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春《三秦演义》第六+四回 长安佛教寺院多 佛道之争很激烈
作品名称:三秦演义 作者:吉春 发布时间:2014-07-19 13:05:12 字数:6507
第六+四回长安佛教寺院多佛道之争很激烈
细表唐代长安佛教宗派及其著名寺院。
隋唐佛教盛极一时,成为佛教在我国传播的第二次高潮,显著特点是开始出现宗派,号称“九宗”或“十宗”。多数宗派创立于唐都长安。当时长安有寺院140座,僧尼多达数万,不少寺院成为佛教各宗的圣地。
一是法相宗。又名唯识宗,出于印度大乘佛教的瑜伽宗,由玄奘在长安创立。教义主张用“依他起相”(万法皆依他种种因缘而起)、“遍计所执相”(凡夫普遍妄计所迷执为有)和“圆成实相”(圆满成就的真实体相),来解释宇宙万有的性相,故称“法相宗”,同时又强调“万法唯识,心外无物”,因此亦称“唯识宗”。玄奘赴印度西游以前,在国内受学于13名僧,偏于法相之学。以后赴印度第一佛寺那烂陀寺,受学于15名僧,涉及广博,无所不精。他对印度佛教瑜伽宗、般若说、唯识法相学等均有深入研究。但他所阐弘的教义主体则为法相学,因而回国后在长安创立法相宗,成为法相祖师。当时在长安和洛阳两京风靡一时。玄奘的弟子中知名者极多,影响最大的是窥基(尉迟敬德之侄)和圆测(新罗国王之孙)。法相宗的圣地为玄奘译经讲经的主要场所慈恩寺和死后葬所兴教寺。
慈恩寺是唐高宗李治作太子时,为纪念母亲文德皇后,于公元648年(贞观二十二年)修建,故名“慈恩”。玄奘及其弟子长居寺内。四年后,玄奘亲自设计建造了有名的慈恩寺塔(即大雁塔),初为5层,贮藏由印度带回的佛经。因此法相宗又称“慈恩宗”。701年,武则天又将塔加高至10层。因遭兵火,现今只保存7层,高64米。玄奘在此译经1335卷,历时19年,死后初葬长安东郊白鹿原,后迁葬于长安城南兴教寺。这是唐朝樊川八大寺院之一,专为迁葬玄奘遗骨而建。现寺内除有玄奘舍利塔外,还有窥基和圆测舍利塔。唐肃宗在舍利塔上题“兴教”二字,寺名由此而来。法相宗是比较纯正的印度佛教,教义烦琐、深奥,富有哲理,但也因此过于艰深,难以普及,因此兴盛三四十年后,逐渐衰落。日僧道昭在653年来长安,从师于玄奘,回国后创立日本的法相宗。以后又有日僧智通、智达、智凤、智鸾、智雄等人来长安学习法相宗。唐玄宗时,日僧玄昉来长安学法相宗18年,回国后使日本法相之学盛极一时。
二是净土宗。又称莲宗。初祖有二人,一为南北朝时的昙峦,著《礼净土十二倡》;一为唐初的道绰,著《净土论》。净土宗崇信西方净土是极乐世界,提倡口念佛号,即可往生净土。如果念一遍“阿弥陀佛”,就能除却80亿劫生死之罪。如日念7万遍佛号,就可以延年转寿,长命安乐,消灾解难,永无病痛。这一宗派法简易行,教义俗浅,在民间最易流行。净土二世祖善导从师道绰,在长安传教30年,奠定了净土宗的形成。他曾写《阿弥陀经》数万卷,信奉者无数。武则天时期一位名叫慧日的高僧,航海赴印度18年,勤修净土之学,于开元年间由西域返抵长安,成为净土宗又一大师。有唐一代,净土宗深入民间,也染及士大夫阶层,越来越盛,与禅宗并列,几乎垄断了中国佛教信徒。善导大师传教的寺院为光明寺,位于今长安县香积村。