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春《三秦演义》第八十二回 农民起义李自成 建立大顺在西京
作品名称:三秦演义 作者:吉春 发布时间:2014-08-15 11:06:59 字数:6812
第八十二回农民起义李自成建立大顺在西京
李自成与张献忠
随着明末农民战争的发展,各支农民军逐渐由分散走向统一。通过自愿的联合与武力的兼并,起义初期号称“十三家七十二营”的众多小股义军逐渐演变为双雄并立的局面,形成两支声势浩大的雄师—李自成的大顺农民军与张献忠的大西农民军。李自成与张献忠也就成为领导农民推翻明王朝的英雄而标炳于史册。
李自成(1606-1645),米脂县双泉都二甲人,其家所在的村子名李继迁寨,据说是宋代党项族领袖李继迁的故里。从史籍所载他的相貌特征看,李自成先世很可能有党项血统。李自成的祖父李海、父亲李守忠都是贫苦农民,他幼年也在贫困中度过,曾一度被舍入寺庙为僧,后来又给富家放羊。1626年,21岁的李自成应募成为银川驿的驿卒。他多次受到官府、豪绅的欺凌,曾为小事被乡绅艾某捆绑枷打,又曾因驿马死亡被官府勒索追逼,他心中积聚起对统治者的仇恨。1629年,明朝裁减驿站,李自成陷入失业的绝境,当时米脂一带连年饥荒,居民十之七八为生存而参加了农民起义。李自成也于163Q年带领侄儿李过等一批青年投奔义军首领不沽泥张存孟,成为其下的第八队队长。不久张存孟败降,李自成率领以他的“老八队”为骨干的部分义军成为独树一帜的首领。
不久,李自成与其他义军东渡黄河进入山西,他在战斗中增长才干,英勇顽强,治军有方,号称“闯将”。到1632年,李自成在各支义军中已声名彰著,被明朝官员称为“贼首”中的“最枭劲者”。他率军在山西境内连续攻克隰州、辽州等重镇,并于次年冬踏冰渡过黄河,挺进中原,活动于江淮河汉间的广大地区。
1638年,明廷调集所有能使用的军队大举围攻农民军,李自成在河州、洮州、川北、陕南几次大败,一度只剩下300余人。但他百折不挠,坚持义旗不倒,潜伏在川陕楚边区的大山中与明军周旋。1640年冬,李自成重新出现在河南,中原的饥民大批前来投奔,又联合了罗汝才等义军,很快发展为几十万大军。从这时起,李自成义军进入大发展的时期。他攻克洛阳,三围开封,五败明军,并于1643年在湖北襄阳建立政权,自称奉天倡义大元帅。至此他已成为明末农民军中实力最强的领袖了。
张献忠(1606-1646年),出身于延安卫柳树涧堡(今属定边县)的军户—军事农奴家庭中,父亲做过手工业和小买卖,家境比李自成略好一些。他幼年读过一些书,粗通文字,在衙门当过捕役,但仍然属于受欺凌受压迫的下层。崇祯初年他在陕北参加起义,“临战先登,众服其勇”。当李自成投奔张存孟而加入义军时,张献忠已是一支义军的首领,号称“西营八大王”,并据有米脂县18寨。此后一直到1640年以前,他在农民军中的实力、战绩、声望与地位均在李自成之上。
1638年,张献忠在明军重兵围攻下战败,于湖北谷城伪降。一年多以后他再举义旗,并与罗汝才联合,再次成为义军中实力最强的一支主力。明政府以辅臣杨嗣昌出马督师,以张献忠为主要对象部署了号称“四正、六隅、十面网”的大围剿。张献忠以杰出的军事才干,联合罗汝才采取以走致敌的运动战术,在一年多时间内长驱数千里,终于甩掉敌人,钻出包围圈,并出其不意地于1641年二月以长途奔袭一举攻克明军大本营所在的襄阳。明朝在这次战争中发动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围剿以渗败告终。张献忠在此役中表现了非凡的用兵艺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它标志着战争的主动权从明朝方面转移到了义军手里,成为明末农民战争的战略转折点。正是由于张献忠英勇作战,牵制并挫败了明军主力,李自成才得以东山再起,并在河南获得空前的发展。
