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三秦演义>吉春《三秦演义》第六十七回 唐代长安书法家 妇女文化三彩窑

吉春《三秦演义》第六十七回 唐代长安书法家 妇女文化三彩窑

作品名称:三秦演义      作者:吉春      发布时间:2014-07-23 10:38:27      字数:4094

  第六十七回唐代长安书法家妇女文化三彩窑
  
  认识一下唐代长安的大书法家。
  唐代是我国书法艺术的辉煌时代,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书法家,其中在后世名气最大的,是擅长楷书的唐初欧阳询、虞世南和褚遂良,及中唐颜真卿和柳公权。
  欧阳询,字信本,官至给事中,他聪悟绝伦,博览经史,书法初学王羲之,又能“渐变其体”,形成有独特风格的“笔力险劲”的楷书,这就是后人所谓“欧体”。他现存的代表作有《九成宫礼泉铭》、《温彦博碑》、《皇甫诞碑》、《化度寺碑》等。最著名的是《九成宫礼泉铭》,记唐天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涌泉之事,是欧阳询晚年精心之作,历来为后世推重。这块碑现存陕西麟游县。
  虞世南,字伯施,官至秘书监,活了81岁,与欧阳询几乎同龄。他笃志勤学,记忆力惊人,才气深得唐太宗赞赏。年轻时曾师从王羲之七世孙沙门智永,加上自己的艺术修养,书法基础雄厚,法度优美。他的书迹,最著名的是楷书《夫子庙堂碑》。这块碑共3000余字,记述唐高祖封孔子二十三世后裔孔德伦及修葺孔庙事,是虞世南69岁高龄时所书,代表了他书法艺术的最高成就。可惜碑立不久就被毁失,后世流传的是两个摹刻本,一般称东、西庙堂碑。今西安碑林内的《夫子庙堂碑》是宋人王彦超在西安摹刻的所谓陕本,即西庙堂碑。东庙堂碑指元代山东城武摹刻本,即所谓城武本。虞世南书迹的影响还传到日本,日本很多书法家都从虞书中汲取营养。虞世南死后,唐太宗认为“无人可以论书”,唐初名相魏征就推荐了褚遂良。
  褚遂良字登善,也是后来的名相。他最初的笔法学虞世南,并由此摸到了学习王羲之的路径。他的书法别开生面,形成挺拔流畅、变化多姿的新风格,成为继东晋王羲之、王献之和唐初欧、虞之后,最有代表性的书法大家。他身后近一个世纪中,几乎所有碑志都写褚体,可见影响之大。代表作是《大唐三藏圣教序碑》、《述三藏圣教序记碑》、《孟法师碑》、《房玄龄碑》及《伊网佛皇碑》。《圣教序》由唐太宗撰文,表彰唐高僧玄奘到印度取经及回长安译经之事,后来唐高宗又撰《圣教序记》,均由褚遂良用楷书写碑。现在这两块碑石立于西安大雁塔南门东西两侧的砖龛中,吸引着不少书法爱好者。《房玄龄碑》现存陕西礼泉县唐太宗昭陵博物馆。
  中唐书法家辈出,最著名的是颜真卿和柳公权。颜真卿字清臣,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开元进士,官至殿中侍御史。他自小家贫,缺乏纸笔,就用黄土扫墙,练习书法。初学褚遂良,后从张旭(唐代草书大家)笔法,终于形成多筋华腴、笔力遒婉的所谓“颜体”。过去楷书一律用中锋,不仅褚遂良用,甚至隋、南北朝也都用中锋,颜真卿的时代,书法多开始用侧笔,他用得最成功,成为继褚遂良之后唐代第一大书法家。他的名作有:《颜氏家庙碑》、《颜勤礼碑》,皆庄重笃实,苍劲有力。两通碑今存西安碑林。《麻姑山仙坛记》秀丽超举。《中兴颂》宏伟发扬。而李华所撰《元次山碑》,颜真卿书,李阳冰篆额,更号为“四绝碑”,后人争相摹写。还有《郭氏家庙碑》、《臧怀洛恪碑》等,也都是颜氏书迹名碑。这些碑名重后世,被历代无数人反复临摹。颜真卿的行书也别具风格,传世的颜真卿《自书告身》墨迹亦极有名。
  柳公权字诚悬,京兆华原(陕西耀县)人,也是唐代著名大书法家,尤以楷书最知名。后世一般将他与颜真卿并称“颜柳”,将两人的书法并称“颜筋柳骨”。他12岁就工辞赋,宪宗元和进士,官至中书舍人、翰林书诏学士。他的书法初学王羲之,又得力于颜、欧,骨力遒健,结体劲媚,自成一家。穆宗曾在佛寺见到他的书迹,便想一睹其人,文宗也很欣赏他的才华。((旧唐书》说,当时的公卿大臣家刻碑文墓志,如若不是得自柳公权手笔,就会被认为不孝。外族入贡唐朝,也要单另用一批货贝购求柳公权书法。可见柳体在当时的影响。他的名作《玄秘塔碑》是唐楷的典型作品,历来受到推崇,现存西安碑林。还有《神策军碑》、《金刚经》等,也很有名。
  唐代其他著名书法家还有:被后人将其与欧、虞、褚并称唐初四大书家的薛稷,善以行楷写碑的李邕,草书别具新格的张旭,以“狂草”知名的僧人怀素,擅长篆书的李阳冰等,都对后世书法影响很大。
  
