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那些感动
作品名称:我和我的那些书 作者:赫赫赫刘 发布时间:2015-09-20 09:52:44 字数:3076
莎士比亚说:“人生如花,而爱便是花的蜜。”《爱的教育》为这句话做了最好的诠释。《爱的教育》是在一个四年级小学生的日记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一部作品。主人公恩里克身边发生了各式各样的感人的小故事,而这一切都围绕着一个“爱”字,有师生之爱、朋友之爱,有对国家的爱、对学校的爱、对父母的爱、对陌生人的爱……这部作品用爱写成,处处充满了爱。歌手朴树曾在他的歌曲中唱到:“惊鸿一般短暂,象夏花一样绚烂,这是一个不能停留太久的世界。”可是,一个如同作者笔下的几乎人人有爱的世界,相信就不会有人不想停留了。在某种意义上,《爱的教育》是一本感染人、教会人去爱的作品,它告诉我们爱是人与人交往的纽带,它可以带领我们发现世界的真善美,用美的眼光去审视身边的每一个人。
主人公恩里克身边有许多小孩子,他们既是他的同学,同时又是他的好朋友。克里恩在他们身上看到了许多优点,加罗内正直勇敢,德罗西聪慧而有教养,加罗菲精于算计但不失善良,斯塔尔迪有惊人的毅力,普雷科西则有令人敬佩的孝心……克里恩真心的喜爱他们,钦佩他们。当然恩里克也看到了诺比斯的嫉妒,弗兰蒂的恶习难改。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表现。主人公克里恩其实正不自觉的实践了孔子的这番话,他学习朋友们身上的优点,在潜移默化中改正了不足,这要归功于他用爱的眼光,欣赏地看待别人。
不仅学生、孩子应用充满爱的欣赏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教师更应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因为学生需要被欣赏。俗话说:“人无完人。”那么把这句话变一下就是“人人有优点”。《亮剑》中的李云龙不但排兵打仗有一套,对于带兵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他常说:“好兵是夸出来的。”这句朴素的话中不经意间也反映出他对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微妙的体察。有时学生在传统观点的浸染下往往只盯着自己的不足,而这些不足又不能一朝一夕就能改进,长此以往,会不知不觉形成一种自卑,甚至自闭,对身心健康很不利。在今年3月在我国举行的预防自杀研讨会上,专家们指出,青少年是自杀率最高的人群。我们不能单纯指责他们“心理承受力太差”,而应该冷静地分析:造成和助长中小学生心理疾病的环境究竟是怎样形成的?重庆市的一名14岁女孩从8楼楼顶纵身跳下,因为她的学习成绩不够好,她认为父母和老师都不喜欢她。台湾一著名教授说:“心理健康在贫困时代是奢侈品,在发展中国家是点缀品,在发达国家是必需品。”为何如今学生厌恶学习,甚至将学校视为囚笼监狱,很大原因他们认为在这里获得的只是冷冰冰的指责和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分数。要转变这种情况,学校与教师责无旁贷。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对其身心健康加以关注。
孔子提出:“因材施教。”对于学生,我们要善于发现其优点与特长加以鼓励,使其肯定自我价值,找出自身优势。李政道在师从叶企孙时,上课总是低头看自己的书,不听讲。叶企孙在交谈中了解到他已能看懂更深奥的教材时,就特许他不必来上课,但一定要坚持做实验。后来政府选派数理化三方面的优秀研究生去美国深造,还是叶企孙力排众议推荐了最具天分的李政道。要知道,彼时的李政道还是二年级学生,没满20岁。仅仅11年之后,时年31岁的李政道和师兄杨振宁一道便在美国因发现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是华人首次荣获诺贝尔奖。李政道成为一代国际物理大师,固然有其天资聪颖,但他最难忘的就是在西南联大被逃课的经历,是叶企孙的因材施教和不拘一格,激励着他抛弃了形式主义,不去浪费无谓的精力,聚精会神直逼事物的本质,才有了后来的成就。当我们在感慨中国如今少有大师出现时,当我们也像古人一样发出“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时,是否会认识到“人才”可能已被我们扼杀在无情的体制中,“人才”是否正被我们逼迫着在做一个没有瘸腿学科的“全面发展”的“庸才”。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敢做一个伯乐更需要莫大的勇气。就让我们先从一个善于欣赏的“养马师”做起吧,用充满爱的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发现他们身上每一处闪光点,加以肯定与赞美,谁又能预见我们的课堂中不会坐着下一个李政道、杨振宁和韩寒呢?
