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三秦演义>吉春《三秦演义》第五十六回 高宗柔弱武媚强 圣神皇帝无字碑

吉春《三秦演义》第五十六回 高宗柔弱武媚强 圣神皇帝无字碑

作品名称:三秦演义      作者:吉春      发布时间:2014-06-25 18:39:26      字数:6757

  第五十六回高宗柔弱武媚强圣神皇帝无字碑
  
  唐高宗李治(公元650年一公元683年)
  唐高宗李治出生于公元628年,是唐太宗第9个儿子,为长孙皇后所生。开始,他被封为晋王,幸亏得舅父长孙无忌的帮助,才被选为太子。高宗即位后,根据太宗的遣嘱,由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协助执政。高宗积极推行均田制,留意垦殖荒田,继续坚持科举制度,修订法律格式。所有这些都继续推动了社会的生产发展,保持了经济繁荣,社会安定,人口迅猛增加。以对外关系方面,他东攻高丽,西破突厥,势力进入西亚,扩大了唐朝疆域。总的来看,唐高宗中期以前,在执政老臣的协助下,还是做了不少工作,故后人称赞他说:“永徽之政,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但唐高宗毕竟是一个能力低下的皇帝,只是由于忠厚才被推上皇帝的宝座的。对朝中大事,他很少有自己的主见。因此,每当临朝,大臣们奏事时,他不会判断,要宰相提出意见,才算有了主意。即公元654年(永徽五年)以后,由于王皇后与萧淑妃争宠,使得才人武媚娘开始参与朝政。公元660年(显庆五年),高宗患了严重高血压病,朝政大权完全被武则天所掌握。
  武则天从小精通文史,聪敏机智,性格倔强。正是因为她容貌好,又有才学,所以在她14岁时,就被唐太宗召选入宫,封为才人(嫔妃的称号),赐号武媚,人称媚娘。媚娘的姿色实在妩媚,但其性格却很刚烈。相传太宗得一马,名狮子,性刚难驯。媚娘入宫不久,自请驯马。太宗问她的驯技,她说:“臣妾只需三物:一铁鞭,二铁杖,三匕首。它不驯就用鞭子抽打它;鞭而不驯,就用铁杖猛击它的头;杖而不服就用匕首割断它的咽喉!”太宗见媚娘气概胜过烈马,大为赞赏。太宗死后,她寄身长安感业寺为尼,高宗即位,因与媚娘早有旧情,当高宗到感业寺焚香的时候,正巧又遇到媚娘,彼此十分伤感。于是高宗让她重蓄乌发,答应再次接入宫中。媚娘虽然性烈不驯,但自入宫后,却事事忍让,谦恭有礼,深得高宗与皇后的宠爱,晋升为昭仪(位列九嫔之首,地位仅次于皇后)。武则天在小的时候有为后之意,被封昭仪后,她便以高宗为靠山,瞄准了皇后的宝座。首先,她玩弄权术,利用王皇后与萧淑妃的矛盾抵毁萧淑妃,把萧淑妃废为平民;此后,又设法离间高宗与皇后。为了谋取后位,她不惜把自己的亲生女儿掐死,然后诬陷王皇后所为,使高宗大怒。
  公元655年(永徽六年)9月,高宗召长孙无忌、李勣、褚遂良等人入殿,正式提出欲废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的意见。长孙无忌和顾命大臣褚遂良坚决反对,他们说:“皇后出身名门望族,又是先帝为陛下所娶,没听说有什么过失,怎能轻易废掉。”第2天,褚遂良又提出:“陛下如必须废皇后,伏请选择天下另族,何必武氏?况武氏已事先帝,众所周知,天下耳目,怎能蒙混过去呢?望陛下多考虑考虑!”高宗又征求司空李勣的意见,李勣回答得很圆滑。他说:“此陛下家事,何必问外人?”高宗听了李勣的话,顿时欢喜,于是便下了决心,于这一年的十月,下诏废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
  武则天当了皇后,便惨杀了王皇后与萧淑妃;之后,又以“图谋不轨”为名,逼迫长孙无忌自杀,罢免了20多个反对她的官员,沉重地打击了反对派。这时,高宗已被她弄得头脑昏庸,萎靡不振,不能上朝。于是武则天便从公元659年(显庆四年)起,直接出面要高宗委托她管理朝政。武则天临朝后,骄横日甚,高宗感到担忧,深悔自己不该酿成这样一杯难以咽下的苦酒。于是他便在公元664年(麟德元年)12月,把宰相上官仪悄悄召到宫中,忧心忡忡地说:“你看则天的权势越来越大,连我都看不到眼里,朝政大事都得听她摆布,我该怎么办呢?”上官仪说:“皇后专权,早以为天下舆论所不容,我看应该立即下诏,把她废掉。”于是,高宗便让上宫仪去拟定废掉皇后招书。但为时已晚,武则天得息后,迅速地采取对策,处死了上官仪。
  武后亲生的有四个儿子,即长子李弘、次子李贤、三子李显、四子李旦。唐高宗为了保住李家的皇位,废武后未成,就禅位给太子李弘;武则天针锋相对,又立即用毒酒药死了24岁的太子李弘。高宗又立李贤为太子。李贤容止端重,好读书,有文才,处理政务也颇有才干。武后十分嫉妒,便借口李贤行为不正,威迫高宗废其为平民,流放巴州,另立李显为太子。
  公元683年(弘道元年)12月,高宗病死,第二年正月,太子李显即位,就是唐中宗。中宗立韦氏为皇后,改年号为嗣圣。这时,武则天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后因武则天不满中宗加封皇后韦氏玄贞为侍中,又废掉中宗为广陵王,这次中宗只当了1个月皇帝,中宗被废后,武则天立第4子李旦为帝,叫唐睿宗。睿宗即位后,武则天让他另居别宫,不要过问朝政,一切政事全由武后裁决。同年9月,武则天改年号为“光宅”。
  公元690年(天授元年)11月,唐睿宗秉承武则天的旨意,上表请太皇后称帝,并改国号为“周”。武则天终于正式登上了皇帝的宝座,自立号为圣神皇帝,以李旦为皇嗣,改诏为制;并给自己起了一个名字叫武曌。
  
