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春《三秦演义》第八十七回 鸦片战争欺中国 太平天国入陕西
作品名称:三秦演义 作者:吉春 发布时间:2014-08-23 17:41:43 字数:8674
第八十七回 鸦片战争欺中国 太平天国入陕西
1840年11月29日,琦善来到广州,取代了林则徐两广总督的职务。
琦善一到广州,就替英国人“伸冤”。
他把广州各级地方文武官员招来,神气十足地宣布:“本大臣奉皇上御旨,前来办理因禁烟不善招致战祸的事务。”
他奴颜卑膝地说:“义律先生,我来广州所做的事情,您都看见了。我们希望中英两国永久和平相处,自由贸易,互通有无。”
义律这个诡计多端的家伙,早已看出琦善软弱可欺,便威胁道:“英中是否休战,要看总督大人是否有谈判的诚意。”
接着便提出了停战的条件:“这次战争,我方所造成的一切损失,贵国必须赔偿。仅鸦片损失费就有六百万元。另外,还要割让香港给我们,以利英中贸易。"
几天以后,义律为了向琦善施加压力,又挑起战争,派兵进攻沙角炮台。
沙角炮台守将陈连升,和他的儿子陈长鹏率领六百名士兵,与好几千英国侵略者展开了殊死搏斗。
由于众寡悬殊,援军迟迟不到,最后终于全军覆没。
琦善一看英军又重新开战,就慌了手脚,他惊慌失措地命令道:“快,快传我的命令,各炮台立即撤兵,不准与英军交战,违者斩首!”
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2月20日,英国侵略军向虎门炮台发起了攻击。
62岁的关天培亲临炮台,与侵略军进行了殊死搏斗,击退了英军多次进攻。
26日下午三点多钟,英国侵略军集中了几百门大炮,对虎门炮台进行了狂轰滥炸,整个虎门炮台弹雨横飞,一片火海。
这一天,关天培和四百多名将士全部战死。
道光皇帝十分恼怒,立即下令逮捕了琦善,查抄了他的家产。另外,严令奕山火速带兵讨伐英军,并声称任何人不准再提与英国通商,中英两国又进入了交战状态。
英国政府见清朝政府正式向他们宣战,便派遣陆军少将郭施、海军提督巴尔克,率大军增援。定海的英军也奉命集结到广东。
英国兵船五十六艘,一半停泊在香港,一半进入虎门。
英国侵略军占领四方炮台以后,用大炮猛轰广州城。
这时,奕山惊慌失措,抱着脑袋到处躲藏,语无伦次地命令道:“快,挂白旗,快挂白旗!”
广州城上竖起了白旗,英军的炮声才慢慢停息下来。
奕山立即派广州知府余保纯,向郭施送交降书。
这一仗,历时七天,英国方面投入了步兵和炮兵二千四百人,战死十四人,负伤九十一人;清军投入三万五千人,死伤不计其数。另外英军掠夺了十三洋行。洋行是清朝政府对外贸易机构,被抢以后,全部破产。
5月31日凌晨,一支五,六千人的群众武装,手持锄头、铁锨、菜刀、长矛和土枪等武器,向英军盘踞的四方炮台发起了佯攻。
驻守在四方炮台的英军司令卧乌古立即率领二千多名侵略军应战。
不一会,群众武装假装战败。卧乌古一看群众武装败退下去,便命令英军追击。这支群众武装且战且退,把英军引到了牛栏岗附近。
这时,突然锣声四起,漫山遍野的武装群众以排山倒海之势向敌人冲杀过去。
只见三星旗迎风飘扬,令旗指向哪里,人民群众就杀向哪里。
英国侵略者吓得丧魂落魄,鬼哭狼嗥,溃不成军。
英军少将毕霞,一看情况不妙,扭头便跑。一个叫颜长浩的农民,一眼就盯上了这个家伙,他手执长矛紧追不放。
毕霞身穿军装,脚登大皮靴,跑起来很不方便,终于被颜长浩追上一枪刺死。
这时,另一个农民端起一支刚缴获来的详枪,把英军的旗手伯克莱一枪击毙。
直到晚上,义律派兵增援,卧乌古和他的残部才突破重围,侥幸逃命。
三元里人民在这次战斗中,消灭敌人二百多人,击毙一名少将和两名校级军官,还俘虏了十几个敌人,缴获大炮两门,这辉煌的战果,胜利的喜讯,传遍了四方。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却揭开了反帝斗争的序幕,以他们可歌可泣的光辉业绩,载入史册。
英国侵略军占领了宁波等城。
接着进入长江,向南京进发。
