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三秦演义>吉春《三秦演义》第八十三回 清军入京又入陕 联明抗清风云涌

吉春《三秦演义》第八十三回 清军入京又入陕 联明抗清风云涌

作品名称:三秦演义      作者:吉春      发布时间:2014-08-17 15:41:36      字数:6235

  第八十三回清军入京又入陕联明抗清风云涌
  
  先说清军入京。
  明朝廷提拔吴三桂做山海关的总兵,平西伯,封其父吴襄为提督,总管京师兵马。
  李自成派唐通给吳三桂送来了吴襄的劝降书和犒师银4万两,并召他入京,另派2万兵将代他守关。
  吳三桂接受了犒银,但却屯兵龙门口,为自己留下一条后路;然后,才慢慢地向京师而行。
  当他刚走到滦州时,听逃来的家人密报,说其家产被抄,父亲被囚,爱妾陈圆圆被掳,便气得怒发冲冠,马上掉头返回山海关,击走了李自成派来接守的2万兵将,并决心和农民军决一死战。
  1644年4月15日,吳三桂致书多尔衮,乞“速选精兵,直入中协、西协,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门,灭流寇于宫廷,示大义于中国”,将“裂地以酬”。
  次日,多尔衮回书称:“今伯若率众来归,必封以故土,晋为藩王”,并趋师向山海关急驰。
  20日,多尔衮师至连山,接吳三桂答书:“幸王速整虎旅,直入山海,首尾夹攻,逆贼可擒。”
  翌日,八旗军至山海关外十里。李自成统领农民军6万(一说20万)于21日抵山海关,遂三面包围山海关城。
  时多尔衮率15.8万八旗军驰至。当日晚,八旗军败唐通于一片石,并疾趋关门。
  李自成军与吳三桂军经昼夜激战,守御北翼城的吳军已濒临危殆。
  22日晨,吳三桂率众出迎多尔衮,剃发称臣,开关迎入八旗军。时农民军自山亘海列阵,三桂先悉锐而出,旋被包围,东西驰突,围开复合。
  三桂几败,清军猝然冲出,以逸待劳,呼噪骤进,铁骑横击。农民军奋力抵拒,兵寡失利,退师北京。
  多尔衮获山海关之捷,封吳三桂为平西王,统帅八旗军,于5月2日直趋北京。
  多尔衮改变过去的那种杀掳政策,明令规定,不准杀害无辜,不准抢劫财物,不准烧毁房子。
  并宣布:“有抢汉人一物者,即行处决”,投降者“官仍其职,民复其业”;首倡内应者,城破后破格得升。
  当清军打到北京后,多尔衮又接受范文程等人的建议,为崇祯皇帝、皇后发丧,派人保护明陵,并宣布“故明诸王来归者,不夺其爵”。
  剽悍的八旗劲旅闯进关内,在汉族地主阶级的支持下击败了大顺军。
  
  再说清军入陕。
  李自成放弃北京,于六月返回西安。而雄心勃勃的清王朝又虎视耽耽地窥测陕西了。
  早在这年九月,归附大顺的明朝降将唐通便在山西北部叛变降清,随即向陕北府谷一带发动突然袭击。虽然他很快便被赶过黄河,但陕北从此已西临威胁。
  十月间,在轻取了华北与山东之后日益趾高气昂的清王朝决定两路进军,一举同时攻灭西北的大顺政权与江南的残明势力。清英亲王阿济格率八旗兵,辅以吴三桂、尚可喜的汉军共8万人担当进攻西北的任务,计划从山西北部渡黄河,由陕北南下攻取西安。另一路清军由豫亲王多铎的八旗兵和孔有德、耿仲明的汉军组成,攻取江南。
  但正当两路清军行将出师之际,大顺军却在河南怀庆与山西保德两处越过黄河发动反攻。这使清廷注意到大顺军的实力,立即改变计划,命令多铎一军到河南后先打败怀庆地区的大顺军,然后乘势由洛阳、潼关西攻关中,而把进军江南的计划暂时搁置。这样,就使大顺面临清朝全部精锐从东、北两个方向发动钳型攻势的威胁。腐朽的南明小朝廷不乘清军全力西顾之机恢复北方,却兴高采烈地欢呼清朝的“讨贼义举”。而大顺方面也对形势的严峻估计不足,以为清军总还需要分兵对付南明,只把防御重点放在陕北。及至发现潼关受威胁,已处于极为被动的境地。
  这年十二月,北路清军攻入陕北。李过、高一功固守榆林,但阿济格只留部分降将围攻榆林,自己率主力继续南下。李自成正待北援。东路清军多铎部已于十二月二十九日对潼关发动总攻。李自成、刘宗敏亲自率军与多铎血战13昼夜,1645年正月十二日,潼关终于失陷。这时北路清军也已逼近,李自成见势危急,为避免被清军逼入西部边荒土司地区,只好不等西北驻军集结,就率领西安地区的义军及大顺中央政府于正月十三日放弃西安,经商洛地区退往湖广。关中地区就这样陷落于清军之手。
  关中既失,据守榆林的李过、高一功部和西北各地的大顺守军与李自成领导的总部的联系便被切断,只得各自决定出路。结果原明降将的部队基本上都投降了清朝,据守陕南汉中的大顺守将贺珍夹在清军与四川大西军两支敌对势力之间无以自存,也只得伪降于清。只有李过、高一功所部从榆林撤退后绕道陇东、陕南与川北,沿途汇合了一部分西北驻防大顺军,前往湖北去寻找李自成。这样,到1645年二月间,清朝便据有了陕西全境。持续了18年的西北农民战争,开始转向了联明抗清运动。
  
