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春《三秦演义》第二十回 太史三拒晋三分 秦庄襄王灭东周
作品名称:三秦演义 作者:吉春 发布时间:2014-05-28 10:38:52 字数:6551
第二十回太史三拒晋三分秦庄襄王灭东周
公元前618年,周襄王崩逝,子顷王壬臣继立,在位6年。
公元前612年,倾王崩逝,子匡王班继立,在位6年。
公元前606年,匡王崩逝,弟瑜继立,就是定王,在位26年。
公元前606年(定王元年),楚庄王讨伐陆浑之戎,军队驻在洛水边,派人到京师问九鼎的大小轻重。定王就令王孙满准备好说辞应付,楚兵才离去。
公元前597年(定王十年),楚庄王围了郑国,郑伯投降,没多久庄王又复了郑国而媾和。
公元前591年(定王十六年),楚庄王去世。
公元前585年定王崩逝,子简王夷继立,在位14年。
公元前573年(简王十三年),晋国人弑杀国君厉公,向周迎回子周,立为悼公。
公元前572年(简王十四年),晋悼公即位晋国称霸中原后,虽然仍旧维持着霸主的地位,但公室已经衰微。韩氏、赵氏、魏氏、范氏(即土氏)、中行氏、智氏(从荀氏分出)六卿逐渐掌握了军政大权。
公元前571年,简王崩逝,子灵王泄心继立,在位27年。
公元前548年(灵王二十四年),夏的一天齐庄公由于贪颜好色,被大臣崔抒杀了。噩耗传出,朝里朝外都大惊失色,不明底细的人,大骂齐庄公罪有应得,死有余辜。了解其中详情的,却为齐庄公叹息道:堂堂的一国之主,竟死在崔抒的“美人计”圈套里了,真是可悲呀!齐庄公到底是怎样死的呢?
原来,崔抒早有谋害庄公、独揽朝政大权的欲念。于是,他就让他的妻子暗中勾引齐庄公。见色眼开的齐庄公,竟闯到崔抒家中,稀里糊涂地做了崔抒的刀下鬼。
按照当时齐国的规定,国家的重大事情,都要由专门记事的史官详细地记录下来。崔抒想,这件事如照实记录下来,那不就损坏了自己的名誉吗?
崔抒把史官太史伯找了来,说道:“前几天,主公调戏我的妻子,被家人杀了。”说到这里,他略微停了停,扫了太史伯一眼,见他没啥反应,就接下去讲,“为了照顾主公的面子,请你不必照实记录,就写上主公是得病死的吧!”
太史伯听了崔抒的话,冷冰冰地说:“我们做史官的只知道记录事情的真象,不敢随意乱写。至于主公是怎么死的,朝里朝外都很明白,我只能照实记录。”
崔抒见一个小小的史官,竟敢当面顶撞自己,不由得勃然大怒,但他考虑到自己目前的处境,又不便轻易得罪他,便压下火气,试探地问道:“那你想怎么记呢?能讲给我听听吗?”
