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三秦演义>吉春《三秦演义》第五十八回 耀州药王孙思邈 千金妙方治百病

吉春《三秦演义》第五十八回 耀州药王孙思邈 千金妙方治百病

作品名称:三秦演义      作者:吉春      发布时间:2014-07-14 17:52:49      字数:11070

  第五十八回耀州药王孙思邈千金妙方治百病
  
  话说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的传奇故事,请听:
  少年立志。
  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五台山下,住着一户姓孙的人家。这家只有母子二人相依为命,母亲替人洗洗补补,靠这点血汗钱养育活口,儿子孙思邈年方九岁。孙思邈虽然年幼,可知道母亲的辛劳,家里日子的艰难。他发奋读书,想着将来成就一番功名,也好让母亲过儿年舒心的日子。他牢记着母亲教导他的话:“俗话说:甘罗十二为丞相,刘秀十三走南阳,儿啊,为母不是要你做高官,只要你有甘罗和刘秀那般志气,挣个一官半职,为母也就有出头之日了。”他把母亲讲得这句俗话写在手心里,铭记在心,日夜苦读,强记博览。功夫不负有心人,不几年,他便学富五车,通晓经书了。只是他的身体在苦读中劳累垮了!他面黄肌瘦,记忆力衰退,使他痛苦不堪。
  这一年瘟疫流传,华原人半数被病魔夺去生命。孙思邈也染上了瘟疫,高烧不止,卧床不起。母亲日夜守在他的床前,哭肿了双眼。她无钱给独子请郎中看病,眼看爱子就要被夺走性命。她痛苦之余,只有跪倒在灶王爷像前,苦苦叩头哀求的份儿了!但那灶王爷依旧呆坐如故,毫不动心!母亲的心碎了!她寻来一根麻绳,在低矮的屋梁上打了个死结活套。如果儿子一毙命,她立即悬梁自尽,娘俩一块走!正在这时,闯进一位鹤发童颜的云游郎中来,他把一包草药递给母亲说:“就剩下这最后一包救命药了,快拿去熬熬给孩子灌下,病尚有救!”这时正好孙思邈清醒过来,听到这话,强挣着爬起身来,在炕上对郎中叩了个头,拜谢了他的救命之恩。郎中走了,母亲架火熬药,悄悄拭去脸上感激和希望的热泪。
  救命药熬好了,母亲把一碗乌黑的汤药儿端给孙思邈,孙思邈接过药正要喝下去。这时,邻家的大婶发疯般扑进来,对孙母求救道:“大嫂,我家英儿瞪眼了,怕没救了!求你去看看。”
  孙思邈听了后,把那碗尚未喝的救命药往前一端:“大婶,把这碗药端去给我英弟灌下去,他就有救!”
  大婶不接:“这哪能行呢?你自己也重病在身哪!”
  “快拿去,要不英弟便无救了。”
  孙思邈端碗催促。
  孙母见状,也说:“大妹子,你就端去给英儿喝吧!”说着她从儿子手中接过碗,递给大婶。
  大婶沉吟了一下,接过后,从桌上拿过一个碗,倒了一少半药,把原来的那碗递给孙思邈,端着那碗药千恩万谢地走了。
  一碗汤药救了两个孩子的命。这事给幼小的孙思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想:天下多有一些郎中,多有一些草药,那么华夏瘟疫便不会死那么多人了!于是,他想做一个这样的救命郎中!他暗暗立下了这样的誓愿,勤学苦练,做一个采药治病的民间郎中,去给天下受苦人赐药治病。
  