屠格涅夫在打猎时无意捡到一张皱皱巴巴的《现代人》报纸,被上面的一篇小说吸引,并表达了对作者—一位初出茅庐的小辈的鼓励,这一下子点燃了这位作者心中的火焰,他找回了生活的自信,一发而不可收地坚持写下去,最终成为大作家,这位当年的无名小卒就是列夫.托尔斯泰。被成为“美国现代诗歌之父”的惠特曼,当年出版《草叶集》时受到无数冷嘲热讽,只有爱默生写信表达对他才华的欣赏。就是这份欣赏让惠特曼继续他的诗歌创作。如果说善待别人是一种胸怀,理解别人是一种涵养,帮助别人是一种快乐,学习别人是一种智慧,那么欣赏别人就是是一种境界。屠格涅夫与爱默生可以称得上是慧眼识英雄,正是他们充满热情地肯定促使了另两位文坛巨匠的成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学会欣赏学生是一种豁达,一种智慧的表现。所以,我们不要像杜荀鹤《小松》诗中所写那样“直待凌云始道高”。而应做一个“识木者”,在其“自小刺头深草里”时,就开始浇水灌溉。我们应使学生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找到自己的特长所在,有所坚守,加以发展,就一定会有一片新天地。
法国萨尔丹曾说:“爱是戴着眼镜看东西,会把黄铜看成金子,贫穷看成富有,眼睛里的斑点看成珍珠。”台湾作家林清玄当记者时,曾经报道过一个作案手法非常细腻、独特,的小偷。林清玄在报道的最后情不自禁发出感叹:“像心思如此细密,手法那么灵巧,风格这样独特的小偷,做任何一行都会有成就的吧!”林清玄没想到,他20年前无心写下的几句话,竟影响了一个青年的一生。在一次邂逅中,当年的小偷如今已是台湾饮食界大老板。他对林清玄说:“林先生那篇特稿,打破了我生活中的盲点,使我想,为什么除了做小偷,我没有想过做正当的事呢?”从此,他脱胎换骨,重新做人,迎来了新的人生。
是的,一个无心的善举,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不经意的鼓励,都有可能创造奇迹。“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间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只要我们用充满爱的眼光去欣赏学生,多一点宽容,少一些苛求;多一些灵活,少一些刻板;多一些赞美,少一些批评,真正把学生看做有思想、有差异、有区别的个体,相信那时师生之间会有更多的敞开心扉的交流,而非剑拔弩张的对立或敢怒不敢言的腹诽。
日本著名作家黑柳彻子在自己的代表作《窗边的小豆豆》中,描述了一位让人无限崇拜的老师——小林宗作校长,就是这样一个校长,一生致力于教育方法的研究,他说:“无论哪个孩子,在他出世的时候,都具有着优良的品质。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影响,有来自周围的环境的,也有来自成年人的影响,这些优良的品质可能会受到损害。所以我们要早早的发现这些‘优良的品质’,并让他们得以发扬光大,把孩子们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正是校长这些先进理念的实施,使得巴学园中的每一个孩子学会了乐观、宽容,养成了积极向上的性格。
有人说,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接受之中,他就学会了爱。我们对学生的爱应是真诚的,不是无原则的溺爱,是发自内心的,时时处处为孩子们着想的爱。培根说:“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开的花朵,漠视者冰结心城、四海枯竭、丛山荒芜。”只要我们用爱的眼光去欣赏学生,就一定会在自己和学生心中浇灌出最美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