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春《三秦演义》第七十一回真陈抟宗法王庙 寇范张升包公疏
作品名称:三秦演义 作者:吉春 发布时间:2014-07-28 16:28:00 字数:8743
第七十一回真陈抟宗法王庙寇范张升包公疏
先观赵匡胤与陈抟下棋。
今天华山上有个“下棋亭”,据说是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与陈抟下棋之处。这个从皇帝那里赢了一座华山的陈抟,是道教史上罕见的思想家。
我国历史上流行的大多数宗教如佛教、摩尼教、伊斯兰教等等都是外来的,只有道教是完全产生于中国土壤中的宗教。但道教由于保留了过多的巫术色彩而缺乏严密的宗教哲理,而在满足人们的终极关怀方面作用有限。中国历代名道士大都是以方术而不是以思想成名,在他们中间,给中国传统社会思想体系留下了最重要遗产的,大概要数五代至宋初的华山道士、道教北宗的“陈抟老祖”了。宋代的理学是以儒学融合佛、道而产生的思想体系,而理学中取自道教的成份,主要是这个传奇式的、被理学家神化了的陈抟老祖所传授的。
陈抟,字图南,自号扶摇子,毫州真源人,生于唐末,死于989年(北宋端拱二年)。他早年读经史百家之言,有展翅青云之志,后来举进士不第,遂出家为道士,先隐居武当山九掌岩,后移居华山。宋代理学家说他服气、辟谷20余年,每日只饮酒数杯,每寝处,百余日不起,因而名气渐大,华阴隐士李琪、关西逸人吕岳(即吕洞宾)、终南道士谭峭等神秘人物与他在一起。据说《无极图》便是神仙河上公传给吕洞宾,再由吕授与陈抟的。
其实,拨开这些故弄玄虚之言,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唐宋之际形成的关中道教宗教哲学流派。据历史记载,吕嵒曾改革道教理论,以慈悲度世为成道路径,改丹铅、黄白之术(炼石成金银之术)为内功,改剑术为断除贪嗔、爱欲和烦恼的智慧。因此他的地位也特别突出。据说周世宗曾征他为谏议大夫,他坚决不干。宋太宗对他也恭敬有加,赐号曰“希夷先生”。理学家对他就更加尊崇。他的天人相通说,创立了对理学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先天象数学的思想基础。他著有《无极图》(刻于华山石壁)、《先天图》、《三峰寓言》、《高阳集》、《钓潭集》等。
再观看宋太宗游龙门。
相传,宋太宗赵匡义应辽太后肖银宗之约,由杨家将保驾,带领500将校来到龙门。宋太宗登上宏伟的“禹王庙”,观望着五丈高的汉白玉对联:
长长长长长长长
朝朝朝朝朝朝朝
太宗不解其义,询问众臣。
一文臣解释道:“这幅对联,采取一字双音的奥妙:上联‘长’字,即唸‘常’又唸‘涨’,读为‘长(常)长(涨)长(常)长(涨)长(常)长(常)长(涨)’;下联读为‘朝(招)朝(潮)朝(招)朝(潮)朝(招)朝(招)朝(潮)’。”
这一解释,太宗高兴地说:“我明白了。这幅对联的意思是:黄河水不断地常常向上涨,善男信女天天像朝皇上那样朝见大禹。大禹功劳最大,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公而忘私,采用疏导之法,将黃河这匹野马驯服了。”
宋太宗顿生敬仰之情,便与众文臣武将向大禹像下跪叩头。
随后,宋太宗游览了“莲花仙洞、悬崖挂月、春鳞吸浪、云洞凌空、晴岚骤雨、飞阁流舟、冰桥飞渡、空谷惊雷”等龙门八景。
