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寸草心>第二十四章 自然灾害

第二十四章 自然灾害

作品名称:寸草心      作者:闻鸣轩主      发布时间:2015-10-18 09:27:04      字数:6997

  (本故事纯属虚构)
  局长武羽要求沈涧秋修改那份《关于徐水县亩产万斤粮调查的报告》,沈涧秋起初不想改,觉得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该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实事求是。然而,武局长却让沈涧秋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讲究方式、方法。局长的一番真情流露,对沈涧秋似有些触动,他觉得局长是在保护下属,试想一旦让真正的浮夸风盛行,干实事的干部靠边站,那么,对革命事业的危害不知有多大?他忽然明白: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装》只不过是童话,千万不要与严酷的社会现实直接联系起来。
  “这样吧!涧秋。这个调查报告就放在我这儿,我来修改,我还是派你带队到我们浙江的农村去了解一下,我们真正的产粮能力是多少?否则一派胡扯谎报虚报瞒报数据,那是要误党误国的。”武羽见沈涧秋有所领悟,便转换了话题,向他布置了新的任务,尤其是最后那“误党误国”四个字他提高了嗓门着重强调。
  沈涧秋见局长神情庄重,知道了这项任务的重要性,他赶紧表示,“局长,我一定不辱使命。”这一句回答,犹如当年在接受地下党布置的护桥任务时一样,充满了必胜的信念。
  就这样,沈涧秋带着江奇清、朱瑞珏一行三人前往浙江的农村进行产粮调查,当然去江奇清老家是必选项目。
  一路上,江奇清就在惦记家乡的情况,特别说到了母亲下厨的手艺,这一点沈涧秋见识过,自然频频点头称是,朱瑞珏则侧耳倾听,似乎要从中找出令自己感兴趣的菜肴来。
  “沈处长,您吃过我妈做的干菜扣肉吗?”江奇清看来是很久没有尝到肉的滋味,说着说着就说到了肉。
  沈涧秋下意识地回答:“吃过啊……很好吃,肉肥而不腻,干菜香而又酥,据说周总理也挺爱吃家乡的干菜扣肉啊。”
  朱瑞珏被他俩说得那么具体,不由得咽了下口水,“快说说,这道干菜扣肉是怎么做的?”
  “干菜扣肉,顾名思义就是由干菜和肉组成的。”沈涧秋故意咬文嚼字,其实是想吊朱瑞珏的胃口。
  “沈处长就爱开玩笑,我自然知道是干菜扣肉啦,但我们上海浦东的做法,做出来的肉很油腻,干菜也很硬,嚼不碎。”朱瑞珏朝沈涧秋瞥了一眼,那一瞥令沈涧秋心神荡漾,朱瑞珏被他看得不好意思起来,她连忙拉住江奇清的衣袖,“江大哥,你能详细告诉我这道‘干菜扣肉’的做法,我也将我们浦东人的‘南乳烧肉’做法告诉你。”
  “嘿……等价交换,不错的买卖。奇清你就满足她的好奇吧!”沈涧秋这回也帮着朱瑞珏向江奇清讨教。
  江奇清再也不好意思不说了,他略作回忆,缓缓地说:“自从离开家乡,我已经有好几年没有吃到过母亲做的‘干菜扣肉’了,具体的做法大致知道一、二。”
  “你就不要卖关子了,就将那一、二告诉我们吧。”沈涧秋催促江奇清将谜底说出来。
  “我们家选的干菜是绍兴产的干菜,有句俗话叫做‘萧山萝卜干,绍兴梅干菜’,这梅干菜一定是绍兴的好,周总理祖籍绍兴用料肯定也是绍兴梅干菜;这肉呢要五花肉,不能太瘦也不能太肥,先将那干菜洗净起一下油锅,然而放一层干菜加一层肉,放一层干菜加一层肉,不能肉是肉,干菜是干菜,也不能将干菜和肉搅拌在一起,平整地放置到容器内,容器最好是陶瓷的,最后隔水蒸即可。”江奇清根据回忆将制作干菜扣肉的做法大致讲述了一遍,讲得沈、朱两人啧啧称奇。
  “难怪那么好吃,原来有那么多的讲究。”沈涧秋从小远离父母,寄宿读书,吃的是食堂的大锅饭,对烹饪并不擅长,听了江奇清的一番介绍,只是增长了见识,若事后要他去做恐怕也是难为他了。
  朱瑞珏则不同,她听得很认真,还时不时地在一个本子上记着什么,显然作为女性,天生对做菜情有独钟。
  正是在憧憬美味佳肴的期盼中,正午时分他们来到了江奇清的老家,沈涧秋数次调研去过了的地方。
  毕竟是从家乡走出来的人,尽管道路有所改变,但江奇清对回家的路还是轻车熟路的,在他的引领下,他们很快就来到了江源的家门口,大老远江奇清就在喊:“爸!妈!我回来了。”
  可屋内没有任何反应,江奇清、沈涧秋一起三步并作二步奔向家门口,见门却是锁着的。
  “怎么办?”朱瑞珏从后面跟上了他们的步伐,气喘吁吁地问。
  “没关系,我有办法。”江奇清说着将手探到灶间窗沿的里面,不一会就找出了钥匙,他赶忙将门打开,将沈涧秋、朱瑞珏请入屋内,“这午饭时分,我爸妈会去哪儿呢?”
