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功德净土第二(1)(2)
作品名称:我想,我已经找到了这个世界 作者:秋水霞衣 发布时间:2016-11-07 13:24:07 字数:5107
释功德净土第二(1)
第二天,韦刺史以及与会的大众为大师设斋供养。吃完之后,韦刺史请大师上座,并与众官僚士庶面容严肃庄重的再次叩拜,问大师说:“弟子闻听大师说法,觉得非常不可思议。现在我心中有一些疑问,希望大师能特意为我解说一下。”
大师说:“有疑问就只管问,我为你解说。”
韦公说:“大师所说的是不是达摩大师的宗旨呢?”
大师回答说:“是!”
韦公说:“弟子闻说达摩祖师初次晋见梁武帝的时候,梁武帝问祖师说:‘我一生建造寺庙、供养僧人、布施贫苦、设斋供奉,这些能有多少功德呢?’达摩大师回答说:‘你没有什么功德。’弟子不能明白这其中的道理,希望大师能为我解说。”
大师说:“真的没有什么功德!不要怀疑先圣的言说。武帝心邪,不认识正法,造寺供养布施设斋,只不过是在修福,不要将修福就认为是功德。功德是在法身中,而不在是否修福。”大师又说:“如果能自见本性就是功,心性平等就是德。念念都没有滞碍,能够常见本性的真实妙用,这才是功德。内心谦虚谨慎是功,对外恭敬礼让是德;在清净心上妙观宇宙人生是功,自心离开一切妄念是德;不离开自性是功,应用清净心对外境无染著是德。要想寻觅功德法身,只要依此修行,便是真功德。若是修真功德的人,内心不会轻贱别人,对大众都会态度恭敬。如果内心常轻贱别人,做什么都以自我为中心,自然没有什么功;心中全是虚妄的念头,自然没有什么德。这是因为觉得自己最大,常轻贱一切的缘故。善知识!念念缘觉没有间断是功,思想行为正直平等是德。自修心性是功,自修法身是德。善知识!功德是从自己的心性中显现的,而不是布施供养所能求来的。这就是福德与功德的差别。梁武帝不识其中的道理,并不是达摩祖师有过错。”
韦公又问:“弟子常见出家人或在家居士口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请师父为我解释一下,他们真的能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吗?愿大师为我们破除迷惑。”
【原经文:次日。韦剌史为师设大会斋。斋讫。剌史请师升座。同官僚士庶肃容再拜。问曰。弟子闻和尚说法。实不可思议。今有少疑。愿大慈悲特为解说。师曰。有疑即问。吾当为说。韦公曰。和尚所说可不是达摩大师宗旨乎。师曰。是。公曰。弟子闻达摩初化梁武帝。帝问云。朕一生造寺供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达摩言实无功德。弟子未达此理。愿和尚为说。
师曰。实无功德。勿疑先圣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供养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师又曰。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识。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是以福德与功德别。武帝不识真理。非我祖师有过。
又问。弟子常见僧俗念阿弥陀佛。愿生西方。请和尚说。得生彼否。愿为破疑。】
释功德净土第二(1)浅解
这段经文涉及到梁武帝和达摩祖师的一段历史公案。为了更细致地了解这段故事,从网上查找了一下梁武帝的资料,在这里做下简单介绍。
梁武帝萧衍(464年—549年),南梁政权的建立者,庙号高祖。其在位时间达四十八年,在南朝的皇帝中列第一位。在位期间颇有政绩,晚年爆发“侯景之乱”,都城陷落,被侯景囚禁,死于台城。
梁武帝曾大力支持佛教,使南朝佛教至梁代达到顶峰,也深深影响了后世佛教。所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都是歌颂他对于佛法的护持。梁武帝共有四次舍身出家。普通八年(公元527年)三月八日,第一次前往同泰寺舍身出家,三日后返回,大赦天下,改年号大通;大通三年(公元529年),第二次至同泰寺举行“四部无遮大会”,脱下帝袍,换上僧衣,舍身出家,九月十六日讲解《涅槃经》,二十五日由群臣捐钱一亿,向“三宝”祷告,请求赎回皇帝菩萨,二十七日萧衍还俗;大同十二年(公元546年)四月十日,萧衍第三次出家,这次群臣用两亿钱将他赎回;太清元年(公元547年),三月三日萧衍又第四次出家,在同泰寺住了三十七天,四月十日朝廷出资一亿钱将其赎回。
