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三秦演义>吉春《三秦演义》第七十七回 红巾起义归元璋 徐达遇春定三秦

吉春《三秦演义》第七十七回 红巾起义归元璋 徐达遇春定三秦

作品名称:三秦演义      作者:吉春      发布时间:2014-08-08 16:48:51      字数:9887

  第七十七回红巾起义归元璋徐达遇春定三秦
  
  朱元璋,字国瑞,父名世珍,从泗州徙居濠州的锺离县,相传系汉锺离得道成仙的区处。世珍生有四子,最幼的就是元璋。
  元璋母陈氏,方娠时,梦神授药一丸,置诸掌中,光芒四射,她依着神命,吞入口中,甘香异常。及醒,齿颊中尚有余芳。至怀妊足月,将要分娩,忽见红光闪闪,直烛霄汉,远近邻里,道是火警,都呼噪奔救,到了他的门外,反看不见甚么光焰,复远立回望,仍旧熊熊不灭。
  公元1328年(元泰定五年戊辰),元璋诞生的时日,乃是九月丁丑日未时。后人推测命理,说他是辰戌丑未,四库俱全,所以贵为天子,这也不在话下。惟当汲水洗儿的时候,河中忽有红罗浮至,世珍就取作儿衣,迄今名是地为红罗港,是真是假,无从详究。总之豪杰诞生的地方,定有一番发祥的传说。
  光阴易过,岁月如流,元璋的身躯,渐渐的长成起来,益觉得雄伟绝伦。只因世珍家内,食指渐繁,免不得费用日增,可奈时难年荒,入不敷出,单靠着世珍一人,营业糊口,哪里养得活这几口儿?
  今日吃两餐,明日吃一餐,忍饥耐饿,挨延过日,没奈何命伯仲叔三儿,向人佣工,只留着元璋在家。元璋无所事事,常至皇觉寺玩耍,寺内的长老,爱他聪明伶俐,把文字约略指授,他竟过目便知,入耳即熟,到了十龄左右,居然将古今文字,通晓了一大半。
  世珍以元璋年已成童,要他自谋生计,因令往里人家牧牛。你想这出类拔萃的小英雄,怎肯低首下心,做人家的牧奴?起初不愿从命,经世珍再三训导,没奈何至里人刘大秀家,牧牛度日。
  所牧的牛,经元璋喂饲,日渐肥壮,颇得主人欢心。无如元璋素性好动,每日与村童角逐,定要自作渠帅,诸童不服,往往被他捶击,因此刘大秀怕他惹祸,仍勒令回家。
  公元1344年(元顺帝至正四年)了,濠泗一带,大闹饥荒,兼行时疫。世珍夫妇,相继逝世,长兄朱镇,又罹疫身亡,家内一贫如洗,无从备办棺木,只好草草藁束,由元璋与仲兄朱镗,舁尸至野。
  甫到中途,蓦然间黑云如墨,狂飙陡起,电光熊熊,雷声隆隆,接连是大雨倾盆,仿佛银河倒泻,澎湃直下。
  元璋兄弟,满体淋湿,不得已将尸身委地,权避村舍,谁料雨势不绝,竟狂泼了好多时,方渐渐停止。
  元璋等忙去察视,但见尸身已没入土中,两旁浮土流积,竟成了一个高垅,心中好生奇异,询诸里人,那天然埋尸的地方,却是同里刘继祖的祖产。
  当下向继祖商议,继祖也不觉惊讶,暗思老天既如此作怪,莫非有些来历,不如顺天事,乐得做个大大的人情,遂将这葬地慨然赠送。
  史中称为凤阳陵,就是此处。
  元璋兄弟,自然感谢。
  谁料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仲叔两兄,又染着疫病,一同去世,只剩了嫂侄两三人,零丁孤苦,涕泪满襟。
  这时元璋年已十七,看到这样状况,顿觉形神沮丧,日夕彷徨,辗转踌躇,无路可奔,还不若投入皇觉寺中,剃度为僧,倒也免得许多苦累。