然而此后不久,张献忠在陕西泃洵阳再次遭重大挫折,而罗汝才部义军也在此前离他而去,改与李自成联合。从此李自成的实力超过了张献忠,并且由于封建观念的影响,李自成在兼并各部的过程中与张献忠失和。在李自成于襄阳建立政权的同时,张献忠也在武昌建立政权,自称大西王。两人走上各自发展的道路,双雄并立的局面最后形成。
汉南突围
1634年(明崇祯七年),明廷派陈奇瑜总督五省军务,调集各路官军围攻活动在鄂西北的农民军。包括李自成、张献忠在内的农民军主力4万余人受官军的压迫退入陕南,走到汉中、洋县间离栈道不远的车箱峡,误入险境。这个峡谷山高路陡,居民稀少,出口又被明军严密封锁。又值连阴雨持续70多天,义军弓弩脱胶、刀枪锈蚀,衣甲湿透,人困马乏,断粮数日,濒临绝境。
但是义军在如此严重的局势面前没有灰心丧气。他们决定利用陈奇瑜的麻痹心理,伪降出险。于是义军把历年所获的金银财宝凑到一块,派人假借联系投降,进入陈奇瑜大营,贿赂了他的左右。这些人本来就害怕与农民军决战,收了贿赂,更极力主张招抚。陈奇瑜觉得义军已走投无路,与其冒险逼他们作困兽之斗,不如招抚,可以轻而易举立下大功。
于是,陈奇瑜上报朝廷,得到兵部的支持和崇祯皇帝的允准,与义军进行谈判,双方达成招安协议:官方根据义军人数,每百人派一名安抚官,负责监视降众并把他们遣返原籍,一路上所过之处由当局供给粮草;官军停止进军以免发生冲突。骄傲轻敌而又急于建功的陈奇瑜竞然没有要求农民军解除武装和拆散建置。
就这样,4万多义军绝处逢生,整军走出栈道。一路上与陈奇瑜的部下揖让酣饮,易马而乘,抵足而眠。没有衣甲的义军装束整齐了,弓朽箭尽的义军重新装备起来,断粮数日的义军吃饱了肚子。等到出了栈道,在一个夜晚,一声令下,400名安抚官全被义军逮捕,或杀,或杖责,或捆绑起来弃于路傍。数万义军如虎出笼,进攻宝鸡、麟游等地,又纵横驰骋在关中平原与陇东一带,西安附近及庆阳、平凉、巩昌等地处处告急。陈奇瑜这才知道自己被义军捉弄,上了大当。
消息传来,统治者中乱成一团。陈奇瑜把责任推给陕西地方当局,说宝鸡知县李嘉彦杀降激变,又怪陕西巡抚练国事措置不当。而陕西地方官绅及朝中言官则纷纷攻击陈奇瑜主抚纵敌,坏了大事。最后崇祯皇帝大怒,把李嘉彦、练国事与陈奇瑜都逮捕下狱。
车箱突围是义军的一大胜利,实力最强的一股义军以此摆脱了危局,重新掀起了起义的高潮。
大顺定鼎长安
劳动人民建造的古城长安,在两千多年的绝大部分岁月里都是封建主的统治堡垒,然而它也曾三次短暂地回到人民手中。西汉末的赤眉军、唐末的黄巢,都在长安建立过政权。明末李自成的大顺农民政权也曾在长安建都,在这里部署了推翻明王朝的最后进军,为古城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1643年十月,李自成在襄阳建立政权之后又在河南境内歼灭了明朝在北方的最后一支精锐一孙传庭率领的陕西军,乘胜分两路进军关中。李自成亲率主力由潼关,袁宗第率领l0万偏师由武关会攻西安。十月六日潼关破,明陕西三边总督孙传庭败死。五天之后,西安不攻而下,农民军活捉了最后一代秦王朱存枢,陕西巡抚冯师孔被杀。李自成“下令不得妄杀一人”,很快安定了人心。接着,义军分兵略定三秦,西北各府州及三边重镇望风而下,到年底,除西宁一隅尚在攻取中外,对整个西北全部平定。以破坏旧秩序为己任的农民军要考虑建立新秩序了。
