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大碱沟>第四十八章 二人转

第四十八章 二人转

作品名称:大碱沟      作者:李百合      发布时间:2015-09-27 22:28:17      字数:3890

  二人转,又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等。植根于民间文化,属走唱类曲艺,主要起源于东北大秧歌和河北的莲花落。用东北人的俏皮话说,二人转是“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
  东北是清朝“龙兴”之地,自古以来除了辽东、辽西有少量汉人外,以白山黑水为中心的广袤地区则是少数民族,特别是满、蒙等骑射、游牧民族的天下。在康熙、雍正、乾隆盛世年间,清朝实行严厉的“封关”政策,严禁汉人进入关东,唯恐破坏了他们的“龙脉”。清后期和民国初年出现历史上少有的“闯关东”大潮,大批山东、河北人涌入东北。“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的东北二人转就是“闯关东”的人从关内带到关外的。
  二人转作为一种民间艺术,深受当时东北人的喜爱。二人转的音乐唱腔极为丰富,受东北大鼓、单弦、河北梆子影响极大,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之称,唱词诙谐幽默,富有生活气息。
  不论是大户村,还是胡家岗屯,还是大碱沟其他周边的百里村落,自古至今有一个风俗,就是在过年的时候都要请上一个戏班子来村唱上一晚或三两个晚上的二人转。二人转戏班有的是就地取材,但也有大多数的戏班子来源于碱沟周边的其他村落。
  腊月二十七,离过年还有三天时间,也就是在家家户户基本上忙完过年的筹备活计的时候,碱草甸乡大户村从草甸县请来了“红遍天”二人转戏班子。红遍天戏班子最早兴起在解放前,是草甸县民间艺术的“台柱子”。解放后经过了“扫四旧”,经过了文化大革命,居然神奇的保留了下来。最早红起来的是两副架,后来发展到了五副架。今天来大户村演出的只有两副架,其它三副架都奔赴他村演出去了。尽管如此,当全村人听到了这一消息的时候,那叫一个兴奋啊,奔走相告,互递着喜悦的心情,消息自然而然就传到了附近的村村落落。
  东北的冬天是白天短,黑夜长,习惯于在冰天雪地“猫冬”的碱沟人家,一般都是一天两顿饭。早饭一般都是用高粱秸杆制作的帘子壮上一大锅的冻豆包,帘子底下是猪肉炖粉条子。粘豆包是一种源于满族的食品。满族人传统上喜欢粘性的食品,有利于在寒冷的天气里长时间地进行户外活动,如狩猎等。蒸豆包目前在大碱沟一带非常的普遍,是人们冬季餐桌不可或缺的主角。粘豆包一般是在冬季开始的时候制作,然后放入户外的缸中保存过冬。一切工艺源自于天然,属传统天然食品的典范。粘豆包不但营养均衡,更包涵了古老的文化传承,是粗粮细作的先河。粘豆包的制作过程比较繁琐。所以在东北,传统的做法是粘豆包一般都是在冬季把粘豆包包好,蒸出锅后放在盖帘上拿到外面冻上。蒸熟冻完后的粘豆包成型不散,再吃时在锅里热透了就可以。粘豆包有多种吃法。可蘸白糖吃,吃其香甜粘;也可拍成小圆饼用油煎吃,品其香酥脆;小孩子们冬季里还愿啃冻豆包,练其牙齿,吃着玩。再复杂一点,可滚上炒熟的黄豆面吃,又增添了一种糊香豆味,叫做“驴打滚儿”。冬季没有什么重活的情况下,早晨吃上一顿粘豆包,不但口感好,而且还“扛饿”,最适合冬天两顿饭的时候吃了。由于冬季天短,人们往往在下午三点来钟的时候就吃完了晚饭,早早地拿着板凳向生产队出发,想占个好地方看“二人转”。
