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廿二集:剖腹明志 廿三集:联共抗日
作品名称:向死而生 作者:晋忻李 发布时间:2011-11-25 15:08:28 字数:8342
廿二集:剖腹明志
一、
新闻特写:《大公报》八月上甸号外:“八月一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为抗日救告全体同胞书》。”
新闻特写:《大公报》号外:“日本特务土肥原贤二抵津策动华北五省自治。”
1935年深秋。
中原古道。
阴云密布,悲风怒号,败叶枯枝,一片凄凉。
一架日机呼啸而过。
关外难民扶老携幼地拥了过来。一个孕妇怀抱包袱,步履踉跄地向前走着。
一群国民军追上,抢东西,一个兵抢孕妇包袱遭到反抗,飞脚向孕妇踢去,孕妇惨叫倒地。
众百姓与之拼命,一个连长模样的人举起皮鞭欲抽,被一声枪响震住。他举目望去,发现朝天开枪者,气急败坏地问,“你他妈什么人,敢管老子们的闲事?”
“国民军中将,续范亭!”
众士兵一听这话,顿时如鸟兽散。
续范亭惊问,“众位乡亲父老,你们都是从东北逃亡过来的?”
一个大娘说,“是啊,东北被日本人占领,‘满州国’ 欺压穷人,逃进关内,一样地被中国军队欺辱,你这位将军给我们说说看,哪里才是我们的容身之地呀?”
续范亭尴尬地无言以对。
二、
同年十二月。
南京,蒋官邸客厅。中门门楣有蒋氏手书:“礼义廉耻” 。
客厅里正在举行舞会。
续范亭急匆匆地上,情急之下,要闯入歌厅,被女秘书拦住,“将军稍待。待我禀告委座。”
续范亭落坐等候,看表,又等,站起踱步。
女秘书终于出现,“委座到!” 女秘书恭退。
续范亭立正敬礼,“委座!”
蒋介石说” 坐吧!” 径自落坐。
“委座!范亭绕道北京前来南京,一路之上,目睹沦陷区难民啼饥号寒,颠沛流离,心怀故土,以望王师。全国士农工商群情激愤,战战呼声干遏行云,正是士气可鼓,民心可用。切望国府收复失地,救国救民。” 续范亭迫不及待地说。
蒋介石闭目不语。
“委座,东三省陷落四载有余,热河沦陷也已三年;如今敌人又蚕食冀北,窥视华北,得寸进尺,贪得无厌,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了呀!”
蒋氏仍然闭目说,“危言耸听!”
续范亭越发激愤,语气激烈地说,“委座,国父遗教,言犹在耳,‘必须唤起民众,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共产党也已发表宣言,主张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蒋介石突然对续范亭怒目而视,“你是奉毛泽东之命来当说客的吗?”
“不!” 续范亭此时自觉如鲠在喉,不吐不快,“我续范亭半生追随中山先生,绝无二心,希望政府遵照国父遗教: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接受全国各界呼吁,对日宣战。只要委座一声令下,范亭当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纵然肝脑涂地,也死而无憾!”
女秘书请示,“侍卫长求见!” 转身下。
蒋介石欲起身离去。
续范亭取条陈递上,“委座,这是范亭草就的抗日条陈,请委座过目。”
蒋介石接过略一浏览,漠然掷地。
续范亭欲哭无泪,“委座,委座!”
后面传来学生游行队伍的口号声、噪杂声
女秘书又来报告,“游行学生队伍包围日本使馆,声言要包围总统府!”
蒋介石狂怒地,“要他们卫队和宪兵干什么?饭桶!娘希匹!”
女秘书谄媚地,“知道了!” 转身下。
续范亭情急地,“委座!你不能这样!”
蒋介石不屑地,“哼!你懂什么?书生之见!”
