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三秦演义>吉春《三秦演义》第六+五回 景袄摩尼和回教 法门宝藏和太学

吉春《三秦演义》第六+五回 景袄摩尼和回教 法门宝藏和太学

作品名称:三秦演义      作者:吉春      发布时间:2014-07-21 14:01:01      字数:4917

  第六+五回景袄摩尼和回教法门宝藏和太学
  
  先说唐代关中的景教、袄教、摩尼教和回教。
  景教是东罗马基督教的一个分支,创始人名叫聂斯脱里。景教教义与基督教无别,只不过更重耶稣为人之道。东罗马帝国判定景教为异端,驱遂出境,于是景教便盛行于波斯。传说景教很早就传入中国。根据西安碑林珍藏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明代天启年间在西安发掘),可知公元635年(唐贞观九年),波斯景教僧人阿罗本来到长安传教,受到唐太宗欢迎,特意在城内义宁坊为他建立了“波斯寺”。
  745年(玄宗天宝年间)改为“大秦寺”。大秦是指罗马,表明景教的发源地。肃宗时重建景教寺,并委任景教僧人伊斯为光禄大夫。781年(唐德宗建中二年),景教僧人景净撰文,刻立此碑,详细记载了景教在中国的传播情况。碑文共1780字,还刻有古叙利亚文字,保留有希腊纪元。碑上僧人名字有65人,可见景教教士在关中为数不少。景教教士有的精通医术,他们往往靠行医治病传教。有意思的是,唐朝重佛、道,关中的景教也因此受到影响。如碑文撰者景净身为景教教士,却参与佛教经典的翻译。他还处处摹仿佛教,对景教教士一概称“僧”,在景教碑上也雕刻佛教的象征-莲花。景教还从关中向关东传播,唐玄宗时期福建泉州就有景教圣架碑。上面十字和莲花并刻。景教在关中的灭亡是在唐武宗毁佛时期。《旧唐书》及《唐会要》记载,朝廷勒令大秦穆护袄(即景教信徒之意)二三千人还俗。
  袄教又叫拜火教、火袄教或波斯教,出自波斯。唐太宗时期传入长安,在城内崇化坊建有袄神寺。唐高宗时,波斯王卑路斯曾奏请于长安礼泉坊置波斯寺。据《两京新记》和《长安志》,长安城内布政坊、普宁坊、靖恭坊都建有袄寺,可见信徒不少。1955年在西安土门出土唐懿宗时期长安人苏谅妻马氏墓志,上刻袄历,并以袄教之神为死者祝愿,表明苏氏夫妇均为袄教徒。
  摩尼教是波斯人摩尼于三世纪创立,混合拜火教、印度教、基督教教义而成,是波斯教的一种,主张“二宗三际”说。二宗指明与暗的斗争,三际指斗争三阶段,最后光明总要战胜黑暗。因此又叫明教。唐朝时摩尼教在关中很兴盛。唐代宗就曾给摩尼教寺题字“大云光明”,又令各州建立光明寺,即明教寺。
  关中摩尼教与景教同毁于唐武宗时期,但关东民间有秘密流传。北宋末年著名的浙江方腊起义,就与摩尼教(又称“食菜事魔教”)密切相关。摩尼教成为宣传组织起义、团结群众的思想武器。
  回教又称天方教(指阿拉伯)、清真教(指教义)、伊斯兰教(指译音),创始人是阿拉伯的穆罕默德,后来成为阿拉伯国教。回教在隋文帝时期从海路经广州传入中国,唐太宗初年曾立有回教教士墓碑纪事。回教又有别派于651年(唐高宗泳徽二年)从西北丝绸之路传入长安,并在城中建有礼拜寺。唐玄宗时,户部员外郎王文共曾撰写回教碑。唐朝与大食国(阿拉伯)官方往来频繁,从初唐到中唐148年间,有史书记载达37次。此外,民间往来更多,仅玄宗时期长安的阿拉伯商人就多达4000人。因此,回教在唐朝十分流行,在都城长安更为兴盛。回教在传播中逐渐与中国社会和汉民族同化,特别是回教尊儒,儒回思想合一,因而能扎根中国,久盛不衰,后来对回族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再说法门寺及其地宫宝藏。
