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三秦演义>吉春《三秦演义》第八十五回 乾隆宠珅嘉庆斩 清风状元白莲教

吉春《三秦演义》第八十五回 乾隆宠珅嘉庆斩 清风状元白莲教

作品名称:三秦演义      作者:吉春      发布时间:2014-08-19 14:25:32      字数:6963

  第八十五回乾隆宠珅嘉庆斩清风状元白莲教
  
  1683年癸亥,清康熙二十二年。
  五月,不准台湾例称臣进贡。先是郑克塽令刘国轩遣官,请照琉球、高丽等外国例,称臣进贡,发服依旧。
  二十三日,诏“台湾贼,皆闽人,不得与琉球、高丽比。如果悔罪、剃发、归诚,该督、抚等遴选贤能官前往招抚。”乃趣施琅速进兵台湾。
  六月,施琅率师克澎湖。先是施琅于顺治八年(1651)降清后,于康熙七年(1668)密陈取台方略,因授内大臣。二十年时以奏规取台湾,旋再授为福建水师提督。至是率水师二万人、战舰三百艘,升帆启航,进取澎湖。时郑克塽将刘国轩,拥兵二万,踞守澎湖,缘岸二十余里,环筑围墙,安置腰铳;又分兵牛心泊和鸡笼屿,成犄角阵,倾力顽守。十六日,施琅派蓝理等以鸟船首先攻击,但前锋数船被围。琅亲自驾船冲人,吴英继后夹攻,焚杀国轩官兵三千余名,初战告胜。
  十八日,施琅造兵进取虎井与桶盘屿。刘国轩督舟师奋力抵御。
  二十二日,水师提督施琅议兵分四路:东路派总兵陈蟒等领五十只战船为奇兵,直入鸡笼屿;西路派总兵董义领五十只战船为疑兵,径入牛心泊,自率五十六只大鸟船为中路,分作八队,直进攻坚;另留八十只战船为后援。琅还令各路不列大阵,机动灵活,船自为战;以众击寡,五攻其一。四路水师乘南潮扬帆,破浪航进,刘国轩督船齐出迎战。总兵朱天贵率先突阵,不幸战死。国轩命舰四面围攻。施琅流矢中目,以帕止血,奋击愈厉,东南两路夹击,硝烟蔽海,波涛沸腾。自辰至申,合力奋战,击沉其舰船一百九十四只,焚杀其官兵一万二千余人。刘国轩力不能支,乘快船从吼门败走台湾,余众悉降。是役,麈战七昼夜,清军遂克澎湖。
  七月十五日,台湾郑克塽遣官至施琅军前呈交降表,总督姚启圣奏闻。
  二十七日,帝颁诏曰:“将尔等从前抗违之罪,尽行赦免。仍从优叙录,加恩安插,务令得所。”
  八月,康熙帝统一台湾。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领官兵,自澎湖启航,十三日,入鹿耳门,抵达台湾。台湾人“壶浆迎师。”十八日,郑克塽及其武平侯刘国轩、忠诚伯冯锡范等文武官员,剃发受诏,缴册印降。寻加施琅靖海将军,封靖海侯。自郑成功入台,至是二十二年,清终于统一台湾。
  1684年甲子,清康熙二十三年。
  四月,台湾设一府三县等。先是施琅疏奏:“台湾地数千里,人民数十万,弃之必为外国所据,请设镇守官弁。”
  十四日,康熙帝拒绝李光地等于台湾“迁其人、弃其地”之议;采纳施琅奏议,命在台湾设一府三县,即台湾府(府治设今台南市);台湾、凤山(今高雄)和诸罗(今嘉义)三县。并设巡道一-员、总兵一员、副将二员,兵八千、分为水陆八营。设澎湖副将一员、兵二千、分为二营。寻允浙、闽、粤沿海援山东例,百姓装载五百石以下船只,准往海上贸易、捕鱼,并登记姓名,取具保结,船头烙号,发给印票。
  1722年壬寅,清康熙六十一年。
  十一月十三日,丑刻,康熙帝病危,戌刻,死。康熙帝在位六十一年,享年六十九。后谥仁皇帝,庙号圣祖,葬于景陵(清东陵)。
  从康熙61年执政史实可以看出,他平定三藩,降台湾,抗沙俄,定边乱,维护了中国疆域的大统一;同时,他又治黄河,兴文教,重科学,昌农耕,亲育“御稻种”,把偌大个中国治理的一派兴旺。?
  二十日,胤禛御太和殿,祗告天地、庙、社稷,布告天下,即皇帝位,为清世宗,以明年为雍正元年。
  他一上台,就在赋役制度方面进行了改革:
  一是清查亏空。充实了国库,打击了贪官污吏。
  二是实行耗羡归公。所谓耗羡,就是地方官在征收钱粮时,借口有耗损,要加收三成至四成。
  公元1724年(雍正二年),雍正下令,规定耗羡全部上交布政使司库,大部分作为地方公费,小部分给地方官私用;并下令降低耗羡,限制在一至二成之间。即有利于农民,又可以澄清吏治。
