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春《三秦演义》第十八回 平王东迁秦崛起 韩原大战晋失败
作品名称:三秦演义 作者:吉春 发布时间:2014-05-27 11:55:12 字数:7058
第十八回平王东迁秦崛起韩原大战晋失败
公元前770年,申侯见西戎已撤,就同诸侯们讲和。于是大家一致拥戴申侯的外孙,被废的太子宜臼当了天子。他就是周平王。在位51年。
可是镐京这会儿已经没有办法再住了,而且西戎随时还可能来骚扰。于是平王决定把王都迁到东都成周去。一来那儿有现成的宫殿可以居住,二来是那里是中原诸侯的势力范围,容易得到他们的保护。
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晋文侯、卫武公和郑公子掘突就率领人马,护送平王到了成周。从此,人们就把周文王定都丰镐到平王东迁的这二百多年,称为西周。从平王东迁到周朝灭亡,就称为东周。
平王东迁以后,虽然避开了戎狄的威胁,但却落在了中原诸侯的掌心里,再也不能象西周的天子那样发号施令,指挥全国了。
公元前722年(平王四十九年)鲁隐公即位——这是春秋开始的一年。
平王时,周室衰微,诸侯中强的并吞弱的,齐、楚、秦、晋从这时开始强大,天下的政事就出于这些雄踞一方的霸主了。
周平王赐给晋文侯稚鬯、圭瓚,作《文侯之命》:“族父义和啊!伟大光明的文王和武王,能够慎重行德,德辉升到上天,名声传播在下土,于是上帝降下那福命给文王、武王。也因为当时的公卿大夫能够辅佐、指导、服事他们的君主,对于大小谋略无不遵从,所以先祖能够安然在位。唉!不幸我这年轻人继承王位,遭到上天的大责罚。不曾赐福泽给老百姓,而侵犯我们的很多。现在我的治事官员,没有老成人长期在职,我又不能胜任。祖辈和父辈的诸侯国君们,希望你们能够替我分忧啊!啊哈!我有促成我长安于王位的人了。族父义和啊!您能够继承您伟大的先祖唐叔,努力制御文武百官,用会合诸侯的方式来继承您的君王,追孝您的祖先。您有很多优点,在困难的时候来保卫我,象您这样,我很赞美。族父义和啊!希望您回去治理您的臣民,安定您的国家。现在我赐给您黑黍香酒一卣;红色的弓一张,红色的箭一百支;黑色的弓一张,黑色的箭一百支;四匹马。您回去吧!安抚边远的臣民,亲善近处的邻国,爱护安定老百姓,不要荒废政事,贪图安逸。专心致志安定您的国家,从而成就您显明的美德。”
公元前719年,平王崩逝,因为太子泄父早死,所以立他的儿子林,那就是桓王。桓王是平王的孙子,在位23年。
公元前717年(桓王三年),郑庄公来朝,桓王不以礼接待他。
公元前715年(桓王五年),郑国派大夫宛以枋田和鲁国换许田。祀田是天子有事于泰山时,郑伯助祭的朝宿之地——枋在山东,许在河南,他们以为天子废了泰山的祭祀,不再巡狩,就以远地的田换了较近的田。
公元前712年(桓王八年),鲁国人杀了隐公而立桓公。
公元前707年(桓王十三年),伐郑,郑国祝聃射伤桓王,桓王就班师回去了。
齐桓公称霸之事,不属陕西范围,故不表。
专述秦国崛起!