正因为他一生造寺、供僧、布施、设斋,对佛教的兴盛有这么大的贡献,所以他才想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少功德。而达摩祖师的一句“实无功德”使他们的交谈不欢而散,于是,在佛教的历史上也就留下了这一段公案。
韦刺史因为对达摩所说的“实无功德”一句不能够理解,所以向六祖请教其中的道理。六祖于是就功德和福德这两个方面做了详细的说明。
梁武帝一生所做的好事,不过是在为自己修福,因为他不懂佛法自性本空的义理,他所做的一切也就不是“无念而为”,所以无法摆脱世间的轮回。而功德是在法身中,从自性内才可显现。真正平等正直自性圆满的觉照,使自己对人谦卑、心体离念、应用无染、念念无间、心行平直等等一切修为才算是功德。福德属于世间,而功德属于出世间,所以不是布施供养所能修得的。
因为梁武帝心邪,不识佛法的真理,所以这并不是达摩祖师的过错,梁武帝实无功德可言。
真正的功德便是自己的行为不与自己的利益得失有任何联系,本着一颗公正的心出发,所作所为自然是善,而这里所说的善又绝对不是善恶的善,善恶属两边,这个善指的是公平正直的心性,是自性圆满的觉照。
现在有许多人都在抱怨道德迷失了,人心越来越坏。却不晓得是世间失却了公平正直的心性,即“佛性”,必然会导致如此。
比如说现在的报刊,杂志,电台或电视台,这些直接决定着社会道德和舆论导向的媒体,社会上种种的不稳定,却往往是由于他们的偏执一念所引发的。
他们着重表彰“好人好事”,努力彰显所谓的“善”,这偏执于好自然就舍却了人的本性,本来很正常的自性发挥,硬被他们加上“做好事”,“做善事”等词汇在媒体上大肆渲染,却不会想到会滋生出负面的效果。许多人便会考虑“我不想当这个好人,也不想出这个风头”,于是选择了不做或沉默,有许多便转化成了恶。
人习惯以两边来考虑事情,比如说“好”,自然就生出了“坏”;有“善”,就必定会有“恶”,因为它们的产生是相对来说的。如果没有“好”,那自然就没有“坏”这个念头,所以从佛法上讲,“好”和“坏”是一不是二,因为“好”没了,“坏”也就不存在了。
按法律规定,不与你自身利益发生冲突,你就没有权利参与任何人的事,只要你参与了就要承担责任。也就是把你从“无我”的境地硬拉回到“有我”。因此,哪怕你本着自性失手杀死了一个贪官恶霸,也会被认为你是从你的自身利益出发的,而不去考虑会给社会带来多大的安定,给人民带来多大的好处,都会判你的死罪。由此而产生的后果便是如果你救死扶伤,没有找到真正的凶手,你就是凶手。于是,路边扶起一位跌倒的老人,反而会被讹诈几千元钱。于是便出现了“见死不救”,出现了“佛山十八途人”……
尽管法律条款越来越多,可社会上胡作非为的事也越来越多。所有的这些都是因为忽略了自性,偏离了正觉。所以我们才应该知道功德是多么重要!
释功德净土第二(2)
大师回答说:“请君仔细听,惠能为您解说。佛陀在舍卫城中说起西方引化,经文中已经说的明明白白。西方离此不远,若是要详细说,路途有十万八千多里。自身心念中有十恶八邪,就是说的远。说远是因为他为下根性人,说近是因为他的根性睿智。人有愚智两种,但佛法没有两样。只是因为人迷悟的程度不同,见性有快有慢。迷人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悟人懂得清净自己的内心。所以佛说,因为他的心净便是佛土净。刺史是东方人,只要是心净就是没有罪过;虽然身为西方人,心不净也是有罪过。东方人造了罪孽,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了罪孽,念佛求生哪里呢?平凡愚昧的人不了解自性,不能识得身中净土,发愿东方西方;悟人却是在哪里都是一样。所以佛说,‘安于自己所处的境地,便是长久的安乐。’刺史您的心地只要没有不善,西方据此不远;要是怀有不善的心,只是念佛来生也难以到达。现在听我劝说,先除去自身十恶,便是行了十万里路;后除去八邪,便是过了八千里。念念都自见本性,日常行为平等正直,到西方只是在弹指间,便能目睹弥陀。您只要心行十善,哪里还需要许愿往生西方?不断十恶的心,什么佛会来迎请你呢?只要悟懂了一切法相都无生无灭,到达西方只是刹那间的事情。如果不悟,只是念佛求生,路途遥远如何能到达?惠能愿意和你们一起于刹那间移至西方净土,目前便可显见,你们可愿意见?”