  圣神皇帝武曌(公元684年一公元704年)
  武曌出生于公元624年,公元690年即位后于公元684年(光宅元年),她下令奖励农桑,维护均田制抑制土地兼并。她明令规定,各州、县境内,凡做到耕地增加,家有余粮的地方,地方官可以得到奖赏,如果户口减少,农业搞得不好,年终就要解除职务。
  为了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武则天还组织人编写了《兆人本业记》的农书,颁行全国,发给各级官吏阅读。此外,女皇帝比较关心民众的疾苦,公元687年(垂拱三年)山东、关内发生饥饿;公元692年(长寿元年)洛水泛滥,漂流居民5000余家,她都及时派官吏巡察,开仓赈济。所有这些,都有利于推进生产的发展,人口有了迅速的增加。公元652年(永徽三年),即武则天被立为皇后的前三年,全国为380多万户;到了公元705年,武则天被迫退位时,全国人口增加到615万多户。
  在贞观年间,有进士共205人,在高宗和武则天统治的55年中,进士就增至一千多人。公元690年(天授元年)2月,武则天还亲自策问举人,表示注重科举制度。她首次开创“殿试”,还开创了武举。她听说有个叫王及善的人,很有才干本想派往滑州做刺史;当她和王及善谈话以后,发现王及善很有政治眼光,就立即改变主意,留做内史。再如狄仁杰,是科举出身的一个普通地主官僚。高宗时,任过大理丞,曾在1年内处理了积压下来的17000多个案件,而且依法断得公道。武则天执政后,再度任他为宰相,成为中国封建史上著名的贤相之一。初唐四杰中的骆宾王,曾写了一篇《为徐敬业讨伐武曌檄》,对武则天进行了猛烈的人身攻击。她听了非常气恼,但是当她读了文中的“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意指高宗新死,中宗被废除幽禁)何诧?”“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的几句之后,极力赞赏骆宾王的才学,并说:“有这样的人才让他流落,这是宰相的过错。”
  索元礼、周兴、来俊臣等23名酷吏,都是靠告密提拔为官的,武则天任用这些酷吏先后杀死唐宗室贵戚数百人,大臣数百家,刺史、部将不计其数。仅公元697年(神功元年),她借箕州刺史刘思礼谋反的罪名,一次就诛杀了李元素、孙元亨等30家,“海内名士”因连坐流窜者达1000多人。
  酷吏周兴,曾以“谋反”罪名杀害数千人;但周兴也被人告发为“谋反”,武则天就命另一个叫来俊臣的审理此案。来俊臣受命后邀周兴宴饮。在喝酒时,来俊臣对周兴说:“弟有一案,罪犯不肯认罪,你看怎么呢?”这时周兴还蒙在鼓里,不知就里,便说:“这事还不容易,只要取一大瓮来,四周架上木炭,点起火来,将罪犯置于瓮中,还怕他不认罪吗?”来俊臣连称高见,立即命人抬来一个大瓮,点起火,然后站起向周兴一拜,从容说道:“弟承密旨,有人告兄谋反,请君入瓮吧!”周兴一听,汗流浃背,只好叩头认罪,后被人杀。酷吏来俊臣作恶多端,杀害无辜1000多家。公元697年(万岁通天元年)5月,最终也以“谋反”的罪名,被处斩于市,他的仇家听过后,蜂拥而上,挖其眼、剖其心、啖其肉、践其骨。士民互相称庆说:“从今以后,可以躺在床上闭上眼睛睡安稳觉了。”
  公元705年(神龙元年)1月,武则天病重。她亲自选定的宰相张柬之和司刑少卿桓彦范等人,经过密谋,迫使武则天归居上阳宫,让位于中宗李显,复国号为唐。武则天辞去帝号,不久病逝上阳宫,享年82岁。武则天死后与高宗合葬开奉天县乾陵(陕西乾县),尊其遣嘱,立无字碑一块。
  
