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重任在肩
作品名称:寸草心 作者:闻鸣轩主 发布时间:2016-01-24 17:28:29 字数:5839
(本故事纯属虚构)
竺可桢校长不愧为教育大师,他的“两问三法”一直影响着浙大的学子,不仅教会了他们怎么学习,更启发了他们的思维方式。沈涧秋回答武羽的内容大部分来自于竺可桢的教学理念。
学会生活、学会学习,脱离了生活的学习和生活,对社会、对人类一无所用。
沈涧秋在火车上关注着朱瑞珏的身体状况,跟她聊着在浙江大学的学习收获,朱瑞珏尽管脸色有些难看,但还是饶有兴趣地听着丈夫的叙述,还时不时地插上几句自己的大学生活,时间就这样在这对年轻夫妇的探讨中过去,杭州火车城站到了。
沈氏夫妇顺着不算拥挤的人群,刚从出口处出来,只听得一个声音在高喊:“沈局长,我来接您来了!”
沈涧秋不知道有人是在称呼自己,他提着行李依然和空手的朱瑞珏一起准备往7路公交车站走去,刚才的声音在继续,一个瘦小的身影如猴子般灵敏地在窜到了他们的跟前。
“沈局长,您不认识我了?我是……”
朱瑞珏捅了沈涧秋一下,沈涧秋由于提着行李也没有顾得上往两边看,这会他看清了,“噢……你是武局长的司机?王……”沈涧秋平时不会动用单位的汽车,虽说知道武羽局长有个王姓司机,但具体叫什么并不知情。
“对!对!对!我是武局长的司机王耀武。”来人依然满脸堆笑点头哈腰地回答。
“王……要……舞?怎么啦?你不在武局长那儿,到这里来干吗?”沈涧秋第一次享受到如此待遇,他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光耀祖宗的‘耀’,武装的‘武’。”来人还是将自己的名字写法叙述了一遍,“局里有重大任务等您,所以武局长派我来接您的。”
“重大任务?你叫我什么来着?”沈涧秋对王耀武刚才称自己的职务为“局长”还有点纳闷。
“这个……”王耀武还有点矜持,他小声地嘀咕道:“您当局长是迟早的事。”
“你这什么话啊!”沈涧秋这才仔细打量起眼前的王耀武来,一对鼠眼骨碌碌地转,仿佛在寻找猎物;鹰钩鼻子使劲地呼吸,俨然在判断蛛丝马迹;说话前的停顿分明在思索对策,他张嘴便露出两颗龅牙如狼似虎,似乎随时都会向猎物扑过去。太熟悉了,好像在什么地方见过,但又一时又无法找到答案。“我算不了什么,充其量只是个处长,以后不允许胡乱称呼,否则乱了规矩。说……你是怎么知道我这个时间点回杭州的。”
王耀武被沈涧秋义正辞严的质问弄得有点尴尬,“听……听武局长说,您原本乘上午的那趟车,中途在硖石作了停留,我琢磨着从那个方向过来的火车就这么几趟,所以就在这里等候多时了。”
朱瑞珏经风里一吹,又有些恶心的感觉,沈涧秋立马寻找周边的三轮车,王耀武似乎猜到了沈涧秋的心思,“沈处长,您是在找三轮车吗?天太冷,车夫都不愿意做这样的生意。我看还是让嫂夫人和我们一起走吧?反正局里与您家基本顺路。”
“我们公私还是要分清楚的。”沈涧秋坚持着自己的主张,他让朱瑞珏在避风处等待,忽然发现她脸色越来越难看,他不忍心让妻子就这样离开。
王耀武乘机帮助沈涧秋搀住朱瑞珏坐上了局长的小车,“沈处长,公务紧急,我们还是先到局里报到再说。”
沈涧秋无奈地和朱瑞珏上了车,一路上王耀武将车开得很慢很平稳,没多久就到达了浙江省粮食局。
下车后,沈涧秋迟疑地看着朱瑞珏,欲言又止。
朱瑞珏莞尔一笑,“涧秋,你先去忙正事吧!不用管我,我一会叫个三轮车去医院检查一下,没事的。”她故意将没事说得很重。
王耀武在一旁搭讪道:“请沈处长放心,我会照顾好嫂夫人的。”这会他将沈涧秋的职务没有说错。
沈涧秋也顾不了那么多了,他深情地望了妻子一眼,转身快步如飞地往局长室一路小跑而去。
当沈涧秋敲门得到允许进入局长室后,武羽早已从座位里站起迎了上来。这样的场面,让沈涧秋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局长,沈涧秋前来报到!”武羽在抗战时期当过县长,带县大队与鬼子打过仗,崇尚军人雷厉风行的作风。沈涧秋的这一声报到,让武羽更加神情振奋。
“哈哈……哈哈……”武羽爽朗的笑声在办公室里回荡,“涧秋,你终于回来的,我也不好意思中止你的婚假,但任务实在紧急啊!”