“用不着讲,我早已写好了。”太史伯一边说着,一边从袖子里掏出一扎竹简、随手递给了崔抒。
崔抒接过竹简,细细一看、顿时气得鼻子、眼睛一齐移了位置。原来竹简上与着“大臣崔抒预谋杀死了国君庄公光”。
崔抒看后,“咔嚓”一下,把竹简一折两截,瞪着凶狠的眼睛,对太史伯斥责道:“好一个混帐东西、你竟敢如此胆大妄为。告诉你,必须照我说的去写;明天一早就把它写好。否则,小心你的脑袋!”说完,把拆断的竹简往地下一扔,一甩衣袖,忿忿地走了。
第二天,太史伯按时把重新写好的竹简送来了。
崔抒从太史伯手里接过竹简一看,仍跟上次写得一样,心里更火了。他把竹简朝太史伯脸上狼狼摔去,接着从腰里抽出宝剑,把太史伯杀了。
太史伯被杀之后,他的弟弟太史仲就做了史官(在当时,史官也是一种世袭的职业。所以,太史伯死后,这一职位就轮到太史仲头上)。
太史仲真是好样的,象他哥哥那样,一上任,就照实记录了崔抒谋杀庄公的真实情况。崔抒看后,凶狠地对他说:“你知道你哥哥是怎么死的吗?我劝你还是不要走那条路。”
“人终归是要死的,死又有什么可怕的?”太史仲面无惧色,又朗朗地说道,“要杀要砍由着你,但想要我按照你的意图去做,那是永远也办不到的。”
“什么?……”崔抒脸色象挂猪肝似的,二话未说,又把太史仲杀掉了。
太史仲死了以后,他的弟弟太史叔又接替了他的职务。
由于太史叔也不愿意照着崔抒的意图办,所以,太史叔同他的两位哥哥一样,也惨死在了崔抒手里。
太史伯兄弟三人相继被崔抒杀害了,史官的职务照例又落到了他们的小弟太史季头上。
太史季就任史官工作之后,崔抒不象先前那样凶煞极恶了。太史伯等三人的死,使他明白,太史伯兄弟不是用硬办法所能治服的。于是,他就换了一副慈善的面孔,假惺惺地对太史季说:“你还年轻,有着远大的前程。只要你听我的话……”
没等崔抒把话讲完,太史季就讥讽地潮崔抒拱拱手,说:“感谢您的关照,小臣虽然不才,但知道怎样做好自己的工作,因为我的三个哥哥为我做出了榜样。”
“你的三个哥哥都是因为不听我的话,才送了命的。你如果还象他们一样,也就别怪我不客气了。”
不提三位惨死的哥哥则罢,一提起他们来,太史季一股怒火冲上心头,恨不能冲上前去把崔抒卡死。他指着崔抒的鼻子,愤怒地说:“我的三个哥哥都是因为不愿意说假话才被你害死的。他们的死是光荣的,后来的人,会永远尊敬他们。如果你还嫌杀得不够的话,那就请吧!”说完,便把头伸向崔抒身边。
崔抒怎么也未料到这个小孩子,竟同他的哥哥们一样硬,也是条不怕死的好汉。面对这种情况,崔抒不但没有杀太史季,反而本能地倒退了几步。
“怎么不杀啦?”太史季见崔抒没有反响,就昂起头来,大声说道,“你只能杀掉几个做史官的,可你能把知道这件事情的人全部杀光吗?你不能!绝对不能!只要还有一个人知道这件事,他就会把它传下去的。到那时,你不仅背着杀死庄公的罪名,而且,后人还会说你曾杀人灭口,千秋万代被人唾骂。”
太史季越说火气越大,两眼直盯着崔抒,一句高似一句,他的话象利箭一样插进崔抒的胸间。崔抒的脑袋炸裂了,身子象筛糠似地在嗦嗦发抖。心里想:是啊,我这样杀下去,何时是个完呢?更何况,杀的人越多,恨我的人也就越多。看来只好先暂作让步,由太史季去写吧。于是,他便吞吞吐吐地说:“那么,你看咋写就咋写吧!”说完,就灰溜溜地走了。他身后,则留下太史季一串爽朗的笑声。直到一今天,有关齐国的史书上仍然这样写着:
“大臣崔抒预谋杀死了国君庄公光。”
