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那些味道
作品名称:我和我的那些书 作者:赫赫赫刘 发布时间:2015-09-15 09:51:48 字数:3940
《诗经•小雅•北山》中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那么说到“吃”的最高标准自然是在紫禁城,在皇宫内院了。清代的帝后,各自有分工明确的供应饮膳的膳房;全膳为一百二十八件,平日只进半膳。另外午睡后的下午茶亦进各色细润甘沁香滑绕舌的小吃,什么果子露、奶酪、杏仁豆腐……后来民间即使有号称能做“仿膳”的店家,可东西做的并不完全地道。当初各地顶尖厨师齐聚大内,后来又随着年龄增大隐退和大清的土崩瓦解而流散各地,试想又有谁能将天下美食绝学集于一身呢?能得三四成功力已属不易,所以民间不能完全复制宫中珍馐也实属情理之中。皇城之中不但帝后、妃嫔们吃得精致奇巧,就连神武门的侍卫们宵夜吃的祭肉也叫人齿颊留香。脂凝玉、薄如纸的白肉蘸上酱油,夹在发面荷叶卷子里吃,真个叫甘腴适口,肥而不腻。作者笔下的宫中饮食,可真比影视作品中更玲琅满目,更叫人应接不暇了。
“妇女齐心亦健儿,犁锄在手皆兵器。乡分远近旗斑斓,什队百队沿溪山。”这是清代诗人张维屏长诗《三元里》中的句子,热情地歌颂了人民群众的抗英斗争。对于外国的侵略,我们要誓死抵抗,但正常的经贸往来,我们还是支持并欢迎的。《江南通志》中就记载了自康熙二十四年解除海禁以来,浙沪一带外国船舶舳舻相接。随着对外交往的加强,西餐也逐渐进入中国。北平最早的西餐馆设在药房。由于味道情调都不错,再加上来华西方人、归国华侨人数增加,京城的名流绅媛想去尝个新鲜,于是吃西餐的去处越来越多,各处也都有了自己的招牌菜。德国医院餐厅长于制作牛肝灌的肠子,现做现吃;六国饭店擅长红酒焗乳鸽,鲜香嫩滑;撷英食堂以车厘冻和杨桃冻出名;平汉食堂的俄国菜最正宗,小吃有时能有四十来样,排满一大桌……
为了更好的迎合北平顾客口味,体现“中国特色”,不少西餐馆将用餐环境加以改良,形成“中西合璧”的特色。如当时的红生名票赵子英开设的来今雨轩,是高大的宫殿建筑,室内既可用餐,又可投壶赏花,十分风雅;森隆的西餐部则全是雅座,门帘一放,便不拘于用何种方式用餐,设计十分“人性化”。
不论中餐也好,西餐也罢,要打响招牌,留住顾客,靠的还是真材实料,味道至上。冠英西菜馆鸡汤牛肉汤一清早就炖上,到晚餐时肉入汤内,入口酥溶,真可谓不惜工本,著名“鸳鸯蝴蝶派”作家张恨水便是此家常客。新华饭店虽然门头不大,但牛排都从青岛运来,货一到便通知主顾前来品尝,货真价实,深得留法博士陈绵的喜爱。
“吃”在风雅之士看来,不仅可以满足口腹之欲,还可以以此添情趣,增感情,品文化。有一类蚌,一面雪白,一面赤褐,旅美画家钱葆昂将其褪去瓷光,请名家在其中画了若干鳞介草虫,作为文房清玩;关外王张雨亭每次拜访恩师必要带上松花江白鱼、哈尔滨大螃蟹以示敬意;作者唐鲁孙偶见宋代傅肱所写《蟹谱》,爱不释手,后被世叔夺爱,至今仍怅惘不已。
