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秦晋之好
作品名称:寸草心 作者:闻鸣轩主 发布时间:2015-11-23 16:13:03 字数:5680
(本故事纯属虚构)
当沈涧秋以“秦晋之好”作为请吃饭的理由时,不明就里的朱瑞珏答应和他一起去沈家吃饭。
两个人从宝石山顶下山,经北山路转到白堤与北山路的交叉口,在碑亭里看到了康熙皇帝手书的“断桥残雪”石碑。
“清朝的皇帝倒是挺喜欢江南的?到底留下了什么墨迹?”朱瑞珏围绕着石碑走了一圈,抬头望着沈涧秋问道。
沈涧秋正兴致勃勃陪着朱瑞珏看,并不时地比划着康熙的书法,毕竟他学过书画,自然而然对墨宝感兴趣,经朱瑞珏这么一问,他随机说了句:“好字!”
“好字?什么意思?”朱瑞珏见沈涧秋答非所问,追问了一句。
沈涧秋这才反应过来,“我是说康熙皇帝的书法很好!瑞珏想问什么?”
“大哥没有仔细听我说话?”朱瑞珏开始嗔怪沈涧秋起来。
“瑞珏,是我不好。刚才在研究书法,没有听清你的问话。对不起!”在沈涧秋耐心、诚恳的劝说下,朱瑞珏终于喜笑颜开了。
“这断桥就是当年白娘子与许仙见面的地方。”沈涧秋赶紧转换角色,再一次充当起解说员来。
“多么美好的爱情故事啊!”朱瑞珏明显流露出对感情生活的向往,“可惜被法海破坏了。对了,大哥,雷峰塔在何处?”
“雷峰塔在南山路上,我们现在在北山路,从断桥往南望原本是可以看到了,但雷峰塔早已倒塌。所以,你现在看不到它了。”沈涧秋又回来了自己的本色,开始侃侃而谈。
“这么说,白娘子已经解放?”朱瑞珏两眼放出了期盼的光芒。
“鲁迅先生在一九二四年十月二十八日写的《论雷峰塔的倒塌》是一篇杂文。他借题发挥,将雷峰塔倒塌的社会新闻与《白蛇传》的民间故事巧妙地结合起来,借雷峰塔的倒塌,赞扬了白娘子为争取自由和幸福而决战到底的反抗精神,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人民的残酷本质,并鞭鞑了那些封建礼教的卫道士,从而表达了人民对‘镇压之塌’倒掉的无比欢欣的心情。先生称雷峰塔的倒塌是‘活该’。”沈涧秋的博学令朱瑞珏特别崇拜。
“大哥,听说法海躲到蟹壳里了?是螃蟹的哪一个部位啊?”朱瑞珏的好学也同样令沈涧秋欣喜。
“传说!”沈涧秋与朱瑞珏对视了一番,他故意卖了个关子,“当然,我们有机会吃螃蟹时,我会告诉你哪一个是‘法海’的。”
沈涧秋和朱瑞珏一路上谈论着白娘子、许仙和法海,走着走着回到了家。
母亲郦霞正在家门口纳着鞋底等儿子回来。“姆妈,我们回来了!”沈涧秋并没有说“我”而是说“我们”,郦霞抬头一看,这不?儿子不是一个人回来的,旁边还带着一位年轻的姑娘。
“涧秋,这位是……?你们?”郦霞天天盼望着儿子娶个媳妇,没想到一旦儿子真的带着一位姑娘回家时,她反倒有点措手不及。
“伯母,我叫朱瑞珏。是从南京来到粮食局实习的大学生,打扰您了,我是来……那个……什么来着……噢……结‘秦亚之好’来的。”朱瑞珏到是大方得体地主动介绍自己,她的一番话令郦霞一头雾水。
作为教书先生的女儿,她是知道“秦晋之好”的含义的,她瞧瞧朱瑞珏,又看看儿子,反问道:“‘秦晋’?”