  三是实行养廉银制度。正一品年俸银180两,七品知县年俸银45两,根本无法维护生活。为生活所迫,造成官吏大量贪污受贿现象。
  雍正为改变这种现象,决定把耗羡的大部分,按照地方官的职务不同,发给不等量的银两,做为他们的生活补助费。
  四是在徭役制度方面,雍正推行摊丁入亩制度,即无财产的不出丁银,是一项有利于劳苦大众的重要改革。
  又变革行政制度:
  一是确立秘密立储制度。其方法是:皇帝把继位人的名字写入诏书中,然后密封起来,放在乾清宫最高处“正大光明”匾额之后。待皇帝死后,才能打开诏书,由诏书中指定的皇子继位。这样,皇帝既确定了继位的皇子,其他人又不知道是谁。这就避免了发生皇帝与太子、太子与皇子之间的斗争。
  二是完善与推行奏折制度。雍正即位后,扩大了奏折人员范围,规定京中部院堂官、地方督抚布按提镇均可书写,有的知府、同知、参将中下级官员,经过特许,亦可上奏;在内容上,即可与皇帝交换政见、情报,交流感情,也可谈政法见解和施政设想。
  其方法规定:奏折不经过任何政府衙门,由具奏人派专人送到吕门交内奏事处,或直送皇帝指定的亲信大臣转呈皇帝,任何人不能拆封。皇帝亲览后,在奏折上写上谕旨,由原授递人领回,具奏人依照朱批谕旨办理政事。
  三是设立军机处,及时处理军务及保守秘密,并规定军机处只按皇帝的旨意办事,它的权力实际上是皇帝的权力,取代了一部分内阁职权,使皇权更加集中了。
  四是在移风易俗方面,如他提倡拾金不昧,要求办公事时,都要讲官话,避方言,允许惰民、丐户、伴当等贱民改恶从良。?
  雍正时期,十分注意对边境地区的统治。他的改土归流,镇抚青藏,平叛西北,都是卓有成效的,有利于我国这个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的发展。?
  公元1735年(雍正十三年)8月21日,雍正皇帝突然死去。
  公元1736年由雍正遗诏指定的第四子弘历即位,即高宗,年号“乾隆”。
  乾隆皇帝弘历出生于公元1711年8月13日。
  即位后先后两次平定准噶尔叛乱,一次回部叛乱,两次大小金川叛乱,并镇压了一次林爽文领导的台湾人民起义;与廊尔喀作战两次,其中缅甸、安南各1次。
  乾隆一共三次密定储位。前两次,所定皇子都先后夭折了;第三次,密立的是第十五子嘉亲顒琰。
  公元1796年正月乾隆皇帝举行了内禅之典。让位给顒琰,自称太上皇,于公元1796年(嘉庆四年)病逝,享年89岁。
  公元1796年正月清仁宗顒琰即位。清仁宗顒琰出生于公元1760年。
  即位后,一个重要功绩,就是罪诛了权臣和珅。
  原来,和珅只是一个生员,由于他善于逢迎献媚,于公元1769年(乾隆三十四年)被选送充当浑唐阿(满语:执事人),后来当了三等侍卫。
  一天,乾隆皇帝准备外出巡视,叫侍卫准备好仪仗,官员一下找不到仪仗用的黄盖,急得不知怎样才好。
  乾隆皇帝十分恼火地问:“这是谁干的?”
  官员面面相观,张口结舌。
  恰在这时,有一个青年校尉在旁从容不迫地答道“管事的人不能推卸责任!”
  乾隆皇帝循声望去,见那青年眉清目秀,态度镇静,这就是和珅。皇帝心里高兴,又问他四书、五经,和珅对答如流。
  乾隆皇帝十分赞赏,当时宣布他管理仪仗,不久又升为副都统、侍郎;乾隆四十二三年间,又将他由尚书授大学士,一下便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官,专了朝权。
  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还娶了乾隆皇帝的第十个女儿和孝公主做老婆。从此,和珅权威益重,每天上下朝,文武大臣都要伺立道旁,夹道迎送,人们称这迎送的人墙为“补子胡同”(清代官员着青色贡缀外褂,胸前,背后各绣彩文一块,称“补服”,俗称“补子”)。
  有人描写道:绣衣成巷接公衙,弯弯曲曲路不差,莫笑此间街道窄,有门能达相公家。?
  公元1799年(嘉庆四年)2月10日,太上皇乾隆皇帝病逝后,第三天,给事中广兴、御史王念孙等人,向嘉庆皇帝揭发和珅。