  1987年4月初,在素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的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真身宝塔地宫内,人们关注和探索了千年之久的释迦牟尼佛指舍利,和唐代诸帝为其安奉所赐无数珍贵文物,被发现了,这一发现震动了考古界、学术界和佛教界,是建国以来佛教与唐代考古的一次最重大的发现。1988年11月,已修复的法门寺包括重建的法门寺砖塔,及专门陈列、展出和研究法门寺地宫出土瑰宝的法门寺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法门寺位于扶风县城北10公里的法门镇,原先寺内耸立着释迦牟尼真身宝塔。传说古印度阿育王(公元前325年一前188年)为弘扬佛教,建8.4万座塔重瘞舍利,在中国建有19座,法门寺塔即是其一。此说带有神话色彩,难以尽信,但至少说明法门寺及佛舍利塔建造年代久远,而且因藏有印度传来的佛指舍利,地位不同一般。北魏和隋文帝末年,曾两次奉迎法门寺佛指舍利。唐代太宗、高宗、武则天、肃宗、德宗、宪宗和懿宗共7次奉迎佛舍利到长安或洛阳。迎送仪式非常隆重,耗资巨大,热闹非凡,而且每次都要赏赐法门寺大量皇宫珍贵宝物器皿。特别是唐末最后一次懿宗奉迎、信宗还送,广造浮屠、宝帐、恬花、幢盖,从长安到法门寺300里间,车水马龙,昼夜不绝。皇室和王公贵族赐给法门寺大量金银法器、琉璃、丝织物品和宝函,这些宝物均随同佛指舍利送入地宫,沉睡了千年之久。
  法门寺在历代都有过修葺,明清两代进行了更大规模的修复,现存法门寺主要建筑及原未坍塌的法门寺真身宝塔,就是明代所建。民国时期,又对法门寺及塔进行过最后一次维修。1981年8月,法门寺塔开始裂崩,两次清理出大批珍贵佛像和经卷。1985年,陕西省人民政府责成扶风县博物馆,对塔上佛龛中留存和废墟中积压的文物,进行再次清理。1987年,为重建砖塔,省、市、县三级组成考古队,配合拆除法门寺残塔工程,对塔基进行考古发掘,意外地发现了埋藏千年的法门寺真身宝塔地宫及其大量宝藏。
  这批地宫出土文物,首推保存完好的4枚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指舍利。经鉴定,其中1枚是“真骨”,3枚为“影骨”。它们都是唐代诸帝迎送的原物,是世界上仅存的佛指舍利。发现之前,它们被分别安放在地宫前室、中室、后室和后室地下的一个小完中,每一枚都被精心重重包裹。特别是置放在地宫后室的那枚,贮于唐懿宗所赐用红锦袋盛放的八重宝函之内。最外层为银棱盝顶黑漆宝函,然后由外及里的七重宝函是:婆金四天王盝顶银宝函、素面银盝顶宝函、婆金如来说法多盝顶银宝函、纯金六臂观音盝顶宝函、珍珠镖锢纯金宝函、珍珠斌块镖锢石函、宝珠顶单檐四门纯金塔。佛指舍利即套在金塔象基的银柱上。八重宝函一字排开,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被安置在地宫后室地下小完内的那枚佛指舍利,盛在一个铁函里,外用金锦包裹,铁函内依次为鎏金45尊造像盝顶银函、银包角檀香木函、嵌宝水晶撑子、壶门座玉棺。佛指舍利置于玉棺中。在鎏金45尊造像盝顶银函上,鉴有“奉为皇帝敬造释迦牟尼佛真身宝函”字样。这枚才是佛的真骨。
  这批出土宝物还包括:金光耀眼的金银供具121件,全是唐代皇室所有,稀世罕见的瓷器16件;晶莹透明的玻璃器皿17件;五彩缤纷的大量丝织品。还有石质器皿12件,铁质器皿16件,漆木杂器19件;珠宝玉器约400件(粒)。其数量之多、制作技术之精湛、品格之高贵,在国内考古发现中皆属罕见,绝大多数定为国家一级甲等文物。盛放佛指舍利的八重宝函、鎏金银薰炉、纯金钵、秘色瓷净水瓶、鎏金银龟盒、金银丝结条笼子更是稀世珍宝。对研究我国古代工艺史、陶瓷史、纺织史都有极重要的价值。比如秘色瓷究竟是什么颜色?它的制作是什么时代?中国是否在唐代已生产玻璃器?这些问题在这次发现中都得到了解答。
  在地宫甬道处还发现了极重要的《大唐咸通启送岐阳真人身志文》、《监送真身使随真身供养道具及金银宝器衣物帐》两通石碑。石碑记载地宫沿革和懿宗、禧宗迎送佛指舍利的盛况,及地宫所藏宝藏的名称、数量、赐予者的姓名。经与物帐勘对,这次考古发掘出的珍宝,经历了1000多年未被扰动,完整无缺。
  法门寺地宫出土文物,是陕西省继半坡、秦兵马俑之后,又一次重大考古新发现,也是人类文化奇迹的新发现。这次发现不仅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大事,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件幸事,它给陕西带来新的光彩。
  
