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临危受命
作品名称:寸草心 作者:闻鸣轩主 发布时间:2016-02-17 09:04:57 字数:5588
(本故事纯属虚构)
沈涧秋在接到武羽局长“不死人、吃上粮、吃好粮”的任务后,翌日,放弃了陪伴怀孕中反映强烈的妻子和含辛茹苦的母亲,便带着江奇清前往粮仓了解粮食的储备情况去了。
沈涧秋也不明白是有意还是无意间,自己向武羽汇报的工作打算居然与竺可桢校长二十多年前的观点一致,如此看来,大家毕竟是大家,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更重要的是开启了学生未来做事的方法。
在粮仓主任的陪同下,沈涧秋和江奇清进入了被后者称之谓与朝鲜战场坑道相类似的粮仓,那洞内确实有冬暖夏凉之感,但是湿漉漉的感觉还是令沈涧秋担忧,更令他们奇怪的是那扑鼻而来的霉味,沈涧秋纳闷:这究竟是什么霉味呢?
粮仓主任领着他们进入到了一大间同样用档鼠板拦着的仓库,那令人窒息的霉味就是从这儿发出的。
一进仓库,沈涧秋和江奇清便被一股直冲鼻腔刺激泪腺带有强烈酸味的霉气所包围,他俩不由得打了个喷嚏,口水也多了起来,莫非正合了曹操的“望梅止渴”?沈涧秋记起自己童年在私塾学习成语时的典故,三国时期,曹操带兵攻打宛城(今河南南阳)的张绣时,经过方城县一个叫梅林铺的地方。时值中午,烈日当空,天气十分炎热。曹操派人四处找水,又命令士兵就地挖井,始终见不到一滴水。士兵们全军都很口渴。为了不耽误行军,曹操灵机一动,站在高处,指着前面一个小山包说:“前面就有一大片梅林,结了许多梅子,又甜又酸,可以用来解渴。”士兵们听后,嘴里都流口水一时也就不渴了,个个来了精神,加快行进速度,最后到达前方有水源的地方。
而今天的粮仓分明不是曹操所指的梅林,他和江奇清定睛一看:仓库的一个角落里有一帮工人正在将一袋袋白花花的大米倒入一只只大桶内,列队整齐的大米正严阵以待迎接他们的处置,所有的大米都是离地、隔墙摆放的,米堆与米堆之间也齐整地安放着一袋袋石灰,那便是用来除湿用的。
“这是在干嘛?”江奇清不解地问粮仓主任。
粮仓主任看看江奇清,又瞧瞧沈涧秋,见他们都在等待着他的答案,便小心翼翼地回答道:“这些米已经霉烂不能食用了,只好人工清理去喂猪。”
“什么?”沈涧秋与江奇清听罢此言大惊失色,几乎异口同声地问道:“我没有听错吧?你是说这些米是拿去喂猪的?”
“是的,这些米已经腐烂,人不可能食用,只能喂猪。”粮仓主任无可奈何地回答。
沈涧秋几乎怒不可遏,他正想发作,一想到自己的身份,便硬生生地将自己的火气压下去,他提高了嗓门,大声质问道:“你知道外面的百姓吃不上大米,市场上供不应求吗?可你们却让这些大米霉变得不能食用去喂猪?”
“沈局长,我们也不想出现这样的情况。”粮仓主任似乎是满腹委屈地哭诉道:“这些大米在这里已经存放了五年,再怎么尽心尽力也不可能保证不发生霉变啊!”