  再看贺珍、孙守法联明抗清围攻西安。
  清军入关后,民族矛盾激化,各地的农民军为了反抗清朝的暴政,逐渐放弃了反明的口号,与汉族地主阶级抗清派合作,形成了“联明抗清”运动的高潮。大顺军将领贺珍与明将孙守法联合围攻西安,就是联明抗清运动在西北的产物。
  贺珍是大顺军驻守陕南汉中一带的主将,原来的任务是防备与李自成交恶的四川张献忠部。李自成仓促撤离关中,他处在清军与张献忠两大势力之间,孤立无援,在陕南的明降将纷纷降清而自己内部也不稳的情况下,被迫于1645年二月宣布归附清朝。但他始终“阳顺阴逆”,积极准备再起。从二月到九月,清廷多次下令调他出陕南,拆散、改编他的部队,都被他以各种理由拒绝。他还设法阻止清廷派别的军队进驻陕南,利用赢得的时间清除了自己队伍中的动摇分子与附清分子,并积极与西北各地大顺军余部贺宏器、李明义等部、陕西各地的土豪寨堡、残明武装乃至某些清朝地方官员密谋起事。在秦岭山中活动的孙守法,成了他联合的重要对象。
  孙守法原是明总督孙传庭的部将,大顺军据有陕西时,他效忠明室,拒不投降,拥秦王第四子逃到秦岭腹地五郎山结寨,与农民军对抗。清军入陕后,残明势力面临的主要威胁已经由“贼”变为“虏”,孙守法势孤力弱,要实现复明的计划,不能不与昔日的敌人妥协乃至结盟。因此还在1645年五、六月间,贺珍、孙守法之间的反清密谋便已形成。
  不料六月初,贺珍的部将罗岱突然叛去,率部从汉中到西安,把贺、孙的活动告诉了清朝总督孟乔芳。孟乔芳一面急报清廷,一面准备解决贺珍。但这时清军在南方用兵,孟乔芳手下没有多少部队,一时不敢动手。恰巧此时清廷决定讨伐张献忠,于是任命驻西安八旗将领何洛会为定西大将军,命贺珍为前将军,企图以何洛会大军居后施加压力,逼贺珍入川与大西军作战。贺珍当机立断,于十二月初在汉中重举义旗,自称奉天倡义大将军(这是李自成用过的头衔)以示继承李自成的事业,率劲兵2万出连云栈,一举攻占凤翔。当地驻军武大定、石国玺与宝鸡驻军高汝砺都举兵反正,响应贺珍,攻下陇州、固原等地,杀清总兵何世元。随即故明都司徐昌年起于静宁,大顺军将领贺宏器、李明义起于灵台,关中各地义军康姬命、刘文炳、郭君镇、黄金鱼、焦容、仇瑛、李鹞子群起响应。孙守法也与贺珍同时在五郎山起兵,进入关中。关中地区的周至、眉县、户县、同州、宜君、郃阳、朝邑、泾阳、三原、临潼、澄城、白水、蒲城、乾县、武功等地均为义军控制。同时,蒋登雷占阶州,王元、马德杀清宁夏巡抚焦安民,占领巩昌,宁夏、甘肃、神木、靖边各以兵来附,20天时间,抗清高潮便从陕南席卷了西北大地。
  十二月下旬,贺珍与孙守法联合关中义军共7万人包围西安,二十五日开始攻城。城内市民曹三俊、王英、师可宗密谋响应,甚至连陕西巡按黄昌撤、泾阳知县张锡落等也企图反正,清朝在陕西的统治岌岌可危。但是坐镇西安的清总督孟乔芳老谋深算,他一面拒守,一面侦破、镇压了市民与官员中的内应密谋。何洛会率领的满军人数不多,但战斗力很强。贺珍等屡攻不下,锐气渐挫。这时清军李国翰部从山西来援,与孟乔芳内外合击,贺珍、孙守法战败。孙守法退回秦岭山中,贺珍企图退据汉中,但在武功濠泗河、褒城鸡头关两次被追击的清军击败,也被迫退入深山。
  1646年夏,贺珍、孙守法与自湖广北上的大顺军刘体纯部在陕南会师,攻占兴安州城(今安康)及其属县,并建立抗清政权,但不久又在优势的清军围攻下失败。1647年,清军攻下五郎山,孙守法遇难,贺珍退到川东,成为“夔东十三家”之一,以大宁(今四川巫溪)为根据地继续坚持抗清斗争,直到康熙初年在大宁病逝。贺珍初起时虽与明朝势力联合,但仍打着农民军的旗号,后来随着形势的发展,才正式臣属于南明。南明永历帝即位后曾遥封他为歧侯,以表彰他对抗清斗争作出的贡献。
  