  沈涧秋走进灶间一摸灶台,感觉是凉的,“江叔他们一定没有做饭。”
  “我猜大叔大婶一定去了生产队的食堂。”朱瑞珏闪动着那双水灵灵的大眼睛镇定自若地说。
  “你怎么知道?”沈涧秋追问了一句。
  江奇清恍然大悟一拍大腿,“有这个可能。”
  朱瑞珏心平静气地回答道:“我们家乡也在搞人民公社,大家都在生产队的食堂里一起吃饭。”
  沈涧秋没想到朱瑞珏能作出这样的分析与判断,他不由得对她刮目相看起来,这一看又一次让朱瑞珏双颊泛起了红晕。
  江奇清领着沈涧秋、朱瑞珏立马往生产队食堂一路小跑而去。但见食堂门口人头躜动。
  1958年夏天,“大跃进”运动与日渐炎热的天气一样,如火如荼,进入高潮。在部分农村,人民公社已然有了雏形。一些地方热情很高,甚至直接宣布人民公社为全民所有制,可以作为“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试点,所有个人财产和个人债务都一股脑儿“共了产”,分配上完全实行供给制。在这样的“共产风”背景下,作为人民公社建立的一项不可或缺的新生事物,公共食堂便应运而生。
  “吃饭不要钱,老少尽开颜;劳动更积极,幸福万万年。”这是当时人们对公共食堂的理解。媒体宣传也的确把大办公共食堂,上升为进一步解放劳动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有效措施。
  既然是一项利国利民利集体的大好事,公共食堂的发展,就有了惊人的速度。广大农村一下子涌现出数以百万计的公共食堂。到了年底,全国共办农村公共食堂340多万个,在食堂吃饭的人口占全国农村总人口的90%。
  当时有媒体专门针对如何办好公共食堂发表文章,提出饭菜要多样化,粗细搭配,有干有稀,菜要多种,有菜有汤,尽量免费供应酱油、醋、葱、蒜、辣椒等调味品。要注意改善伙食,争取每月吃两三次肉,每逢节日会餐。食堂要讲究卫生,要有自己的蔬菜基地,对年老社员、儿童、病员、孕产妇应在饮食上适当照顾,要利用旧有房屋改建饭厅或尽可能地新建简易饭厅。
  公共食堂为广大农民勾勒出了梦想家园的美景,吃饭不限量,吃菜不重样。在人们的概念里,只有“放开肚皮吃饭”,才能“鼓足干劲生产”。但一下子有这么多人“放开肚皮吃饭”,一时间又能到哪里去找可供填满那么多肚皮的下锅米和烧饭柴啊?于是,不少公共食堂便倾其所能,倾其所有。这样的状况实行不久,多数食堂已经寅吃卯粮了。
  江奇清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带着沈涧秋、朱瑞珏在公共大食堂找到父母的,公共大食堂的中央悬挂着一幅巨大的标语“吃饭不花钱,努力搞生产”。
  沈涧秋他们也就在大食堂和江源夫妇一起吃了大锅饭,当然,这里没有江婶做的拿手好菜“干菜扣肉”。
  公社大食堂里的饭菜自然不如家里母亲做的来得可口,最多只能填饱肚子而已,江奇清回到家后,还是让母亲再准备些吃的,让沈涧秋、朱瑞珏吃。
  “不用了,江婶。”沈涧秋见江婶听了儿子的话后马上就要行动,立马制止了。“江叔、江婶,没关系的,我从小过着寄宿的生活,吃食堂饭早习惯了,您就不用再费心了。”
  “你是习惯了,人家姑娘可习惯?”江婶朝老伴使了个脸色,瞅了朱瑞珏几眼,还要继续张罗。
  朱瑞珏被搞得不好意思起来,她夺过江婶手里的工具,“婶,我没有那么骄气,自小也吃惯食堂饭了,再说女孩子家本来饭量就不大,刚才在公社大食堂早吃饱了。”
  “那就不用忙活了。”沈涧秋拉江源坐下,“江叔,您怎么看公社大食堂。”
  “这个么……”江源给自己点上了一支烟,略微思索了一番,“沈处长啊……”
  “瞧……您老又把我当外人了。”沈涧秋连忙制止了江源对他的称谓,“我还是我,叫我涧秋就行。”