1842年(清道光二十二年)8月29日,耆英根据道光皇帝的命令,在英国军舰上与英国正式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及附件规定:英国割占香港;中国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赔款二千一百万元等等。《南京条约》签订后,美国派三艘军舰到澳门,强迫清政府在澳门附近的望厦村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美国获得了《南京条约》及附件的规定的一切特权和利益,并增添了许多新的条款,其中最突出的是“利益均沾”的最惠国待遇,这就是说任何国家侵略中国得到特权利益美国都要同样享受一份。继英美之后,法国也迫使清政府订立《黄埔条约》,取得了中英、中美条约中的全部特权利益。
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是一个闭关自守的封建国家。
鸦片战争把中国的大门打开了。
接着,美国、法国、俄国等列强,也用武力强迫中国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卖国条约。
从此以后,中国由一个拥有主权的封建国家,变成了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
这就是我国近代史的开端。
1850年(道光三十年)2月,道光皇帝病死。由他的第四子奕讠宁(zhu,读主)即位。
洪秀全(公元1851年~公元1864年太平天国)
1851年1月11日(农历十二月初十日洪秀全诞辰),拜上帝会在广西桂平金田村正式宣布起义,讨伐清廷,建号“太平天国”。
12月17日,洪秀全下诏分封五王: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列一等;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正(昌辉)列二等;翼王石达开列三等。“以上所封各王,俱受东王节制”。又封秦日纲为天官丞相,胡以晃为春官丞相。有功将士均晋升官职。
12月21日,杨秀清托天父下凡,夜审私通清军的太平军军帅周锡能,次日处死。
1852年2月3日,颁行天历,以金田起义之年为太平天国辛开元年,本年为太平天国壬子二年。规定一年为三百六十六日,单月三十一日,双月三十日。
1月太平军克安,4月围桂林,6月破全州、占道州,8月占梆州,9月围长沙,12月占岳州、汉阳。
1853年1月初占武昌,2月沿江东下,克九江、安庆。
3月19日,在林凤祥指挥下,太平军用地雷轰塌南京北城仪凤门城墙,斩钦差大臣两江总督陆建瀛;20日,太平军大队自聚宝门、水西门、旱西门入城,攻占南京内城;21日,太平军挨户搜查清兵等;22日,东王杨秀清布告,劝谕人民归顺天王,各门户写着“人人拜上帝,个个上天堂,快来快来拜上帝”等标语;23日,太平军闭城门编户口;29日,天王洪秀全进南京,以两江总督衙门为天王府,建都南京,改名天京。31日太平军占镇江。
4月1日占扬州,27日英使访南京;5月太平军北伐、西征;10月占汉口、汉阳;12月法使访天京,太平军退出扬州。岁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宣布一切土地和财富都属于“皇上帝”所有,确定“凡天下之田,天下人同耕”和“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平均主义原则,田分九等,不论男女,按人口分田,好坏各半。
1854年1月,太平天国开科取士,太平军克庐州;3月,北伐军退据阜城;5月占高唐州。
1855年经湖口、九江、广济之战役,11月石达开入江西。
1856年9月2日,因杨秀清上逼洪秀全、下压有功之将,韦昌辉杀杨秀清,天京变乱。石达开责韦昌辉出走,韦昌辉又杀石全家。天王洪秀全与内外官兵同诛韦昌辉,命石达开与安王洪仁发、福王洪仁达同理政事。
12月,清军陷武昌、汉阳。
1857年1月,豫天侯陈玉成、地官副丞相李秀成在皖北安庆枞阳商定战略,决定出奇兵制胜。占无为州、庐江、舒城、六安、正阳关、霍邱、英山等。