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大年初一,李自成正式建国,他改西安为长安,号为西京,作为临时首都。国号大顺,改元永昌,以原秦王府(今新城广场一带为宫殿,李自成在这里颁布了一系列建国大政:
(一)更定官制,封官授爵。大顺军将领刘宗敏、田见秀、谷英、李过、刘芳亮、张鼐、袁宗第、刘国昌、刘世俊封侯爵,其下还有伯、子、男爵,刘宗敏并为文武百官之首,握有实权。在文职方面,改内阁为天佑殿,以牛金星为大学士(丞相),行政机构设六政府,各有尚书一人,并改翰林院为弘文院,给事中为谏议大夫,御史为直指使等。还任命了地方官吏如陕西巡按直指使刘达、京兆尹嵇某等。这一套制度基本上沿用封建王朝的成例,很多官职名称来自唐朝。
(二)整编军队,加强训练与纪律。把大顺军分为中吉、左辅、右翼、前锋、后劲五营,设立权将军、制将军、果毅将军、威武将军、都尉、掌旅、部总、哨总等各级军职。军队制定了严格的纪律,除不杀不淫、平买平卖等之外,甚至规定骑兵纵马腾入田苗者也要处斩,以保护农业生产。
(三)赋税三年免征,国家财政来源靠对明朝官绅实行追赃助饷来维持。关中的地主官僚因此受到极为沉重的打击。此外,为了稳定物价,促进流通,还铸造发行了各种币值的永昌通宝钱。为适应贵金属进入流通领域的历史趋势,还实行了雏形的银钱复本位制。
(四)开科取士,网罗人才。考题打破了以《四书》《五经》命题的旧例,以《定鼎长安赋》即欢呼农民政权成立为考试内容。
这些措施都反映了这个政权既力图除旧布新又无法跳出封建制度窠臼,既要维护农民利益又不能不走上蜕化道路的两难处境。大顺政权建立不久,李自成便率军自韩城渡河入晋,经太原、大同、宣府北取京城,由田见秀留守西安。而皇后高氏与中央机构六政府的尚书也留在西安。因此即使在李自成进北京期间,西安—“西京”也仍然是大顺的两京之一。这年五月北京被清军攻占后,西安再次成为大顺朝的唯一京城。到1645年正月清军攻占西安,李自成出走湖广为止,农民军控制古城共计一年又三个月。
李自成在韩城有行宮。我写过:
李自成赞韩城
明朝崇祯十五年(公元一六四三年),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建立了大顺政权。为了抄近路进京灭明,那年李自成由西安经韩城,向北京进发。
当李自成到达芝川镇时,老百姓在南门外的芝阳桥上,站立两行,迎接闯王的到来。李自成下马后双手一拱,说道:“百姓们好!百姓们好!”
然后回首南面,只见路旁有一座木牌楼上写着“汉太史司马祠”几个大字,顺牌楼望去,但见青龙蜿蜒,庙宇砖砌百仞,犹似城廓,高耸入云,磅礴出世。李自成对牛金星、李岩等文臣武将说:“传我的命令,将士全部下马,瞻仰太史祠!”他让民众找来三个人作向导,带领义军登祠。守庙的方和尚介绍道:“汉太史公司马迁祠墓,最早建于西晋永嘉年间,北宋时扩建了庙宇。”闯王边上边说:“司马迁乃良史之才,应该立庙纪念。他在《史记》中不以成败论人,而将项羽、陈涉这样的义军首领作为本纪、世家记载。这是很不简单的!”丞相牛金星立即赞叹:“我们每读《史记》,就斗志顿起!可惜,司马迁遭了李陵之祸!”闯王严肃地说:“那是李氏兄妹的诬害!你们想一想,李广利怕李陵争功,不给救兵,置李陵于死地。司马迁认为应全面地看待李陵的功过,所以说了一句公平话。李广利的妹妹是李贵妃,是汉武帝的宠妾,难道李广利能不通过李贵妃,在汉武帝跟前甜言蜜语?!”