  嘉庆帝乘机宣布他有20条大罪,逮捕入狱,并令自尽。
  在逮捕和珅当天,查抄了他家的全部财产。
  查抄的结果是:共有田地8000多顷,当铺75座,银号铺42座,古玩铺13座,花园楼台106座;还有大量的金银珠宝、衣饰、器皿等。
  仅衣服1项,就有貂皮1502件,杂皮1243件,其他衣服5316件。和珅的整个家产折合白银8亿两之多,而当时朝廷每年收入才约7000万两。
  民间流传有两句顺口溜:“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两袖清风王状元
  王杰(1725—1806),字伟人,系陕西韩城庙后村人。清乾隆37年他高中壬辰科状元之后,当上了宰相。四十年间,被喻为“艺苑群瞻”的才子,“名冠朝班”的名臣。
  夺魁联对
  看榜之日,各地举子都来到午门外,王杰见自己被录在前三名,高兴地说:“今日高中,就有面目见韩城父老了!”
  在一旁看榜的山东举子,见王杰衣不华丽,貌不惊人,便怀疑他没有真才实学,即是高中,也是走了后门。
  一山东举子便对王杰说:“你喊高中了,我们看你不象个才子。今天我们要当面出对联考考你?”
  “泰岱三观,孔子圣,孟子贤,自古文章传东鲁。”
  王杰接口道出:“岐山一脉,文王谟,武王烈,而今道统在西秦。”
  山东举子佩服王杰的才学,哑然而散。
  看罢黄榜,王杰便奉诏殿试。
  乾隆出上联:“东启明,西长庚,南箕北斗,谁为真天子?”
  王杰对下联:“春芍药,夏牡丹,秋菊冬梅,我是状元郎。”
  乾隆又指着金殿左边的竹叶图,说道:“风吹竹叶龙摆尾。”
  王杰望了望右边的梨花图,对曰:“雨打梨花凤点头。”
  乾隆称赞道:“前一个对联,你以花对星,四季对四方,真乃妙对;后一个对联,你以雨对风,以梨花对竹叶,以凤对龙,内容贴切,对得好!”钦笔一点,把王杰点了个头名状元。
  客生主熟
  一次宴会上,嘉庆皇帝关心地问王杰:“师丞,你的家乡生活好吗?”
  王状元回答说:“万岁,我家韩城是驰名的龙门所在地。家乡的土地是‘上结果子下打田’,人们的生活是‘红柿白面日三餐’,和北京的情况一模一样。”
  几年后,韩城人民叫苦连天,打下的粮食还不够纳粮,人们只得吃柿子渡日,甚至吃黄河滩的马蔺根和榆树皮。是地里打的粮食少吗?不是。是什么原因呢?只因为上边征了双份粮。
  韩城知县将此情反映到王宰相那儿,他想起过去夸赞韩城的话来,觉得不好在皇帝面前求情。于是,他心生一计,将此计密封起来,派专人送给故乡的知县。然后,他将韩城叫苦的奏摺批转陕西巡抚,令其查访实情。
  韩城的七品芝麻官得了王杰的密信后,立即安排接待巡抚事宜。知县先派了一帮知事(办事认真的人),前往龙亭远迎;又挑选了一些亲信厨师,为巡抚备饭。
  没两天时间,巡抚大人坐着轿子来到韩城。知县设宴招待。
  宴会上,知县致词道:“小官无能,又加连年旱灾,没什么好吃的,仅备当地特产红柿便食,请大人品尝!”
  巡抚一看桌上这一盘盘又红又亮的鲜柿,高兴地说道:“那里,那里,贵县乃王丞相的故里,一来就用特产招待,甚感荣幸!”
  寒暄一毕,一声‘请’字,宾主拿起自己面前盘中的红柿吃起来。
  巡抚咬了一口,嚼开了,咽下后觉得涩嘴。他望了望对面赔客的主人,包括知县在内,个个都吃得津津有味,喜形于色。
  巡抚又咬了一口,越嚼越涩,舌头也不听使唤了,眼泪也要流下来。想扔掉,又怕失面子,于是,只好硬着头皮陪着他的主人享受这顿特殊招待,他边吃边想:“啊!这里的生活实在太涩苦了!”
  宴会一毕,巡抚推说有急事去大荔,不能停留,便一溜烟似地向南去了。
  却说巡抚赶到京城,当殿向嘉庆皇帝奏明韩城人民之苦难。皇帝钦笔一挥,减免了韩城县的一份官粮。
  减粮之后,韩城人民都感谢知县的恩德。知县忙说:“这不是我的功劳,这是王状元的密信起了决定的作用啊!”
  知县拿出王杰的密信让大家看,信上只写了“客生主熟”四个大字。知县解释道:“巡抚是客人,他面前盘子中放的是生柿子,让他越吃越涩,以示韩城人民生活很苦;咱们主人面前的盘子中都摞着暖好的熟柿子,越吃越甜……”说得人们都哈哈大笑起来,称颂王状元真是故乡的一个大才子。
  (载《百花》杂志和西安《工人文艺》86年2期)
  