“大哥说‘秦晋之好’就是请吃饭的意思。”朱瑞珏心直口快马上回答道。
沈涧秋发现苗头不对,他偷偷朝母亲使了个眼色,接上话茬说:“‘秦晋’就是请吃饭,增加友谊。”
郦霞毕竟是过来人,她立马明白了儿子的意图,“噢……对!请吃饭!请吃饭!”说完请朱瑞珏坐下,泡了一杯茶递上让对方喝,她拉着儿子来到共用厨房处,“涧秋,你请人吃饭也不事先告诉我。我今天去买米,又没有排到。”
“姆妈,我们家有什么其它可吃的?”沈涧秋这下子也急了,他让朱瑞珏来家里吃饭,家里居然没有什么好吃的,第一次约心仪的女朋友回家吃饭,让他怎么面对。
“只有的稀饭和青菜,对了,另外有点肉沫。”郦霞如实告知。
“这就够了!”沈涧秋一拍大腿兴奋地对母亲说:“姆妈,我们就做汤圆吃。”
“汤圆?我只会包馄饨,从来没有做过汤圆。”郦霞听了儿子的说法,也替儿子着急起来,但她还是忍不住要泼冷水。
“没关系!瑞珏会做汤圆。”沈涧秋一听母亲的这番话,犹如在沙漠里遇到了甘泉,他不由得喜出望外,一把拉住母亲的手,激动地说。
“这……合适吗?”郦霞没想到儿子就这么肯定让一个第一次来家里吃饭的女孩子自己来做汤圆,这到底是否妥当?
“那完全合适!瑞珏会包汤圆。”沈涧秋用肯定的语气回答道,他让母亲拿出高粱粉和粥,与郦霞一起回到房间里来。
朱瑞珏这时候正在他们家的小客房里欣赏着墙上的一幅画。
说是家,其实这是个非常简陋的住所,一间16平方米的木制房中间用木屑板隔成了一大一小二间房,内屋是郦霞的卧室,外屋算是一个小客房,沈涧秋母子平时就在此处用餐,以前沈涧芬在家时,就住在外屋,旁边与隔壁人家相连还有一小间大约6个平方米的小房间是沈涧秋的卧室。朱瑞珏正是在客房处欣赏沈涧秋挂在墙上的画。
这是一幅芙蓉图,两朵芙蓉花浓淡相宜,花上的水滴清晰可见,上面还有一只蜜蜂正欲往花蕊处跃跃欲试的样子,这也是沈涧秋师从绘画的恩师专门为他画的,取意于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中“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诗句。意思是像那刚出清水的芙蓉花,质朴明媚,毫无雕琢装饰。喻指文学作品要像芙蓉出水那样自然清新,只不过那只蜜蜂却是神来之笔。这也是恩师对沈涧秋寄予的最大希望。
“瑞珏姑娘,涧秋没有告诉我你会来我们家吃饭,我也没有什么准备的,而且家里也没有什么好吃的,只有高粱粉,我只会包馄饨,不会做汤圆。”郦霞来到小客房充满歉意地对朱瑞珏说。
朱瑞珏从欣赏画作的沉思里缓过神来,“哦……没事!伯母,我会做汤圆。您有稀饭吗?”
跟在郦霞后面的沈涧秋端着一小锅粥来到客房,“有!有啊!”
朱瑞珏在一个脸盆里洗了手,开始将粥和高粱粉拌在一起,通过揉、搓、捏、掐、转等手法,在她的手里一只只整齐、圆润的汤圆展现在郦霞母子面前,郦霞看得非常仔细,在一旁模仿着朱瑞珏的手法。
沈涧秋将共用厨房里的炉子提到家门口,烧开了一锅水,将汤圆放入,用饭勺不断地从锅底处推动汤圆,不让汤圆粘在锅上,待到汤圆逐渐浮到水面上,再继续滚了一会,慢慢将汤圆捞出,他已经在粮店里学会了朱瑞珏教的煮汤圆法。
郦霞吃着朱瑞珏做的汤圆,对此赞不绝口,“好吃!滑腻腻的,不像我们邻居做的汤圆,干巴巴的,没有什么味道。”
“伯母:那是他们不知道高粱的营养价值,在谷物中,高粱蛋白质中赖氨酸含量最低,因而蛋白质的质量也最差;高梁的尼克酸含量也不如玉米多,但却能为人体所吸收,因此,以高粱为主食的地区很少发生‘癞皮病’。您知道高粱汤圆滑润的原因吗?”朱瑞珏这一番有关高粱营养价值的宣传,让郦霞有了很好的印象,然而她不经意间这一问,却让郦霞一时间也陷入了沉思之中。
“那是瑞珏心灵手巧!”沈涧秋不假思索抢先回答。
郦霞看着盛粥的小锅,“我猜……这大概就是那锅粥的功劳吧?”