  计画已定,也不及与嫂侄说明,竟潜趋皇觉寺,拜长老为师,做了僧徒。
  未几长老圆寂,寺内众僧,瞧他不起,有时饭后敲钟,有时闭门推月,可怜这少年落魄的朱元璋,昼不得食,夜不得眠,险些儿做了沟中瘠,道旁殣。
  受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那时元璋熬受不住,想从此再混过去,死的多,活的少,不得不死里求生,便忍着气携了袱被,托了钵盂,云游四方,随处募食,途中越水登山,餐风饱露,说不尽行脚的困苦。
  到了合肥地界,顿觉寒热交侵,四肢沉痛,身子动弹不得,只得觅了一座凉亭,权行寄宿。
  昏瞶时,觉有紫衣人两名,陪着左右,口少渴,忽在身旁得着生梨,腹少饥,忽在枕畔得着蒸饼,此时无心查问,得着便吃,吃着便睡,模模糊糊的过了数日,病竟脱体。
  霎时间神清气爽,昂起头来,四觅紫衣人,并没有甚么形影,只剩得一椽茅舍,三径松风,他也不暇思索,便起了身,收拾被囊,再去游食。
  经过光固汝颍诸州,虽遇着几多施主,究竟仰食他人,朝不及夕。
  挨过了三年有余,仍旧是一个光头和尚,袱被外无行李,钵盂外无长物。乃由便道返视皇觉寺,但见尘丝蛛网,布满殿庑,香火沉沉,禅床寂寂,不禁为之惊叹。
  他拣了一块隙地,把袱被钵盂放下,便出门去访问邻居。
  据言:“寇盗四起,民生凋敝,没有甚么余力,供养缁流,一班游手坐食的僧侣,不能熬清受淡,所以统同散去。”
  这数语,惹得元璋许多嗟叹。
  嗣经邻居檀越,因该寺无人,留他暂作住持,元璋也得过且过又寄居了三四年。
  1352年(元至正十二年)春二月,定远人郭子兴,与党羽孙德崖等,起兵濠州。
  朱元璋出寺前行,一口气跑到濠州,遥见城上兵戈森列,旗帜飘扬,似有一种严肃的气象。
  城外又有大营扎着,好几个赳赳武夫,守住营门。
  他竟不遑他顾,一直闯入,门卒忙来拦阻,只听他满口喧嚷道:“要见主帅!”
  当下惊动了营中兵士,也联翩出来,看他是个光头和尚,已觉令人惊异;嗣问他是何姓氏?有无介绍?
  他也不及细说,只说是朱元璋要见主帅。
  大众还疑他是奸细,索性把他反缚,拥入城中,推至主帅帐前。
  元璋毫不畏惧,见了主帅,便道:“明公不欲成事么?奈何令帐下守卒,絷缚壮士?”
  那上面坐着的主帅,见他状甚奇兀,龙形虎躯,开口时声若洪钟,不禁惊喜交集,便道:“看汝气概,果非常人,汝愿来投效军前么?”
  元璋答声称是。
  便由主帅呼令左右,立刻释缚,一面问他籍贯里居。
  元璋说明大略,随即收入麾下,充作亲兵。
  这主帅是郭子兴。
  子兴得了元璋,遇着战事,即令元璋随着。
  元璋感激图效,无论什么强敌,总是奋不顾身,争先冲阵。
  敌军畏他如虎,无不披靡,因此子兴嘉他义勇,日加信任。
  一日,子兴因军事已了,踱入内室,与妻张氏闲谈,讲到战事得手,很觉津津有味。亦很是喜慰。
  嗣复述及元璋战功,张氏便进言道:“妾观元璋,不是等闲人物,他的谋略如何,妾未曾晓,惟他的状貌,与众不同,将来必有一番建树,须加以厚恩,俾他知感,方肯为我出力。”
  子兴道:“我已拔他为队长了。”
  张氏道:“这不过是寻常报绩,据妾愚见,还是不足。”
  子兴道:“依汝意见,将奈何?”