  白石指点。
  山西中条山有一隐士,人称白石道人;医术绝妙,有起死回生之力。
  白石道人临溪搭一茅棚为栖身之处,他常常身背藤筐,手提药锄,到白云深处采药。采药归来,从沟底拣一把柴草,去溪中舀半锅清水,在棚外支三块青石,等得砂锅里的水沸腾滚翻,便由溪中捞起数块晶莹如玉的卵石,放入沸水内。做完这些事,他就仰卧磐石,头枕药锄,闭目养神;或者整日鼾睡。歇息够了,捞起煮在砂锅内的白石,有滋有味地嚼食起来。食罢,饮一瓢凉甜的甘泉,又背起藤筐,提着药锄,走向白云深处。白石道人将采得的药草凉、晒、烘、炒,配制成方,炮制成丸、散、膏、丹等各种用剂,送到乡间,为百姓驱病疗疾。
  当时,京兆华原有一个叫孙思邈的郎中,听了这个传说以后,决心要去中条山拜访白石道人。
  为什么孙思邈一心要去拜访白石道人呢?原来孙思邈少时家贫,体弱多病;饱尝贫病饥苦以后,他发誓学医,刻苦研究医家经典,努力收集方剂。武德年间,他已是年近四十岁的人了,在医学上也负有盛名,但是,“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为了进一步取得医术上的成就,他仍不懈地四处寻访名医,请教医道。
  他把寻访白石道人的想法,告诉医友郭德威和校应样。谁知这两个医友也听到关于白石道人的传闻,正好相约来找孙思邈。于是,他们一起到佛祖庙中焚香发誓:找不到白石道人,决不西归。
  他们一行三人,饥餐渴饮,夜宿晓行。第四天来到奉先县(今蒲城县)东南洛河畔边的酽曲村。孙思邈和校应祥两人坐在草地上,等着随后的郭德威。可是,左等右等不见人影,他们便到村中去打听。
  一位老者讲,天快黑时,有一位三十多岁郎中模样的人,绕过村东,顺着干涸的河道向西去了。
  听完老者的叙说,校应祥不禁“啊”了一声,瞪大了眼,而孙思邈却深思地摆了摆手,示意不让他多说。这一晚,他俩就在酽曲村歇息下来。
  深夜,孙思邈在一盏如豆的小油灯下,翻看《黄帝内经》;校应祥辗转反侧难以入睡:“唉!郭德威将咱们积攒的银两背着跑了。这、该怎么办呀?!”
  孙思邈放下手中的书,哈哈一笑说:“不必忧愁,世上贪财的人,何止郭德威一个!他只是拿走了银两,并没有背走去中条山的路嘛!”
  就这样,他们两个人沿途行医,继续赶路。不觉又过了五天。第六天下午,他俩人来到古潼关渡口。俗话说:黄河无风三尺浪,更何况又赶上了一个恶天气。这时,天空黑云翻滚,北风呼啸,黄河浪高涛溅,水气弥天。
  这时校应祥腿打哆嗦,面无人色,他拉住孙思邈的衣袖:“你、你看这黄河,过得去吗?咱们还是回、回去吧!可不能在这黄河上送死呀!”
  “不必惊怕嘛,历史上古往今来,人们都是从这黄河上渡过的!”
  “我、我可死也不敢过、过这黄河!”说着,校应祥松开了孙思邈的衣袖,向后退缩。
  孙思邈看他神色失常、十分惊恐的样子,忍不住朗然大笑,接着叫住校应祥:“既然你不敢东渡黄河,那就回去吧!这是几件衣物,还有这几两纹银,你收拾好做盘缠吧。”
  但是,校应祥说什么也不收:“我、我对不住你,我胆小怕死,成不了大事。你、你一人找白石道人吧!”说罢,羞愧地离开了黄河岸边。
  孙思邈历尽千难万险,终于在中条山的深谷老林里找到白石道人。原来,白石道人并不象传说中那样神奇,而是一位很平常的人。也并非煮白石为食,而是过着十分清苦的生活。
  孙思邈讲了自己前来投师的因由,及一路的风雨坎坷,白石道人听了深为感慨。
  孙思邈一再要拜白石道人为师,白石道人真诚地说道:“你的医道很不浅,又广读百家,才华高,贫道实不敢当呀!”
  孙界邈再三恳求说:“弟子千里而来,难道真不肯收留弟子么?!”
  白石道人只好受了师徒大礼。
  白天,师徒二人进山采药。夜晚,在茅棚谈医论术,评古述今。直到这时,孙思邈才知道,白石道人本姓张,原是宫中太医,因憎恶隋炀帝无道,宫庭淫乱,冒死逃出皇宫,躲进深山,过着清贫隐居的生活。
  春芽发尽黄叶落,黄叶落尽春又还。茬苒光阴,不觉就是数载。孙思邈思念家乡,心中有些不安,但又丢不下老师。因此坐卧不宁。
  一天,白石道人对孙思邈说:“如今新皇上登基,天下也该平安几年了,我要出山行医,用不着你多牵心!”
  这样,孙思邈挥泪拜别老师,回到家乡。
  
