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春《三秦演义》第七十九回 燕王朱棣夺文权 郑和七次下西洋
作品名称:三秦演义 作者:吉春 发布时间:2014-08-11 16:01:40 字数:6763
第七十九回燕王朱棣夺文权郑和七次下西洋
公元1399年(建文元年),明太祖朱元璋皇太孙朱允炆即帝位。
明惠帝朱允炆生于公元1377年。从公元1398年6月开始,惠帝用了不到1年的时间里,先后剥夺了周、湘、齐、代、岷5个藩王的实权,将其废为庶人。建文帝嗣位,诏令各地藩王,毋须来京,于是诸王皆遣使朝贺,不复入觐。
独燕王棣星夜南下,将至淮安,被兵部尚书齐泰闻知,禀白帝前,遣使出阻,促令还国,燕王怏怏北还。
于是燕王誓师抗命,削去建文年号,仍称洪武三十二年,自署官属,以张玉、朱能、邱福为都指挥佥事,擢李友直为布政司参议,拜金忠为燕纪善,秣马厉兵,扬旗击鼓,居然造起反来。
燕王棣下谕将士,大旨以入清君侧为名,招降参政郭资,副使墨麟,佥事吕震,及同知李浚、陈恭等,一面遣使驰驿,赍责朝廷。
其辞云:
“皇考太祖高皇帝,艰难百战,定天下,成帝业,传至万世,封建诸子,巩固宗社,为磐石计。奸臣齐泰、黄子澄,包藏祸心,楠、搏、柏、桂、鞭五弟,不数年间,并见削夺,柏尤可悯,阖室自焚。圣仁在上,胡宁忍此?盖非陛下之心,实奸臣所为也。心尚未足,又以加臣,臣守藩于燕,二十余年,寅畏小心,奉法循分;诚以君臣大义,骨肉至亲,恒思加慎,为诸王先。而奸臣跋扈,加祸无辜,执臣奏事人,棰楚交下,备极苦毒,迫言臣谋不轨,遂分派宋忠、谢贵、张呙等于北平城内外,甲马驰突于街衢,钲鼓喧阗于远迩,围守城府,视臣如寇仇,迨护卫人执贵、呙,始知奸臣欺诈之谋。窃念臣于孝康皇帝,同父母兄弟也,今事陛下如事天也,譬伐大树,先翦附枝,亲藩既灭,朝廷孤立,奸臣得志,社稷危矣。臣伏睹祖训有云:‘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臣谨俯伏俟命。”
书入,建文帝尚迟疑未决,那燕王已出师通州,降指挥房胜,进陷蓟州,擒杀都督指挥马宣,乘夜趋遵化。
指挥蒋云、郑亨等,又皆开城迎降,复遣锐卒击夺居庸关。
守将余填,败走怀来。
时都督宋忠,正在怀来驻扎,闻居庸关失守,忙率兵来援,并下令军中道:“尔等家属,统在北平,现闻被燕兵屠戮,积尸盈途,快随我前行,报仇泄恨。”
军士闻了此言,个个怒目切齿,摩拳奋掌,争向居庸关杀去。
一到关前,遥见燕军前队的旗帜,统系熟识,旗下列着士卒,不是父兄,就是子弟,彼此慰问,都称无恙。
当下恼动军心,大呼宋都督欺我,一声哗噪,相率倒戈。
宋忠列阵未定,不防这前军哗变,自相残杀,正在脚忙手乱,那燕军复乘势杀来,眼见得人仰马翻,不可收拾,当下全军大溃。
都指挥孙泰,本是一员骁将,也被流矢所中,战死阵中。
宋忠逃奔入城,门不及闭,被燕军一拥而入,四处搜杀,至厕间觅获宋忠,并擒住余填,一律杀死。
诸将校先后受缚,共一百余人,统因主将已亡,情愿捐生,或自刎,或被杀,怀来遂陷。山后诸州皆震动。
开平、龙门、上谷、云中诸守将,望风降附。
建文帝正因宫嫔翠红.投缳自尽,颇为伤感,及接着败报,益觉惊惶无措。原来翠红姓王,临淮人,年十八入宫,二十得幸,貌既可人。才又轶众,早知燕王有异志,劝帝翦除,帝斥她离间骨肉,降隶宫娥。至燕兵发难,颇忆翠红前言,仍欲把她复位,偏宫中多怀妒忌,暗进谗言。翠红闻着,愤无可泄,竟取了三尺白绫,断送一条性命。
建文帝闻她自缢,也为悲泪不置,瘗葬水西门外的万岁冈。悲怀未了,警信复来,又只得召入齐泰、黄子澄,密商许久,令他出外募兵,恰故意下诏窜逐,遣使与燕王议和。
燕王不从,且上书请罢盛庸、吴杰、平安各兵。
燕王遂长驱至泗州,收降守将周景初。
安民已毕,往谒祖陵。
陵下父老,都来叩见。燕王遍赐酒肉,亲加慰劳。
父老皆喜,拜谢而去。
燕王棣入京后,只魏国公徐辉祖,尚抵敌一阵,兵败出走,此外文武百官,多迎谒马前,燕王接见毕,驰视周、齐二王,相见时互相慰问,涕泪满颐.随即并辔归营,召集官吏会议。
兵部尚书茹瑞,先至燕王前叩头劝进。
燕王道:“少主何在?”