根据远古时代的传说,秦族人的原始祖母名字叫女修。有一天,女修正在纺织,忽然发现有只小燕子落到自己的院子里,生了一个卵就飞走了。女修走出屋子,顺手捡起那个燕卵就吞吃了。没想到,女修从此就怀了孕。后来,她果然生了个儿子,取名叫大业。据说,大业就是秦族人的祖先。
大业成年以后,娶了一个叫做女华的姑娘做妻子,生了个儿子,取名叫伯益。伯益年轻的时候,曾经参加过大禹治洪水的斗争。由于伯益聪明能干,治水有功,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舜(shun顺),就赏赐伯益姓嬴(yTng营),还给他挑选了一名姚氏族的美女做妻子,给他生儿育女。
后来,又经过许多世代的繁衍生息,秦族的人口越来越多。他们当中,有的留在中原地区,同华夏人(汉族的前身)在一起生活;有的则进入西部边远地区,同戎狄(r6ngdi荣敌)等少数民族杂居。到西周中期,也就是在周孝王做国王的时候,在秦族的后代里面,出了一个叫非子的人,居住在犬丘(在今甘肃省礼县东北),养马养得特别好。周孝王听说了,心里非常喜欢,就把秦邑(在今甘肃省张家川东)封给非子,让他负责为周朝王室养马。于是,非子便开始号称秦赢。非子死后就由他的儿子继续掌管秦邑,叫做秦侯。公元前八二七年,周宣王为了利用秦人防御西戎的侵扰,就正式任命秦侯的孙子秦仲为西垂大夫(西垂:西部边疆,大夫:古代官职名称)。
西戎虽说是一个少数民族,力量却相当强大。待到秦仲的孙子秦襄公(襄,xiang相)在位的时候,周朝王室内部发生了一场争夺王位的内乱。西戎乘机长驱直入,攻破了周朝的国都镐京(镐,hao号,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杀死了周幽王。当时,秦襄公便同中原各诸侯国联合起来,共同打退了西戎,拥立周幽王的太子宜臼(jiu旧)即位,叫做周平王。周平王胆儿小,害怕西戎再来攻打,就扔掉镐京,迁都到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事后,为了表彰秦襄公的功劳,周平王正式拜他为诸侯,并且还把岐(在今陕西省岐山县东北)以西的地方全部封给秦。从此以后,秦国的势力才迅速发展起来。
周平王迁都以后,我国历史进入了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候,周朝天子名义上还是全国的最高统治者,实际上已经不能向诸侯们发号施令了。各个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掠夺土地和人口,不断地互相攻打,造成了长期的混战割据局面。结果,许多小国都被吃掉了,只剩下齐、楚、燕、秦、韩、赵、魏等七个大国。七国之间,又展开了更加剧烈的兼并战争。在这几百年的时间里,秦人开发了西方广大地区,同时,也接受了东方各国的先进文化,不断地改革落后的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逐渐发展成为最强大的国家。在同东方各国的斗争中,秦国涌现出许多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壮韵戏剧。
这里讲的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历史上发生的一些有名的故事。
商鞅变法。商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改革家。
商鞅小的时候,就喜欢研究法律方面的学问。后来,他在魏国公叔座相国家中掌管公族事务的日子里,治理才干便显露出来。公叔座死后,他听说秦孝公颁布了求贤令,就前往秦国求见。秦孝公先后四次召见他,谈论治国之道。商鞅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最后一次竟谈论了三天三夜,使秦孝公毫无倦意,大加赞赏,采纳了他的变法主张。
公元前359年,商鞅在新法公布之前,想了一个“一言为重”的办法,让老百姓相信国家法令能够贯彻,说话算数。他叫人在都城南门立一个高高的木杆,申明谁能把这根木杆移到北门,就赏给50两银子。有一个人真的把木杆由南门移到北门,商靹立即赏银50两。
从公元前356年到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大规模推行商鞅制定的新法。新法的主要内容有:废井田,开阡陌;奖励军功,建立军功爵制;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普遍推行郡县制;建立什伍连坐制;统一度量衡。
由于新法触犯了秦国王室、亲贵们的利益,他们便怨恨商鞅。一个名叫赵良的人,批评商鞅变法,商鞅当面理直气壮地说:“过去,秦国的习俗和戎、狄相同,经过变法,秦国已与中原先进国家差不多了!”
