,城楼上高悬“明月楼”牌匾。城墙开三个门,中门较大,但闭着,两旁有铁铸将军把守;左右两门较小,敞开着,让游客凭票入内。
  进了明月楼就是“雁门寨”,现在又叫做“雁门关民俗村”。据说这个村现在只有三户是原土著居民,其余的是去那儿搞旅游开发的外地人。这个民俗村建在上山古道的两旁,且连绵不断地往高处延伸上去。那些民宅,古色古香,具北方建筑风格。
  过了民俗村就到古时的“边贸街”。自从汉武帝派卫青和霍去病彻底打败匈奴之后,换来了几十年的和平。汉元帝时,昭君出塞和亲之后,出现了“遥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的安定局面。在这和平安定的时期里,汉朝与匈奴就在这条“边贸街”进行着商业交易。“边贸街”有对联曰:“商埠经济多门路,财源如水流代州”。由此可知当年这里的繁荣和热闹。站在“边贸街”中间,往西北望去,在街道尽头处有一座牌楼,上面写着“达北漠”三字;再回头往东南方向望去,在街道的尽头高处也有一座牌楼,上面写着“通江南”三字。这就意味着,在古代,官方有意提醒那些来到这里做生意的客商,哪一端是去中原,哪一头是去北漠的,不要搞错了方向,走冤枉路。因为两边都是下山的路,若走错了,再登上来是很费工夫的。
  我们走过了“边贸街”的尽头,便被一道雄伟高大的城墙挡住了。城墙中有个很大的城门,门额上“雁门关”三个大字隐约可见,城门两侧镌刻着一副古老的对联。王导介照说,这叫“北门”,又叫“瓮城门”。“瓮城”取意于“瓮中捉鳖”的成语。“瓮城”的作用是放敌人进来之后再关上所有的门,然后使用“关门打狗”的战术,将敌一网打尽。
  我到了这座城门之下,仰面长观,不禁肃然起敬——这就是千古著名的雁门关啊!这是自古以来兵家必争之地,这地方不知有多少千万的官兵将士,血浴关城,骨埋黄土啊!我久久地端祥着城门上被千年风雨洗磨得已经模糊的“雁门关”三字,心中像吊着一块铅般的沉重——那些久远的战事已是数不清记不明了,但耳际微风轻掠,仿佛无数的哀魂在深远的冥界里传来微弱的怨叹,我的心有些颤抖和隐疼,但立刻被我克制下去了,很快就恢复到原先的清醒和平静。我又暗暗地读着城门两侧的那副对联:“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啊!多么大气的对联啊!把关山的雄伟和险要表达得淋漓尽致了!据说此联出自傅山先生之手,尚待日后考证。傅山,字青竹,改字青主,又有真山、濁翁、石人等別名,汉族,明末清初时代山西太原人。他对哲学、医学、儒学、佛学、诗歌、书法、绘画、金石、武术、考据等,无所不通。他被认为是明末清初保持民族气节的典范人物。傅青主与顾炎武、黃宗羲、王夫之、李顒、顏元一起被梁启超称为“清初六大师”。著有《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等传世之作,在当时有“医圣”之名。
  唐代诗人李贺曾写过一首《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这首写雁门关的诗,其气势是何等的豪迈啊!
