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三秦演义>吉春《三秦演义》第五十九回唐城长安五十景李白斗酒诗百篇

吉春《三秦演义》第五十九回唐城长安五十景李白斗酒诗百篇

作品名称:三秦演义      作者:吉春      发布时间:2014-07-16 11:22:01      字数:8775

  第五十九回唐城长安五十景李白斗酒诗百篇
  
  且说唐代扩建长安城。
  隋末李渊在太原起兵后,首先直取都城大兴,其后即因承隋人之旧,定都于此,更名为长安城。李渊攻克大兴城时很顺利,对城市没有造成太大破坏,所以唐初长安城内的建置基本上一切都仍前朝旧规,从唐太宗时开始,长安城陆续发生了一些较大的变化。首先是大明宫的兴建。大明宫是从太宗贞观八年开始兴建的,当时规模不大,位置在宫城东侧的北郭墙外。这里地当龙首原上,高爽清凉,可以弥补城内宫城地势比较低下的缺憾。’高宗龙朔二年,又进一步兴工大规模扩建大明宫,使之与原来的宫城范围不相上下,而建筑气魄之宏壮则往往超过了原来的宫城。所以唐代从高宗以后除玄宗以外的历朝皇帝,大多都是以大明宫为主要宫寝的,只是在举行一些特殊的重大典礼时,才按照礼制到原来的宫城中去走走过场。
  唐长安城的第二大变化是唐玄宗修建兴庆宫。唐玄宗李隆基原来居住在长安城东垣下的隆庆坊。登基后避讳改为兴庆坊。开元二年又改建为兴庆宫。兴庆宫最初只占有原兴庆宫坊一半和西面胜业坊的一部分。唐玄宗从开元十六年以后,基本上就在兴庆宫中寝处。不过兴庆宫只是兴盛于玄宗一朝,以后就冷落了下去。兴庆宫内有引龙首渠水汇注而成的龙池,池东有著名的沉香亭,就是相传唐玄宗对倾国、赏名花的地方。
  
