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我想,我已经找到了这个世界>释功德净土第二(3)

释功德净土第二(3)

作品名称:我想,我已经找到了这个世界      作者:秋水霞衣      发布时间:2016-11-10 00:05:19      字数:3721

  释功德净土第二(3)
  大师说:“大家听着,世人自己的身体是城,眼耳鼻舌是门。外有五门,内有意门。人的心是地,而自性是王,自性在王就在,自性去王就没有了。自性在身心也就存在,自性去身心也就坏了。佛是向自性中求的,千万别向身外去觅佛。自性迷的时候就是众生,自性觉悟的时候就是佛。慈悲就是观音,欢喜施舍财宝就是势至,能净就是释迦,平直便是弥陀。人我是须弥,邪心是海水,烦恼是波浪,毒害是恶龙,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鳖,贪嗔是地狱,愚痴是畜生。”
  “善知识!人若是常行十善,天堂便在眼前;除去人我执,须弥山倒掉;没有邪心,海水枯竭;没有烦恼,波浪不生;除去毒害,鱼龙灭绝。从心地上觉悟如来本性,放射出大的光明,外照六门清净,能破六欲各天。自性内照,三毒即已除去,地狱等罪过一时消灭,内外明彻,不异于西方。不按照这样来修行,又怎么能到西方?”
  众人听完,当下心中了然,各自见性,于是纷纷礼拜,都赞叹说:“善哉!善哉!普愿法界众生,闻者都能一时悟解。”
  大师说:“善知识!要是想修行,在家也可以,不必进入寺庙。在家也能修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庙也不修行,如西方人心恶。只要心清净,就是自性西方。”
  韦刺史又问:“在家怎样修行呢?愿听师父教诲。”
  大师说:“我给大家说一无相颂,只要依此修行,就跟与我常在一起没有什么不同。要是不依此修行,就是剃发出了家,于修道又有什么益处呢?颂曰: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亲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大师又说:“善知识!你们只要依偈修行,见自己本性,便成佛道。时光不能等待,你们都回家吧,我也要回曹溪去了。你们若是有什么疑问,就来找我问个明白。”
  韦刺史和众官僚,在会的善男信女,都各自开悟,回去按此修行。
  【原经文:师言。大众。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门。外有五门。内有意门。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人我是须弥。邪心是海水。烦恼是波浪。毒害是恶龙。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鳖。贪嗔是地狱。愚痴是畜生。
  善知识。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须弥倒。无邪心。海水竭。烦恼无。波浪灭。毒害除。鱼龙绝。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放大光明。外照六门清净。能破六欲诸天。自性内照。三毒即除。地狱等罪一时消灭。内外明彻。不异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
  大众闻说。了然见性。悉皆礼拜。俱叹善哉。唯言。普愿法界众生。闻者一时悟解。
  师言。善知识。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
  韦公又问。在家如何修行。愿为教授。
  师言。吾与大众作无相颂。但依此修。常与吾同处无别。若不依此修。剃发出家。于道何益。颂曰。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亲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师复曰。善知识。总须依偈修行。见取自性。直成佛道。法不相待。众人且散。吾归曹溪。众若有疑。却来相问。
  时刺史官僚。在会善男信女。各得开悟。信受奉行。】
  