公元997年(至道三年)3月,宋太宗死,由他的第三个儿子赵恒即位,宋真宗赵恒出生于公元968年,即位后,尊重孔学,重视儒术。早在北宋建国初期,孔丘的第四十四代孙孔宜,因考进士未中,就直接上书宋太祖要官,太祖就给了他一个曲阜县的主簿;太宗继位后,封他为文宣公;到了真宗时,孔宜的儿子孔延世袭文宣公,并封为曲阜县令。公元1108年(大中祥符元年),真宗到泰山祭祀后又亲自到曲阜孔庙行礼,对孔氏家族再加赏赐,以表示对孔子的尊崇。真宗又命国子监(封建王朝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的祭酒(国子监的主管官)邢丙等人校定《周祀》、《礼仪》等书的“正义”(注解),完成九经《疏义》,大量印行。真宗去国子监看书时,问书有多少?邢丙回答说“开国之初不到4000,现在已有10余万部。”邢丙还说:“我少时学儒,因为传写不齐,常见学生们读不到经书,现在大量印制,士庶家皆有,真是儒者逢时之幸。”真宗还自撰《文宣王赞》,歌颂孔丘是“人伦之表”,孔学是“帝道之纲”;他还撰写了《崇儒术论》,在国子监刻石。所有这些,一再表明,儒学是北宋王朝统治的基本指导思想。如在选拔官吏时,河阳节度使张知白奏报说:“现在自朝中到朝外,由刑法进入的人甚多,把儒吏改作学习法治;进士科只考诗赋策论,不去探论‘五常’和‘六经’的主旨。为上,应该正‘儒术’,要明令规定考试应依据儒家经典,诸子书不合儒学者不采用。”对于张知白的建议,宋真宗大为嘉许。
在真宗统洁时期,全国僧徒增至40余万,尼姑达6万多,成为北宋时期佛学最盛的时期。太宗召华山道士陈抟(tuan,读团),并赐给封号,又在东京、苏州等地修建道观;真宗则直接对臣下说:“释(佛)、道二门,有补世教。”又说,“三教(儒、道、释)之设,其旨一也。”公元1009年,真宗下令诸路、州、府、军、监、关、县,择官地修建道观。
公元1004年(景德元年)秋,辽圣宗和他的母亲萧太后,亲率20万大军南下,直奔澶州(今河南濮阳南),威胁北宋都城东京。宋真宗不顾寇准等人的反对,又派曹利用去辽营谈判。曹利用出发前,问真宗:“每年给辽朝金帛多少?”真宗说:“迫不得已,虽百万亦可!”曹利用出来后,寇准立即召见他到营内说:“这次你去议和,虽有圣旨答应百万也可,但如果越过30万,我就杀你。”曹利用不敢反对,便立即出发到辽营谈判。结果,以每年给辽国绢20万两作为“岁币”,双方达成了协议。历史上把它叫“澶渊之盟”。辽国得到金帛,遂回师北方。宋朝以屈辱妥协的办法,取得了暂时荀安。
观察法王房寅治病。
房寅是韩城西庄镇井溢村人,生于公元877年(唐僖宗乾符四年)。他的祖先是屈原,遭到楚国奸臣的陷害,屈原的第三个儿子逃到龙门,代代行医治病。房寅的医术高超,如华陀再世。
四川发生瘟疫(虎列拉病),此病上吐下泻,一两个小时便致人死亡!在死人堆积如山的情况下,地方官向朝廷上表告急。辽景宗(耶律贤)出了皇榜,广招天下名医,能消灭瘟疫者,赏千金,封万户侯。房寅正在合阳为山区百姓治病,看到皇榜,他不顾70高龄,立即奔赴四川降瘟救人。
四川乃“天府之国”,物产丰富,但由于“瘟魔”作乱,满山遍野的庄稼,无人管理。房寅知道“瘟疫之后必有荒年”,这如何了得?他急民之所急,立即将配好的物效药粉发到千家万户,凡喝了此药的人,病马上好转。房寅走完一州又一县,舍药救人,不取分文。经过半年,他跑遍了四川各州各县,消灭了瘟疫。地方官和民众,感谢他的救命之恩,立碑铸像纪念。辽景宗宣他进京,赐金牌一面,上书“国医之首”,封他“皇医总理”。
传说房寅110岁死后成仙,时常下凡治病救人。韩城有人得了不治之病,梦中会见他,经在病人脸上喷“法水”,惊醒后病愈身爽,恢复健康。
有一年,宋太宗赵匡义的正宫娘娘难产,痛得死去活来,闹得皇后肚子如猫抓。皇医诊断为“小儿抓心症”,用尽百方,婴儿仍然不落草,急得太宗焚香祷告。说来也巧,半夜时分,娘娘忽听仙乐阵阵,有一神仙,面貌古朴,胯下一条银灰白蛇,在一个手执宝剑的紫衣童子引领下,凌空而至,对着娘娘玉容,连喷“法水”三口,婴儿(即宋真宗)立即呱呱落地,神仙化作清风消失了。