  且听盛唐长安五十景:
  1、盛唐人口达到100万,并且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达到百万的城市;
  2、看地图就会发现,有8条河组成一种很奇怪的图形环绕着这座伟大的城市;
  3、唐朝的时候,皇帝住在大明宫,因为这里是西安城区地势最高的地方,可以鸟瞰全城;
  4、西安有条龙脉,头向北,饮渭河之水,尾朝南,吸天地之灵气,从秦岭里冲出,龙头就是今天的龙首村附近;
  5、唐朝的皇宫和汉朝的皇宫是对称的,一个在东边,一个在西边,都在“龙头”附近,是西安最高的地方;
  6:动物园后面有个小山,那是秦始皇父亲的陵墓;
  7、吕洞宾被点化成仙的酒馆在八仙庵前,那里有一石碑。
  8、中国最古老的巷:大小“学习巷”现位于鼓楼附近的回族饮食一条街附近。盛唐时候,那里居住着几万胡人,在那里学习汉语,故名;
  9、西安有一处圆形城墙,那是唐朝遗留的建筑,含光门位于现环城南路南段,含光门是原版唐朝的城门,西安城墙是在唐朝皇城基础上修筑的;
  10、日本京都的规划完全照搬长安城,包括朱雀门和朱雀大街;
  11、唐长安朱雀大街宽超过100米,青石铺路;
  12、现在城墙围住的面积在唐朝时期只是皇城;
  13、唐时候长安城面积是现在西安城墙内面积的10倍;
  14、鼎盛时期留学生有10万;
  15、密教真言宗等6个教派发源于西安;
  16、西安灞河是秦穆公振兴秦国,独霸西戎后为纪念霸业而命名的河;
  17、“端履门”地址现位于城内,的意思是官员在这里必须端正朝服,整装入觐;
  18、“下马陵”地址现位于城内,为纪念独尊儒术的董仲书,汉朝规定必须在他陵墓前下马;
  19、大雁塔曾经是科考中榜之人留名的地方,白居易也曾留过。是为雁塔题名;
  20、大雁塔是个著名的斜塔,大概向西倾斜了一米;
  21、在唐朝时,阿富汗和吉尔吉斯坦的大部分,朝鲜半岛的大部分属于中国;
  22、买东西的典故来自“东西木头市”,买“东西木头市的东西”天长地久就是买“东西”了,现今街道在南大街中段;
  23、钟楼原来不在大家看到的那里,而是今天朝西300米的位置;
  24、修钟楼的目的是为了破坏西安王气,压制西安龙脉,当时看来,洪武的次子是除了永乐外最有希望当皇帝的;
  25、李隆基在兴庆宫办公,现存勤政殿殿址,李白让杨国忠磨墨,高力士脱靴就在那里,也就是在那里,当李隆基落寞的做自己的太上皇的时候,高力士一直伴随着他,并且在他的儿子想杀他的时候档在他面前喝退官兵;
  26、羊肉泡馍距离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了;
  27、雁塔是饱经风霜,曾经遭受雷击,现今去参观,走的是封闭了数百年又重新开启的大门;
  28、西安楼观台是老子讲道的地方;
  29、烽火戏诸侯的事情发生在现今西安城东的骊山上,而当时的帝王宫殿,在今西安城的西郊;
  30、西安是一个“开元通宝”比“乾隆通宝”要多的多的城市;
  31、唐朝时候西安城市中轴线在今天的西边,兴庆宫就在东墙边,他的湖水连接着今天的曲江;
  32、大雁塔的位置原来城墙开了个口子,有专门通道连接城区和曲江,一片湖水延伸到城外;
  33、今天西安野生动物园的位置是原来汉朝时候的皇家狩猎的御苑,平民以前是不可以靠近的;
  34、西安野生植物园是原来汉朝的皇家园林,很多珍奇斗艳的名贵花种,今天那里还保留了独有的数十个品种;
  35、渭河河床原来比现在要靠南,只因为一场大地震,居然向北移动了两公里;
  36、西安南2环路下面原来是条河,在明朝的时候是一条防洪渠,在唐朝的时候,也是联系几条水系的景观水面;
  37、日语有200-700个音接近西安方言,称之为唐音,比方他们把“是不是”念:deishiga西安人叫:deishi;
  38、长安城墙曾经在师大附近,陕西师范大学现址在长安南路南段电视塔附近,有唐天坛遗址,现在高新区7公里的百米绿化带下面就是价值连城的唐长安城墙;
  39、唐人民风彪悍,开放,看看那时候女人穿的衣服。在体育场前面的雕塑,唐仕女打马球图。李白等都善技击;
  40、如果大家在高空看过西安的话,就会发现,西安周边有5个丘陵,组成一个漂亮的5边形,将西安围绕在中间;
  41、西安周边的山川河流丘陵组成的图案是一个八卦状,任何一个地方在周易中都有独特的含义,可以说巧夺天工;
  42、秦岭由东向西绵延千里,只是在西安的位置向南有个凹陷,西安附近,渭河距离山很远,而其他地方距山都很近;
  43、西安南边有上百个峪口,就是山里的河把山劈开后的河道,古人的意味是将山川精华全部汇集到西安城;
  45、将近800公里的渭河所有的大支流都在河北边,只是流过西安附近时,接收了一条南岸注入的大支流;
  44、西安城墙为什么南边最短?是因为有人想把原来位于城内的庙移动到城外。庙不能搬,那就搬城墙;
  46、原来宫殿里的空调是从冬天的河里取冰,保存入夏,这些冰就保存在西安南边的翠化山附近,并有专人看管;
  47、唐朝末年,拆毁西安城,顺渭河而下去修建洛阳,奇怪的是这些木材到了华山就被莫名挡住了,无法入黄河;
  48、西安最高的西南角是3767米,最低的东北角是320米;
  49、西安城市经历了数次大规模的建设和毁坏,直到600年前才基本确定了今天的位置;
  50、西安为什么叫长安?因为在这里,统治者可以长治久安,生活富足。
  
