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三秦演义>吉春《三秦演义》第八十六回林则徐禁烟被贬 宰相王鼎用尸谏

吉春《三秦演义》第八十六回林则徐禁烟被贬 宰相王鼎用尸谏

作品名称:三秦演义      作者:吉春      发布时间:2014-08-22 18:38:03      字数:5196

  第八十六回林则徐禁烟被贬宰相王鼎用尸谏
  
  1821年(道光元年)旻宁即皇帝位。道光帝旻宁出生于公元1782年。
  1822年(清道光二年),道光皇帝“命令阮元、达三二人,对来往外国商船要认真检查,严禁鸦片流入海关。”
  英国鸦片商人花了很多钱收买两广总督阮元和广州海关监督达三;这俩人只顾自己发财,哪管国家利益!总是千方百计包庇英国鸦片商人,放他们进关。
  当这俩人接到皇帝的命令以后,阮元给皇帝写奏折,搪搴道:“皇上,关于禁烟一事,宦认为目前只可约束,不可严禁。要想严禁,必须慢慢地来,不可操之过急。”
  1826年(清道光六年),两广总督换成了李鸿宾,这个家伙比阮元、达三更坏,他每个月从烟商手里索取白银达三万六千两。
  1831年(清道光十二年),道光皇帝又下了严禁吸烟贩烟的命令。
  但清朝政府的官吏不但不听这一套,反而把禁烟当成向外国烟商索取高价贿赂的借口。
  广州水师副指挥韩肇庆,是个见钱眼开、善于投机钻营的家伙,他对外国烟商说:“现在皇上禁烟十分严厉,我放你们进关,担着很大的风险;如果你们答应每万箱鸦片给我几百箱,让我拿着这些鸦片去报功,我不但让你们进关,还可以用水师的船只帮你们运进海关。”
  英国烟商们一商量,认为这样也能赚得很多钱,就满口答应了。韩肇庆把英国烟商送给他的鸦片,留一部分给自己,另一部分上缴说是从外国商船上没收的,从鸦片走私中大发横财。
  1836年(清道光十六年),英国政府看透了清政府禁烟是假的,就加派了一名驻广州的领事。这个叫义律的出身于英国贵族,曾担任过英国海军少佐,在南美洲干过贩卖奴隶的罪恶勾当。
  这个家伙长得鬼头鬼脑,满肚子都是坏心眼。他当上领事以后,就和一个所谓“中国通”的郭士立勾结起来。
  英国鸦片贩子和清朝贪官污吏为了发财,互相勾结,狼狈为奸,大耍两面手法,英国明禁暗运,清政府明拒暗收,一同干起了祸国殃民的罪恶勾当。
  道光皇帝是一个大烟鬼,他一只眼睛看着鸦片对国家和人民的危害,另一只眼睛却看着鸦片对他个人的好处,总是不能下最大的决心禁烟,再加上英国烟商和朝廷一些官吏的破坏捣乱,所以禁烟命令成了一张废纸。
  最初,吸大烟的只是官僚,贵族等少数人,以后连士兵和老百姓也吸起来了。
  这么多人吸大烟,烟费的开支简直大得惊人!
  中国每年出口无数的蚕丝茶叶等土产品,仍抵不住大烟的开支,另外还要花掉国库几千万两白银。
  日久天长,国库就象快要干涸(合)的水库一样,蓄存的白银越来越少了。
  一天,道光皇帝吸着大烟,突然想起了这些伤脑筋的事情,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舣,在屋里转来转去。
  他自言自语道:“再不禁烟,就要亡国了。唉,难道大清王朝要毁在我的手里!”
  想到这里,他“叭”地一声,把大烟和烟具狠狠地摔到地上,然后又把送给他烟具的太监叫来,不由分说,命人用木杖把他打死,以示禁烟的决心。
  他上得朝来,满面愁容地坐在金銮殿的龙椅上,文武百官看到他这副神情,都毕恭毕敬地分列大殿两旁,谁也不敢出一口大气。
  道光皇帝声调低沉,慢慢腾腾地说:“众位爱卿,烟毒象传染病一样,我心里很焦急。今天,你们给我出个主意。”
  这时,一个叫黄爵滋的官员忧心忡忡地说:“皇上,自道光三年至十一年,每年流到国外的白银是一千七百万两;自道光十一年至十四年,每年流到国外的白银是两千万两;自十四年至今,每年流到国外的白银已经达到三千万两。另外,福建、浙江、山东、天津各海口,流到国外的白银合起来,也有数千万两。臣主张禁烟。”
  两广总督林则徐说;“我们的土烟无力与洋烟竞争,最后必然是土烟详烟同时盛行,那时的危害就更大了。这样,数十年以后,我们的士兵失去了战斗力,我们的百姓丧失了生产能力,白银继续外流,国库更加空虚,我们大清王朝的前途,实在令人担忧啊!皇上,臣主张下最大的决心,严厉禁烟!”
  “讲得好!林大人忧国忧民,令人钦佩!”黄爵滋听完林则徐的慷慨陈词,十分激动地说,“皇上,无论官民,应该一律严禁,限期一年戒绝,过期违犯者,百姓处以死刑,官吏罪加一等。”
  许乃济一伙,被林则徐、黄爵滋驳得哑口无言,默不作声了。
  最后,道光皇帝决定采纳以林则徐为代表的抵抗派的意见。
  为了表示自己禁烟的决心,赏赐林则徐在紫禁城骑马,并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广州去办理禁烟事务,广州水师也归他指挥。
  两广总督邓廷桢率领广州各级地方官员和知名人士,前往码头迎接林则徐。
  林则徐一到广州,就查封了广州所有的烟馆,同时又发了一张布告,勒令大烟鬼限期戒烟,并允许百姓告发吸食和贩卖鸦片的人。
  这样一来,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在广州搞起来了。
  广州“洋馆”的外国商人,一看到林则徐的禁烟布告,象捅了一棍子的马蜂窝,顿时嗡嗡营营地炸成一团。
  虎门离广州城约有一百多里地,人们冒着六月的骄阳,经过长途跋涉,前来观看。虎门海滩的群众人山人海,水泄不通。虎门滩高处,挖了两个十五丈见方的销烟池,池子前面有一个涵洞,直通大海,后面有一个水沟,往里灌水。
  不一会,池子象开了锅似的,黑色的鸦片在池子里翻来滚去,团团白色烟雾,从池子里往上蒸腾,弥漫了整个虎门滩。
  二百多万斤鸦片,经过二十三天才全部销毁。这一壮举,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大灭了外国侵略者的威风。
  
