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春《三秦演义》第十四回 到穆建国一百年 造父献王千里马
作品名称:三秦演义 作者:吉春 发布时间:2014-05-21 18:46:24 字数:7407
第十四回到穆建国一百年造父献王千里马
周公的大儿子伯禽统治的鲁国,是东方的大国。到周昭王的时候,伯禽的孙子,名字叫宰,当了鲁国的国君,就是鲁幽公。
幽公宰有一个弟弟公子(bì毕)。小时候,弟兄们生活在宫廷里,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有哥哥一份,也就少不了他的。如今哥哥继承了爵位,成了一国之王,无论什么珍宝、美女,都得先尽他占有,而且说出话来,哪怕你是嫡亲的兄弟,都得服服贴贴地照办。公子哪受得了这个?他暗地里招降纳叛,网罗那些亡命之徒。后来找了个机会,就派出刺客,杀死了亲哥哥,抢到了国君的宝座,号称魏公。
鲁国的人们虽然不服气,可这位“魏公”心毒手狠,手下又有一帮如狼似虎的爪牙,谁敢惹他?也有胆子大的,偷偷把这事儿的前后经过报告给了周昭王。
象这样严重违犯周朝“王法”的行为,周天子理应严加惩办。可是周昭王成天忙着南征,哪有心思顾这种“家庭纠纷”呢?等到昭王淹死在汉水里,这件事儿也就不了了之了。
公元前976年昭王的死,并没有告丧于诸侯,那是为了隐讳这件事。诸侯拥立昭王子满,那就是穆王。穆王即位时,年纪已经五十岁了。
这时王道衰微,穆王忧虑文王、武王所留下的善政有所缺疏,就命伯冏(jlong窘)为太仆,以国家的政事申诫太仆,作《冏命》,天下再度安宁。王这样说:“伯冏啊!我不能够敬修德行,继承先王处于大君的位置,恐惧得很厉害,甚至半夜起来,思考怎样免除过失。过去,文王、武王博闻、广识、通达、圣哲,大小臣子都想忠诚善良。那些侍奉左右、掌管车马服饰的近臣仆役,没有一个不是忠贞正直的人。他们早晚侍奉、匡正他们的君王,所以君王出入起居,没有不慎重的;发号施令,没有不美善的。老百姓恭敬顺服,万国和洽休美。
“我没有善德,实在要依赖左右前后有职位的贤士,匡救自己的不及,批评错误,纠正邪心,使我能够继承祖先的功业。现在我任命你担任大正这个官职,领导群仆近臣,努力使你们的君主行德,共同勉励做得不够的地方。你要谨慎地选择你的部属,不要选用那些巧言令色、阿谀奉承的小人,只能选用品德高尚的君子。群仆近臣正,他们的君主才能正;群仆近臣诌媚,他们的君主会自以为圣哲。君主有德在于臣下,君主失德也在于臣下。你不要亲近会说的小人,让他们充任近臣,引导君上去违背先王的法典。不是人是善良,而只是财货是善良,像这样,就是败坏自己的官职,就是你很不能敬重你的君主。我就要惩罚你。”
穆王说:“嗯,要敬慎啊!永远辅助你的君王实行常法。”
周穆王任命君牙(《礼记?缁衣》引作“君雅”)担任周王朝的大司徒,写了册书,名为《君牙》:
王这样说:“啊I君牙,你的祖辈和父辈,世代重视忠实、坚贞,服事、效劳王室,有功绩,他们的功绩都纪录在王家的太常旗上。我这个年轻人继守文王、武王、成王和康王的遗业,也想要先王的忠臣,能够辅佐我治理天下。心里怀着忧愁危惧,好象踩着老虎尾巴,好象行走在春天的薄冰上面。现在我命你辅助我,做我左右的得力大臣,承袭你祖先的旧职。不要辱没你的祖辈和父辈,普遍地传布五典,用来作为和谐老百姓的准则。如果你自己能够端正,没有人敢不端正,民心不知道中正,希望你表现出中正。夏天炎热大雨,老百姓只知道怨恨叹息;冬天严寒大雪,老百姓也只知道怨恨叹息。他们自伤生计的艰难啊!你想到他们的艰难,从而考虑他们的不难,老百姓就安宁了。啊!伟大而且显明啊,是文王的谋略!伟大而可继承啊,是武王的功业!他们开导佑助我们后代子孙,使我们都依从正道,不出缺点。你只要敬明五典教化,来奉顺先王,就可以弘扬文王、武王的光明教导,与你的祖辈和父辈相配匹了。君牙,你应当施行你祖辈和父辈的旧典善法,老百姓的治乱都在这里。你应当遵循你祖辈和父辈的行为,指导你的君王将有治功。”
