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春《三秦演义》第五十回 符坚谋士王猛好 苏蕙璇玑回文诗
作品名称:三秦演义 作者:吉春 发布时间:2014-06-20 14:07:04 字数:5098
第五十回符坚谋士王猛好苏蕙璇玑回文诗
氏族英雄符坚和汉族谋士王猛
符坚字永固,祖父符洪是略阳临渭(甘肃秦安)氏族首领,曾先后接受过前赵、后赵和东晋的封号。公元350年符洪乘后赵内乱,率10万氏兵打败羌人,进占关中,自称秦王。以后,其子符健继位,打败长安豪强杜洪,抢夺长安,建国称帝,史称前秦。几年后,东晋桓温进军关中,无功而退。符健与关中民约法三章,减轻赋税,缩建宫室,优待老者,提倡教育,使关中“家给人足”。但儿子符生继位后刚愎自用,残暴异常。357年符健之侄符坚在氏、汉大臣文持下,入宫杀符生,夺取帝位。
符坚从小在关东长大,精通汉族文化,博学有才气,素有大志,胆识过人。他对关中怀有感情,曾登龙门远眺关中,赞叹:“美哉山河之固!”他治理关中务求轻税,废除苛政,劝课农桑,严禁奢华,与民休息,治绩在五胡十六国时期堪称第一。特别是他重用汉族贫寒奇士王猛,使前秦异军突起,迅速统一北方,干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成为千古美谈。
王猛字景略,北海剧县(山东寿光)人,少时以贩畚为生。贫而好学,喜读兵书,气度雄远,成为名士。他胸怀大志,一心想报效国家,云游四方,寻找英主。他曾在关中穿粗布衣服谒见桓温,扣虱而谈,但发现桓温不是心目中的英雄,便愤而离去,隐居华山。符坚即位前夕,听说王猛大名,便请求相见。两人推心置腹,相见恨晚,互为知己。符坚得王猛,就象刘备之遇诸葛亮,喜出望外,如获至宝。即位后军国大事无不交王猛处理决断,一年之内提升五次,“权倾内外”。
王猛首先辅佐符坚打击豪强,“明法峻刑”。开国元勋樊世不服王猛,扬言要悬王猛的头于城门。符坚立杀樊世。王猛也果敢地捕杀不法皇亲,一连杀死20多个“贵戚强豪”。于是“百姓震肃,豪右屏气,路不拾遗,风化大行”。符坚赞赏说:“我今天才知道天下之有法也”。王猛还教符坚广建学校,提倡儒学,命令公卿以下子孙包括普通士兵都要进学校学习文化。符坚每月亲临太学,主持考试,选拔官吏。大量人才,脱颖而出,在十六国中,“号称多士”。王猛还以区种之法教民,在关中广修水利。当时关陇安宁,百姓丰乐,有民歌唱道:“长安大街,夹树杨槐,下走朱轮,上有鸾栖,英彦云集,诲我萌黎”,意思是说英彦之士云集长安,教诲黎民。
前秦国富兵强,迅速崛起。王猛多次率军东征西讨,屡战屡胜。370年王猛率6万兵东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灭前燕,一直打到辽东。他受命镇守邺城,曾动员迁徙10万户关东人充实关中。几年以后,前秦又顺利消灭前凉、代国,夺取蜀地,远征西域,统一北方,盛极一时。东北的肃慎、新罗,西北的大宛、康居,甚至天竺(印度)都遣使来长安与前秦通好。来朝献贡之国多达62个。当时“四夷宾服,凑集关中,四方种人,皆奇貌异色”。