  我们进入“瓮城”之后,沿道路左拐,行了几十米,又是一座很高大、很深厚的城门,城门上建有城楼,飞檐斗栱,气势雄伟,巍然凌空。城楼上高悬“宁边楼”三个大字牌匾,赫赫在目。使我看不懂的是城门的门额,嵌有两个异体字。好多游客跟我一样,也看不懂。人们在那一齐投目猜测,指指点点。说是“崇杨”、“崇初”、“宗勅”、“峰初”、“室初”的等等,莫终一是。原因是字迹有些模糊了,而且字体与城墙颜色相近,对比度极小,不易辨认。再则字形有些怪异,那个像“崇”像“室”的字,其实是“山水土”三字的上中下垒叠组成的。王导说:“你们没有一个说对的,其实是‘地利’二字,自古以来,地图上都标志这座城门是‘地利门’,这无可非议。古人认为,‘地’是由山、水和土构成的。”我们听如此说,耳目为之一新,赞叹不已。
  我们走进“地利门”,只见门洞内地板石块光滑如镜,中间有道道深痕。王导说,这道道深痕,是古代车来车往,经千百年的碾压才变成这个样子的;地板石块也是古代人来人往,经千百年的人足打磨出来的。
  我们穿过“地利门”往里走,豁然开朗,眼前一片开阔地,几重台阶几重坪,王导说,那是“点将台”。我往右前方远处望去,那里有一座城门,城门上也有城楼。王导说,那里是“西城门”和“威远楼”。
  王导说:“我们拐向左边的大道走吧!”我们跟着她再走百几十米,绕过一道山坡,陡地又看到一座更高大、更深厚的城门,城门上有一座巍峨的城楼,也是飞檐斗栱,高耸云天,直抵青霄。城楼上遍插旌旗、各垛口伸出许多大炮筒来,还置有四面大型战鼓,架势十分森严。王导介绍说:“这座城门是狭义上的雁门关,是这座关山上最高大、最坚固的关门了,号称‘中华第一关’。穿过这座关门便是古代的中原了。广义上的雁门关由关城、瓮城和围城三部分组成。关城城墙高10米,周长约1公里。墙体以石座为底,内填夯土,外包砖身。你们看,墙垣上都筑有垛口。东西两翼,山峦起伏,山脊上筑有长城,其势蜿蜒曲折,往东去有平型关、紫荆关、倒马关,直抵幽燕、连接瀚海;往西走去,有轩岗口、宁武关、偏头关,那里就到黄河岸边了。广义上的雁门关有‘三门四楼’,皆以巨砖叠砌。东门‘天险门’;西门‘地利门’;北门‘瓮城门’。四楼分别是‘明月楼’;地利门上‘宁边楼’;天险门上‘雁门关楼’;西城门上‘威远楼’。在东城门‘天险门’外,有李牧祠,李牧碑,等等建筑,可惜这些古建筑在日寇侵华时均被日寇焚毁,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近些年来陆续按原规模重建的。”
  我站在巍峨无比的“天险门”下,举头仰望云天,关门上那座高耸入云的‘雁门关楼’高悬着“中华第一关”牌匾,我内心惊叹不已,似乎有一股中华的浩气从胸怀中喷出,直升霄汉。我为赫赫中华而骄傲。据说“中华第一关”牌匾,是国家文物局古建专家组组长、中国著名长城专家罗哲文先生2001年考察雁门关时为雁门关题写的。当我回目下移时,发现“中华第一关”牌匾之下,还有一块古旧的小一点的牌匾,上面的字迹有些模糊,经仔细辨认,原来是“雁门关楼”四字。当初我听王导说“天险门”上的城楼是“雁门关楼”,我还以为她是随便说的,原来是真的,有根据的。雁门楼上有几副对联:“往事越千年苍岳拔峭雁叫犹惊霜晨月,鸿音传万里塞山回春胸抒还祭大风歌”;“云开半夜千林静,月上中峰万壑昫”;“髀鼓晚惊林叶落,旌旗遥拂雁行偏”。这些对联,读来荡气回肠。
