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春《三秦演义》第九十三回 西安事变扣押蒋 八年抗战日寇降
作品名称:三秦演义 作者:吉春 发布时间:2014-09-01 21:44:28 字数:9388
第九十三回西安事变扣押蒋八年抗战日寇降
蒋介石(1887-1975),中国近代史中一个曾叱咤风云的人物。
1887年生于浙江奉化,原名瑞元,学名志清,后改名中正。
蒋介石的祖父蒋玉表盐贩出身,日子有天,生意愈做愈大,到了晚年就在镇上开设玉泰盐铺,售卖油,盐等各样集货.。
其子蒋明火(即蒋介石生父)将盐铺业务推至顶峰,在当地算是薄有势力了。
蒋明火原配徐氏,1877年生蒋介卿,于父亲在1895年死后掌理玉泰盐铺的业务。
徐氏不久便仙游,蒋明火遂取其副手王贤东之堂妹王采玉为填房,她就是蒋介石的生母。
蒋介石尚有一弟二妹,大妹瑞莲,二妹瑞菊,但不数日便夭折,三弟瑞青,养到三岁又死了。
方才谈到蒋介卿于其父死后掌理玉泰盐铺,话说蒋介卿为人,生性暴躁,仗势凌人,。
他平生有三好,一好嫖妓,二好骂人,三好赌博,于当地风评不佳。
又曾多次与王氏吵架,母子关系日渐疏远,但饶是如此。
蒋介石于日后对其兄长仍是照顾有加,他先后保荐其兄长出任广东省英德县县长,淅海监督等等,但每次他甫上任,总是招来一连串恶名,贪赃枉法,治事无能。
蒋介石最后于决定不再让兄长为官,就让他在故乡当土皇帝,蒋介石是一个十分传统的人,伦理观念对他来说是十分主要的,但他身为一党的高层,是否该以身作则呢?
以往中国有"荫任"制度,一人当朝,全家皆有机会当官,对我们来说真的遥不可及!
叙蒋介石生平,当然不能不提他的女人,蒋介石前前后后合共有四个太太:第一位毛福美,第二次姚怡诚,第三位陈洁如,第四位就是广为人所熟悉的宋美玲。
蒋介石于1901年娶奉化岩头村人毛福美为妻,1910年生蒋经国,他们这时感情尚算稳定,但当蒋介石出外念军学以后,长年都不在家,与妻子聚少离多,感情渐渐便转淡,加上自己在外花天酒地,对妻子日益疏远。
当他在1913年娶娘姨出身的姚怡诚为侧室后,便对妻子更加冷淡了。
姚怡诚并无所出,但她代养蒋介石密友戴季陶之子,(戴季陶为日裔人士,抗战后被逐出中国)是为蒋纬国,姚根本没有文化可言。
蒋介石看她不起,不久又搭上苏州女子陈洁如,对姚怡诚也就疏远了。
陈洁如文化层次比毛、姚二人都高,加上会说俄语,自然深得蒋介石喜爱,带她穿插于社交圈中。
其实陈蒋二人根本不可算是夫妻,充其量只可说是恋人,当他开始和宋美龄亲近后,曾给陈十万大洋,促她到美国"深造",这段感情也就不了了之。
最后要说的是宋美龄,宋美龄是一个既好面子,而又富于权力欲的人,从以下事件可以略知一二。
当初宋美龄下嫁蒋介石,提出一个条件,就是要他与元配毛福美,侧室姚怡诚,陈洁如脱离夫妻关系。
而她也与原男友刘纪文割绝友谊之爱,几经一番"波折",二人终于正式结婚。
又,宋美龄强烈要求蒋介石给她一个正式名份好使她成为真正的夫人。
蒋介石儿时在凤麓学堂学习,到年长一点,到宁波法政学堂读书,毕业后期当执业律师,1906年考取淅江武备学(长)堂,在那里念了一年。
1907年加入同盟会,和陈其美、张静江结为八拜兄弟,入保定全国陆军速成学堂。
1908投考在日本设立的振武军校,留学日本,读了两年后毕业,当了半年多工兵。
1910年日本振武学校毕业后,入日本陆军第十三师团第十九联队为士官候补生,受到了日本军国主义思想强烈的影响,辛亥革命后追随孙中山,曾参加反对袁世凯的活动。
1911年回国参加杭州起义,旋在沪军都督陈其美部任第五团团长。后在上海证卷交易所做生意。
1922年6月在广州随侍孙中山在永丰舰上讨伐叛军陈炯明。
1923年春任广东军政府大本营参谋长。同年8月率“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赴苏联考察。
1924年回国后参加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任黄埔军校校长,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
灭商团叛乱后任广州卫戍司令。
在东征陈炯明叛军时任东路军总司令。
1926年先后制造“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打击共产党和革命势力。后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主席,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主席。