  “你这老头子,我说人家涧秋,官当得大,却一点也没有架子,哪像公社有几个干部官不大,却架子十足。”江婶在一旁对着江奇清插嘴道:“清儿,我可听说涧秋这个处长相当于咱们县里的县长啊。”
  “是的,姆妈。要不怎么叫县处级干部呢?”江奇清也在一边接上母亲的话茬。
  “什么县处级干部,我们都是人民的勤务员。叔、婶,我可从来没有将您两老当外人啊!”沈涧秋意识到自己的身份给江源夫妇带来了压力,“是党和人民将我放到了处长这个位置上的,我们当干部的,唯有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人民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台上。”
  “说得好!我说嘛,涧秋还是原来那个涧秋。”江源丢下烟蒂,用脚迅速踩灭了余火,接上了沈涧秋刚才的提问,“涧秋,你是想听真话,还是大话?”
  “当然是真话啦!”沈涧秋一脸认真的样子,朱瑞珏还沉浸在他刚才一番关于干部定义的说辞中。
  “当年红军‘打土豪、分田地’让农民尝到了甜头,跟共产党走,有了盼头。现如今有了土地,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如果大家都是壮劳力,又遇上风调雨顺的年头,都没有问题。现如今,连续两年自然灾害,年老体弱的人就显得不行了。”江源将憋在心里的话说了出来,长叹了一口气。
  沈涧秋接上了话茬,“所以,先有了互助合作社,您老当时也是互助组长,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对象,让大家享受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如今搞人民公社也是这个意图。我们正在走我们的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事业,在尝试……”
  “是啊!但问题也来了,搞人民公社,有人干活时就出工不出力;吃大锅饭时,倒是打冲锋在前,最后吃亏的还是那些年老体弱的。”江源再也没有将沈涧秋、朱瑞珏当外人,开始滔滔不绝地将自己的担忧说了出来。
  沈涧秋一时间也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安慰江源夫妇,江奇清作为党员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太大,不好回答,他倒是在父母面前显得更放松些,连忙岔开了话题,“爸、妈,涧秋处长和我们这次来主要想了解一下,我们田里的收成情况。”“收成?我们可没有万斤粮啊!”江源知道儿子和沈涧秋他们去过徐水县,“别说是万斤了,就是亩产千斤,我这辈子也没有见过。”
  “涧秋啊!我听说徐水县的万斤粮是堆出来的?“江婶也接上了话茬。
  “这个……”沈涧秋确实很难回答江源夫妇提出的这个问题,作为党员的党性原则告诉他,听《人民日报》的,那是党报的声音;但作为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又不能闭着眼睛说瞎话,他只好赶紧顺着江奇清的话题说了下去,“我们不管徐水县,还是管好我们自己。江叔、江婶,我们这次来主要是想了解我们浙江地区的粮食产量情况,以便为全省的粮食供应作好准备,当然我要听真话,而不是假话。否则,老百姓可要饿肚子了。”
  “如今的亩产量跟解放前差不多。”江源叹了口气,说出了真心话。
  “哦?为什么?”沈涧秋狐疑地看着江源,心里却暗暗担忧起来,若江源说的是真的,那么,解放后人口比解放前增加了不少,那就意味着粮食不够吃了。民以食为天,这可怎么办?