  释功德净土第二(3)浅解
  只要弄明白了什么是佛性,修行是多么容易的事啊!但行十善,去除邪恶,即是佛地。
  话说的更浅显一些,佛法修的是什么啊,我们所说的“自性”、“本心”、“正觉”,这些就是指的我们的“良心”!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不公平的事,都会想到这个词,并且会脱口而出,可是悲哀的是我们竟不识“良心”的本来面目。如果每个人都认识并找到了“良心”,那么人身体的各种潜力都会发挥出来,每个人都会成为无所不能的“佛”。社会会变得安定祥和,没有贪婪,嗔恚和痴迷,远离了疾病、战争和剥削,天下大同,人人平等。
  要想达到这种境地,我们必须先从生活中做起。六祖所解释的这段便是教给我们如何去生活,也就是如何去修行。他列举了几位菩萨和佛陀,也就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慈悲即观音,喜舍名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我们如果能做到慈悲、平等正直,并一直保持这种品格,用一颗公正的心去待人接物,那自身也会变成菩萨和佛。
  人在见性以后,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不会把外界财物与自身的利益联系起来。在自性中启用自己身体的每一个器官以及意识,都会有无尽的妙用。即“五蕴皆空”,“真空妙有”。所以,见性不只是在拜佛或打坐中,在日常生活中每时每刻我们都可能达到这种境地。
  真性能放射出大的光明,照彻身体内外,烦恼不生,疾病去除,无异于西方。
  有的人以为修行就一定要在寺庙中,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只要明白了“自性净土”,在什么环境下修行都是一样的。
  大师又说了一无相颂来指点大众如何修行,内容是:
  心性平直就不用持什么戒,行为正直就不用特意修禅;“恩”就是孝养自己的父母,“义”就是人与人相互怜悯;谦让彼此间就会和睦相处,忍耐就不会遭受恶言恶语;若是能有钻木出火的功夫,淤泥也定能够生出红莲;苦口的才是良药,逆耳的必是忠言;改掉自己的过错就能心生智慧,包容自己的短处内心一定不是良善;用平常的心去修行就会有所精进,成道并不是由于施舍钱财;菩提要向自己的内心去寻觅,何须向身外去寻求玄奥;听完偈颂并按此去修行,西方就在眼前。
  听完这首偈颂,我们也更加明白:人就是佛,佛就是人;迷惑的时候这个世界是人的世界,而一旦觉悟就会变成佛菩萨的世界。差别只在是否见性,因此我们要从自身所拥有的环境,去努力寻找一条通往佛界的路径。
  定慧一体第三(1)
  大师开示众人说:“善知识!我此顿教法门,是以定慧为根本的,大家千万不要被迷惑,而说定与慧有分别。定慧本来是一体,而不是二。定是慧的本体,慧是定的应用。正当智慧显现的时候定在慧里,正在禅定的时候智慧又在定中。要是识别了这其中的含义,当把定慧当成同等的学问一起来学。各位学道人,不要说先生定后发慧,或者是先发慧后生定。有这种见解的人,认为法有二相。口中说着善语,心中却是不善,空有定慧,定慧并不等同;若是心口都善,内外一样,定慧即是等同。由自己领悟修行,不在于与人争执,若是争执有先有后,就同于迷人。不能分出胜负,却徒增自己的烦恼,这样就离不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善知识!能做到一行三昧的人,就是在一切处所行住坐卧都保持着一颗正直的心。如《净名经》所说,‘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不要心中装着鬼点子,口中却说是真心;也就是口中说着一行三昧,却不用真心。在日常生活中只要用一颗正直的心,在一切法相上都不要有执著。迷人执著于外界法相,或是执著于一行三昧,说只要是坐着不动,不起心动念就是一行三昧。有这种见解的人,就如同无情的石块或木头。因此,这种说法是阻碍学道的原因。”
  “善知识!学道须身心通达无碍,为何要以静坐将自己滞住?只要心不在任何法相上停驻,学道即会身心通达。心若是停驻在法相上,就是自己束缚了自己,就像说坐着不动就是一行三昧一样。这如同舍利弗宴坐林中,却被维摩诘呵责。”
  “善知识!又有人教导说,打坐的时候看心,观静,只要做到不起心动念,这就是禅定。迷人不能够领会,便执著成魔。这样的人很多很多,因此才知道这种教法,是大错而特错了。”
  “善知识!定慧到底应该怎么来比喻呢?它就像是灯光。有灯就有亮光,无灯就是黑暗。灯是光的形体,光是灯的妙用。虽然灯和光是两个名称,但它们却是一体。这定慧法,就和灯和光一样。”
  【原经文:师示众云。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大众勿迷。言定慧别。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诸学道人。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各别。作此见者。法有二相。口说善语。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内外一种。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于诤。若诤先后。即同迷人。不断胜负。却增我法。不离四相。
  善知识。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如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莫心行谄曲。口但说直。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于一切法勿有执著。迷人著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坐不动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
  善知识。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若言坐不动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却被维摩诘诃。
  善知识。又有人教坐。看心观静。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会。便执成颠。如此者众。如是相教。故知大错。
  善知识。定慧犹如何等。犹如灯光。有灯即光。无灯即暗。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虽有二。体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复如是。】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