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三秦演义>吉春《三秦演义》第八十一回 刘瑾海瑞魏忠贤 陕藩长城定西安

吉春《三秦演义》第八十一回 刘瑾海瑞魏忠贤 陕藩长城定西安

作品名称:三秦演义      作者:吉春      发布时间:2014-08-14 11:09:05      字数:6811

  第八十一回刘瑾海瑞魏忠贤陕藩长城定西安
  
  公元1425年(洪熙元年)明仁宗朱高炽即位。朱高炽出生于公元1378年。
  仁宗在位时间虽短,但基本上继承洪武、永乐时期的政策,并在一定程度上让老百姓休养生息。
  他死后,其子朱瞻基即位。
  明宣宗朱瞻基出生于公元1398年。在他执政期间,社会安定,被称为“治平之世”。
  1435年(宣德十年)正月,38岁的宣宗病死。
  公元1435年(宣德十年)正月,9岁的朱祁镇继帝位。
  明英宗朱祁镇出生于公元1427年。瓦刺军将英宗俘虏北去。
  公元1449年(正统十年)九月,在兵部尚书等大臣的建议下,经报请太后同意,宣布立英宗的弟弟朱祁钰为皇帝。
  代宗朱祁钰出生于公元1428年,即位后,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抵抗瓦刺,保卫京城。
  公元1457年(景泰八年)正月,代宗病倒了。
  英宗复辟后,废代宗为郕王,复立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并把这一年改为天顺元年。
  公元1464年(天顺八年)正月,英宗朱祁镇因病死去。
  公元1464年(天顺八年)正月,英宗长子朱见深即位。明宪宗朱见深出生于公元1447年。
  公元1487年(成化二十三年)八月,宪宗病死。
  公元1487年(成化二十三年)八月,孝宗朱祐樘即位。
  明孝宗朱祐樘出生于公元1470年。
  他在位期间,任用贤臣,故有“李公谋,刘公断,谢公侃侃”之称。
  公元1505年(弘治十八年)五月,孝宗病死。
  公元1505年(弘治十八年)五月,孝宗长子朱厚照即位。
  明武宗朱厚照出生于公元1491年。
  即位后,命刘瑾为司礼监。
  刘瑾是陕西兴平人,早年自阉进宫,后被派到东宫侍候太子。
  他手下还有马永成、高凤、罗祥、魏彬、丘聚、谷大用、张永等七人,人称“八虎”。
  民间流传着一种说法:“北京城里有两个皇帝,一个朱皇帝,一个刘皇帝。”
  公元1507年(正德二年)3月,他以皇帝的名义发布诏书,令群臣在金水桥南听诏,亲定刘健、谢迁、韩文等50多人为奸党,揭榜朝堂,颁示天下。
  韩文已被革职还乡,刘瑾派官校把他从家乡逮捕进京,投入锦衣卫监狱,严刑拷打。
  韩文被关押几个月以后,刘瑾又罚其输米2000石,命他亲自到大同交纳。
  御史王时中,也曾在公元1506年奏劾刘瑾。刘瑾气得把他的名字记在屏风上,伺机陷害。
  后来,王时中巡按宣府、大同时,刘瑾就指使其党羽对其诬陷,把王时中逮捕,让他载着重枷,在露天地里连站3天。
  王时中几次昏倒,几乎被折磨而死。这时的明朝文武百官的生、杀、升、降,全置于刘瑾的喜怒哀乐之中。?
  公元1510年(正德五年)4月,安化潘以讨伐刘瑾为名,举兵反叛朝廷。
  夜间,刘瑾退出,张永乘机从怀中掏出奏章,揭露刘瑾激变宁夏、图谋不轨等17件违法之事。
  武宗听后大怒道:“刘瑾负我也!”
  说罢,立即令张永带领禁军捉拿刘瑾。
  刘瑾毫无准备,正在家里睡大觉,禁军一到,就把刘瑾逮住,打进大牢。
  武宗并亲自带人抄刘瑾家,得黄金24万锭又57800两,元宝500多万锭又1583600两,宝石2万斗,金甲两副,金钩3000,玉带4000束;还抄出龙袍玉带、盔甲武器无数。
  最奇怪的是,武宗还发现在刘瑾常用的两柄毛扇子里,藏有锋利匕首两把。
  武宗一见,勃然变色说:“这个奴才果真想造反!”
  随即下令,把刘瑾处以磔刑。行刑那天,许多受害者争食刘瑾之肉。?
  江彬是宣府人,起初只是蔚州卫的普通军官。公元1511年(正德六年),京几地区爆发农民起义,江彬奉命前去镇压。
  路过蔚州时,他把一家百姓20几口当作起义军全部杀掉,冒功报赏。
  农民起义军被镇压后,江彬班师到达北京时,通过贿赂钱宁,受到了武宗的召见。
  江彬狡诈机警,善于迎合,故一见面就取得了武宗的欢心,被提升为左都督,留侍左右,并赐姓朱。
  钱宁受庞的时候,比江彬要早。他是广西镇安(今德保)人,小时候被卖给一个姓钱的太监,跟进宫,任锦衣卫百户,他善于窥测,又有一身武艺,能左右开弓,因而取得武宗的宠爱。
  正德初年,钱宁依附刘瑾。刘瑾事败后,他凭借狡猾的手段,反咬一口,怒责刘瑾,不但逃脱了惩罚,而且步步高升,一直升到左都督,掌领锦衣卫,主管诏狱。
  钱宁曾劝武宗建筑宫殿寺院,并不时进献乐工、舞女、鹰犬,让武宗玩乐;还时常带武宗到宫外游览。
  因此,武宗对钱宁也是言无不听,计无不从,常常让他陪着在豹房里花天酒地。
  有一次,武宗喝得大醉,就枕着钱宁睡觉。当时,钱宁竟成了武宗上不上朝的的信号。
  过去,文武百官往往天不亮就进午门候朝;这时,官员们要想知道武宗上不上朝,只要看钱宁来没来就明白了。
  如果来了便知道武宗也快到了;只要看钱宁不来,武宗也就不会上朝。
  这样一来,江、钱之间就出现了争宠的矛盾,一直发展到勾心斗角,互致死地而后快。
  江彬受宠后,钱宁心中妒嫉,常在武宗面前说江彬的坏话。
  有一次,武宗想捕捉老虎,以显示自己的勇力,却被老虎紧逼。
  恰在这关键时刻,钱宁畏缩不前,而江彬却能奋不顾身,上前解救。
  从此,武宗更加信任江彬,对钱宁日加疏远。江彬为了沽恩固宠,巩固自己的地位,就想尽一切办法让武宗纵欲行乐。
  公元1519年(正德十四年)6月,宁王朱宸濠起兵反叛。宸濠攻安庆不克,又听说南昌被破,急忙撤兵回救。
  王守仁率兵迎战,朱宸濠及其世子、郡王、谋臣、将士都被俘虏,叛乱遂被平定。?
  公元1520年(正德十五年)闰八月,武宗南游北返时,路过清江浦(今江苏清江市附近),自驾小船在积水池中捕鱼,不料舟翻落水,着凉受惊。从此,他就生起病来。
  公元1521年(正德十六年)三月,回北京不久,就病死了。
  