  “本来,解放后,农民翻身作了主人,调动了大伙的积极性,粮食亩产肯定比解放前增加,现如今碰到了自然灾害,减产就在情理之中了。”江源一一如实道来。
  “村里的粮食够吃吗?”沈涧秋很想知道江源他们是如何度过难关的,这也是解决城里人吃饭的大问题。
  江源深思了片刻,“说实话,村里的农民有一成左右的人饿死了,其余三成也外出讨饭去了。”
  “什么?”沈涧秋闻言大吃一惊,一旁的朱瑞珏更是“啊……”地叫出声来,江奇清来自农村倒是没有什么出乎寻常的反应。
  “这就是这两年来遭受自然灾害后的实情。”江源平静地告诉他们,江婶在一旁已经开始拭泪了,朱瑞珏的眼眶里也是泪水翻滚。
  “那叔、婶,你们又是怎样度过这灾年的?”沈涧秋急于想知道江源他们的做法,在他的心目江源是一个很有头脑和办法的农民。
  江源仿佛知道沈涧秋会问这个问题,他让江婶从里屋拿出一个竹篮来,那上面有红色和黄色的两种粉,仔细一闻还有一种莫名的芳香,“大米不够,我们就用这个作补充。”
  “这又是什么?能常吃吗?”沈涧秋充满疑惑地问。
  朱瑞珏抢先回答了,“江叔、江婶,那红的是高粱粉,那黄的是玉米粉吧?”
  “瞧,这闺女识货,确实是这两样。”江婶对朱瑞珏赞不绝口,“闺女,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妈,小朱同志来自上海浦东郊区,这些农作物她们家也许也有种植吧?”江奇清替朱瑞珏接上了话。
  “高粱粉?原料是高粱?”沈涧秋终究从城里长大,对农作物不甚了解,但他还是好奇地问。
  “就是常说的红米,也叫高粱米。”
  “红米?”沈涧秋默念了一遍,他蓦然间想起了《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那首歌来……
  红米饭那个南瓜汤哟咳罗咳
  挖野菜那个也当粮罗咳罗咳
  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罗咳罗咳
  咳餐餐味道香味道香咳罗咳
  干稻草那个软又黄哟咳罗咳
  金丝被那个盖身上罗咳罗咳
  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罗咳罗咳
  咳心里暖洋洋暖洋洋咳罗咳
  依呀依吱呀呀哟咳呀呀依吱哟
  依呀依吱呀呀哟咳依呀依吱哟
  穿草鞋那个背土枪哟咳罗咳
  反围剿那个斗志旺罗咳罗咳
  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罗咳罗咳
  咳天天打胜仗打胜仗打胜仗
  红米饭那个南瓜汤哟咳罗咳
  挖野菜那个也当粮罗咳罗咳
  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罗咳罗咳
  咳餐餐味道香味道香咳罗咳
  红米饭那南瓜汤
  挖野菜那也当粮
  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罗咳……
  都解放十几年了,难道也要像当年歌里唱的那样用这些作为补充来度过自然灾害的年份?