  乾陵无字碑
  乾陵,位于陕西咸阳市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陵,陵前并立着两块巨大的石碑,西侧的一块叫“述圣碑(或称述圣纪碑)”,东侧的就是武则天的无字碑。“述圣碑”是武则天为高宗歌功颂德而立的碑,她还亲自撰写了5000余字的碑文,黑漆碑面,字填金粉,光彩照人。东侧就是武则天的无字碑。自秦汉以来,帝王将相无不希望死后能树碑立传,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女皇帝的石碑却没有刻一个字。
  无字碑是用一块完整的巨石雕凿而成的是中国历代群碑中的巨制,高7.53米,宽2.1米,厚1.49米,重量达98.9吨,给人以凝重厚实,浑然一体的美感。
  碑额未题碑名,只有碑首雕刻了八条螭龙,巧妙地缠绕在一起,鳞甲分明,筋骨裸露,静中寓动,生气勃勃。
  碑的两侧有升龙图,各有一条腾空飞舞的巨龙,线刻而成,龙腾若翔,栩栩如生。
  碑座阳面还有线刻的狮马图(或称狮马相斗图),其马屈蹄俯首,温顺可爱;雄狮则昂首怒目,十分威严。
  碑上还有许多花草纹饰,线条精细流畅,因而这座无字碑历来闻名遐迩。
  据有关史书记载,唐高宗死后,乾陵的选址、设计以及营建,都是在武则天直接指导下进行的。作为乾陵地面的主要大型石雕——无字碑也很有可能是当时树立的。又从无字碑与述圣纪碑相互对应来看,很可能两碑是同时树起的。由此看来,无字碑无疑是武则天树立的。
  这块武则天精心设计并树立的无字碑在整个乾陵陵园的石雕中,不仅因处于显著位置而引入注目,而且以其精湛的雕刻艺术,独特的丰姿韵味,以及种种富于传奇色彩的传说故事而倍受青睐,名播八方。游客们到乾陵来,几乎都要在无字碑前驻足,或凝眸注视,或摄影留念,或指点评说。无字碑在无数游人眼中不仅是乾陵的象征,更是女皇武则天的象征。
  碑上无字原因
  民间说法
  无字碑上为何无字,民间出现了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用以夸耀自己,表示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达。武则天从公元655年做皇后开始,到公元705年被迫退位,前后参与和掌握最高权力达五十年之久。如果从唐高宗死时算起,也有二十一年。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杰出的女皇帝。她在政治上打击豪门世族,并通过发展科举制度,使得大量人才进入政治舞台,抑制了豪门垄断;她奖励农桑、兴修水利,减轻徭役并整顿均田制,使社会经济不断上升,民户数不断增长;她知人善任,破格用人,鼓励各级官吏举荐人才,并虚心纳谏,职是之故,“累朝得多士之用”。她加强封建国家的边防,改善与边境各族的关系。总之,武则天是一个富有政治才干和理想的人,在她统治期间作过许多符合民众利益的事,稳固和发展了“贞观之治”,把历史推进一大步,并对后来“开元之治”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第二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因为自知罪孽重大,感到还是不写碑文为好。第一,武则天以阿谀奉承的手段取得信任,从地位较低的“才人”,爬到掌握大权的皇后,最后窃居皇位。第二,培养党羽、建立宫廷奸党集团,并打着李唐“朝廷”的旗号,消灭异己。第三,任用酷吏,实行告密和滥刑的恐怖政策。第四,唐初社会经济发展呈马鞍形,而武则天当政时处于最低处。第五,在其当政期间,曾失掉了安西四镇,危害了国家的统一。职是之由,武则天无法为自己立传,而只能以“无字碑”来为后世定基调。
  第三种说法认为,武则天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立“无字碑”是聪明之举,功过是非让后人去评论,这是最好的办法。因为武则天有可以肯定的地方,也有应该否定的地方。武则天当政期间,贞观以来经济发展的趋势,仍在继续;在处理唐高宗去世前后的复杂局面中,她表现了不平凡的个人才干;就“纳谏”和“用人”这两点,连许多具有封建正统思想的人士,为之赞叹不已。但是,武则天的消极面也十分突出。她为了巩固个人的地位,任用“酷吏”,也曾滥杀无辜,崇信佛教,奢侈浪费。特别是统治后期,朝廷政治日趋腐败,形成一批为武则天所纵容支持的新的特权贵族。武则天被迫交出权力,还政于唐中宗,她知道对自己的一生,人们会有各种各样的评价,碑文写好写坏都是难事,因此决定立“无字碑”,由后人去评价。
  另外,还有几种说法认为:
  一是,继位的唐中宗李显对武则天无法称谓,是称武则天为先帝呢?还是称其为太后?二是,唐中宗虽然是武则天的儿子,却曾被废而复立,因而心怀嫉妒,在李唐王朝中插进一个21年的“武周”更是奇耻大辱,为了雪恨,故意立碑,让她难堪、出丑。三是,如何撰写碑文,评价武则天,一直争论不休,由于没完没了,那碑就始终空着。这三种说法可信之处在于,帝王一般不会死前下诏对如何撰写碑文评论自己发表意见的。还有一说,武则天离世后,政局动荡,无人过多关注,待人们重新关注,他的那段历史早已众说纷纭,真假难辨。
  新的发现和推断
  陕西文物研究所在一次考查时,无意间发现在无字碑的阳面,从上到下刻满了方格子,经考证,这些并不是后人刻上去的。这些方格子每个长4厘米,宽5厘米,排列整齐。只有一种可能,它们就是当初准备在石碑上刻字用的,而且已经准备好了碑文。根据留在碑面上的格子计算,碑文大约有3300多字。那么,为什么已经准备好的碑文没有刻在石碑上呢?
  历史学家做出了这样的推测:武则天生前已经撰写好了碑文,并交给了李显,武则天叱咤风云几十年,但“神龙政变”后,武则天被迫让位给李显,将国号“周”恢复为“唐”,李显虽是武则天的亲生儿子,却长期在惶恐中度日,重登皇位后虽然不能发泄憎恨,但也讲不出对母亲歌功颂德的好话,只好不说不刻,为武则天留下了一块无字碑。
  