  穆彰阿,琦善等人受到郭士立的贿赂之后,便对道光皇帝说:“林则徐做事太绝了,这样会引起武力冲突的。”
  他们诬蔑林则徐说:“听说林、邓二人,为了贪功,随意乱抓商人,他们的目的是为了牟取私利。”
  道光皇帝听了他们的话,又害怕又生气,就给林则徐下了一道命令:“关于禁烟之事,你们要根据情况,妥善处理。如果因为处理不善,引起武力冲突,你们要负责任。”
  林则徐接到皇帝的命令,知道这是投降派们在皇帝面前说了坏话,但他毫不畏惧,甘冒罢官和杀头的危险,继续坚持严厉禁烟。
  
  钦差板着面孔喊道:“林则徐听旨。”
  林则徐撩衣跪倒,恭恭敬敬地说:“臣接旨。”
  钦差盛气凌人地向林则徐宣读圣旨:“两广总督林则徐到广州以后,完全辜负了我的信任,外商私贩鸦片并没禁绝,国内吸食贩卖鸦片者也没查尽,你们只是用谎言欺骗朝廷,至今倒惹出了许多麻烦,使我越来越不安宁……
  钦差读完圣旨,扬长而去。
  天渐渐黑了下来,林则徐沉浸在无限苦闷之中。
  他在屋里踱来踱去,自言自语道:“这完全是无耻的诬蔑和诽谤,奸臣误国,国难临头了。”
  他走近案头,提笔写了一封家信,信中写道:现在,外边很多人都在诽谤我,把战争的引起归罪在我的禁烟上面,但他们都不知道这件事情的实际情况。皇上下了与英国绝交的命令,可又不作抗战的准备,这是我最不安心的事情。我早已料到禁烟对奸臣和英国人不利,禁绝鸦片困难很大。我只图为民除害,国家富强,人民安居乐业。所以我现在已把生死置之度外,当然更不考虑自己的名誉了。
  林则徐写完家信,夜已经很深了,他看了看天色,决定再去视察一下炮台,便从墙上取下腰刀,带着随从,消失在夜幕里……
  一天,一个士兵来报,在磨刀洋发现了五艘英国兵船。林则徐忙打开地图查看,然后传令:“请副将陈连升。”
  林则徐一边看地图,一边认真思索着作战计划。一会儿,陈连升来到。林则徐对他说:“命你率领三千水师,五艘兵船,立即把英国侵略者从磨刀洋赶出去。”
  “是!”陈连升精神抖擞,领命而去。
  陈连升带领三千水师,乘五艘兵船向磨刀洋上的英国侵略军发起了猛烈进攻。
  英国侵略军在磨刀洋还没站稳脚跟,就遭到了中国水师突如其来的攻击,被打得晕头转向,狼狈逃走了。
  8月11日,伯麦把舰队开到了北京门户——天津白河口。
  英国侵略者向清朝政府提出了赔款割地等无理要求,并威胁说:“如果你们不答应我们提的要求,我们绝不停止战争。”
  道光皇帝一看英国侵略军闯到了皇家门口,顿时吓破了胆,忙召集文武百官商量对策。琦善一伙卖国贼见时机成熟,便大肆攻击林则徐,说是他招来了战祸,并有意夸大英国侵略军的力量,怂恿道光皇帝向英国侵略军求和。
  道光皇帝本来禁烟决心就不大,这时就完全倒向了投降派一边,马上派全权代表琦善去天津白河口和英军谈判。