娘娘起来,发现神仙遗下手帕一个,上边书写着:
婴儿神童千两价,他年雄武振中华。
若用老道解危困,槐柏相抱乃吾家。
参观宋真宗建立的法王庙。
话说宋真宗登基之后,不忘神仙救命之恩。他根据母后保存的诗文手帕,派遣钦差,四处寻找神医家乡地址。
钦差经过十年走访,终于在韩城西庄镇井溢村南,发现了一颗粗大的古槐,古槐躯干中生出一颗苍翠柏树,乡民叫它“槐柏相抱”,与神仙手帕上“槐柏相抱乃吾家”吻合。钦差又打问清楚,井溢村在唐代出过一位有名的神医房寅,活了110岁,曾坐在“槐柏相抱”土堆上死去,化烟升天而去。钦差还了解到,神医房寅“惊梦”为韩民治病。
钦差返京复旨,宋真宗认定房寅是他的救命神仙,便封房寅为“法王”,派遣丞相王強到韩城西庄镇,在“槐柏相抱”处督建“法王庙”。
从此,祈神医房寅治病者络绎不绝,香火旺盛。
韩城法王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韩城市北十公里的西庄镇。法王庙是一座木结构古建筑,飞檐凌空,斗拱交错,雕刻精致,殿顶富丽堂皇的藻井,屋顶正脊部分的彩色琉璃制品装饰,龙吻、仙人走曾变异多姿,形态生动,显示出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才能和独特的民族风格。
浏览名相寇准。
汉唐之际,关中人物鼎盛,名臣良相,不乏其人。宋元以后关中地位衰落,除了军事人材之外,著名政治家很少出自陕西。北宋名相寇准,是这少数人中的皎皎者。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邦(今渭南、富平间)人,出身官僚家庭。他性格豪奢直爽。19岁中进士,有人劝他说:太宗取人,喜用老成,年少者往往被罢斥,你应该多报几岁。寇准答道,“我正求上进,岂能说谎?”太宗偏偏器重他的梗直。入仕后摧升很快,由知县、州判、三司度支推官直至枢密院直学士,以敢讲真话闻名,往往奏对中惹得太宗发怒,拍案而起,寇准却毫无惧色,拉着皇帝的衣袖请他坐下,非要把事情解决才罢休。公元991年大旱,太宗召近臣问时政得失,大家都说是天意,而寇准独说是刑罚不平、社会不公所致,并历数高官显贵贪污受贿、询私枉法的弊端。皇帝恼他揭短,拂袖而去。但事后一调查,果如寇准所言,太宗于是感叹道:“我得寇准,就象唐太宗之得魏征一样啊1”就这样,寇准虽几次因触怒皇帝而被贬官,但很快都被重新起用并予摆升,不久便做了参知政事(相当于副丞相)。到了太宗晚年,终于对寇准的直言不耐烦了。一次因寇准破格提升一些官员引起朝中元老不满,太宗责问寇准时又发生争论。皇帝大怒说:“鼠雀尚知人意,你怎么这么不通人情?”于是把寇准贬出京城去当知州。
真宗即位后,又召用寇准,并委以同平章事(丞相)重任。为相不久,辽军大举入侵,真宗害怕了,朝臣们也纷纷主张迁都南方。寇准力排众议,不顾真宗的动摇,以他特有的执拗坚请皇上亲征。真宗拗不过他,只得在他与众臣陪同下亲临澶洲前线。宋朝军民人心大振,挫败了辽军的进犯,在此基础上宋辽双方订立.“澶渊之盟”。从此宋辽边境上基本维持了和平局面。寇准一方面主张抗辽,另一方面他却反对欺负弱小民族,妄开边功。当时关中地区有大批蕃人自唐末与汉人杂居,地方官对他们百般歧视,把他们驱至渭北,并立栅以限制其行动。寇准以唐代宋壕不赏边功为例,斥责这种激化民族矛盾的作法,并亲自出使关中,合情合理地解决了这起民族纠纷。