  李白在长安,斗酒诗百篇!
  李白(公元701——762年),字太白,是唐代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大诗人。李白的出生地说法不一。有说他出生在中亚的碎叶城(在现在苏联境内,唐时属中国管辖),五岁时随全家迁居到绵州昌隆县青莲乡(在现在四川省)。也有说他出生在四川。李白热爱祖国,对大好河山感情很深。他盼望为国出力,却遭到统治者的排斥。但是,他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的诗,想象丰富,感情奔放,语言清新,风格雄壮,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受到人们的喜爱。他也被尊称为“诗仙”。
  诗圣杜甫在《饮中八仙歌》有:“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枚根据五代后唐王仁裕撰《开元天宝遗事》所载编写:
  任人如市瓜。李白以陇西布衣的平民身份,经过道士吴筠、太子宾客贺知章等人的大力推荐,被唐玄宗李隆基破格任命为翰林院学士。又以在朝堂上醉草吓蛮书,为国增光,更得到玄宗的宠信。一日,玄宗闲暇无事,便召集翰林院诸学士在便殿赐宴饮酒。君臣们诗酒唱和,其乐融融。玄宗喝得半酣,斜倚龙椅,迷着醉眼问李白:“李爱卿,我朝现在的朝政与则天天后执政时的情况有什么不同吗?”李白肃衣起立,从容答道:“天后执掌朝政的时候,国事由奸臣小人把持,所以政出多门,法令常变,老百姓无所适从。而且朝廷选拔人才的方法也象小娃娃上街买瓜,不管瓜的味道如何,只看着肥大的拣,当然选不到好瓜。而我朝任人取士好象大河中淘沙取金,高山上剖石采玉一样认真,严格、仔细,选拔出的人当然是当世的精英;栋梁之才、安邦治国之才。国家自然也就繁荣昌盛。”一番话听得玄宗哈哈大笑,连声说道:“学士说得太好了!说得太好了!”於是,君臣们尽兴而散。
  美人呵笔。天宝二年十月,天冻地寒,唐玄宗召李白入宫起草一道圣旨。便殿赐坐后,李白挽袖执笔正欲动手,却发现毛笔尖端因天寒而冻结,不能舒展开来,无法下笔书写。玄宗见了,突然想出一个办法。就叫来宫娥彩女十人,围待在李白座位四面,命令她们每人拿一支玉管牙笔,放在各自嘴巴前面,张开嘴呵出口中热气,把冻结的笔端化解开来,轮流递给李白蘸墨写诏。李白受到玄宗的如此特殊待遇,心里惶恐不已。此事传出宫后,满朝人士莫不羡慕皇上对李白的圣眷隆恩。
  醉圣。李白当上翰林院学士后,在长安居住了二年多。他酒量极好,常与长安的文人墨客相聚宴饮。杜甫有诗写他:“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由此可见李白嗜酒不拘小节的豪放性格。他虽然常常酒酣闹市,但沉酣之中所写的诗文,从无错误,且多有佳篇,与没有喝酒的人们谈论天下大事、世俗俚事,人们所想所说都在李白的见解之中,议论之内,可谓“料事如神”。因此,长安市民纷纷称他为“醉圣”。
  粲花之论。居住长安的三年中,李白经常出入公卿王侯之府,达官显贵之家;也常与士林人物聚会茶楼酒肆。当时的长安城中莫不以认识李白为荣。李白记忆极好,口才更佳,谈诗论文,评物议事,皆出口成章,华丽流畅。如行云流水,如春葩丽藻,闪闪发光于他的口齿之上。当时,人们对李白这些悦耳动人的宏篇大论美称为“粲花之论”。
  隔障歌。天宝年间,宁王李日侍的王府中养有一位美丽绝伦,歌喉婉转的乐妓名叫宠姐。每当王府宴清王府之外的宾客,王府中所有的乐妓都出来为客人献歌献舞助兴,唯独宠姐从不露面。使得很多闻名而不能见面的宾客深以为憾。一次,李白亦被宁王邀去王府宴饮。李白为宁王府灯婢烛奴的豪华惊叹,宁王也为李白的粲花之论所折服。酒至半酣,李白面对席前众多的歌舞乐妓闹闹轰轰心生厌烦,便仗着有几分醉意,笑嘻嘻的对宁王说道:“我辈很久以前就听说王爷有一位唱歌唱得极好的宠姐。今天,承蒙王爷厚爱,大家都已酒醉饭饱,感到困倦了。五爷何必吝惜,把宠姐召唤出来给大家唱一支歌曲,换换气氛呢?”宁王微微一笑,拈须吩咐:“好!殿堂马上搭设起七花宝障一道,叫宠姐出来在宝障后为各位佳宾唱上一曲,以解大家久渴之望。”李白闻言,马上起身作揖谢道:“谢王爷允应。虽然不许见面,但是能亲耳听到宠姐的歌声也是人生一大幸事啊!”
  