  唐中宗李显(公元705年一公元709年)
  李显出生于公元656年,即位后终日出游玩乐,把朝中大事都推给韦皇后与其女儿安乐公主处理,以至闹出了一系列祸乱。武宗训指使公主上书中宗,欲废太子,立公主为皇太女。李重俊听了很是气愤。公元707年(景龙元年),7月,太子李重俊与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将军李思冲等等伪造中宗诏书,率羽林军300多人,一举杀了武三思、武宗训和亲党十多人;吓得中宗携皇后、安乐公主、上官婕妤等人,逃到玄武门楼上躲避。后来,中宗一方面派右羽林军大将军刘景仁率100多人进驻楼下自卫,另一方面在玄武门楼颁布诏书,宣布赦免起事人员于是李重俊的300多名羽林军人心动摇,丧失斗志,结果事败,李多祚被部下杀死,李重俊到鄠(今陕西户县)后也被手下所害。
  公元710年(景龙四年)5月,许州(今河南许昌)司生兵参军燕钦融上书中宗,指责韦后干预朝政,安乐公主危害国家,揭露她们图谋不轨,告诫皇帝不可不防,中宗召燕钦融当面诘问。韦皇后知道后,立即指使兵部尚书宗楚客派人,当着中宗的面,在大庭上把燕钦融摔死。中宗很气愤,追问宗楚客受谁支使,宗说是奉韦氏之命。中宗气愤地说:“你只知道有韦后!”中宗的气愤,使韦后及其党徒恐惶起来。安乐公主为了当皇太女,也想把持朝政大权。于是母女俩联合起来,决计谋害中宗。因为中宗喜欢吃饼,在同年六月的一天,韦后与情夫马秦客、杨均便制作药饼送入宫中。中宗一连吃了八九张,顷刻呜呼哀哉了,太子李重茂即位。
  