  欢乐村名。
  在陕西周至县广济乡上有一个村子叫“欢乐村”,相传这个村名与孙思邈治病有关。
  唐太宗贞观年间,这个村的百姓得了一种瘟疫,很多人都病倒了。请来不少郎中也诊治不了,全村人哭哭啼啼,好不悲伤。正在这时,孙思邈路过这里,深入病户查找病情,弄清原委,开出药方,调配药物,很快就给全村百姓治好了病。
  百姓见瘟疫很快被神医孙思邈制止住了,大家都很高兴。便写了一幅对联:
  怪病之中有怪病,
  奇方之外有奇方。
  横额:欢乐
  从此,“欢乐”二字便成为这个村的村名。
  直到现在,关中还有人走街串巷叫卖“欢乐膏药”的。据说这种药就是孙思邈当时流传下来的,能治很多病症。
  
  追赶马车。
  一天黄昏,药王孙思邈的母亲,低着头、弯着腰,双手紧抱着疼痛难忍的肚子,一声紧似一声地呻吟道:“哎哟哟!哎哟哟!疼死我啦!疼死我啦!”
  药王孙思邈小心翼翼地搀扶着母亲安慰道:“娘呀,娘呀,你忍耐点!让我再翻开药书,查找查找治这病的药方,扎针的穴位。”
  母亲狠狠地斜瞪了一眼,推开儿子的双手,慢慢地坐在椅子上,指着屋墙上四周高悬贴挂的绸、缎、木匾问:“儿呀!你看匾上写着有求必应,药到病除,神针仙丹,医龙治虎,名气不小呀!在外是颗夜明珠,在家还不如个萤火虫!唉,可你连我这胃脘痛的小病都治不了。唐王枉封了你个‘药王"。你在外头给人看病,净是哄人骗人呢!”
  孙思邈被母亲这么数落着,脸不由得红到耳根,张口结舌地吱晤了半天。他翻着药书一页一页精查细找。找来找去,终于找到了医治胃痛的药方叫“千里尘”。哎!书上却没有写明“千里尘”用啥药配治,啥是“千里尘”呢?
  药王孙思邈回想起,半世以来,走南闯北,不但治好了尘世间凡夫之体的疗疽瘟瘫;还治好了猛虎的骨签扎喉,蛟龙的蜈蚣钻鳞之症。却怎么就是治不好恩重如山的母亲这‘胃脘痛’呢?
  他想到这儿,深感自己才学疏浅。忙对母亲说;“娘,我到深山老林、平原海边再去寻找天下的高手名医,去求教这‘千里尘,到底是啥神方仙草......说着就走出了家门。
  一天上午.一位四十出头年纪的推小车的车夫,推开孙思邈家的大门,祈求地对孙思邈的母亲说:“大娘,行行好吧!我这阵儿又饥又渴,麻烦你老人家给我一碗开水,一个馍叫我......
  老人“胃脘”正疼得难过,她白了车夫一眼,呻吟着说:“哎呀呀,我胃脘疼得站立不下,连我个人都顾不了,那有精神给你生火烧水呢!快去!快去......
  车夫一听忙陪着笑脸说:“大娘,我有专治胃脘疼祖传秘方哩!”
  老人一听,忙说:“太好啦!太好啦!”她忍着疼痛,一阵儿给车夫做的吃了顿饱饭,就叫车夫给自己看病。车夫伸出双手,将老人两肋下一摸说:“这儿痛吗?”
  “嗯!”老人点了点头。
  车夫说:“你在屋里等着,我到车子上给你去拿药。”
  老人看到车夫毛手毛脚的,时刻都想溜掉似的。所以,她悄悄跟到大门外一看,门口放了辆单轱辘手推车,装着满满一车镰刀斧头,铁器家俱。
  车夫回头看到大娘随身跟出,慌忙说:“大娘、这祖传灵丹。病人眼见者,不能赐也。这是祖传之规,望大娘进屋回避!”
  大娘转身进屋,这时的车夫心急如火,他急中生智,“嗖”地一下伏身爬到车下,一会儿,从车下爬出,将十几粒黑丸丸隔窗递给大娘,忙推起小车直朝西北方向走去。
  那知,药王孙思邈丝在外奔波了几个月,既未找到“千里尘”的配方,也没有寻见能治“胃脘痛”的良药灵丹,只好忧心忡忡的迈进了家门。
  他看到母亲满面笑容地忙活着家务,不由地“咦”了一声,忙问:“娘,你‘胃脘痛’好些了吗?”
  “嘿!好多了!好多了,!不,从根子上全好了!”
  接着母亲将车夫给她灵丹吃、胃院痛马上就不疼的事从头至尾述说一遍。
  “娘,先生呢?”孙思邈听后忙问母亲。
  “刚走,朝西去还没多大工夫呢。”
  药王顺着母亲指的方向,快步如飞地急追而去。
  药主朝西边走边喊:“哎,先生,等一等!等一等!”
  车夫回头一看,哎呀!坏啦!后边有人追赶来了。一定是那十几丸药把大祸给闯了,车子越推越快。
  孙思邈直追到一个前坡,才追上了车夫。
  车夫心惊胆颤地问道:“你追我为何?”
  药王忙弯腰拱手行了个礼说:“先生,你给我娘看好了胃脘疼的老病,我特来道谢,请先生到家......药王边说边硬将小车夺过来推到家中,药王叫母亲用酒肉款待先生。
  饭后药王问起治“胃院疼”的丸药是何药配制?
  车夫老是淡淡笑,摇摇头,不露真情实语。
  最后车夫在药王再三求教下,心里过意不去,才只好道出实情。
  原来,他出门上路走得急,忘记了带干粮,饥饿口渴两腿稀软,为了骗吃骗喝,临时胡乱编造所谓祖传秘方。吃喝后,没法脱身了,只得将车轴子粘磨下的油泥抠了块,揉成丸丸冒充药。
  “噢”!药王听后忙问:“你这车子,推了多少年啦?”
  “十来年了!”
  “跑了多少路程?”
  “万里有余。”
  药王听了顿开茅塞,高兴得连连拍着车夫,大声喊道:
  “哎呀,我的老天,今日总算找到你这治胃脘疼的千里尘了!”
  
