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间岛>第一章 祸来天外〔2〕

第一章 祸来天外〔2〕

作品名称:间岛      作者:长川一夫      发布时间:2011-12-27 09:42:38      字数:4235


北京外务部,尚书袁世凯的后院内厅,华灯高照,兰香袅袅。五短身材,摇晃着偌大个脑袋的袁世凯来到七姨的香巢,一进门,便乐哈哈地说:“吾的小美人,瞧老夫给你带来甚么宝贝呐?!”说着便从包里取出一座金光闪闪的自鸣钟,当时针走到正点时,自鸣钟便跳出一男一女,灵巧地跳起双人舞来,同时发出“叮咚叮咚”的鸣钟声。
艳装浓抹的七姨,顿时眉开眼笑,啧啧称奇道:“这是哪个国家造出来的宝贝呀?”
袁世凯得意地笑道:“这是英国公使朱尔典先生孝敬老夫的,嘿嘿……老夫又送来孝敬俺的心肝宝贝咧!”
“咯咯,难得老爷心疼小妾!”七姨斟了一杯酒,娇滴滴地说:“俺敬老爷一杯,明天做更大的官!”
七姨不知袁世凯只乐意做那个北洋练兵大臣,而对这个外务部尚书有些不以为然,他说:“再大的官,也比不上老夫那几营新兵哪。这兵荒马乱之世,枪杆子胜过一品顶戴!”说罢,他一仰脖子把一杯酒倒了进去。
在这对老夫少妾嬉戏之时,内务总管刘祥突然跑到门帘外,粗声粗气地报告道:“禀尚书老爷,东三省徐总督给您发来一份急电!”
七姨马上从袁世凯的大腿上弹了下来,掀开门帘,接过电报,转身递给袁世凯,噘起小嘴嗔道:“徐大人真是个扫帚星,迟不发早不发,偏偏在这个时候……扫了老爷您的兴!”
“今后不许你这么说徐大人,”袁世凯直视着七姨,正色道:“老夫和菊人兄结为望年之交时,小美人你恐怕还没出生咧!”
那是在二十年前,袁世凯在陈州结识了徐世昌。那时四川人李候署淮宁县知事,特约徐世昌至县衙治理文牍。一日,徐世昌闲暇无事,随便到袁家院中走走,当时袁世凯正在园中亭下读书,徐无所顾忌,径直走入园中,袁世凯连忙起身相迎,四目相对,双方颇为惊奇,等到坐下纵论时务之时,更是相互仰慕,大有相见恨晚之感。这样一来二往,交际日深,终于结成了金兰之谊。徐世昌长袁四岁,所以袁世凯总对他以兄相称。
陈州结义,一文一武,相得益彰。袁世凯非常看重徐世昌的学识,每每言谈,他对徐高深的城府,渊博的学问,精辟的见解大为钦佩,觉得徐世昌远非腐儒可比,必有鲲鹏展翅之日,袁曾多次对家人说:“菊人兄,妙才也!”
同时,在徐世昌眼中,袁世凯也决非武人凡夫,平常年代也许难显山露水,如逢乱世当为枭雄也不可知。少年能有远大抱负,也正符合徐世昌的处世之道,因此他对袁十分看重。这以后,徐、袁二人互相堤携,成为知心朋友。徐世昌家道中落,本想进京应试,可惜囊中羞涩。袁世凯得知后,便慷慨相助,惠赠纹银一百两作为川资。不久,徐世昌两试连捷,中了进士,朝廷授予他翰林院编修。
时至1894年秋,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作为驻朝通商大臣的袁世凯灰溜溜地被日军赶回了国,不久被朝廷任命为北洋练兵大臣,在天津至大沽之间的小站新建陆军,袁世凯特地奏请朝廷,调来五品翰林徐世昌任营务处参赞。营务处参赞相当于北洋新建陆军的总参谋长。自此,袁、徐成为“小站系”的领衔人物,结为政治军事同盟。特别是去年,徐世昌调任东三省总督之后,他们南北呼应,配合得十分默契。
……
这时,缩在一边的七姨,知道自己说漏了嘴,乜了一眼袁世凯,吓得大气儿都不敢出。
袁世凯急忙展开电报,他那双如同坠着鸡蛋般的水泡眼,扫视着那一溜棘刺般的文字——