穆王将征讨犬戎,祭公谋父谏道:“不能这么做。先王对天下只是显示德惠而不列兵以示威。兵平常收敛着,在适当的时机才发动,这种发动就能有它的威势;如果常常列乒炫耀,那就很容易流于玩忽,玩忽就不足以让人畏惧了。因此周公的颂歌说:‘收起了兵器,藏好了弓箭;我只求那美善的德惠,遍及于中国。相信王能长保周邦。’先王对于老百姓,只是勉力去匡正他们的德行,敦厚他们的性情,增加他们的财富而方便他们的工具。明示以利害好恶的方向,以礼法来引导他们,使他们尽心于求利而避害,感怀恩德而畏惧威势,因此能保守国运而更为壮大。从前我们先王世世做后稷的官,以此为虞、夏做事。到了夏朝的末世,废弃了稷官而不重农事,我们先王不窋因此失了这官,而自己流窜到戎狄的地方。他在那里也不敢荒怠祖先的事业,经常地在加重德惠,遵循祖先的遗绪,修治训教典法,早晚都很敬慎勤奋,以敦厚笃实自守,以忠心信义自待。一代代都能成就德业,而不愧于先祖。到了文王、武王时,更发扬从前的光辉明德,再加上慈爱和合,敬事神明,保护人民,使人神没有不欣喜的。商王帝辛有大恶于人民,人民无法忍受,就很欣然地拥戴武王,武王才对帝辛用兵于商都郊外牧的旷野。因此先王并非崇尚武事,只是很深切地忧恤人民的隐痛,才为他们除害的。
“先王的制度,在王畿内的是‘甸服’,在王畿外的是‘侯服’,环卫着侯服的是‘宾服’,在夷蛮的是‘要服’,在戎狄的是‘荒服’。属于甸服的要供应天子每日的祭礼,属于侯服的要供应每月的祀礼,属于宾服的要供应四时的献享,属于要服的要负责岁贡,属荒服的要以王者事奉天子之礼——祭礼依日,祀礼依月,献享依四时,进贡依岁,荒服则终生朝王一次。先王为求祀典的顺当,甸服有不供祭的,就修正自己的意志以自责;侯服有不供祀的,就修正号令;宾服有不献享的,就修正典法;要服有不岁贡的,就修正尊卑职贡的名号;荒服有不朝王的,就修正自己的文德。如果这些都依次做了,而仍然有不来的,才动用刑罚。于是才有刑罚不供祭的,讨伐不供祀的,征伐不献享的,责备不进贡的,告谕不朝王的。于是才有刑罚法令,有攻伐的军队,有征讨的武备,有威严谴责的诏命,有晓谕的文辞。如果谴责的诏命发布了,晓谕的文辞也公告了,而蛮夷戎狄仍然有不贡不朝的,那么天子就要加强修治自己的德业,不必劳动人民去远征。因此近的国家没有不听附的,远的国家也没有不服从的。
“而现在的犬戎氏,自从大毕、伯士卒后,一直是尽他荒服的职责来朝王,而天子却说:‘为了他们不献享,我一定要征伐他们,而且陈列重兵以示威。’——献享可是宾服的职责——这样岂不是废了先王的训示,而王或许也要受到劳顿吗?我听说犬戎的国主树敦,遵循先人的善德而能一直保守着纯朴强固的民性,他们应该有可以抵御我们的力量了。”穆王到底还是征讨犬戎,只得了四头白狼和四头白鹿回来,但是从此以后,属于荒服的国家就不来朝王了。
诸侯有不亲睦的,甫(吕)侯告诉了穆王,于是就修治了刑法,称它为《甫(吕)刑》。王说:“唉,过来吧,你们这些有国家有土地的人们!我告诉你们良善的刑法。现在你们来安定百姓,该选择的是什么呢?可不是好的官员吗?该敬慎的是什么呢?可不是刑法吗?该善于处理的是什么呢?可不是狱讼的轻重合宜吗?原告被告双方都齐全了,法官就言、色、气、耳、目五方面来考察供辞,这五方面都考核证实了,认为有罪,就依照五等刑法来量刑;如果五等刑法中没有适当的处分,就依照五等罚金来量刑;如果五等罚金中没有适当的处分,无法让人折服,那就要处罚官员的五种过失了。