新法执行一年后,太子驷触犯了新令。商鞅认为:“在上面的人如果不守法,那就不能责备下面的老百姓了。”于是,依法处治太子,与民同罪。当时,太子是君位继承人,不能加刑,就将纵容太子犯法的老师公子虔和公子贾治罪,割掉了鼻子,脸上刺了几个黑字。这样,全秦国人都不敢违犯新令,也不敢抵触了。新法实行了十年后,秦国富强起来了。还出现了道不拾遗,山林绝盗,家家有余钱余粮。新法推行18年,深得人心。
但是,在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驷继位为秦惠公之后,八年多因被割鼻而羞怯于出门的公子虔,诬告商鞅准备谋反。结果,秦惠公用五马分尸的残刑处死了商鞅。商鞅虽然死了,但他所制定的政策并没有废除,变法为以后秦统一六国打下了基础。
秦襄公建国以后,积极向西戎反攻,很快就把被西戎占据的秦的封地夺了回来。经过秦文公、秦宁公、秦武公等几代人的努力,秦国便逐渐占领了渭水流域,与东面的晋国搭上界,发展成为西方的一个大国。到秦武公的弟弟秦德公做国君的时候,就在雍城(雍,yong拥,今陕西省凤翔县)正式建立了国都,兴修了宫殿。
公元前六五九年,秦德公的儿子公子任好,又被大臣们立为国君,这就是赫赫有名的秦穆公。
为了治理好秦国,秦穆公想尽一切办法搜罗人才。他知道,要想富国强兵,称霸中原,光凭一两个人是不行的,非有一帮子能人为他出力献策不可。在用人方面,秦穆公有自己的一套标准,那就是任人唯贤、唯才是举。不管是贵族还是平民,也不管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只要有治国治军的本领,他总是设法弄到身边来,加以重用。没有几年的功夫,他真找到了不少能人。其中顶有名的,就是被人们称做“五羊皮大夫”的百里奚(XI西)。这中间,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哩!
原来,百里奚是虞(虞,yu于,虞国是春秋时的小国,在今山西省平陆县东北)人。他出身贫寒,三十多岁才娶妻杜氏,生了个儿子叫孟明视。那时候,各诸侯国的人们,可以互相来往,只要被国君看中了,就能做官。百里奚有本事,也打算到外面去试一试。临出门的那天,杜氏煮了些小米饭,叫百里奚饱饱地吃了一顿,然后又领着孩子,眼泪汪汪地送他出了村。
百里奚离开家乡,首先到了齐国,想去求见齐襄公,但因为无人推荐,也没能当上官儿。这时候,他带来的那几个钱已经花光了,只好一边讨饭,一边赶路。他一连跑了好几个地方,虽说是没有找到出路,却也增添了不少见识。后来,他又流落到宋国,碰到一个叫做蹇叔(蹇,jidh简)的人。两个人在一块儿聊了聊,情投意合,就结拜为兄弟,成了知心朋友。可是,蹇叔家里也不那么富裕,百里奚老跟着蹇叔吃闲饭挺不好意思,就在村里找了个差事,给人家放牛。
十几年过去了。有一天,蹇叔听说他的朋友宫之奇当上了虞君的大夫,就决定与百里奚一块儿到虞国去一趟,一来想跟老朋友见个面,二来也为的是让百里奚和杜氏母子团圆。他们两个先来到百里奚家乡,破房子还在,却找不到杜氏和儿子孟明视了。他们问了问街坊邻居,才知道头几年这一带遭了灾荒,杜氏母子无法生活,到外地逃难去了。百里奚心里很难过,不由地掉了眼泪。蹇叔劝了好半天,便领着他去见宫之奇。宫之奇请他们留在虞国做官。
蹇叔了解虞君的为人,不愿意留在虞国做官,他说:“虞君是目光短浅、见利忘义的人,成不了大事。”
百里奚急于找个差事,好施展一下自己的本领,就点头答应了宫之奇的请求。过了一些日子,蹇叔告辞回乡了。百里奚由宫之奇引荐,做了虞国的大夫。不久,晋献公派人给虞君送来一匹千里马和一对名贵的玉璧,提出要从虞国借一条道儿,派军队去攻打南面的虢国(虢,gu6国,虢国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附近)。
百里奚不同意,他说:“虞国和虢国都是小国,两国互相帮助,还不至于灭亡,要是虢国被晋国灭了,那虞国也休想保得住。”
宫之奇也说:“虢国和虞国贴得这么近,好象嘴唇和牙齿一样。俗话说:‘唇齿相依,唇亡齿寒’,主公(古代臣仆对君主的称呼)可要三思而后行啊!”