  再瞧唐长安妇女的文化生活。
  唐代的文化艺术空前繁盛,幸运地生活在这个时代的首都长安的妇女,文化生活更是绚丽多姿,五彩缤纷。不仅中国封建时代绝无仅有,就是我们今天看来也令人赞叹!
  文学和艺术本来就是妇女擅长的领域,唐代长安妇女在这两个领域真是神游驰骋、尽情尽兴,她们的艺术天赋和创作灵感都充分发挥了出来。上自宫廷贵妇,下至长安郊外的山野村姑,都能诗能文,善歌善舞。宫中上官婉儿不仅草拟诏命,还常代帝、后作诗,时人争诵。宋氏五姐妹若萃、若昭、若伦、若宪、若荀个个能挥毫成文。名女道士鱼玄机,才华丝毫不在男诗人之下。名妓刘国容也极有诗才。她们是唐代长安妇女的佼佼者。封建时代女性无资格参加科举,否则长安妇女中不知要出多少女进士呢!鱼玄机就曾慨叹,“自恨罗衣掩诗句,举头空羡榜中名”。唐代长安妇女中最出色的舞蹈家、音乐家当然要数多才多艺的杨贵妃了。她懂音律、善击磐、工琵琶,而这些都还比不上她的舞蹈名气大。尤其是她的《霓裳羽衣舞》压倒群芳,真是千载之后而不衰。还有新丰女伶谢阿蛮舞凌波曲,优美异常;宫廷歌唱家永新、念奴歌喉委婉,唱歌动人心弦;公孙大娘的剑器舞更是雄健潇洒,杜甫称赞她“一舞剑器动四方”,“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教坊、梨园众多女艺术家的轻歌曼舞,艺术性也极高。这些都闪现着唐代妇女独特的时代风貌。
  唐代长安妇女琴棋书画,无所不能,还特别喜爱体育和娱乐活动。妓女曹文姬因善书法得名“书仙”,武则天、杨贵妃、上官婉儿都写得一手好字。她们还骑马、打球、划艇、蹴鞠、耍杂技(包括木技、绳技、球技、马技),拔河、观灯、踏青、郊游。“薄暮千门临欲锁,红装飞骑向前归。”“自教宫娥学打球,玉鞍初跨柳腰柔。”都是写妇女体育活动的诗。长安城东南的著名风景区曲江池,就是长安妇女每年必游之地。“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她们的身心多么舒展快乐。
  服饰和发型最能体现妇女的审美追求和个性特点。唐代长安妇女盛行着胡装、戴胡帽,“女为胡服着胡装”。偏爱戎装,“军装宫娥扫眉浅”。也穿敞胸装,十分好看,从永泰公主墓的唐代壁画上,可清晰地看到侍女们高髻长裙,身着披肩,坦露前胸的形象。她们的发式更是名目繁多,经常推陈出新,如归顺髻、愁来髻、飞髻、百合髻、圆椎髻、囚髻、抛家髻等。“眼如秋水鬓如云”,“片片行云着蝉鬓”。再配以经常变化的头饰,更显得长安妇女的多姿多彩。
  无论哪个时代,国都总是人文荟萃之地。唐代长安妇女的文化生活及其成就,代表了唐代妇女文化的最高水平。
  