王猛成了关中第二个姜太公。符坚说太公也比不过王猛。史称前秦之盛,全赖“猛之力也”。王猛操劳国事,呕心沥血,51岁便劳累而死。符坚曾多次到郊外及宗庙亲祈神灵,想尽挽救办法,王猛死后他悲痛欲绝,对太子说:“难道上天不想让我平定天下吗?为何夺走我王景略这样快呀!”长安市民也“巷哭三日”。
以后符坚凭借王猛开创的基业,愈益无敌天下,坚定了武力统一全国的决心。383年他发兵97万,大举南征,准备一举攻灭东晋。当时朝臣大多反对,但符坚说:“我每想到天下还未统一,就吃不下饭。现在四方平定,只差东南一角,我怎敢优闲,不建大同之业呢!”对于长江天堑,他豪迈地说出“投鞭于江,足断其流”的壮语。他力排众议,甘冒风险,表现出了以统一天下为己任的英雄本色。南征未必错误,但他缺少了象王猛这样的忠诚谋士佐助,不得不让居心不良的降将身居重任,导致他犯了一系列错误,因此在淝水之战惨遭失败。前秦政权也随之土崩瓦解,不可收拾。
符坚受伤逃归长安,原鲜卑族降将慕容垂乘乱控制关东,建立后燕,慕容泓起兵华阴,建立西燕,围攻长安。符坚突围出奔五将山(陕西岐山),又遭原羌族降将姚墓的围攻,被俘而死,符坚临死前,见到王猛的助手尹纬,怀念王猛,慨叹不已。他英雄一世,虽然败死,但仍不失为关中最杰出的领袖之一。
longlong苏蕙和她的璇玑图
苏蕙,字若兰,武功人,约生于秦王苻坚永兴元年(357)。相传若兰容貌秀丽。儿时聪颖过人,是个神童。三岁学画,四岁作诗,五岁抚琴,九岁便学会了织锦。十岁刚过,即可描龙绣凤,琴棋书画的精妙,全被她运用到了织锦之中。远近乡邻,将她的超人之才,传播成了神话。一些富豪望门人家更是接二连三上门求婚,但均被若兰父女婉言谢绝。
有一日,法门寺逢“庙会”,若兰跟随父亲游玩,在寺院附近的一个池塘边,遇见一英俊少年挽弓搭箭,一箭射去,高空中一只飞雁应声跌落地上。少年接着又连发几箭,池塘里随即漂起几只带箭的鲤鱼。若兰姑娘正被这少年射飞雁、穿池鱼的神奇箭法吸引得入迷之时,突然几个士兵捆绑着一位衣衫褴褛的大汉,推搡前行,这群人身后,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爷哭喊追赶,其惨状目不忍睹。那位英俊少年见状,急急上前去劝解,兵丁们非但不听,反而动手打起少年来了。少年一怒之下,三拳两脚便打散兵卒,救出大汉。然后,又义赠白发老汉一锭白银,让其父子快快逃离。少年的义举,使若兰姑娘心动不已,涌起了强烈的爱慕之心。她细问父亲这少年是谁,父亲告诉她,这热血少年乃已故秦王苻坚的右将军窦真之孙,名叫窦滔。若兰姑娘异常高兴,遂向父亲表露了自己对这少年的爱慕真情。父亲见此即托人向窦滔表示亲情,窦滔全家早已闻知若兰姑娘美名,唯恐求之不得。窦滔和若兰婚后,夫妻恩爱。窦滔出身于将门之家,自幼习文练武,文通经史,武艺超群,体态魁伟,相貌不凡,秦王苻坚特别赏识他,委任他以各种重要职务。他在任职期间,才略过人,屡立战功,成了秦王手下的一员名将。不久,苻坚派他带兵攻打东晋,窦滔此时已厌恶连年战乱,便与妻子相商,借故不从。苻坚一怒之下,将窦滔革职发配到流沙(今甘肃敦煌一带)。窦滔临行,苏若兰心如刀绞,牵衣顿足,凄凄送别。行至法门寺外池塘边随口吟道:“银箭夕日穿红线,何故今朝断丝弦?送君池边千秋泪,漠漠流沙几时还!”窦滔按住心中的悲伤,随即安慰道:“阳春飞鸟嬉戏边,边关壮士自回还。”情依依,水碧碧,悲凄凄,意绵绵,相亲相爱难舍难离。送到村外,就要分手了,二人更加悲伤。若兰见秋叶飘落,一行大雁悲鸣,又吟诗:“瑟瑟秋风孤雁鸣,古道西望泪湿巾;野日惨惨照荒草,佳音不知几度春?”窦滔又安慰她道:“秋去冬尽春日暖,外有鸿雁送佳音。”