  武宗没有儿子,由皇太后和内阁首辅杨廷和定策,以武宗遣诏的名义,召武宗的堂弟献王朱祐杬的世子朱厚熜(冲)即帝位。嘉靖皇帝朱厚熜出生于公元1507年。他对道士十分宠爱。
  公元1566年(嘉靖四十五年)2月,海瑞上书:“如国家贪官横行,民不聊生,水旱无时,盗贼四起”,“陛下的过错多了,其大端在于斋醮。……陛下受术于陶仲文,以师称之。仲文既然死了,他不长生,而陛下何独求得?至于仙桃天药,怪妄尤甚……桃必采而后得,而陛下何独求得?药必制而后成。今天无故获此二物,是有足而行吗?说是天赐,有手执而付给吗?这是左右奸人,造为荒诞,以欺骗陛下,陛下误信受骗。真是大错特错。……现在大臣持禄而好谀;小臣畏罪而结舌,臣不胜愤恨,是以冒死,愿尽区区,惟陛下认真听取”。
  昏庸的世宗看后,大发雷霆,把奏疏掷在地上,咆哮说:“快给我把他抓来,别让他跑了!”皇帝身边一个宦官说:“此人素有痴名,听说他上疏前,自料触忤当死,买了一口棺材,诀别妻儿,其僮仆都已奔散,没一个留下。他是不会跑掉的。”
  世宗听说,没再说什么。停了一会儿,他又把奏疏拿起来,再三诵读,也被书中之言而感动叹息。
  但是,后来他仍认为海瑞的奏书是辱骂,便下令把他逮捕,问成死罪,关在狱中,直到世宗死后,海瑞才得以释放。
  