公元前547年(灵王二十五年)吕杵臼继承了他哥哥吕光(齐庄公)的君位,做了齐国的国君。史称齐景公。
公元前544年,灵王崩逝,子景王贵继立,在位24年。
公元前527年(景王十八年),王后与太子贤明而早死。
公元前520年,景王宠爱子朝,想立为太子,刚好在这时驾崩,子丐的徒党和子朝争立为王,国人拥立长子猛为王,在位1年,子朝就攻击杀害了猛。后来国人谥猛为悼王。
公元前519年,晋国攻打子朝并拥立丐,那就是敬王,在位43年。
公元前519年(敬王元年),晋人奉敬王入京师,因为子朝在那儿自立为王,所以敬王无法入城。就暂时留在泽邑。
公元前516年(敬王四年),晋国率领诸侯奉敬王入周京,子朝就降为臣子,于是诸侯为天子修葺周城。
公元前504年(敬王十六年),子朝的徒党又作乱,敬王出奔到晋国。
公元前503年(敬王十七年),晋定公终于奉了敬王回到周京。
公元前498年(敬王二十二年),赵鞅执政,他命令支族赵午将卫国进贡的五百家民户迁关到晋阳(今山西太原),赵午因违抗命令而被杀。赵午之子据邯郸叛乱。中行氏和范氏与赵午有亲戚关系,也同时参与叛乱。智、韩、魏三家与赵氏在新绛结盟。第二年,智、赵、韩、魏四家将中行氏和范氏围在卫国朝歌。
公元前494年(敬王二十六年),铁丘之战爆发。
此后,智氏专政,势力超过其余三家。
公元前493年(敬王二十七年),范氏和中行氏被其余四家灭亡。
公元前481年(敬王三十九年),齐国田常弑杀了国君简公。
公元前479年(敬王四十一年),楚国灭了陈国。同年孔子逝世。
公元前476年,敬王崩逝,子元王仁继立,在位8年。
公元前475年韩、赵、魏三家各自使用自己的纪年方式。周威烈王借三晋伐齐有功。从这年开始,各强国通过改革变法更加强大,新兴地主走上历史舞台,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之间的兼并战争从此拉开序幕。这是分封的结果。
公元前468年,元王崩逝,子定王介继立,在位27年。
公元前453年(贞定王十六年)智瑶联合韩、魏向赵发起进攻,包围了晋阳。赵氏危在旦夕。赵襄子派人与魏氏和韩氏谈判,指出赵氏存亡的利弊。韩、魏权衡利害之后,反戈夹击智氏,智氏大败,灭了智伯,并瓜分他的领土。
公元前441年,定王崩逝,长子去疾继立,这就是哀王,在位3个月。
公元前441年,哀王继立三个月,王弟叔袭击哀王,并杀了他而自立,这就是思王。
公元前440年,思王自立五个月,幼弟嵬也攻打并杀了思王而自立,这便是考王,在位15年。这二个王都是定王的儿子。
公元前425年,考王崩逝,子威烈王午继立。
考王曾封他的弟弟在河南,那就是西周桓公,以承续周公的官职,桓公去世,子威公继承爵位。威公去世,由子惠公继承,又封了他的幼子于巩,以侍奉王室,称为东周惠公。
公元前403年(威烈王二十三年),九鼎震动。同年,策命韩、魏、赵为诸侯,正式承认韩虔、魏斯、赵籍成为诸侯这一事实,晋国灭亡。
公元前402年(威烈王二十四年),威烈王崩逝,子安王骄继立。这年,有盗贼刺杀楚声王。
安王即位二十六年,崩逝,子烈王喜继立。
烈王喜(公元前375年~公元前369年)
烈王二年,周太史儋见秦献公,说道:“从前周和秦国原是合在一起的,后来分开了,分开五百年后会再合在一起,复合工七年,将有霸王出现。”
十年,烈王崩逝,弟扁继立。那就是显王。