5月末,翼王石达开因天王洪秀全疑忌而私离天京,带10多万太平军分裂,远征四川,自立一国。14日兵败乞降,6月13日入清营,25日石达开在成都被杀。
7月,陈玉成大破鄂军。
12月,李秀成退出镇江。
1858年1月,天京再困。9月陈玉成、李秀成二破江北大营,11月又在三河大败湘军。
1859年3月,陈玉成联合捻军在庐州击溃清军。
4月,洪秀全族弟洪仁玕自香港抵天京,被封干天福,又进封义爵加主将、开朝精忠军师顶天扶朝纲干王,总揽政局,从立法、用人、改历、改教等提倡“文以纪实”,加强中央领导。
1860年5月,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再解天京之围,洪秀全派李秀成东征苏、常,占苏南大部地区,首攻上海。
太平军定都后,咸丰皇帝谕令全国10省、43名在籍官僚为督办、团练大臣,大办地主武装镇压革命。
与此同时,命钦差大臣向荣、琦善在孝陵卫和扬州建立了围困天京的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扫清了天京外围。
但从下半年开始,由于太平天国内部发生分裂,形势急转直下,加之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革命终被咸丰帝镇压下去。
公元1861年(咸丰十一年)8月22日,咸丰皇帝在承德病逝。
公元1862年(同治元年),文宗的长子载淳即位,是为穆宗。即位时,只有6岁,由其生母慈禧太后掌管国政。同治帝即位后,她被尊为皇太后,因为她居在西宫,故称为西太后;又因她的徽号是慈禧,所以又称慈禧太后。
太平军两次远征陕西
同治初年,太平军两次远征陕西。
安庆失守,英王陈玉成退守庐州后,派扶王陈得才、启王梁成富、遵王赖文光、枯王蓝成春,率3万多太平军,远征陕西。1862年(同治元年)一月,陈得才等从庐州出发,经河南新蔡、南阳、内乡,破富水关,进入商洛地区,再经商南、山阳、镇安、孝义、洛南等县,五月初,越过秦岭,出子午谷,抵达西安城南30里的尹家卫(今长安县引镇)。陕西巡抚英棨急令副都统乌兰都、参将阿扬阿、游击孟柏林率清军堵剿。太平军在三兆、杜曲大败清军。乌兰都率残兵逃入城内,西安城四门封闭。正当太平军进围西安之际,陈得才接到了庐洲英王失利的消息,改变了进占西安的计划,率军东撤,回援英王。太平军经蓝田,二十三日攻克渭南,二十五日抵华州,又接到英王被捕的消息。太平军为搭救英王,不分昼夜,兼程东下,五月三十日出潼关,进入河南。到达河南新安时,六月四日,清廷在延津杀害了英王。曾国荃已包围天京,陈得才决定继续东下,回援天京。进抵孝感、黄陂后,受到清军阻击,无法前进,返回河南。十一月进至湖北陨阳、房山等地。1863年一月,陈得才率10万太平军再次进入陕西,一月十九日,攻克平利县,太平军“一路滔滔,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连克兴安、紫阳、汉阴、石泉等县,直逼汉中府城。
早在太平军进入汉中地区之前,李蓝起义军已入据汉中,并在洋县建立了临时政权。蓝大顺主动让出了洋县谢村以西地区,作为太平军的基地。两支义军成犄角之势,共同抗清。三月六日,两支义军联合围攻汉中府城。清廷派记名提督萧庆高、总兵何必胜率2万多人救援,被太平军歼灭。太平军围困汉中府半年之久,十月二日,攻破汉中,六日,又占领城固。
正当太平军在陕南取得辉煌胜利时,天京危急。1864年一月下旬,陈得才接到天王洪秀全诏旨,命令全军东返,解救天京。二月十三日,陈得才率20万大军再次东下。太平军进至湖北东部时,天京已陷落。回援无望,士气低落,徘徊在鄂皖交界。十一月,在黑石渡战败,陈得才服毒自杀。
太平军两次远征陕西,正值太平天国已走上迅速失败的道路,显然远征的战略目的是为了广招兵马,补充和发展革命力量,挽救革命危机,这是太平天国后期的重大战略决策。两次远征陕西,太平军有了很大发展,由原来3万多人,增加到20万之众,从战略目的上看已经实现了。但是,太平天国死守天京,又调动陈得才部两次东返,陷于被动,既没有达到挽救天京的目的,又丧失了在西北的发展,不能不是很大的失误。