后面传来机枪声与喧嚷声。
蒋介石跺脚下。
续范亭惊呼,“啊!学生的热血!” 他追蒋至中门,被侍卫挡住,“我们同胞的血又在流啊!爱国有罪!抗日有罪!这、这、这,就是我们的国府!” 激忿地撕扯着条陈,“这就是我们的最高统帅!这就是我们的委员长!哈……” 他惨笑着将条陈碎片掷满客厅,踉跄而去。
三、
1935年12月26日。
南京中山陵园。白雪覆盖的钟山,巍巍的灵堂,刺目的“博爱” 二字,高高的石阶,碧绿的灌木丛,雪白的伟人塑像和石桌。一切都显得肃穆而孤寂。
天色阴沉,寒风呼啸。
续范亭惨笑着,踉踉跄跄地走上台阶,“哈哈……爱国有罪!抗日有罪!今天,我才算明白了!” 猛抬头看见孙中山先生塑像,“中山先生,我续范亭最后一次来瞻仰你了!总理,范亭追随你半生,可是不能将日寇的首级奉献于你的陵前,不能用凯旋的捷报告慰你于九泉,我能奉献给你和民族国家的,只有这一腔热血!”
他吟诵着五言“绝命诗” :
谒临我心悲,哭陵我无泪,
瞻仰总理陵,寸寸肝肠碎。
战死无将军,可耻此为最,
腼颜事仇敌,瓦全安足贵?
意犹未尽,续范亭将军遂又咬破中指,扯起半片衣襟来又写一首七言“绝命诗” :
赤膊条条任去留,
丈夫于世何所求。
窃恐民气摧残尽,
愿将身驱易自由!
他面对孙中山塑像深鞠一躬,“中山先生,我愿以我的鲜血与生命,唤醒民众,救亡图存!换取中华民族和国家的永生!”
他敞开大衣,高举七首,猛向腹部切下去。
大雪纷纷扬扬飘落下来。
几个服务生跑上,惊叫道,“快!有人切腹!” “快挂‘红十字’医院电话,叫救护车来!”
几个男、女学生急忙包扎,发现血书,扯下来朗读,众学生大哭。
一辆红“十” 字救护车开了过来,医生处理伤口,众人将续范亭舁上担架,抬进汽车。
廿三集:联共抗日
一、
新闻特写:《大公报》消息:“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顺利到达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合。”
画外音:1936年初,到达陕北的中央红军,在“通过山西,开赴抗日前线,对日作战” 的请求遭到拒绝后,于二月二十日夜,一举突破阎锡山的河防工事和碉堡封锁线,东渡黄河,东进中阳、石楼,北向离石,南向隰县,实施战略展开。晋军倾巢出动,蒋介石中央军重兵增援,合力围攻,相持不下,中共中央从大敌当前、保存中国国防力量的大局出发,于四月底五月初撤回陕北。五月五日,中共中央发表“回师通电” 即《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东征之役结束。
初夏。
太原绥署阎公馆,花园式庭院内柳绿花红,生机盎然。
中和斋。
阎氏在和他的几个幕僚,赵戴文、陈敬棠、宁超武,在商讨时局对策。
阎氏,“现在共军虽然被我们的军队打跑,赶过河西去了,但是大家不要以为从此就可以放心。因为河长千余里,处处可渡。我们如果要把这一千多里的黄河处处都用兵把守,你们想得用多少兵,得花多少钱?如果不处处设防,又怎能保共军不再偷渡?”
赵戴文,“日本人策划华北‘自治运动’ 的同时,也加紧了对华北的经济扩张,侵犯绥远、察哈尔,觊觎我们山西的煤炭资源,军事侵略、经济侵略双管齐下,可谓咄咄逼人。不可不防哪!”
陈敬棠,“以蒋委员长为首的南京政府奉行‘统一’ 宗旨,在不忘‘剿共’ 的同时,在政治、军事、金融等方面一步步加大了对我们山西的渗透,这也是需要认真对付的。”
阎氏信手从一迭文件下取出几张“布告” ,“这是共军犯我山西时所发布的布告,‘一切爱国志士,革命仁人,不分新旧,不分派别,不分出身,凡属同情于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者,本军均愿与之联合,共同进行民族革命之伟大事业。’ ” 接着又从公文夹里取出一封信,“这是五月二十五日毛泽东写来的亲笔信。陈主任你来念念这段,让大家听听。”
陈敬裳念道,“‘侧闻蒋氏迫先生日甚,强制晋军二度入陕,而以其中央军监视其后,是蒋氏迄无悔祸之心,汉奸卖国贼无以为匹,三晋军民必有同慨。先生如能与敝方联合一致,抗日反蒋,则敝方同志甚愿与晋军立于共同战线,除此中国人民之公敌。’ 好!阎主任, 毛先生这话真是一语中的呀!”