由于澶渊之功,宋真宗在一个时期内对寇准的信任达于极点,把用人大权都交给了他。寇准历来坚持唯才是举。他常说:“宰相的职责就是进贤才,退不肖。如果论资格来给官,我岂不成了按例办事的书吏了?”由于他破格用人,提拔了不少能干的政治家,如以“大事不糊涂”著称的吕端以及张泊、李昌龄等。他因此得罪了许多资深元老,他们制造了不少诽谤他的舆论,同时寇准以伯乐自居,也往往错用一些小人,这导致了他的垮台。在澶渊之役中主张逃跑的王钦若嫉恨寇准,向真宗进谗,说寇准劝真宗赴澶州是为求自己扬名而拿皇帝作“孤注一掷”。于是真宗开始疏远寇准,派他到地方去做节度使。
1019年,真宗中风,刘太后参政。一些出自寇准门下的朝臣谋划请太子监国、寇准复相。其中有个因自称能识天书而为寇准荐用的周怀政甚至企图发动政变,谋杀大臣,废太后预政。结果事泄被杀。这些纯属争权夺利的阴谋也牵连到寇准,他因此被连贬数级,放逐到南方边地去当地方小吏。1023年,寇准在失势中死于雷州司户参军任上。在归葬陕西途中,许多县人民设祭哭迎于道,并立庙享祭。这对于死时十分潦倒的寇准来说确实反映了民心所系。寇准死后11年,宋仁宗为他平反,赠莱国公。后人称他“寇莱公”。
公元1022年(乾兴元年)二月,宋真宗死于延庆殿,它的第六子赵祯即位。宋仁宗赵祯出生于1010年,公元1040年(康定元年)正月,西夏主元昊率领西夏兵侵延州(今陕西延安),攻下保安军,自土门路进攻金明寨。宋延州知州范雍大为恐惧,急忙调驻庆州的副都部署刘平、石元合兵救援上门。结果,宋兵溃败,刘、石二将被俘。公元1041年(庆历元年正月),宋仁宗得知元昊领夏兵又向渭州(今甘肃平凉)进攻,便令任福率兵8000迎敌。结果,任福战死,宋兵又大败而回。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闰九月,西夏再度入侵。泾原副都部署葛怀敏与知镇戎军(今宁夏固原)曹英等,会合泾原各路兵出击。在路经长城壕时,宋兵被夏兵包围。怀敏、曹英等16名将官战死,宋兵9000余人,马600多匹,全被夏兵掳去。就这样,夏兵多次入侵宋军连接取绩,常年不断。由于战争破坏了两国人民的生活,再加上自然灾害的袭击,西夏人民生活日趋贫困。公元1043年(庆历三年),在人民群众的压力下,西夏统治者向北宋王朝提出和好的要求,连吃败仗的北宋仁宗皇帝当然立即同意。于是双方约定:元昊取消帝号,由北宋王朝封为夏国主;北宋政府每年送给夏统治者7200两白银,153000匹绢和3万斤茶叶。从此以后,宋、夏两国罢兵。
范仲淹被贬陕西。
范仲淹经欧阳修等大臣推荐,在公元1042年,被仁宗提命为参知政事,并任命富弼、韩琦为枢密院副使。同年9月,宋仁宗迫于形势的压力,同意范仲淹等人讨论时政,改革弊端。范仲淹提出了10项改革主张。其内容包括考核官吏,整顿吏治;惩办贪污,裁汰冗官,改革科举,选拔人才,提倡农桑,减轻徭役,发展军屯,加强国防等等。仁宗皇帝采纳后,下诏颁行全国,号称“新政”,又称“庆历新政。”范仲淹提出的“庆历新政”,在当时来说,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改革方案。但由于它侵犯到贵族官员的政治利益,所以从一开始,就遭受到一些保守派的反对和攻击。他们无中生有,颠倒是非,把一切捏造的罪名统统加在范仲淹的身上,并诬陷范仲淹要废黜皇帝。昏庸的仁宗,听信了这些谗言,第二年就罢去了范仲淹的副宰相职务,让其出任陕西河东宣抚使,抵御西夏,“庆历新政”以失败告终。
