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法传衣第一(8)(9)
作品名称:我想,我已经找到了这个世界 作者:秋水霞衣 发布时间:2016-11-06 00:35:55 字数:6181
悟法传衣第一(8)
“善知识!根性小的人,听闻此顿教法门,就如同根性小的草木一样,若被大雨一冲,就全都自己倒下去了。小根性的人闻听大法,也是如此。小根性人原本具有般若智慧,和具有大智慧的人没有什么差别。为什么他们闻听此法不能够自己开悟呢?因为他们被邪见层层阻碍,烦恼习气根深蒂固。就如同厚厚的云遮盖住了太阳,若没有强风把云吹散,太阳光就不能显现出来。自性般若智慧没有大小的区别,只是因为自心的迷悟程度不同。迷失自心的人生出邪见,向外修行觅佛,却不悟自性,这就是小根性人。如果闻听顿教法门能够自悟,不向心外去求佛,只在自心常常生起正见,世间的一切烦恼都不能够使他住心,这就是见性。”
“善知识!在一切内外境界上都不住心,任一切事物自由来去,去除自己的贪心执念,任何事情上都能够通达无碍。能按照这样的标准来修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就和般若经所讲的没有什么差别了。”
“善知识!一切佛经文字,大乘和小乘,共有十二部经,全都是因为人而设置的。因为众生的智慧性,佛法的教学才能建立。如果没有世间人,那么所有的一切佛法都没有。因此知道万法都是因人兴起的;所有的经书,也都是因为人而产生。因为人中有愚有智,愚的就为小人,智的就为大人。愚者向智者请教,智者为愚人说法,愚人忽然自心觉悟,便与智人没有什么差别了。”
“善知识!不悟,佛就是众生;只要一念觉悟,众生就是佛。因此才知道万法都尽在自己的本心,为何不从自心中去顿见真如本性呢?《菩萨戒经》说:‘人原本就是自性清净,如果能够自见本性,便成佛道。’《净名经》上说,‘只要能够豁然领悟,立刻就能识得本心。’”
“善知识!我在五祖弘忍大师门下的时候,一心听法,言下便自领悟,顿见自己的真如本性。于是将这种教法流传下去,令学道者都能够顿悟菩提。各自关照自己的心,自然就能够见了本性。若是不悟,须请教大善知识,求能够讲解最上乘佛法的人给我们指出正路。自己和大善知识一定要有缘分,才能够教化自己开悟自见本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的缘故,是因为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的自性中本来就具足,但人们不能够自悟,需要凭借善知识的指示才能够见性。凡是能够自悟的人,都不会再向心外去求佛。若是一向执著的认为需要善知识帮我们得到解脱,这个想法就是错误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内心自有般若智慧。若是内心起了邪迷,妄念颠倒,心外的善知识虽然在教导我们,但是不能挽救我们的内心。如果自心能够以真正的般若智慧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消灭。若认识了自性,一悟就到佛地。”
“善知识!时刻以智慧心观照,心内和身外都是明彻的,能够见到自己的本心。若见到了本心,才知道自己本来就是解脱。如果得到了解脱,就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就是无念。什么是无念?如果见世间一切法相,心都能够做到不染著,这就是无念。它的作用可以遍及一切地方,却不会执著于任何一处。只要清净了本心,使六识出六门,在六尘中皆不染著,来去自由,便通一切处而没有滞碍,就是般若三昧。得无念时,自然解脱,这就是‘无念行’。若是心中什么都不去想,断绝了自己所有的念头,这就是被法所束缚,这种认识就是‘边见’。”
【原经文:善知识。小根之人。闻此顿教。犹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长。小根之人。亦复如是。元有般若之智。与大智人更无差别。因何闻法不自开悟。缘邪见障重。烦恼根深。犹如大云覆盖于日。不得风吹。日光不现。般若之智亦无大小。为一切众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见。修行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闻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
善知识。内外不住。去来自由。去除执心。通达无碍。能修此行。与般若经本无差别。
善知识。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缘其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大人。愚者问于智人。智者与愚人说法。愚人忽然悟解心开。即与智人无别。