后人把善导比作香积佛,故寺名改为香积寺。现寺内保存有纪念善导大师的砖塔。塔高13层,现塔仅存11级,高33米。塔旁的一座小塔,据传为善导墓。唐代大诗人王维有《过香积寺》诗:“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日本留学僧圆仁曾学净土回国传播,以后日僧法然依善导经书,创立日本净土宗,成为日本佛教第一大宗派,信徒过2000万。1980年,在善导大师圆寂1300周年纪念日时,日本净土宗高僧150人来西安,在香积寺举行了隆重法会。近十几年来,每年都有数批日本净土宗访华团来香积寺朝圣。
三是华严宗。因《华严经》而得名。南北朝时,已有极少数僧人开始研究《华严经》,但形成华严宗是起于关中终南山。北周武帝在关中灭佛时,长安僧人多避难山中。有位叫普安的法师(京兆泾阳人),栖隐于终南山西坡,苦研《华严经》,又秘密安置长安名僧30人。以后武功人赵彭渊在此建寺,名至相寺,成为华严宗中心。华严宗教义主要为“尘是心缘,心为尘因。因缘和合,幻相方生”,强调“理为性”,“事为相”。唐初,雍州万年人杜顺是长安有名的神僧,尊号法顺,从禅学转为华严,影响很大,成为华严宗祖师。另外两个华严祖师是智正和智俨,都在终南山至相寺学《华严经》数十年。智俨的弟子为法藏,是华严宗第三代祖师。法藏之时,在武则天提倡下,华严宗极盛。武则天曾赐号法藏为“贤首大师”,并令在长安城玄武门以北,建华严高座八会道场,让数千华严僧尼在此斋会。武则天还亲制《听华严诗》并序,可惜失传。法藏著《华严探玄记》等数十部经书,传世23部。
当时有新罗人朴义湘,慕名来长安终南山学华严宗,与法藏同为智俨弟子。归国后,成为新罗华严宗创始人。以后,日僧审祥至长安从师于法藏,归国传教。中唐时,日僧道璿又携《华严经》返国,使华严宗大行于日本。
西安南郊少陵原现存有华严寺遗址。华严寺建于803年(唐贞元十九年),遗址尚存华严宗初祖杜顺禅师塔和华严宗四代祖清凉国师塔。杜顺塔高13米,7层,上层石刻“严主”二字,第三层石刻“无垢净光宝塔”。塔下原有852年唐大中年间刻立的《杜顺和尚行记碑》,现移至碑林。
四是密宗。又名真言宗,源于印度大乘佛教的密教,重诵咒祈祷,以求利益,小可消灾治病,大可成佛。祈祷方法为全密:一日身密,即以手指结式表示种种意义,谓之“结印”;二日语密,即念咒。口诵真言,象征各种神相,一字即代表一神,平常人不能了解咒语内涵;三日意密,以心观实相。所以密宗特重佛教仪式,规则严密,不能混乱。密宗虽有教理,但秘不易懂。在祈佛过程中,信徒加入个人意念,在隆重的仪式影响下,往往能产生一种不可思议的感应作用,富有神秘色彩。
密宗于唐初直接由印僧达摩岌多传入中国。以后印僧善无畏与金刚智又来华译《大日经》和《金刚顶经》等,称作“密宗三经”。开元年间,汉人名僧一行(原名张遂)受学密宗。他精通天文历算,与密宗有大因缘。由于达摩岌多和一行和尚都曾居住在长安大兴善寺(在西安南郊小寨,1956年改建为西安新风公园),因此这里便被看作密宗发祥地。