  再瞧忠贞营抗清屡立战功。
  李自成牺牲后,从陕西退到南方的大顺军余部走上了联明抗清的道路,成为持续20年的南方抗清斗争的主力军之一。李过、高一功率领的忠贞营就是这些大顺军余部中兵力最强、战绩最显著、坚持斗争最久的一支。
  李过字补之,大顺建国后改名李锦,联明抗清后南明赐名李赤心,是李自成的侄子。高一功是李自成的内弟,南明时赐名高必正。他们都是陕北米脂人,很早就投身于农民起义,成为李自成的重要部将。李自成建立政权后,李过、高一功所部被编为大顺军的后营,李过任制将军,封毫侯,高一功任威武将军,封临胸男。清军入陕时,他们率后营将士坚守陕北,多次打退敌人进攻,致使北路清军主帅阿济格因进军迟缓而受到清廷处分。直到李自成离陕南撤、关中陷落,他们仍在陕北坚持,死死拖住了北路清军,使李自成得以从容转移到湖广。
  李自成走后,李过、高一功成了一旅孤军,不得不放弃陕北,避开占据关中的清军主力,迁回南下,寻找大顺政权的领导机构。但当他们转战千里,于1645年五月间到达湖北西部时,李自成已在湖北东部的九宫山殉难。大顺军群龙无首,四分五裂,一些意志不坚定的首领如田见秀、张卿等先后投降了清朝。李过、高一功等却拒绝了清朝的招降,坚持抗清。不久,他们与南明的巡抚堵撤锡达成协议,名义上臣属南明王朝,号为“忠贞营”,其中除原来的大顺军后营外,还有左营的刘芳亮、刘国昌、中营的党守素、前营的田虎等也来合兵,成为参加抗清的大顺军余部中最大的一股。李过等人虽然接受了南明的赐名与官职、部队称谓及年号等等,但行动自由,自行筹饷,甚至在公文中仍称李自成为“先帝”,称当时在军中的李自成妻高氏为“太后”,显示出在联明中仍保持农民军独立地位的态度,南明对此也无可奈何。
  忠贞营在抗清斗争中屡立战功,先后收复过益阳、归州、夷陵等重镇。南明永历帝称赞他们“雄冠诸军”,南明辅臣瞿式铝也说:“今日朝廷所恃者,忠贞营耳。”但是,出于官绅阶级的腐朽本性,他们却对这支农民军百般排挤、刁难。忠贞营在南明统治区受到歧视,加上李过、田虎等相继病死,刘国昌等又分裂出去,实力渐渐削弱。高一功对南明朝廷深感失望,遂于1651年离开南明统治区北上,到农民战争的老根据地川陕楚边去另创一块天地。这年九月途经湘西保靖县时遭到土司武装袭击,高一功阵亡。李过的义子李来亨继续率领忠贞营北上,于次年到达川陕楚边区,在这里和其他大顺军余部郝摇旗、刘体纯、袁宗第、贺珍等会师,连同一些当地的南明武装共十三家。从此“夔东十三家”之名逐渐取代了忠贞营。但原忠贞营各部仍是“十三家”的骨干。
  夔东十三家坚持抗清斗争10余年,截断长江航道,上攻重庆,下袭襄阳,还曾在1652-1653年间进军陕南的平利、紫阳等地,给清朝统治以沉重打击。直到1664年李来亨的根据地茅麓山才被清军攻下,李来亨壮烈自焚。他所率领的忠贞营余部是大陆上最后一支抗清武装。他的牺牲标志着清初抗清运动的最后结束。
  