太平军两次进军陕西,促成了陕西革命形势的高涨,点燃了西北革命的烈火。在太平军的直接影响下,长期遭受清朝封建压迫和民族歧视的回族人民,揭竿而起,爆发了反抗清朝黑暗统治的起义斗争。这次起义很快扩大到整个西北地区,极大地动摇了清王朝在西北的统治。同时,陕西和西北地区革命的高涨,迫使清廷不得不调兵救援,这样就牵制了清军,有力地支援了东南太平天国反清战争。
慈禧太后
没落的清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那拉氏干掉自己的政敌载垣、端华、肃顺之后,便宣布由她和钮钻禄氏垂帘听政,披阅文件奏章,召见王公大臣,裁决朝廷政务,确定任免官员,任命奕訢为“议政王大臣”,辅佐政务,将“祺祥”的年号改为“同治”,意思是两太后共同治理国家。
她不愿意在礼制上与钮钴禄氏有所区别,便把“母后皇太后”改称为“慈安皇太后”,“圣母皇太后”改称为“慈禧皇太后”。
12月2日,正式举行垂帘听政庆祝典礼。
那拉氏颁发上谕说:“垂帘的举动,本来不是我们乐意做的。只因为时事艰难,王公大臣们不能没有人领导,不能无所禀承,所以才答应了臣民们的请求。”
从这以后,每次召见王公大臣,皇帝坐在前面,中间挂一块纱幕,慈禧坐在幕后发号施令。
她名义上是太后,实际上已成为清朝的女皇。
在慈禧爬上统治宝座的过程中,恭王奕訢卖了不少力气。
政变告成,慈禧封他为“议政王”,军机处领班大臣(军机大臣首领),兼管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署。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慈禧根据帝国主义旨意,改为外务部,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掌握了内政外交大权,名声煊赫一时。
一个外国人曾经这样说:“清廷现在有两个当权者,一个是慈禧,一个是恭亲王。”
起初,两太后对奕訢都很尊重,几乎每天召他入宫,商谈国事
。奕訢随着权势的增大,越来越高傲自大,目中无人。
有一回,两太后召见他,他信口开河地说:“太后能有今天的地位,全是由于我。”
朝廷制度,非总管太监传旨,任何大官也不得径自入宫。
而奕訢不管这一套,往往不等太监传旨,就自己进去了。
一次,慈禧对他下达谕旨,他装作没有听清,请太后重说一遍。
慈禧问话,他常粗声大气地回答,甚至顶撞。
他不向慈禧请旨,便与外国官吏自由往来,用人、办事也不和两太后商量。
梦想独霸朝廷的慈禧,对奕訢的举动很不放心,打起搞掉他的主意。
1865年(同治四年),有一天奕訢入宫奏对,不经太后允许,忽然站立起来,这是违背朝廷制度的大逆不道行为。
慈禧惊叫一声,大喊道:“来人呀!恭王私自起立,恐怕想危害皇上、太后!”
侍卫人员听到呼声,迅速进来,不容分说,上前架起奕訢的胳膊,拖出宫殿。
在这个节骨眼上,有一个御史控告奕訢。
慈禧借机下了一道罢免“议政王”的谕旨。
一个月后,朝廷内外对处理奕訢议论纷纷,有些王公大臣上书,请求太后再次任用奕訢。
慈禧看风使舵,表现出宽厚仁慈的样子,又下谕旨说:“鉴于奕訢的表现,仍然叫他在内廷行走,管理各国事务衙门。”
奕訢入宫谢恩,他跪在慈禧脚下,痛哭流涕地感谢太后恩典。
慈禧望着他,煞有介事地说:“你是我的亲信重臣,咱们的命运休戚相关,我对你抱的期望很大,所以责备不得不严一点。你既然能承认罪过,决心改正,今后仍在军机大臣上行走。至于议政王的名目,就不用再恢复了。”
慈禧巧妙地撤销了奕訢“议政王”的职拉,但又牢牢地抓住他不放,使奕訢死心塌地为她的统治出力。
几年过去了,慈禧与奕訢之间又发生了新的冲突。
清朝宫廷制度规定,凡是从紫禁城皇宫往外抬出物件,应由敬事房事先通知守门人员。
如没有执照,不能放行。
光绪初年,有慈赠送给别人的一件东西,没有让敬事房通知门卫,守门的护军不叫抬出。
办事的太监很不服气,当面争吵不休,双方殴打起来。
太监气急败坏地跑到慈禧面前告状,慈禧听了大怒,对奕訢说:“护军统领岳林,对部下管教不善,应当杀头!”