  琦善一到天津白河口,就大摆宴席,宴请英国全权代表乔治义律等二十多人。当义律大摇大摆来赴宴时,琦善早已站在门口迎接。他毕恭毕敬地向义律行了一个九十度的大礼,然后奴相十足地尾随着义律走进了宴会厅。
  两杯酒刚下肚,琦善就急不可待地向义律解释道::“此次战争绝不是朝廷的主张,而是林则徐等人一意孤行,在广州残害贵国商民,凌辱贵国领事,断绝中英贸易引起的。”
  义律很欣赏琦善这种说法,便说:“对,对。我们英国从来就是尊重贵国的,愿意和贵国通商。林则徐等人采取不友好行动,才导致了这次中英冲突。”义律接着又假惺惺地说,“至于向贵国输入鸦片,那只不过是少数商人的越轨行为,我们是不会庇护他们的。”
  “千真万确,千真万确!”琦善又给义律倒满了一杯酒说,“贵国一贯热爱和平,我们是知道的,只要贵国军队撤回广州,一切问题都好解决。”
  当时已是深秋季节,北方海港就要冻结,义律知道英国兵船不能久留,他见琦善提出这种要求,就顺水推舟地说:“返回广州是可以的,不过……
  “对于林则徐的所作所为?……琦善很明白义律的心思,不等他提出来,就赶忙说道,“我们立即查明,一定严办。关于这事,请您放心,嘻嘻!”
  义律高兴地说:“好,好,如果大人去广州,我们便会永远和好,哈哈……”
  道光皇帝见琦善求英国侵略军退兵有功,便任命他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去和英军继续会谈。
  琦善一到广州,就斥责林则徐道:“你只为贪图战功,在磨刀洋又与洋人开仗,皇上十分不高兴。”
  林则徐据理反驳道:“英军在我国疆土海域烧杀淫掠,横行霸道,难道我们不能反击吗?”
  “住口!”琦善不容分辩,蛮横无理地嚷道,“事到如今,你还狡辩,如果你和邓廷桢不随便用兵,英人会向我们开炮吗?邓廷桢谎报厦门军情,而你却把英国女皇的文书私自销毁,……
  林则徐听到这些莫须有的罪名,赶忙辩解道:“希大人明察,卑职根本就无销毁文书一事。”
  “关于这事,皇帝已经知道了,你就无须再辩护了。”琦善得意洋洋地说,“皇上派你到广州禁烟,已经两年之久,鸦片不但没有禁绝,反而招来了战祸,嘿嘿!你们误国误民的罪责还能逃脱吗?”
  “可是……
  “够了!”琦善蛮横地打断了林则徐的话,说:“接旨。”
  林则徐恭恭敬敬地听琦善宣读圣旨:“……英国船只在沿海游来游去,福建、浙江、江苏、山东、河北诸省调兵遣将,劳民伤财,都是因为林则徐办理禁烟事务不善引起的,故给林则徐、邓廷桢割职处分。任命琦善为两广总督。林、邓二人听候钦差大臣琦善处理。”
  林则徐听完圣旨后,悲愤交加。他强压悲痛,最后请求说:“如果我能承蒙皇上天恩,宽限我一下,让我戴罪前往浙江攻打定海,以赎前罪,我一定以死相报,收复定海。”
  琦善对林则徐的请求毫不理睬,立即摘掉了林,邓二人的顶戴。
  
