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三秦演义>吉春《三秦演义》第四十八回 定军山与五丈原 三傅杜预加王濬

吉春《三秦演义》第四十八回 定军山与五丈原 三傅杜预加王濬

作品名称:三秦演义      作者:吉春      发布时间:2014-06-17 13:45:20      字数:4633

  第四十八回定军山与五丈原三傅杜预加王濬

  定军山与五丈原
  汉中勉县城南5公里处,沿汉江东西绵直耸立着12座山峰,山峦叠嶂,气势雄浑,这就是著名的定军山。它隔江与天荡山对峙,形成天险。公元219年刘备率军欲攻夺汉中,开始屯兵阳平关与曹军相持,久不能下。继而自南平南渡两水,抢占定军山和天荡山,利用险势,精心布军。刘备预先让勇毅冠三军的老将黄忠,在天荡山下和定军山西峰仰天窝扎营,作为伏兵。然后他亲率精卒万余,分为10部,星夜急攻驻屯在广石的曹将张郃,并在走马谷火烧都围,使张郃势危,诱迫曹军汉中统帅夏侯渊率轻骑来援。刘备指挥蜀兵拦击夏侯渊。两军正在接战之际,黄忠率伏兵突然从西峰居高临下杀到,将夏侯渊团团围在山下平坦处(今称武侯坪)。夏侯渊虽然兵马精锐,顽强抵抗,但黄忠更勇,率众短兵接刃。蜀军士气高昂,金鼓振天,欢声动谷。黄忠在激战中,阵斩夏侯渊。曹军大败,被迫退出汉中。现在,定军山武侯坪有一斩将桥,据说是当年夏侯渊被杀之处。隔江的天荡山天灯寺前有一巨石,相传是黄忠得胜回营时下马的踏脚石。还有黄忠插旗山等古迹。
  定军山还有蜀汉名相诸葛亮的墓,山下建有墓园,称为武侯墓。内有殿宇、古木和历代祭祀碑刻,清幽肃穆。定军山以北的勉县旧城建有武侯祠,依山傍水,有殿堂数十间。许多古代政治家大诗人都在这里留下墨迹刻石。杜甫在《夔州歌》中咏武侯祠:“武侯祠堂不可忘,中有松柏参天长,千戈满地客愁破,云日如火炎天凉。”可见唐朝时这里已是名胜之地。
  提起定军山的诸葛亮墓,就想到五丈原。五丈原位于关中岐山县南棋盘山和渭水之间,面积约12平方公里,是诸葛亮六出祁山最后的决战场。234年初,诸葛亮率10万蜀军从汉中出兵祁山(甘肃和县西北),进行最后一次伐魏战争。蜀军沿斜谷出眉县,挺进到关中西部,驻扎五丈原,与司马懿沿渭水对峙。诸葛亮总结以往出征总是因粮草不济被迫撤兵的教训,这次格外重视军粮问题。过去他曾发明叫做“木牛”的独轮车,在山地运粮非常灵活,能“日行二十里,而人不大劳”。这次他又把“木牛”加以改进,速度更快,称为“流马”。他用“流马”在斜谷屯集了大量粮食。他还令一部分蜀军就地屯田种粮,与渭水之滨的关中百姓杂居共处,作持久战的准备。五丈原的军民关系融洽,诸葛亮深得人心。尽管如此,诸葛亮劳师远征,还是想方设法寻找机会,能尽早与魏军欠战一场,决一雌雄。但“畏蜀如虎”的司马懿却按兵不动,坚壁防守,采用以逸待劳的战术,想拖垮蜀军。为了防止手下将士泄气,他故意再三向远在邺都的朝廷上表请战。魏明帝不明真相,急忙派卫尉辛毗持节来关中阻止出战。蜀将姜维对诸葛亮说:“辛毗一来,敌军就不会出战了。”诸葛亮看透了司马懿,说:“他本来就不想打,上表请战不过是做样子给部下看罢了。如果他真有把握胜我,哪有千里之外请战的道理?”诸葛亮千方百计挑战,甚至把女人衣服送给司马懿,想激怒他。但司马懿不顾“遗笑夭下”之耻,死不出战。双方对峙竟长达100多夭。诸葛亮焦急万分,饭量日减,夜不能寐,后来竟“忧患呕血”。但为防止军心涣散,他还是躬亲军务,凡杖责20以上的刑罚,他都要亲自处理。司马懿闻讯后说:“诸葛亮活不长了。”果然,到八月,诸葛亮终因积劳成疾,病死于五丈原军中,年54岁。死前遗命依山为坟,归葬定军山。蜀军按诸葛亮事先安排,密不发丧,有条不紊撤退。
  司马懿率军追击,姜维命杨仪指挥后军严密布阵,挥旗鸣鼓,摆出回马反击的样子。司马懿不敢再追,于是蜀军安然退入斜谷,回师汉中。后来有人将真相告诉司马懿,他仔细察看蜀军营地及行迹,佩服地说:“诸葛亮真乃天下奇才也。”此事在关中百姓中流传为佳谚:“死诸葛走生仲达。”诸葛亮在给后主刘禅的《出师表》中曾写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实践了自己的誓言。千百年来,人们深为他的献身精种所感动,为他没能最后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而遗憾。杜甫的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表达了后世人对诸葛亮的崇念。
  
