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不同的人生
作品名称:我和我的那些书 作者:赫赫赫刘 发布时间:2015-09-16 19:47:52 字数:4155
任何故事都是对现实的反映。同样,解读一部作品,阅读者也会将文本与当下的环境、个人的经历相结合,历史观念与现代眼光的碰撞之下,自然会使作品产生别样的新意。这也是许多名著历经时光的冲刷仍能常读常新的原因。于是在作者吴闲云的眼中,《西游记》中出现的是一群别样的神仙。
佛家讲究四大皆空,六根清静,可在吴闲云的眼中,作为佛家代表人物的如来佛却是一个有欲有求、功利心强的主儿。《西游记》中存在两种世界:一为宗教世界,如来佛为首;二为世俗行政世界,玉皇大帝为代表。两种世界此消彼长。为了与玉皇大帝争夺地盘,划分势力范围,如来佛授意观音菩萨策划了取经事件,因为“我待要送上东土,叵耐那方众生愚蠢,毁谤真言,不识我法门之要旨,怠慢了瑜迦之正宗”。可见并非东土之人非要眼巴巴求取真经,而是如来佛想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为了充实队伍,如来佛十分注意收编各种有用人才。孙悟空大闹天宫,显示了不俗的能力。于是如来佛保留了他的性命,并将其发展为自己麾下的一员猛将。
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如来佛手下第一得力干将、传道东土事件的执行者观音菩萨也是个“狠角色”。如来佛祖让观音去寻“善信”来取经,并取三个箍儿,嘱咐道:“此宝唤做‘紧箍儿’,虽是一样三个,但只是用各不同。我有‘金紧禁’的咒语三篇。假若路上撞见神通广大的妖魔。你须是劝他学好,跟那取经人做个徒弟。他若不伏使唤,可将此箍儿与他带在头上,自然见肉生根。各依所用的咒语念一念,眼胀头痛,脑门皆裂,管教他入我门来。”可见这三个箍儿是给取经人徒弟用的。而观音除用一个套了孙悟空,另两个一个套了黑熊精,让他给自己看山门,另一个套了红孩儿,让他当了自己的善财童子。可见观音菩萨也雁过拔毛,私下充实自己力量。
高级神仙尚且如此,低等神仙的表现就愈加疯狂了。火焰山的土地为了使自己获赦重回天庭,不惜唆使孙悟空与牛魔王相争,并鼓动猪八戒前去助战,他自己也亲带一队阴兵参战。
以现代的眼光来解读,大大小小的神仙没有一个真正做到跳出三界看淡功利的。“无欲则刚”,只要有牵挂就有羁绊,自然也就有了软肋与把柄。佛祖尚且还有大鹏鸟舅舅,与此相比八戒牵挂高老庄的浑家、攒点私房钱简直可以忽略不计。
人是社会中的人,自然神仙也是神仙界的一份子,没有谁可以脱离环境而独立存在,那么讲点人情来往也是不可避免的。孙悟空本是个争强斗胜手下不留情的主儿,而在剿灭鼍龙怪时他却主动让猪八戒放其一马,目的是“看敖顺贤父子之情”。后来四十六回中车迟国斗法龙王帮忙降雨,又拘走羊力大仙的冷龙助孙悟空取胜;九十二回中摩昂太子率兵助阵,帮助悟空捉住三个犀牛精……可见龙王还是很领孙悟空情的。孙悟空在天上时便“闲时节会友游宫,交朋结义。见三清称个‘老’字,逢四帝道个‘陛下’。与那九曜星、五方将、二十八宿、四大天王、十二元辰、五方五老、普天星相、河汉群神,俱只以弟兄相待,彼此称呼”。除因为其本领高强外,高超的交际手段也是必不可少的。