茹聪道:“大内被火,想少主已经晏驾了。”
燕王蹙额道:“我无端被难,不得已以兵自救,誓除奸臣,期安宗社,意欲效法周公,垂名后世,不意少主不谅,轻自捐生,我已得罪天地祖宗,哪敢再登大位,请另选才德兼备的亲王,缵承皇考大业呢。”
茹瑞复顿首道:“大王应天顺人,何谓得罪?”
言未已,一班文武官僚,都俯伏在前,黑压压跪满一地,齐声道:“天下系太祖的天下,殿下系太祖的嫡嗣,以德以功,应正大位。”
燕王犹再三固辞,群臣固请不已。
燕王道:“明日再议。”
翌晨,群臣又叩营劝进。
燕王乃命驾入城,编修杨荣迎谒道:“殿下今日先谒陵呢?先即位呢?”
燕王闻言,即命移驾谒陵,一面令诸将守城,大索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分别首从,悬赏通缉。
至谒陵礼毕,复回京安抚军民,并谕王大臣道:“诸王群臣,合词劝进。我实不德,未能上承宗庙,怎奈固辞不获,只得勉徇众志。王大臣等各宜协力同心,匡予不逮!”
王大臣等唯唯听命。
遂诣奉天殿即皇帝位,受王大臣朝贺。
先是建文中有道士游行都市,信口作歌道:“莫逐燕,逐燕日高飞,高飞上帝畿。”
都人不解所谓,已而道士杳然。至燕王即位,方惊称道士为神。
吉言:建文帝到底是“焚死”还是逃亡?燕王朱棣攻占南京城,从其侄儿建文帝手中夺取帝位。是时,建文帝于宫中放了一把大火,皇后马氏带着7岁的太子投火自尽。
而关于建文帝下落的说法则不一,一说为翰林编修程侪等人救护,从地道逃出,另一说朱棣进宫后,到处搜捕建文帝,最后找到一具烧焦的尸体,就是建文帝。
到底哪种说法贴近事实,至今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建文帝的确是被“焚死。”永乐年间所修的《实录》,说建文帝“已焚死”,到了清代修编《明史》时,史馆中也定论建文帝已被“焚死”。
但是,依然有人认为建文帝朱允文并未死于大火之中,在明代就有人认定朱允文逃亡了。
而把建文帝“焚死”与逃亡之矛盾提示出来的,是清代大学者朱彝尊。他的《曝书亭集》中引了《明史?恭闵帝本纪》的记载:“都城陷,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遗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认定建文帝已逃亡。
后人甚至还对建文帝逃亡后的去身作了解释:一种可能是建文帝蹈海而去,所以后来有了郑和的七次下西洋,其实就是奉明成祖之命出海寻找建文帝;一种可能是建文帝逃亡后削发出家。
近年来,上海史学工作者、《文汇报》编辑徐作生考证,认为建文帝出亡后,藏在江苏吴县毫山普济寺下。没多久姚广孝归陷禅寺,在姚的监护下,建文帝躲进穹隆山皇驾庵,直到1423年病殁于庵中,葬在庵后的小山坡上。
建文帝是否在火中逃生,数百年来,无论是史料,还是考证,都无法作出定论。