  在生产队的一排旧马圈旁,村支书程亮正指挥着几个村民收拾着马圈。天太冷,只能在大一点的马圈里搭上戏台子了。旧时的马圈是没有玻璃窗的,但是有的只是用几根木棍支起的窗子,便于透风透光。几个村民就用过去生产队时的大苫单把窗子堵上,把马圈里的冻马粪用镐刨走,用从碱沟里拉出来的细碱土面铺上。戏台子搭的有一米多高,是从各家各户收上来的板子搭成的,厚薄虽然不一,但其表面是非常平的,上面铺了足足有两层厚的大苫单,这样让演员在上面蹦达的时候有一种安全感。
  程亮早晨的时候就给碱草甸乡派出所的郭海咏打去了电话,让他派民警来帮着维持演出现场的秩序。因为演出的时候,不但有大户村的村民,还要有周围其他几个近一点儿的村落村民前来观看,场面颇为壮观,但也人满为患。以前就曾发生过打架斗殴,趁黑摸人家大姑娘屁股,扯人家大姑娘辫子等等的一些事情。打架时往往打起来的人都是一村一村的群体斗殴,这个村子有人被打了,这一个村子的所有人就都撸胳膊挽袖子的全员上阵。最可恨的是还有个别小偷往往趁火打劫,大人孩子都去看戏的时候,碱沟人家平时散漫惯了,有的人家门虽然上锁了,但锁是好锁,锁鼻儿固定的却不好。所以有些人家常常被盗。有的人家过年从冰堆里刨出来的冻猪肉拌子拿进室内融化,却被潜入的小偷盗走;有的人家厦屋里储存的一些年货也都丢了。
  大户村是个大村,周围包括胡家岗屯在内有六个自然屯,除了胡家岗屯在外,其他五个自然屯已连成一片,几条东西走向的长街,分出了前街、腰街和后街。程亮把六个自然屯的屯长都找来开了个会,要求每个屯出两个民兵负责在村子里的几道街巡逻。乡派出所民警来的主要任务是负责演出现场维持秩序。
  不到下午三点钟,整个生产队的院子里就黑压压地挤满了人。外村离得远一些的人,有的赶着马车、驴车、牛车来的,也有的是赶着马拉的爬犁来的。马圈内已经挤满了本村的男女老幼,因为他们离家近,早早地就拿来了小板凳给自家人占好了地方。尽管如此,演员们也不能因为观众们早早来到而提前演出的。他们在程亮家正吃着晚饭。晚饭是新捞的小米饭,搭配着四菜一汤,这四个菜分别是小笨鸡炖蘑菇、猪肉炖粉条、靠大鹅、炖哈什蟆,一汤就是狗肉豆腐汤。大碗的菜一端上,这些演员就顾忌不到自己的身份了,甩开腮帮子就是一个可劲的“造”。  
  生产队的马圈里,早已亮起了十多盏二百度的电灯泡子,晃晃的,直耀人的眼。沈承春早已给一家人占好了地方,在二人转即将开始的时候,一家几口才好不容易地挤进了场地。对于东北二人转,像沈承志和草雪儿这个年龄的人,并不觉得陌生,毕竟儿时随着戏班子南北二屯地看过。记忆中,二人转演员们穿的那叫个“新”啊,男的英武,女的漂亮,其间打荤骂俏小时候的沈承志,虽然不懂得是怎么回事,但每到高潮时刻也是随着大人们的笑而傻乎乎地笑,随着大人们的哭,眼睛也随之潮湿起来。小小的舞台,只有两个人的空间,竟能舞跳出色彩斑斓的大天地。在儿时的眼里自然是神奇得再不能神奇的世界了。晚上五点的时候正式开戏,一通锣鼓过后演出正式开始。一曲二人转小帽《小拜年》拉开了序幕:
  正月里来是新年儿呀啊,
  大年初一头一天呀啊,
  家家团圆会呀啊,
  少的给老的拜年呀啊……。