那五种过失的弊病,往往造成依仗官势欺人和走内线所招致的狱讼,一定要调查清楚他们枉法的罪证,无论是出于那一种过失,该定的罪都是一样的。依照五种刑法所不能决的,也有赫免的办法,可是仔细地考核清楚。疑狱的审判应该有疑不能决的,也有赦免的办法,可是仔细地考核清楚。疑狱的审判应该使众人能够诚心信服,讯问应该考求于群臣众民,如果不能核实,就不该听治疑狱,应当恭敬谨慎地执行老天的惩罚,不要轻易用刑。当受黥刑之罪(刺面而染以墨)的,如果有了疑虑,应当赦免他,只罚一百个钱,但是得核实了他的罪过。当受劓刑(割鼻)之罪的,如果有了疑虑,应当赦免他,而罚款比黥刑多一倍,但也要核实他的罪过。当受膑刑(刖足)之罪的,如果有了疑虑,应当赦免他,那罚款比劓刑加一倍还要少些,也要核实他的罪过。当受宫刑(男子去势,女子幽闭宫中)之罪的,如果有了疑虑,也应当赦免他,那罚款是五百个钱,也要核实他的罪过。当受大辟(死刑)之罪的,如果有了疑虑,也应赦免他,那罚款是一千个钱,也得核实他的罪过。墨(黥刑)罚的种类有一千条,劓罚的种类有一千条,膑罚的种类有五百条,宫罚的种类有三百条,大避的种类有二百条:总计五刑的种类共三千条。要上下比较罪行,不能使供辞错乱,不能采用已经废除的法律,核查罪行要依照法律,一定要认真核实;重刑适合减轻的,可减轻一等处理;轻刑适合加重的,就加重一等处理。处罚的轻重要灵活掌握,刑罚的轻重还要根据社会情况来决定,但不管怎么灵活,都要合理合法。刑罚虽然不置人死地,但受刑的人遭受的痛苦比病痛还大。不能让不正派的人去判定,要让善良正直的人判案,这样就不会不公正。审查供辞要注意矛盾之处,这样不服从的犯人也会服从。判案要有同情和怜悯心,打开刑书互相斟酌,使各种案件处理公平合理。当刑当罚,都要认真核实:定了案要使人信服,改判也要使人信服。刑罚以慎重为上,有时可以把两种罪行合并为一种来处理。”
从周武王建国到穆王即位,已经有一百年。从外表上看,周天子仍然声名赫赫,威震天下,可是有见识的人都能看到,王朝内部已经危机四伏,外面又出现了一些很难对付的强敌。
西北的戎狄,从太王古公以来,就与周人作对。周人灭殷以后,军事力量逐渐向东推进,在西方的力量就相对薄弱了。戎人乘机扩张,其中最强大的,是犬戎。周人的老根儿本来是在西方,那里的许多民族同周的关系都很密切。但犬戎强大以后,却切断了周王朝与西方民族的联系,而且经常侵扰周的边境,掠夺人口、财物和牲畜。穆王要想重振周天子的声威,就必须击败犬戎。
正好在这个时候,有一个名叫造父的人,献给了穆王八匹千里马。
造父的祖先飞廉,本来是殷纣王的大将,号称飞毛腿。周武王伐殷的时候,他正在北方镇守,所以没有陪着纣王一块儿送命。他的子孙,后来就一直为周天子效命。
造父的老师,是当时有名的能人泰豆。造父拜师的时候,泰豆在地上竖了好些木桩,木桩之间的距离,窄得刚刚能插进一只脚去。泰豆叫造父在这些木桩之间穿行,不能碰着那些木桩。造父练了三天,就达到了泰豆的要求。泰豆十分喜欢这个聪明的学生,就把他训练成了天下最高明的驭手(马车夫)。
那时候,在陕西的太华山附近,有一片方圆数百里的桃林。林中生活着一大群野马。造父在这里挑选了八匹最雄骏的千里马,驯服以后,就献给了周穆王。
穆王给八匹千里马取了名字,叫做骅骝(huáliú华留)、绿耳、赤骥(jì)、白牺、渠黄、喻(yú鱼)轮、盗骊(lí离)、山子。也有的书上说,这八匹骏马,第一匹叫做绝地,飞奔起来四蹄腾空。第二匹叫做翻羽,连飞鸟都没有它快。第三匹叫奔宵,一夜能跑一万里。第四匹叫超影,能和太阳赛跑。第五匹叫辉,毛色特别光亮。第六匹叫超光,跑动起来能投下十个影子。第七匹叫腾雾,能够腾云驾雾。第八匹叫挟翼,背上长着两上翅膀。这些传说中,当然掺杂了神话的万分。
周穆王准备停当以后,就率领大军西征犬戎了。造父驾驶着那八匹千里马拉的战车,也随大军出征。