奕訢摇摇头回答:“岳林失察,应当交有关部门议处。护军打架斗殴,应该革除职务。
慈禧强压心头怒火,说:“否则用棍子打一顿!”
奕訢又摇摇头:“廷杖是明朝的虐政,不能仿效使用。”
慈禧腾地从座位上站起,拍着桌子怒吼道:“你事事对抗我,你是谁呀?”
奕訢不慌不忙地答道:“臣是宣宗(道光皇帝)第六个儿子。”
慈禧杏眼圆睁,大喝道:“我革了你!”
奕訢冷笑两声说:“你革了臣的王爵,革不了臣的皇子?”
慈禧气得嘴唇都变紫了。
1880年(光绪六年),慈安、慈禧到东陵(今河北省遵化县内)祭祀咸丰皇帝。举行致祭礼时,慈禧要以皇后身分,与慈安站在一样的位置。
慈安听了奕訢的话,拒不同意,她对慈禧说:“咸丰帝在世时,你是一个贵妃,咸丰帝死后才升为太后。既然是嫔妃,祭祀时应居旁稍下。”
但是慈禧坚决不干,慈安没有办法,只好让步。
慈禧知道这件事是奕訢煽动的,更加不满,寻找机会进行报复。
几年后爆发了中法战争。
慈禧以因循守旧、贻误战机的罪名,罢免了奕訢的官职,叫他回家养病去了。
同治皇帝载淳,是慈禧的亲生儿子,照理说应该信得过:但慈禧却不是这样。
同治一天天长大,她一天比一天担心,生怕有朝一日同治把大权夺了去。
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力和地位,慈禧怂恿同治游荡玩乐,不务朝政。
同治结婚之前,在太监引诱下,晚上偷偷地跑出皇宫逛妓院,整夜整夜地在外面鬼混,有时召见军机大臣的时间已到,还没有回宫。
白天也常到北京琉璃厂一带购买淫书淫画。
天长日久,同治搞坏了身体,慈禧反而认为是好事。
内务府有个叫桂庆的官员,对此忧心忡仲,大着胆子进谏说:“皇帝年幼好色,恐怕不能长寿,请求将引诱他的太监一律赶出皇宫,罪恶严重的,杀一儆百。今后要对皇帝的起居严加管束,以保护他的身体健康。”
慈禧阅过桂庆的奏折,心里怏怏不乐,扔到一边没有理睬。同治知道后,对桂庆也很厌恶。
桂庆一气之下,辞职不干了。
同治十六岁,到了结婚的年龄,内务府物色了大批宫女,供选后、妃。
崇绮之女阿鲁特氏,凤秀之女富察氏,都被选进宫来。围绕谁当皇后的问题,慈禧与慈安展开了一场明争暗斗。
富察氏十四岁,聪明伶俐,很听慈禧的话,慈禧看中了她。
阿鲁特氏十九岁,才貌双全,端庄谨默,讲究礼节。慈安喜欢她,要立她为皇后。
两太后想法不一致,坐到一起商量怎么办。慈禧想:同治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一定会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就建议说:“到底选谁为皇后,是皇帝自己的事,叫他自己决定吧!”