  巧治扭腿。
  孙思邈云游行医来到一个山村。看见一位农家妇女在大门口,正在为怀中的小女孩揉腿。
  那女孩双眉紧锁,口中叫着:“唉哟,我腿疼,腿疼得很!”
  农家妇女一边为女儿揉着腿,一边心疼地呀息着。
  孙思邈见状,走上前去关心地问道:“娃的腿咋了?”
  农家妇答道:“娃早上出去挖野菜,不小心在坡上跌了一跤,把右腿扭了。咱这里僻山野洼的,想寻个郎中给娃治腿也没有地方寻,这可咋办呀?”
  孙思邈蹲下来,端详了一下女孩的伤腿,对农家妇女说:“这病好治。”
  说着将女孩引到门前场地上,画了个圆圈,对女孩说道:“女子,你咬着牙忍住疼,跟在我身后走几圈,腿就会好的。”
  女孩点了点头。孙思邈燃上了旱烟锅,
  一边抽着,一边走圈圈。他开头走得慢,后来越走越快,还不断回头催促女娃“快跟上!”眼看一锅烟快吸完了,他一猛回头,把通红的旱烟锅向着女娃的右腿烫去。
  女娃猛地见通红的烟锅快要烫到自己腿上,连忙向旁边一退,只听“咯嚓”一声,腿立时好了。
  原来,孙思邈叫女娃转圈子,是为了活动她的筋骨,用旱烟锅烫她,是要让她在猛退的当儿使扭伤的筋骨复回原位。
  