犬戎人骑术高超,武艺高强,行军速度快,但武器不如周人精良,也缺乏统一指挥,各个小部落都只听自己的小王的号令。周人的军队装备好,训练有素,坚固的战车组成强大的阵列。犬戎很快就被打散了。犬戎战败后,献给穆王四只白色的狼和四头白色的鹿,要求讲和。穆王答应讲和,可是要犬戎迁到太原一带定居。这里说的太原,可不是今天山西省的太原,而是指现在甘肃省西部的一大片地区。穆王战胜了犬戎,总算使周王朝的西部暂时得到安宁,可是犬戎和周王朝的怨仇,也越结越深了。
就在周穆王打败犬戎的当儿,东南方又出了大乱子。
那时候在洪泽湖畔(今江苏省泗洪县南)有一个徐国,是东夷族中最强大的一支。三监叛乱时,徐国伙同奄国以及其他东夷部落,声援武庚。奄国被周人灭了,徐国却向南转移,成为淮河中下游一带的强国。到了穆王的时候,徐国的国君自称徐偃(yǎn眼)王,公然与周天子分庭抗礼。他的地盘有方圆五百里,周围还有三十六个小国向他进贡。周穆王一时也没有力量对付他,只好承认徐偃王是东方的霸主。可是徐偃王野心很大,心目中只想着周天子的宝座,哪里把区区东方霸主的地位放在眼里!不过,徐偃王的胆子并不大。本来在周穆王领着大军到西北去打仗时,京城空虚,正是起兵的好机会,他却犹犹豫豫的,只是借口到京城朝见天子交通不方便,派了许多民工在陈国、蔡国(在今河南省境内)之间挖掘运河,这样做,是为了便于从水路进攻,二来也是想试探一下周王朝的反应。
没想到在挖河的时候,挖出一把红色的弓和一束红色的箭。有些好溜须拍马的家伙纷纷向徐偃王祝贺,说这是老天爷降下的好兆头,预示徐偃王将要代表老天爷扫平周王朝。这一下把徐偃王乐得昏头转向,传令东方的大小方国,淮夷的各个部落,都派出军队,跟随着他征伐周朝。
当时周王朝兵力空虚,徐偃王要是长驱直入,也许早得了便宜了。偏偏他是个优柔寡断的人,大军走到黄河边,就不动了。周穆王一点也不傻,一听说后院起了火,就乘着造父驾驭的那八匹千里马拉的战车,连夜动身,赶回镐京,调动留在那儿的少量王家军队和附近的诸侯军队,迅速开赴前线迎击敌人,又让造父担任自己的使臣,驾车驰往楚国的都城丹阳(今湖北省秭归东南,秭读zǐ),向楚王求救。
楚王自战胜周昭王以后,野心勃发。如今周穆王送给他这么好的扩张机会,怎么肯轻易放弃呢?立即集中全国精兵,顺江而下,直捣徐国的老巢。徐偃王听说国内遭难,连忙撤兵回援,不料周人的军队在后面紧紧追击。两下夹攻,徐偃王一败涂地,只好带着数万百姓,逃进深山。
周穆王因为造父驾车迅速,使他及时平定了这场战乱,就把赵城(今山西省洪洞县北)封给了他。可是,南方的楚国却乘机扩张,成为比徐国更强大、更危险的劲敌。
我国人民远在春秋战国以前,就曾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人民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由于穆王喜欢巡游,所以其中许多故事,就都自然而然地附会到了这位名气很大的周穆王身上。据说,周穆王平定徐国的叛乱之后,又在酝酿(yǜnniàng)一桩空前的壮举。
当时,中原的人民和西北方的许多民族有着频繁的交往。对于那些遥远的国度,有种种美妙、离奇的传说,周穆王很想亲自到那些国家去看一看。他选拔了七队勇士,乘着造父驾驭的战车,从东都成周启程旅行去了。他们渡过波涛汹涌的黄河,沿着太行山的西侧向前进,到了盘石(今山西省平定县东)。当地的戎人部落热情地调酒宴招待他们。宴会上气氛十分融洽,穆王还让随军的乐队演奏音乐,表演歌舞。
队伍迎着刺骨的寒风,过了雁门关,就来到现在的内蒙古河套地区。