“五年?”沈涧秋大吃一惊,他一个箭步走到工人们劳动的地方,从大桶里抓起一把大米,摊在手心里细细观察起来:这些个大米没有任何光泽,捏在手里软软的,手掌一用力立马碎了。
江奇清毕竟来自于农村,他让粮仓主任派人去拿一些新米过来,然后站在沈涧秋的旁边,摊开自己手掌里的新米与沈涧秋手掌里的陈米对比后,“这新米与陈米可通过这样几个方面进行鉴别:一是看硬度:新米要比陈米硬度大——米的硬度越大,蛋白质含量和透明度越高。用牙咬一下,就能分辨出是新米还是陈米。”说着,他让沈涧秋拿一粒新米放进嘴里咬一下,得到了验证。
见沈涧秋好学如饥地听着,江奇清继续说道:“二是看腹白:新米的腹白应该是乳白或者淡黄色的,而陈米的颜色就会变深,甚至呈现出咖啡色。”他说着将一粒新米和一颗陈米放在一起让沈涧秋辨别。
沈涧秋虚心地听着江奇清的说明,对粮仓主任道:“请问你能说出这些道道来吗?”见粮仓主任一副木然的样子,他便示意江奇清说下去。
“这三么,要看黄粒:米粒变黄是由于大米中某些营养成分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了化学反应,或是大米粒中微生物繁殖所引起的。这样的黄粒米会影响饭的香味和口味。新米颗粒均匀有光泽,米粒表面呈灰粉状或有白沟纹是陈米,且白沟纹、灰粉越多越陈旧。有霉味、虫蛀粒的显然也是陈米。目前,粮仓正在处理的这批大米显然就是陈米啦。”江奇清边说边比划,令沈涧秋心悦诚服,粮仓主任则尴尬地在一旁点头哈腰表示钦佩。
“还有吗?”沈涧秋像个学生,认真、专注地听着江奇清的解释,一个劲地追问着。
江奇清略作沉思回答说:“还有就是要看水分和香气:新米颗粒内的水分比陈谷新碾的大米多,用手使劲撮捏时感觉黏性很强,最新鲜的大米甚至可以捏紧呈一团,而陈米捏不起来如散沙,较生硬,而这些霉变的陈米则另当别论。新米闻起来有一股稻谷的清香,陈米则没有。我爸我妈都不愿意来城里住,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吃不惯城里的陈米。”说着,他将自己手心里的新米往沈涧秋鼻前一递。
一股来自于自然界的芳香沁人心脾,虽说仍然摆脱不了沾染了些许粮仓的霉气,但毕竟与那些陈米简直有天壤之别。“江叔、江婶每年的新米够吃吗?”
“这绝对没有问题。”江奇清语气十分肯定,“我爸是种田的一把好手,我家田里出产的粮食是村里最多的。”
“那遇到旱涝年份不影响收成吗?”沈涧秋关心的是自然灾害年份的情况。
“这也没有什么大问题,一般比平时略微减产一些,但通过吃些杂粮也能对付,反正自我懂事起就没有挨过饿。”江奇清努力回忆着什么。
沈涧秋却在心里思索着江源大叔靠什么能创造奇迹的。又一股霉味飘来,他不得不思考眼面前的事,“你们的陈米是通过什么方法处理流入到寻常百姓饭桌上的?”沈涧秋这时又想起了当年与江奇清的父亲江源查处吕品以次充好的情形,那是用葡萄糖浸泡的。
“沈局长,我们这些员工正在处理叫做陈化粮。陈化粮就是指已经陈化或变质,不宜直接作为口粮的粮食。按照国家规定,陈化粮的销售处理,应采取在县级以上粮食批发市场公开拍卖的方式进行,拍卖的对象主要是酿造、饲料等工业用粮大户,陈化粮是绝对不允许直接作为口粮进行销售的。工人们将这些陈化粮装入桶内,就是拿到批发市场上去出售的。”粮仓主任引用了专有名词,在沈涧秋面前费力地解释着,“在人们印象中的将‘陈粮和陈化粮划等号’是不正确。陈化粮已经腐败变质,达不到食用要求。陈粮各项指标还是符合食用要求的。按照国家规定,储存五年以上的米为陈米,陈米和变质的米是两码事,国家应急战备储备粮都是属于陈米。每五年更换一次。我们现在就是在处理这批粮食,符合标准的供应市场,不符合的卖给批发市场,作工业用粮。”
原来如此。在生产计划处工作期间,由于工作分工的关系,沈涧秋对粮仓的情况只是略闻一二,粮站里供应给市民的永远是陈米,新米就是这样慢慢变成陈米,才有可能供应给市民。整个粮仓的布局就是如此,由五个巨大的仓库组成,分别按年份储藏粮食,每年只是将存放五年以上的陈米经过分拣,一部分供应粮站,另一部分卖给批发市场。
粮仓主任陪同沈涧秋一行边走边解释,沈涧秋的心情越走越听越沉重。他不由自主地吟诵出了自己即兴构思的诗句“饿殍遍于路,陈粮却喂猪。”
“饿……饿……调羹?”粮仓主任显然不知道饿殍遍野这个成语的典故,只能胡诌一通。
“瞎扯!饿殍遍野中的殍是指人饿死后的尸体。到处是饿死的人。形容老百姓因饥饿而大量死亡的悲惨景象。”沈涧秋单刀直入地问:“你听说过老百姓有饿死的情况吗?”