  在欣赏关楼之时,我忽然发觉“天险门”门额上所嵌的两字并非“天险”,似乎是“草险”。我立生疑窦:什么?“草险”?什么“天险”嘛?因为关门上那两字与墙体的灰色反差太小了,实是不易辨认。我注目力辨,原来那“险”字无疑,而另一字也不是“草”字,而是由“艹曳”的上下叠合而成。后来经过研究,前面“地利门”的“地”字为“山水土”,与这“天险门”的“天”字“艹曳”,均出自《康熙字典》,源出于古代汉字。传说这“天险”二字是当年武则天题写的,传说不一定可信,有待考证。我想,可能是因为武则天自己发明了不少的汉字,所以人们一旦见到怪异的字,便都怀疑是这位女皇帝造的字。其实古代汉字的异体字多着呢,能有几万个!怎能都推到她身上呢?此是后话。
  观赏“天险门”后,我走出关门游览。关门右边是陡坡立壁,没有建筑物。关门左边有密集的古建筑群,依山而建,各有高低层次。我怀着十分好奇之心逐一登临,去参观、去欣赏。
  “天险门”的左边是“镇边祠”。“镇边祠”山门前有石砌平台,上竖石制旗杆一副,配设石狮一对,还有明镌李牧碑石一块。祠正中左右各筑台阶,并配以石雕石栏柱石栏板。据文字介绍,此祠是为纪念战国时赵国的守关大将李牧而建的,又称“武安君庙”,俗称“李牧祠”。李牧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并得到“武安君”的封号。李牧曾长期驻守于雁门关一带的赵国北疆边陲,连续打败东胡、林胡、匈奴,使得匈奴十几年不敢在临近赵国边界一带牧马放牛,因此成为后世守关将士的楷模。后人称李牧为“奇才”。明朝正德六年,朝廷在雁门关建“李牧祠”,以纪念其戍边保民的战功。到了清朝,雁门关内外归于一统,军防遂撤,“李牧祠”日渐堙废。咸丰六年,僧人善全在“武安君庙”旧址上,兴建佛寺,此佛寺是雁门关上建筑规模最为宏大的建筑,名为“护国镇边寺”。虽为佛寺,仍在过殿内塑李牧将军像,兼祀李牧。1937年日军占领雁门关,焚毁“镇边寺”及所有建筑。2009年按原样复建后改名“镇边祠”。“镇边祠”内设有“偃公堂”、“忠武堂”、“武安堂”、“群英堂”和“文定堂”等,祭祀从西周到明朝2600多年历史长河中镇守雁门关的守将们。
  我进入祠内参观。首先看到的是“偃公堂”。“偃公堂”内祭祀的是最早镇守雁门关的大将,这位大将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姬幸(号偃),后被周成王赐名为姓,成为天下幸姓的始祖。“偃公堂”大门有三副对联:其一,“始祖镇关率兵马卫国安邦忠孝垂郡望,成王赐姓传裔孙崇文重教德才誉神州”。其二,“六代人戍守雁门功勋垂青史,三千载传承宗绪德望耀中华”。其三,“周王敕封源溯代地,幸氏延脉祖追偃公”。我读此联,追思远古,肃然起敬。“偃公堂”的左厢房为历史展览馆,也有两副对联:“铁马三军长此驻风云,帛券百将于今炳春秋”;“云开星月浮山殿,雨过风雷绕石塬”。细细读来,意味深长。
  我走到了“忠武堂”,堂前有两副对联:“穹庐远戍烟尘灭,神武光扬竹帛传”;“高鸟散飞惊大帜,长风万里卷秋鼙”。这两副对联的意境,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忠武堂祭祀以杨业为首的杨家将。堂内文字介绍显示,杨业死后被追赠为“太尉”,谥号“忠武”。北宋初期,雁门关一带是宋辽(契丹)激烈争夺的战场,杨业及其他杨家将士都曾在这里大显身手,为国立功。曾多次以少胜多,大败辽兵,当时人们誉杨业为“杨无敌”。雍熙三年,在雁门附近的战斗中,由于统帅潘美的指挥失误、临阵脱逃和挟嫌报复,使杨业陷入重困,最后全军覆没。杨业在朔州的陈家谷身负重伤而为辽兵所擒,宁死不屈,终至绝食,为国而死。后人为纪念他的战功和忠贞精神,在此立了“杨将军祠”,后名“忠武堂”。