善知识。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若自不悟。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执谓须要他善知识望得解脱者。无有是处。何以故。自心内有知识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虽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正真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
悟法传衣第一(8)浅解
小根性的人闻听大法,就像根性小的草木经受大雨的摧残,纷纷倒下去,而不能继续生长。但小根性人的般若智慧却和大根性人的是一样的,只不过心性被重重邪障所迷惑,就像太阳被厚厚的云层遮盖,不经风吹,阳光就不能显现出来。
佛法的三藏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门,便是根据人的心性蒙尘之深浅而创设的。因此,如果没有世人,佛法根本就不会存在。佛法的目的便是除去人心上所蒙蔽的尘埃,使每个人都能够自见本性。
人心迷的程度有深有浅,所以人就有愚有智。智者为愚人解说佛法,愚人忽然之间能够了悟本性,便和智人没有了什么差别。
佛与众生是一不是二。众生就是不悟的佛,佛就是觉悟的众生。由此可见,万法皆在自心,只要顿悟就能见自己的真如本性。因此,一切向心外求法或想依靠善知识得到解脱的想法都是错误的,都不能够令自己破迷开悟。
“般若三昧”就是“无念”。无念指的是心对世间一切相都不染著,在一切相上都不取不舍。
无念并不是心中空无一念,而是指人处在这个社会环境中,把心放在公平公正的位置,在任何事情上都不和自己的利益得失联系起来,真正做到“无我”的境地。也就是经中所说,“用即便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在顺境中没有贪爱的念头,在逆境中也没有怨恨的念头,始终保持自心清清净净。
要是认为无念就是心中什么念头都没有,那这种想法就是错误的,就是边见。什么都不想,是无想定,属于邪念。念有、念无都是邪念,有无都不念,才是正念。这就是自性般若。
世人往往认为智慧就是聪明,也往往混淆了真假。智慧是指一个人的心性,能够看穿世间的一切假象;而聪明却是在本心之上生出来的心眼,也就是妄念。如果世人没有了这么多的“聪明”,那人人都能够获得了“智慧”。人如果为了某件事或某样东西而执著追求,那就是把那些东西当成了“真”,却不知道对于人的心性来说,世间的一切不过是假象,没有一样是真正属于自己的。
悟法传衣第一(9)
“善知识!能够悟懂无念佛法的人,世间法与出世间法无不通达。悟懂无念佛法的人,诸佛的境界自现眼前。悟懂无念佛法的人,就能够证得佛地。”
“善知识!后代得我佛法的人,将此顿教法门,传给有相同见解、行门相同的人,发誓受持此法就如同侍奉佛一样,终身不会退却,这样的人定能够进入圣位。然而必须传授祖祖相传的‘以心传心,见性成佛’这一心法,绝对不可以隐匿正法。如果不是有相同见解,行门相同的人,在除禅宗以外的别的法中,就不能传给他。如果传了,就有损于前人,究竟没有什么益处。也恐怕有愚昧的人不解,来毁谤这个法门。这样的人百劫千生都会断了佛的种性。”
“善知识!我有一无相颂,各位须背诵并牢记。不管是在家还是出家,都要依此修行。如果自己不修行领悟,只是记住了我的话,也是没有什么好处的。请听我的偈颂——
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
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
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
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
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
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
自若无道心,暗行不见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
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
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正见名出世,邪见是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
此颂是顿教,亦名大法船。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大师又说:“今于大梵寺讲说此顿教法门,普愿法界众生都能够立刻见性成佛。”
当时韦史君和官僚道俗闻听大师说完法,无一不省悟,都纷纷给大师施礼,说:“善哉!真没想到,岭南竟然有真佛出世!”
