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考察报告
作品名称:寸草心 作者:闻鸣轩主 发布时间:2016-04-11 08:32:32 字数:5471
(本故事纯属虚构)
沈涧秋来到妇女保健医院,进入病房,见到了朝思暮想的妻子朱瑞珏,她正安祥地躺在床上,充满慈爱地望着窗前抱着孩子的母亲厉霞。
厉霞看到儿子,转身捧着孩子慢慢地踱到沈涧秋的身边,做了个让儿子抱孙子的动作,沈涧秋学着母亲的样,抱起了从她手里递过来的婴儿,望着那只有六斤来重的小生命,他一时间真不知道该怎么抱?
厉霞见此情形,连连说:“不是抱,而是捧,是捧……捧!”那么重要的事情,她连说了三遍,同时示范着给儿子看。
沈涧秋还是学着母亲的样子来捧儿子,没想到还没有捧到孩子,孩子便大声哭泣起来,厉霞见此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
“孩子认生,刚出生,骨头都是软软的,不能抱,要捧在手里。”朱瑞珏在床上轻声说道。
认生?我都当爹了,孩子还认生?
真该想想自己是怎样做父亲的?沈涧秋头脑里立马出现了鲁迅先生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的两段话:
其一是,我现在心以为然的道理,极其简单。便是依据生物界的现象,一,要保存生命;二,要延续这生命;三,要发展这生命(就是进化)。生物都这样做,父亲也就是这样做。
生命的价值和生命价值的高下,现在可以不论。单照常识判断,便知道既是生物,第一要紧的自然是生命。因为生物之所以为生物,全在有这生命,否则失了生物的意义。生物为保存生命起见,具有种种本能,最显著的是食欲。因有食欲才摄取食品,因有食品才发生温热,保存了生命。但生物的个体,总免不了老衰和死亡,为继续生命起见,又有一种本能,便是性欲。因性欲才有性交,因有性交才发生苗裔,继续了生命。所以食欲是保存自己,保存现在生命的事;性欲是保存后裔,保存永久生命的事。饮食并非罪恶,并非不净;性交也就并非罪恶,并非不净。饮食的结果,养活了自己,对于自己没有恩;性交的结果,生出子女,对于子女当然也算不了恩。——前前后后,都向生命的长途走去,仅有先后的不同,分不出谁受谁的恩典。
其二为,所以觉醒的人,此后应将这天性的爱,更加扩张,更加醇化;用无我的爱,自己牺牲于后起新人。开宗第一,便是理解。往昔的欧人对于孩子的误解,是以为成人的预备;中国人的误解,是以为缩小的成人。直到近来,经过许多学者的研究,才知道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所以一切设施,都应该以孩子为本位,日本近来,觉悟的也很不少;对于儿童的设施,研究儿童的事业,都非常兴盛了。第二,便是指导。时势既有改变,生活也必须进化;所以后起的人物,一定尤异于前,决不能用同一模型,无理嵌定。长者须是指导者协商者,却不该是命令者。不但不该责幼者供奉自己;而且还须用全副精神,专为他们自己,养成他们有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没的力量。第三,便是解放。子女是即我非我的人,但既已分立,也便是人类中的人。因为即我,所以更应该尽教育的义务,交给他们自立的能力;因为非我,所以也应同时解放,全部为他们自己所有,成一个独立的人。
从鲁迅先生的话中沈涧秋得出了一个结论,做一名合格的父亲首先要让孩子很好地生活,要理解、指导、解放孩子。不知道当年父亲沈涌源是怎么理解“父亲”这两个字的含义的?他可算不上是一名合格的父亲。自己算是长房长孙,才有了读书深造的机会,而涧华、涧芬、涧芳他们可没有那么幸运,他们从小跟着母亲颠沛流离,饱尝了人间的酸甜苦辣,失去了父爱,如今涧华在台湾可好?涧芬在山西生活好吗?涧芳又在哪里啊?母亲厉霞嘴上虽然没有抱怨过父亲一句,但她老人家内心的苦衷又有谁知?沈涧秋不由得望了望抱着婴儿的厉霞,瞧了瞧在病床上注视着自己的朱瑞珏,他凑上前去紧紧地攒住了妻子的手,心里默默地念叨着:决不能像父亲那样,要对得起妻儿。
“涧秋,也该给孩子取个名了。”厉霞回望着出神的儿子,叮嘱道。
“取名?”沈涧秋这才反应过来,他深情地看着妻子,“让瑞珏取吧!”
朱瑞珏配合着丈夫,握紧了他的手,“我只给了孩子生命,名字嘛,还是你这个当爸爸的取吧!”