众人皆顶礼,说:“要是此处能见,哪里还需要许愿往生极乐?愿大师发发慈悲,将西方佛地现前,让我们都能够看见。”
【原经文:师言。使君善听。惠能与说。世尊在舍卫城中说西方引化。经文分明。去此不远。若论相说。里数有十万八千。即身中十恶八邪。便是说远。说远为其下根。说近为其上智。人有两种。法无两般。迷悟有殊。见有迟疾。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使君东方人。但心净即无罪。虽西方人。心不净亦有愆。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使君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今劝善知识。先除十恶。即行十万。后除八邪。乃过八千。念念见性。常行平直。到如弹指。便睹弥陀。使君但行十善。何须更愿往生。不断十恶之心。何佛即来迎请。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遥如何得达。惠能与诸人移西方于刹那间。目前便见。各愿见否。
众皆顶礼云。若此处见。何须更愿往生。愿和尚慈悲。便现西方。普令得见。】
释功德净土第二(2)浅解
韦刺史又问惠能大师,僧俗每日都在念着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不是真的能生往西天呢?大师又就他这个问题做了详细的解说。
所谓西方极乐世界,不过是人心地中的一个境界。对于那些心灵被世俗各种偏见层层束缚的人,他离净土自然是远,远到十万八千里。也可以说,他自身具有十恶八邪,不排除这些邪恶,只是口念佛号往生也难以到达这种境地。而那些觉悟的人,懂得境由心生的道理,只要自净其心,自然就到达西方极乐。
所谓西方,又不是指的方位概念。东方人造了罪孽,念佛求生西方;而西方人造了罪孽,他们念佛求生哪里呢?所以说“随所住处,恒安乐!”也就是不管你身处何地,只要是心地清净了,自然会长安久乐。愚昧的人才会执著于地理概念,以为真的有这个地方,发愿生往西方;而觉悟的人自向心求。念念自见本性,日常行为平等正直,这样便是佛地。
愚昧的人想要到达西方极乐世界,就要先去除自身的十恶八邪。去除十恶,就相当于已经走了十万里路;再去除八邪,又相当于走了八千里。于是,西方净土自现眼前。
这里所说的“十恶”,又称为“十恶业”,是招致各种苦报、恶报的十种最根本的恶业。
十恶中,身恶有三种,即杀人,偷盗,邪淫。
口恶有四种,一是妄言,包括狂妄语、虚浮语、欺骗语等;二是两舌,即挑拨离间、造谣中伤、搬弄是非等;三是恶口,即恶言恶语,出口伤人,粗暴语等;四是绮语,指脏话、粗话等。
意恶有三种,一是贪欲,指贪财、贪色、贪名、贪图享乐等各种贪欲;二是嗔恚,指的是憎恶、怨恨等;三是痴迷,指的是不信佛法、不信因果,并宣扬之。
除十恶业,也就是修十善业道。
“八邪”指的是,邪见,邪思维,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
凡夫只要去除了这十恶八邪,自然就见佛地,至极乐净土。
现在信佛的多了,念佛的也多了,如果不懂得自性净土,那真的是件很悲哀的事!正因为他们不懂,所以就经常被眼前的环境所迷惑。有的人便心生抱怨,怪了这个怪那个,想象着远方,一定有一个更适应自己的地方,于是舍弃了自己现有的一切,而投身到那个地方。到了才知道,那环境也不过如此,甚至还不如自己原有的。等到他明白了,自己却已没有退路了。
所以我们要做到,“随所住处,恒安乐!”身外的环境不过是假象,万境皆由心生,只要内心安逸了,什么样的环境也就都能适应了。
除了我们的自性,没有什么是永恒的。这个虚假的世界里,万物都在变化,包括我们的身体。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在有生命的日子里,我们每个人都在辛辛苦苦地为别人守着财,而自己却匆匆忙忙地奔赴着死亡。要是这个世界是真的,试问有谁能够把今天留住,或把昨天翻回来?
与其让我们的神智被这些虚拟的假象所迷惑,经受着世间的轮回,倒不如悟透禅机,自见本性,达到无生无灭的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