  病骡得救。
  有年夏天,一个农民赶着一头骡子,出门去远处驮炭。
  这头骡子天不明赶了几十里路程,在炭窑上驮了几百斤重的炭,迎着烈日暴晒,气喘吁吁地又走了几十里路程,直到天黑才进了车马店。
  骡子因为炎热和疲劳过度,不幸得了一种名叫“黑汗风”的病,周身汗流不止,不吃草料,精疲力竭地卧在槽下,情况很是危急。
  牲口得了这种急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就会因流汗过多而脱水死亡。赶路的农民对这种疾病的严重性是十分清楚的。
  但在这个山村小店里,到哪里去找兽医和兽药呢?穷苦人就靠的这头牲口驮脚过日子,如果牲口得不到医救,就这样害紧病白白死去可怎么办呢?这个农民越想越急,越想越怕,愁眉苦脸地不知所措,在骡子跟前团团打转。
  正在这个时候,在附近山中采药的孙思邈,当天晚上也住进了这个山村小店。他看见这个农民在一头病倒的骡子跟前愁眉苦脸焦急不安的样子,就连忙赶上前去问明情况。
  这个农民将牲口得病的过程说了一遍,孙思邈不顾一天采药的疲劳,立刻给骡子开始断病。没有多大工夫,他站起来告诉这位农民说:“你不用发愁,牲口的这个病我有办法治疗。你赶快到烟囱口去掏些烟墨(药名叫百草霜)来,给牲口灌下去,歇上多半夜,你的牲口就会好的。”
  农民听了孙思邈的话,立刻就在小店的烟囱口掏了半碗烟墨,现舀了一盆清水,在孙思遂的协助下,给骡子灌进肚里。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农民就急急忙忙从坑上起来,穿上衣服,去看他的牲口。果真灵验。只见他的牲口已经站起来,在槽里吃草料。开始拌的草料,快要吃完了。
  这时,骡子一见主人来了,更加活泼起来,它仰头叫唤刨着蹄子,当是主人来给它添加草料呢。
  这个农民看到了这种情景,一时高兴得精神倍增。连忙给牲口又拌了一槽草料,在骡子身上连拍了几下,然后放心地回到房屋里。
  他心里想着:幸专遇到了这位先生,救活了我的骡子。等到天亮起来以后,我一定萝好好谢谢这位先生。
  他那里知道,帮他治好骡子的,竟是大名鼎鼎的名医孙思邈呢!
  
  锯木姜汤。
  孙思邈少年时候体弱多病。因长期延医求药,荡尽了家财。
  为了抚养母亲和维持自己的生活,孙思邈要找些活干干。
  后来经人介绍,他跟随乡村一个解板匠去给人家拉据解
  板。
  可是,他虽然当了扯锯解板的下苦人,但他却时时不忘学习求医。他的行李中裹着药书,每天当拉锯歇息时,他就抓紧时间攻读医书。晚上,他在寄居的地方点起松明子,刻苦研读医书:在找活做的路途中他注意搜集民间的单方、验方和秘方。由于他不断地刻苦学医,所以医学知识提高得很快。
  一天,他正在路旁的大树下给别人扯锯解板,忽然看见一个中年妇女抱着一个五岁左右的小男孩从路上走过。不知是因为农妇走得太急,还是因为负重久行精衰力竭,正在行走时,忽然跌了一跤,但她还是紧紧地抱着自己的孩子。
  孙思邈看见了,赶快放下大锯跑过去扶起农妇,这时他发现农妇怀中的孩子面色苍白,气息奄奄,似有重病。便关心地问道:“大嫂,娃咋了?”
  农妇见问,急得差点儿哭出声来:“也不知咋的,孩子突然就病成这样子了!娃他父亲出门在外,附近又没有郎中,我只得抱着娃奔镇上去求医,到这里腰酸腿疼跌了一跤,亏你相扶,只是去镇上还有十几里路程,叫我如何是好呢?”说着竟抽抽答鲁地哭了起来。
  孙思邈急人所急,连忙拉起男娃的手腕号了脉,又仔细地看了舌苔,低头苦思了半晌,抬起眼来,忽然看到树下那堆刚锯下的檀香木锯末,心里猛然一亮,这不正是治孩子病的良药么?想到这里,他顺手抓起一把锯未,交给农妇说:
  “拿回去用生姜作引子,煎汤给娃服下,保好!”
  农妇半信半疑地拿着据末,抱着娃走了。
  农妇回到家中,疑惑地看着手中的锯末,但看到己经奄奄一息的孩子,无法可想。只得找一块生姜把锯末放进去,煎汤给孩子喝了。说也奇怪,孩子服了,便渐渐地好了起来。农妇十分高兴,见人就说解版人孙思邈的医术高明。
  
