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三秦演义>吉春《三秦演义》第六十八回 黄巢建立大齐朝 长安志书七类撰

吉春《三秦演义》第六十八回 黄巢建立大齐朝 长安志书七类撰

作品名称:三秦演义      作者:吉春      发布时间:2014-07-24 11:11:30      字数:4470

  第六十八回黄巢建立大齐朝长安志书七类撰
  
  看看黄巢在关中的三年奋战。
  黄巢原籍曹州冤句县(山东曹县),出身盐商世家。自幼才思敏捷,少年能诗,曾写出过《咏菊》:“飒飒西风满院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移与桃花一处开。”
  早已蕴藏着扭转乾坤、横扫天下的雄心壮志。当地素有尚武之习,黄巢精通武艺,尤善击剑骑射。他本领高强,雄武豪放,任侠好义,“喜养亡命”。他一度对科举抱有幻想,但屡试不第,便与科场决裂。他又写了一首《咏菊》,以酣畅的笔墨抒发了胸中的反唐之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从此参加走私贩盐的武装活动,开始了动荡的冒险生涯。
  公元875年,黄巢响应淮州(紧邻曹州)私盐贩王仙芝起义,变卖全部家产,带领兄弟8人,武装起2000人的队伍,从反唐走向农民革命。在血与火的洗礼中,他受到磨炼,表现出杰出的才干和清醒的头脑。三年后王仙芝牺牲,黄巢被诸将一致推举为起义军首领,自号“冲天太保均平将军”,改年号为“王霸”,建立了农民政权。凭着过人的洞察力和多年思考摸索而逐渐明确起来的战略思想,他果决地率10万农民军渡江南征,横扫唐王朝的经济命脉—江南八道。他在江西、两浙、福建及两广的进军获得了巨大成功,起义军迅速发展到50万人马。在广州,黄巢改称“率土大将军义军百万都统”,发布檄文,痛斥唐王朝的黑暗统治,庄严宣告要回师中原,西取长安。879年十月,黄巢在桂林誓师,顺湘江而下,开始浩浩荡荡的北伐。起义大军一路势如破竹,所向无敌。十一月轻取洛阳,十二月便突破潼关天险,攻入关中。起义军如洪涛奔流,日行百里,仅3天就冲入长安境内。僖宗狼狈出逃,丢下的文武百官在大将军张直方率领下,被迫到东灞桥出降。881年一月八日,黄巢从春明门(长安东门)进城。城中百姓欢天喜地,潮水般涌上街头,夹道欢迎。诗人韦庄是目击者,尽管他仇恨起义,仍写下了“轰轰崐崐乾坤动,万马雷声从地涌”这样气势磅薄的诗句。8天后,黄巢登上长安大明宫含元殿,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大齐,建立大齐政权。他在丹凤楼(宫城南门楼)接见民众,说:“禅让制度早已废弃,要推翻暴政,只能象商汤放逐夏桀那样使用武力,这是必然之势。”
  黄巢在长安开始实现他早年立下的“洗濯朝廷”的誓言,对官僚地主进行了无情镇压,一次就公开处死上百名反动的唐朝大臣。史书记载:“黄巢杀唐宗室在长安者无遗类。”“天街(长安皇城与宫城之间的东西大街)踏遍公卿骨”,“衣冠悉遭屠戮”。
  黄巢还从经济上清算官僚地主。为天下人抱打不平,一直是黄巢多年的宿愿,也是贫苦农民的强烈要求。黄巢以均平为口号,在关中掀起了一场前所未闻的杀富济贫运动。起义军使用暴力勒令富户交出财货,不交者捆绑起来,狠狠抽打,叫做“淘物”。官僚贵族纷纷光着脚板被扫地出门。史书上说起义军“广侵田宅,滥续财货”,唐诗中也常见“黄金白玉家家尽,绣阁雕亮处处烧”的悲叹。
  中晚唐地主田庄已趋向供玩赏用的园林化,特别是长安-带,处处是士大夫优游逸居的山庄别墅、亭馆林池。城东浐、灞河之间及城南樊川,是皇族和权贵的聚居区,花木繁盛,,台榭辉映,号称“三辅盛地”。韩愈描述太平公主山庄:“欲知前面花多少、直到南山不属人。”官僚地主热衷于追求消费享乐,不惜重金在庭院内种奇花,摆怪石。至于胜景之地,更使争相高价抢购,挥金如土。当时长安一景小丘小池就价值千金,一丛鲜花就抵10户中等人家全年的赋税。试想一座园林该耗费多少民脂民膏。官僚贵族穷奢极欲建起的园林,最能引起农民的仇恨。在“均平”运动的狂飙中,长安地主园林大多被摧毁。均平使乾坤扭转,“贫富相易”。当时长安城有人作诗攻击均平运动,其中一句.“贵落深坑溅出泥”,对贫富变化作了形象的对比和概括。诗的结尾是:“唯有一般平不得,南山依旧与天齐”,就是说,除了终南山,一切都被均平了。
