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五爷庙与殊像寺
作品名称:晋游记 作者:霞中子 发布时间:2017-01-17 19:08:57 字数:4177
我与老伴拍够了照片,就一同到五爷庙参观。五爷庙大门前火光闪烁,青烟腾腾,有好多游客将大把大把的香投进硕大的青铜香炉里,火苗猛烈地燃烧着那些香把,有如炼铁一般壮观。
进到五爷庙的前院里,又是另一番景象。那里是人挤人,有好多人在排队,长长的四列纵队伸进五爷庙正殿的门里,那些排队的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官有民,有本地人有外地人,他们是要进去给五爷菩萨烧香跪拜磕头许愿的。我心中叹道:“有那么多善男信女啊!”我想,这大概是人们宣传五爷庙特别灵验的缘故吧。
五爷庙的前院当中,有一棵苍老古朴的大松树,树冠高出殿顶,枝杈伸展别有一番精神。五爷庙的对面,设有一座古老的戏台,建筑雕梁画栋,飞檐斗拱,十分精致高雅。这时,戏台上正演大戏呢,引得好多的人围在台下看戏而没去排队烧香。我想,那些看戏的人也许本来就不是来烧香的,就像我们的团队一样,只是来观光的。
五爷庙的左右都有殿宇,好多老者就坐在殿宇的廊廓下,静静地坐观来来往往的人群,十分休闲自在的样子。任凭四周的氛围是那样的纷乱繁杂,他们根本无动于衷,脸上露出安祥从容的神态。我想,那些老者们大概是对这种场面司空见惯了的。
五爷庙的四周,游人围得水泄不通,他们大概是在窥视五爷塑像的模样或在观看香客如何地顶礼膜拜。我与老伴是不会那样好奇的,也绝不会挤进去凑热闹的。至于五爷神像的模样和香客如何地顶礼膜拜的样子我们是一无所知的,但是我们也不会因此而有什么遗憾的。后来游客越来越多,院子里越来越拥挤了,我怕万一有什么意外就会引起搔动而互相踩踏,造成事故。于是,我与老伴立即离开了那里,走出庙门外,到水池边的开阔地来。
五台山的游人如织,摩肩接踵,虽如此,我想,真正了解五台山的人并不多的。五台山并非一座山,它是一片群山的总称。但一般是指台怀镇周围的五座台地形的土山,称作五台。各台各有一座主峰:东台“望海峰”、西台“挂月峰”、南台“锦绣峰”、北台“叶斗峰”、中台“翠岩峰”。五座峰上各有一座寺院,供的都是文殊菩萨,所以说五台山的主神是文殊菩萨,又说五台山是文殊菩萨道场,还说五台山的五座峰都是文殊菩萨的化像,或说是代表文殊菩萨的五种化像。
中国有四大佛教名山,每座佛教名山各有一位主供菩萨,或说分别是各位菩萨的道场: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普陀山观音菩萨道场;峨眉山普贤菩萨道场;九华山地藏王菩萨道场。
四大佛教名山排名有先有后:第一为金,第二为银,第三为铜,第四为铁。故说金五台,银普陀,铜峨眉,铁九华。
既然五台山是文殊菩萨道场,却为何香火最为旺盛的是“五爷庙”?“五爷”!那么通俗的名字!“五爷”或许神也?原来“五爷”也是文殊菩萨的化身。“五爷”的原型是东海龙王的第五子。
五爷庙里供奉的“五爷”是广济龙王文殊菩萨的尊称,也是五台山五顶文殊菩萨的化身,因而,这里是整个五台山香火最盛的寺庙。而事实上,应该说五爷其实就是文殊菩萨在台怀本土化,世俗化的产物,它承担起了民间俗神的职能,寄托着当地百姓祈盼风调雨顺、平安吉祥的愿望。正是因为“五爷”比起其他各大寺院里庄严肃穆的菩萨们更亲近群众,更符合急功近利的众生心愿的原因,所以小小的五爷庙,在善男信女们的心目中,它几乎成了有求必应的象征,上五台山烧香的人大部分都是冲着五爷庙去的。