  一碗肉汤。
  有个重病人来向孙思邈求医。他说:“孙先生,快救救我吧,我的心好象有刺在扎,疼极啦!”
  孙思邈想尽一切办法给他医治,可是,他的病还是越来越重,最后,死了。
  孙思邀感到非常惭愧。他想:我不能让害这种病的其他人再死去。
  为了弄清楚病因,孙思邈要购买死者的尸体。死者的家属本来不愿意卖,经过一再请求,最后答应了。
  孙思邈把尸体解剖后,发现死者的肋骨上长出了硬棒棒的一根骨刺,端直刺进了死者的心脏。
  孙思邈想:如果能找到一种能除掉骨刺的药,就有办法治这种病。他先后将骨刺放在许多汤药中,但是骨刺都没有变化。
  孙思邈没有灰心,他将骨刺随身带着,只要有机会,就做试验。
  有一次,他在深山里的一座村子里行医,治好了一个病人。这家人请他吃饭,端来了热腾腾的蒸馍和一碗黑乎乎的肉汤。
  孙思邈将肉丝一尝,咦,既不是羊肉、猪肉,也不是鸡肉、鸭肉,而是一种他从来没有吃过,但又很不可口的肉。他按照老习惯,掏出骨刺放进了碗里。
  过了一会儿,他把骨刺捞出来,不禁吃了一惊-骨刺竟然变软啦!
  孙思邈大声把这家人叫来,问:“你给我喝的是什么汤?”
  这家人以为孙思邈生了气,连忙解释“孙先生,您治好了我儿子的病,按理说,我应该好好地感谢您。可是,我家里太穷了,买不起肉,再说,就是有钱,在这山旯旮里也买不到肉。我只好打了一只乌鸦,做了汤给你喝。孙先生,乌
  鸦肉汤是不好喝,可是我不是故意怠慢您呀!”
  孙思邈乐呵呵地说:“你帮了我的大忙呀!”
  这家人一下子摸不着头脑。
  孙思邈便一五一十地讲了刚才的发现,这家人才高兴地咧开嘴巴笑了。
  
  巧取箭头。
  孙思邈住在长安光德坊。
  一天,一个大将来见他。这大将约有四十岁,胖得溜圆,穿着百花点翠战袍,看来,是一位将军。
  将军说:“孙先生,;我跟着太宗皇帝打天下时,一次激战中,脊背中了一箭,箭头还留在体内,我想请你取出来。”
  将军脱下战袍和上衣。他的伤口有铜钱那么大,流出又臭又浓的脓。
  孙思邈查看了伤口后,想了想,问道:“你喜欢吃什么东西?”
  将军说:“我特别喜欢吃肥肉,一天总要吃半斤到一斤。”他叹了一口气,又说:“我从战场回来后,由于有伤,行动不便,成天躺着。再加上爱吃肉,就越来越胖了。如今已经胖得不像个将军的样子了。”
  孙思邈又思索了一阵,说:“我有一个办法,不开刀,
  就能取出箭头。”
  将军想:孙思邈大概是在说梦话吧?
  孙思邈从药罐里将瞿麦、雄黄、王不留行、麻黄、茅根,败酱、防风、雀李根皮、牛滕、大黄、蓝宝、石龙苗、蔷薇根皮、干地黄这十四种药各取出一些来,叫徒弟把它们捣成细末,再用蜂蜜调和,然后做成像梧桐子那样大的药丸。一共做了几十粒。
  孙思邈将药丸交给将军,说:“这叫瞿麦丸。你拿回去后,一天服两次,一次服十粒。什么时候箭头自己出来了,什么时候停止服药。”
  将军想:箭头没有长脚,难道这种药丸能使它爬出来?但他是崇敬孙思邈的,回到家中后,还是按照嘱咐服瞿麦丸。
  将军服了几天药后,就不大想吃肉了。又服了几天,见了肉就腻烦。从此,身体渐渐变瘦了。同时,箭头的尾巴渐渐从伤口里露了出来。一年后,他变成了瘦子,箭头几乎整个露在了体外。一天,没有拔,箭头就自己脱落了。
  
  单方济世。
  陇东的荒山野岭到处生长着一种小草,叫地艽。人们若患了迎风肚子疼、肠胃性感冒,就熬地艽水喝,一喝就好。
  那么这个单方是从那里来的呢?
  相传唐朝年间,陇东的洪河川里有贫穷的爷儿俩,靠拉长工打短工度日。一年,他们给财主家收麦子。五黄六月大晌午,天上没个云渣渣,空中没有一丝丝风,日头晒得人脊背冒油,还不见东家往地里送茶水来。小伙子渴的忍不住了,跑到沟河里喝了一肚子冷水。他回到地里,没割上一趟麦子,肚子疼开了,越疼越厉害。一时间,他脸色蜡黄,抱着肚子在地上滚蛋蛋,眼看着性命难保了,老人慌了手脚,忍不住大哭起来。
  正在这当儿,药王骑着老虎从山里过来了。他见此情景,忙上前探间究竟。老人哭着说明了原委。
  药王急忙给小伙子诊了脉,说:“老哥,不要紧,这病好治。”
  接着他随手在路边拔起几枝细杆小叶,开着紫色小花的小草,又从虎背上取下药锅,叫老汉打回一锅子水,把小草放在锅里熬了起来。
  熬煎后,他给小伙子喝了。不大功夫,小伙子“哇—哇”地吐出了冷水,肚子不疼了。
  药王治好了小伙子的病,老人感激不尽。
  药王告诉他:“老哥,你记着,这草名地艽,带花采收,专治迎风肚子疼。还有,把这地艽焙干冲茶喝,能消暑解毒,预防感冒。”
  他说完,跳上虎背,一股风地走了。
  爷儿俩回村后,把这事告诉了乡亲。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地艽治迎风肚子疼的单方就在民间传开了。
  