《西游记》在佛学家看来是宗教小说,在革命者看来是为了歌颂反抗精神,在愤世嫉俗者看来是为了揭露现实黑暗,在清心寡欲者看来是为了劝诫人们要收心养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者写作《西游记》的真正意图我们已无从知晓,借古讽今、春秋笔法毕竟是古代文人最熟络的写作手段。菲立兹•惠特尼说:“对小说家而言,能始终抓住那极具魔力的兴奋感就是最大的奖励。”多年前,可能只是吴承恩脑中的灵光一闪,使其开始了这部有着大胆艺术想象作品的创作,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光怪陆离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
著名的评点家金圣叹说:“不读《水浒》,不知天下之奇。”自问世以来,上至帝王将相,下到贩夫走卒,很多都是“水浒迷”。有人说它体现“侠义之风”,有的认为其“独倡民主、民权之萌芽”,还有一时期它竟成了“诲淫诲盗”的禁书……其实,了解作者的写作主旨,离不开他生活的时代与自身生活经历。作品,是作家价值观的体现,折射出作家的好恶。所以,要相对客观地解读《水浒传》究竟是一部怎样作品,那么必须要尽可能地还原那段蒙古人建立“蒙元”政权的历史。
蒙古征服中国全国后,将其政权下的人民划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和南人4个等级,并且规定这4等人在做官、打官司、科举诸方面有一系列不平等的待遇。这样一来,不但汉族地主知识分子入仕之途基本被堵塞,而且汉族人民的生活也苦不堪言。为了加强管理,元朝统治者禁止汉人持有兵器,菜刀也要十户一把;蒙古人打死汉人只需受杖刑,赔钱便完事,而汉人杀死蒙古人,不论何种情由都要判处死刑。
在这种情形下,因受不了制度化的强盗行径,受不了上司的骄横欺凌,任钱塘县尹不久的施耐庵愤然辞官回家。可见,《水浒传》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部“发愤之作”,作者想鼓励民众以暴制暴,以牙还牙,这是一种长期受压制后的情感宣泄,这也是为什么《水浒传》中充斥着血腥和暴力。
施耐庵想通过自己的文字点燃百姓内心复仇的火种,他渴望激起汉人内心残存的那一点兽性。在人物塑造中,作者刻意塑造了像李逵这样粗野豪放、行为凶残的人物。李逵长着一副杀人放火的暴徒相,举止粗鲁,而且有着一套不合常规的逻辑,即别人不借给我银子就该打;赌输的银子要抢回;不但如此,还要抢别人的银子;杀人杀的兴起便不管是否无辜;杀人吃肉也是稀松平常……李逵身上有着当时蒙古人的影子,施耐庵塑造一个这样的人物,便是希望汉人也拿出这样一股“狠”劲儿,对推翻蒙古政权,一雪民族耻辱。
能上梁山的好汉,无一不是杀人放火的“狠”角色。孙二娘与张青买人肉包子,武松血溅鸳鸯楼,矮脚虎王英剥人心肝做“醒酒酸辣汤”,李逵炙黄文炳的肉来下酒……而且对人肉的烧法也有讲究,煮、炸、炖、蒸等样样都有,还有“盐腌”、“晾”和“做糕点”等。可见,施耐庵内心对蒙古人的恨可谓到了“喝血啖肉”的地步。将在现实中没有进行的反抗诉诸文字,过惯农耕生活温顺如绵羊的汉人到了通过武力挽救种族的时刻。相传当年有人看了《水浒传》,曾拍案大叫:“足以亡元矣!”