  张氏道:“闻他年已二十五六,尚无家室,何不将义女马氏,配给了他?一可使壮士效诚,二可使义女得所,倒也是一举两得呢!”
  子兴道:“汝言很是有理,我当示知元璋便了。”
  次日升帐,便召过元璋,说明婚嫁的意思。
  元璋自然乐从,当即拜谢。
  子兴便命部将两人,作为媒妁,选择良辰,准备行礼。
  先是子兴微时,曾与宿州马公,为刎颈交,马公家住新丰里,佚其名,其先世为宿州素封,富甲一乡,至马公仗义好施,家业日落,妻郑媪生下一女,未几病逝。
  马公杀人避仇,临行时曾以爱女托子兴,子兴领回家中,视同己女。
  后闻马公客死他方,益怜此女孤苦,加意抚养。
  子兴授以文字,张氏教以针黹,好在马氏聪慧过人,一经指导,无不立晓。
  至年将及笄,出落得一副上好身材,模样端庄,神情秀越,穰而不艳,美而不佻;还有一种幽婉的态度,无论如何急事,她总举止从容,并没有疾言遽色。
  所以子兴夫妇,很是锺爱,每思与她联一佳偶,使她终身有托,不负马公遗言。
  凑巧元璋投军,每战辄胜,也为子兴夫妇所器重,所以张氏倡议,子兴赞成,天生了一对璧人,借他夫妇作撮合山,成为眷属,正所谓前生注定美满姻缘呢。
  吉期将届,子兴在城中设一甥馆,令元璋就馆待婚,一面悬灯结彩,设席开筵,热闹了两三日,方才到了良辰;当由傧相司仪,笙簧合奏,请出了两位新人,行交拜礼。
  接连是洞房合卺,龙凤交辉,一宵恩爱,自不消说。
  自此以后,子兴与元璋,遂以翁婿相称,大众亦另眼看待,争呼朱公子而不名。
  
  1358年(至正十八年)7月,朱元璋攻下徽州后,召元儒生朱升,问他如何取得天下?
  朱升说了三句话:“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意思是让朱元璋巩固后方,建立根据地;要发展生产,储备足够的粮食;不要急于称王,要缩小目标,作长远打算。
  朱元璋对朱升的建议十分重视。
  为了巩固根据地,他一方面帮助农民兴修水利,同时动员军队屯田,减轻人民负担;他还改革币制,积极训练军队,就这样,不几年功夫,江东一带的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囤溢仓满”,解决了粮食问题,不仅使朱元璋站稳了脚跟,还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红巾军入陕
  “十月三日天地昏,将军拒战死辕门。火飞华岳三关破,血浸秦川万马奔。”元末文人张袁用这首诗描绘了1356年白莲农民军一红巾军攻破潼关、杀死元参知政事述律杰、进军关中的历史画面。它把人们带到那个万马奔腾的年月。
  14世纪中叶,陕西在元朝统治下已有一个世纪了。蒙古贵族的民族压迫、“回回法”的残酷聚敛与地主阶级的剥削压榨,都激起了陕西人民的反抗,1321年周至县圆明和尚起义,1326年郃阳道士刘志先“以妖术谋乱”等等,就是其中的几例、但是,局部的起义不能推翻中央集权专制帝国的统治,陕西人民期待着一场全国性的风暴。
  1356年秋,这场风暴终于来了。这一年刘福通、韩林儿领导的红巾军大宋政权为了打破元军围攻,发动外线作战,派遣大军分三路大举北伐。其中西路军直指陕西,在此后五年间,三次向元朝在西北的统治发起了英勇的冲击。