古代诗人,说到“爱吃”“会吃”,大概无人能出苏轼之右。“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即便被赶出京城,也不忘鱼美笋香;“漫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他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便是后来名满天下的“东坡肉”;“纤手搓来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美人深夜作出的“馓子”,滋味毕竟不同吧。作为珍妃、瑾妃的堂侄孙,作者唐鲁孙出身贵胄,自幼出入宫廷,后又游历各地,可说是一位能吃出品味与文化的美食家。就像知名书评人王涵说的那样:“在他眼中,吃的确比天都大;至于与吃相关的政治、时事之类,没哪个能与吃饭抗衡。那种不吃而吃,自然是比我们凡夫俗子实在的每顿之吃,要高明和永久得多了。”
虽已是初春的天气,但气温一直如过山车般起伏不定。些许的和暖总敌不过阴冷的反扑,怪不得范成大感慨“料峭春寒花未遍,先共疏梅索笑”。想那以前既无温室又无大棚,花儿的开放全由气温决定,可是半点不由人。
晚上要值班,于是我便和同事一头扎进了学校附近的拉面馆,想在这里寻找些许的温暖。大碗的拉面一上桌,我便迫不及待的用手捧住,好让热量从指间传遍全身。碗口的热气也升腾起来,模糊了镜片。要在往日,我一定会忍不住抱怨其妨碍了我的视线,可在今日,却恨不得这袅袅的水汽化为云气氤氲把全身包裹住才好。几口拉面下肚,那仿佛已被冻住的五脏六腑也舒展起来,全身上下有说不出的熨帖。再吃几口,我忍不住笑了,阴冷的天里,简陋的饭馆里,一碗平时会抱怨它味道呆板的拉面,这三者组合到一起便是小幸福。拉面配料没变,做拉面的环境没变,买它的人和卖它的人都没变,变的只是吃它的天气,于是它便变得讨人喜欢起来。有人说:“要在合适的时候遇到合适的人才会幸福。”其实吃面又何尝不挑时机。韩剧《花美男拉面馆》有句很有意思的台词:“煮拉面,可以让人的心也沸腾起来,呼唤着内心深处的灵魂,给予你勇气”。煮拉面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功效,归根结底在于它契合了男主人公此时此刻的心情。日本作家伊藤贡的《一碗阳春面》中的那碗面,使母子三人咬紧牙关,互相扶持,战胜困难,度过了艰难的岁月。一碗普通的面,使负债累累的母子三人怀着“不要放弃,要努力,要好好活着“的坚定信念迎来了美好的生活。一碗普通的面,在特定的时间里改变了一个家庭的命运。蒲松龄《聊斋志异•巩仙》里写到:“袖里乾坤真个大”。后来演变成成语“袖里乾坤“,用来形容狭小的袖中能收纳天地之阴阳万物。其实碗里何尝没有乾坤,全在吃面者的一念之间。人生百味,喜怒哀乐,只要去品,总会得到些什么。
皇帝是九五之尊,天下的主宰,吃饭也是很有讲究,从北齐开始,就有专门负责宫廷饮食的机构,并一直延至清代。飞禽走兽,龙肝凤脑,只能是能叫出名的,都可以在御膳上出现。可就是这些吃尽天下美味的皇上们的味蕾,也会有在我们看来出问题的时候。“安史之乱“发生后,唐玄宗逃到咸阳县,日已过午,杨国忠亲自到市场上买来几块蒸饼,玄宗吃得津津有味。相传1278年,南宋抗元将领张世杰和大臣陆秀夫拥立8岁的赵昺为王,人称赵昺为少帝。一次与元军交战,少帝兵败,寄宿在一座深山古庙中。无奈因连年战乱,香火不旺,僧人只好将新鲜番薯叶去掉苦味,制成汤肴。少帝饥渴交加,食之精神大振,赞不绝口,当即赐名“护国菜”。想来那蒸饼再美味,不过是寻常百姓家常做法,怎比御厨们精心烹制的菜肴?那番薯叶,不过是战乱时期百姓果腹之用,即使去掉苦味,也难与宫廷珍馐相提并论。但就是这普通饭菜却引得这两位皇帝折腰,究其原因,是两位天子落难,饥寒交迫,于是平时粗劣不堪难以下咽之物也美不可言了。这也可以解释为何人们感慨现在的东西不如小时候吃到的味道好。这其中固然会有配料等的变化,但更重要是环境的改变。以前生活相对紧张,人们只能在逢年过节打打牙祭开开荤,一块糖都会回味好长时间。而现在只要有时间,天天都可以像过年一样吃,再好的东西都会吃腻。于是乎,变化的环境带来了人们心情的改变,心情的改变又影响到对食物的评价。
