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春《三秦演义》第十三回 康王北伐昭南征 结果战败成笑柄
作品名称:三秦演义 作者:吉春 发布时间:2014-05-21 11:08:28 字数:6083
第十三回康王北伐昭南征结果战败成笑柄
那时,周王朝的势力已经很强盛。光是由天子亲自统率的常备军,就有守备镐(hàn号)京的“西六师”和镇守东都的“成周八师”,共有十四万多人。成王经常用这支力量讨伐周围不驯服的方国和部落。比如,周王朝在南方的势力较弱,淮水以南的虎方、江汉一
带的荆楚,都不肯服从周天子管辖。成王曾亲自率领大军去讨伐,在那一带建立了许多姬姓小诸侯国。
那时候周天子的权威很高,出外打仗,不但可以调动十四师王家军队,而且各诸侯国还要提供军队参加作战。王家军队征伐北方的戎人时,连远在东方的齐国、鲁国,都派军队前来助战。有一回,成王亲自征伐于方(在今河南省睢阳附近),一个名叫师旅的贵族,因没有派兵助战,就被罚了好多钱。
周成王临终,命令召公、毕公率领诸侯辅佐周康王,史官写《顾命》说:“四月初,新月初现光明,成王身体不舒服。甲子这一天,成王用水洗了头发和脸。太仆为成王穿上礼服,成王靠着玉几。于是会见诸侯,召见太保爽、芮伯、彤伯、毕公、卫侯、毛公、师氏、虎臣、百官之长和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员。王说:‘啊!我病得很厉害,很危险,而且越来越严重。已经到了临终的时刻,恐怕没有机会对后继人讲话了,现在我详细地训告你们。从前,文王和武王光照天下,制定法律,颂布教令,臣民们都努力奉行,不敢违背,因而能够灭殷商,成就我们周朝的大命。后来,幼稚的我,能够恭敬地奉行天威,严格恪守文王和武王的英明教导,不敢昏乱越轨。现在上天降下重病,我几乎不能起床了。你们要努力记取我的话,认真保护我的长子姬钊顺利地渡过艰难,使远方的臣民安定,近邻的臣民亲善,安抚劝导大大小小的诸侯国。我想,众人都要校礼法来约束自己,你们不要使姬钊陷于非法啊!’群臣接受了成王的诰命之后,都回去了,把成王穿戴的礼服拿出来放在朝廷上。到了第二天乙丑日,成王就去世了。”在位37年。
公元前1026年,成王将崩逝时,恐怕太子不能胜任,就命召公、毕公率领诸侯以辅佐太子,而后立钊为王。成王崩逝以后,召公、毕公就率领诸侯,与太子钊见于先王庙中,告诫他以文王、武王所以能够成就王业的不易,重要的是在节俭,不可以有过当的欲望,要以专志诚信来做事。而后太子钊才继立,这即是康王。
康王即位以后,于是诰命诸侯,史官记录了这件事,写了《康王之诰》:“王走出祖庙,来到应门内。西伯召公率领西方的诸侯进入应门左侧,东伯毕公率领东方的诸侯进入应门右侧,他们都穿着绣有花纹的礼服和黄朱色的韍。摈者传呼进献命圭和贡物,诸侯走上前进贡,说:‘一二个王室的护卫向王奉献土产。’诸侯们都再拜叩头。王按照礼节辞谢,然后升位答拜。太保召公和芮伯同走向前,互相作揖后,同向王再拜叩头。说:“恭敬地禀告天子,伟大的上帝更改了大国殷的命运,我们周的文王、武王大受福样,能够安定西方。新逝世的成王,赏罚完全合宜,能够成就文武的功业,因此普遍地把幸福留给我们后人。如今王要谨慎啊:要加强王朝的军队,不要败坏我们高祖的大命。”
王这样说:“侯、甸、男、卫的各位邦君诸侯!现在我姬钊答复你们的劝告。过去,先君文王、武王很公平,仁厚慈爱,不滥施刑罚,致力施行中信,因而文王、武王的光辉普照天下。还有那些象熊罴一样勇武的将士,忠贞不渝的大臣,安定治理我们国家,因此,我们从上帝那里接受了端正天下的命令。上天顺从先王的治理之道,把天下交给先王。先王于是命令分封诸侯,树立护卫,眷顾我们后代子孙。现在,希望我们的同姓诸侯互相顾念王室,继续象你们的祖先臣服于先王那样。虽然你们身在朝廷之外,你们的心不可不在王室,要辅助我考虑理顺国家的办法,不要把羞辱留给我!”