苻坚无情地拆散了这对相亲相爱的青年夫妻,当地周原父老乡亲无不为之叹息。窦滔走后,苏若兰每天孤坐窗前,遥望西边漠漠天空,冬去春来,几度花红叶落,鸣雁依然无影无踪。每到夜晚,她思念丈夫心切,凝视天边明月,月缺月圆,不见壮士归还,悲泪涌流。日餐渐减,夜夜孤灯,思绪万千,只盼心上人能早日脱离谪贬,平安归还。
激情中,苏若兰磨墨摆砚,提笔写出自己的思念。开始,每天写几首思念诗,白驹过隙,年复一年,竟写成7900多首诗。然而,亲人窦滔仍不见回还。
窦滔到敦煌后,天长日久,又爱上了一位能歌善舞的姑娘赵阳台,并将她纳为偏房。东晋孝武帝太元三年(378)二月,秦王苻坚率兵10万,大举侵晋,并攻克东晋属地襄阳,但不久征南大将军苻洛发动了内变,举兵进逼西安,秦王苻坚急欲统一中国,但局势很危急,就起用流放在敦煌的窦滔,下诏委任他为安南将军,镇守襄阳。
窦滔从敦煌回来时,带着宠妾赵阳台。他违背誓言纳妾,怕苏蕙知道生气,便背着苏蕙把赵阳台安排住在另外一个地方。开始苏蕙还不知道丈夫从敦煌带回来了一位宠妾,和丈夫相安无事。赵阳台不仅能歌善舞,而且妖艳善媚,很讨窦滔喜欢,窦滔常居留阳台处,引起苏蕙的猜疑。后来苏蕙得知丈夫还有一位宠妾和自己争宠,一腔嫉火,油然而生,就直奔阳台住所,把阳台狠狠揍了一顿。窦滔知道后,很是生气。阳台受辱,就专找苏蕙的岔子,在窦滔面前进谗言,这样愈引起窦滔对苏蕙的不满。苏蕙虽然知书达理,但仍难忍受失落感,心中由嫉生恨,结果夫妻反目。不久窦滔要上任,去后就和苏蕙断绝书信往来。
苏蕙独居在家,时间长了,不免想念丈夫,悔恨自伤,想给丈夫写信,又怕信不能表达自己一片纯洁坚贞的爱情和离开丈夫的悲痛之情,于是专心致志用五彩丝线织成诗文,长宽8寸,共841字,纵横反复,皆成诗章,把自己的一片衷情倾注其中。诗锦织成后,托人送到襄阳,窦滔接到织锦回文诗,反复吟咏,不觉泣下,因感苏蕙情深,才华过人,便把阳台送回扶风家中,盛礼迎接苏蕙到襄阳,此后夫妻和好如初,恩爱愈重。
后来,窦滔战死沙场,尸体归葬于扶风故土,苏蕙不知所终。从形式上看,一幅仅长宽8寸的方锦中,用五彩丝织成841个字,安排得那么巧妙,顺读、回读、横读、斜读、交互读、蛇行读、退一字读、重一字读、间一句读、左右旋读,皆成诗章。虽然有人指出它“迁就成句,殊多勉强”,但这样巧妙的安排,其智慧确是惊人。它虽然不是回文诗之始,但它在回文诗中构思最奇特、最巧妙。在苏蕙之前,就有傅咸、温峤等人写过回文诗,又有苏伯玉之妻写过盘中诗。傅咸、温峤等人的回文诗,今已失传,我们不得而知;而盘中诗只能旋读,不能回读,严格说来,不能算作回文诗。苏蕙吸取了前人回文诗的长处,创造了一种不仅能回读,而且能左右旋转读、纵横反复读的回文诗体。
苏若兰的织锦巷位于法门寺塔西侧。明神宗万历十八年(1590),当地人民为了纪念苏蕙在这里创作织锦回文诗,在巷北城门上方镶嵌上砖刻“西望绫坑”四个大字和“苏氏安机处”五个小字,离城门约十多米处还建立了一座照壁,照壁上有砖刻“武镇秦国”四个大字和“安南将军遗址”六个小字。可惜这些遗迹,解放后先后被毁掉。缭绫坑,当地人称作洗锦池,是苏蕙织锦时洗锦的地方,在织锦巷北城门外西侧百余米处,现在已变成一块低凹的庄稼地。