“哦!”粮仓主任说话永远是慢条斯理,“听说过,可是……可是……我们也无能为力。”
“为什么不能让那些没有霉变的陈米供应粮站呢?如今却拿去喂猪岂不太可惜了?难道我们的百姓还不如猪吗?”沈涧秋一连三个问题问得粮仓主任无言以对哑口无言。
沉默了半晌,这位粮仓主任似乎想起了什么,他急急忙忙地申辩以表明自己的身份:“这大米贮藏时间过长会变质,产生糠味和令人不快的酸味,而且米粘度降低,失去光泽,变硬,加工出来的米饭发散。用陈米加工的米饭、糕、米点心,风味差,不受欢迎。所以……所以,我们只能拿它去喂猪啦。”
“你知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吗?”沈涧秋见粮仓主任木纳地看着自己,便开始耐心地向粮仓主任晓之以理,“战国时,邯郸籍著名思想家荀况,在他的不朽著作《荀子•王制》篇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意思是说:统治者像是一条船,而广大的民众犹如河水,水既可以把船载负起来,也可以将船淹没掉。同样,唐贞观后期,魏征在著名的《谏太宗十思疏》中说:‘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意思是说: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只在人心背离。水能载船也能翻船,所以应该高度谨慎。唐太宗对荀子和魏征的这一观点十分欣赏,在与君臣讨论国家的治理问题时,多次引用和发挥了这一观点。他在《论政体》一文中说:‘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些道理连一个封建皇帝都明白,难道我们共产党人竟连封建帝王都不如?”
“这……”粮仓主任自知说不过沈涧秋,他不得不将杀手锏搬了出来,“这毕竟是战备粮,为战而备,未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谁也不能动用。”
粮仓主任的一席话,使沈涧秋、江奇清陷入了沉思,他们知道战备粮是1962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建立的战备粮油储备。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国家统一计划,确定储备品种、质量、数量、地点。粮油实行军政共管,由粮食部、总后勤部联合下达任务指示,按平战结合原则,由大军区与省级人民政府联合商定。品种包括大米、面粉、杂粮、食用油、马草,以及麻袋、油桶、篷布等器材。未经当地军政有关部门批准确实不能动用。
沈涧秋来来回回在原地兜着圈子,忽然他盯着粮仓主任说道:“你知道中国历次农民起义提出的最基本的诉求是什么吗?”
“农民起义?诉求?”粮仓主任一片茫然。
“‘均贫富、等贵贱’、‘均田免粮’等,为什么呢?”沈涧秋自问自答道。
江奇清见粮仓主任那副怂样,“填饱肚子吧?”
“不错!人类的需求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作为第一需求的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最首要的动力,因为如果人类的生存都不可能得到保障,哪会有动力?”沈涧秋旁征博引试图说服粮仓主任开仓放粮,以让百姓度过眼下的难关。“共产党辛劳为民族,共产党他一心救中国,他指给了人民解放的道路。难道我们能让百姓忍饥挨饿?甚至饿死人吗?”