赵戴文说,“由此看来,无论日本人,还是共产党、蒋委员长,都是咱们山西的劲敌,以咱们前面的经验教训,咱们山西既不能单独战胜任何一方,又不能把他们都当作对手。”
“如今大敌当前,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我们必须做出明智的抉择,找出一条‘配为、当为、能为三者合一’ 的道路,寻找一个万全之策——这恐怕就是我们眼前的选择。” 宁超武建议道。
阎氏仍是引而不发,“诸位还可以进一步讨论么。”
“‘九?一八事变’ 以来的种种迹象不难看出,日本人亡华之心不死。国之既亡,省将何存?救亡图存是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共同的呼声,反之必为‘千夫所指’ ,成为历史的罪人。由此看来,‘抗日’ 是历史的必然,是大势所趋。” 赵戴文头头是道地分析说。
“倒向日本人固然行不通,依赖蒋政府也同样行不通。‘表面拥蒋,实际拒蒋,保持咱山西自己的独立性’ ,也许答案只能如此。” 陈敬棠谨慎地说。
“假如日本人打进山西来,山西抵抗不了,蒋先生不抵抗,怎么办?借助共产党的力量,抵抗日本的侵略,保卫山西,未尝不是一条生路。” 宁超武也说。
阎锡山笑道,“这就叫‘冬天穿皮祆,夏天穿衫子’ ,‘春秋四季,不能死求一季’ ,实用高于一切,存在就是真理。我常说,‘为政必须识机’ 。‘未旱开渠,大事小做亦成功;临渴掘井,小事大做亦无益。处事不可不下预的功夫。’ 按咱‘中’ 的哲学,不偏不倚,咱们不妨听上延安一回,来个‘拒蒋不反蒋、联共又防共、抗战不抗日’ 。借借他共产党的势,办咱山西的事。这就是我经常强调的,‘1十1大于2 ’。”
几个部属一致叫好。
“咱们不妨在‘自强救国同志会’ 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抗日救国会’ 性质的救亡团体,吸收各界的精英来参与。” 陈敬棠建议。
“组织民众救国,这倒是个好主意。可‘抗日救国’ 是共产党的口号,我们不能用。再者这样提对日本人也刺激太大,怕反而惹出祸来。我们主张‘守土抗战’ 、‘牺牲救国’ ,就把‘抗日救国’ 改成‘牺牲救国’ 吧!” 阎锡山拍板说。
“蒋委员长尚未放弃‘剿共’ 政策,如果明显地请共产党人来牵头,恐怕不太合适吧?” 赵戴文忧心忡忡地问。
“但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是人家共产党的拿手好戏呀……” 宁超武也不无耽心地说。
“现在咱是在三颗鸡蛋上跳舞,哪一颗也不能踩破。按照咱‘中’ 的哲学,请一位坚持抗战又有号召力的共产党人,但是不以共产党员的面貌出现,而是以山西抗敌救亡活动家、组织家的面貌出现;采取共产党的进步措施和主张,但在提法上要换成‘山西话’ ,组织上戴山西的‘帽子’ 即官办团体的‘帽子’ ;借助共产党的政治影响、做法,但又打着山西的旗号——这样来扩充实力,应付危机,渡过难关。还是那个公式,‘1十1大于2’ 。” 阎锡山老谋深算地说。
“哪里去找这样一个合适的人呢?” 陈敬棠问。
“我已选好一个合适的人选,定襄的小老乡薄一波,化名舒一存。” 阎氏说。
“薄一波?” 陈敬棠从未听说过这个人。
“是啊,一个年轻的老共产党员。也是我阎伯川的老对头了。赵主席的得意门生,我侄儿梁化之的同学,人中之杰。是个一等的能人。对了芷庄,忻口挖国防工事的事,你还得代我检点一下。” 阎氏吩咐道。