  唐殇帝李重茂(公元710年)
  唐殇帝李重茂出生年代不详,即位后,朝廷大权仍控制在韦后手里。公元710年(唐隆元年)6月21日夜晚,李隆基率刘幽求、钟绍京等人冲入玄武门,袭杀了羽林将军韦播中郎将高嵩等,然后斩关夺门,冲入后宫。一时间,后宫里刀枪相击,一片混战。韦后被乱兵杀死。韦氏的党羽安乐公主和上官婉儿等人,也都先后被斩首示众。
  
  唐睿宗李旦(公元710年一公元711年)
  唐睿宗李旦出生于公元662年,公元710年即位,每当群臣奏事,睿宗总是问:“有没有同太平(公主)商量过?”也要问:“有没有同三郎(太子李隆基,排行第三)商量过?”然后方可实行。睿宗这样软弱,无形中便助长了太平公主的专横。公元712年(延和元年)6月,太平公主唆使方士传出谣言说:“根据星象,皇宗有灾,皇太子应当即位。”她制造谣的目的,是为了挑拨睿宗和太子的关系,但是,睿宗听了不但不恼怒,反而说:“传德可以避灾,我的主意打定了。”过了一个月,睿宗便颁布诏令,把位传给皇太子李隆基。李隆基得知后,马上往拜睿宗,一边叩头,一边流泪,表示拒绝。睿宗心平气和地说:“我是因为你立的功,才能够第二次即皇帝位;现在根据星象,帝位有灾,我想退位回避。只有盛功大勋,才可以转祸为福。现在把帝位传给你,已经有些晚了,你何必拒绝呢?难道非要等到灵枢前即位才算是孝吗?”李隆基听后,只好答应。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