1927年2月18日进占杭州;
3月22日攻占上海;24日攻占南京;
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利用青红帮打死打伤工人纠察队300余人,制造惨案;
18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南京国民政府,与武汉政府相对立;
5月15日至22日,国民党召开二届二中全会,蒋介石等提出“整理党务案”,限共排共。
6月4日,国民党中央执委临时全会通过北伐案,5日任命蒋介石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
7月1日,发布北伐动员令;
4日,国民党中央通过《北伐宣言》;
9日,国民革命军在广州举行北伐誓师大会。
9月,蒋介石赴日本寻求国际支持,盈得日、美允许;
10月10日攻克南昌;
11月4日攻克九江。
11月10日请蒋复职;
16日南京政府下令缉办汪精卫等人,汪派鸟兽散;
北伐胜利后,任南京政府主席。
取得中原大战的胜利,击败冯玉祥,阎锡山,通过张学良的东北以后,蒋介石在形式上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1928年1月9日,蒋通电复职;
2月上旬,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上,选举谭延闓为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为军委主席,会后蒋又出任中央政治会议主席,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分别任一、二、三、四集团军总司令,由蒋节制;
4月9日,蒋介石向各集团军下达总攻击令,第二次北伐展开;
6月3日,张作霖败回东北,4日晨在皇姑屯被日军炸死;
15日京津被国民党和平接管,南京政府宣布“统一告成”,北洋军阀统治结束。
10月3日,国民党中常委会通过《训政纲领》;
8日和18日、19日决议任蒋介石为国民政府主席,兼海陆空军总司令;
行政院长谭延闓,副院长冯玉祥;
立法院长胡汉民,副院长林森;
司法院长王宠惠,副院长张继(政府委员);
考试院长戴季陶,副院长孙科;
监察院长蔡元培,副院长陈果夫;
李宗仁为军事参议院长,李济深为参谋部长,何应钦为训练总监部长;
阎锡山为行政院内政部长,王正廷为外交部长,冯玉祥为军政部长,宋子文为财政部长,王伯群为交通部长,孙科为铁道部长,孔祥熙为工商部长,易培基为农矿部长,蒋孟麟为教育部长。
接着,南京政府举行了全国经济、财政、教育等会议,颁布和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编造全国军队,统一财政、交通,收回关税自主权,公布《中华民国土地法》、限租护佃、耕者有其田,外交上与英美解决南京惨案、与日本谈判济案、改订新约、废除领事裁判权等,不同程度地扩大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增强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威望。
12月29日,张学良、张作相、万福麟联名发表易帜通电,宣布奉天、吉林、黑龙江、热河四省服从国民政府,遵行三民主义,悬挂青天白日满地红国旗,至此全国实现统一。
1929年3月15日至28日,国民党三大召开,确定孙中山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建国大纲及地方自治开始实行根本法,恢复西山会议派党籍案,处理酿成广州共变案人员,开除李宗仁、白崇禧、李济深反叛中央案的党籍,选举中央执监委员。
3月26日,蒋介石下令讨伐桂系;
6月下旬攻占桂林等,任命俞作伯为广西省政府主席,桂系以失败告终;
10月,冯玉祥的西北军讨伐蒋介石,11日蒋下讨伐令;
至11月,阎锡山按兵不动,冯军失败。
1930年5月12日,国民会议通过《训政时期约法》;5月至10月,中原军阀混战。结果,冯军被消灭,阎军龟缩山西,桂系退回广西,蒋介石雄霸天下。
12月后,国民党对工农红军三次军事“围剿”均遭失败。
1931年9月8日,日本侵华战争爆发;
12月15日,蒋介石发表下野通电;