仅公元1047年(庆历7年)的一年内,单是属籍皇族授官的就有1000多人。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的家族可以授官,文武官员中地位高的家族亲属,可以恩荫授官,小到郎中、员外郎,也可以荫子孙一人得官。此外,还有多种授官,如遇灾荒,地主肯开仓出粮,按出粮多少授官;朝廷也可以公开卖官。如出钱6000钱贯给予簿尉官,出钱万贯给予殿直官等等。除正官之外,等候官缺的,更是“不知其数”,大约三员守一缺,计约万余人。这只是指朝中而言,外地州县官吏,更是多到数不清的地步。公元1049年12月,户部副使包拯上书指出:“臣伏见景德、大中祥符(真宗年号),文武总计9785员,今内官属总计17300余员。”后宫藏女数千人,赏赐动以万计;为祭祀天地祖宗,用法驾卤簿(仪仗)达1万多人,据记载,一次祭享的用度竟耗费1200万贯。
有一年,杭、越(今浙江绍兴)、苏、秀(今浙江嘉兴)等州“旱涝连年”,“饿尸横路”,仁宗命淮南转运使魏兼去安抚饥民。魏兼到苏州,不但不加抚慰,反倒昼夜歌舞娱游,过起花天酒地生活来;而对饥民,不仅不闻不问,甚至都赶到庙里关起来,不给饭吃,三天中饿死人很多。魏兼所到各州,其州官都须遣送歌妓迎候,民间流传歌谣说:“绕梁(歌声优美,久久不忘)歌妓唱,动地饥民哭”。尚书左丞、知州蒲宗孟每天宴饮要杀猪、羊各10只,燃烛300。有人请他减少些。蒲宗孟发怒说:“你们要让我在黑房子里挨饿吗?”又如翰学士宋祁,华灯初上,歌妓醉饮,他的哥哥宋庠觉得有些太过分了,便叫人对宋祁说;“听说你咋晚烧灯夜宴,穷奢极欲,难道不记得某年同在学内吃薤(ji,读记,咸菜)饭时的情景了吗?”宋祁听了哈哈大笑说:“寄语相公(宋庠),不知某年吃薤饭为了什么?”意思是,当年在州学读书受苦,为了后来的做官享福。梁适任宰相是,当年在州学读书受苦,,正是为了后来的做官享福。梁适任宰相时,张掞(yan,读砚)向梁适行贿,做了三司副使。王钦若做贡举的主考官,举人任懿托僧人惠秦贿银350两,把银数写在纸上,交给王钦若的妻子李氏。李氏命家奴把任懿的名字写在手臂上,把银子数密报王钦若。结果任懿得中进士。
张升如何感动天子?
张升,字臬卿,韩城芝川镇人,北宋仁宗年间考中进士,由楚邱主薄,拔为京西转运使、御史、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枢密使,直至宰相。有“治国安邦之能,决胜千里之策”。
张升在任东台御史时,仁宗宠爱张贵妃,朝有大事,必请贵妃同议,一般势利小人,欲求高官厚禄,便暗中摸贵妃的门子。宰相刘沆,作恶多端,被西台御史范师道揭发,刘沆便给张贵妃暗送千两黄金,央求贵妃向皇上进言:“范师道诬告宰相,罪应反坐。”仁宗信以为真,遂下旨将范师道削官为民。
张升闻讯,刚直不阿,冒死向仁宗奏本:“御史乃天子耳目之官,范师道忠于职守,不畏宰相高官一品压死人,揭发刘沆结党营私、破坏纲纪等罪过,从整理吏政、兴国安民出发,此乃国家之幸也。窃闻张贵妃暗受刘沆贿赂,助纣为虐,圣上岂能听妇人之言?自古亲小人,远贤臣,人心渙散,危及社稷,妇人之见,鼠目寸光,误国殃民,圣上不以国事为重,造成亡国之忧!将何以对宗庙?将何以对先皇?臣冒死直谏。今后,张贵妃不得参与朝政,宰相刘沆罪恶,昭然若揭,应即罢官。范师道正直可风,应官复原职。”
宋仁宗看了张升奏章,觉得他对贵妃有失君臣之礼,左一个“妇人”,右一个“妇人”,未免言词偏激,心中很不高兴,况且要将赫赫有名的宰相罢官,也非轻而易举之事。犹豫不决,遂召吏部尚书陈升到内宫议事,再作定夺。陈升回言说:“张升直言不讳,得主擢拔再三,感主之恩,竭尽全力,不避艰险,忠言直告,若不激切,则不能回圣上之意。我主雄才大略,素有识人之明,岂可因此堵塞言路,贻误国家?”
宋仁宗听后,顿消不快,夸赞张升道:“臬卿勤劳国事,真乃社稷之臣。”
仁宗复召张升至内宫说:“寡人素重爱卿,言老不听,计无不从,然有所虑,爱卿每每谏议朝事,多为独见,附和者少。今日无人,卿可为寡人解释一下?”