从公元1405年(永乐三年)到公元1433年(宣德八年)成祖疑建文出亡海外,为了扬威四海,命郑和出使,副以王景和等出使西洋。呼郑和为三保太监。
郑和七次下西洋,成为闻名世界的一件盛事。
他率领规模浩大的船队,经过中国南海诸岛,跨越亚、非两洲,对占城(越南南部)、真腊(柬埔寨)、暹罗(泰国)、满刺加(马六甲)、彭亨(马来西亚)、苏门答腊、旧港、爪哇(在印度尼西亚)、榜葛刺(孟加拉)、古里(印度西海岸卡利库特)、柯枝、琐里、加异勒(印度半岛)、锡兰山(斯里兰卡)、溜山(马尔代夫)、忽鲁漠斯(波斯弯口)、祖法儿、阿丹(阿拉伯半岛)、木骨都束、卜刺哇、竹步(索马里)、麻林(肯尼亚的巴林迪)等51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友好访问。
公元1405年(永乐三年)郑和第一次航行,从苏州刘家港出发,有船只64艘,水手、船师、卫兵、工匠、医生、翻译共27000多人。
最大的船长44丈,宽18丈,可以容纳1000多人,是当时航行海上最大船只。船上有航海图、罗盘针,具有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航海设备和技术。
郑和等既到占城,并不见有建文帝形迹,暗想建文无着,未免虚此一行,不如招致蛮方,令他入贡,方不负一番跋涉。
当下与王景和等商议,决意遍历诸邦,自占城南下,直至三佛齐岛国。这岛系广东南海人王道明所辟,道明出洋谋生,得了此岛,开创经营,遂成部落,自为酋长。后为邻岛爪哇所灭,改名旧港。
海盗陈祖义,又将爪哇兵民逐去,据有此地,南面称王。
郑和到了旧港,别遣王景和等,率舟二十余艘,往谕爪哇婆罗洲,自领随从百人,往见祖义,并传大明天子命令,赐给金帛。
祖义闻得厚赏,自然出迎,设酒款待,一住数日,郑和便劝他每岁朝贡,他即出言拒绝。
郑和拂袖而出,回至船上,点齐兵士,往攻祖义。祖义也出来抵敌,究竟乌合之众,不敌上国之兵,战不多时,败北而逃。
郑和据住海口,与他相持。祖义穷蹙得很,遣人至邻岛乞援。不意爪哇婆罗洲各岛,已受王景和诏谕,归服明朝。
去使懊丧归来,祖义越加惶急,入夜潜逃,偏被郑和探悉情形,四面布着伏兵,一俟祖义出来,把他团团围住。
祖义只乘一小舟,带了三十余人,眼见得束手就缚,俘献和前。和便领兵上岸,直入岛中,召集居民,宣示祖义罪状,命他另举一人,作为岛主,按时入贡,永为大明属地。
岛民顿首听命,和遂押解祖义,退出岛外。再向尼科巴、巴拉望、麻尼拉等处,宣扬诏命,示以罪犯,远近震慑,纷纷归附,多愿随和入贡。
郑和的船队满载中国瓷器、茶叶、铁器、农具、丝绸、金银等各类商品,用以换回亚非各国的特产,如象牙、香料、宝石等海外奇珍异宝,因此人们把这些船称为“宝船”。
郑和每到一国,就把中国出产的礼物赠送给国王,表示愿意建立友好关系;同时与各国商民交换货物,进行和平贸易,他是世界航海家中的先导者。
他到达了非洲赤道以南东海岸的地方。比意大利哥伦布和葡萄牙人达?伽马发现新航路要早半个世纪以上。?