  新中国决不能让百姓饿肚子,更不能出现饿死现象,这是一名粮食战线干部应有的责任。沈涧秋回到省城立马撰写了一份有关浙江省粮食供应的情况报告,并建议在饥荒时期应对的措施,即增加蕃薯、高粱、玉米等粗粮的供应,以缓解自然灾害的年份大米奇缺的情况。
  局长武羽读罢沈涧秋的报告,会心地一笑,“涧秋,作为一名粮食战线的干部,我们要说实话,不能说大话这是对的,但在外界一片歌功颂德的情况下,别人是听不进你真实的声音的。我们唯有面对现实,解决问题,在浙江就把浙江的粮食问题解决好。这才是负责任的表现,若是感情用事,坚持所谓的原则,你是痛快了,但换了个只会讲大话的人来,岂不要误事?这是对党、对人民最大的不负责任。”
  “局长,我现在完全明白了您的意图了。”武羽的一番话显然是对沈涧秋日前去徐水县回来后报告的点评,令他茅塞顿开。
  什么叫工作?工作就是斗争。哪些地方有困难、有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我们是为着解决困难去工作、去斗争的。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要去,这才是好同志!主席的教导再一次回响在沈涧秋的耳畔,经历了浙江的调研,在局长的指点下,沈涧秋慢慢悟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怎样在大环境不利的形势,有所作为,保证目标的达成。
  在武羽局长的指导下,沈涧秋与省、市新闻媒体达成共识,在报刊、广播宣传时增加了有关粗粮有益健康等知识的普及,在粮站除了以往单一供应大米的方式外,也开始供应蕃薯、高粱和玉米等粗粮。
  一切布置妥当以后,沈涧秋带着江奇清、朱瑞珏前往粮站了解供应的情况。
  但见,大米供应的排队趋之若鹜,而那些粗粮柜台则门可罗雀。大米很快售罄,沈涧秋连忙拦住一位家庭主妇模样的人问道:“大婶,大米没有了,怎么不买些粗粮救急呢?”
  “你是干什么的?”当听说沈涧秋是粮食局的人,大婶开始诉起苦来,“吃蕃薯容易放屁,家里人不喜欢,玉米口感不好,高粱又不知道怎么做?所以,明天还是要早一点来排队,争取买到大米。”大婶的一席话让沈涧秋感到了光有宣传让百姓买粗粮还不行,还得教会大家如何做这些粗粮才行。
  朱瑞珏在一旁看到沈涧秋那副猴急的模样,她便问粮站负责人要来了一锅粥,和一个大竹篮,放入高粱粉和玉米粉,用粥来拌粉,通过揉、搓、压,将面粉弄成棍状,然后掐成一个个铜钱大小的面团,将大拇指往面团芯中顶进去,其余四指在外面迅速转动起来,不一会一只只外表皮厚薄均匀的圆形面团做成,粮站负责人拿来了豆沙、菜肉,朱瑞珏娴熟地将这些作为馅,揉成了汤圆形状,豆沙馅做成一个尖尖角,菜肉馅做成圆形。这一切一气呵成,让旁边的沈涧秋、江奇清和粮站的工作人员以及围观的百姓看呆了,人越聚越多,沈涧秋和江奇清也想学着朱瑞珏的样子来包汤圆,可惜技术不过硬,两人费了半天的劲,好不容易揉成了一个汤圆,却厚薄不均,很快散架。
  “你俩别做这个了,分分工,去烧一大锅水,煮汤圆吧!”朱瑞珏像是一名指挥员,给沈涧秋、江奇清布置着任务,他俩爽快地答应了。
  在粮站工作人员的辅助下,一锅汤圆落了锅,刚一冒气,沈涧秋和江奇清就准备去盛,被朱瑞珏制止了,“沈处长,要等汤圆浮起来才可以捞,否则是半生不熟的。”
  沈涧秋、江奇清和粮站的一干人等都心甘情愿地听朱瑞珏的指点,终于将一碗碗汤圆盛了出来,他们分给在场的百姓品尝,百姓们纷纷竖起了大拇指。几位家庭主妇马上缠着朱瑞珏要学习如何包汤圆了。
  朱瑞珏不厌其烦地一一辅导。
  望着朱瑞珏忙碌的身影,她那熟练的包汤圆手法,沈涧秋眼前依稀浮现出与她第一次在徐水县见面的情景,那次朱瑞珏也是用她那双“清水出芙蓉”般巧手举着从田里捞出来的稻谷告诉他,徐水县的亩产万斤粮不是种出来的,而是堆出来的。她的自然她的真诚她的无邪俨然与《皇帝的新装》中的那个孩子一般,这也不正是自己所渴望的吗?
  沈涧秋不由得怦然心动,莫非这就是自己要寻觅的终身伴侣吗?
  忙了一下午的朱瑞珏脸上也沾上了些面粉,粮站里的高粱粉、玉米粉销量很快上去了。沈涧秋从口袋里掏出一块手帕,准备递上去。
  沈涧秋能否如愿以偿呢?
  
  未完待续
  (2015/10/17)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