  再表“四将军”抗清。
  李自成余部的抗清斗争虽然坚持时间最长,但由于李自成死后部众分裂成多股,力量大为削弱,所以抗清战争中发挥了最大作用的不是他们,而是以“四将军”为首的张献忠大西军余部。
  “四将军”指延长人孙可望、绥德人李定国、延安人刘文秀、米脂人艾能奇。他们都是明末农民战争陕北首义的元勋,长期随张献忠南征北战,成为张献忠后期的四个“义子”,其中年令最长、战功最著而又有文化、长于谋略的孙可望则是张献忠生前指定的继承人。张献忠在四川建立大西政权时,封孙可望为平东将军、李定国安西将军,刘文秀抚南将军,艾能奇定北将军,“四将军”之名即由此而来。
  1646年十一月,张献忠在四川西充抗清牺牲。“四将军”率余部摆脱了清军追击,打败明军的堵截,南下贵州。不久又乘统治集团内讧之机进军云南,在那里建立了巩固的根据地。
  早在进军黔滇途中,四将军就提出了联明抗清的主张,并从1649年起就“联合恢剿”的问题与南明永历王朝进行了艰难的谈判。南明王朝兵微将劣,朝不保夕,却迁腐地要求四将军驯服听命,谈判因此迁延不决,一直拖了三年之久。后来清军攻陷广西,南明官军瓦解殆尽,永历君臣被清军追得走投无路,不得不狼狈入黔,求救于孙可望,这才满足了他提出的条件。永历帝封孙可望为秦王。孙可望则自称“国主”,以原云南四将军执政时的原班人马在贵阳建立“行台”六部,领导抗清斗争,而把穷困潦倒的永历君臣禁锢在偏僻的安龙“保护”起来。从此“国主”孙可望实际上已是南明的最高统治者和抗清运动的实际领袖。这时艾能奇已在云南去世,孙可望遂命李定国大举东征,刘文秀大举北伐,分两路向清朝发动了规模空前的攻势。李定国攻进湖南、广西、广东以及江西省境,在桂林、衡州两役中大败清军,杀死了清朝悍将敬谨亲王尼堪与定南王孔有德,号称“两级名王,天下震动”,是自努尔哈赤以来清朝最大的一次失败。刘文秀在四川也连战连捷,差一点把吴三桂军歼灭。
  但是,正当形势好转之时,兄弟阅墙的悲剧再次发生。孙可望不满足于当“国主”,企图篡明自立,而永历君臣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则拉拢李定国,致使两人矛盾逐渐尖锐化,直至反目成仇。1656年,李定国在刘文秀支持下突然到安龙接走永历帝并将其护送到昆明,尽心拥戴。孙可望恼羞成怒,于次年举兵来攻,挑起了内战,结果彻底失败,在李定国等的追击下狼狈出逃,降于清朝,1660年在北京病死。
  清朝乘南明内讧,力量削弱之机大举进攻云贵。刘文秀此时已病死,李定国抵抗失败,出走缅甸。
  1662年,缅甸把永历帝献给清军勒死于昆明,李定国悲愤得病,在猛腊(今西双版纳)逝世。大西军余部的抗清斗争至此结束。
  李定国以一木支撑将倾之大厦,坚持抗清,至死不渝,其精神永远垂范于后人。辛亥革命时的革命党还曾以他的精神相激励。猛腊至今还有他的庙宇,受到当地少数民族崇敬。至于孙可望虽然挑起内讧,叛降清廷,为人所不齿,但他作为张献忠的继承人率领大西军余部重新创业,作为“国主”领导全国的抗清斗争数年之久,在历史上也是不能不书一笔的。
  
  刘永祚殉国
  刘永祚,字平垣,公元1592年(明神宗万历二十年)出生于韩城北原潭马村。他是刘荫枢的爷爷,有“祖孙巡抚”之美喻。神宗四十年考中进士,历任户部主事,宣化巡抚等职。因先后与奸臣魏忠贤、首辅杨嗣昌政见不合,交恶被诬,削官回韩为民。
  清军入关,对汉人残暴镇压。刘永祚基于民族心,仰天长号:“逆党误国误民于前,毅宗优柔寡断于后,可恨可哀!”
  刘永祚便组织地方少壮农民,晓以报国大义,树起“复明灭清”旗帜,收留明朝逃难忠臣,组成1000余人抗清大军,把韩城“周原堡”作为大本营,“天神庙”为前敌指挥部,训练精兵。
  公元1646年(清顺治元年),他兴师进军,围攻韩城县城,三日城破,杀死知县阿满都尔(旗人),关中震惊。清廷闻讯,派来大军围剿。在刘永祚的领导下,义军以一当十,杀得清兵片甲不留。顺治皇帝在北京求神算卦,签上“若平大乱,将军增多”。战争打了六年,不分胜负。
  后来,清朝中有位名叫多铎的“常胜将军”,自告奋勇来韩城剿灭刘永祚明军。多铎杀人如麻,让清兵破城三日乱杀乱抢乱奸,又进攻周原堡,将潭马村刘家亲族押上,鞭打不停,惨不忍睹。刘永祚为了保护乡亲,自缚其身,被清军囚禁,但刘骂不绝口,被处死后头悬高杆。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