“只要有心,人人都是食神!”“人生不能像作菜,把所有的料都准备好了才下锅。”当我们再次回味《食神》和《饮食男女》中这两句经典台词时,越发觉得这普普通通的碗里真是别有洞天。可能真会如《爱•面子》中所说的:“吃顿好的,人生观都能改变。”
生活就像麻辣烫。内容很普通,材料很常见,它的产生只是为了让普通百姓吃起来方便而已。那碗多年前出现的麻辣烫,氤氲升腾的温暖中,扑面而来令人食指大动的气息,无法遏制的对食物的渴望,在疲劳的人们手中的它,便是一碗千金难换的珍馐。亦如我们的生活,悠闲自在只存在于想象,衣着光鲜也只是表象的靓丽。金汤匙、宝马香车……这样的生活属于电视荧屏;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投胎小能手”也离我们一个光年。可是平凡的生活要有人经营,在普通的存在也会有人欣赏。风浪颠簸中我们需要一个宁静的港湾,风雨兼程只因前方有一抹始终明亮的灯光。幸运儿们拯救了银河系,但草根们也有自己的欢乐。生活就像麻辣烫,虽然平凡无奇做法简单,但也总有自己的粉丝,自己的精彩。
生活就像麻辣烫。选择很随意,加料很大胆,它的滋味千变万化只要你高兴。喜欢素,豆腐、白菜、油菜、土豆、藕……随便加;要吃荤,各种丸子火腿任君选择;要提鲜,来点海带;要扛饿,煮点面条方便面。开吃前,还可以继续乱入辣椒麻油和蒜汁。亦如我们的生活,可以选择安安稳稳细水长流,亦可以抛却安逸艰难跋涉;可以呼朋引伴把酒言欢,亦可以远离喧嚣独守心灯;可以在柴米油盐中积累的智慧,亦可以在与强手的交锋中磨砺成熟……我们有许多选择的机会,也有很多选择的理由,无所谓对错,也无法评估定优劣。就像麻辣烫,千百位顾客,就会有千百种口味。但无论如何,我们手中的生活就是我们的选择,无法退换,只有好好走完。
生活就像麻辣烫。设想很美好,事实有出入,你的心脏要强大心理素质要过硬。可能比你晚一步进门的食客后来居上,也可能你心心念念想吃的牛丸被一扫而空,还可能你想尝试点新的口味结果却让你大失所望……没有真正的自由,也无法任意的掌控。我们可以选择的也只是店家准备好的有限的食材,它们的味道也只能品尝后才能作出判断。生活就像麻辣烫。谁也不能预见明天参透未来,只有投身其中亲自经历,才能感受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多姿多彩。
生活就像麻辣烫。它平凡,但不乏喜爱者;它丰富,荤素搭配毫不违和;它多变,每个人有自己的喜好有自己的选择。被列宁称为“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的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那么我们也可以说,我们也不会吃到两碗相同的麻辣烫。菜的新鲜度,厨师烹调的火候,我们的心情,甚至我们旁边坐着的那个人,都使得那碗麻辣烫有了不可复制的独特性。
生活就像麻辣烫,很多东西都像麻辣烫。不管如何,选择时请斟酌,拿到后请珍惜,因为它承担着你满满的期许,不会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