  百度:【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有一个流传很广的传说,是讲李白小时候的事。他曾经在昌隆县的象耳山中读书,有一天,读书遇到了难处时,屋外传来一阵欢笑声。李白走到窗前一看,原来是小伙伴在做游戏。他立刻丢下书,奔了出去。
  春天里,野花满山,蜂飞蝶舞。李白一边采野花一边扑蝴蝶,来到一条小溪旁,看见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奶奶正在溪边的石头上磨一根铁棒。他走上前去,好奇地问:“您磨这个做什么呀?”
  老奶奶头也不抬地回答说:“做针呐。”
  “做针?这么粗的铁棒怎么能磨成针呢?”李白惊讶地问。
  “孩子,这铁棒虽然粗,可我今天磨明天磨,一直磨下去,总有一天能磨成针的。”老奶奶说完,又埋头磨起来。
  李白摸了摸脑袋想,老奶奶说得对啊!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读书不也是这样吗?不下功夫,怎么能学到丰富的知识呢?于是,他立刻跑回家,读起书来。
  
  【离家远游】二十五岁的时候,李白已经成为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不仅能诗善文,而且会击剑骑马,还喜欢弹琴唱歌。他决心为国家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就对父亲说:“孩儿打算离家到外面去长长见识。”
  “还是在家读读书,有机会找个事做吧,何必远离家乡外出呢?”父亲说。
  李白满怀豪情地说:“大丈夫活在世上,应该志在四方,胸怀天下。待在家乡怕是没法施展我的才能。出去以后,一来可以游历各地,结交名士;二来也可以寻找机会,辅助皇上。”
  父亲听了,乐呵呵地笑着说:“好,你既然有这样的抱负,那就出去闯闯吧!”
  过了几天,李白告别父母,身佩宝剑,上路了。乘船沿着长江东下,过三峡的时候,江水湍急,船行如箭,李白站立船头,望着两岸的青山,心中非常激动。后来他写过好几首描写三峡风光的诗。有一首是: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在漫游途中,李白还登上庐山,观望瀑布,写下了《望庐山瀑布》二首。其中一首是: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在李白的诗里,祖国山河多么壮美呀!他的诗自然又流畅,毫不造作,不愧是大诗人的手笔。
  
  【天上谪仙人】李白先后游历了长江中下游的一些地方,结识了不少知名人物,写下很多动人的诗篇。三十岁的时候,他到了京城长安。
  长安是当时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十分繁华。李白在长安拜访了一些大官和名人,希望通过他们的推荐,得到朝廷的重用。但是他受到了冷遇,没有得到任用。李白的才能无法施展,心里很苦闷。
  有一天,李白同一位朋友到紫极宫去游玩。刚进门,迎面碰到一位白胡子老人。朋友连忙给李白介绍说,这就是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贺知章,当今太子的老师。
  “后生李白,久闻大名,景仰得很!”李白兴奋地说。
  贺知章也听说过李白的诗名,现在见这位年轻人仪表不凡,也十分欢喜,忙把李白带到一座酒楼上,打算和他饮酒畅谈,可当掏钱买酒的时候,才发现身上一文钱也没带。
  于是,贺知章把衣带上的金龟解下来,交给侍者说:“就用它换酒吧。”
  “贺老,这是皇家按官级大小给的装饰品,怎么好去换酒呢?”李白劝阻说。
  贺知章爽朗地大笑起来,说:“这有何妨!老夫今天忘了带钱,没酒喝,哪能谈个痛快呢?”
  李白一摸身上,也没带钱,只好听从。酒过三杯。贺知章问:“太白君,近来不知有何诗作,可以让我看看吗?”
  李白从怀里掏出一卷诗稿,说:“这是我最近写的诗,请多指教。”
  贺知章打开诗稿,抑扬顿挫地念道:《蜀道难》。他边念,边不住点头称好。等到念完全篇,他激动地竖起大拇指,夸奖说:“这诗气魄雄伟,真能惊天动地了。”
  这时候,那位朋友对李白说:“把你的那一首《乌栖曲》也念给贺老听听吧。”
  “快念给我听听。”贺知章忙催促说。
  李白站起身,从容地吟诵起来。等到李白念完了全诗,贺知章老泪纵横地说:“这诗太凄惨了,鬼神听了也会哭啊!”
  他仔细端详着李白,突然说道:“你莫不是天上下凡的谪仙人(意思是受到责罚降到人间来的仙人)吧,不然怎么能写出这么感人的诗呢?”
  “谪仙人”是贺知章对李白的极高评价。人们读了李白的诗篇以后,都感到这个称赞非常确切,不少人也就把李白称做“李谪仙”了。
  