  1356年九月,西征红巾军前锋季武、崔德所部自安丰长驱西进,猛攻潼关,九月三日攻占关门,杀死元军主将述律杰。次日,元豫王阿刺忒纳失里与同知枢密院事定住率元军反扑,于五日夺回潼关。但红巾军仍猛攻不退,到十九日再次攻克潼关。然而农民军损失也很大。元朝集中所有中央政府在西北的驻军拚命堵御,损兵折将之后,总算暂时保住了关中。
  李武、崔德总结了强攻渲关不克的教训,在河南境内重整旗鼓,于1357年二月再次率红巾军进攻陕西。这次他们绕过潼关,从南面攻占商州,突入武关,直逼奉元路城长安,屯兵灞上,并分兵围攻同州与华州,一时关中大震,地主官僚不是逃走,就是被杀。但是,红巾军这次虽攻入了关中,却未能歼及元军主力,结果使自己受到潼关的察罕帖木耳与长安的阿刺忒纳失里两军的东西夹攻。红巾军苦战累月,终于不支,退入秦岭山区。九月,他们与红巾军西征援军白不信等部在陕南会师。
  正当李武、崔德在关中失利时,大宋政权派出的西征援军白不信、大刀敖、李喜喜等部于这年秋天沿汉江谷地攻入陕南,汇合了由关中撤退来的李武、崔德部后军声大振,于十月间攻占兴元府。随即兵分两路,一路出大散关第三次攻入关中,包围凤翔;一路继续西进,连克秦州(今甘肃天水)、巩昌(今甘肃陇西)、宁夏、灵武等地,一时间农民战争的风暴有席卷大西北之势。
  这时候,元朝的中央军已捉襟见肘,无法阻止农民军的攻势,但汉族地主阶级组织的地方军阀武装在农民军的打击下却纷纷缓和了他们之间的矛盾,与中央军合作,围攻西征红巾军。敌人的力量加强了,而红巾军则未能巩固地占领一块地区作为根据地,长期无后方作战,实力损耗严重。这样从1358年起,战局逐渐逆转。
  早在1357年底,西征红巾军东路白不信部在凤翔与元军察罕帖木耳会战失利,退回陕南,进军宁夏的西路军李喜喜部也还军巩昌。1358年四月,红巾军在巩昌受到元中央军定住、拜帖木耳与军阀李思齐、张良弼、郭择善、汪长奴等的围攻,损失惨重,也被迫退入陕南。元军追踪而至,红巾军被迫放弃陕南,再分为李武、崔德和白不信、李喜喜两支部队分别退入大巴山区,在艰苦环境下坚持斗争。到1361年,李武、崔德经不住考验,向元军投降,被军阀李思齐收编,白不信等退入四川,其中一部分人投奔了明玉珍的夏政权,其余自行溃散。西征红巾军最后失败了。
  红巾军虽然未能占有陕西,但苦战数年,消灭与牵制了元军大批有生力量,潼关、武关、大散关等关隘与陕南、关中的大批城市先后被攻占,元朝在西北的统治受到致命打击。红巾军失败后,元朝廷实际上已失去对陕西的控制,它已为战争中兴起的军阀们所割据了。
  
  陕西军阀混战
  西征红巾军失败后,元代中央政府在陕西的部队也已不复存在。在镇压农民军的过程中兴起的察罕帖木耳、李思齐等人其部下在陕西据地自雄,互相攻伐,不听朝廷调遣。陕西在1360-1370年间实际上已处于军阀割据状态。
  早在1356年冬,元中央军在红巾军攻势下难以支撑,河南沈丘县地主武装头目、以围剿中原农民军而发家的军阀察罕帖木耳及其外甥、义子王保保(蒙名扩廓帖木耳)、部将李思齐等拥兵到关中,红巾军败走后,他们便与当地的军阀分地而守;察罕驻郿县,张良弼驻秦州、李思齐驻关中东部、郭择善住崇信,孔兴、脱列伯驻陕南。这时察罕帖木耳与李罗帖木耳北方两大军阀,势同水火,而陕西各将基本上依附于察罕,陕北的绥德等地则为土豪高庆所据有。1362年察罕被杀后,王保保继承他的地位,而关中诸将自恃与其父同起兵,不愿听命于他,狗咬狗的矛盾逐渐尖锐了。