  又说长安太学及“省试”:
  太学是中央政府在都城设立的最高官学,起于西汉武帝时期,倡议者是儒学大师董仲舒。
  西汉长安太学规模不大,最初只有50名学生,以后成为培养和选拔官吏的重要途径,迅速发展,到西汉末年已达万人。学校教师是俸禄为600石的博士官,亦官亦教,多用精通经学的名师大儒,年龄在50岁以上。教材是《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学生称“博士弟子”,由地方官根据年龄、品行推荐选送,穷人也可上学。太学以自学为主,无一定年限。每年考试一次,称为“岁试”,通过考试即可毕业,并按成绩授官。汉武帝时优等生可当郎中官。
  隋唐以科举考试选官,更注重考前教育,因此太学发达完备。隋朝大兴城(即长安)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算学、律学五校,称为“五学”,有学生70人。唐长安城设立国子监为最高教育机构,属于朝廷“九寺五监”之一。国子监长官为国子祭酒。下辖六学:(1)国子学-有300名学生,都是三品以上高官子弟。(2)太学-有500名学生,为五品以上官僚子弟。(3)四门学-有1300名学生,其中七品以上官员子弟占500人,庶民子弟占800人。前三学学习儒家经典,分为《周礼》、《仪礼》、《礼记》、《毛诗》、《春秋左传》5个专业,兼学“尚书”、《公羊传》、《谷梁传”、《孝经》、《论语》及时务策论。(4)律学-学律令。(5)书学-学书法及《说文解字》等文字学。(6)算学-学《九章》、《缀术》等算术。后三学学生较少。
  还有二馆:门下省设弘文馆,收30名学生,东宫设崇文馆,收20名学生,都是贵族子弟。另外太医署、太仆寺等朝廷机构也设专业学校,为自身培养人才,各收百名学生。上述长安各校合计约有数千名学生,唐太宗时接近万名(包括日本、高丽、百济、新罗、高昌、吐蕃的留学生)。当时四方儒生多云集长安。学生年龄一般为14至19岁,学制为6至9年。也有例外,如萧颖士10岁即补太学生,而李则之50岁还赴太学听课。
  唐玄宗时,把国家教育法制及学校体制正式编入行政法典《大唐六典》,对学校制度、教学内容、教师和学生待遇都有详细规定。如每年放假两次,分别在5月和9月,各为1个月。学生超假过多、或3次不及格以及品行不佳者,都要勒令退学。又如教师是国子博士,为五品官,亦官亦教。韩愈最初当朝官就是国子博士。博士以下还有七品助教和直讲数人。太学学规很严,规定必修课程,每10天一小考,称“旬考”,每年一大考,称“岁考”。最后有毕业考试。学生通过毕业考试称为生徒,可以直接参加尚书省礼部在长安主持的、全国规模的科举考试“省试”。唐朝参加科举的士人一般都要经过学校教育,因此太学与科举是不可分的,教育与选官紧密联系在一起。
  长安的“省试”可分常科和制科两种。常科每年定期举行,科目较多,但主要是明经和进士两种。明经科要考试帖(类似填空)、经义和时策文章,进士科还要加考诗赋,均分三场考试。考场有军队守卫,时间为一天。考生自备食品、蜡烛,晚上燃尽3支蜡就必须交卷。每年应试者多达数千人,但进士及第只有数十人,明经及第也只有上百人。进士是百里挑一,明经是十里挑一,虽然都很难考,但进士更难,考中者号为“登龙门”。民谚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即30岁考中明经就算年老的,50岁考中进士还算年轻的。唐代进士前三名已有状元、榜眼、探花之称。科举及第者都要在曲江被朝廷宴请,然后骑马游街,最后到慈恩寺塔(即大雁塔)登高题名,称作“雁塔题名”,极尽荣耀。这时长安城最热闹,如过佳节。大家争看新科进士,万人空巷。不少权贵乘机挑选女婿。诗人孟郊中进士后写过:“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制科是根据皇帝特诏举行,选拔特殊能人,科目五花八门,不定期,但录取者极少,每次只取一、二名。
  武则天开始在省试之外,再增加殿试,由皇帝亲考,同时首创试卷糊名制度。但她是在洛阳首开殿试的,以后各朝才在长安实行。
  唐代省试还允许考前找名人推荐,这成了一种时风。考生把自己的得意之作送给名臣权贵,美其名曰“纳卷”或“求知己”。如一次不成,二次再送,就叫“温卷”。请托之风既有好处,可以让名士对考生增加一次面试,也有坏处,导致权贵循私舞弊,公开干预选士。
  唐代省试及第者只取得任官资格,不能直接授官,还需再参加吏部考试,通过者才能被委任官职。例如韩愈四次参加省试终于及第,但以后三次都没有通过吏部考试,仍不得任用。他感叹地说:“四举于礼部乃一得,三选于吏部卒不成。”’只好另谋出路。科举考试成为知识分子读书做官的途径,但也成为封建政治控制知识分子的有效工具。唐太宗在端门看到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指弓箭射程之内)。”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