慰公钧鉴:
日本驻朝统监伊藤博文,近日在吾吉省龙井村
一带,制造出一个甚么‘间岛’来,籍韩人之名,阴
谋图占。慰公使朝多年,定有良策,望速电惠告,愚
兄翘首待之。
万安!
望日菊人兄叩上

“伊藤博文,你个婊掌的!”
袁世凯一拳击在茶几上,那只可爱的红紫砂壶被震跳下来,立时摔得粉身碎骨,可他全然不晓。他像一只被激怒了的狮子,倒剪双手,在七姨的香巢里来来回回地踱起步来。此时此刻,他一想起伊藤博文这婊掌的,不禁打了个冷战。不知不觉,那思绪又如脱缰之马,又回到他出使朝鲜那风风雨雨的十二年中……


那是在1885年的暮秋时节,也就是满清王朝委任袁世凯为驻朝通商大臣前夕,一艘日本军舰悄悄地抵达天津港,一个生得武武敦敦的日本中年男子,在一帮文武官员的簇拥下,来到日本驻天津领事馆。他外表沉稳谦恭,宽而短的脸上总是挂着虚伪的笑,见着中国官员总是笑着先打招呼。他就是当时日本参议宫内卿后来四次连任日本首相——赫赫有名的伊藤博文。这次他专程来华,是与满清王朝谈判解决中、日两国军队在朝鲜的争端和冲突的。
清王朝委派李鸿章作为全权大臣,与伊谈判。伊藤博文与李鸿章,两人在1870年到1900年间,都是彼此国内赫赫有名的中流砥柱,内政、外交、军事等皆一力承当,但两人的出生及出仕历程并不相同。李鸿章出身科举,因平定太平军之功而升任封疆大吏,此后因天津教案再受重用,成为清廷柱石。而伊藤博文出生农家,家境清贫,幼年曾当过仆役,终跻身武士行列,又赴英留学。回国后提倡开国论,积极参与倒幕运动,明治初年,因功升任财政部次长。此后,又随外交大臣游历欧美各国,因明世界大势,升任参议宫内卿。此次中国之行,他就是以日本参议宫内卿的身份,与满清王朝交涉朝鲜问题而来的。李、伊二人经过三轮会谈,最后签定了天津条约。此条约规定,中日两国同时从朝鲜撤兵,两国均不派员教练朝鲜军队;今后朝鲜如有严重变乱,双方须相互照会对方才可派兵入朝,事平即撤,不再留防。这个条约实际上宣告了大清王朝与朝鲜宗藩关系的终结。
天津会谈后,中日双方践约从朝鲜撤回了全部军队。朝鲜一时出现了某种程度上的权力真空。野心勃勃的沙俄,此时正好乘虚而入。闵妃集团内部此时也正想摆脱夹在中日之间的朝鲜,成为牺牲品的危险。于是,一拍即合,转而投向沙俄的怀胞。
得知这一情况后,李鸿章秘奏朝廷,提出派一有实力的军人,以商务总理的名义驻朝,名为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实乃监视日、俄势力在朝鲜的活动。满清王朝当即准奏。
谁是去朝的合适人选?李鸿章不用考虑,当然是袁世凯。他奏请朝廷,声称袁“胆略兼备,能识大体,两次定乱,朝鲜新旧党人咸相敬重”。因此,吏部当即行文:“袁世凯以知府分发,俟补缺后,以道员升用,并赏加三品衔。”
当时,权倾朝野的李鸿章,为什么要向朝廷保奏袁世凯呢?
原来,1863年,朝鲜国王李升死后,12岁的李熙以支系入承大统,并由他的生父大院君李是应监国摄政。
在朝鲜的历史上,按宫廷制度,凡是以支系入承王位的国王,其生父皆尊为“大院君。”在国王李熙年满22岁的那年,大院君不得不归政旁退。无奈李熙生性懦弱,愚暗昏庸,政权逐渐被精明的王妃闵氏所掌握。大院君眼见大权旁落,不由妒火中烧。
当时朝鲜天灾人祸并行,国库空虚至极,军队己停发粮饷半年,在士兵中引起强烈不满。次年六月,在官兵的强烈呼吁之下,政府被迫发放了一个月的粮饷。士兵们这下可高兴了,然而,下发的粮饷,尽是沙石糠秕,根本不能食用。这样一来,长期窝在官兵心中的怨恨,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再经大院君一拨弄,士兵造反如燎原之势。同时,那些被裁减、流落在社会上的老兵,自然也同时响应。另外,还有大量没有饭吃的城乡流民也跟着起事,于是愈闹愈大,一直闹到袭击日本使馆、包围王宫、杀死了闵妃的胞兄。闵妃见势不妙,慌乱地化装成宫女逃出王宫。于是,大院君又乘机重掌了政权。这次宫廷政变,朝鲜史称为“壬午政变。”
在这紧急关头,朝鲜大臣金允植马上向满清王朝求援,并说,对于鄙国之乱,日本可能于近日要出兵,满清王朝总不能眼看着自己的藩属国落入日本人之手吧。于是,同年8月,李鸿章奏请朝廷,派遣淮军将领吴长庆率兵前往朝鲜平乱。
随即,吴长庆领命率四营清兵,袁世凯也在其中,随吴去朝鲜平叛。因袁世凯的叔父袁保庆与吴长庆是结义兄弟,而且袁的祖父袁甲三与吴长庆是同年进士,有了这几层关系,袁世凯便投到吴的门下,得到了吴的信任,并委以重任。加上袁世凯精明过人,一到朝鲜就显山露水,在同级军官中出类拔萃。
他参与了吴长庆智擒大院君,并押往天津;又带兵肃清了王宫中的叛军,寻回了国王李熙和闵妃,使其朝鲜很快恢复了正常秩序。由于袁世凯在此次朝鲜平叛中战功卓著,清廷将他由原来的中书提升为同知,并赏戴花翎。消息传到朝鲜,袁世凯心花怒放,那种喜悦的心情,是任何局外人体验不到的。

