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三秦演义>吉春《三秦演义》第四十九回 五胡关中齐起义 刘曜称帝桓温进

吉春《三秦演义》第四十九回 五胡关中齐起义 刘曜称帝桓温进

作品名称:三秦演义      作者:吉春      发布时间:2014-06-20 11:02:30      字数:5000

  第四十九回五胡关中齐起义刘曜称帝桓温进
  
  五胡与关中的民族成分更新
  两汉时期,关中数百万人口绝大部分是汉人。但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中屡遭战乱,汉民大量南迁,西北少数民族又大批涌入,关中所剩的百万人口,少数民族竟占了一多半。这些少数民族主要包括匈奴、鲜卑、氏、羌、揭,时称“五胡”。
  1.匈奴东汉时匈奴分南北二部,北匈奴被汉朝打败,向西远遁(后来成为匈牙利的祖先),南匈奴投降汉朝,被安置于上郡、安定和北地诸郡,即今陕北、山西北部和内蒙西南部,多居塞外,估计人数约20万。董卓之乱时,南匈奴乘机入塞攻掠,深入汾渭流域。曹操统一北方后,分匈奴为左、右、南、北、中五部安置,以匈奴中最贵的屠各姚世世代代担任五部帅。他们自称是汉朝皇室之后,因此姓刘。西晋末年,匈奴五部帅刘渊起兵灭晋,大将刘曜攻克长安,在此立国,史称前赵。匈奴也大量进入关中,有十多万人。到前秦时期,他们聚集于径洛之间,有4万户,十几万人。其中仅被苻坚徙于长安城内的酋豪就达6000余家。以后匈奴赫连勃勃控制陕北,抢占关中,建立大夏政权,拥众多达数十万。匈奴在关中活跃异常。北魏时期,匈奴在关中及陕北多次参加反政府起义。关中陕北不少豪族大姓都出自匈奴。
  2.鲜卑属于东胡族,游牧于今西拉木伦河与姚河之间。鲜卑之名是从鲜卑山(大兴安岭)而来。初附匈奴,以后乘匈奴失败,尽占万里草原,开始强大,拥有数十万骑。不断南下,分为不相统属的几支,有宇文、慕容、乞伏、秃发、拓跋诸部及段部。乞伏、秃发都曾迁居关陇。后赵时期皇室内战,关中有2万鲜卑参战,称为“白虏”。但鲜卑大规模迁徙关中还是从426年到578年这150年间,鲜卑拓跋部先后5次成万进入关中,总数达数万户,约十多万人,占关中总人口1/6到1/10左右。主要聚集在长安、咸阳、武功、眉、泾阳、蒲城、同州、华州等地。由于西魏宇文泰以拓跋鲜卑为主建立关陇军事贵族集团,北周及隋、唐三朝皇族都为拓跋鲜卑,所以关陇名门贵族十之六七都是鲜卑后裔。
  3.羌俗称西羌,原居陇西,半农半牧,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西周祖先姜源、武王岳父姜太公都属羌族。东汉时西羌分150种,有胜兵10万。东汉与羌连年战争,耗资数百亿文。马援平羌之乱,徙羌于关中。以后,西羌进入关中者越来越多。三国时,韩遂、马腾、马超、曹操、诸葛亮争相招羌助战。到西晋之际,关中已遍布羌人,主要集中于冯翊(大荔)、北地(耀县)、新平(彬县)等地。时称:“关中之民,半为氏羌”。十六国时期,羌族在长安建立后秦政权,人数更多,不少成为豪门贵族。羌在关中的人数估计多达数十万,约近关中总人口1/3。北魏末年关中各民族大起义,主体及领袖都是羌人。
  4.氏原居今川、陕、甘交界处,中心在武都(甘肃成县),也是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西汉时就有“九氏”之称,三国时马超起兵,氏族有数万人响应,随马超进入关中。氏人“俗能织布,善田种”,懂得汉语,汉化很深。西晋时大批内徙关中、汉中,遍布于扶风、始平(兴平)和长安。十六国时氏族在长安建立前秦政权,曾一度统一黄河流域。符坚打算把关中氏族15万户迁往关东,可见关中氏人至少应有数十万人,也占关中总人口近1/3。
  5.揭源于匈奴羌渠部,随匈奴入塞,被称作“匈奴别部”。高鼻、深目、多须,信波斯教。大多习于农耕。他们多居上党及太行山一带,也有少数进入关中。关中不少姓氏属于揭人。
  除此之外,关中还有卢水胡(出自匈奴左沮渠之后)和西域胡(包括康居、龟兹、疏勒及安息诸胡)。京兆大姓裴氏、蓝田康氏及渭南白氏都是西域胡。他们为数不多,但影响很大。北魏著名的盖吴起义,就是卢水胡发动的。
  综上,在魏晋南北朝360年间,关中之民民族成分不断更新。五胡已成关中之民的大多数,他们与关中汉族混居、通婚、融合,不断汉化。进入隋唐以后,史书已不见这些民族的踪迹,显然已同化为关中新汉人。
  