三公和诸侯群臣都听完了王的诰命,互相作揖行礼,快步走出。康王脱去吉服,返回居丧的侧室,穿上丧服。
在那时候,天下安宁,一切刑罚都放在一边,有四十多年派不上用场。殷民东迁,经过周公、君陈的治理教化,事数已经服从周王朝的统治。治理好殷民始终是周王朝的首要任矢。周康王即位后第十二年,册命四朝元老毕公继续治理成周、。史官记叙了这件亨,写了《毕命》:
“周康王十二年六月庚午日,新月初出,到了第三天壬申日,康王早行从镐到了丰。用成周的民众,册令毕公安抚治理王都东郊。王这样说:‘啊!父师,只有文王、武王在天下普遍施行大德,因而能够接受殷的福命。周公辅助先王,安定国家,告诫殷商遗民,把他们迁徙到洛邑,让他们接近王室,因此他们被周公的教训感化了。从那时到现在,已经过了三纪,时世和风俗都发生了变化,四方也没有忧虑的事,我因此感到安宁。世道有好有坏,政教也要依从风俗改变,如果不能褒奖善良,老百姓就无所勉励。您努力德行,能够忧劳小事,辅佐四代君王,庄重地统率群下,臣下没有不敬重您的言论。您休美的功绩被先王重视.我小子垂衣拱手,敬仰您的成绩。啊!父师,今天我郑重地把周公治理殷民的重任委托给您,您就去吧!要识别善恶,对于善良的殷民,要旌表他们的住宅乡里,表扬良善,斥责邪恶,树立善的风声。不依教令的殷民,分别划出他们的井田界域,使他们能够懂得荣辱祸福。还要申明划出郊坼的分界,慎重加固封邑的守备,从而安定天下。为政贵有常法,言辞当体现要点,不要喜好奇异。商俗浮华柔弱,以巧辩为贤,这种余风至今还未灭绝,您可要想法啊!我听说:世代享受俸禄的人家,很少能够顺从礼教,使放荡欺侮有德的人,实在违背天道。败坏的风化,奢侈华丽,世代都是一个样子。殷商的众士.凭借先人的宠荣很久了.仗恃強大灭绝德义,服饰华美过于常人。骄横、放荡、自夸自大,将行恶终身。即使收敛他们放恣的心,但是防制约束他们很难啊。资财富足,又能够顺从教化,就可以延年益寿。思德思义,这是大训。不顺从古训,顺从什么呢?啊!父师,现在国家的安危在于教化这些殷民。不刚不柔,宽猛相济,那德政就一定能够施行。开始的时候,周公能够谨慎管教;中间,君陈能够和治殷民;最终,您要能够完成教化的任务。三君齐心协力,共同归于教导,教导和洽,政事治,就能如春风化雨,泽润百姓。四夷被发左衽的人民没有不依赖你们的,我这个年轻人会永远享受大福了。您要治理好成周,建立周家无穷的基业,您也可以流芳后世。后代子孙顺从您的成法,天下也就安定了。哎!不要说不能胜任,要尽心尽力,不要说老百姓人数少,要谨慎政事。认真地治好先王盛大的事业,还要比前人的政绩更加美好。”
周天子这种至高无上的权威,到了成王的儿子康王的时候,仍然一点也没有削弱。
周康王名叫钊(zhāo招),也是年轻轻的就当上了天子。由于有几代天子的威望,又有召公、毕公、康叔、毛公这班元老大臣的帮助,政治也还清明。成王的小弟弟虞被封为唐的国君。虞死了以后,虞的儿子燮(xìe谢)父嫌原来的宫殿土气,就在晋水边上盖了一座宏伟、华丽的新宫殿。不久,燮父又把国号唐改叫晋。康王听说这件事后,派人把这位亚侯狠狠训斥了一顿。
成王和康王统治的这几十年当中,天下比较安定,后来人们就称这个时期为“成康之治”。当然,这种繁荣景象,完全是靠着广大奴隶和平民的辛勤劳动创造出来的。
周天子是当时最大的奴隶主。他们在分封诸侯的时候,把土地和奴隶同时分配给诸侯们。有时在诸侯的子孙继位时,周王还要另行赏赐。康王的时候,一个年轻的贵族盂(yú于)继承了他祖先的爵位。在封爵仪式上,康王一下子就赏给他一千七百多个奴隶。盂铸了一个五百多斤重的鼎,刻上了这件事的经过。这个鼎叫大盂鼎,一百多年前被人们从地底下挖出来,现在还陈列在北京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呢!