二、
画外音:从1935年起,日本侵华势力策动了所谓的“华北自治运动”,视“山西王”阎锡山为重点争取对象。其后,日本驻北平使官武官高桥坦、与阎有同学关系的日本驻奉天特务机关长土肥原贤二等,先后飞太原晤阎,要他出掌“华北自治政府” ,均遭婉言谢绝,阎锡山并在报端发表公开信,对日方阴谋予以揭穿。
新闻特写:《晋阳日报》“号外” :“1936年l0月18日,‘牺牲救国同盟会’ 在太原正式成立。”
新闻特写:《晋阳日报》系列报导:牺盟会举办军政训练班;
牺盟会举办民训干部班;
牺盟会举办村政协助员训练班;
牺盟会举办牺盟特派员训练班;
牺盟会举办国民军士训练班;
牺盟会举办国民兵军官教导团训练班……
深秋,忻口红崖湾,四十七孔石砌战备窑洞已接近尾声,工匠们正在安装门窗。
铺了砂石、石粉的公路蜿蜒而过。
极目远望,山坡丘陵以南,成熟的秋庄稼高粱、谷子等红黄相间,十分壮观。
从东侧穿过的北同蒲铁路已竣工开通,不时有客车或货车掠过。
陈敬棠正在由数名地方官相陪,检查施工质量,并不时同工匠们交谈着。
一名记者采访:“我是北平《大公报》记者,请问公营公社陈主任,为什么要投资十几万元,修建这些窑洞?是出于战备的需要吗?”
陈敬棠答,“是的,是战备所需。众所周知,我们绥署阎主任是个讲究实际的人,最讲一个‘预’ 字,或者叫做‘未雨绸缪’。为了达到‘守土抗战’ ,从守住山西这块‘土’ 的目标出发,从增强山西的国防力量入手,做了一系列的淮备。除扩大西北实业公司的军火生产,增强部队装备之外,他还征得国民政府的同意,从去年开始,在山西南起娘子关,经龙泉关、平型关,沿晋绥东部省境修筑绵长的‘永久性’ 国防工事。现在基本竣工。忻口的这四十七孔窑洞,自然也是这批国防工事之一。”
记者,“这在全国也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很值得推广呀。谢谢,谢谢陈主任的坦率。”
段家岭隧道,这一北同蒲的咽喉部位,终于顺利于1936年冬如期开通。
这天崎岖的山路上前前后后走来不少人。中间一位身披狐皮斗蓬大衣的老者,骑着一头头戴布绾大红花的黑毛驴,前后几名卫兵护卫,逶迤而来,那人正是同蒲铁路工程总指挥部阎锡山总指挥。伴随而来的自然也是他的左膀右臂们,赵戴文、宁超武、陈敬棠、傅鹏海等,还有数名记者。
参与工程的人们,谢总工程师,翟副总,宋局长,郭廷兰,边尔旺,民工,晋绥军的工程兵们兴高采烈地欢迎阎总指挥等一行人的到来。
郭廷兰学着士兵参见上司的样子,面对阎氏立正敬礼报告,“报告阎总指挥,段家岭隧道工程监修主任郭廷兰,会同边尔旺大师,协助谢总工程师,带领全体施工人员,奋斗二年,三百八十四米的隧道及铺轨工程,如期完成,验收合格。请阎总指挥剪彩并做指示。”
阎总剪彩后说,“我经常讲,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大敌当前,未雨绸缪,以非常法,对非常事,忍辱自强,发展民力,充实国力,方可望灭东邻忌,少遭人欺负。修成贯通南北的同蒲铁路,对于国防御侮,对于促进山西经济建设,其意义自不待言。感谢诸位的努力。尤其感谢边尔旺师傅,虽然年过花甲,担此重任,不辞辛劳,领工苦战,率先垂范,分文不取,佛家情怀,尤其令人肃然起敬。我提议,这个隧道就叫做‘尔旺洞’ ,就请著名书法家、省政府秘书长宁超武先生代笔题写,镌刻成碑,立于隧道南口上方,以垂之永久吧!”