密宗的兴盛,要归功于不空和尚。不空原是师子国(斯里兰卡)人,为金刚智弟子,随来中国,以后自成一派,号为“不空派”。他与善无畏、金刚智并称“开元三大士”,是密宗实际创始人。不空历玄宗、肃宗、代宗三朝,被封为国师,位列国公。再传弟子5人,其中有名的是惠果。惠果居青龙寺(原名灵感寺,位于西安南郊铁炉庙村),这里成为不空派的圣地。密宗自此到唐末走向极盛。不少日本留学僧前来求学。著名的最澄学善无畏派,结合天台宗,回国后创立“台密”。空海在青龙寺师从惠果学不空派,回国后创立真言宗,又称“东密”。日本留学僧最著名的共有8人,称为“入唐八家”,其中六家到长安后都曾在青龙寺“受法”。唐末,著名日僧圆仁和圆珍来中国学密宗,携带回大批密宗经典,归国后成为一代宗师。此外,新罗留学僧玄超和惠日也学密宗,亦分二派。唐朝以后,密宗在中国衰落,在日本、朝鲜反倒盛行。1973年青龙寺塔址和殿堂遗址被发掘,1982年以来得到重建,并修建了空海纪念碑和纪念堂,成为日僧朝拜的佛教圣地之一。
五是三论宗。源于印度大乘佛教的中观宗,以《中论》、《十二门论》、《百论》为主要经典,因此得名。同时也强调阐扬诸法性空的理论,故又称“法性宗”。印度始祖是文殊师利。中国始祖应为鸿摩罗什。后秦时期,鸿摩罗什在长安圭峰之下的草堂寺讲经、译经,最早译介三论,这里是三论宗最早的圣地。隋朝及唐初,三论宗大盛,在长安的名僧有法澄、道庄、智矩和吉藏。特别是唐初的吉藏,是三论宗的元匠,被视作实际创宗者。他本是安息(伊朗)人,隋时来长安,居住在日严寺,声震关中。唐初李渊在长安置十大德,吉藏即是其一。齐王李元吉特奉他居住延兴寺。他在长安亲讲三论达百遍,弟子有800多人。大弟子慧远在长安也倾动一时。高丽僧慧灌从师于吉藏,以后赴日本传播三论,被称为日本三论宗始祖。贞观以后,三论宗渐衰,但不时也出名僧。如中唐代宗时有道液大师,武宗、宣宗时有定慧禅师。855年在草堂寺刻立“定慧禅师传法碑”,由大书法家裴休撰书,柳公权篆额。可见这时三论宗又复兴过一阵。
六是律宗。特重戒律,因此得名。律宗是揉合了印度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教义的一种中国佛教宗派。最早的律学大师是北朝的慧光,他从师道覆,草创《四分律》。其弟子道云的再传弟子洪遵,开始在关中传《四分律》。隋末唐初,后传弟子智首在长安传《四分律》达30年。到智首弟子道宣时,戒律盛行,终于成为新的佛教宗派。道宣声名广被中国,受业弟子多达千人。他在关中立戒坛,四方诸州,大河南北,长江上下,都依坛受戒。从慧光算起,他虽为第五代,却是律宗实际创始人。他从小跟随戒律大师智首习律,曾居长安日严寺。后来长居终南山白泉寺,苦心钻研戒律。在此以大乘佛教教义融会贯通本属小乘佛教的《四分律》,撰写《四分律合注戒本疏》等三部经书,称为“南山三大部”,因此律宗又称“南山宗”或“南山律宗”。他还在终南山创立戒坛,制订佛教受戒仪制。
与道宣同时,长安还有同出于慧光门下的另一支六代弟子满意,居长安崇福寺(又名太原寺),也独树一帜,成为律宗大师,号为西塔律师,建立律宗之西塔宗。此外,唐朝著名书法家、高僧怀素也是这一时期的律学大师,建立东塔宗。怀素曾居长安崇福寺,后住恒济寺。以后扬州律宗大师鉴真率弟子24人,出生入死,六次东渡,终于到达日本传戒,并在奈良建立唐招提寺,成为日本律宗初祖,号为“东征和上”。