从局长的对话里,沈涧秋预感到任务的重要性,他一脸的严肃,看着武羽,急切地想知道究竟是什么任务?
“来……来……来……先坐下。”武羽将沈涧秋引到沙发里坐下,自己在对面的沙发坐好,他给沈涧秋递上一支“大前门”香烟,见对方摆手,便给自己点上一支烟,深深地吸上了一口,指了指茶几上的茶杯,“喝茶!”
沈涧秋迫不及待地主动请缨道:“局长,到底是什么重要任务呢?”
“涧秋,自然灾害对我们的影响已经到了第三个年头,许多地方已经发生了饿死人的情况,这是我们预想不到的。形势严峻啊!”武羽说到此,神情凝重起来,“局党委经过慎重考虑,并报请省府批准,决定让你担任粮食局主管生产计划和储备粮的副局长。”
“副……局长?”沈涧秋没想到在城站王耀武喊自己的称呼并不是空穴来风,“局长,我还很年轻,才35岁,行吗?”
“怎么不行?我25岁已经当县长了,在战争中学习,还不是走过来了嘛。”武羽满怀希望地瞧着眼前生机勃勃的沈涧秋,为了增强他的信心,他不容置否地说:“让你当副局长是组织的决定,你沈涧秋经过学生运动的考验,有过保卫钱塘江大桥的经历,在抗美援朝的军粮筹集支援中立过功……所有的一切都说明任命你当副局长是合适的。我们对你有充分的信心。”
“我……”沈涧秋还是有点不适应,他没有想到局里催他回来居然是让他来担当更重要的使命。
武羽看出了沈涧秋的犹豫,他伸出一双大手紧紧地握住了沈涧秋,“涧秋同志,组织上信任你,你大胆地干吧!再说还有我呢?”
武羽的最后一句话显然让沈涧秋吃了颗定心丸,“那……那让我试试看。”
“不是试试看,而是一定要干好!”武羽的讲话充满了信心和勇气。
“那我的具体任务是……”沈涧秋也是专拣重担挑的人,他开始在思索下一步的工作了。
武羽十分赞赏沈涧秋的工作作风,他和蔼地看着这位年轻的副局长,“省委、省政府已经作了布置,一定要确保老百姓的‘两个子’工程顺利实现。”
“‘两个子’工程?”沈涧秋还没有听说过这个新名词,他重复了一遍,一脸茫然地注视着武羽。
“这‘两个子’就是米袋子、菜篮子,我们粮食局的主要任务自然是解决米袋子的问题啦。这次上级决定让你出任主抓‘米袋子’工程的副局长,就是要让重要的事情由专人负责,把它抓好实、抓好。你目前的主要任务是保证浙江的老百姓不死人、吃上粮、吃好粮。从长远看要建立怎样的机制来确保上述目标的实现。”武羽快人快语,给沈涧秋布置起工作来。“说说看,你准备怎么干?”