众人鼓掌,齐声叫好。
那苦行僧边尔旺合掌称谢,“善哉,善哉!阿弥陀佛!”
记者纷纷为之拍照,速记着。
三、
省政府“中和斋” ,阎锡山正同赵戴文、陈敬棠商讨公营公社事务。
舒一存(薄一波的化名),等五名共产党员赴晋与绥署主任兼牺盟会主任的阎锡山等会面、报到。
舒一存说,“应阎主任邀请,我,舒一存,和我的同事,杨献珍,董天知,韩钧,周宗英,受远方朋友的指派,帮助贵省牺盟会‘共策保晋大业’ 。但愿我们双方能合作得愉快。”
“多谢多谢!今后你就以我太原绥靖公署主任办公室秘书、高级参议的名义,到牺盟会任常务秘书,,主持牺盟会的日常工作。也请你代向‘远方的朋友’致谢!欢迎光临!” 阎氏真诚地说。
阎氏又向客人介绍说,“这位,你的老师,新任省政府赵戴文主席;这位,忻州老乡,省营业公社的陈敬棠主任。”
“欢迎光临!” 赵戴文、陈敬棠也过来同这几位共产党人握手表示欢迎。
“诸位继续商谈公务,恕不打搅了。” 簿一波快人快语地说。
“请便。” 阎氏客气地应道。
舒一存等一行人旋即离去。
见那五个人已走远,赵戴文笑向阎氏说,“如今不是当年两次因薄一波下通缉令的时候啦!”
阎氏笑答,“此一时,彼一时也。冬天穿皮袄,夏天穿汗衫,需要什么来什么。现在需要的是舒一存,这个年青有为、有号召力的人中雄杰,来帮助我们领导各界牺牲救国。”
陈敬棠不无担心地说,“会长不怕人家说你‘放任共产党在山西搞赤化’ 呀?”
阎氏自鸣得意地说,“我常说,‘民众是只老虎,不组织起来是个空子,组织起来是个乱子’ 。咱们就是要化不利为有利,为我所用。政治上撂了第一等的好事不做,即丢掉了第一等人才;政治上撂了第二等的好事不做,即丢掉了第二等人才;第三等的好事也不做,等三等好人也都离开你。现在,抗日是第一等的好事,就得用第一等的好人去做。人家一讲抗日就说是共产党,这样就把第一等好人推到共产党方面去了。岂不愚蠢?咱可不能犯这种傻呀!放心吧二位,咱这‘中’ 的哲学,母理不变子理变,以不变应万变,以万变保不变。到甚时也行得通。蒋公不懂这,他迟早要摔大跟头!你们就等着看吧。”
“中和斋” ,阎氏一人用放大镜看文件,一个年轻精悍的部属进来直言,“喜叔,你一意孤行,引进舒一存这样的共产党要人,岂不是引狼入室?我作为绥署总参议,坚决反对!”
阎氏抬头看那人一眼,微微笑道,“化之贤侄,搞政治嘛,别忘了你喜叔我倡导的‘中’ 的哲学么。共产党人怎么啦?在你喜叔我山西这块地上,他孙猴子本事再大,也跳不出你喜叔我的手心去!把肚量放大些,让人家觉得咱不偏不依,公道无私。鼠肚鸡肠是要让人家笑话的。”
街头,报童叫卖报纸,“卖报,卖报!请看《晋阳日报》号外!‘西安事变’ !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留蒋介石,发动‘兵谏’ !”
新闻特写:号外:“‘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西安事变’ 和平解决!”
四、
1937年春节前后,山西救亡运动迅速展开。
在军政、民训、村政协助员、牺盟会特派员、国民兵军官教导团等各种训练班上,到处出现舒一存等共产党员的身影。
元霄节,太原街头。
到处是抗战救亡的五颜六色、大小和横竖各异的标语。
秧歌、高跷、社火、梆子戏等,旧形式,新内容,都以抗战救亡为题材,出现了“工、农、商、学、兵,一齐来抗战”的新内容。
火车站广场,秧歌队正在由伞头领着以唱来发问,众人以唱来回答:
问:“天上的桑椹树什么人儿栽?地下的黄河什么人儿开?”