除上述诸宗及名寺之外,唐长安还有一些著名寺院,虽非宗派圣地,却也不同寻常。一个是荐福寺,位于西安南郊南稍门。这里原为唐太宗女儿襄城公主的住宅,中宗时改为献福寺,武则天时改叫荐福寺。高宗时从海路赴印度取经的义净,历25年,取经400部,回长安后就在这里译经。现存寺塔即著名的小雁塔。原有15层(现存13层),高45米,秀丽玲珑。内有金代铸造的巨大铁钟。唐以后历代,每天清晨,小雁塔清脆的钟声响起,穿过晨曦,唤醒了睡梦中的人们。这被誉为关中八景之一—“雁塔晨钟”。另一个著名寺院是弘福寺,又名木塔寺,位于西安南郊丈八沟,是唐太宗为太穆皇后所建。玄奘初曾在这里译经。寺内原有330尺高的木塔,今已无存。
马家骏大师《佛教文化漫谈》
长安,在唐代是世界上最大的都会,佛教也最繁盛。唐诗说:萧梁时代“南朝四百八十寺”;唐朝时长安有多少寺院呢?真希望看到详细介绍西安寺院的书。汉传佛教八大宗派,它们的祖庭有六个在西安。八个中,我拜谒过六个,只有西安的两个没去过。外省的,一是达摩创建的禅宗的祖庭河南登封少林寺,第一次我在登封住了一夜,由于天气和交通,没去成。五年后,圆了去少林寺的夙愿。另一座是天台宗的祖庭国清寺。天台宗又称法华宗,是智者大师创建。鉴真和尚和日本僧人最澄带去东瀛。我拜谒后在报上写道:“参天古树遮庭院,漫处香烟颂佛声。隋纪伽兰拥智者,天台宗脉传最澄。五峰华顶绕环翠,双涧飞流荡落英。难睹仙居济颠面,却看姜尚赐神行。”寒山常去国清寺找拾得,雍正封他二人为“和合二仙”。寒山与苏州的寒山寺关系待考。我写过评寒山诗的文章在香港《春秋》杂志上发表,表达了我的虔诚。
长安的六大宗的祖庭,首推户县的草堂寺。姚秦时代,鸠摩罗什在此翻译了《中论》《十二门论》《百论》等,创立了法性宗,又叫三论宗。草堂烟雾是长安八景之一,我去看了,原是井里的水蒸气。后写道:“鸠摩罗什笔,夜译响晨钟。烟雾草堂寺,巍峨圭笏峰。红楼笼石塔,绿竹映青松。遥望馨香里,比丘早课浓。”表达了我的敬仰。大雁塔所在的慈恩寺是法相宗的祖庭,因其所在而亦称慈恩宗。玄奘大师与此不可分。我多次朝拜,写过诗和文章。因为篇幅长,就不引了。大雁塔东的青龙寺是密宗(又叫“真言宗”)的祖庭,日本僧人空海在此留学多年,后传入日本。青龙寺早已毁坏,不几年前,日本友人出资新建。那里樱花繁茂,我两次去都在春天,看了赏心悦目。你们大弥陀寺的祖庭是香积寺,净土宗发源于此。唐代诗人王维《过香积寺》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我去过小村旁的香积寺,离山很远,没有水泉,大殿里塑像空了,用画像代替,于是写道:“平原香积寺,翘首远秦峰。丛绿隐村角,落红飘晚钟。临风高矗塔,细雨翠流松。难觅潭泉影,图禅岂制龙。”我没有去过的两个:一是华严宗的祖庭华严寺。前几天去祥峪森林公园,过一小村,路旁牌子上写:“华严宗祖庭至明寺在此”,但没下车。再一个是南山律宗的祖庭丰德寺,在沣峪口,据说,早毁坏多年,废墟也难找了。
话说“唐代佛、道之争”