显王扁(公元前368年~公元前321年)
显王五年,贺秦献公战败晋国,献公称霸。
九年,赏赐祭文王武王的胙肉给秦孝公。
二十五年,秦在周都会见诸侯。
二十六年,周天子赐霸主的名义给秦孝公。
三十三年,贺秦惠公。
三十五年,赏赐祭文王武王的胙肉给秦惠公。
四十四年,秦惠公称王。而后诸侯都称王。
四十八年,显王崩逝,子慎觐王定继立。
慎觐王定(公元前320年~公元前315年)
慎觐王继位六年,逝,子赧王延继立。
赧王延(公元前314年~公元前228年)
王赧的时候,王室微弱,东西两周各自为政,王赧迁都到西周。
西周的武公的共太子死,有五个庶子,还没有决定立那个为太子。
司马剪对楚王说:“不如画些地帮助公子咎,为他请求立为太子。”
左成说道:“不可以这么做。如果周不听从,那么是您的计谋受到阻挠,并且和周疏远了交情。不如请问周君,看他想立谁,私下告诉您,您表示希望能让楚国以地贺新太子。”
果然就立了公子咎为太子。
八年,秦攻打韩国的宜阳,楚国援救宜阳。而周也出兵,楚国以为周是为秦而发兵,准备攻打它。
苏代为周游说楚王说:“为什么硬要给周带来为秦出兵的祸端呢?说周为秦打算比为楚多的人,是想让周并入秦的啊!所以现在大家都以‘周秦’并称。周如果知道不能免于楚的攻击,一定会投向秦,这是秦取周最高明的法子。真正为王打算的话,周投向秦国,就善待它,不投向秦国也善待它,使它与秦疏远,周如果断绝了秦,一定会投向郢都(楚都)了。”
秦借两周间的路,准备攻打韩国,周恐怕借了得罪韩国,不借又得罪秦国。
史厌就对周君说:“何不派人对韩公叔说:‘秦所以敢于越过周境而攻打韩国,是因为信任东周的缘故。您何不给周一些土地,并且派遣公子或大臣为质于楚国呢?’这样秦一定要怀疑楚,而且不信任周,那么就不会去攻韩了。再对秦说:‘韩国硬要割地给周,是打算让秦怀疑周的,而周又不敢不接受。’这么一来,秦就没有什么理由教周不接受,如此是受了韩国的土地,又能听命于秦。”
秦国召见西周君,西周君不愿意去,因此派人对韩王(案:《国策,作魏王)说:“秦国来召西周君,是预备让他攻打您的南阳,您何不派兵到南阳(案:《国策》作河南)?西周君就可以用这个作为不到秦去的藉口;周君不到秦国去,秦一定不敢渡过黄河来攻打南阳了。”
东周和西周交战,韩国救西周。
有人为东周向韩王游说道:“西周是旧日天子的国都,有很多爵位服制和贵重的宝物。您如果止住军队别发出去,就能因此施惠于东周,而西周的宝物也一定会全归于韩国了。”
王赧告诉成君。(案:以下有脱文。)
楚国包围韩国的雍氏城,韩国向东周征兵械和粮食,东周君恐慌了,就召来苏代,并且告诉他。
苏代说:“您何必耽心这件事呢!小臣我不但能让韩国不向周征兵械和粮食,还能替您取得高都。”
周君说:“你如果真能做到,我愿意将国事都听从你。”
苏代去见韩的相国说:“楚国包围雍氏,预定三个月的期限,现在已经五个月了,还不能攻下,这显示楚兵疲弱了。而今相国您竟要向周征兵械和粮食,这是告诉楚国你们也疲弱了。”
韩相国说道:“对的!可是我派出的使者已经上路了。”
苏代说:“那你何不把高都给了周?”
韩相国大怒道:“我不向周征兵械和粮食,已经很够了,为什么还要把高都给周?”
苏代说:“把高都给周,周就要翻转来亲附韩,秦国听到这事,一定会大大地恨怒周,就不让周的使臣往来,这样一来,等于用一个破弊的高都换得完整的周,为什么不给他呢?”
相国说:“好!”