  起死回生。
  相传,孙思邈小时体弱多病,经常求医,为治病罄尽家产,这使孙思邈深深体会到疾病给人民带来的危害。
  于是,十八岁那年,他立志学医,决心解除疾病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但是,他学医学了几年,治好的病人却廖廖无几,门庭很是冷落。村子里有了病人也宁可去他乡求医。
  他很苦闷:“我想为人们解除痛苦,人们却不让我看。”
  想来想去,他便去请教本村一个最受人尊敬的老者。
  老者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只是说:“你穿上一双铁鞋出去见见世面吧!什么时候铁鞋破了,什么时候你再来见我。”
  孙思邈恍然大悟:“噢!这是说我没下苦功,没立恒心哇!”
  他就叫铁匠专门给自己做了一双铁鞋,告别了村里的父老乡亲,出外访名医,尝百草去了。
  不知他经历了多少艰难困苦,也不知他跑了多少路程,
  一双铁鞋终于穿破了。孙思邈决定回家乡去。
  这一天,他刚进村,就看见自家隔壁李大哥家里,很多人出出进进,见了他也顾不上打招呼,里面还传出一声高一声低的悲啼。他很奇怪,这里发生了什么事儿了呢?
  他站在门口,朝里一望,只见在院子中央放着一口没封盖的棺材,李大哥扑在棺材上,失声痛哭,旁边许多人都在劝说。
  原来,李大哥年过半百,膝下还无一子。后来,妻子怀孕了,李大哥心里十分高兴,只盼她能给自己生个胖小子。
  可是,谁知临盆时,李大哥的妻子却是难产,请了许多大夫,花了不少钱,都不顶用,刚刚在今夭早上死去。
  孙思邈听了十分同情李大哥的遭遇,就走上前去安慰他。
  他边劝说边朝棺材里看了一眼,这一看不要紧,倒使他不由的惊叫了出来:“啊!有救,有救,人还没有死,她还活着!”
  “什么?还活着?”院子里的人都被这一声喊愣了,齐围过来。李大哥也睁大哭肿了的双眼,直呆呆地望着孙思邈。
  这下子,旁边的人也议论开来了,七嘴八舌地说什么的都有。
  “哼!骗人也不拣个地方,到这儿来说大话!”
  “是啊,他那个本事谁不知道,把活人都能看死,还想把死人看活?”
  “去去去,小心把煞神带进来!”
  说着就有几个人上前来轰孙思邈。孙思邈知道,这儿的风俗匀惯是死人进了棺材就再也不能抬出来了,要想说服李大哥把嫂子抬出来是不能的。再加上这么多人乱起哄,孙思邈就是有一百张口也讲不清道理。他急得直跺脚,眼泪都流出来了。
  正在这时,只听一声:“且慢!”众人都立住不动了。
  孙思逛回头一看,见正是那位自己曾求教过的老者。
  老者上前搭言道:“年轻人,你说她还活着,我也不相信。但是,士别三日,便当刮目相看,或许这次你学到了什么真本领吧?你说,你凭什么说她活着而不是死了呢?”
  孙思邈不慌不忙地扳着指头说出一番道理来:“人死了,流的血是黑紫色,而且马上就凝固了。但是,你们看,我嫂子身上流的血十分鲜红,而且还在不住地住下滴哒。这说明她是假死,只要救的及时,就能活过来!”
  听了这话,众人还是摇头:“人连一口气都没有了,还说活着呢?”
  老者想了想,转身对李大哥说:“这事你要拿主意。按说人死如灯灭,万没再活的道理。可是这年轻人又说的在理,不妨让他试一试。反正人已经死了,如果救活了呢,你不是又得妻又得子吗?”
  李大哥听了连连点头:“就让他试试吧!”
  于是,孙思邈取出一根长针,在死人头上一扎,马上就听见了轻微的呻吟声。接着,他又灌服了一付药。血也不流了。当房里响起婴儿哇哇地哭声和妇人低低的呻吟声时,满村的人都奔走相告,齐来庆贺。
  从此,孙思邈能起死回生的说法,就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远。
  