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九月,郑和率领船队反航,朱棣十分高兴。许多友好国家的使者也跟随郑和来到明朝,朝见永乐皇帝。郑和圆满完成了第一次出使西洋的任务。
见到郑和出使的业绩,明成祖朱棣考虑到经济发展与海上贸易的需要,又命他载着金帛,遍赐归化诸邦。
一帆出海,重至外洋,自三佛齐国以下,统优礼相待,奉若神明。郑和给赏已毕,复发生奇想,纵舟西航。
烟波浩渺,海水苍茫,凭着一路雄风,直达西方的锡兰国。
锡兰也是一岛,孤悬海表,岛中气候极热,不分冬夏,草木蕃盛,禽兽孳生。居民多系巫来由种,酋长叫作亚列苦柰儿。
郑和到此,亚列苦柰儿恰也出迎,引和遍观猛兽,曲示殷勤。原来亚列苦柰儿,喜蓄虎豹狮象,遇着闲暇,辄弄狮为乐,居民得罪,便投畀虎豹,任他争食。
郑和不知底细,经亚列苦柰儿与他说明,才觉惊异起来。越日,亚列苦柰儿复请和观狮斗,和恐他怀着异心,托疾不往,遣人探视,果得亚列苦柰儿狡情,意欲嗾狮噬和,和遂潜身遁去。
原来隋唐以后,已有我国商船,往来南洋,能通蛮语。此次郑和出使,即雇商人为向导,彼此语言,由他翻译,所以外域情形,不难侦悉。
亚列苦柰儿自知谋泄,即发兵民数千,追捕郑和。和已早至舟中,运兵登陆,准备厮杀。
亚列苦柰儿不识好歹,与他搏斗,有败无胜。后来又放出虎豹狮象,作为前驱,来冲和军。
和军备有巨炮,轰将过去,这种虎豹狮象,忍不住苦痛,望后奔逸,反冲扰亚列苦柰儿的兵民。
亚列苦柰大败逃归,和军乘胜进击,如入无人之境,不一日捣破巢穴,生擒亚列苦柰儿,并将他所有妻子,一古脑儿捉来,槛送到京。
成祖越加喜慰,至郑和谒见时,慰劳备至,厚给赏赐。
郑和休息数月,又自请出洋,成祖自然准奏,驾轻就熟,往至南洋一大岛中。
这岛叫作苏门答刺,也有国王世子。世子名叫苏干利,得罪国王,将他下狱。
世子的爪牙心腹,没命的跑至海口,适值郑和到来,与他相遇,他便一一详告。
和遂乘机出兵,助他一臂。那时内应外合,岛中大乱,国王不能支持,立即远飚。
苏干利出狱为王,和令他称臣入贡,苏干利恰又不允。
和怒道:“忘恩负义,如何立国?”
遂麾兵进薄王宫,宫墙高峻得很,仿佛似一座大城,苏干利募兵固守,急切不能攻下。
和四面布兵,把王宫围得水泄不通,宫中无粮可食,无水可汲,只有数十头牲畜,宰杀当粮,也不足一饱。苏干利无法可施,不得已夺门逃走,和军掩杀过去,顿将他一鼓擒住。
当下抚定岛民,别立新主,与他订了朝贡的约章,然后敛兵退出,转至邻近各岛,无不望风投诚,愿遵约束。
和复西南航行,绕出好望角东北,直至吕宋。吕宋国王,亦奉币称臣,然后还京。
后来复屡往南洋,直至七次。
有一次骤遇飓风,天地为昏,波涛汹涌,和所率六十余船,多半漂去,等到日暮风息,只剩了十多艘,所失不可胜计。
惟成祖好大喜功,因郑和出洋以后,虽不获建文踪迹,却能使南洋各国,尽行归化,也要算他是一位佐命功臣,一切耗失,悉数不问。
南洋商民,欣羡中国货物,多来互市,中国东南海中,尝有番舶出没,自是航路日辟,交通日盛,渐渐的成为华洋通商时代了。
郑和7次下西洋,远航亚非各国,虽然没有完成寻找建文帝的任务,但他出色地完成了使大明皇帝扬威四海的使命。
特别是在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郑和下西洋后,亚非许多国家都先后派遣使节与明朝贸易。
1423年(永乐二十一年),古里等16国使臣和商人到南京,一次就达1200多人,浡泥(印度尼西亚的加里曼丹)和满剌加两国的国王和王后也都来到南京,明成祖还设筵招待。
当时苏禄使团由东、西、峒三王率领340余人来华访问,受到隆重的国宾待遇。
东非的麻林王哇来顿亲自率众访问中国,木骨都束刺哇也曾多次派遣使节来中国进行友好访问。
郑和究竟到过多少个西洋国家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史上的一个伟大壮举。他值得中国人民骄傲,也值得云南省人民骄傲。