  1363年六月,陕西行省右垂答失帖木耳与察罕的势力不和,遂密邀李罗帖木耳入陕,李罗派其部将竹贞袭据陕西。王保保闻讯,派其部将貂高与李思齐合兵攻打奉元路城,竹贞败降。次年孛罗帖木耳与王保保在中原大战,王保保令貂高、竹贞出陕玫李罗,陕西便落入李思齐等手里。1365年七月孛罗帖木耳被杀,元廷令王保保“总天下兵”去征讨南方的朱元璋等反元势力,王保保调李思齐等出陕。李思齐等得到调令,大为恼火,说我们与你爹是朋友辈,你晚辈小子怎敢向我们长辈发号施令?结果李思齐令部下一戈一甲不得出武关,张良弼则倡议反王保保。于是王保保派部将关保进攻张良弼,李思齐则站在张一边参战,双方大战于鹿台(泾、渭河会合处)。1367年李思齐、张良弼、孔兴、脱列伯又在长安含元殿盟会,推李思齐为盟主,共同对王保保作战。
  元廷原来就对察罕父子的势力不放心.现在见王保保号令不灵,乘机于这年十月削夺王保保兵权,并令李思齐、张良弼、孔兴、脱列伯讨伐王保保。王保保部下的貂高、关保也倒戈反攻王军,于是战火又蔓延到中原地区。而这时李思齐、张良弼之间也各怀异志,冲突不断。中央的权威已完全不复存在了。
  到1368年,陕西诸将与王保保的战争“相持经年,数百战未能决”。李思齐为保存实力,退出战争,貂高、关保为王保保所杀。这时,李思齐与张良弼分据关中西部与东部,孔兴与脱列伯分据陕南,元廷再次任命王保保统率“天下兵马”与朱元璋作作战。但这时朱元璋已大举北伐,一盘散沙似的军阀们纷纷被各个击破,他们的割据势力也与元朝一样土崩瓦解了。
  元末军阀混战,虽给陕西及北方人民造成了灾难,但却极大地減轻了朱元璋北伐的阻力,使统一大业得以顺利实现。
  
  公元1368年(明太祖洪武元年、元顺帝〔惠宗〕至正二十八年)李善长等复奉表劝进,吴王不允,表至三上,乃命具仪以闻。
  李善长等便参酌成制,定了一篇宜古宜今的大礼,呈上吴王察阅。
  吴王略加损益,乃由太史令刘基,择定吉日,准于戊申年正月四日即皇帝位,国号明,改元洪武。
  先期三日,筑坛南郊,一应礼仪俱备。
  吴王复命群臣,斋戒沐浴,至期同赴南郊,先祭天地,次及日月星辰、风云雨雷、五岳四渎、名山大川诸神。坛下鼓乐齐奏,坛上香烟缭绕,当由吴王亲自登坛,行祭告礼。
  旁立太史令刘基,代读祝文道:
  “洪武元年岁次戊申,正月壬申朔,越四日乙亥,天下大元帅皇帝臣朱元璋,敢昭告于皇天后土,日月星辰,风云雷雨,天神地祗之灵曰:天地之威,加于四海,日月之明,昭于八方,云雷之势,万物咸生,雨露之恩,万民咸仰。伏以上天生民,俾以司牧,是以圣贤相承,继天立极,抚临亿兆。尧舜相禅,汤武吊伐,行虽不同,受命则一。今胡元乱世,宇宙昏漾,四海有蜂虿之忧,八方有蛇蝎之祸。群雄并起,使山河瓜分,寇盗齐生,致乾坤弃灭。臣生于淮河,起自濠梁,提三尺以聚英雄,统万民而救困苦。托天之德,驱一队以破肆毒之东吴;仗天之威,连千艘以诛枭雄之北汉。因苍生无主,为群臣所推,臣承天之基,即帝之位,恭为天吏,以治万民。今改元洪武,国号大明,仰仗明威,扫尽中原,肃清华夏,使乾坤一统,万姓咸宁。沐浴虔诚,齐心仰告,专祈协赞,永荷洪庥。尚飨!”