  明世宗一心祈求长生,但适得其反,终因服用过多的丹药,于公元1566年(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毒发而亡。
  1567年(隆庆元年),世宗第3个儿子朱载垕(厚)即位。穆宗朱载垕,生于公元1537年。即位后,开始注意革除世宗时的弊政。具体领导这次改革的是张居正。
  公元1572年(隆庆六年)5月死去了。穆宗第三子朱翊(异)钧即位。神宗朱翊钧出生于公元1563年,即位时,刚刚10岁,由慈圣皇太后辅翼。
  在皇太后的支持下,万历皇帝令张居正专权决断,厉行改革。
  张居正改革的主要内容,其中在政治上,重点是整饬吏治,改变朝里疲沓成风、政以贿成的不良风气,实现“事权归一,法令易行”,从而提高内阁的权威,加强中央集权号令天下。
  在军事上,重点是调整和北部蒙古的关系,取得了“边境晏然”成效。
  在经济上,重点是推行“一条鞭法”。其内容是:总括一个州县的赋役,量地计丁,丁粮全部交官。一年中所需的力役,由官府佥募,付给士食费用。其他杂税士贡等,也把税、粮合为一条,计亩征银,由官府折办。
  
  公元1620年(万历四十八年)8月,神宗病死。太子朱常洛嗣位。明光宗朱常洛出生于公元1585年,在位29天。
  公元1621年(天启元年),东林党人杨涟、左光斗等人拥立光宗的长子朱由校即位。明熹宗朱由校出生于公元1605年。重用奸相魏忠贤。
  公元1627年(天启七年)8月,熹宗病死。熹宗弟弟朱由检继承帝位。
  明思宗朱由检出生于公元1611年1月。即位后,首先下令,把魏忠贤贬谪凤阳,后又派人逮捕治罪,魏忠贤畏罪自尽。1644年(崇祯十七年),思宗(毅宗)吊死在煤山上。
  