  乾隆嘉庆题诗匾
  清代乾隆皇帝在王杰60岁寿辰时,为王杰亲笔御赐“赞元锡嘏”牌匾。
  嘉庆皇帝在王杰夫妇80岁双寿时,题写“福绥燕喜”牌匾;又亲笔题写诗匾:
  辉腾紫极耀韩城,海星筹添鹤算嬴。
  地近西池增福禄,星明南斗灿晶莹。
  
  两朝调鼎文思被,八帙齐眉寿域宏。
  德业久敷俾戩谷,期愿双庆衍长庚。
  这三块木制寿匾,大小基本相同,长为2.68米和2.57米,宽均为1.35米,寿匾四周饰以双龙戏珠浮雕,上缀朵朵白云,下托滚滚波涛,内沿饰以琴瑟书画和象征“福禄寿”的花纹,匾面分别为深蓝色和金黄色,字为楷书贴金。实乃精雕细刻,金壁辉煌,绚丽夺目。
  嘉庆皇帝还在王杰79岁将回故乡韩城养老时,特别御制“诗二首”:
  名冠朝班四十年,清标直节永贞坚。
  枢庭久值宣纶浡,讲幄昔从授简编。
  归里先供天上佛,杖乡共仰地行仙。
  期愿福寿增康健,紫禁重来赴叟筵。
  