22日至29日,国民党宁、沪、粤三方中央执监委在南京召开四届一中全会,通过《中央政治改革案》,改组南京政府,选举林森为国民政府主席,孙科、张继、伍朝枢、戴季陶、于右任分别任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院院长。
1932年1月24日,孙科内阁辞职;
29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决定抵抗日本侵略,任命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张学良为军事委员;
2月6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成立;全国人民积极支援淞沪抗战;
3月,蒋介石重任军委委员长,形成蒋主军、汪主政、蒋汪共管党的局面。
蒋介石指使贺衷寒、戴笠组织“中华民族复兴社”,后扩充为“军统”特务组织网络。
在此之前,蒋已授意陈果夫、陈立夫将“浙江同志会”扩大改组为“中央俱乐部”,即CC系,形成庞大的“中统”特务组织网络。
3月9日,日本扶持溥仪为“满州国执政”,10日郑孝胥为总理。
1933年7月至1934年7月,仅中统特务捕杀共产党员达4500多人。
1934年2月19日,蒋介石发起新生活运动;
11月国民党中央通过“尊孔祀圣”决议,南京政府规定孔子生日为国定纪念日。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纠正“左”倾错误路线,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11月12日至23日,国民党五大召开,选举胡汉民为中常委主席,蒋介石为副主席,政委会汪精卫主席,蒋介石为副主席,林森为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任行政院长,孙科为立法院长,居正为司法院长,戴季陶为考试院长,于右任为监察院长。
1935年底至1936年春,构筑国防工事,修筑战备交通线,作抗战准备。
1935年8月至37年7月,国民经济恢复并取得成绩。
1936年12月11日晚间,张学良和杨虎城分别召见东北军和十七路军高级将领,宣布第二天清晨进行兵谏。
12月12日晨5时,张杨发动兵谏,东北军到临潼的华清池捉蒋,蒋从卧室窗户跳出,摔伤后背,躲在一块大石头后面,被发现活捉,十七路军还扣留了在西安的陈诚、邵力子、蒋鼎文、陈调元、卫立煌、朱绍良等国民党军政要员,邵元冲等人遇难。西安事变爆发。
当天,张杨向全国发出了关于救国八项主张的通电,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救国。停止一切内战。立即释放上海被捕的爱国领袖。释放全国一切政治犯。开放民众爱国运动。保障人民集会结社一切政治自由。确实遵行孙总理遗嘱。立即召开救国会议。
南京中央于当晚十一点半,召开中常会及中央政治会议联席会议,决议夺张学良本兼各职,交军事委员会严办。会议最后决定剿抚并用,一面以何应钦为讨逆军总司令,一面以于右任为陕甘宣抚大使。日本报道西安事变。
12月12日晚间,宋美龄在上海初闻西安发生事变之际,就想到澳籍友人端纳是生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斯峪的记者,他一生的事业在中国,曾赞助过中国的辛亥革命,后来又成为北京北洋政府的客卿﹔曾为张作霖父子的谋士,与张学良交往密切,也是蒋中正的好友。蒋夫人请端纳到寓所,与孔祥熙共商,端纳对于西安一行,认为义不容辞,当晚,即随同宋美龄乘夜车前往南京。
12月13日晨八点,宋美龄致电张学良,告知端纳拟飞西安,端纳亦同时电告张。
12月16日,国民政府劝诫张学良投降无效后,中国各界函电交驰,要求讨伐,遂由政治委员会决议派何应钦为讨逆军总司令,刘峙为讨逆军东路集团军总司令,顾祝同为西路集团军总司令,分别集结兵力,由东西双方同时向西安进行压迫。空军随即展开轰炸西安近邻城市,并逐渐转向西安。张学良乃允许拘扣的蒋鼎文先返回洛阳,请国军方面暂停军事行动,避免冲突升级。
12月17日,原执意杀蒋的中共,得到斯大林指示:坚决要求释放蒋中正。同时苏联消息报、真理报也公开支持蒋中正。经内部争辩后,中共最后决定服从斯大林指示,遂派周恩来到西安参与西安事变的协商。