  关中名士傅嘏、傅玄和傅咸
  傅嘏字兰石,北地泥阳(陕西耀县)人。家世显赫,祖先是西汉赫赫有名的只身刺杀楼兰王的傅介之子,祖父为太守,伯父为侍中,父亲傅充为曹魏的黄门侍郎。
  傅嘏从小以才学知名,被司空陈群选为属吏。初次参加朝议,便以犀利之辞驳难了大臣刘劲制定的考课法,语惊四座。以后因多谋善辩、通达事理,累迁为河南尹、尚书仆射等要职。他思虑精微,好论才性,颇能识人析事,有先见之明,很少有人能与之相比。当时群臣纷纷献策建议征伐孙吴,唯独他力陈不讨。以后孙吴大将诸葛格扬言北伐青、徐二州,曹魏忙作准备。傅嘏透彻地分析形势,断定是虚张声势,不足为虑,事实果如其言。255年毋丘俭、文钦在淮南作乱,又是傅嘏力排众议,劝司马师亲征平叛。司马师对他极为信赖,虽然正患眼疾,但听到他的建言,便迫不及待地从床上跃起说:“快准备车驾出征。”傅嘏在随行之中多次出谋划计,为平乱立下大功。有书记载司马师在军中病死前,曾以朝政托付给傅暇,但他不敢接受,秘不发丧,急召正在许昌的司马昭来领军拿政。这也许不可信,但他与司马氏一家的关系绝非寻常。
  傅暇与玄学大师何曾以及清正之臣陈泰、荀顗、钟毓私交甚深,共理朝纲,俱为曹魏名臣。统帅魏军灭蜀的钟会在年少时,就被傅嘏器重,二人以明智相交,结下忘年之谊。当钟会仕途得意,有骄矜之色时,傅嘏及时告诫:“你志大更要自量,功业难为,不可不慎。”傅嘏47岁去世,子傅祗和孙傅宣都名重一时,特别是重孙傅畅以神童闻名,才识明练,颇有政绩,有数十卷著作传世。史学家陈晋和裴松之都盛赞傅嘏为“当世高流”、“有识名士”。傅嘏同族近支兄弟傅玄及族侄傅咸亦是大名士。
  傅玄也是北地泥阳人,祖、父均为太守。他从小孤贫,博学善文,性格刚劲亮直、疾恶如仇。地方官多次荐举他入仕,都谢绝不就。他在乡里声誉越来越高,被选入朝巾撰写魏书。西晋武帝司马炎即位后,他多次进谏,甚得称赞,被提拔为司隶校尉(监察长官)。他为官清廉,天性峻急,不容奸小。每次弹劾贪官污吏,总是整衣端坐,通宵达旦,等待上朝。这使“贵游慑伏,台阁生风”。
  傅玄终生勤于治学,虽居显官,但仍著述不废,有《傅子》数十万言以及文集百卷传世。当时人把傅玄比为战国的杨、墨、孙、孟诸子以及西汉才子贾谊。
  傅咸是傅玄之子,字长虞,才识过人,刚简有大节。他的文章优美严谨,被誉为:“近乎诗人之作”。他也当到司隶校尉,有其父遗风,严惩不法权贵,使“京师肃然”。他坚决反对西晋士大夫流行“斗富”的奢侈之风,多次呼吁节俭、轻税、重农。当时名士顾荣称誉他:“劲直忠果,劾按惊人。虽非周才,偏亮可贵。”
  
