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寸草心>第二十三章 多快好省

第二十三章 多快好省

作品名称:寸草心      作者:闻鸣轩主      发布时间:2015-09-21 08:17:11      字数:5308

  (本故事纯属虚构)
  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
  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
  炮火连天,弹痕遍地,吓倒蓬间雀。
  怎么得了,哎呀我要飞跃。
  借问君去何方,雀儿答道:有仙山琼阁。
  不见前年秋月朗,订了三家条约。
  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
  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
  毛主席这首写于1965年5月的《念奴娇•鸟儿问答》,采用寓的方式,借用鲲鹏和雀儿的对话、问答的形式,艺术地概括了当代马克思主义者和当时所说的苏联现代修正主义者的大论战。通过鲲鹏与蓬间雀的对话,形成了一种寓言结构。毛主席在诗中没有进行直接的自我抒情,而是塑造了两个完全不同的鸟类形象,以象征的艺术手法为我们展示了鲲鹏的博大、高远、无畏以及蓬间雀的萎琐、渺小、卑怯。
  后来,当沈涧秋读到毛主席的这首词时,不禁哂然一笑,难怪当初伊万诺夫离开中国时竟然将裤子等工具都用上,把土豆不远千里搬回苏联去,也难怪他在楼外楼吃饭时,对西湖醋鱼不感兴趣,却对叫花子鸡情有独钟,感情他是食肉动物……
  其实,早在苏联撕毁协议,从中国撤走专家之前,党和政府就已经提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加快发展社会主义的方针。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会议提出要使中国在15年或更短的时间内,在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方面在十年内超过英国、十五年内赶上美国(所谓“超英赶美”)。毛主席号召大家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发扬敢想敢说敢干的精神。会后,全国各条战线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北戴河会议,确定了一批工农业生产的高指标,提出1958年钢产量翻番,作为实现“大跃进”的重要步骤,达到1070万吨,1959年要比1958年再翻番,由1070万吨达到3000万吨。粮食产量1958年要比1957年增产80%,由3900亿斤达到7000亿斤左右,1959年要比1958年增产50%,由7000亿斤左右达到10500亿斤。“大跃进”运动在建设上追求大规模,提出了名目繁多的全党全民“大办”、“特办”的口号,例如,全党全民大炼钢铁,大办铁路,大办万头猪场,大办万鸡山。
  会后全国形成了全民大炼钢铁和人民公社化的高潮。1958年底,全国为满足上级的意愿,把钢产量比57年番一番,提出“以钢为纲”的口号,号召全民炼钢。但由于技术不合规格,只是炼出大量的废铁,造成极大的浪费。炼钢需要铁矿、焦炭、燃料等材料。由于铁矿不足,于是全民都不下田耕作,全都上山采矿,使粮食产量大减,还去把家里的铁器丢到炉火中,却炼成一个个的铁疙瘩。由于燃料不足,只好上山伐林,把一座又一座青山砍得光光,引发日后的天灾。其实这些天灾都是人为的,而且建造高炉的建筑材料不足,甚至把文物建筑拆了,把砖块拿去建炉,还说文物也要为炼钢服务。
  到1958年7月份,从农业战线传来喜讯,各媒体先后刊登湖北省长风农业生产合作社,早稻亩产15361斤,放了一个大“卫星”。随即农业部公布夏粮产量同比增长69%,总产量比美国还多出40亿斤。亩产万斤粮的消息见报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榜样既出,各地纷纷效仿。之后,各地区抓农业的领导干部,亲自抓“试验田”。到了秋收季节,亩产万斤粮的报道,便接踵而来,比比皆是。更有甚者,亩产不仅能够产万斤粮,而且还能够产十万斤粮。1958年10月1日《天津日报》报道,天津市的东郊区新立村水稻试验田,亩产12万斤,并称在田间的稻谷上可以坐人,让群众参观。到了10月8日和10日两天,《天津日报》又分别报道天津市双林农场“试验田”,亩产稻谷126339斤的特大消息,一时轰动全国,可称得起亩产之最了,真可谓压倒群雄独领风骚了。新立村的“试验田”,毛泽东主席亲自视察过,既然是领袖肯定的事情,因此,在全国也就名声大噪了。
  人们都在议论纷纷,有的人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是否看错了?听错了?
  浙江省粮食局也不例外。这一天,武羽局长将沈涧秋叫到了自己的办公室。当沈涧秋踏进办公室就看到局长手里举着几份报纸,开门见山地询问起来:
  “涧秋,你这个生产计划处长都看过这些材料吗?照这样的势头,我们全省粮食计划肯定会完成,而且大大地超额完成计划,从各地收集来的数据是否属实?你去粮库里看过吗?”