我们知道,龙王是道教的神祗,一般佛教寺院是不供龙王的,而五台山为什修龙王殿呢?有关资料显示:相传很久以前,五台山地区并不是清凉胜境,而是酷热难熬。当地百姓深受其苦,专门为人排忧解难的大智文殊菩萨便从东海龙王那里巧妙地借来一块清凉石,从此五台山变得凉爽宜人风调雨顺,成为避暑胜地。
而这清凉宝石原本是龙王的五个儿子播云布雨回来驱暑歇凉之物,当他们知道歇凉宝石被文殊菩萨带到五台山后,便尾随而来大闹五台山,直把五座陡峭如剑的山峰削成五座平台,要讨回清凉石。
不过文殊菩萨很快就降服了他们,让他们分别住在五座台顶,为民造福。五龙王被安排在最高的北台,专管五台山的风雨气候。人们感激他为五台山地区造福,就为他建造了庙宇。
为了抓紧时间,参观完了五爷庙,我和老伴就迅速往回走。我们经过一个广场,那里有一片规模庞大的风雨棚,设有上百个摆卖的摊点。绕过那片风雨棚,登上几十级台阶就到了位于坡地上的“殊像寺”。
王导此前就交代过,这里地方比较大,景点很多,人很多,容易走散,不便讲解,由我们自由参观,所以王导没跟着来。我和老伴到了殊像寺,先急急地参观一下全貌,然后再选择热闹处细看。我们看到别个团队的讲解员正在殊像寺正殿那里讲解,我们就混进人群里去,听她的讲解。她用清晰的口齿讲解道:“殊像寺是五台山五大禅林之一,因寺内供奉着文殊菩萨而得名。殊像寺创建于东晋初年,唐代重建,元泰定二年又重建,后毁于大火。明代弘治九年再建,万历年间又予重修,寺内有重修碑记。”
“殊像寺内最著名的建筑是文殊大殿,现存殿宇为明弘治二年修建的。大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重檐九脊歇山顶,是五台山台怀中心区最大的殿宇。殿内正中佛台上供奉着文殊骑狮塑像,像高近十米,是五台山诸寺中最高大的一尊文殊塑像。”
“文殊殿内的墙壁上有一块300多平方米的彩色悬塑,长约50米,高约7米。塑造内容是五百罗汉渡江的故事。那些罗汉千姿百态,有降龙伏虎、撼山探海、聆听讲经、端坐习定、脚踩水兽、坐船渡海、飞行空中等等。这幅塑像描绘了罗汉们的苦行,表现了他们的法力神通。”
我们随着讲解员的指向望去,只见悬塑的形状,就像山洞里倒垂下来的冰岩冰棱,支离参差,又像镂空的大浮雕倒嵌于殿顶和墙壁,加上蓝、绿、红对比鲜明的色调,把整个大殿装饰得更加色彩斑斓。寺中的文殊菩萨骑着绿毛狮子,神态庄严而威武。
那位讲解员又说:“这尊塑像传说是文殊菩萨的真实面貌,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呢。说的是当初在塑像的时候,那是盛夏的一天,绿毛狮子已经塑完,文殊菩萨就差塑造头部了。工匠们犯难了,菩萨的面容、神态究竟是什么样子,谁也没见过。这个说要塑成这样,那个说要塑成那样,七嘴八舌,众说不一。这时,做饭的伙夫正在伙房里和荞麦面,听见院里吵闹,以为是发生了什么事,忙出来挤在人们中间打听。当伙夫返回伙房里,正准备做荞面食品,突然,院内金光照耀,伙夫朝窗口望去,原来是文殊菩萨显了真容!寻彩画匠人描摹已经来不及了,他急中生智,就用荞面照着菩萨的面容捏了起来。头部刚捏好,文殊菩萨就隐没了。彩画匠人们知道后赶来观看,于是把荞面头像安了上去,然后又在外面贴了金。因此,人们就把这座塑像叫做‘荞面头菩萨’。由此可知,殊像寺的‘殊’字,也暗指这尊菩萨的塑像是特殊的。”
“殊像寺还有两个神奇的传说故事。”