果然把高都给了周。
三十四年,苏厉对周君说:“秦国攻破韩、魏,打败魏将师武,向北夺得赵国的蔺和离石二邑的,都是白起。他善于用兵,又得到老天的帮助,现在又要带兵出伊阙以攻打梁,梁如果被攻破,那么周就危险了。您何不派人去游说白起呢?告诉他‘楚国有个养由基,是精于射箭的人。距离柳叶百步而射,射一百发能中一百次。旁边围观的好几千人,都说他很会射箭。有个人站在他旁边,说道:“不错,可以教你射箭了。”养由基生气了,丢下弓,握着剑,说道:“你怎能教我射箭呢?”那人说:“并非我能教你伸出左手持弓,弯着右手拿箭这么回事。你距离柳叶百步而射,能够百发百中,不趁着成绩好的时候停下来,过一会儿气力衰灭,弓也偏了,箭也歪了,只要有那么一次没射中,前面所中的百发都白费了。”现在攻破韩、魏,打败师武,向北夺得赵国的蔺和离石,您的功劳已经很多了。而今又要带兵出伊阅,远道通过两周,背对着韩国去攻梁,这一仗如果不能攻下,从前的功劳也就全部白费了。您不如告病,别再出征吧!’”
四十二年,秦国攻破华阳,背弃了与魏国的和约。
马犯对周君说:“请让梁替周修城。”
于是就对梁王说:“现在秦兵就在附近,周王忧虑得病倒了,如果死去,则我马犯也一定会死的。所以我请求让我将九鼎送给大王,大王您受了九鼎,希望能设法救我。”
梁王说:“好。”
就给了他军队,声称要去防卫周。
于是马犯接着又对秦王说:“梁并不是要去防卫周的,他是要去攻打周啊。大王您不妨试着发兵到边境伺察着。”
秦国果然派出军队。
马犯又对梁王说:“周王病得很重了,我希望能等到稍后周王病愈再告诉他九鼎的事。而现在大王您派兵到周去,诸侯都生了疑心,以后做事情将不能使人信服,不如命令那些军队干脆就替周修城,以隐匿诸侯疑心伐周的事端。”
梁王说:“好。”
就命令军队修筑周城。
四十五年,周君到秦国去。
有说客对周最说:“您不如称赞秦国的孝顺,趁便建议用应城作为太后供养的地方,秦王一定会高兴。这么一来,您就建立了和秦国的交情,周君也一定会认为是您的功劳;如果交情坏了,那么劝周君到秦国的人一定会获罪的。”
秦国攻周,而周最对秦王说:“如果为大王打算的话,最好不攻周。攻打周,实在不能有什么好处,只不过以攻周的声威而使天下畏惧罢了。天下因为这种声威而畏惧秦国,一定会向东联合于齐国;而秦国的军队在周疲于攻战,又使天下联合于齐国,那么秦国就无法称王了。天下人要使秦国疲弊,所以劝大王攻周,秦国被天下的疲弊缠附着,那么威令就不能通行于诸侯了。”
五十八年,韩、赵、魏三晋抵拒秦国。
周命它的相国到秦国去,相国因为耽心秦国轻视周,所以又转回来了。
说客就对相国说:“秦国对周轻视或重视,那是还无法知道的,而秦却想知道韩、赵、魏三国的情况,您不如赶紧去见秦王,说:‘我希望能为大王探听东方各国的变动。’秦王一定会看重您。看重您,那就等于秦看重周,周因此能得到秦国的信任.如果齐国的声威重,那么已经有周聚(即周最)在拉拢齐国了:这么一来,周才不失去强国的交情。”
秦国信任周,就派兵攻打韩、赵、魏三国。
五十九年,秦国攻取韩国的阳城、负黍。西周恐慌,就背叛秦国,与诸侯相约合纵,率领天下精锐的军队出伊阙去攻打秦国,使秦国与阳城无法相通。
秦昭王大怒,命令将军摎攻打西周。
西周君奔向秦国,叩头领罪,将西周的三十六邑、三万人口全都献给秦国。
秦国接受西周的贡献,将它的君主送回周。
周君王赧去世,周的人民就向东流亡。于是秦国取了九鼎和其他宝物,而将西周公迁移到单狐。
楚王负芻(公元前227年~公元前221年)
楚王负芻七年,秦庄襄王灭了东周〔案:原文衍一西字)。于是东、西周都并入秦国,此后周就断了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