  【有景道不得】李白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就离开了长安,继续到各地漫游。一天,他和几个朋友来到武昌郊外的黄鹤楼。这座楼耸立在长江边的黄鹄矶上,结构精巧,气势雄伟,是有名的古迹。传说过去有位仙人曾经骑黄鹤从这儿经过,因此这座楼就被人们称为“黄鹤楼”。
  李白他们登上黄鹤楼远眺,只见万里长江,滚滚东去;晴空下面,对岸的汉阳城历历在目;江中的鹦鹉洲,绿草如茵。大家望着这江山胜景,都觉得心旷神怡。
  那时候,文人到名胜古迹游览,总喜欢在墙上题诗;如果这诗写得好,那地方就会更加出名。于是,有人就请李白也写首诗留个纪念。
  李白面对无限风光,诗兴大发,毫不推辞地拿起毛笔,走到墙壁前面。忽然,墙上有一首诗吸引了他: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诗下面的署名是崔颢。李白看完了这首诗,就放下了手中的笔。
  “咦,李谪仙平时作诗,总是一挥而就,今天是怎么了?”大家都奇怪地问。
  李白沉吟了一会儿,虽然也想到了不少好诗句,可总觉得没有崔颢的诗句好,于是对朋友们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这事一传开,大伙儿都称赞说:“想不到李谪仙还是那么谦虚呢!”
  
  【起草《答蕃书》】李白的名声越来越大,终于连皇上唐玄宗也知道了。在他四十二岁那年,朝廷连下三道诏书,叫他到长安来。李白到了长安,就在贺知章的陪同下,去朝见唐玄宗。
  唐玄宗叫李白坐在身边,问他诗文写作,又问他朝廷大事,李白都对答如流。唐玄宗见李白学识渊博,连声称赞。忽然,一直在旁边的宦官高力士开了腔:
  “陛下,李太白的确才学超群。前日吐蕃(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使者送来的国书,不如就请他辨认一下吧。”
  贺知章听了,暗暗替李白捏了一把汗,心想,这吐蕃国书上的文字像鸟走虫爬,朝廷上下没人认得。为了这件事,唐玄宗一直生气。高力士这不是明明想刁难李白吗?
  唐玄宗马上问李白懂不懂吐蕃文,李白不慌不忙地回答说:
  “臣在西域的时候,父亲经商,同西域商人有些来往,因此懂得一点。”
  唐玄宗听了,脸上露出笑容,立刻叫高力士拿来吐蕃国书。李白接过来,很快看了一遍,接着就用汉语流利地翻译出来。原来,吐蕃要唐朝割让大片土地给它,不然就要派兵来攻打。
  唐玄宗听完,板起了面孔。文武大臣议论纷纷,一时都没了主意。唐玄宗就问李白怎么办才好。李白很自信地说:
  “臣愿起草《答蕃书》,明天召吐蕃使者前来,臣当面答复,定可平息此事。”
  “那你就马上起草吧!”唐玄宗说。
  李白拿起笔,想了一下就写起来。不多会儿就把《答蕃书》送到唐玄宗面前。唐玄宗看完以后,很满意。李白又用吐蕃文写了一份。大家见李白这样博学多才,都很佩服。
  第二天,唐玄宗召见了吐蕃使者。李白先用汉语后用吐蕃语把《答蕃书》宣读了一遍。吐蕃使者连忙答应把《答蕃书》带给吐蕃首领。后来,吐蕃也没有来找麻烦。
  