“我……取……?”沈涧秋显然还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他一时间束手无策。
“你啊!整天忙于你那个粮食、粮食的,都快忘了自己当上父亲了?”厉霞嗔怪道。
“是啊!粮食可是生命之源啊!”朱瑞珏顺着婆婆说了句。
“粮食?民以食为天嘛!”沈涧秋一说到粮食显然才思敏捷起来。“该给孩子取什么名呢?总不能叫‘食天’或是‘粮食’?前者太文,后者太土。”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这是屈原在《离骚》开篇的诗句,道出了自己名字来历。不知道当年父亲给自己取名时是怎么想的?自然“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涧”水旁,当然想要自己成为“智者”,至于“秋”字,自己生于秋季吧?沈涧秋这么一想,一首唐诗即刻回荡在自己的脑海中: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绅……悯农……
沈涧秋在嘴里喃喃地说“悯农……悯农……悯农”,他激动地拉了拉妻子的手,起身来到母亲身边,仔细地端详着早已乖乖在厉霞怀里睡得香甜的儿子,那张皮肤黝黑的脸,眯着眼睡梦中还在不停地吮吸着,“瞧他梦里还想吃呢?就取名叫‘悯农’吧!”
“悯农?”母亲厉霞可是教书先生的女儿,儿子一张嘴,就知道了这个名字的含义。
朱瑞珏是学理工科的,对唐诗宋词所知不多,她追问了一句:“什么农?又是与你那粮食有关?”
“悯是指怜悯,在李绅的这首诗里有同情的意思。让孩子不忘根本。”沈涧秋跟妻子耐心地解释说明了一番。
沈悯农,从此就成了沈涧秋儿子的名字了。
厉霞、朱瑞珏见沈涧秋完成了给孩子取名的使命,见他满脸疲惫的模样,婆媳俩劝他赶紧回家。
沈涧秋见自己在医院确实也帮不上什么忙,便只好与母亲、妻子和刚取名的儿子沈悯农告别。
平时的三口之家,如今也叫四口之家,这一会却只有沈涧秋一个人在家,不免显得有些冷清。他在中山中路的状元馆吃了一毛钱一碗的沃面,这沃面其实只是一碗汤面而已,原本会有些葱花,因沈涧秋从小受继母虐待而不吃,所以他没有让伙计放,就那么简单的一碗汤面,沈涧秋却吃得津津有味,一来自己当了爸爸,二来去乡下调研终于有了些眉目。
走出“状元馆”已是半夜时分,沈涧秋行走到人烟稀少的河坊街上,他看到了“胡庆余堂”几个大字,便知道离家不远了,他展开双臂大声地喊道:“我当爸爸了!我当爸爸了!”
当爸爸可首先要让儿子能够很好地活下去,能够吃上粮、吃饱粮、吃好粮,怎么三句话不离老本行,对了,农村调研的报告尚未写就,沈涧秋一想到此,便疾步如飞地奔回家中。
回到家里里,沈涧秋展开纸笔在灯下奋笔疾书,他要将乡下调研的所见所闻简明扼要地写出来,并冠名为《关于浙江农村产粮的考察报告》。在报告中,沈涧秋将江源的经验总结为三个关键词:选种、润土、防灾。末了,提了三点建议:一是强调选种的重要性,希望种子公司能够与科学家建立固定的合作关系,为广大农民朋友提供高产的好种子;二是说明农田水利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水利等部门多方协作,修建水库,旱则引水灌溉,捞则放水入库;三是呼吁有关部门不要……一时间,沈涧秋在此打住了,江源夫妇明明可以丰收有粮,却因被过度征粮而不得已吃杂粮的情景历历在目,又有多少种田大户遭遇这样的境遇呢?用《吕氏春秋•义赏》的话来说就是“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沈涧秋于是写下了“竭泽而渔”四个大字,终觉有什么不妥,他又用笔将这四个字划去。“反右”斗争的场面也犹如电影一般在眼前播放,该用什么语言来反映“大跃进”所带来的浮夸风呢?这世上有没有一种语言既能反映民间的疾苦,又能让领导引起重视,同时也能采纳的呢?
沈涧秋陷入到苦苦的思索之中,个人的得失自打加入共产党的那一刻起他早已置之度外,现如今刚当了父亲,家庭的现实也是不得不考虑的。
“休养生息”这是汉初实行的政策,沈涧秋煞费苦心引经据典,用历史上的故事以供借鉴,他在报告中反复强调当时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政策,才使汉朝赢得了宝贵时间,增强了国家实力,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开国盛世,为汉武帝北驱匈奴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沈涧秋着重说明国家经历了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洗礼,迫切需要给予百姓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征收粮食一定要留有余地,以便激发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有利于来年的再生产。
写完这一切,沈涧秋终于长叹一声搁下了手中之笔。翌日,他将这份饱含热情的报告交给了武羽局长,而此时的武羽正要前往北京参加“七千人大会”,这份报告也就跟随局长一起去了北京。
二十多天以后,武羽从北京回来后第一件事就是找沈涧秋。
“好你个涧秋!你真大胆。”武羽在见到沈涧秋以后的第一句话确实令沈涧秋吃惊不小。
“我……我……”沈涧秋不知道武羽要说什么,他自己只能试探局长。
武羽走近沈涧秋拍了拍他的肩膀,“你的那份《关于浙江农村产粮的考察报告》被沙部长交了上去。”
“交上去?”沈涧秋终于明白了武羽说自己“大胆”的原因了,“是不是给您捅娄子了?”