  黄巢均平运动缓和了社会上最尖锐的苛税不均的矛盾,彻底摧毁了官僚地主经济,使得晚唐最黑暗的官僚特权集团从此一厥不振。唐王朝因此无可挽回地走向灭亡。
  黄巢占领长安后,并未陶醉在胜利之中。他先派大将军朱温劝降屯军栎阳(临潼)的唐夏州节度使诸葛爽,又派将领王玫赴邠州(彬县)收编唐邠宁军,还派使者王怀顺赴凤翔招安溃散在这里的大量唐军,唐监军袁敬柔出面接受黄巢的赦书而投降。此外,与关中近邻的唐河中(山西永济)节度副使王重荣、唐忠武军(河南许州)节度使周岌也接受了黄巢的招降。黄巢还派将领王溥任同州(大荔)刺史,乔谦任华州(华县)刺史,宋岩为商州(商县)刺史。这样,大齐政权的控制区域计有长安、洛阳两京,河中、河阳、忠武、凤翔、那宁五镇及同、华、商等20州,以关中为中心,连成一片。史书说当黄巢称帝后扩“天下藩镇多受其伪命”、这批唐朝地方实力派的原则是保存自己、发展实力。他们投降大齐是把黄巢当成新的封建皇帝看待。但黄巢的均平运动又使这些已经归顺的藩镇无法忍受,引起冲突,于是纷纷降而复叛。最早叛变的是河中的王重荣,他杀了黄巢的使者,公开对抗。义武(河北定县)节度使王处存出身长安,因家财被起义军清算,率军返归关中。王重荣与王处存同盟誓师,屯兵渭北。史书说他俩“首倡义举”。于是唐军纷纷从各地集中关中,“入援京师”。唐宰相郑畋也在凤翔暗中加紧活动,进行策反。他密约唐朔方(宁夏灵武)节度使唐弘夫、泾原(泾川)节度使程宗楚,会军凤翔。881年二月以郑畋为西线统帅、王处存为东线统帅,从东西两面夹攻长安。
  三月,黄巢派副帅尚让率5万起义军西攻凤翔,但尚让轻敌,在龙尾陂失利,牺牲2万人。郑畋传檄全国,号召藩镇出兵勤王,合围黄巢。于是诸葛爽、周岌、朱玫等唐降将都与黄巢反目,唐郡延(富县)节度使、西川节度使等10镇派兵支援郑畋。数万唐军围逼长安。四月初,黄巢突然退出长安,佯装溃逃,暗屯灞上,以长安坊市为陷井,诱敌军进城,然后再回师“瓮中捉鳖”,一举全歼唐军主力,还镇压了长安城中反动分子数万人,重新争得战场主动权。
  六月,西线数万唐军卷土重来,进驻兴平。北线敌军占领东渭桥,控制渭水。东线敌军攻取华州。长安第二次被围攻。七月至十一月,黄巢再次指挥破围战,连续取得兴平、华州、富平大捷,郑畋忧愤而亡。882年四月,唐宰相王铎以新统帅身分又纠集近20镇唐军合围长安。他自领3万人占周至,驻屯灵感寺。黄巢又勇敢地指挥了第三次破围战。黄巢亲征于兴平、凤翔,尚让,朱温东攻郃阳(合阳),均获大捷。但起义军在宜君(陕西铜川北)突遭罕见的大风雪,冻死2万人。
  黄巢三保长安虽胜,但严重缺粮。当时唐军四周封锁,使“东南断绝无粮道”,关中地主坚壁清野,起义军又忽视农业生产,所以数十万起义军受到饥饿威胁。长安米价已涨至每斗3万钱。诗人韦庄亲睹缺粮情景,他有诗说“一斗黄金一升粟,尚让厨中食木皮”。这大大动摇了军心。守潼关的4万多义军不愿久困关中,擅自南逃。在同州的朱温因缺粮走投无路,率3万精卒投降唐军,成了黄巢的死敌。守华州的7000农军也叛乱投敌。整个东线崩溃。这时,唐王朝又召北方游牧民族沙陀族酋长李克用,率4万骑兵增援关中,与10多万联军第四次围攻长安。
  黄巢勇敢地迎接即将来临的惊心动魄的血战。883年二月,黄巢亲率15万义军,在渭南梁田陂与李克用决战,数万义军阵亡,血染30里,黄巢负伤,被迫撤军。四月,黄巢再次在渭南与李克用联军大战,一日之内3次麈战,死战不退。后来敌人义成、义武诸军不断投入战斗,黄巢才不支而败。四月八日李克用指挥10镇联军10多万人攻入长安,黄巢率义军展开激烈巷战。升阳殿守军威震敌胆,望春宫卫士“尚为坚阵”,不断向敌人发动反击。巷战持续到夜晚,黄巢最后忍痛下令放弃长安。15万义军经蓝田关走七盘岭进入商山,再出武关,撤出了关中。他退走时,长安“九衙三内,宫室宛然”,丝毫没有破坏,但闯入长安的各路唐军却逞凶肆虐,烧杀劫掠,使长安一片火海,几乎化为灰烬。这座比罗马城大3倍的、世界最为宏伟300年雄都,就这样毁灭了。
  黄巢在关中英勇奋战3年,气壮山河,用鲜血谱写了最悲壮的战斗篇章。
  