  我又游到“武安堂”。武安堂祭祀战国时期赵国的守将李牧,同时供奉历代武功治世安邦的大将,如汉将李广、隋将李景、唐将李靖等六人。“武安堂”前也有两副对联,我用手机拍摄记录了下来:“河光荡塞依穷边,碛色连天傍戍烟”;“一心忠赤山河见,百战功名日月知”。我品读这两副对联,心中对历代边关守将的赤胆忠心及丰功伟绩,敬仰不已。
  我又游到“群英堂”。群英堂内祭祀历代名将,有卫青、霍去病,刘琨,薛仁贵、张公瑾、薛万彻、徐达、陸仲亨、周遇吉、李文忠、马三宝、郭子仪等十数位。这里所说的卫青,字仲卿,山西临汾人,是西汉名将,是汉武帝第二任皇后卫子夫的弟弟,汉武帝在位时封他为大司马、大将军,后封长平侯。卫青曾七战七捷,收复河朔、河套地区,击破单于,为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重大贡献,位极人臣。卫青逝世后,谥号为“烈”,葬于茂陵之东北,起冢如庐山。卫青是霍去病的舅舅,霍去病的勇武与战功可与卫青比肩齐名。汉武帝对霍去病也是恩宠深厚的。霍去病与卫青同样是万古流芳的一代名将。
  “群英堂”前有两副对联:一是“风林万重多故事,塞漏千叠
  更残阳”。另一副是“烟光正入南山色,气势遥连北阙春”。此两副对联使人读后平添了许多怀古的沧桑感。
  转过“群英堂”,再移步浏览,便见那里的“文定堂”和“武惠堂”。
  “文定堂”主要祭祀北宋名将张齐贤。据文字介绍,张齐贤是宋代著名政治家,死后赠为“司徒”,谥号“文定”。他先后担任通判、枢密院副史、兵部尚书、吏部尚书、分司西京洛阳太常卿等官职,还曾率领边军与契丹作战,颇有战绩。雍熙三年,北宋大举北伐失败,杨业战死。张齐贤自请出任代州知州,收拾潘美逃跑造成的危局。他用计大败辽兵于土磴寨,挫败了辽兵进犯。后两年,辽兵再次入侵,张齐贤率军于繁峙、崞县消灭了入侵辽兵,保卫了北部边境。“文定堂”门前的两副对联是:“整肃旌旄治军旅,端庄笔砚事文章”;“积蓄元气才格,荟萃文星照笔毫”。“文定堂”的另一面,也有两副对联:“大节大义浩气丹心昭日月,威名威灵祈福佑民壮山河”;“千里政声人共喜,三军令肃马前嘶。”两联寓义深邃。
  “武惠堂”是祭祀潘美的。据文字介绍,潘美是北宋名将,死后朝廷追赠“中书令”,谥号“武惠”。潘美与宋太祖赵匡胤素厚,受到重用,参加平定李重进叛乱,镇守扬州、潭州,累迁防御使。开宝三年,为行营兵马都部署,率军攻灭南汉。后又参与平南唐、灭北汉、雁门之战等重要战役,被封为韩国公。雍熙三年,因攻打辽国失败,导致杨业全军覆没,潘美被削三任,降为检校太保。潘美的一生除了陈家谷战役指挥失误以至杨业战死受到降官处分外,可以说是劳苦功高,官运亨通。直到他病死依然战斗在抗辽的前线,为宋代朝廷立下汗马功劳,同时也得到了朝廷的殊誉。那怕在那杯酒释兵权的危难时刻,依然站稳了脚跟。后世一些演义小说和戏剧,为扬杨而抑潘,对他多行贬谤,然而却是冤枉了他的。“武惠堂”前也有一副对联:“萬里鞍馬高低路,一遭是非榮辱身”,读来耐人寻味。
  我游赏完“镇边祠”,便往其南侧走去。那里有座窑洞院,院子里有11孔窑洞,这就是在历史上曾接待过很多帝王将相和历史名人的“雁门关驿站”。窑洞门前都立有说明牌。我看到其中的“帝王洞”,文字介绍说,这孔窑洞曾接待过周穆王、赵襄子、汉文帝、汉武帝、唐太宗、宋钦宗、大顺帝李自成、光绪帝等22位帝王。我又看到另一个窑洞叫“将军洞”接待过李牧、卫青、霍去病、李广、薛仁贵、潘美、杨业、杨六郎、徐达等22位大将军。另外还有“雅士洞、“公主洞”等。“雅士洞”接待过蔡文姬、李白、顾炎武等历史名人。“公主洞”接待过西汉竟宁公主王昭君、东魏兰陵公主、大隋义成公主、大唐咸安公主和太和公主等5位出塞和亲的公主。另据介绍,1948年,毛主席在从延安去西柏坡时,途中曾登临雁门关,并在此短暂停歇。看到这些,我心潮湃,历史的波浪在脑海中翻腾。