  关中氏人齐万年起义
  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长达16年之久,灾难深重,大大加剧了本来就十分尖锐的社会矛盾。广大人民在战乱饥荒和死亡的威胁下,被迫大量流亡迁徙,出现一批又一批的难民群。估计当时流民多达百万,占全国总人口的1/12。其中关陇最突出,关中民流入巴蜀达10万人,流入宛(南阳)达数万,汉中民流入荆州数万家;同时,氏、羌、鲜卑、匈奴、羯等少数民族,也从西北流入关中及中原腹地。流民生活极其悲惨,“流移四散,十不存二”,“死亡委危,白骨横野”。但西晋官吏还肆意欺压迫害流民,使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终于导致了一场全国规模的流民起义风暴。西北各族流民最早发难。
  公元296年,关中齐万年起义,首先揭开了这场轰轰烈烈的反晋斗争的序幕。当时西晋朝廷委派宗室赵王司马伦镇守关中,他残酷屠杀关中羌族酋长数十人,引起人民强烈的忿恨。关中氏人首领齐万年,毅然在雍州树起造反大旗,各族民众纷纷响应,“氏羌悉叛”,很快组织起数10万义军。齐万年称帝,领导义军围攻泾阳,屡次击败西晋雍州刺史解系,迫使西晋朝廷走马换将,撤掉赵王伦,改以梁王司马彤为征西大将军,前来镇压。齐万年又指挥义军攻打扶风、始平、武都、阴平、天水、略阳六郡(关中西部及甘肃东部),使西晋军队相继覆灭。.
  次年,齐万年率义军7万进驻梁山(陕西乾县西北)。梁王彤派建威将军周处进攻。双方在六栢(乾县东)发生激战,起义军大获全胜,周处战死。其他敌军都胆寒怯战。大臣陈准、张华指责关中将士退缩不进,上下离心,难以胜敌。朝廷又加派京师骁勇强悍的宿卫兵,由猛将积弩将军孟观统帅,增援关中。齐万年顽强抵抗,与优势敌军“大战十数”,不断给敌人以重创。但这一年关中正逢大早,饥荒严重,米价一斗万钱,饿死人很多,又引起大瘟疫流行。关中10万民众被迫逃往汉中。齐万年义军大大削弱,可他并不屈服,坚持在关中战斗,最后不幸被俘牺牲。但它所掀起的反晋浪潮风起云涌,此起彼伏。十几年后,腐朽的西晋王朝终于被推翻。
  