  沈涧秋没想到局长会问这个问题,其实他早就去粮库调查过情况,所以立马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局长,目前粮库里的粮食与报道的数据还有很大的差距,也许还有些粮食并没有进库,我想去农村作个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
  “很好!要去就去典型农村看看人家是怎么做的?再回来对照我们自己的情况,科学、真实地反映问题,不要被一些虚假的现象迷惑了我们的眼睛,从而制定出错误的生产计划,‘民以食为天’,粮食无小事,否则,那就是对党、对人民最大的犯罪。”武局长指了指报纸上的一则报道,让沈涧秋自己瞧。
  沈涧秋接过报纸一看,原来是毛泽东主席在1958年8月4日视察过的徐水县,当时,县委书记张国忠亲自向毛主席汇报的,说是他们县已经做到一亩地产山药120万斤、小麦12万斤、皮棉5000斤、全县粮食亩产2000斤等高产“卫星”。尽管毛主席将信将疑,但毕竟在“大跃进”年代,什么人间奇迹都有可能发生,主席听后大加赞许。从此,徐水县这个名字响遍全国,一时成为“大跃进”的明星,各地的党政领导干部纷纷来到此处学习取经。沈涧秋此刻明白了局长的意图,“您是说让我们去徐水县?”
  “那可是典范,你带上江奇清一起去,据说南京工学院也有学生正在当地实习,顺便也可以听一听他们的意见。”武羽语重心长地说着,同时拍了拍沈涧秋的肩膀,这令沈涧秋倍感责任重大。
  第二天,沈涧秋带上江奇清乘上了北去的列车。江奇清就是江源大叔的儿子,朝鲜战场回来的战斗英雄,正是由于沈涧秋的坚持和动员让自己的妹妹去了山西,粮食局录用了这位伤残军人。
  “处长,我真闹不明白,这田里上万斤粮食是怎么种出来的?我爸种了一辈子的田,可从来没有听说过此事。国外也没有这样的报道,莫非我们中国人特别能创造人间奇迹?难道党中央、毛主席也信?”江奇清早已和沈涧秋成了好朋友,他们之间无话不谈。
  “嘘……”沈涧秋制止了江奇清的大声说话,他让对方凑近自己耳边悄悄地说:“我没有种过田,但知道以往的亩产,这一下子就能有十几倍的增长,速度确实令人瞠目结舌,但《人民日报》的文章和科学家的话又不由我们不信。”说着,沈涧秋从包里掏出了一大叠《人民日报》刊登粮食亩产超万斤的报道文章并配有照片,从照片上看这种亩产万斤的田地大致是这样的:稻子一棵挨着一棵,不见空隙,如同一个大稻子垛。
  “这么密?该不会是堆出来的吧?”江奇清狐疑着问。
  “从美国回来的著名科学家是这样认为的:只要充分调动农民劳动积极性,加大栽种密度,多施化肥,夜晚点上电灯,让稻田继续进行光合作用,亩产万斤完全可以在社会主义的中国率先实现。有了科学家的论证,自然主席也深信不疑了。”沈涧秋将自己所知道的科学家论证告诉了江奇清。
  “还有科学依据?”江奇清还是半信半疑。
  沈涧秋进一步说明,“也有三位科学家不信,可他们分别去了五七干校、下放工厂和到农村,接受工人、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去了,相信他们会在实践中找到答案的。”
  沈涧秋和江奇清一行来到了徐水县,他们按图索骥来到了照片刊登的亩产万斤的田地。
  这是一个池塘边上的田埂,当沈涧秋一行来到此地时,但见原本精神抖擞的稻子耷拉着脑袋,一直在歌唱的知了和叽叽喳喳的麻雀顷刻间没有了声响,一股来自土地的芳香沁人心脾,……
  “是浙江省粮食局来的沈处长吧?”一个银铃般的声音响起,在沈涧秋听来比自然界的任何声音都悦耳。
  声音是从池塘边发出的,沈涧秋定睛一看,但见池塘里的荷叶衬托着荷花,绿肥红廋,那荷叶上的露珠还清晰可见,一切是那样的生机勃勃,这一切映衬着一位衣着朴素,穿着列宁装的女青年,她扎着两条小发辫,一双大眼睛显然会说话,令稻子、知了、麻雀为之失色,健康的皮肤与那荷叶一般令人不由得要多看几眼。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这不正是自己梦寐以求的窈窕淑女嘛?自从妹妹去了山西,沈涧秋也一直在想给自己找个伴,让母亲也有个陪伴之人,他目不转睛愣生生地瞧着对方,直到对方来到眼前将手里的一把稻子在沈涧秋眼前扬了扬,再叫唤了一声:“真是沈处长?”