沈涧秋马上明白武羽给的既有短期目标,又有长期目标,眼下的目标又是要迅速治标,民以食为天,如果百姓跟前共产党连吃饭问题都解决不了,那可是对革命事业最大的犯罪。他略微思索片刻,给出了答案:“我想先应事先调查在我省附近地域究竟能产多少粮食?出产的粮食销往何处?能养活多少人?成本是多少?百姓种粮赢利的厚薄?以及国外粮食储备的状况。若事先不调查清楚这些,我们势必是盲人摸象。”
“很好!思路很清晰。要记住实事求是是我们工作的准则,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能掌握第一手材料,这一点你在抗美援朝的粮食储备中已经积累了经验。”武羽充分肯定了沈涧秋的思路,他频频地点头赞许,同时也为自己的决策感到欣慰。
“请局长放心,我将分三个步骤来确保这项工作的落地。”沈涧秋这时候已经不是在担心自己能否胜任的问题,而是如同在战争年代、抗美援朝时期接受任务时那样,斩钉截铁地回答。
“哦……三个步骤?不妨说来听听。”武羽显然对此很感兴趣。
沈涧秋不假思索,依次道来:“第一,以科学的方法来分析,使复杂的事情简单化;第二,以公正的态度来制定计划;第三,以果断的决心来执行。”
“好一个方法、态度和决心。”武羽再一次起立握着沈涧秋的手说:“组织上果真没有看错你,相信你一定会不辱使命。”
沈涧秋告别武羽马不停蹄地往家里赶,他心里惦记着妻子的情况。
母亲厉霞和朱瑞珏正在饭桌前等待着他,那饭桌上的每一道菜上都盖着一个碗,肯定是母亲生怕菜凉了。
母亲系着围裙张罗着,说是菜其实也只有三个,分别是青菜、蛋花汤,还有一碗红枣炖蛋,主食是黑面馒头。
“姆妈、瑞珏,你们不用等我,赶紧吃啊!”沈涧秋明显是饿了,他抓起一个馒头就准备往嘴里塞,见朱瑞珏没有行动,他不解地看着妻子,又看看母亲。“怎么啦?”
“涧秋,你别管我,我吃不下馒头。”朱瑞珏见丈夫关切地注视着自己,反而安慰起他来。
“为什么?你想吃什么?”沈涧秋狐疑地问。
“你啊!媳妇有喜了。”厉霞伸出一个指头,在儿子的太阳穴上轻轻点了点。
“喜?喜从何来?”沈涧秋以为母亲和妻子知道自己当上副局长了,肯定是那个王耀武说的,“你们知道我当副局长的事了?”
“都哪归哪儿啊!”厉霞还是头一回听沈涧秋自己说当副局长的事。
朱瑞珏倒不是头一回听说,她害羞地低着头,回应了一声:“这么说此事是真的?”她指的自然是在车上听到王耀武说的内容。
厉霞不知道路上的情况。见儿子还没有反应过来,媳妇又羞羞答答不好意思说,她便直接挑明了,“你啊……要当爸爸了。”
沈涧秋被母亲突如其来的这句话惊呆了,他忘了要告诉母亲、妻子自己要当副局长的事,“什么?姆妈?我……我要当爸爸了?”
朱瑞珏沉默地坐在一旁,厉霞眼里放出的光芒都在证实这一切。
沈涧秋在狭小的房间来来回回踱了几回,两只手也没有闲着,他将手往胸前不停地搓着,自言自语地说:“该给孩子起什么名字呢?”
见儿子那副欣喜若狂的模样,厉霞忍不住打断了他的踱步与遐想,“你啊!头一回当爹,都忘乎所以了,先考虑让媳妇吃点什么东西比什么都实在。”
经母亲这么一提醒,沈涧秋恍然大悟起来,他一下子奔到妻子跟前,单腿下跪在低着头的朱瑞珏面前,“是啊!瑞珏,你想吃点什么呢?”
“我……我……实在吃不下什么,没有胃口。”朱瑞珏脸色有点泛黄,那显然是营养不良造成的。
“那不行!那不行!”沈涧秋一连两个“那不行”,“为了孩子,你也要吃点什么的。说吧!”
朱瑞珏经丈夫、婆婆提醒,觉得是应该吃点东西,她瞧了丈夫一眼,“我要的实在不多,就要吃点小米粥加腐乳。”
“哈哈哈……”沈涧秋不由得笑出声来,他开始开起玩笑来,“好啊!‘小米加步枪’是我们红军、八路军、解放军的必胜法宝。如今,我太太要‘小米加腐乳’为我们家生个接班人,我自然要想办法满足啰。”
厉霞一听儿子说的这番话,脸上充满了惊愕,“涧秋,你很少去粮站和菜场,根本不知道如今的行情,粮站里根本买不到小米,酱菜店里也没有腐乳可卖啊!”