西安事变后,宋美龄写给蒋介石的信12月22日,随后端纳全力周旋,宋美龄、宋子文等到西安。在飞机上,宋美龄把手枪递给端纳,说:“如果叛军对我有任何不礼貌行动,你可用此枪立即将我枪杀”。张学良、杨虎城去机场迎接,下机后,宋美龄与张学良说:“汉卿,这是我的东西,就不要再检查了把?”张学良马上说:“夫人,岂敢!岂敢!”张、杨与宋子文、宋美龄举行了会谈。后由张学良本人陪同宋美龄和端纳往见蒋。
12月23日,双方在张公馆西楼二层开始正式谈判,蒋方由宋子文,西安方面由张学良、杨虎城、周恩来三人出席。西安方面再次提出六条主张:1,停战,撤兵至潼关外;2,改组南京政府,排逐亲日派,加入抗日分子;3,释放政治犯,保障民主权利;4,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5,召开各党派各界各军救国会议;6,与同情抗日国家合作。
但23日晚,张学良得知中共不希望公开“三位一体”的表示后,情势急转直下,原本“要蒋接受并保证实施(六项条件)”改成只要两宋担保即可;把“先撤兵、先放人(七君子)”改成了只要蒋下令撤兵即可;而要蒋承认西北三位一体的军政组织一条则根本取消。
据周恩来报告,12月24日,蒋中正针对西安方面六项主张作了如下口头答复,即:1,下令东路军退出潼关以东,中央军决离开西北。2,委托孔、宋为行政院正副院长,责孔宋与张商组府名单。蒋决令何应钦出洋,朱绍良及中央人员离开陕甘。3,蒋先回京,后释放爱国七领袖。4,联红容共,蒋主张为对外,现在红军苏区仍不变,经过张暗中接济红军,俟抗战起再联合行动,改番号。5,蒋意开国民大会。6,他主张联俄联英美。但蒋介石的回忆和国民党史料中并无这六点答复的记录。
蒋没有意愿为他的承诺签订任何协议书,东北军和西北军有部下向张学良反应不满,称:“我们提着脑袋给你干,怎么到最后连个签字都没有?”张回道:“你们政治觉悟没我高,蒋介石虽然被捕,但是其政治实力还在,现在既然我们要放他,要把他捧为领袖,那么逼他签字,他到时还会反悔,现在要一个君子协议也很好。”
张学良的这个提议遭到了中共中央的反对。12月24日深夜,中共中央致电周恩来,陈述了关于放蒋条件的指示。指示中提出,必须坚持以下三个条件才能放蒋:1,全部中央军首先撤出潼关。2,南京及蒋通过公开的政治文件宣布国内和平,与民更始,不咎既往,并召集救国会议。3,开始部分地释放政治犯。接到中共中央电报后,杨虎城转而积极赞同中共的主张,但张学良却不以为然。25日下午周恩来又企图劝说张学良接受中共中央的放蒋条件,但却意外地得知,张学良已经亲自护送蒋介石前往机场。
12月25日下午,蒋中正乘飞机离开西安,张学良亲自陪同。当日抵洛阳。离开西安前,张留下手令,把东北军交给杨虎城指挥。
12月26日,蒋中正抵达南京,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张学良被扣留。
1937年2月15日至21日,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召开,放弃“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国共合作抗战形成。
7月7日,芦沟桥事变发生,全民族奋起抗战;
8月13日,上海抗战;
8月22日,国民政府军委正式发布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25日,中共任命朱德、彭德怀为正、副总指挥,下辖115、120、129三个师,林彪、贺龙、刘伯承分别为师长,共32000余兵,开赴华北抗日前线。
八路军从芝川东渡黄河
芦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向全国发表了抗日宣言;7月15日,中国共产党宣布两党合作宣言;8月22日至25日,在洛川会议上中共中央提出“抗日救国十大纲领”;8月25日,朱德、彭德怀就任八路军总司令、副总司令,随即,八路军兵分两路,东进抗日。
9月8日,星期三,天气晴朗,朱德总司令、政治部主任任弼时、副主任邓小平、副总参谋长左权等率八路军总部,赴韩城芝川,准备从“夏阳古渡”去山西抗日。
中共陕西省委特派员和省委交通联络员王筠沿途发动师生和群众,热烈欢迎,并且在戏楼、碑上、墙上贴满了“欢迎救国救民的红军”、“欢迎抗日红军”、“红军是抗日的先锋队”、“红军是人民的军队”等标语。
国民党韩城县县长王文光,也带人马到马陵庄支应八路军,在这个县长的想象中,朱总司令一定是骑着高头大马、前呼后拥、威风凛凛。但是眼看大军快过完了,还不见朱总司令。于是,他向一位八路军战士打问,战士说:“朱总早就过去了,就是前边背锅的那位。”
王文光听后愕然不解地自语道:“怎么会是那个背锅的?”