  屡蒙恩旨秉文衡,艺苑群瞻桃李荣。
  直道一身立廊庙,清风两袖返韩城。
  先皇手泽常承福,东国灵葠永卫生。
  西望渭川云渺渺,鳞鸿时达慰离情。
  
  王杰去世后,葬于韩城东原安居寨东北2华里处。今韩城市博物馆存有墓碑一通。
  
  公元1797年(嘉庆二年)初,白莲教起义军分3路攻入河南,经陕西向四川进发。
  
  白莲教军在陕南
  清朝中叶的陕南,就象一只危机四伏的火药桶。随着清前期百余年间对南巴老林的开发,数百万流民从各省涌进陕南。他们靠山吃山,或依托于秦巴山区的木材、冶铁、造纸等手工业,卖工谋生,或作为棚民、山民,以原始方式开荒佃山,种粮糊口。他们生活极不安定,又五方杂处,秘密宗教会社的组织极易发展。清中叶后,陕南的商品经济受挫,由于人口膨胀,资源耗尽,环境破坏,南巴老林区一度兴旺的手工业萧条下来,“歇厂停工,而既聚之众不能复散”,形成了大批失业流民群。而人口压力导致租地竞争和雇工竞争日益激烈,又使富豪的剥剥更加残酷,官府的迫害也更加严重。流民走投无路;不得不挺而走险。
  1794年夏,清政府在陕南兴安府破获白莲教秘密组织,教首萧贵、萧正杰等60余人被捕遇害。清廷由此发动了一场蔓延川、陕、楚、豫、皖、甘等省的大搜捕。贪官污吏借机敲诈勒索,不遂所欲,则指为邪教,下狱拷打,成千上万的无辜人民惨遭迫害。于是,1796年(清嘉庆元年)二月,湖北荆州白莲教徒高呼“官逼民反”的口号首举义旗,顿时四方响应,大起义爆发了!
  这年十一月,四川白莲教军徐天德部进入陕南,攻打安康、平利、紫阳等县。陕南的白莲教徒接过火种,顿时形成了燎原之势。安康冯得化起于将军山,翁禄玉、林开泰起于大小米溪,王可秀、成自知起于安岭,胡知和、廖明万起于汝洞二河。义军在陕南的七年艰苦卓绝的斗争自此拉开帷幕。
  从1796年冬到1798年夏,白莲教军在陕南的活动达到高潮,一时成为起义的主战场之一,川、楚各支主要的义军这时都在陕南战斗过,并屡屡获得大捷。1797年春。湖北襄阳义军王聪儿、王廷诏、李全三路先后由河南入陕,于五月会师于镇安县,在表带铺、王家坪连败清军,击毙清护军统领阿尔萨瑚。清军四面来围,义军随即于六月渡汉江入川,又由川入楚,由楚再入陕,四个月内迂回千里,于十月间再度会师于兴安府境内。接着连续出击平利、镇坪、安康、紫阳、石泉、洵阳,在汉中以西连营20余里,声势大振。次年春,义军采用巧妙的战术,甩掉追敌,抢渡汉江,翻越秦岭,直逼西安,全陕大震。宝鸡、岐山、郿县、周至,在在告急。李全义军攻到西安城郊,陕西巡抚秦承恩吓得紧闭城门,“日夕哭泣,目皆肿”。但是义军兵力分散,在焦家镇、屹子村与清军激战失败,被迫退出关中。不久,义军分散进入商洛地区,王聪儿、姚之富部被清军追击,由山阳退入湖北郧西县卸花坡,终于全军覆没。李全、高均德等部从商洛山区向西南突围,经宁羌退入四川,从此陕南义军的活动开始转入低潮。
  1798年秋至1800年春,起义主战场转移至四川,但仍不时有义军越过巴山进入陕南。四川义军樊人杰等部出没于兴安,而湖北义军张汉潮部高举“兴汉灭满”的大旗,活动于从徽县、凤县到商州、蓝田的秦岭山区,与活动于栈道以西的张士龙、活动于平利一带的张士伦合称“陕西三张”,威慑一时。1799年,大刽子手额勒登保出任五省经略大臣,大举围攻陕南义军。张汉潮战死,高均德在西乡县境内抢渡汉水时兵败被俘牺牲。其余各部再次退入四川。
  1800年夏,四川义军遭清军镇压也转入低潮,余部纷纷再次进入秦巴山区的深山老林坚持最后的斗争。清廷则采取寨堡团练、坚壁清野的手段,企图把义军困死在老林中。这年七月,义军襄阳白号首领杨开甲阵亡于镇安县茅坪。而高天升、马学礼等部则由甘肃进入陕南,在略阳、沔县、西乡等地连破清军,杀死总兵札勒抗阿、提督王文雄等清军将领29名,取得了起义退潮阶段的最后一次大捷。但战局并未因此而扭转。
  1801年二月,高天升在山阳县战败牺牲。三月,襄阳义军领袖王廷诏在川陕边界的鞍子沟被俘。六月,四川白莲教义军最杰出的首领之一徐天德也在西乡县渡江时舟覆身亡。九月,太平黄号首领龙绍周又在平利盘龙山殉难。1802年八月,陕西境内最后一股较大的义军在宁陕花石岩被围,首领苟文明斩清军官佐多名,跳崖牺牲,另一首领刘朝选被俘。从此大股义军在陕南已不存在,但零星的活动则一直延续到1804年。
  在历时七年多的苦战中,陕南的山山水水洒满了义军的鲜血,而清军也有80余名将领葬身于丛林深着之中。南巴老林地区经过清军的反复洗劫和屠杀,经济的衰落更进一步加剧了。
  
  直到公元1805年(嘉庆十年)白莲教起义,才被镇压下去。
  1819年(嘉庆二十四年),人口也有大量增加,超过3亿,但是,由于清政府大肆镇压起义,又造成了财政上的空虚。
  公元1820年(嘉庆二十五年)9月3日,顒琰北游热河,途中中暑,一命呜呼,由次子旻宁奉遗诏即位。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