穿过“高山仰止”木牌楼,登山门,进祠院,李自成他们来到寝殿内。闯王望着司马迁的彩色塑像,司马迁端庄正坐,手扶玉带,方脸长须,两眉入鬓,呈现出抱负不凡的气质。闯王连声称道:“真是文星高照,文星高照啊!”他们从寝殿出来,在献殿东西两侧观看碑林刻文。闯王指着西墙上刻的字,叫方和尚念释。方和尚仰首读道:“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何知仁义?已享其利者感为有德。”方和尚念完后,解释说:“这是《史记?游侠列传》中的名句。意思是说,老百姓拿一个铁钩就会被杀头,而那些公子王孙把国库占为己有,竟封侯封王,还说这是天经地义的仁义行为。为什么说这是仁义呢?因为这些人从中得到了私利,就对此感恩戴德罢了。”闯王一听,拍着方士的肩膀说:“讲得好!司马迁就是这样揭露那些公子王孙的虚伪道德观!”
看了献殿后面的司马迁墓,李自成又凝神观望黄河。方和尚站在闯王身旁,介绍了司马庙四周的地理情况,闯王边看边听,连连点头说:“山明水秀,地杰人灵。真是文星高照,文人之乡啊!”
闯王瞻仰太史祠后,便率领起义军向韩城县城——金城镇进发。
当时,七品县官和贪官污吏,闻讯丧胆,逃得无影无踪。城内的居民们不明真相,闭户窥视。
李自成进了金城镇,扎住箔子巷口以北约20米的南大街西街,座西面东九间门面房。此房砖木结构,上下两层,人称“九间厅”。
李自成登上了北门外的制高点——赳赳寨。在灵芝镇(即芝川镇,因汉武帝在此得灵芝草而改名),闯王知道方和尚原是华山上的隐士,很懂得古文。于是,闯王乐意把方士带在身边,作为向导。闯王站在赳赳寨上,边解衣扣,边指着南面低洼的县城说:“这金城镇的风景,竟如此优美啊!”
“闯王,这韩城县,被人们称为小北京。”方士指着金城镇的建筑说,“您看,那东门内的文庙,古柏参天,金屋辉煌,多么象北京的故宫一角!那南门外的毓秀桥,多么象故宫前的金水桥!《诗经》上记载着‘前有毓秀桥,后有赳赳寨’、‘金城汤池’的句子,就是说的这里。这里的大街小巷、一家一户的四合院,也跟北京很相似。”
“这金城的建筑,确实美观!一排排的房屋,好象咱们义军的队伍,雄赳赳、气昂昂地站在那儿!”闯王夫人高桂英站在一旁,兴奋地说。
“象啊!象啊!”闯王哈哈大笑起来,铜铃般的大眼珠一转,指着西方的山口问:“那是什么山口?”
“那是土门口。北边叫象山,南边叫狮山。‘狮山高,狮山高,狮山搭在象山腰’。‘象山十八弯,弯弯都有关。’传说大象和狮子心胸都很窄狭,为了争龙潭,天天搏斗。后来,石佛大仙生了气,两只脚蹬在梁山上,用大刀砍断了大象的长鼻子,砍断了狮子的爪子,用箭射穿了大象和狮子的心胸。”方士说到这儿,为了证实确有其事,手指着芝川口道:“闯王,您看,那东南角,就是您路过的灵芝镇,神箭飞到那儿,把芝川也穿了个口子,使居水、芝水和黄河相通了。从此,韩原大地再不受大象和狮子的危害了。”
金城西门上题写着“梁奕西襟”四个字。韩城在战国时属于梁国。这“梁奕西襟”的意思是,有这样大的梁山横在西边作韩城的依靠,哪能不坚固?!