张升回答道:“臣仰托圣主,以治国安民为本,不敢有失职守,直言不讳,才能报主上知遇之恩。臣为万民代言,不考虑生死,并不感到孤立。今陛下之臣,持禄养尊者多,赤心谋国者少,臣以为真正孤立者,乃是圣上,并非为臣。”
宋仁宗听后,大受感动,依张升奏本,罢了刘沆宰相职,恢复范师道官衔,不许张贵妃参政,提拔张升为龙图阁直学士(即宰相),代替了刘沆。
包公为何上“冶铁疏”?
包拯(999—1062),宋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字希仁。天圣朝进士。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奉使契丹还,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裕六年(1061),任枢密副使。后卒于位,谥号“孝肃”。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知庐州时,执法不避亲党。在开封时,开官府正门,使讼者得以直至堂前自诉曲直,杜绝奸吏。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则把他当作清官的化身。
清乾隆《韩城县志》有宋代包拯一篇《请罢同州韩城冶户疏》:
“臣近闻,同州韩城县铁冶务,自来定占七百余户。内二百余户,厚有物力,比见充里正,人户并各高强,只以冶户为名。经今五十余年,影占州县诸般差役。其冶户内系第一等者,每户逐年共给冶务诸般所出钱不过三贯文,外更别无所费。况官中所得铁货,只及十余万斤,仍官支买炭并工匠钱三百余贯,更差专监使臣一员。兼体问得本县人户以冶务全占却上等力役,及致下等人户,差役频并,供应不前。若将上件铁数,据等第均在本县人户上,每约纳官铁岁不过十斤至二、三十斤,况本处见卖每斤价钱二十四、五文,每户岁纳官铁约费三、五百文。虽自来官禁烹炼,彼中私卖甚多。令百姓取便烹炼,必然铁价转下,兼令赴本县送纳,于民至便。又减省得监官一员,只令本县令佐专管给纳。仍得二百余户,兼充重难役次,颇甚均济。臣在任日,方欲行遣,属以移任,欲乞下本路转运司,选差清干官员,往往彳生彼相度施行。”
包拯给皇帝上《请罢同州韩城县冶户疏》的折子,提议改革韩城官营冶铁事务。指出,韩城铁务成本太高;而且冶铁人家七百余户,其中二百余户“只以冶户为名”,他们“人户并各高强”,一个个“现充里正”,做了冶户中的小吏,不承担差役;这样,占去大量强壮劳力,致使其他人家“差役频并”,难以承受。请求朝廷改官营为私营,“令百姓取便烹炼,必然铁价转下”,还能多得“二百余户”人家承担国家赋税,于国于民都有利。由奏章既见包相忧国忧民之心,也可看到韩城冶铁历史的悠久,规模的宏大。
司马迁五世祖司马昌曾任秦国铁官,虽不敢说那时韩城即有铁务,但韩城冶铁史最迟可上溯西汉。《汉书?地理志》载,汉武帝刘彻于公元前119年实行盐铁专卖,夏阳就设有铁官。《韩城市文物志》载,今芝川镇芝西村北,发现有总面积四万余平方米的铸铁作坊,即韩城人称做“炉院”的遗址。仅仅陶范堆积区面积就有数百平方米之大。在这里,采集到“不少铸造铁器的陶范,所有陶范都用经过选择和淘洗过的细泥掺细沙制成”,“大部分陶范内留有浇铸痕迹”,“其遗址年代属西汉时期”。秦改少梁为夏阳,而政府所在地仍在少梁旧址,即现在芝川镇一带。至西汉末年,才移至澽水南岸夏阳村,东汉时又移至澽水北岸今金城区。这一遗址正好位于当年少梁城的西门之内。
炉院设在城中,铁锭来自哪里?韩城人把流经林源、王峰、桑树坪,全长近百里的凿开河谷叫“冶户川”,原因是河谷下游煤铁储量丰富,古代川口居民长期以冶铁为生。记录南北朝时西魏、北周历史的《周书?薛善传》说,薛善担任西魏司农少卿,朝廷“又于夏阳诸山置铁冶,复令善为冶监,每月役八千人,营造军器,善亲自督课,兼加慰抚,甲兵精利而皆忘其劳焉”。文中的“夏阳诸山”就指冶户川下游的山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