  这是地方戏的一大特征,最明显不过的是既然在年前唱戏,就要首先唱拜年的嗑儿,就像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结束的时候都要唱《难忘今宵》一般。
  马雪莲和另外一名民警,负责的是室内维持秩序的,其他三位民警包括郭海咏都是负责室外维持秩序的。室外毕竟比室内乱得多,有室内的大人小孩出去撒尿,彼此走丢时相互招唤声,有外村人在雪地里的跺脚声,有牲畜咀嚼草料的声音等等混杂在一起。
  今天来的这两副架都是红遍天剧团的台柱子,他们诙谐、幽默、流畅的表现赢得了台下场外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节目一个个进入到中间的时候,咚咚,咚咚,咚咚三通鼓响之后,另一副架上台表演了。据报幕员说,他们两个表演的二人转是大神调。台下的人们就都一惊,大户村就有大瞎猫、许大寡妇、刘瘸子几个能人会跳大神的,唱二人转的人唱神调跳大神会比本村的这几个“能人”强哪去?人们就用迟疑的目光看着台上的两个演员的一举一动。
  跳大神起源于东北满族的“萨满舞”,具备一定的艺术性,其中的请神调、送神调被民间游走江湖的二人转草台班子一加改动,便成为了极赋吸引人眼球,还朗朗上口的曲调和词了。如此篡改融合,成了二人转其中的一种曲调,即大神调,非常喜闻乐见。
  在老戏本里,神调的表演通常是一男角和一女角同时演出,女坐男站。女的往往坐在一把椅子或是一张板凳上,头发散乱,表演的是大神;男的表演的是二神,腰间系着摆铃,左手拿着一面鼓,右手掣着鼓槌,咚咚,咚咚,咚咚三通鼓响之后,鲜亮亮地喝了一嗓子就开唱道:“唉,……请神喽……!”咚咚,咚咚,咚咚,萨满舞学的是有模有样:“咱们说的是,说的是,咱日落西山黑了天,家家户户把门关,十家倒有九家锁,就有一家门没关……。”歌声激昂,在场内场外回荡,村民们被这种肃穆的气氛所感染,立即就静了下来。
  ……
  “……,帮兵我拿起这把鞭,打鼓一敲响叮当,我为胡黄山柱香,一请狐二请黄,狐黄两角到连营,狐老太爷上边坐,狐老太奶陪伴正中央。狐老太你快发兵,你把狐家大兵叫七灯,什么狐天正啊,狐天红啊,狐天黑啊,狐天龙,狐翠花、狐翠苹一溜小跑到连营。老仙家出古洞离深山,举目留神把天观,要是睛天驾云斗,要是阴天驾风旋……。”
  唱到这里原本平静的场内,竟然出奇般的寒冷,仿佛有一股阴冷的气息笼罩在小剧场的上空。忽然每个人都觉得会场上的门苫单和窗苫单忽地一动,从外面刮进一股子阴风来,在场内打着旋。几盏二百度的电灯也变得昏暗起来,像漆黑的夜里闪动的小萤火虫一般。
  这是怎么回事?人们都开始惊惧起来。忽然就看到,从戏台底下钻出个披头散发、蓬头垢面的女人来。女人一身褴褛,穿着破旧的棉袄棉裤没有外套,破损的地方露出白花花的棉花,脸上脏得看不见本来的肤色了,头发很长,上面粘了许多草棍、草屑,像是刚从谁家的柴草垛里钻出来的。
  女人惊讶地望着眼前这么多的观众,嗷地一声怪叫,撒腿就向外跑去。台上的两名演员,也被这种突然出现的情形吓坏了,停止了鼓声和歌声,惊讶地看着眼前这一切。
  过了很长时间,当场下人们的议论声刚刚要冷却的时候,女角见冷了场,为挽救场面,便嗷的一声,双脚有节奏地拍打着脚下的台板,头摇得就像拨浪鼓一样,披肩长发一圈一圈地甩动起来。
  ……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