俗话说:“佛高一尺,道高一丈。”魏晋南北朝是佛教与道教的第一次传播高潮时期。特别是佛教,拥有数百万僧尼,数万座寺院。当时外来的佛教依仗哲理的优势,有贬低道教的倾向,而土生土长的道教反感佛教,利用帝王权威大肆攻击佛教,于是产生佛道之争。如北魏太武帝崇信道教,自号太平真君。道教的理论奠基人之一寇谦之便乘机劝灭佛教,致使佛教遭殃。但北周武帝同时禁断佛、道,佛道之争也随之销声匿迹。隋文帝重兴佛、道二教,尤重佛教,把佛教定为三教之首,自称“我兴由佛法”。但炀帝偏又重道教,以方术得幸的道士很多。于是佛道之争复起。
到了唐代,佛教与道教都出现第二次传播高潮,进入空前繁盛时期,佛道之争也愈演愈烈。唐高祖李渊崇道,因与老子同姓,自称是老子的后裔,把老子尊为唐皇室的“圣祖”,规定道教居三教之首,佛教居末。唐太宗则明确下诏:道教功德大于佛教,“道士女冠宜在僧尼之前”。但太宗也很重视佛教,热烈欢迎从印度取经回国的玄奘大师,把他安置在皇家寺院大慈恩寺,大力支持玄奘译佛经,并亲自为他写了《大唐三藏圣教序》。唐高宗更加崇道,册封老子为“玄元皇帝”,下令臣下都要研习《老子》,道教的地位进一步提高。但高宗也不抑佛,对从印度取经回国的义净很支持,先安置在东都洛阳,后移至长安大荐福寺译经。高宗还让玄奘大师为自己的儿子中宗题名为佛光王。玄奘圆寂,高宗亲自为他的葬所题字“兴教寺”。武则天称帝后,出于取代李唐的政治需要,主张祟佛,把道先佛后改作佛先道后。佛教也乘机迎合,称武则天为弥勒佛下世,应当代唐为人世之主。当时李唐宗室反对武则天的手段之一,就是崇道抑佛,而武氏打击李唐的手段之一,则是祟佛抑道。佛道之争卷入政治斗争的旋涡之中,就更加势同水火。
中宗复辟后,重新崇道。玄宗即位,就更加重视道教,尊老子为“万教之祖”,称《老子》为百家之首,认为老子是孔子和释迎牟尼之师。这样做的目的,是要消除武则天崇佛带来的政治影响。玄宗亲自为《老子》作注,颁行全国,在科举中还增设庄子、老子科目。后来玄宗又热衷神仙方药之事,求长生不死药。他改“开元”为“天宝”年号,就与老子“显圣”有关。当时全国出现一股崇道狂热。唐玄宗宠信的道士张果、叶法善等,乘机排挤佛法,玄宗便裁汰僧尼3万人。中晚唐诸帝有的崇道有的崇佛。武宗“志学神仙”,宠幸道士赵归真,禁断佛教和其他宗教,只留道教。但宣宗正相反,崇信佛教,恢复被废的佛寺,杀死道士赵归真。宪宗和尧宗崇佛,先后组织从法门寺到长安盛况空前的奉迎佛骨活动。
尽管李唐皇室极力崇奉道教,但道教由于自身的弱点(如教义杂乱、哲理不强,炼丹及剑术又需要有钱和有闲),并未能在全国普及,在最盛的玄宗时代,都城长安的道观仅30所,道士女冠才1700人。佛教虽然未如道教得宠,但由于玄奘、义净两次取经、译经,影响深远,再加上佛教分宗后趋向中国化,各宗派十分活跃,佛教哲理更加深刻和富有吸引力,所以佛教势力相当大,走向登峰造极的时代,远非道教可比。比如初唐玄奘有弟子3000,连新罗王子和名臣尉迟敬德的侄子都是他的徒弟。中唐武宗毁佛时,佛寺多达4万座,僧尼多达26万,虽遭摧残但仍能很快复苏,流传不衰。甚至连唐代大诗人王维、元载、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等人都崇信佛教。晚唐僖宗送佛骨于法门寺时,长安士女如醉如狂。
总之,唐代佛道之争既是政治因素在推波助澜,也是佛道共同繁盛、竞相传播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