郑和七次下西洋,究竟都到过多少个西洋国家?这一议题,关系到郑和艰辛历险的程度,尤其关系到我国人民同亚非各国人民经济文化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很有研究的必要。因此,我通过查阅史料,对比分析,发现郑和不仅仅经历“三十余国”,而是到过五十个国家以上。现将考证情况简报如下,请各位方家学者指正。
《明史?郑和传》中记载郑和共到过37个西洋国家,这些国家是:“占城、爪哇、真腊、旧港、暹罗、古里、满刺加、波泥、苏门答刺、阿鲁、柯枝、大葛兰、小葛兰、西洋琐里、琐里、加异勒、阿拨巴丹、南巫里、甘把里、锡兰山、南渤利、彭亨、急兰丹、忽鲁漠斯、比刺、溜山、孙刺、木骨都束、麻林、刺撒、祖法儿、沙里湾泥竹步、榜葛利、天方、黎伐、那孤儿”。
《明史?西洋各国传》载明郑和去的有31个西洋国家,达65次之多。计有:占城(2次)、真腊(6次)、暹罗(1次)、爪哇(2次)、阿鲁(2次)、三佛齐(1次)、满刺加(2次)、苏门答刺(3次)、彭亨(2次)、那孤儿(1次)、南渤利(2次)、柔佛(1次)、古里(3次以上)、柯枝(4次)、小葛兰(1次)、锡兰山(3次)、祖法儿(2次)、木骨都束(3次)、不刺哇(3次)、竹步(1次)、阿丹(2次)、刺撒(2次)、忽鲁漠斯(2次)、溜山(2次)、南巫里(2次)、加异勒(3次)、甘巴里(3次)、急兰丹(1次)、沙里湾泥(1次)、比利(1次)、孙刺(1次)。
把两传的国名一对照,就会发现:两传相符的国家为28个;《郑和传》中有而《西洋各国传》没有的国家是旧港、渤泥、西洋琐里、琐里、榜葛刺、天方、黎伐、麻林、大葛兰9个;《西洋各国传》中有而《郑和传》没有的国家有三佛齐、不刺哇、柔佛3个。以上这40个国家均是载明郑和去过的。
笔者又从《各国传》中录出了诏纳朴儿、吕宋、文莱、麻叶甏、底里5个国家,均系“遣使”去的。其中吕宋、文莱、麻叶甏为“永乐三年十月”遣使去的,诏纳朴儿、底里是“永乐十年”遣使抚谕其国的。按照明朝“西洋则和”的遣使原则来看,郑和到过这5个国家是无疑的。
笔者还从《各国传》中摘出了览邦、佛朗机、苏禄、碟里、日罗夏治5个国家是来中国“入贡”的。其中碟里、日罗夏治是“永乐三年”入贡,
佛朗机为“永乐十三年”贡方物请封,览邦在“永乐、宣德中”朝贡2次,苏禄于永乐“十五年”、“十八年”、“十九年”、“二十二年”入贡4次之多。根据我国“礼尚往来”的贯例来分析,加之入贡皆在郑和七次下西洋(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的时间范围以内,郑和到过这5个国家也是可能的。
两传之外,《中国历史》第二册(初中课本)还标明郑和下西洋的最远地点为“馒八撤”,这肯定是有依据的。
综上所述,郑和下西洋共到过51个国家或地区,比历来所说“三十余国”起码增多了14个国家和地区。可见,伟大的航海家、外交家郑和,历尽难险阻,已涉足越南、柬埔寨、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孟加拉国、印度、伊朗、也门、斯里兰卡、索马里、坦桑尼亚、肯尼亚、沙特阿拉伯等众多的亚非国家和地区,代表中国同这些国家建立了友谊,并进行了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密切了人民之间的关系。郑和的伟大历史功绩,是可歌可颂的,是应该大书特书的。
(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第八届昆明年会论文,吉春在大会上发言;1987年12月9日《光明日报》以《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在昆明举行》为题记述说:“有的同志(吉春)经过多种史料的对比研究,考证出郑和下西洋曾到过51个国家和地区,修正了传统的郑和下西洋到过37个国家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