这么多的奴隶从哪儿来呢?
在周王朝的西北方,有许多戎的游牧部落。其中最强大的一支,叫做“犬戎”,也叫“猃狁(xiǎnyǚn险允)”。康王的时候,他们常来骚扰边境,抢劫牛、马、粮食和妇女。康王就派盂去征讨他们。
盂一路追击,打了两个漂亮仗。第一仗就杀死了四千八百多个戎人,抓了一万三千个俘虏,还活捉了三个犬戎的首领,抢来了无数马匹、牛、羊。康王在宗庙里举行了隆重的庆功会,又派大臣审讯犬戎的首领,责问他们为什么要侵犯周朝。
那几个犬戎首领都是不怕死的硬汉子。他们说:“你们周人的将领先带兵来攻打我们,强抢人口和牛马,我们才联合了北殷来打你们的!”
原来殷人的一部分遗民在武王攻破朝歌以后,就逃往西北,在戎人中定居下来,建立了“北殷”国。他们恨透了周人,当然要鼓动戎人同周人作对。
康王气得说不出话来,马上下令将他们斩头示众,而那一万多战俘,就成为王室的奴隶了。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那时候各个方国、部落之间,周王朝与周围的少数民族之间,战争那么频繁,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掠夺奴隶和财富,保证天子、贵族们的奢侈生活。
康王在位26年。
公元1000年,康王去世,子昭王暇继立。昭王的时代,王道略有缺失。昭王到南方巡行,却没能回来,而死于长江上。在位24年。
周公的大儿子伯禽统治的鲁国,是东方的大国。到周昭王的时候,伯禽的孙子,名字叫宰,当了鲁国的国君,就是鲁幽公。
幽公宰有一个弟弟公子毕。小时候,弟兄们生活在宫廷里,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有哥哥一份,也就少不了他的。如今哥哥继承了爵位,成了一国之王,无论什么珍宝、美女,都得先尽他占有,而且说出话来,哪怕你是嫡亲的兄弟,都得服服贴贴地照办。公子毕哪受得了这个?他暗地里招降纳叛,网罗那些亡命之徒。后来找了个机会,就派出刺客,杀死了亲哥哥,抢到了国君的宝座,号称魏公。
鲁国的人们虽然不服气,可这位“魏公”心毒手狠,手下又有一帮如狼似虎的爪牙,谁敢惹他?也有胆子大的,偷偷把这事儿的前后经过报告给了周昭王。
象这样严重违犯周朝“王法”的行为,周天子理应严加惩办。可是周昭王成天忙着南征,哪有心思顾这种“家庭纠纷”呢?
春秋时期,齐桓公率领诸侯大军进攻南方的楚国。当楚国的使臣责问他们时,齐国大臣管仲说道:“你们为什么好久不给周天子送贡品?当年昭王南征时,又不明不白地把命丢在了你们那儿。我们国君是特地来向你们问罪的。”
管仲在这里提到的“昭王南征”,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经过成王、康王几十年的经营,周王朝逐渐成为繁荣强盛的大王国了。可是君主们的野心是没有止境的,康王的儿子周昭王,就是一个贪得无厌的君主。
那时,东方、南方的许多少数民族部落,如徐戎、东夷、熊盈等部族,都逐渐被挤到荒僻、落后的长江中下游一带。这些部族和南方的许多蛮人部落,经常和周人发生战争。
周昭王亲自带着王家军队前去征伐,迫使二十多小方国、部落向他俯首进贡。可是居然有那么一个南方国家不肯买他的账。这个国家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楚国。楚国本来是熊盈族的一支,居住在淮水下游(今山东南部及江苏北部)。成王和周王东征时,他们往南逃到长江、汉水之间,并向周王朝表示愿意称臣进贡。成王在成周召开诸侯大会时,楚国的国君熊绎(yì义)只配在大会上看守祭神的火堆。可是后来楚人不断开垦荒地,吞并周围的弱小部落,竟然成为江汉一带的霸主,并经常挑着头儿同周王朝作对。
周朝君臣对楚国的兴盛,当然不能容忍。一天,一个大臣对昭王说:“以前,南方的部落经常献来一些稀奇古怪的花草禽兽。如今楚国不但不让南方部族再照常进贡,自己也从不派人进贡。这种目无天子的行为如不惩罚,往后天下人的眼中还有王上吗?”