  翻翻有关长安的历代志书。
  编修地方志书是我国独特的文化传统,方志专门记载一个地方行政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地理、自然、民裕等方面的历史状况,往往是地方百科全书。像古代长安这样的历史文化名城,当然会被历代编修方志的人重视,这就出现了如下几种著名的、有关长安的方志。
  《三辅黄图》,作者姓名亡佚,应是东汉末曹魏初人所作。三辅是指汉代以长安为中心的关中畿辅地区,包括京兆、左冯栩、右扶风,分别相当于今关中中部的西安、东部的东府和西部的西府。这本书记载周、秦至汉三辅的情况,以秦汉为主,是研究秦汉长安、咸阳等地历史的可贵资料。今本为唐人所作,原图已不存。
  《两京新记》,唐韦述撰。这是记述唐两京(长安和洛阳)的最早的著作。韦述是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唐玄宗时著名的史官。他编纂这部书,是按照两京城内的街坊,一坊一坊记述其重要寺观、官舍、府宅等。这种记载方式,多少有些模仿北魏杨衔之的《洛阳伽蓝记》。原书5卷早已散佚,仅在日本尚存有残缺的第三卷,公元1799年,始收入日人林述斋(号天瀑山人)辑刻的《佚存丛书》第一帙内。
  《长安志》,北宋宋敏求撰。这部志书博采群籍,考订长安古迹,凡长安城郭、官府、山川、道路、桥梁、邮释,以至风俗、物产、宫室、寺院,及坊市曲折,唐代著名的士大夫宅第,都作了详细记述。体例也是按“坊”记载,并涉及长安附近十多县的情况。宋敏求是著名的藏书家,又是研治唐代文献和研究长安的专家,所以《长安志》有许多记载不见于其他唐代文献,是研究长安极重要的资料。
  《雍录》,南宋程大昌撰。这部志书不像《两京新记》和《长安志》那样分街坊记述,而是提出若干专题讲述考辨。程大昌是研究地理的专家,有关长安的重大地理设施,他都一一做考证,订正了《三辅黄图》、《唐六典》、《长安志》等书的谬误,还绘制出若干有关长安的地图。
  《类编长安志》,元骆天骤撰。此志是把“长安志”分类改编,并增添了宋、元若干史实而成,作者是长安世家,曾任京兆路儒学教授,但学识不如宋敏求和程大昌,所以这部志书缺陷较大。其中比较有价值的,是记载了一些不见于其他文献的宋、元史实。还有卷十所增元代长安地区碑刻存佚情况,对研究唐代碑刻也有参考价值。
  《长安志图》,元李好文撰。南宋吕大防曾撰《长安图记》,李好文根据这部《图记》,订误补新,撰成《长安志图》,共3卷。第一卷记长安,第二卷记长安附近各县,第三卷记关中水利沿革。
  《唐两京城坊考》,清徐松撰。这部志书专考长安、洛阳两京城坊。长安部分的图,是根据《雍录》和《长安志图》的图重新绘制。长安部分的文字,照录《长安志》原文的长安城坊部分。洛阳部分的图和文字,都录自从《永乐大典》辑出的、宋敏求的另一部志书《河南志》。最后,再将唐人诗、文、小说及碑志中有关两京城坊的史实和其他记载摘出,补入有关城坊中。徐松是清代著名学者,主要专长在唐史和西域史,这部志书是他的力作。当然也有不足之处,目前已有当代学者对这部志书做了全面的重新考订。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