窦滔墓位于扶风县城门外漆水河东岸周秦坡村南。这座墓解放后平整土地时被毁,清乾隆时赐进士及第兵部侍郎兼副都御使陕西巡抚毕沅书写的“前秦安南将军窦滔墓”石碑也被埋于地下,只露碑头在地面。1983年宝鸡市人民政府为了保护历史文物,在原地恢复了墓堆,并把乾隆时石碑周围的土挖开,露出了碑身,同时在原石碑旁加立了书有“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窦滔墓”的水泥碑。窦滔是周秦坡老庄人,至今老庄还有十余户窦姓人家。过去周秦坡老庄窦家和县南乡营王窦家,每年清明节团聚一起到窦滔墓祭祖,他们把窦滔墓亲切地称作将军墓。过去,人们为了纪念苏蕙创作织锦回文诗,在窦滔的家乡周秦坡还建造了织锦台。
附录:璇玑图诗选读
苏作兴感昭恨神,辜罪天离间旧新。
霜冰斋洁志清纯,望谁思想怀所亲!
伤惨怀慕增忧心,堂空惟思咏和音;
藏摧悲声发曲秦,商弦激楚流清琴。
寒岁识凋松,真物知终始;
颜衰改华容,仁贤别行士。
谗佞奸凶,害我忠贞;
祸因所恃,滋极骄盈。
嗟叹怀所离径,遐旷路伤中情;
家无君房帏清,华饰容朗镜明。
葩纷光珠耀英,多思感谁为荣?
周风兴自后妃,楚樊厉节中闲。
长叹不能奋飞,双发歌我衮衣;
华观冶容为谁?宫羽同声相追。
这首诗用五色丝线织成,是一幅组诗,上有841个工整的小字,纵横各29行,组成一个方阵,纵横回环,交叉进退,都成诗篇。这不仅要有绝妙的文才,还需要很高的织锦技术。苏蕙自己非常得意,说这首织锦回文诗“徘徊宛转,自成文章。非我佳人,莫之能解”。《晋书?列女传》说它“宛转循环以读之,词甚凄惋”。苏蕙派人将它送给远在襄阳的丈夫,窦滔读罢,深感苏蕙的钟情和聪慧,便派人将苏蕙接来襄阳,而把赵阳台送回了关中。从此,窦滔与苏蕙重归于好,恩爱甚笃。
回文诗在晋以后很盛行,西晋傅咸、南梁简文帝都写过回文诗,但最著名的还是苏蕙的《回文璇玑图诗》。这首回文诗,到唐代武则天时期在社会上广泛流传。武则天对这首诗评价很高,曾作《璇玑图序》(一名《织锦回文记》)介绍它,说它五采相宣,莹心耀目”,“才情之妙,超古迈今”。可以说,苏蕙这首回文诗在古代回文诗作品中规模最大,内容最复杂,是回文诗的集大成者。《镜花缘》第41回还围绕这个《璇玑图》,衍出一回《观奇图喜遇佳文》的故事来。大戏剧家关汉卿创作过杂剧《窦滔妻织锦回文》,可惜已失传。
当然,诗有诗的意境、韵味,织锦回文诗要纵横交叉皆能成篇,就很难说毫无牵强之处。武则天从中得诗200余首已勉勉强强,后代人还不断搜求,先得诗3000余首,又得4000余首,甚至还有人千拼万凑,得诗7000余首,这已成纯粹的文字游戏。但如论如何,苏蕙本人的才情和创造力是令人惊叹的。北宋大诗人黄庭坚以诗称赞她:“千诗织就回文锦,如此阳台暮雨何。只有英灵苏蕙子,更无悔过窦连波。”苏蕙还有其他文词5000余言,均已散佚。借着这首回文诗,苏蕙的名字传于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