那里的景色比起中原又是一番风光。一望无际的高原上,天苍苍,野茫茫。这里生活着许多游牧部落,他们都称自己为“河宗氏”,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是黄河水神“河伯”的后代。各个部落对来自中原的贵宾们非常欢迎,按照自己的风俗,向客人们赠送了豹皮和好马。穆王一行在这里和当地的人民一起打猎,然后用兽皮制成防寒的皮衣,把兽肉晾干,当做干粮。他们在打猎时,竟捕获到中原非常少见的珍贵动物——雪白的狐狸和乌黑的貉(hē和)。穆王十分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有礼貌地把狐肉和貉肉奉献给当地人民信仰的保护神河伯。
穆王告别了好客的河宗氏人,继续往西,终于来到了举世闻名的昆仑山。昆仑山西起帕尔米高原,横贯现在的新疆、西藏,非常雄伟。传说中国古代的神话人物黄帝曾到过这儿,山上还有黄帝住过的宫殿。好奇心特别强的穆王当然不会放过这个好机会。他挑了一个好天气,带上祭神的供品,登上山顶游览。
昆仑山的附近有一个湖泊,叫做珠泽,大约位于今天的新疆和田一带。周围虽然是雪峰林立,这里却是一片绿洲,草木繁茂,清澈的湖水中,鱼儿悠闲地嬉游。岸边的芦花,随着微风飘拂。这里出产的巨大玉石,晶莹洁白,漂亮极了。当地的人民送给穆王许多美丽的白玉,还有三千头牛羊、三百匹马和别有风味的美酒。穆王也把用黄金做成的装饰品、精织的绸布回赠给他们。
昆仑山的西边,就是葱岭当时叫做春(chōng冲)山。就连见多识广的周穆王,登上春山,也不由得感叹说:“这可算得上天下最高的地方了!”
这里地势虽然高峻,却遍地生长着各种各样的奇花异树。连飞禽走兽,也比别处齐全。熊、罴(pí皮)、豺、狼、野马、野牛、野猪是不用说了,还有红色的豹,白色的老虎。最奇怪的是,这里有黑、白两种颜色的鸟,样子象老鹰,尖嘴利爪,可是个儿极大,翅膀张开,象两扇门。还有一种个头不大,小脑袋、大鼻子,样子还有点象鹿的动物,竟然专门吃凶猛的虎和豹。
越过春山,他们来到一个人口稠密、经济繁荣的国度,叫做赤乌。赤乌人一听这些客人来自遥远的中国,高兴得不得了。赤乌的国王亲自前来迎接,送上牛羊、粮食,还有许多美酒。
穆王惊奇地问:“咱们素不相识,你们为什么这么客气呀?”
赤乌国王笑着答道:“当年你们的祖行古公,同我们西方来往很密切。他知道我们赤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就把大女儿嫁给我们的祖先季绰(chuò)。所以我们赤乌人也有一半周族的骨血呢!”
赤乌的玉石远近闻名,赤乌的姑娘更是美貌出众。周人临启程时,赤乌国王特意挑选了两个美女送给周穆王。这一来,赤乌和周更是亲上加亲了。穆王西巡的终点是西王母国。那儿离昆仑山已有三千多里路了。在中国,对西王母有种种传说。有的说她是长着老虎牙齿豹尾巴的怪物,有的说她是会配长生不老药的仙人。其实西王母大约是西方一个大国的女王。周穆王向西王母赠送了精织锦绸一百匹,素色绸三百匹。这些中国特产的丝绸,在那里可是最珍贵的礼品了。西王母在瑶池举行宴会,招待穆王,纪念这难得的相逢。
穆王还在西王母附近的许多小国中游览、访问,然后又向北走了二千里,到达了渺无人烟的“西北大旷原”,才满载着各族人民的深情厚谊,携带了各地的特产,返程回到镐京。这一个大圈子,走了将近三万五千里,到达的地区相当于今天的青海、新疆和中亚一带,所走的路线,也和后来的“丝绸之路”大体一致。这个故事充分反映了汉族人民和西方各族人民进行友好交往的历史是多么悠久!
穆王整天不是打仗就是巡游,穆王一死,周王朝的国力就衰落下来了,王室和各诸侯国内产争权夺利的事儿也一天天多起来。
穆王在位5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