  祝毕,吴王率群臣拜跪如仪。
  是日天宇澄清,风和景霁,氤氲香雾,
  缥缈祥辉,与连朝雨雪,阴霾的气象,迥不相同。
  人人说是景运休征,弄平豫兆。
  祭毕下坛,李善长率文武百官,都城父老,扬尘舞蹈,三呼万岁。
  五拜三叩首毕,吴王引世子及诸王子,文武群臣,祭告宗庙。
  追尊高祖考曰玄皇帝,庙号德祖。尊祖考曰恒皇帝,庙号懿祖。
  祖考曰裕皇帝,庙号熙祖。
  皇考曰淳皇帝,庙号仁祖。
  妣皆皇后。
  礼成返跸,升殿受群臣朝贺,并命刘基奉册宝,立妃马氏为皇后,世子标为皇太子,仍以李善长、徐达为左右丞相,刘基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诸功臣皆进爵有差。
  自是明室肇基,帝位已定,史家称他为明太祖。
  太祖罢朝还宫,语马后道:“朕起自布衣,得登帝位,外恃功臣,内恃贤后,每忆从前与郭氏同居,备尝艰苦,若非皇后从中调停,日贮糗糯脯修等物,济朕匮乏,朕亦安有今日?芜蒌豆粥,滹沱麦饭,时记于心,永久不忘。他如为朕司书,为朕随军,为朕亲缉甲士衣鞋,种种劳苦,不胜枚举。古称家有良妇,犹国有良相,今得贤惠如后,朕益信古语不虚了。”
  马后道:“妾闻夫妇相保易,君臣相保难,陛下不忘妾同贫贱,愿无忘群臣同艰难。”
  太祖道:“唐有长孙皇后,尝谏太宗不忘魏徵,卿亦可谓媲美古人呢。”
  马后道:“妾何敢上比古人?”
  太祖道:“卿无父母,尚有宗族,朕当访召入朝,悉加爵秩,何如?”
  马后叩谢道:“爵禄所以待贤,不应私给外家,妾愿陛下慎惜名器,勿徇私恩!”
  太祖点首。
  是夕无事,
  越宿视朝,颁即位诏于天下,追封皇伯考以下皆为王,又封后父马公为徐王,后母郑媪为王夫人,修墓置庙,四时致祭。
  越月丁祭,祀先师孔子于国学,用太牢,又越数日,诏衣冠悉如唐制,令群臣修女诫,戒后妃毋预政,征天下贤才为守令,命四方毋得妄献。
  所有兴利除弊诸事宜,次第增损,笔难尽述。
  
  徐达、常遇春等,引兵入山东,至沂州,致书义兵都元帅王宣,谕令速降。
  王宣扬州人,曾为司农掾,治河有功,命为招讨使。
  寻从元平章也速复徐州,授为都元帅。
  宣子名信,亦随察罕帖木儿破田丰,以功叙官,令与乃父同镇沂州。
  信得达书,一面遣使犒军,一面奉表应天。
  太祖即命徐唐臣至沂州,授信江淮平章政事,令从大将军徐达北征。
  哪知王信意在缓兵,并不是真心降顺!