“岂止是捅娄子,而且……”武羽对沈涧秋的工作一直是放心的,此次去北京参加“七千人大会”所带的报告由于时间关系没有看完就上交了。
“而且什么?这份报告是我写的,有什么错误和责任我来承担。”沈涧秋果然不负所望,主动将责任都揽了过来。
“你承担得了吗?在这次大会上,粮食部对征粮过多,导致大饥荒作了检讨。”武羽就“七千人大会”上粮食部门的情况作了介绍,“沙部长在会上讨论时说1959年全国粮食产量是3400亿斤,可是征购就拿了1200亿斤,占三分之一强,这是农村伤了元气的一个重要原因。粮食部为此感到非常痛心。”
“我的报告给部长添麻烦了?”沈涧秋内疚地问。
“没有!”武羽的脸色变得缓和起来,“这次‘七千人大会’吃饭是十人一桌,大锅菜,不管你是中央领导,还是一般工作人员,都一样。坐满才上饭,坐不满不行,饭票丢了也不行。据说当小平同志听说要召开大会的第一反应就是,来那么多人,吃饭怎么办?他顺口丢下一句话:各人带猪肉,带青菜来。”
“您真带去了?”沈涧秋的疑虑还没有完全散去,他再次试探着问道。
“当然没有啦。”武羽慢慢陷入到对会议的回忆之中,“作为粮食部门的领导,没有解决好粮食问题,这确实是令我们汗颜的事。党和国家领导人最感头痛的问题就是六亿人民的吃饭问题,几乎逢会必讲粮食。这次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即七千人大会),就是在这种粮食严重短缺的历史背景下召开的。你的报告实事求是地讲述了浙江农村的现状,并提出了中肯的意见与建议,某些建议已经被中央采纳了。”武羽说到此,向沈涧秋竖起了大拇指。
“我……我……”沈涧秋被武羽这番欲扬先抑的讲话弄懵了,更没想到自己的建议还能被中央采纳,他见局长还夸自己,这会才明白局长刚才所说的“好你个涧秋!你真大胆。”的含义。“我只是想为农民朋友提点意见,为国家的粮食生产解决些实际问题。”
“我们太需要你这样年富力强,注重实践的干部了,沙部长也很肯定你的报告。”武羽郑重其事地说:“原计划征购150亿斤粮食的打算取消了。会上,党中央带头发扬民主,反复听取地方同志的意见,体谅农民的困难,决定再把工业发展的速度调低一些,挤出工业用外汇,多进口一些粮食,以缓解地方的征购压力。中央的这一举动,受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欢迎,也促进了中央与地方的相互认同。这样,我们的工作更好做了。”
“那太好了,这一定会调动起江源大叔他们劳动的积极性,这种务实的工作作风对农业生产不啻是带来了春风。”沈涧秋关于“休养生息”的主张得到了采纳,他自然是喜不自禁。
“周总理在会上提出坚决精简机构,压缩城镇人口,精简职工人数,减少粮食供应,‘是克服当前困难的最重要的一着,也是调整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武羽又将另一个重大的举措告诉了沈涧秋,“我们要根据精简以后的城镇人口,重新编制好粮食供应的计划,这项工作就由你亲自抓,我的要求还是那句话‘不死人、吃上粮、吃好粮’。”
沈涧秋听着局长语重心长的讲话,倍感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请局长放心,我会尽快根据中央指示的精神,真正将粮食计划工作落到实处。”
“其实,为了解决粮食危机问题,中央早就做出过一个令人惊叹的大动作。”武羽要将中央精神的实质告诉沈涧秋,以便他在执行过程中,能够做到不折不扣。
沈涧秋闻言纳闷,他不知道武羽指的大动作究竟指什么?
武羽显然看出了沈涧秋的疑惑,他接着说道:“那就是周总理所说的大量精简城镇人口,1961年,共精简城镇人口1000万,城市人口虽然减掉了1000万人,国家手中的粮食还是很难满足城市的最低需求。加上手中的外汇不多,无力去国际上购买粮食。以当前的国际环境,即使手中握有外汇,也担心一些国家不会卖粮食给中国。为了解决燃眉之急,不得不挖了库存,但仍有保不住最低需要的危险。1961年,城市已发生几起请愿事件,万一因为城市断粮,市民骚动起来,比农村的乱子还大,后就不堪设想了。中央的顾虑也在于此。所以,你一定确保城市不能断粮,这是工作的底线,必须严防死守。”
“坚决完成任务!”沈涧秋明白了局长的担忧,他必须以实际行动来促成目标的落地。
在“七千人大会”的精神鼓舞下,武羽出面协调水利、农业等部门对选种、兴修水利工程开展了行之有效的工作,浙江的粮食供应情况下一步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未完待续
(2016/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