  在长安称帝的匈奴人
  一刘曜与前赵王朝
  刘曜字永明,匈奴首领刘渊的族子。从小是孤儿,被刘渊收养,读书志在广博,不求精思,尤好兵书,自比乐毅、萧何。性格孤高坦荡,与众不同。武艺过人,能射穿铁壁,号为“神射”。他甚得刘渊偏爱,被称为:“此吾家千里驹也!”
  刘渊起兵灭晋建立汉国,刘曜为前驱,屡立战功,曾率兵攻陷洛阳和长安,摧升为相国,镇守长安。刘渊死后,其子刘聪杀兄自立,得到刘曜支持。318年刘聪荒淫而死,其子刘粲继立,荒淫更胜其父。外戚靳准乘乱专权,唆使刘集诛杀大臣。不少朝臣从平阳(山西临汾)逃出,投奔长安的刘曜。同年,靳准又杀刘粲及刘氏全族,自号为汉天王。刘曜密切注视局势,见时机成熟,便从长安起兵讨伐靳准,在途中称帝,联络关东实力派石勒从东线出兵相助,夹攻平阳,顺利平息靳准之乱。319年刘曜改国号为赵,定都长安,史称前赵。他是在准安称帝的第一个匈奴人。
  关中扶风、新平民众曾起兵反抗刘曜,但被残酷镇压。320年刘曜部将尹车又交结关中巴氏上层反叛,刘曜怒杀巴氏酋长50人,结果激起关中巴氏全族反抗。关中大乱,羌、羯等族也群起响应,人数多达30万。刘曜被迫用关中人游子远的安抚政策,平定起义。此后,他为便于控制,把20万巴氏迁徙到长安城内,又亲征陇右巴氏,再迁来万余户,稳定了局面。
  刘曜在长安很重视教育,促进汉化。他在长乐宫建立太学,在未央宫建立小学,招收1500人,学习儒学。他还亲临太学,通过考试选官,深得人心。刘曜不满足偏安关中,有争天下的雄心。当时他东西两面都有强敌,于是决定先西征,免除后顾之忧,然后再全力东进。323年,他亲征陇西的秦州,镇压陈安叛乱。陈安败死,陇上民歌唱到:“陇上壮士有陈安,爱养将士同心肝。七尺大刀奋如湍,十荡十决无当前。”刘曜听到如此颂扬他的敌人的歌曲,深受感动,命乐府习唱。他继而乘胜大举进攻凉州,率领28万大军,浩浩荡荡西征。他的军队连营百里,钟鼓之声,惊天动地,史称:“自古军旅,没有比这更盛的了”。凉州由原西晋刺史汉人张轨之子张茂控制。张茂以前曾抵抗过刘曜,还曾夺取过陇西南安。凉州经历张
  轨、张寔、张茂兰父子安境保民的治理,算是北方最安定之地,时谣说:“秦川中,血流腕,唯有凉州倚柱观。”在刘曜大兵压境之际,张茂明智地称臣求和,送交大批贡品。刘曜也就顺水推舟,封张茂为凉王,班师回关中,准备对付关东的强敌石勒。
  石勒是羯人,响应刘渊起义,组织了10万大军,控制关东。在刘曜建立前赵的同时,他也于河北自称赵王,与刘曜分庭抗礼。他见刘曜西征成功,感到威胁很大,便抢先下手,于325年大举进犯前赵的上郡(陕西榆林),抢走牲畜百万。刘曜北上亲征,击退石勒,并乘胜从盟津(河南孟县)反攻,进入河南,围攻洛阳。石勒侄石虎率4万精兵来援,双方在洛西大战。刘曜前锋刘岳全军覆没,80员将领和1.6万名士兵全被俘杀。刘曜大军胆寒,半夜在洛阳近郊的金谷突然惊营,不战自溃。刘曜素服大哭,败回关中,一病不起。
  328年,石虎从轵关(河南济源)西攻刘曜,夺50县。刘曜倾军相拚,与石虎大战于高侯(山西闻喜),取得胜利。但他既不乘胜进攻石勒根据地河北,也不陈兵守住战略要地成皋(河南荣阳西),而是错误地围攻坚不可摧的军事要塞金墉,给对方以喘息之机。石勒欢喜得指天额手为庆。十二月,石勒集中近9万人马,秘密进驻洛阳,突袭刘曜大军,歼敌5方,生俘刘曜。次年,石勒军进关中,不战而取长安。但扶风、始平、新平诸郡纷起抵抗。石勒镇压了抵抗势力后,把关中大族9000人迁徙到关东,又派石虎在上邦(甘肃天水)追杀刘曜子及公卿将相3000人。前赵仅存10年便灭亡。
  