  他却密往莒、密募兵,拟来袭击明师。
  至唐臣到后,信尚未返,宣乃佯为迎入,使居客馆,夜间调兵兴甲,为劫使计。
  幸亏唐臣预先防备,易装走脱,潜入达军,达即命都督冯国胜,率师急攻,胜开坝放水,灌入城中,宣料不能支,乃开门迎降。
  达令宣作书招信,遣镇抚孙惟德驰往,反为所杀。
  于是达责宣反覆,将他枭首,王信走山西。峄州赵蛮子,莒州周黼,海州马骊,及沭阳、日照、赣榆诸县,俱相率来降。
  转攻益都路,元宣慰使普颜不花,力战不支,与母妻诀别,出城鏖斗,卒为明军所擒,不屈被杀。
  元总管胡潜,知院张俊,皆自尽。
  普颜不花妻阿鲁真,亦抱了子女,同入井中。
  夫死忠,妻死节,元季人物,应首屈一指了。
  由是下东平,降东阿,拔济南,陷济宁,取莱阳,各路守将,是闻风遁去,便是解甲投降。
  太祖又遣汤和修造海舟,接济北征军饷,并命康茂才再率万人,援应北征军,兵多粮足,威焰尤盛。
  常遇春分兵克东昌,元平章申荣自缢,徐达引兵徇乐安,元郎中张仲毅投诚。山东全境,尽为明有。
  达乃移军入河南,与遇春会师并进。湖广行省平章邓愈,亦受命为征戍将军,率襄、汉军略南阳,遥应达军。
  达克永城、归德、许州,直入陈桥,元汴梁守将李克彝,联络左君弼、竹昌等,互为犄角,力抗明师。
  左君弼本庐州盗魁,受元廷招抚,驻兵河南,李克彝令守陈州,声势颇也不弱。
  太祖闻知,拘住君弼母妻,一面遣使致书道:
  “曩者兵连祸结,非一人之失,予劳师暑月,与足下从事,足下乃舍其亲而奔异国。是皆轻信群下之言,以至于此。今足下奉异国之命,与予接壤,若欲兴师侵境,其中轻重,自可量也。且予之国乃足下父母之国,合肥乃足下邱陇之乡,天下兵兴,豪杰并起,岂惟乘时以就功名?亦欲保全父母妻子于乱世。足下以身为质,而求安于人,既已失策,复使垂白之母,糟糠之妻,天各一方,以日为岁,足下纵不以妻子为念,何忍忘情于父母哉?功名富贵,可以再图,生身之亲,不可复得。足下能留意,盍幡然而来?予当弃前非,待以至诚,决不食言!”
  君弼得书未报,太祖又特遣使臣,送君弼母归陈州,母子相见,免不得有一番谈话。
  况明太祖虽拘他母妻,仍旧以礼相待,他母到了陈州,自然据实晓谕,就使君弼素性骁鸷,至是也感激流涕,便邀同竹昌,率所部诣徐达营,情愿归降。
  李克彝失了犄角,孤立无助,顿时弃城西走,徐达遂安安稳稳的收了汴梁城,留佥事陈德居守,自率步骑入虎牢关。
  至河南塔儿湾,元将脱目帖木儿,领兵五万,在洛水北岸列阵,旗帜整齐,刀矛森峙。常遇春怒马当先,左手执弓矢,右手执长枪,突入敌阵。
  敌军二十余骑,各执长戟,来刺遇春,遇春弯弓射箭,喝一声着,将他前锋射毙,余骑倒退。
  遇春麾动大军,奋力掩击,杀得敌军七零八落,东倒西歪。
  脱目帖木儿窜去,达遂进薄河南城下。
  元河南行省平章梁王阿鲁温,顾命要紧,也不管什么气节,只好送款军门,开城迎降。
  明太祖闻河南已平,乃亲至汴梁,会大将军徐达,谋取元都。
  达与遇春等,俱至行在谒见,由太祖慰劳毕,便议进取元都的计画。
  徐达道;“臣自平齐、鲁,下河、洛,王保保,逡巡太原,观望不进,张良弼、李思齐等,局促西陲,毫无远略,元都声援已绝,就此进兵,必克无疑。”
  太祖携图指示道:“卿言固是,惟北土平旷,骑战为先,今宜先选骁将,作为先锋,将军率水陆两军,作为后应,发山东粟米,充给馈饷,由秦趋赵,转临清而北,直捣元都,那时绝他外援,自然内溃,都城可不战即下了。”
  又语冯胜道:“卿可发兵往取潼关,潼关得手,勿遽西进,且选将守关,阻他出来,尔即回汴梁,声应大将军,毋得有误!”