  文武奇才杜预
  杜预字元凯,京兆杜陵(长安县)人,出身名门世家。祖父杜羲为曹魏的尚书仆射,父亲杜恕曾任刺史。杜预从小“博学多通,明于兴废之道”。他因才气过人,又娶曹丕之妹高陆公主为妻,所以在曹魏仕途一帆风顺。以后到西晋时期,他累任高官显职,当过河南尹、度支尚书、大将军和司隶校尉。
  杜预在军事上煊赫一时,立有卓勋,显示出杰出的才能。他曾任钟会大军的长史(统帅助手),参与了灭蜀之役,初露锋芒。后来他又到陇右抵御羌族“虏寇”,出任秦州刺史。安西将军石鉴令他出兵,但他以敌军马肥,晋军困乏,力陈五不可四不须,建议等待开春再进讨。石鉴大怒,用槛车把杜预押送京师。其后陇右的形势发展,果如杜预所言。因此他以料事如神、长于筹略闻名于朝。在对付匈奴刘猛之乱时,他提出50条对策,均被朝廷采纳。但他的最大军功是出任镇南大将军,为晋军主将,是灭吴之役的决策人,大举南征,克平东吴,统一全国。战前他整编队伍,训练有方,施用反间计除掉东吴名将张政,并详细分析了敌我形势,接连上书请求伐吴。公元280年首战江陵时,他出奇制胜。吴军都督孙歆竟在大帐中被生擒,惊叹:“北来诸军,乃飞渡江也!”晋军将士对杜预的出色指挥有“以计代战一当万”的美誉。江陵之役以后,杜预威名大振。晋军所向无敌,势如破竹。江南许多州县传檄而定,不战而降。杜预不停顿地乘胜攻击,“指授群帅”,迅速合攻吴都建业。吴帝孙皓被迫面缚请降。从出师到灭吴,仅用数月。杜预用兵神速,满朝为之折服。
  杜预文武双全,在文职官位上也政绩卓著。他曾与名臣贾充等人为西晋制定新律,称为《泰始律》,还提出“六年黜陟法”,改进西晋考课制。他力排众议,建议修建孟津黄河大桥,受到晋武帝的称赞。他体察民情,积极兴修水利,根治涝灾和蝗患,被吏民称为“杜父”。他满腹谋略,好象巨大的武器库,取之不尽。《晋书?杜预传》说他:“损益万机,不可胜数,朝野称美,号日‘杜武库\',言其无所不有也。”
  杜预学识广博,建树颇丰。他是当时有名的经学大师,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春秋释例》、《春秋长历》、《盟会图》等书。《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是《左传》注疏中流传至今的最早的一种,收入《十三经注疏》。他在晚年自号有“《左传》癖”。
  杜预博学宏才,兴趣广泛。他经过潜心研究,成功地“创意造成”失传已久的汉代巧器“欹器”,开创了我国古器物研究和复制的先河。
  杜预文武全才,显赫一生。284年63岁时去世,他留下遗嘱,要效法战国名臣子产,丧事从俭,薄葬于洛阳城外的首阳兆城。
  
  有灭吴头功的西晋水师统帅王濬
  王濬字士治,弘农郡湖县(河南灵宝西南-位于函谷关以西,仍属古代关中)人。出身显贵,家族累世为二千石。他从小受到良好教育,但胸无大志,不为长者称道。以后,他逐渐成熟起来,仰慕秦末农民起义的英雄陈胜,决心当个功垂千古的大将军。他预先在家门口留出安放将军仪仗的地方,邻人奇怪地问他,他回答:“陈胜有言,燕雀安知鸿鹊之志。”他初登仕途,便严厉纠弹不法官吏,迫使贪官纷纷逃离。以后他从军南征,屡建军功,先后担任巴郡(重庆)太守和广汉太守。
  公元272年,王濬主动率军平息益州(成都)叛乱,升为益州刺史。在益州他为政严明,禁淫祠、兴教化,政绩卓著,朝廷准备提升他为大司农。此时吴国临近灭亡,流传民谣:“阿童复阿童,衔刀浮渡江。不畏岸上兽,但畏水中龙。”王濬小名恰叫“阿童”。晋武帝司马炎便特别下诏让王濬仍留益州,打造军舰,训练水师,准备顺江东下伐吴,以应童谣。
  王濬在别驾(文职副手)何攀的佐助下,调集军队,建造方120步、高5层的特大楼船,可载数千兵,人能在上面骑马往来。这样的巨舟,自古未有。当时造船工程浩大,砍下的木片飘满长江江面。吴主孙皓感到上游吃紧,为加强防御,一度把都城从建业(南京)迁到武昌。但孙吴大族及民众均不愿远离三吴老家,强烈抵制迁都。当时流行歌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永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孙皓被迫还都建业。
  王濬为伐吴准备了数年,多次上书请求出兵。279年,司马炎终于下令伐吴,20万晋军分水陆六路从长江上、中、下游同时出击。其中主将镇南大将军杜预和龙雅将军王濬都是关中人。王濬率8万水师顺江而下,在巫山用火炬烧断孙吴守将吾彦封锁江面的千寻(8尺为一寻)铁链和铁锥,迅速攻克西陵峡,又相继攻占荆门、夷道、乐乡,俘虏一批敌将。同时,杜预攻克江陵重镇。孙吴军队的长江防线土崩瓦解,守军纷纷投降。280年,王濬水师连舟百里,浩浩荡荡,,乘胜东下,直取建业。孙皓仓皇派水军迎战,但统帅张象慑于王濬军威,不战而降。王濬率先攻进建业,抢了头功,孙皓自绑出降。孙吴灭亡。
  王濬因功封万户侯,拜为大将军。5年后去世,年80岁。500年后,唐朝诗人刘禹锡在《西塞山怀古》诗中歌颂王濬灭吴功绩:“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蟠出石头。”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