  明代陕西藩府
  朱元璋夺取了天下后,一面废丞相,杀功臣,重典治国,把专制皇权强化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一面却把他的龙子龙孙分封到全国各地,建藩为王,以重兵宿卫,位高权重,企图以此屏藩皇室,保卫朱家江山永固。明成祖朱棣以藩王起兵夺得皇位后,怕别人如法而行,实行削藩政策,剥夺了藩王们典军干政的权力,同时在经济上尽量满足他们的贪欲,以花天酒地换取他们安分知足。这样,藩王们从威震一方的野心家变成了脑满肠肥的寄生虫,而藩府的数量则越来越多。这成了明代统治一个突出特点。
  陕西是明代封王建藩的主要地区之一。有明一代先后封了50个藩府,其中陕西布政使司境内有7个,仅次于湖广、河南两省。这7个王府中有3个封在今天的陕西省境内,它们是:1378年(洪武十一年)封于西安的秦王、1429年(宣德九年)封于凤翔的郑王与1627年(天启七年)封于汉中的瑞王。其中秦王在明代藩王中具有特殊地位:第一代秦王朱楱,是朱元璋嫡二子(长子朱标是皇太子),在诸王中排行最高,建藩最早。当朱楱受封时,西北边境尚有蒙元余孽的严重威胁,扩廓贴木耳(王保保)的势力尚据宁夏而虎视三秦,因此秦府护卫军拥有很大兵力,秦王也成为最有权势的“塞王”之一。靖难之役以后,秦王府虽不复有兵权,但庄田财产之多,更为惊人;直到万历年间,秦府在全国诸王府中富有的程度仅次于蜀府。而陕西远比四川贫瘠得多,秦府在陕西人民身上搜括了多少脂膏就可想而知了。
  朱元璋在世时,秦府的骄横不法已出了名。朱元璋本人曾亲撰《纪非录》,将秦王朱楱的37项恶行予以通报,诸如“差陈婆同吴泰去苏杭等府,要似纸上画的一般模样女子买来。吴泰无处寻买,二次差人催取,将吴泰剜了膝盖,将陈婆就于杭州打死。”其他还有凌辱地方官,霸占田产、强占民女、欺行霸市、强买强卖等等,不一而足。朱元璋对诸王还算管教得严的,此后的历代秦王乃至其他藩王就更不用提了。
  藩王们政治上无从进取,饱食终日,惟以多生子女以便多领庄田岁禄为能事,致使朱家蠡蜇们的繁衍速度惊人。秦府宗室到明末人数已经上万,所需庄田、禄米已达天文数字。明朱瑞王建藩汉中时,规定要赐庄田3万顷,然而已根本没有这么多土地,于是只好把庄田租米折算为额分摊到民田赋税中一并征取。许多地区的田赋因此加重了1倍以上。大批龙子龙孙坐吃山空,终于使国家财政枯竭,民脂民膏皆尽,社会矛盾激化,最后导致了农民大起义的发生,藩王们的丧钟也就敲响了。
  1643年冬,李自成农民军攻占西安,第十代秦王朱存枢投降,壮丽的秦王府成了大顺的王宫。次年在山海关战役失利后,李自成把朱存枢等宗室贵族处死。凤翔的郑王府在明正统年间迁到河南怀庆,末代郑王于1640年被赐死,国除。汉中的瑞王在李自成占领陕西时南逃到四川重庆。然而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第二年张献忠攻下重庆,瑞王朱常浩也被大西农民军逮捕处死。至此,压在陕西人民头上的这批腐朽的寄生虫终于被消灭了。
  
  明代西安城
  徐达、常遇春攻下陕西后,明朝即于1369年(明洪武二年),一改陕西行省为陕西布政使司,改奉元路为西安府。从这时起,古城史便有了西安这一沿用至今的名称。自韩建缩城之后萧条不堪的古城,经过宋、金、元三代艰难而缓慢的恢复,到明清两代又有了新的发展。
  明代西安城最大的变化,便是自韩建以来首次扩展了城郭范围。宋、金、元三代,尤其是元代奉元路城虽然渐趋繁华,城区一直限于韩建缩城后的范围,即唐长安皇城的范围内。皇城原来不过是唐代中央行政机关的“办公院”,作为西北中国中心城市来说自然是太狭小了。何况明代在西安封藩秦王,城内大片地区被划为“王城”—元代虽也在这里封有安西王,但王府不在城里—原有城区就更嫌狭窄。于是都督濮英于1374-1378年间主持扩建了西安城垣。除西、南两面城墙韩建时的基础上增高加固之外,东、北两面城墙都在原城郭外新建,从而使西安城的长、宽均比元代奉元路城扩展了近30%、城区面积则扩大了80%以上。明中叶隆庆年间,映西巡圮张社又兴工加固城垣,在城墙表面加砌一层青砖。明末崇祯间的陕西巡抚孙传庭则加修了四座关城。这样,今天我们所见的西安城墙便耸立在秦川大地上了,由于西南二墙仍元代之旧、所以今天西安城西南城角仍保留着元代的外突圆角,而其三个城角都是明代按中原传统习惯改建的方角。
  西安城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的一座保存完好的古代城垣。它周长近12公里,东西长3.4公里,南北宽2.6公里,城内面积达8.8平方公里。城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厚15-18米,厚度超过高度是这座古城墙的特征。在明代它共开四门,即长乐门(东门)、安定门(西门)、永宁门(南门)、安远门(北门),还有4座角台,98座敌台,5984个垛口。城门、角台与敌台上建有高大的城楼、角楼与敌楼,城外掘有宽广的护城河。整座城池气势雄伟而又戒备森严,典型地体现了封建社会晚期中国大区中心城市的风貌。
  明初还修建了现今西安城内两座最醒目的古建筑—钟楼与鼓楼。鼓楼于1380年在元代敬时楼的旧址上建成,钟楼是1384年在元代钟楼旧址上复建的,1582年又从广济街东面的原址移建于东西南北四门中轴线的交点上,形成了以钟楼为中心与四门城楼遥相呼应的和谐的整体美,当然,明代西安城内最壮丽的建筑还是那雄踞于东城的秦王府,可惜它已毁于明清之际的战火,今人面对那宽阔的新城广场,只能感慨那“昔日王谢堂前燕,飞来寻常百姓家”的沧桑巨变了!
  