129师和115师的官兵来到芝川后,分别宿营在芝川镇、柏香村、吕庄、东少、西少等地。八路军一进村就向群众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教唱抗日歌曲,为群众担水扫院,拉土垫圈,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群众把一篮篮大红枣送给同志们吃,指战员坚持先付钱后吃枣;子弟兵借用群众的床板,用后立即归还,损坏的东西赔钱。
9月15日前后,八路军开始从芝川东渡黄河,临出发前,朱总司令把部队有关领导和船工队长召集在一块开会,对船工队长们说:“现在我把渡河的一切权力交给你们,过河时部队坚决听从你们的指挥。”又对部队同志们说:“军令如山倒,水令更比军令严,我们的一切行动都要服从命令听指挥。”
船工们看到朱总司令这样信任他们,便纷纷表示:“部队首长这样相信我们,我们一定要保证同志们的安全,胜利完成渡河任务!”
芝川渡口的河面10多里宽,河水深浅不一,艄公站在船楼上细观水情,详察风浪,不时发出“左舵”、“右舵”的水令,闯过一个个险滩,战胜一次次恶浪,一批批将子弟兵安全送到东岸。每当船工们把子弟兵送到对岸后,部队负责同志便一一给船工发工钱,并叮咛说:“这钱是给你的,不是给船主的!”
船工们拿着钱,感动地说:“自古以来,还没见过这么好的军队!”
八路军东渡后,由山西荣河县(今万荣县)到达侯马,乘火车经太原,于9月22日驻扎在晋北前线的五台山南茹村。25日首战平型关,取得了歼故坂垣师团千余人的第一个大胜利。
十月初,贺龙、甘泗琪、陈赓等首长又率领一二0师从铜川到达韩城,筹集了100多船只,然后从芝川东渡抗日……
朱总背锅
一九三七年九月八日,是个星期三,天气晴朗。
朱德总指挥率领八路军一二九师、一一五师,迎着晨曦,从合阳县城向韩城芝川前进。过了天险太枣沟,入了韩城境。这儿的民众对红军较了解,沿路戏楼、碑碣、墙壁上贴满了欢迎的标语:“欢迎救国救民的红军”、“欢迎抗日红军”、“红军是抗日的先锋队”、“红军是人民的军队”……人们似乎还不知道红军改名八路军了。
当时,是国共合作的抗日时期,国民党韩城县县长王文光,也奉陕西省政府命令,支应八路军东渡抗日。
他得知朱德总指挥率大军从韩城芝川东渡的消息后,便带领一班人役到司马迁祠南边的马陵庄迎候。
在王文光的想象中,朱总一定是骑着高头大马,周围有前呼后拥的护兵,是个威风凛凛的大人物。
他在马陵道旁等候多时,不见朱总这个大人物过来。眼看大军快过完了,还是不见他想象中的人物过来。
王文光等到最后一个八路军战士过来,忙上前问道:“武士,请问哪位是朱总?”
八路军战士手向前边一指:“朱总早就过去了,就是前边背锅的那位。”
王文光听后,愕然自语:“怎么会是那个背锅的呢?!”
平型关大捷
八路军115师于1937年9月25日在平型关附近伏击日本第5师团21旅团辎重队525人和日军第六兵站新庄自动车队392人加平型关主战场下来的日本伤兵100余人,击毙日军1000余人的战斗,这是中日开战以来中方取得的第一次完胜。这次胜利打破了日本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振奋了全国人心,加强了全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念。同时通过此次战斗,八路军进一步明确了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才是唯一正确的战略方针。
9月24日晚,115师3个团冒雨在平型关歼灭日军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辆,大车200余辆;
10月2日,将南方8省13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中共任命叶挺为军长,项英为副军长兼政委,下辖4个支队,共1万余兵。
11月18日夜,日军枪杀烧焚南京国民57400余人!