  【蔑视权贵】唐玄宗叫李白当了翰林供奉,是个没什么实权的官。所以,李白辅助皇上治理国家的理想仍然不能实现。
  当时,朝廷大权把持在宰相李林甫和宦官高力士等人手里。一些想升官发财的人,都变着法儿巴结他们。李白却打心眼里蔑视他们。
  这天,李白心中烦闷,来到酒楼喝酒,喝得七八分醉了,忽然,宫中的梨园长(歌舞班子的负责人)李龟年跑进来说:
  “李学士,皇上召你立刻进宫!”
  原来,唐玄宗同杨贵妃在宫中的沉香亭里观赏牡丹花,叫李龟年率领一群梨园子弟唱歌助兴。他们唱的是老词,唐玄宗听腻了,想起李白会作诗,就派人来叫他去写新歌词。李白听了,满不在乎地说:
  “几首歌词算什么!来,喝几杯再去!”
  “不行不行!皇上和贵妃娘娘已经等候半天了!”李龟年急得满脸通红。
  “皇上?我……我李白可是酒中仙人呐,我……我酒还没喝够哩!哈哈哈……李白大笑着说。
  李龟年看李白醉了,不由分说,命令同来的人架起李白就往外走。来到沉香亭,李白酒还没醒。唐玄宗见了李白这个样子,倒也没怪罪他,让人给李白喝了醒酒汤,扶他躺在了床上。
  据说这时候,李白已经清醒了。他见高力士正在身边,想起他平时作威作福的样子,有意要杀杀他的威风。
  “脱靴!”李白装作醉醺醺的神态,突然把脚朝高力士一伸。
  高力士一听,差点气歪了鼻子,正要发火,看见皇帝朝自己连连递眼色,只得忍气吞声地替李白脱下了靴子。
  过了一会儿,李白爬起身来,向唐玄宗行礼请罪。唐玄宗没有生气,只是叫李白马上写出三章《清平调》的新歌词来。
  李白想了一会儿,很快就写好了。李龟年谱上曲,演唱起来。唐玄宗亲自在一旁吹笛子伴奏。杨贵妃陶醉在悠扬动听的乐曲声中,高兴得眉飞色舞。从此,唐玄宗就更加器重李白了。
  可是,一帮权贵却恨死了李白。他们造谣诽谤,故意中伤李白。高力士还挑唆杨贵妃在唐玄宗跟前说李白的坏话。唐玄宗听信了他们的话,渐渐疏远了李白。
  李白目睹朝廷如此腐败,也不愿在这儿再待下去,就上了一份奏章,请求辞去翰林供奉的职务。唐玄宗立刻批准了。李白身穿锦袍,骑着五花马,一会儿高声歌唱,一会儿纵情大笑,出了长安城门。
  后来,李白在很多诗里都写了他宁愿过穷困生活,也不愿去巴结权贵的志气。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报国未成】公元755年,唐朝发生了安史之乱。叛军占领了洛阳以后,又西进长安。唐军抵挡不住叛军,唐玄宗只好逃出了京城。
  叛军一路烧杀抢掠,害得百姓四处逃难。李白也避难到了南方。逃难途中,他见到处都是荒凉凄惨的景象,心中十分难过,挥笔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
  誓欲斩鲸鲵,澄清洛阳水。
  在诗里,李白表示自己为国平叛的愿望。不久,永王李l*n奉唐玄宗的命令,率领军队东下,保卫长江。经过浔阳(在现在江西省)的时候,听说大诗人李白正在庐山,特地三次派人请他出山。李白来到了李l*n军中,做了一名谋士。他看到将士们个个斗志昂扬,深受鼓舞。在一次宴会上,李白激动地对众人说:
  “四十年来,我一直没有机会报效国家,如今是我实现平生抱负的时候了。我要手执宝剑,亲斩叛贼。”
  谁知道没过多久,李l*n的哥哥李亨做了皇帝,就是唐肃宗。他传令,要李l*n带兵回蜀地去。李白不肯听从,兄弟俩闹翻了,唐肃宗就调军队来攻打。
  李白见平叛变成了兄弟相争,急忙离开了永王的军队。紧接着,李l*n战败而死。所有在永王军中做过事的人,都被以谋反的罪名抓起来。李白也被关进了监狱,后来又被定成死罪。他本来一心报国,不想被卷进残酷的权力之争,只好自认倒霉。
  大将郭子仪听说了这件事,赶快求见唐肃宗说:
  “臣请求赦免李白。他确实无心谋反,实在是受了欺骗。”
  郭子仪是平定安史之乱的大功臣,眼下正是唐肃宗用得着的人。听郭子仪这样说,唐肃宗心中虽然不乐意,可也没反对。
  “李白才华出众,留下来对国家有用。”郭子仪继续说。
  唐肃宗这才开口道:
  “既然老帅这样求情,可免他一死,就改判流放夜郎(在现在贵州省)吧!”
  这样,已经五十多岁的李白,又开始了流放的生活。一路上,他心情悲伤,很少写诗。还没到达夜郎,又传来皇帝大赦的消息,李白可以不去夜郎了。他虽然获得了自由,可是须发已经变白了。
  关于李白的死,民间流传着好几种说法。有人说他是醉酒去捞江中月而死,有人说他是在月下乘鲸上了青天。这些传说,表达了人民对李白的热爱。李白的诗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赢得了“千秋万岁名”!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