  我看完窑洞,便到观景台上遥望云烟渺茫的东方,那就是古代中原的方向。眼下深及万丈的大山谷,山谷中间有条蜿蜒曲折的车马古道,古道由天险门盘旋而下,直到谷底,然后再延伸及遥远的群山之中。远处群山连绵,重重叠叠,云遮雾障,一片苍茫。沿着这条古道向远方走去,就会走到通达代州的公路。这条古道的两旁,苍松翠柏,枯草衰黄。遥想当年中原的戍边将士,千军万马,伏鞍驱车,就是从谷底沿着这条曲折的山路爬上这座关山的。当年的刀光剑影、人喊马嘶,似乎还在眼前晃动和回荡着。在这观景台上,我默默远望,思绪纷纭,想到古老的中国的历史,以及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真有些伤怀和愁绪,于是腹中草拟绝句三首:
  一曰:
  塞外游来上雁门,关山万仞铸忠魂。
  边关将士今何在,万壑新沙埋旧痕。
  二曰:
  攻守千年旧梦般,雁门四望草风闲。
  关山日暮黄云起,底是石棱白羽间?
  三曰:
  不见六郎在守边,风啸我耳雁门前。
  雄关故垒今犹在,空锁浮云塞北天。
  我看到我们团队的人,陆续往回走了,我便对老伴说:“我们也往回走吧,一边走一边看看未看过的地方。”老伴赞成了,我们一同走进“天险门”,经过“点将台”,再进入“地利门”地,来到瓮城中。在“地利门”西侧的城墙上有两座建筑,我们没走过,于是就往那儿走去。那儿有座关帝庙,大殿三间,坐西向东,正中坐着关老爷,两侧站着关平和周仓。关帝庙门有两副对联:“一点忠心昭日月,千秋义气塞乾坤”;“高节利书各有传,分符登坛是良材”,横额“天日同昭”。关帝庙的对面是座戏台,阔三间,名叫“春秋楼”,也有两副对联:“画角三声刁斗晓,清商一部管弦秋”;“隔岸春云邀翰墨,傍檐垂柳报芳菲”。这些对联的意境都很高雅,遣词都极巧妙的。
  我正在欣赏这些对联,忽听得王导在城墙下面招呼:“时间快到了,大家回去上车吧。”于是我们离开了那里,向“明月楼”的方向,沿原路退去。
  我一边走一边沉思和回味,觉得这次雁门关之游太值得了。这座雁门关的文化底蕴实在太深厚,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的。
  后来我翻阅了不少的文字资料,对雁门关的说法有很多,我
  摘些段略以记念:
  “自战国赵武灵王修筑长城,建雁门关以来,它成了历代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前线要塞。几千年来有史可查的战争就发生过二百余次。从赵武灵王到秦始皇;从汉高祖、汉武帝到唐李渊、李世民;从北宋赵匡胤、赵光义到明代朱元璋、朱棣,无不把这里当
  作巩固北部边防的重要战略据点,“得雁门而得天下,失雁门而失中原”。
  “雄伟的雁门关!你参与了中华民族的兴衰过程,见证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保家卫国坚强不屈的精神。观古今英雄豪杰,思浩气满载青史!英雄的浩然正气,永远载入上下五千年的中华史册,永远被后来人铭记。”
  “穿越雁门的千年古道,不仅是一条狼烟滾滾的铁血战道,也是昭君出塞之路、文姬归汉之路、明清晋商汇通欧亚之路、蒙藏人民朝圣五台山之路。”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