【原经文: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
善知识。后代得吾法者。将此顿教法门。于同见同行。发愿受持如事佛故。终身而不退者。定入圣位。然须传授从上以来默传分付。不得匿其正法。若不同见同行。在别法中。不得传付。损彼前人。究竟无益。恐愚人不解。谤此法门。百劫千生断佛种性。
善知识。吾有一无相颂。各须诵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记吾言。亦无有益。听吾颂曰。
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
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
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
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
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
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
自若无道心,暗行不见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
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
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正见名出世,邪见是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
此颂是顿教,亦名大法船。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师复曰。今于大梵寺说此顿教。普愿法界众生言下见性成佛。时韦史君与官僚道俗闻师所说。无不省悟。一时作礼。皆叹善哉。何期岭南有佛出世。】
悟法传衣第一(9)浅解
大师在这一段话里特别嘱托如何将正法延续下去。但懂佛法的人,都应该这么去做的。读到这里,我们都应该明白,佛法是人类智慧的精华,我们捍卫了佛法的传承,也就是守住了人类的正知正见,使我们的心灵永远不会迷失方向,也永远不会彷徨于道德或者是观念的走向。
生活里,我们何时又真正脱离过佛法?我们都相信人的意念力,无论是谁,也无论是什么处境,只要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人的意念力又何尝不是叫我们提起正念,排除一切杂念,一心向着一个目标努力?所以说,有大成就的人,虽然不懂得佛法,但他们正是按佛法中的修行方法来做的。就连最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出门前,亲人总是千叮咛万嘱咐:“小心点,别摔跟头!”或者是“看好自己的东西,别遇上小偷!”这些嘱咐也是在告诫我们要提起正念,做到对外界的环境“无住生心”,那样才是对自己的生命负责,自己也会更安全。
正因为佛法如此重要,所以我们才不允许有人隐匿正法,或者是将它传到外道中去,而被一些人歪曲了佛法的义理。如果佛法迷失了,那么人类的灾难真的难以想象了!
以下是六祖总结的十五首偈颂,也就是我们学佛的原理原则,依此修行,定能成佛。
“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意思是说,如果懂了佛法的义理并且内心真的领悟,那我们的智慧就会像太阳一样照射着整个宇宙。只有传承见性成佛的心法,才可以破除一切邪见。
“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见性法本没有顿渐之说,只是因为人的迷悟有深有浅。此法门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不能够放下万缘的人是根本领悟不到的。
“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佛法虽有八万四千法门,但它的原理只有一个,即“见性成佛”。我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要常常生起自性般若智慧以观照自身。
“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妄念生起的时候也就有了烦恼,但提起正见的时候一切烦恼都会消散。“正”是相对于“邪”来说的,是对立存在的,因此,只有邪与正的观念都没有,这样清净心才会现前。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菩提自性人人具足,但只要对境生心即是妄念。人的清净心本来就存在于妄念之中,只要是觉悟了就会消除了所有的烦恼。
“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世人只要是修学佛法,便与世间一切事物都不相妨碍。常常发现自己的过失,就和佛经的义理是相当的。
“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各色各类的有情众生本来自有真性,清净平等而互不妨碍。但如果离开自性到别处去求佛,终生也寻不到道。
“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一个人的心如果总是那么奔波劳碌,到临死的时候才懊悔一生空过。要想见到真道,抛开一切妄念就是道。
“自若无道心,暗行不见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自己如果没有觉悟的心,盲目修炼却见不到道。如果是真正的修道人,就看不到世间的所有过失。
“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如果见到了他人的错误,那就证明自己有了执念。他有了错误而我不应该去执著他,如果我去执著他就证明是我自己的过错。
“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只要我们自己去除了妄念,自然就消除了烦恼。不执著于喜爱还是憎恨,自心就会清净而逍遥自在。
“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要想教化他人,须自己有自性圆满的智慧。不能够令别人心生疑惑的解说,才是自己的自性显现。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佛法就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离不开对于世间万法的觉悟。如果离开做人的本分去寻觅菩提,就好比向兔子的头上去寻角。
“正见名出世,邪见是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只要提起正见心就会出世,而有了妄念便有了世间轮回。邪与正的观念都不要,就是菩提自性现前了。
“此颂是顿教,亦名大法船。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以上这些偈颂是顿教,又名“大法船”,内心迷惑就会有因果轮回,而觉悟却是刹那间的事情。
当时听六祖讲经的那些人都悟懂了佛法的义理,于是便纷纷赞叹岭南有真佛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