“好,这四个字好。我们是农民起义军,救民于水火,完全是把民众作为靠山的!”李自成胸有成竹地说。
第二天早上,韩城县召开了盛大的欢迎闯王大会。广场上,搭起了台子,上插“闯”字大旗,台子正中贴着龙腾虎跃的“梁奕西襟”四个黑字。李自成精神抖擞地登台讲话:“乡亲们!我们是义军,咱们都是同根所生,患难与共,心连着心。”他边用手比划,边说:“我们义军把民众当作靠山。大家不用怕,义军要杀尽贪官污吏,还要把明帝拉下马,为咱百姓出气!义军早有布告:‘民众三年不纳粮,市民三年不纳税。不许杀民一人……
这时,台下象开了锅的水一样沸腾起来了,人们不时挥手高呼:“欢迎义军!”“闯王万岁!”
为了感谢韩城民众对义军的支持,李自成特意写了‘梁奕西襟’四个字,由牛金星、刘宗敏、李岩等义军将领,双手捧着交给韩城代表方士。方和尚接过“梁奕西襟”题额后,深深向闯王鞠了一躬。
闯王走后,方士和众乡亲们商量,叫来了石匠,把闯王亲笔写的“梁奕西襟”四字刻在石头上,下面标明“大顺永昌元年××吉旦”,换下原题额,镶嵌在西门上,这块题额,至今依然字迹清晰,保存在韩城县文化馆内。
2012年6月中国文史出版社30万字《名人与韩城的故事》
李自成亲率百万大军,从龙门(今陕西韩城)飞渡黄河,攻克太原,然后分兵两路,从河北、山西直捣北京。
为抵御起义军的进攻,思宗分遣他认为最可靠的宦官监守诸边及京郊的要害地方,以杜勋监宣府,杜之秩守居庸关等。
3月初,起义军攻克大同,形势愈来愈急。
思宗召群臣商议对策,众臣默然。
思宗叹息道:“联非亡国之君,诸臣尽亡国之臣!”
说完,拂袖而去。
3月11日,起义军至宣府,监守太监杜勋投降,
15日,起义军至居庸关,杜之秩投降。
17日,起义军抵达北京城下,城外守兵溃散,
3月19日,攻破北京。
崇祯皇帝在宫中又慌忙召集群臣问计,众大臣相对哭泣,无言以对。
又过一会儿,大营兵将全部逃散,连个人影都不见了。
崇祯皇帝见大势已去,走投无路,迫不得已,便杀死女儿、嫔妃,令皇后自缢。他跑到皇宫后面,爬上万寿山(今景山,又叫煤山),吊死在寿皇旁的一棵槐树上。
他在衣襟上写道:“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等字,是为遗诏。
中午,李自成头戴毡帽,身穿布衣,骑着高大的乌骓马,率领雄壮的农民大军,浩浩荡荡地开进了北京承天门(今天安门),登临皇极殿(今太和殿。
统治近300年的明王朝至此灭亡。?
以李自成为首的义军领袖,在混入义军中的地主、官僚的腐蚀下,麻痹轻敌,对明朝的残余势力斗争不力。
这时,东北的满州贵族集结了10多万八旗兵,准备一举消灭农民军。
镇守山海关的明朝将领吴三桂拥兵4万,投降了满州贵族。
在满、汉地主武装联合进攻下,大顺政权无法支持。
李自成于4月29日在武英殿称帝后,第二天命焚毁紫禁城宫殿和各门城楼,便率领部队撤出北京。
李自成从进京到离京只有42天。
撤离后,向陕西方向败退。
在清军多尔衮和吴三桂两军包围下,李自成腹背受敌,从陕西又退到湖北。
11月16日张献忠在成都称帝,国号“大西”,建元大顺。
公元1645年6月,李自成在湖北通山县的九宫山,遭到地主武装的袭击,不幸壮烈牺牲,年仅39岁。
李自成牺牲后,大顺军余部在他的妻子高氏和侄儿李过、高一功等人的领导下,继续坚持斗争,直到1664年(康熙三年)才告失败。?
当清军进驻北京的消息传到江南后,逃亡江南的地主、官僚、便先后建立了福王、唐王、桂王等政权,史称南明,与清朝廷相对抗,直到康熙元年才被最后消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