“在殊像寺外牌楼的前下方,有一眼‘般若泉’。‘般若’是梵语增加智慧的意思。历史上的般若泉水,曾作为进贡朝廷的贡品。清康熙巡幸五台山,住在菩萨顶,非般若泉水而不饮。许多来此朝拜的善男信女,常将泉水装进瓶里,带到远方,送给亲人。有学者诗句曰,‘茗啜般若,智爽神怡’,可见此泉水的珍贵。这般若泉水来之不易,相传唐时有个僧人叫慧潜,在大白塔盖草房念经修行。当时这里僧人和百姓吃水,都得到很远的地方去挑。冬天,滴水成冰,挑水人经常跌倒。为解除人们的苦难,慧潜每天夜以继日地在山坡上打坐,念金刚经。他说,他相信金刚经念够一万天之后,佛一定会受感动而送神水的。原来,在慧潜以前,已经有两个僧人念过经,求过水。第一个念经的,熬过了风吹日晒,度过了霜打雨淋,念到第九千九百九十八天的晚上,忽然有两只老虎扑来,他吓跑了,不敢再念了,当然也就没有念出水来。第二个念经的,熬过了霜打雨淋,经住了猛虎恐吓,他念到第九千九百九十九天的晚上,忽见一尊凶神,用剑指着僧人的鼻尖说:‘你要再念一句,我把你砍成八瓣!’僧人不敢再念了,只好作罢,当然也没有念出水来。这慧潜是第三个念经求水的。他念九千九百九十九天了,风吹日晒熬过了;霜打雨淋度过了;猛虎恐吓经住了;凶神威胁顶住了。这天晚上是第一万天的晚上,一个皓首白须老人向慧潜走了过来,慧潜仍镇静端坐在那里,一字一句念着金刚经。老翁问,法师念经几天了?慧潜正在念经,不能答话,只微笑着向老翁点了点头。老翁向前一步,摆出诚恳的样子说:‘法师大概知晓,泉水涌出之日,便是自己圆寂之时。再有半个时辰,《金刚经》就诵完了,您也就圆寂了。法师您修炼多年、无果而终,岂不可惜,您要掂掂轻重啊!’说完,老翁拄着拐杖怏怏离去了。慧潜正处在生死关头,他只要停诵金刚经,九千九百九十九天的工夫就会全部废弃于一刻。九千九百九十九天,二十七、八年呀!他没有再想什么,继续念下去。不多时,随着“嗡嗡嗡”的声音,一股清泉涌了出来,慧潜高兴得哈哈大笑。可是他一下子就在那里坐化圆寂了。他的哈哈大笑的样子就定格在那里了。”
“另一个传说是关于‘善静室’的故事。明天启六年,在殊像寺后面西北角一个僻静的地方修建了一间客堂。相传清顺治年间,三公主出家来到五台山,就住在这间客堂,并赐名‘善静室’,作为习静之处。三公主乃那拉氏所生,顺治的妹妹,康熙的姑妈。相传,清室定鼎后,为羁縻有力的汉族大臣,便将三公主嫁给吴三桂之子吴应熊。”
“后来吴三桂叛清,康熙令将吴应熊及其子吴世霖杀死、令三公主到五台山殊象寺出家修行。当时寺内有一青年和尚,因失恋痛苦也来此削发为僧。这位青年和尚仪表非凡,精通经典,所以三公主常在‘善静室’与其研讨经文。久而久之,流言四起,说他们在‘恋爱’。这话传到康熙耳里,他认为有损皇族声誉,便秘密派人焚烧殊象寺,欲使两人与寺院同归于烬。但出人意料,三天大火已灭,全寺片瓦无存,唯那间‘善静室’却巍然独存。康熙惊奇,认为这是文殊菩萨证明他们是冤枉的。康熙为弥补过失,便拨巨款重建殊像寺。”
我和老伴正听得入迷,我忽然想到王导说的,11点30分必须回到指定地点集中。我望了望四周,一个我们团的人都没有,我一急,身上好像许多毛孔同时打开了,有汗水渗出的感觉。我急忙看了一下手表,还好,还有5分钟。于是,我和老伴立刻离开了那里。殊像寺的地势高,我们居高临下,一眼就望见了那簇十多棵挤在一起的大杨树,我们径直向那里走去。到了那,我看见我们团队的大部分人员,都坐在那儿等着了。王陶二导没有在那里,我想,也许她们正在去那边的停车场,去叫司机开车过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