但是,虞君贪图玉璧和千里马,把他们的话当成了耳旁风,竟然满口答应了晋国的要求。果然,晋国的军队灭了虢国以后,又回过头来顺手灭了虞国。宫之奇逃跑了,虞君和百里奚都做了俘虏。
说起来也凑巧,就在这个时候,秦穆公到晋国去迎亲,娶了晋献公的女儿,也就是太子申生的亲妹妹做夫人。晋献公为了显示晋国的威风,不仅送给女儿大量的珍奇珠宝,而且还让她带走几十个陪嫁的奴仆。那时候,百里奚已经七十多岁,头发全都白了。晋献公嫌这个老头子没用处,就打发他跟随女儿做陪嫁,也算是对他这个亡国之臣的一种侮辱。
百里奚非常生气,半道上开了小差儿,一口气跑到楚国去了。楚人不知道底细,把百里奚捆绑起来,问他是哪里的人,到楚国来干什么。百里奚说:“我是虞国人,给人家放了一辈子牛,如今亡了国,逃难到这儿来了。”
楚人见他挺善良,又上了年岁,就吩咐他去放牛。这么他只好又干起了放牛的老行当。
再说秦穆公一回到秦国,看了陪嫁奴仆的名单,发现少了一个叫百里奚的人。那些晋国人里面,有知道内情的,就告诉他说,百里奚本来是虞国的大夫,很有本事,半道儿上逃走了。秦穆公一听,感到非常可惜,马上派人到各处去打听百里奚的下落。后来得知百里奚正在楚国放牛,便决定把他赎回来。
一天早晨,秦穆公专门挑选了一个武士做使者,让他带着五张黑羊皮,到楚成王那儿去赎百里奚。
武士觉得这个事有点儿奇怪,问道:“主公既然打算把百里奚赎回来,那就得多送给人家一些礼物。现在,只让带这五张黑羊皮,见了楚成王,可叫我怎么好开口啊?”
秦穆公笑了笑,说,“送的礼物多了,分明是表示看重百里奚。要是楚成王心眼儿多的话,凭这一点儿就会把他留下,你还能带他到秦国来吗?”
那个武士恍然大悟,高高兴兴地到楚国去了。见了楚成王,他按照秦穆公的吩咐献上五张黑羊皮,故意装出一副毫不在意的样子说:“敝国的奴仆百里奚,犯了罪,逃到贵国来了。如今,我们打算用这五张黑羊皮把他赎回去,大王允许吗?”
楚成王信以为真,就派人找来百里奚,交给秦国的使者带走了。
百里奚来到雍城的时候,秦穆公亲自把他接到宫里,向他请教治国的方法。百里奚一边向秦穆公道谢,一边谦虚地说:“我不过是一个亡国的臣子,哪里值得主公相问呀?”
秦穆公安慰他说:“先生怎么能这样说呢?当初虞君不听先生的劝告,才弄得亡了国,这并不是先生的过错呀!”
百里奚见秦穆公一口一个“先生”地称呼着,待他这么诚恳热心,也就不好再推辞了。他们俩坐在一块儿,一连谈了三天。百里奚从如何治理国家,谈到如何用兵打仗,争霸中原,说得头头是道。秦穆公对他非常佩服,当即拜他为大夫,让他主持国政。这个事,很快就在秦国传开了。人们知道百里奚是用五张黑羊皮从楚国赎回来的,就管他叫做“五羊皮大夫”。
后来,百里奚给他的老朋友赛叔写了一封信,派人把蹇叔和他的两个儿子西乞术、白乙丙请了来。秦穆公—一安排了官职。
孟明视听说父亲百里奚在秦国做了官,也带着母亲找来了。
这么着,秦穆公一下子得了五个能人。他依靠百里奚和蹇叔出谋划策,料理朝政,依靠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个青年掌管军事,领兵打仗,到头来果然做出了一番大事业,成为春秋五霸主一。
公元前651年(襄王元年)冬天,晋献公得病死了,国内发生了争夺君位的内乱。晋公子夷吾(Yiwu移五)派人给秦穆公送来一封信,要求帮助他回国去做国君。信上还说,只要秦穆公帮助他做了国君,就一定把晋国在黄河西岸的五座城送给秦国。
秦穆公看了这封信,召来百里奚、蹇叔等人商议了一下,都说这是控制晋国的好机会。于是,秦穆公便答应了夷吾的要求,派百里奚率领大军平定了晋国的内乱,帮助夷吾做了国君,这就是晋惠公。