  桓温进军关中
  东晋时,南逃过江的原江北大姓王、谢、戌、植等侨姓士族轮流垄断朝政。他们都有收复中原之志,不断组织一次又一次的北伐,例如祖逖北伐、庚亮和庚翼北伐、殷浩北伐以及桓温北伐,但全都由于错综复杂的矛盾而归于失败。其中桓温进军关中是历次北伐中较有战绩的一次。
  公元353年,拥荆、江八州之地的实力派桓温,因政敌殷浩北伐失败,朝野抱怨,乘机奏请废殷浩为庶人,从而独揽朝廷内外大权。为了立功树威,巩固权势,桓温迫不急待地进行北伐。他选择关中氏人政权前秦符坚为打击目标,于354年二月亲率步骑4万及一部分水军,号称10万,从江陵出发,进军关中。水军自襄阳入均口(湖北均县西),步骑自浙川进武关。他命梁州刺史司马勋出子午道为偏师,自率主力攻上洛(陕西商县)。首战告捷,俘虏前秦荆州刺史郭敬。大军再进击青泥,又取得胜利。此时坐镇长安的符坚急忙派子符生、弟符雄领兵数万火速增援,在峣柳、愁思琏一带建立防线,阻击桓温。桓温挥师大战,双方殊死搏斗。符生带头冲锋陷阵,斩杀桓温大将应诞、刘泓及数千士卒。但桓温死战不已,最终迫使符生溃退。继而符雄又在白鹿原(蓝田县)设防。桓温大将桓冲经过一番恶战,死伤万人,但再次大败敌军,冲破防线。在蓝田这次大战是一场决战,此后符雄无力抵挡桓温主力,万般无奈,只得避实就虚,指挥余部奔袭桓温偏师司马勋,迫使司马勋退至女蜗堡。桓温长驱直入,进军灞上。长安城中的符健仅剩5000人马,只得坚壁清野,龟缩城池,深挖沟以自固,准备死守。关中居民特别是汉族百姓,热烈欢迎桓温大军,十之八九的人都牵牛送酒前来慰劳。人群挤满大路。六七十岁的老人流泪感言:“想不到今天又能见到官军!”
  当时流落关中的北海籍贫寒奇士王猛,曾穿粗布衣服夜见桓温,“扣虱而谈当世之务,旁若无人”。王猛力劝桓温立即渡灞水,攻打近在咫尺的长安,以不负关中之民的期待。但可惜的是,桓温没有采纳这个建议,反而欲带王猛同回南方。王猛由此认为桓温不足之谋,急而转投前秦,后来成了符健之侄符坚的谋主,辅佐前秦富国强兵,统一北方,成就霸业。桓温为何不打长安?这是一个历史之谜。也许他北伐的真实目的是要立威定霸于江东,并非真想收复中原,如若攻占长安,就可能变成沉重的包袱,使他无法全力内顾。或许他的军队经过接连血战,损兵折将过半,仅剩2万人,已大伤元气,他不愿再付出代价去攻坚夺城,而只图坐观待变,不战而取关中。还或许他有士族成见,目中无人,看不起寒人王猛,不予理睬,甚至不辨真伪,怀疑是符健的诱攻之计。这些都在疑似之间。但有一点是清楚的,桓温大军的粮晌有问题。他本想长期屯军灞上作持久计,依靠关中麦熟,就地取粮。但此时恰值春季,青黄不接,符健又在他到来之前芟苗清野。桓温无法久待,只得粮尽退军,收取关中3000余众一同南归。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