“可这毕竟是战备粮啊!”粮仓主任俨然一副恪尽职守的模样,“当年抗美援朝战场上的供应也全因为有了战备粮的支援。”
“说抗美援朝,这位江科长就是从前方回来的战士,他们都知没有百姓,哪有我们的道理。”沈涧秋指了指江奇清,语重心长推心置腹地说:“抗美援朝已经过去了十来年,世界的主流是和平。所以,暂时拿出些战备粮以供百姓不时之需并不矛盾。”
江奇清赞同地点了点头,粮仓主任说话也是滴水不漏,“即便不会发生像抗美援朝那样的战争,可我们地处东海前线,盘踞在台湾的蒋介石也并不死心……”
“那几个美蒋特务能掀起多大的风浪?”沈涧秋既是对自己又是对在场的人说道:“要相信我强大的人民解放军的实力嘛。我们不能犯教条主义的错误啊!”
“可是我……我……作不了主啊!”粮仓主任终于将自己的顾虑说了出来。
沈涧秋一听有门,立马给出了答复,“这个责任我来承担。”
“这恐怕……”粮仓主任这一声,沈涧秋听出了话外音,“我回去向武局长请示。”
粮仓主任还是摇了摇头,“动用战备粮还得有军区后勤部的同意。”
“好!你赶紧准备一些能够食用的大米,我去办妥手续,当务之急就是要解决让老百姓吃上粮食的问题,否则你我都不是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沈涧秋故意没有说陈米,而是用大米代替,说完他和江奇清就心急火燎地往粮食局赶。
武羽在听取了沈涧秋的汇报后,大加赞赏,“人都快饿死了,我们还有人在讲所谓的原则,这也太教条了。我们共产党的干部要学会担当,涧秋你的这个提议我赞同。”说罢,他便在沈涧秋递上来的报告上签了字。
有了局长的支持,沈涧秋信心倍增,“军区方面?”
“这个我来沟通协调。”武羽瞧着沈涧秋,“饿死人决不是社会主义!”
在武羽的一再要求下,沈涧秋总算回家去看望母亲和妻子,他一到家,母亲厉霞就端给他一碗热气腾腾的小米粥和一小碟腐乳。
沈涧秋也许真的饿了,他端起母亲递给他的饭碗不假思索喝起粥来,他赞不绝口边吃边问道:“好香、好吃啊!姆妈今天买到小米了?”
“不是你买的吗?”厉霞一脸的迷茫,她只希望儿子能够吃上几口就心满意足了。
“我……?”沈涧秋这会一头雾水。
一旁的朱瑞珏大致明白了丈夫诧异的原因,“不是你让司机王耀武送来的吗?”
沈涧秋听罢,一口将嘴里的小米粥又吐了出来,“我没有啊!”至此,他大致明白了这件事背后的原因。
厉霞劝儿子说:“涧秋,既然这小米已经在我家了,你媳妇也需要,我们就买下,你记得给人付钱就行了。”
事已至此,沈涧秋只好听从母亲的意见。
第二天早晨,沈涧秋刚进粮食局就遇到了武羽和他的司机王耀武。
“小王,我家的小米和腐乳是怎么一回事啊?”沈涧秋与武羽打过招呼以后,就追问王耀武。
“哦……沈局长,这是通过关系特批的,大嫂怀孕需要嘛。”王耀武轻描淡写地回答道。
“特批?”沈涧秋闻言更加严肃起来,“这不是搞特权吗?”
武羽在一旁早已听出了个大概,他严厉地对王耀武说道:“领导干部可不能带这个头啊!不过,涧秋既然你们家已经吃过小米了,那你就花钱买吧!”
沈涧秋从裤兜里掏出十元钱递给了王耀武。
“用不着,这大米也不过0.143元一斤啊!”王耀武忙着要退还钱,武羽和沈涧秋均制止了。
沈涧秋跟着武羽来到局长办公室,他主动请缨要求再去郊县了解情况,特别是江奇清告诉他的江源大叔家的粮食收成情况,他迫切想知道究竟。
而武羽也正要将另一件大事告诉沈涧秋,那会是什么呢?
未完待续
(2016/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