慈安表示同意。
慈禧叫候选的姑娘站成一排,把同治叫来,告诉他说:“现在由你挑选皇后。选中谁,就把这荷包系在姑娘的扣子上。”
说完,递给同治一个绣着龙戏凤、双鸳鸯的荷包。
同治把姑娘们一个一个地仔细打量一番,笑嘻嘻地将荷包系在了祟绮之女阿鲁特氏的胸前。
同治的做法,出乎慈禧的意料,使她大失所望。但是当着慈安和众人的面,又不好发作。
就这样,阿鲁特氏立为中宫皇后,富察氏封为慧妃。
新婚之夜,在洞房里,同治问这问那,阿鲁特氏对答如流。
他又叫皇后背诵唐诗,阿鲁特氏张口就来,一字不差。同治称心如意,不免喜形于色。
同治越高兴,慈禧越生气,她不断地教训同治说:“慧妃聪明贤慧,虽屈在妃位,应该特别地亲近她。皇后年少,还不熟悉宫中礼节,应该让她好好学习,你不能动不动就往中宫,以致妨害政务。”
慈禧禁止同治与皇后亲近,常叫心腹太监李莲英把慧妃背到皇帝寝宫睡觉。
她的主意是:让慧妃生一个皇太子,用来排斥、摈弃皇后。
可是,同治并不喜爱慧妃,为了这个事,心中总是郁郁不乐。
1873年(同治十二年),同治十八岁,算是长大成人了。
慈禧不得不在表面上结束垂帘听政,把权力交给同治皇帝。
但她并不甘心,还时时干预朝政,重要的事情都要她点了头才算数。
同治对此耿耿于怀,很不满意。
慈禧看出同治对她心怀不满,就对同治施加压力,处处刁难。
母子关系越来越坏。
同治每天给两太后请安,到慈安那里还能坐一坐,谈一谈,到慈禧那里一会儿也不想呆,一句话也不愿讲,象仇人见面。
第二年,同治患了天花。
由于慈禧的折磨,病情不断加重。
一天,同治把他的老师李鸿藻召进宫去。
李鸿藻走近皇帝病床,皇后阿鲁特氏看见,急忙躲避。
同治对皇后说:“老师上了年纪,而且是先帝的亲信大臣,你不必回避,就坐在这里听我们谈话吧!”
李鸿藻跪到同治床前。同治叫他站起来,拉住他的手,语调低沉地说:“我知道自己不行了。”
皇后和李鸿藻听了,都伤心地掉下泪来。
同治说道:“你们不要哭,听我讲。他转脸问皇后,“我死后,你想想应该哪个人继承我的皇位?”
阿鲁特氏极力止住哭泣,回答说:“国家依靠成熟的君王管理才行。我并不想抚育幼主,享受太后的荣誉地位。皇帝年少,国家不安定,是朝廷的不幸。”
同治苦笑着说:“你这么有见识;我打心眼里高兴。”
又转脸对李鸿藻说,“我打算立贝勒(清朝皇帝对皇室贵族封的爵位,在郡王之下,贝子之上)载澍承嗣先父为帝。我讲,你记,写个诏书。”
他当即命李鸿藻在床前起草诏书。
遗诏近千字,其中有几句话,是专门抵制慈禧再次搞垂帘听政的,极关重要。
起草完毕,同治审阅了一遍,用凄苦的语调对李鸿藻说:“你下去休息吧,我们或许还能见面……
李鸿藻退出乾清宫,他想:事情涉及慈禧太后的权力地位,她心毒手狠,闹不好,自己就要丢官丧命……想到这里,不禁冒了一身冷汗,连忙赶到慈禧住的地方求见。
慈禧接过李鸿藻递上的遗诏,细细阅读,脸色大变,猛地从椅子上站起来,咬着牙,瞪着眼,把遗诏撕碎,使劲摔在地上,狠狠踩了几脚。
从此,慈禧与同治皇帝、阿鲁特氏皇后结下了不共戴天的冤仇。
1875年(光绪元年)1月13日,同治的病情有些好转。
太医院太医李德立入宫,为皇帝进行检查,他报告说:“平安无事了。”宫中遵循过去的习惯,重谢痘神娘娘。
凑巧,就在这天,不知因为什么事,皇后阿鲁特氏受到慈禧的责骂,心中非常委屈。
事后,她到乾清宫去看望同治。
同治住在乾清宫中的暖阁里,屋子又高又大,中间用幕布隔开,冷冷清清,寒气逼人。
慈禧得知阿鲁特氏往同治住所去了,就让太监搀扶着,悄悄尾随在后面。
到达乾清官时,太监按常规要报告“太后驾到”,慈禧摇摇手示意不要出声,并把鞋子脱掉,轻轻走近幕布,偷听里面说些什么。
皇后正哭哭啼啼诉说慈禧虐待的苦楚,同治安慰她说:“你暂且忍耐着,总有出头的日子。”
慈禧听了顿时火冒三丈,猛地掀开幕布闯进去,不由分说揪住皇后的头发乱打一气。她咬牙切齿地吼道:“快给我大棍子!”
同治见到这种情景,悲痛欲绝,一下子从床上摔到地下,昏迷过去,病情急剧恶化,后晌就断了气。
公元1875年(同治十三年)1月11日,同治在养心殿死去(据说当时阴茎根部溃烂过半,臭不可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