1938年1月17日,国民政府改组军委会,蒋介石仍为委员长,何应钦为参谋总长,下设军令、军政、军训、政治四部。
将全国划分8个战区:
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平汉路方面;
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山西方面;
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苏浙方面;
第四战区司令长官何应钦,两广方面;
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津浦方面;
第八战区由蒋介石兼任、朱绍良副之,守备甘宁青地区。
武汉卫戌总司令部,陈诚为总司令;
西安行营,蒋鼎文为主任;福建绥靖公署,陈仪为主任。
3月29日至4月1日,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在武汉召开,通过《抗战建国纲领》等议案,国民党实行总裁制,蒋介石、汪精卫被选为正、副总裁,还决定组织三民主义青年团。
4月7日,台儿庄战役结束,歼日寇11000余人,摧毁日军两个精锐师团;
4月12日,国民政府公布《国民参政会组织条例》;
10月25日,武汉失守。
12月19日,汪精卫叛逃越南河内,29日公开投靠日本。
1939年至41年,进行南昌、随枣、枣宜会战,两次长沙会战,桂南会战,上高战役,中条山战役。
1940年3月,伪中央政治会议,由汪精卫任伪国民政府代理主席,行政院长,陈公博任立法院长,温宗尧任司法院长,梁鸿志任监察院长,王揖唐任考试院长,王克敏任华北政务委员长。
1941年1月4日至6日,国民党调集7个师8万兵力,埋伏围剿新四军,称“皖南事变”,取消番号,将叶挺交军法审判。
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
12月7日,日海军偷袭美军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8日,国民政府对日宣战。
1942年1月,苏美中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共同行动宣言(即《联合国家共同宣言》),蒋介石被任命为盟军中国战区(包括中国、越南、泰国、缅甸北部)最高统帅。
2月下旬,10万远东军,由罗卓英、杜聿明任正副司令长官,史迪成兼任总指挥,陆续开进缅甸抗日。
1942年到1944年春,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不断发动攻势,占领了许多岛屿,切断了日本与南洋的海上交通线。
1944年,国民党统治区掀起广泛的人民民主运动。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七大,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书记处主席;
5月5日至21日,国民党在重庆召开六大,选举蒋介石为总裁,拒绝成立联合政府。
7月17日,苏、美、英三国首脑在柏林附近的波茨坦举行会议;
26日以中、美、英三国发表对日本问题的《波茨坦公告》;
8月6日,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第一颗原子弹,遭难的17万人;
8日,苏联对日宣战;
9日美国又在长崎投下第二颗原子弹,死伤7万人;
30日,苏军已歼俘日军674万人,解除70多万关东军武装。
8月14日,日本天皇裕仁决定接受菠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
15日,日本广播裕仁《停战诏书》;
16日,日本天皇下令日军停止战斗;
9月2日,日本外相重光葵和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在东京湾美舰“密苏里”号上向同盟国代表正式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
9月9日,侵华日军最高指挥官陆军大将冈村宁次在南京向中国政府代表陆军总司令何应钦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
中国远征军
中国远征军在8年抗战时,曾2次被派遣至缅甸协助英国作战,以支援英国在缅甸殖民地对抗日军入侵。远征军在作战期间曾经缔造“仁安羌大捷”,但仍无法遏止英军在当地的全面战败。最后远征军部分退回云南,部分撤退到印度,死伤人数高达10万多人。
抗战期间,远征军先后在缅甸北部密支那、滇西腾冲及龙陵等战场与日军展开作战,最后英国成功收复缅甸,奠定二次大战胜利先机,其中远征军功不可没,而英勇的作战事迹也备受同盟国推崇。
由于二次大战期间属于英国殖民地的缅甸西邻印度、东邻中国西藏与云南,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而滇缅公路更是中国接受外国援助的重要道路,历经多次协商后,中华民国与英国在重庆签定《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共同成立军事同盟。
1942年日军开始进攻缅甸,并攻入缅甸东部重镇,同时企图拦截滇缅公路的物资补给,由于日军在缅甸数量远大过英军,最后英国依协定向中国请求支援,中国派出10万远征军前往缅甸协助作战,历经2次远征,最后成功阻止日军入侵缅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