时至1884年,法国殖民者将战火从越南引向中国边境,闹得我国南方也紧张起来。满清王朝命李鸿章加强边防,李即电令驻朝鲜的吴长庆带三营清兵回国,驻防在奉天府金州。也就在这时,李鸿章了解到这个袁世凯就是当年袁甲三的后代,又是当今袁保龄的侄子,看来,这将门后代是可以委以重任的。于是,李鸿章上奏清皇,以袁世凯军功卓著、外交老练,而任命他为“总理营务、会办朝鲜防务”,一跃成为满清王朝驻朝鲜的全权大使,钦差大臣。
袁世凯上任后,本想大刀阔斧地干一番,无奈人算不如天算,局势很快又出现了新的变化。不久,朝鲜亲日派大臣金玉均率军叛乱,很快占领了王宫,软禁了国王李熙。如果让亲日派控制了政权,朝鲜就会脱离中国,成为日本侵略中国的跳板。
意识到这种危险后,一生惯于冒险的袁世凯便再也不管什么朝廷不朝廷的了。与其如此,倒不如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主意已定,袁即刻带兵进攻王宫。不出半日,宫门已被攻破。日军人数有限,且非正规军,参加政变的朝鲜人也是七拼八凑,根本挡不住袁军的强猛攻势,很快溃退四散。朝鲜史称这次政变为“甲申政变”。
在平息这次政变事件中,袁世凯充分显示了他大胆果断、快刀斩乱麻的领导才干。作为此次事变的胜利者,他当然乐不可支,而更令他得意的是,这次事变刚刚平息,那边清王朝给他的命令也已送达,命他设法阻止事态发展,全力保住李熙政权。如果等接到了朝廷的命令后再去攻打,恐怕早已大势已去,好在袁英明在前,正好顺应了清廷的旨意。
然而,袁世凯在出使朝鲜时,两次平乱有功,受到了满清王朝的褒扬,他便狂妄骄傲起来。朝鲜一方面碍于他的保驾之恩,对他的专政亦不好直接拒绝。清朝驻朝军队内部对袁的飞扬跋扈,也颇有微词,特别是一些老资格的幕僚和中层将官,将袁的不少污点传扬到国内。更糟糕的是,日本政府得知袁在朝的举动后,以为清王朝欲进一步控制朝鲜,便气势汹汹地向满清王朝提出了抗议,进行战争恐吓。
满清王朝便命会办北洋事宜的吴大澄与续昌二人赴朝查办,同时日本也派了井上馨赴朝谈判。
此次,满清王朝派来的特使,自然没有查出袁的什么把柄,只是对各方面的关系作了一番疏通而已。然而,争强好胜的袁世凯已觉心灰意冷,满腔怨气,遂以嗣母牛氏病危为由,向特使吴大澄告假回国。他于三天后,乘军舰抵达旅顺,“满身伤痕”的他回到了阔别四载的祖国……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