答:“天上的桑椹树王母娘娘栽,地下的黄河劳动人民开。”
问:“甚么人来了把咱害?甚么人来了灾祸来?”
答:“东洋人来了把咱害,‘遭殃军’ 来了灾祸来。”
问:“甚么人领咱修了同蒲路?走啥路才能少祸灾?”
答:“阎主任领咱修了同蒲路,牺牲救国才能少祸灾。”
问:“甚么人镇守三关口?甚么人带领咱们打狼豺?”
答:“革命军镇守三关口,牺盟会带领咱们打狼豺。” ……
柳巷闹市中心,高跷队中,有化妆成晋绥军士兵的,有化妆成八路军的,有化妆成男女儿童团的,各自拿着枪,或者棱标,大刀,押着几名化妆成日本鬼子和汉奸走狗的,一个个举起双手作投降状,狼狈不堪,灰头土脸,有如街头活报剧,引起围观人们的哄笑。
省政府门口广场上,几个大学生正在简朴地化了妆,上演那个著名的街头短剧《放下你的鞭子》:一个东北老汉,“九?一八” 后流落关内,逼迫少年女儿卖唱赚钱糊口,女儿苦于饥寒交迫而不从,老汉含泪扬鞭欲抽打女儿,旁边一名爱国学生大喝一声,“放下你的鞭子!” 又对围观者们说,“与其当亡国奴,勿宁死!我们不斗争,今天这父女的悲剧,马上就会落到我们每个人的头上!同胞们,日本人占领我东北,侵犯我华北,屠戮我父兄,奸淫我姐妹,烧杀我房屋,践踏我家乡,是可忍,孰不可忍?宁死不当亡国奴!还我东北!打回东北老家去!” 大家跟着喊起了口号。
有的学生在散发救亡传单。
另一边是化过妆的两老汉对唱:“张老三,我向你,你的家在哪里?我的家,在东北,离这儿还有三千里……” 如泣如诉,饱含血泪。
围观的人们潸然泪下,同仇敌忾,跟着那学生喊,“宁死不当亡国奴!还我东北!打回东北老家去!”
十字路口,高台上锣鼓铿锵,丝弦悠扬,山西梆子《穆桂英挂帅》片断正在上演,穆桂英背后“穆” 字帅旗威风,女元帅威风凛凛,那一段唱“我不挂帅谁挂帅”抑扬顿挫,感人肺腑:
“一家人闻边报雄心振奋,穆桂英为保国再度出征。二十年抛甲胄未临战阵,哎,难道说我无有为国为民一片忠心!猛听得金鼓响画角声震,唤起我破天门壮志凌云。想当年桃花马上威风凛凛,乱血飞溅石榴裙。有生之日责当尽,寸土怎能够属他人!番王小丑何足论,我一剑能挡百万兵。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领兵谁领兵!叫侍儿快与我把戎装端正,抱帅印到校场指挥三军。”
成千上万的人在扶老携幼观看,鼓掌叫好。
许多小学生斜挂“爱国救亡募捐队” 的绶带,端着纸盒在募捐。
海子边中山公园,大规模的学生武术队团体表演,一色毛兰校服,一色的绾红缨大刀,齐声唱着,“大刀向鬼子的头上砍去,所有爱国的同胞们……” 节奏分明,动作有力,观者如堵。
学生歌咏队的救亡歌声“在太行山上”响遏行云:
红日照遍了东方,
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
看吧!
千山万壑,铁壁铜墙。
抗日的烽火,
燃烧在太行山上。
气焰千万丈。
听吧,母亲叫儿打东洋,
妻子送郎上战场。
我们在太行山上,
我们在太行山上,
山高林又密,
兵强马又壮,
敌人从哪里进攻,
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饱含深情的地方小曲儿“撅席片” “舍了命要和它干” 飘然而来:
漫天的那个乌云呀,风呀么风吹散,
红旗那个一展呀,山西就都红遍。
抗战那个救亡呀,黑夜里起雷电,
日本人那个逼着咱呀,舍了命要和它干。
牺盟会的新军登计处,爱国青年们踊跃争先。
“抗战募捐处” ,各界人士慷慨解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