  王鼎尸谏
  王鼎仿效春秋时史鱼的故事,尸谏道光皇帝,是震动当时政坛的大事。
  王鼎,陕西蒲城人,进士,历任工、吏、户、刑等部侍郎、尚书、直隶总督、军机大臣等职,又授东阁大学士和加封太子太保。他办事认真,廉洁公正,不畏权势,力排弊政,以端方正直名闻朝廷内外。王鼎“生平不受人请托,亦不请托于人”,从不收受别人的馈送,即是故旧亦不例外,他死后“廪无余粟,枷无新衣,清操介然”在政治极端腐败的晚清王朝,身居高位而能做到这样实在是不容易的。
  鸦片战争失败,林则徐被劾革职,遣戍新疆。清廷派直隶总督琦善赴广州查办,琦善极力对外妥协投降,尽撤海防,出卖国家主权,全国舆论哗然。王鼎深感时艰,食寝不安,以弭患防外为急虑。他深恶穆彰阿、琦善之流的媚外卖国行为,赞同和支持林则徐的禁烟政策和抵抗英国侵略的爱国行动。当朝廷下令将林则徐遣戍新疆时,王鼎正奉命在河南治理黄河决口,他为使林则徐释“罪”再起,奏请以林襄助河工,但河决竣工后清廷仍令林戍往新疆。王鼎回到北京后,向道光皇帝揭露穆彰阿、琦善的媚外卖国罪行,竭力推荐林则徐,道光皇不听他的意见。穆彰阿和琦善主张对外妥协,签订卖国条约,王鼎与穆彰阿同为军机大臣,道光皇帝召二人御前商议,王鼎坚决反对缔结丧权辱国和约,当面骂穆彰阿是秦桧、严篙,穆彰阿无理分辩。道光皇帝笑着对王鼎说:“卿醉矣”,命太监扶出。在一次朝见中,穆彰阿竭力宣扬英国船坚炮利,主张妥协投降。王鼎痛斥穆彰阿的主张,与他激烈辩论,但道光皇帝妥协方针已定,听得不耐烦了,拂衣而起,王鼎牵裾力陈,道光也不让他继续讲下去。王鼎的主张得不到采纳,他救国无方一时绝望,1844年五月二十八日晚,他写好遗疏自缢了。遗疏内容大旨是:“条约不可轻许,恶例不可轻开,穆不可任,林不可弃也”。
  王鼎忧国忧民,向道光皇帝进行尸谏,希望清廷严惩穆彰阿、琦善的卖国行为,重用抵抗派林则徐,改变投降卖国政策,抵抗英国浸略眷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但他的目的没有实现,中英《南京条约》、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先后签订了,清政府在投降卖国道路上越滑越远。王鼎尸谏,表现了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深切的关注,同时也暴露了清王朝反动腐朽本质,激励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精神。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