“粥?”沈涧秋似懂非懂。
“伯母不愧是做家务活的高手,说得一点不错。”朱瑞珏钦佩郦霞的判断。
“为什么?”沈涧秋还是好奇地问了一句。
“你瞧,米的汤水里有米仁的成分就有粘性,而直接用水,就没有这样的作用,这就是用粥作饵与用水作饵的差别所在。”朱瑞珏的解释令郦霞母子叹服。
临到告别的时候了,郦霞还一再邀请朱瑞珏有空常来吃饭,她打心眼里希望朱瑞珏可以成为自己家庭中的一员,做汤圆吃,也蕴含着希望一家人团团圆圆的,儿子的这个创意倒是不错。
朱瑞珏大方地答应了,不知是记忆力好的缘故,还是故作不知道,她出门与郦霞道别的那句话仍然是“伯母,我有空一定再会来结‘秦晋之好’的。”
郦霞待儿子送走朱瑞珏回家后问道:“瑞珏姑娘真会嫁到我家来,结‘秦晋之好’?”自然她说的“秦晋之好”是它的本意。
“姆妈,您放心!我自有信心。”
果真,三个月以后,朱瑞珏大学毕业分配到粮油化工厂工作,并和沈涧秋结婚了。
婚礼是在粮食局食堂举行的。说是婚礼,并没有觥筹交错,也没有摆任何酒席,只是将三张饭桌排成一列,沈涧秋花了十来元钱买了十来斤糖果给大伙分了一下,大家伙再喝杯茶,证婚人局长武羽作证,沈、朱两家联姻了。
处里有几位姑娘叽叽喳喳问朱瑞珏,喜欢沈涧秋什么?
“大哥……”朱瑞珏脱口而出的还是原来称沈涧秋的称谓,在场的人们一愣,她意识到了这一点,立马改口道:“涧秋是一个目标明确、实事求是、大公无私的人,这样的人令人有依靠。”
江奇清问沈涧秋为什么喜欢朱瑞珏,沈涧秋沉吟了一会,眼前仿佛看到朱瑞珏在稻田里扬手的情景,他喃喃地说:“瑞珏就像清水的芙蓉,天然去雕饰。”他分明说到自己家中的那幅画。
婚礼结束后,武局长找人借了辆自行车,让沈涧秋骑着送朱瑞珏回新房。
说是新房,只不过是郦霞的房间与小两口的房间对换了一下,即原先沈涧秋住的小房间让郦霞住,郦霞将里屋让给了儿子和儿媳。
当小两口回到家时,郦霞正在暗淡的灯光下,穿着一根红线,可惜眼睛已经老花,穿了许久还没有成功。
朱瑞珏赶紧上去,从郦霞手中夺过缝衣针,利索地将红线穿了过去。“姆妈,您这是要做啥?”
“闺女,今天你和涧秋结婚,家里也没有什么好东西送给你,我将这些年积攒的棉花票去买了条六斤重的棉花胎,用红线算是给你们翻一条新被,权作新婚之用。”郦霞充满歉意地说着,并不时瞧了瞧家中的摆设。
说是结婚,沈涧秋只花了一百多元买了一只五斗橱,朱瑞珏也只带过来一只樟木箱作为嫁妆。其它所有的家具全是问公家租借的。
沈涧秋、朱瑞珏让母亲将翻新被的活给自己干,他俩先是将被里子垫好,再是铺上郦霞积攒了多年的棉花胎,最后将织绵龙凤呈祥的被面覆盖在上面,并用里子从外面包好,沈涧秋利索地从衣袋里掏出顶针开始熟练地缝起来。朱瑞珏看着这一切惊呆了。
“涧秋,你怎么对缝被子的针线活那么熟练?”
沈涧秋头也没有抬,马上回应道:“这些活在学校里我都是自己干的,我常年寄宿早就熟能生巧了。”
“那顶针等工具也一应俱全?而且一直放在身边,有什么特别之处吗?”朱瑞珏好奇地追问了一句。
“顶针?”沈涧秋扬了扬手上的顶针,停顿了下来,“这顶针可是竺可桢校长所赠。”
“竺校长?他怎么会送这玩意给你?”朱瑞珏更感到这顶针里面肯定有故事,她接着问下去。
“那是我们替校长翻被子时,校长所赠。”沈涧秋很自然地回答道,他翻被子的动作明显慢了起来。
朱瑞珏反复咀嚼着沈涧秋的话,“你们?除了你,还有谁?”