但是,世殊时异,时代不同,社会舆论导向便不同。在元代是一部激人奋进的民族救亡檄文,到了明代则成了“倡乱之书”。据说施耐庵弟子罗贯中在整理其遗作时将书中植入了“忠义”的成分,对原作虽是破坏,但也是挽救,否则这部著作难以问世。
“百回《水浒》,秉春秋褒贬忠奸,千古人间消块垒”,这是施耐庵纪念馆文物厅两旁门柱上对联的上联。想必对联作者诗人童斌是懂施耐庵内心的伤痛的,也曾“拳打恶霸,棒打无赖”的施耐庵用自己的笔在呼唤汉人的血性。但是,谁又能懂得一部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出现的作品想要时代变迁后继续流传的不易。文学永远不可能只是文学,因为它总是被笼罩在政治的阴影下,不管情愿或是不情愿。
莫泊桑与契诃夫虽与美国的欧•亨利并称十九世纪三大短篇小说家,由于两人对生活的审视视角不尽相同,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创作风格。莫泊桑的短篇小说,布局结构精巧,文笔自然流畅,为后世作家提供了楷模。契诃夫用他独特的叙述方法,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处理,质朴构成了清纯的文风,更增加了作品的韵味。但就是这样两位风格迥异的作家却塑造了两位有着惊人相似之处的女主人公:《项链》中的玛蒂尔德和《挂在脖子上的安娜》中的安尼娅。
玛蒂尔德和安尼娅都有着惊人的美貌。莫泊桑在开头便写道“世上的漂亮动人的女子,每每像是由于命运的差错似地,出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庭;我们现在要说的这一个正是这样”。玛蒂尔德对自己的容貌也是有着正确认识和充分自信的,在舞会上大出风头之前她便觉得“自己本是为了一切精美的和一切豪华的事物而生的”。
契诃夫笔下的安尼娅正因为自身的年轻漂亮、优雅大方,所以才有机会使她的社会地位的步步提高,也使她越来越坚信“她的笑容和漂亮的媚眼”能够为她赢来幸福。
玛蒂尔德和安尼娅都有着并不高贵的出身。玛蒂尔德出身一个清寒的工薪家庭,而母亲早逝,父亲酗酒,还曾被人扭送去见民事法官,两个弟弟还在上学的安尼娅的出身就可算是贫困了。
舞会成了玛蒂尔德和安尼娅生活的转折点。如果说玛蒂尔德在舞会前还过着普通小市民的生活的话,因为她要偿还为赔偿钻石项链而欠下的巨额高利贷。一场大出风头的舞会使玛蒂尔德的生活质量一落千丈。而舞会之后,安尼娅则凭着出众的容貌赢得了大人的青睐,她跨入了上流社会。
当然,就像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玛蒂尔德与安尼娅尽管有如此多的相似之处,但毕竟又各有不同,正是这不同,才使得两位女主人公又呈现出各自不同的光彩。
两人与丈夫的关系不同。玛蒂尔德虽然不满眼前的清贫生活,但对于作为小职员的丈夫个人并未流露出什么强烈的不满。而她的丈夫也是真心疼爱这个美丽的妻子的,尤其是在赔项链的过程中,丈夫对妻子不离不弃的爱令人动容。而安尼娅与丈夫的感情自始至终就是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两人也绝谈不上有什么真情实感。
其次,两人的性格变化有着本质区别。莫泊桑在小说开始呈现给我们的玛蒂尔德是一个有些虚荣爱面子的女人,然而当项链丢失后,她和丈夫一起担起了巨额的债务并为此付出了十年的辛苦劳动,从而成了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
而安尼娅性格的变化则截然不同。起初她爱父亲,爱弟弟,并为了爱他们毫不犹豫地嫁给了一个并不爱的人。但当安尼娅迷住了她丈夫的上司,由不幸的灰姑娘一跃成为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后,她整日“坐着三套马车兜风,同阿尔特诺夫出去打猎,演独幕戏,在外面晚餐”,将她的父亲和弟弟抛置了脑后。从“礼服上佩戴着两枚星章的大人”来拜访安尼娅那一刻开始,她不仅与她的丈夫一刀两断,也与她贫困的亲人了划清了界限。
无论在中外文学还是各国文学之间,也无论是诗歌、小说、戏剧、散文,还是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或是文艺思潮、流派和运动之间,都还存在着众多的并无影响事实联系却又十分相似的情况。通过对两部既有区别又有相似的作品的比较阅读,不仅可以领略不同作家的创作风格,更可以体会其塑造人物时对于人性的把握与展现,从而更深刻更全面的了解作品。
莫泊桑的《项链》相对于契诃夫的《挂在脖子上的安娜》更为人们所熟知,但就是这样两部作品的比较阅读,不仅可以使我们从作品本身获得新的理解,同时也提供给我们新的阅读视角,可以更好的把握作家创作的真实意图和对人物怀有的复杂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