  “我……我……”沈涧秋半天才反映过来,他不好意思地低下头,一时间不知道说什么好,倒是一旁的江奇清替他证实了身份。
  “您是……?”江奇清反问道。
  “我是南京工学院来此地实习的朱瑞珏,听老师说你们武局长应该交代过此事的。”对方大大方方地自我介绍起来。
  “瑞……?”沈涧秋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在琢磨着对方的姓名该怎么写。
  朱瑞珏明白了沈涧秋的意图,她马上补充道:“我是未撇‘朱’,瑞雪的‘瑞’,王字旁一个‘玉’字的‘珏’。”
  “合在一起的两块玉。”沈涧秋的博学自然立马反应出来,他痴痴地问了句:“不知道另一块玉在哪里?”
  “沈处长,我……我……我还在读书,还……还没……考虑此事。”对方被沈涧秋这一问弄得双颊绯红,她害羞地低下了头,开始摆弄起自己手中的稻穗来,但嘴里并没有闲着,“沈处长真会开玩笑,我还没有毕业呢,还不到谈婚论嫁的时候。”朱瑞珏没想到自己名字里的生僻字沈涧秋居然还能认得,并知道其含意,莫非另一块玉是……,难道他就是自己心目中的贾宝玉?……
  江奇清见状从背后轻轻地拉了拉沈涧秋的衣角,他赶紧转移话题,“朱瑞珏同志,你是怎么知道我们是从浙江来的?”
  “这个,武局长介绍过江大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受过伤,我能从外表上大致鉴别出来,其实沈处长也受过伤。”朱瑞珏口齿伶俐地说着。
  厉害,居然从外表上就能鉴别出对方谁是谁,这功力当然令江奇清这位上过战场的军人也折服。
  沈涧秋经他们这一说,猛然醒悟过来。“啊……朱瑞珏同志,不用叫我沈处长的,你只要叫我涧秋就行。”
  “沈处……涧……秋……”朱瑞珏一说到沈涧秋的名字,可没有说其它要来得流利,对方让她叫两个头的名字,到了嘴里却成了四个头的官名加名字。
  “不用叫职务,我们都是人民的勤务员。以后就叫我涧秋好了。”沈涧秋不厌其烦地纠正道。
  “好!这就是从亩产万斤粮的田里拿来的稻穗,根本不是种在土地里的,而是后来从别处割下临时插上去的。”朱瑞珏一说到正事就马上清晰起来,她边说边将自己手中的稻穗递给沈涧秋。
  “什么?竟有这等事?……”沈涧秋不由得大吃一惊,他接过稻穗,再到田里去验证。
  江奇清配合着沈涧秋从照片上的那亩地里去采集样品,根本不用拔,稻穗就能抓出来,细看田边,沟道里、小路旁还分明散落着许多稻穗,那些个稻穗啊,可真受委屈了,好端端地长在别的地里,却被人拿来插到这里来摆样子,弄得个个耷拉着脑袋,没有任何精神,这下子,沈涧秋真是大惊失色了,他的脸上分明早没有了刚才与朱瑞珏谈笑的爽朗,两道剑眉像两道利剑仿佛要刺穿隐藏在《人民日报》报道背后的东西。
  沈涧秋举着从田里抓出来的稻穗,大声地质询道:“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据说他们是采用密植的办法,深翻土地,多施肥料,白天要用鼓风机向里边通风,晚上要有灯光照射。用这样的法子才种出了亩产万斤的粮食。”朱瑞珏担心沈涧秋的话让别人听到不好,她示意江奇清请沈涧秋坐下,她见四周没人,悄声说道。
  “这方法是科学家说的,但这根本不是密植,而是造假。”沈涧秋还愤愤不平,朱瑞珏赶紧让江奇清拉上沈涧秋离开此地,回到县城去准备返回杭州。
  县城的道路两旁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幅巨大的标语,一幅是“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桥梁”;另一幅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沈涧秋他们一行三人心想:这确实是此行的真实写照啊!
  回到杭州以后,沈涧秋如实写了份《关于徐水县亩产万斤调查的报告》交给了局长武羽。
  没多久,武局长就将沈涧秋请到了办公室。
  “涧秋,这里面反映的问题属实吗?”武羽指着桌上的报告问沈涧秋。
  “局长,句句属实,绝无半点添油加醋的地方。”沈涧秋挺起胸脯,斩钉截铁地回答。
  武羽神情庄重地说:“你要知道说这话的后果吗?”
  “有可能被打成‘右派’,下放。”沈涧秋的眼前依稀出现了那几位不信亩产万斤粮学者的下场。
  “这可是在与《人民日报》作对,与……”武羽说到这,压低了嗓门,“你是党员,要讲党性。”
  “局长我知道,一个共产党人要襟怀坦白,对党我知无不言。”沈涧秋还在坚持。
  “讲党性也要讲究方式、方法……”武羽显然无法从字面上说服沈涧秋,他严厉地说:“我命令你修改。”
  见武羽毫无商量的口吻,沈涧秋不再说什么了,他想到了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莫非局长不想让他当那个孩子。
  调查报告又该会怎么修改呢?武羽又是怎样要求沈涧秋的呢?
  
  
  未完待续
  (2015/09/20)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