“竺校长当时有两枚顶针送人,一枚给了我,还有一枚给了子三学长。”沈涧秋说到子三学长时,停下了手中的针线活,他坐到床沿,从右手中指处取下了顶针,仔细端详起来。
“子三学长?莫非是于子三?”朱瑞珏也与沈涧秋挨着坐到了床沿,她见沈涧秋那副出神模样,早听说丈夫解放前就从事学生运动,没想到他与于子三烈士也有关系。
“是于子三烈士,我的学长。”沈涧秋完全沉浸到对往事的回忆之中。“当年,是我俩到校长家中帮助校长翻被子时校长送的。如今顶针还在,可子三学长却早已牺牲了。”
“于子三烈士牺牲时多大?”朱瑞珏本不想让丈夫回忆伤心的往事,但显然已不可能。
“子三学长牺牲时年仅23岁,要是活到现在都已经37岁了,他应该早就娶妻生子了……”沈涧秋的思绪已经完全陷入到对于子三烈士的思念之中。
“于子三烈士留下什么遗愿了吗?”朱瑞珏只能顺着丈夫的思路,适时插上一句话。
“子三学长什么也没有留下,要说有……那就是希望诞生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新中国。”沈涧秋开始自问自答起来。
“是于子三烈士介绍你入党的吧?”朱瑞珏似乎想到了什么。
“不是!子三学长牺牲时只是我党的外围组织‘新民主主义青年社’的成员,但他让我看到了中国青年的希望所在。”沈涧秋的思绪如钱江潮水一般源源不断而来。
“涧秋,你们那个时候抛头颅、洒热血,害怕吗?”朱瑞珏对丈夫和于子三烈士更加崇敬起来。
“子三学长最崇尚巴金先生《灭亡》中杜大心的一首诗。”沈涧秋竭力回忆着与于子三烈士相处的场景。
“《灭亡》?杜大心?”朱瑞珏没有看过《灭亡》,她自然有些疑惑。
沈涧秋开始普及起文学知识来,当年正是在于子三烈士的激情演绎下使他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巴金先生在《灭亡》主角杜大心身上演绎了他认为的革命精神:牺牲个人幸福拯救苦难同胞。杜大心是诗人,投身革命行列后,当了工会领袖,又在一家杂志社当编辑,积极宣扬自由博爱思想。杜大心一位在工会做事的好友,有一天被警察抓去,不久就被‘处决’了。这突发事件促成了杜大心刺杀戒严司令的决心。戒严司令大难不死,‘凶手’却因此赔了性命。大心在采取行动前,留下了一首诗:
对于那般最先起来反抗压迫的人,
灭亡一定会降临到他底一身:
我自己本也知道这样的事情,
然而我的命运却是早已注定!
告诉我: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
没有牺牲,而自由居然会得胜在战场?
为了我至爱的被压迫的同胞,我甘愿灭亡,
我知道我能够做到,而且也愿意做到这样。”
诗歌在沈涧秋低沉的朗诵中,将朱瑞珏带入到那个岁月。“想来,于子三烈士与杜大心有许多相似之处吧?”
“是的!一个没有信念的人是不可能在敌人的威逼利诱面前视死如归的。这一点恐怕也是我们永远纪念子三学长的原因吧。”沈涧秋仿佛在这一刻彻底明白了于子三烈士之所以舍生取义的动机。
“涧秋,人死不可能复生,我们拿什么纪念于子三烈士呢?”朱瑞珏觉得今天是新婚之夜,她想过渡到其它话题。
“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中国,这就是对子三学长最好的纪念。”沈涧秋似乎早已明确了自己的奋斗目标。
“是啊!那我们今天准备做什么?”朱瑞珏已经从沈涧秋手里夺过顶针,将被子缝了起来。
沈涧秋这才如梦初醒,他赶紧帮助朱瑞珏将被子缝好铺就。
“我们……我们今天结为‘秦晋之好’。”
“你还要请我到你家吃饭?”
“是啊!吃一辈子!”
“一辈子?这真是‘秦晋之好’的意思吗?”
“也可以这么说,一辈子吃住在一起。”
“吃住在一起又是为了什么?”
“培养红色接班人!”
沈涧秋和朱瑞珏会培养怎样的接班人呢?
未完待续
(2015/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