  秦塞长城
  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据说也是在月球上唯一能用肉眼看到的人工建筑。而陕西境内的长城正位于这条巨龙的中腰部,它建于明代,当时人多称之为秦塞长城。
  明代陕西边外存在着蒙古游牧部落的严重威胁。明初的北元,明中叶的鞑靼,都屡次侵扰内地,特别是成化年间蒙古势力占据河套后,陕北更成为其侵袭的主要对象。因此明朝对陕北防御给予了很大的注意。
  明代前期,陕北边防沿袭宋代防御西夏的办法,采用点式防御。即在沿边地带择冲要之处建立一系列城、寨、营、堡,中间设立烽垠堠,以传递消息,组成一个防御体系。但是陕北沿边地段大部分位于毛乌素沙漠南缘的荒漠草原地带,地势平缓,不象山西、畿辅等地的边塞有险要山川可恃,点式防御不能有效地防止北骑南下。因此自正统年间(1436-1449年)以来,即不断有人倡议修建长城。正统初年,宁夏副总兵黄鉴规划从山西偏头关黄河西岸一棵树到宁夏黑山建立边墙,东西700余里,建13城堡,72墩台。
  1472年兵部侍郎叶盛又奏请在铁鞭镇、黑城子、银州关一线利用宋代防御西夏的工事修补连结,构筑防线,朝廷以各种原因均未批准。只是在1442年于界石一带依山势曲折铲削其坡如城状,高2.5丈,川口左右俱筑大墩,调兵防守。但大部分无山可恃的地段仍是边防隐患。
  到成化年间,“套寇”的侵扰越来越严重,1474年(成化十年),朝廷终于批准建筑秦塞长城。在延绥巡抚余子俊主持下,东至清水营紫城寨,西至宁夏花马池营界牌,共修边墙长1770里,城堡12座,守护壕墙崖寨819座,小墩78座,边墩15座。修成后,沿线配以重兵,禁边民出塞耕种。
  由于余子俊所修的长城以因山为险为原则,大片屯田被隔在边外,到弘治年间(1488-1505年)延绥巡抚文贵又在其外修了一道边墙以防护屯田,名曰“大边”,而称余子俊所修的长城为“二边”。但文贵所修的大边只是一道辅助工事,不仅多建于平地,而且筑墙高厚不过1丈。嘉靖年间,明朝决定扩建大边,必使岸堑深险、墙垣高厚。1543-1548年间,大边分段改建、加固完毕。它西起定边营,东至黄甫川,全长1521里,除夹墙不计则为920余里,沿线共设城堡34座,墩台170座,墩堡相连,横截河套之口,成为秦塞长城的主体部分。与此同时,余子俊所修的二边也仍然保留,“堑山埋谷,另为一边,名曰夹道,地利亦险矣。”至此,明朝费时70余年,消耗大量人力物力,终于建成了包括两道边墙在内的气势宏伟的防御体系—秦塞长城。
  秦塞长城大部地段用土夯筑而成,由于塞外风沙的侵蚀,毁损较快,早在它完工后的20年,一些地段已经是“沿边积沙高与城等,铲去复满”。长城建立后,“套寇”入塞的事仍时有发生,再坚固的城墙也不能保护一个已腐朽了的封建王朝不受侵犯。只是由于明后期蒙古势力本身的分裂、衰落以及它被新兴的满洲人征服,陕北的边患才没有再度严重起来。如今,大部分地段或已毁,或被流沙埋没。而秦塞长城保留下来的一些古城堡,如著名的榆林古城,则作为旅游与历史古迹受到保护,并为今天的现代化建设发挥出当年的建设者们想象不到的作用。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