  再去参观唐三彩及耀州窑。
  唐三彩作为我国唐代有代表性的艺术品,早已蜚声中外。唐三彩出土最多的地方,就是关中的唐代皇陵和贵族墓葬。
  唐三彩是一种带有多色釉彩的陶器。这种彩陶的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典型遗址-西安半坡村,就以彩陶文化著称。不过那时的彩陶颜色单一,表面并无光泽,制作工艺也与唐三彩不同。西汉始出现彩色铅釉陶器,但还只是单色釉。南北朝时期的陶器不仅多种釉色交织,而且有些陶器的釉层里还有绿色彩带。唐初,采用铅釉的制陶工艺走向成熟。技艺高超的工匠们,给胎体表层分别施以加入了各种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的釉彩,再入窑烧制,就呈现出各种不同的颜色。比如加入铁就呈赫黄,加入铜就呈绿色,加入钴就呈蓝色,加入锰就呈紫色。釉的流动性很大,在高温烧制中自然往下流动,便渗润漫延出斑驳绚丽、千变万化的色彩来。所以,如果仔细观察唐三彩,就会发现它们没有哪两件是完全一样的釉色,这正是它的奇妙之处。而且,唐三彩的釉色极富光泽,造型更加精湛,在各方面超过了前代。
  唐代由于日用青瓷和白瓷都已发展起来,实用价值超过陶器,所以唐三彩主要作为皇室陵冢和达官贵人墓葬的随葬冥器。陕西考古发现的唐三彩种类繁多,主要有人物、动物造型和生活用具两类,都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前一类有文官武将、宦官侍憧、仕女贵妇和骆驼、马等。如乾县章怀太子墓出土的一批三彩女俑,亭亭玉立,线条优美,造型逼真。而动物造型数量最多的是三彩马,千姿百态,神韵各异,动静结合,令人叫绝。又如骆驼载乐陶俑、骑马狩猎俑等,都是唐三彩中的精品。难怪今日人们主要选择三彩马和三彩骆驼进行仿制,后一类有碗、盘、钵、盂、盆、壶、瓶、罐、炉、枕等,还有园林、庭院、房舍等的模型。这些造型题材丰富,反映唐代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工艺也很优美。如凤首壶、双鱼扁形壶、贝形杯等,都造型奇异,充满艺术魅力。
  唐三彩在初唐就输出海外,深受东南亚、中东、北非、西欧和日本、朝鲜等地人民的喜爱。这些地方都先后发现过我国唐三彩遗物。因此,唐三彩在古代同中国丝绸一样,都是驰名中外的、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工艺品和高级生活用品。到了盛唐,唐三彩在烧制质量、造型、釉色及数量各方面都达到了顶峰。随着安史乱后唐王朝的衰落及瓷器的迅速发展,唐三彩开始走向衰退,像后世的“辽三彩”等,只是唐三彩的流风余韵。明清将釉色技术用于烧制琉璃瓦,三彩工艺不受重视,几乎失传。只是近些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唐三彩工艺才被重新发掘,以陕西和洛阳的产品最为著名。由于仿制的唐三彩具有极大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所以一直受到中外游客的格外垂青。
  过去认为唐三彩最早出于洛阳,但1984年在一向以烧制刻花青瓷闻名的陕西铜川黄堡镇耀州窑遗址,发现了专门烧造三彩器的唐代三彩窑3座,并出土了一批唐三彩及唐代低温釉单彩器(如唐三彩龙首套兽,制作精美,保存完好),说明这里可能才是唐三彩最早的产地,至少是唐代烧制三彩器的重要产地。耀州窑开烧于唐,兴盛于宋,是我国北方生产青瓷的名窑,与宋朝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齐名。耀州窑与河南汝窑及浙江哥窑烧制的青瓷有“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之誉。我国考古工作者自1959年以来,对耀州窑遗址进行了三次大规模发掘,面积约6000平方米,清理出唐、五代、宋、金、元等朝陶瓷作坊37座,窑炉39座,及数十万片陶瓷器片等。1987年在一号遗址修建耀州窑博物馆保护大厅,系统再现唐宋陶瓷烧制工艺流程。1989年元月四日正式开馆。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