可是,晋惠公一当上国君,马上就翻了脸,连一座城也没送给秦国。这么一来,两国的关系就破裂了。到公元前六四四年,秦晋之间终于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
这就是有名的韩原大战。
公元前647年,晋国遇到大旱灾,遭了饥荒,向秦国求借粮米。秦穆公与大臣们商议。邳豹说:“晋惠公是个背信忘义的人。原来答应给我们河西五城,以后又不给了。不如利用这个机会教训一下。”百里奚说:“灾害在任何国家都可能发生,救灾助粮,是邻邦相处之道,应当将粮米借给晋国人民。”秦穆公同意百里奚的说法,讲道:“晋君虽不仁义,但晋国的老百姓是无过的!”于是,秦国借给晋大批粮食,并用大车运送,使晋国度过了年馑。
两年后,晋国丰收,秦国却发生饥荒。秦穆公派人带了许多金银珠宝到晋国买粮。晋惠王不愿见秦国使臣,让秦使住在旅馆内等候。晋惠公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大夫庆郑说:“君王赖秦君相助,得了君位。原答应割地感谢秦国,结果推翻了承诺。秦君在咱们遭灾时,不记前隙,将大量麦米借给我们,是大仁大义的。现在他们有难,我们应义不容辞地援助粮食。”虢射则说:“前年老天爷将晋国送给秦国,秦君不知夺取,反而借粮给咱们,这是他们的愚蠢!如今老天爷要将秦国送给我们晋国,这是个好机会,我们可乘机攻打秦国,占它几座城池!”晋惠公采纳了虢射的计策,支走秦使,立即派兵攻打秦国。
秦使回国后向穆公一汇报,秦穆公很生气,决定在韩原(今韩城市芝川镇地区)迎击晋军。两军一相遇,便打得难分难解。混战中,晋惠公想速胜,将马鞭得飞跑,不料马车陷入泥团之中,拔不出来。秦穆公望见这一情景,带了一队人马来活捉惠公。这时,晋军的主力赶到了,反而将穆公包围。众寡悬殊,穆公已几处受伤,他以为生命难保了。
正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突然从西边的梁山坡上飞下来300好汉,手舞刀矛,直冲晋军营中,吼声如雷,乱杀乱砍,无人敢挡。晋军一时摸不清从哪里来的神兵,凶猛异常,急忙撤退,秦穆公脱险后,马上组织反击,终于将晋惠公俘虏了。战斗一结束,秦穆公立即召见300名梁山好汉,问道:“你们是哪里人,怎肯为我出死力?”好汉们说:“我们原是梁山上的饿汉,是来感谢君王送酒吃马肉的恩德!”
秦穆公想起来了:前几年他在岐山打猎,晚上休息时,被饿盗将他的马杀了吃,随从武士要求惩处这些盗贼,他却说:“因为饥饿,才杀马吃。既然马已经死了,就不能再伤人。吃马肉不喝酒是要伤身体的,赶快送些酒给饿汉!”因为这些饿汉偷杀了马,又喝了穆公送的酒,十分感激,找机会报答这一恩赐。
秦穆公感慨地说:“老百姓都知道报恩,而晋君却忘恩负义!”于是,秦穆公要给这300梁山好汉封官,好汉们不接受,说:“我们不是为当官而援助的!”秦穆公又要赐赏他们金银,好汉们仍不接受,说:“我们不是为挣钱才援救你的。知恩当报,不索官索财,这是韩原百姓的讲究!”说罢,300梁山好汉空手而去。
秦穆公班师回京后宣布:“过几天将用晋惠公祭上帝!”这一下,急坏了惠公的姐姐,她披麻衣,戴黑巾,赤着脚,见自己的夫君秦穆公,说:“我的兄弟却救不下,我活着真没脸见人了。”于是,秦穆公答应不杀晋惠公,与晋国订了盟约,便送晋惠公回国继续执政。晋惠王一回国,就将庆郑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