  
  徐达、常遇春略定三秦
  在红巾军与元朝在北方展开殊死搏斗的同时.南方的朱元璋不动声色地全力扩张自己的势力。在“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方针下经过长期努力,终于兼并了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南方群雄,统一了东南半壁。这时北方的元朝军阀自相攻伐,实力在内耗中严重衰落。1367年十月,朱元璋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25万大军北伐,以图完成统一大业。
  朱元璋为北伐军制定了稳扎稳打的战略,即先取山东、河南,再夺取潼关,封锁西北门户,使大都孤立后夺取之。然后再乘胜西进,一举平定西北。根据这一方针,1368年(明洪武元年)四月,徐达率军攻占河南时,便派冯宗异攻取潼关。五月十三日,冯宗异火烧元军张良弼军营,大破元军,攻入关,占领华州。元将张良弼逃到鄜州,李思齐逃至凤翔。但明军此次作战目的只在于封住三秦门户,不在于占领陕西,因此没有继续西进。五月十七日,明军留下郭兴守潼关,冯宗异回筛随徐达进攻大都去了。自此陕西的元朝诸军阀与朝廷的联系被切断,已成了瓮中之鳖,只待收拾了。
  1369年春,徐达在攻占大都、覆灭元廷后回师经山西进取西北。四月三日,明军到达河中(今山西永济县蒲州),指挥张良造浮桥,常遇春、冯宗异所率先头部队渡过黄河进入陕西,沿渭北长驱西进。先期把守潼关的郭兴也从渭南率轻骑直捣奉元。这时陕西的元朝诸将推李思齐为盟主,驻镇凤翔,派张良弼、孔兴与脱列伯驻渭北鹿台以保卫奉元。在明军沿渭河两岸发动钳形攻势后,这些元将各怀鬼胎,互相观望,终于一哄而散,弃鹿台西奔。四月十二日,徐达大军从鹿台连渡泾、渭二河,来到奉元城下。元守臣已逃走,徐达遣周凯入城抚谕。次日,明军整师入城,受到金、元统治者民族压迫达240年之久的古城人民欢迎明军的到来。徐达宣布明朝命令,改奉元路为西安府,以夏德为首任知府,留耿炳文驻守。当时关中饥荒,明军开仓,户给米1石。又命耿炳文修复宋以来毁废的长安引水系统,使中断多年的浐河水又流进了古城,军民无不欢欣。
  这时,元朝在陕西的统治土崩瓦解。元陕西行省平章哈麻图从奉元逃到周至,为乡民所杀。西台御史桑图锡里守关家洞,走投无路,坠崖自杀。明军在西安休整两天后又继续进攻,四月十八日,常遇春攻占李思齐的老巢凤翔,这个西北最大的军阀拥10余万众望风西奔临洮。关中全部为明朝所有。
  这时元朝余孽对北平形成威胁,朱元璋调常遇春赴北线,徐达统军继续追击元朝诸将。五月十七日,徐达占领巩昌,十九日,明军占领兰州、临挑洮,西北元军主帅李思齐投降。六月,徐达自巩昌发兵越六盘山攻取平凉、庆阳,又派朱明率偏师克延安。九月,元将脱列伯战败被俘,孔兴逃到绥德,其部将斩孔兴而降明。
  至此,元朝陕西军阀只剩下张良弼一支。徐达向庆阳进军时张良弼逃到宁夏,驻守该地的王保保前不久在军阀混战中是他的死对头,遂趁机将他逮捕。他的弟弟张良臣闻讯,以庆阳降明,但不久见明军兵力不多,又据城复叛,并派部将反攻凤翔、兰州,企图复辟元朝统治。徐达率军围玫庆阳达三个月之久,并击败了王保保派来的援军,终于在九月二十二日攻克庆阳,张良臣自杀。王保保远遁漠北。至此,元朝在西北的势力全被铲除。
  十月十日,徐达凯旋离陕回京,留冯宗异守陕西。历时半年的平陕之战结束,明朝确立了对陕西的统治。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