  阿是穴位。
  终南山里有一位老猎人患了脚疼病,病发时疼痛难忍。他多方求医无效,发愁自己后半辈子不能上山打猎,怎样维持生活。
  有一天,他在村头路边听人说京城长安有个曾给唐太宗治好病,并被太宗封为“药王”的孙思邈,这个药王不但医术高明,而且给穷苦人治病,还分文不取。
  他就带了一些珍藏多年的鹿茸、虎皮等,前来长安求医。他来到长安找到药王洞以后,一打问,说孙思邈到太白山采药后并未来京,而回华原五台山原籍去了。
  老猎人治病心切就来到五台山。
  他正行走时,迎面走来了一位四十开外的中年人。这个中年人见老猎人行走不便,就关切地说:“老人家,你的右腿有病吧?请到敝舍歇息片刻。”
  老猎人见这人貌不出众,但却也整齐净洁,就回答说:“谢谢先生的好意。我从终南山来到华原,是为了求药王治病,请先生指点药王府所在,老汉就感谢不尽了。”
  那人说:“药王名叫孙思邈,有家无府,他不过是个云游四海,采药看病的云游郎中,只要你让人给他捎个口信,他自会上门治病的,何劳老人家远道来寻?”
  老猎人见他贬低药王,有些生气。
  孙思邈才不得不说明自己就是孙思邈,并将老猎人搀扶到自己家里。
  老猎人在孙思邈家里住下以后,孙思邈就给他精心治疗,每天服药、扎针,但连治了将近半月,病却不见好转。
  老猎人感到自己得下了不治之病,要告辞回山。
  孙思邈见老猎人要走,更是着急,他劝老猎人再住半月,决心要给老猎人把病治好。
  他想,半月来给老猎人吃的是一般的舒筋止痛汤,扎针的穴位都是十四经内的穴位,但毫无疗效。是不是可以超出十四经的穴位,另寻新穴位试试呢?他又耽心新穴位会不会出什么危险,治坏了老猎人,就先在自己身上试扎了数次,然后,他请老猎人躺在病床上,一手指在老猎人腿上一分一寸地掐试针穴,并不停地问道:“这里疼不疼?是不是这里疼?”
  老猎人不断地回答说:“不是,不……”
  当他掐试到三阴交穴上方的一个部位时,老猎人突然大叫道:“啊,是!”
  孙思邈一面掐住这个疼点,一面思索着这个部位在自己身上试针时的针感,肯定了这里不是扎针的危险区,而且针感极佳,于是就毫不犹豫地把一根细长的银针扎入这个穴位,并使用了各种有效的针法。不一会儿,老猎人就睡着了,呼吸均匀,腿疼减轻了。孙思邈知道疗效显著,就记下了这个新穴位。
  谁知第二天孙思邈再在那个穴位上扎针时,又不起作用了。孙思邈就运用掐试法,又找到了一个疼痛点。
  就这样,扎了七天针,换了五个穴位,老猎人的腿疼病终于痊愈了。老猎人万分高兴,临走时,拿出带来的鹿茸、虎皮、赓香等珍贵礼品,送给孙思邈表示感谢。
  孙思邈婉言谢绝说:“治病救人乃是医家本份,我怎能收你这样的厚礼呢?请老人家还是带回去吧!”
  老猎人过意不去,就把虎皮放回背篓,把鹿茸等药材让孙思邈收下,以便治病救人。
  孙思邈见盛情难却就收下药物,按市价给老猎人付了银子,还赠给老猎人盘缠银两、干粮,送老猎人上路回家。
  孙思邈送走老猎人回去以后,想给这个新发现的穴位起个名字。想啊,想啊,怎么也想不出一个合适的名字。他想起初次在老猎人身上找到这个穴位时,老猎人喊了声“啊—是!”于是就给这个经外奇穴起名叫“阿是穴”。这个穴名一直沿用到今天。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