沈涧秋一听母亲此话,立马回到了现实中来,虽说他自己很少去粮站,可眼下的形势他是非常清楚的,自然灾害已经连续进入到第三个年头了,作为怀孕中的妻子要小米加腐乳,这根本不是什么奢侈的东西,但在那样的年份,想要满足这一切竟成了一种奢望。更具讽刺意味的是他这个新任的粮食局副局长居然对此也是一筹莫展。
沈涧秋连哄带骗,在母亲的协助下,总算让朱瑞珏吃了点馒头。第二天一大早,他带上新任的计划科长江奇清,由武羽局长的司机王耀武开车前往战备粮仓去了解粮食的储存情况,以便对全省粮食作一个统筹的安排。
杭州的粮仓位于万松岭的半山腰,小车载着他们到了山脚下,只能步行了,王耀武笑容可掬地说了一大堆好话,说是有劳沈局长什么的,他在山脚下等。
沈涧秋总觉得眼前的王耀武仿佛在哪儿见过?但就是很难想起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见过的。为了工作,也不容他细想。他喊上江奇清两人大步流星往半山腰而来。
万松岭,西起湖岸,东抵江干,早先为杭州城墙所经,因而也是市区与山林的交界。旧时,这里是皇城根,古道浓荫,贵气天成。一般说法都认为,它因白居易诗句“万株松树青山上,十里沙堤月明中”而获名。清雍正《西湖志》卷四:“万松岭在凤凰山上,夹道栽松。南宋时密迩宫禁,红墙碧瓦,高下鳞次,上有门曰‘万松坊’。州城既改,平为大涂,而松亦无几。”万松岭古道的历史,比西湖上许多穿越山林的通道如慈云岭、大麦岭、栖霞岭等等都要早,而与北山的九里云松遥相呼应。南宋时,万松岭古道与皇城红色的宫墙近在咫尺。红墙碧松,相映成景,引人入胜。南宋以后,岭上开辟大道,松树所剩无几。清雍正八年(1730年),这里曾补植松树上万株,重现了唐时风貌。据说松林“每当天风击戛,如洪涛澎湃,时与江上潮声相应答”,很是壮观。当时西湖十八景之一的“凤岭松涛”,就是指这一景观。
民国时期,林木已日见减损,经抗日战争时期杭州沦陷的砍伐,万松岭已山无林荫。1950年后,杭州市人民政府在岭上全面营造马尾松,松林又逐渐成荫。万松林再次名符其实,赫赫有名的万松书院也在此山上。
这里也是沈涧秋当年智斗敌特的地方,他问清了粮仓的所在,领着江奇清很快就来到了目的地。
这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山洞,门口并没有什么迹象表明这里是粮仓。当江奇清向门卫出示证件,不一会。一个身着没有领章、帽微的中年人快步走到沈涧秋的面前,他热情地自报家门,“欢迎沈局长光临!我是粮仓的主任。”
沈涧秋上下打量了对方一番,和颜悦色地说明来意,并请对方在前面引路,他和江奇清跟在后面进得粮仓里面来。
进入粮仓,他们首先要跨过拦在门口一道高高的档板,粮仓主任一个劲地表示歉意道:“这道档板主要是为了防止老鼠设置的。”
“这么说档板一挡,老鼠就能销声匿迹了?”沈涧秋好奇地追问了一句。
“八九不离十吧……老鼠跳不了那么高。”粮仓主任解释了一番。
刚才山洞外还是严寒的冬天,但自从沈涧秋进得山洞以来却感觉到有一股如沐春风的享受,手心已开始暖和起来,眼镜片上逐渐有了雾气,他边用手帕擦了擦镜片,刚想问这是这么一回事的时候,耳边又响起了潺潺的流水声,江奇清早已明白沈涧秋的疑问所在,他赶紧走到沈涧秋的身旁,轻轻地告诉说:“这粮仓设计的原理跟我们在朝鲜战场的坑道相似,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至于这水声嘛……”他边说边指了指山洞两旁的壁上。
沈涧秋顺着江奇清所指,摸了摸湿漉漉的洞壁,瞧见顺着壁下与路面交界处的两侧分别挖有两条小沟,所有从山洞上面流下来的水全部汇聚到此,他感叹自己没有上过战场,瞬间对江奇清的好感进一步加深了。
忽然间,沈涧秋的鼻孔里闻到了一股发霉的气息,他不由得倒息了一口凉气,千真万确是作物发生霉变的气息,这其中似乎还有发酵的味道。
沈涧秋闻到的究竟是什么气味呢?
未完待续
(2016/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