这话正好说到了昭王的心里。他便带着大臣和诸侯,率领千军万马,杀向南方。
大军一过汉水,路就不好走了。那时候的江汉地区,到处是原始森林,山林中出没着毒蛇猛兽。好在大军人多势众,尖牙利齿的猛兽碰上锋利的戈矛弓箭,也只好躲得远远的。最难的是没有现成的道儿,逢山就得开路,遇水就得架桥。
周军披荆斩棘,总算到了楚人的领土。可是楚人早就带着牲畜财物躲藏到深山老林里去了。
有一天,周军突然遇到一大群犀(xī西)牛。这些畜生身上的厚皮比将士们的盔甲还坚固,而且力大无穷,性情凶野。乱窜的犀牛撞得周军人仰马翻。昭王把全军的大力士们召在一起,让他们用大铜斧去硬劈那些犀牛的头,才把犀牛赶跑。
昭王想找敌人面对面地干一仗,敌人却根本不露面,只是不时地派支小部队来骚扰一下,倒是那些猛兽啊,犀牛啊,老跟周人找麻烦。庞大的军队,在这深山密林中没有法子施展,昭王只好带着大军撤回去了。
过了三年,昭王又亲自率军南征了。这一次他只带了自己精锐的御林军——守卫镐京的“西六师”。人虽然不算多,可是个个骁(xiāo消)勇善战,久经沙场。这次随征的将领,有周公的后代、朝廷的卿士(相当于后来的宰相)祭(zhài债)公,昭王的心腹勇士辛余靡(mí迷)。辛余靡力大无比,射箭也很准,第一次南征时,曾经一斧头砍倒了一头犀牛。这一次他给昭王赶马车,当昭王的贴身保镖。
上次南征,楚人都躲得远远的,所以周人的将士们都认为楚人胆子小,打不了仗。这次出征,他们觉得就好象是举行一次野外打猎一般,一点儿也不把战争放在心上。到了汉水北岸,河对岸有几个楚人探头探脑的,一看见周人的大军,赶紧往山里跑,一会儿就没影儿了。周人看见楚人害怕的样子,都乐得合不拢嘴。
第二天一早,周昭王带着“西六师”,再次渡过了汉水,踏上了楚人的领土。山林里一片寂静,看来同上次一样,这一次又是没有硬仗可打了。
正在这时,猛听得一阵雷鸣般的鼓声,在周人的前后左右,突然出现了无数楚人。他们仿佛是从地底下钻出来的,又仿佛是从树上掉下来的,越涌越多,大声呐喊着向周人杀来。这些战士虽然衣衫破烂,武器粗钝,可是勇气十足,而且非常灵活,习惯于在山林中战斗。周人呢,毫无作战准备,在这样的地形中也没法发挥战车、弓箭、长戈的长处,被楚人分割成一小块一小块的,干等着挨打。
祭公和辛余靡见苗头不对,赶紧掉转马头,保着昭王,杀开一条血路,一口气跑到汉水边。昭王想到威名赫赫的“西六师”竟被葬送在这些“蛮人”的手里,不由得放声痛哭起来。
祭公连忙劝道:“王上,这会儿可不是伤心的时候,虽然咱们的车快,可是要不了多久,楚兵就能追上来的。这汉水又宽又急,没有船可渡不过去呀!”
说来也巧,岸边刚才停着几条船,看上去还蛮新的,却没有人看管。祭公和辛余靡护着昭王上了船,那些死里逃生的将士们也纷纷抢上了另外那几条。奇怪的是,船刚到江心,竟都漏起水来。又过了不大会儿,几条船全散了架,裂成无数块木板。昭王和那些残兵败将,全都沉进了江水里。
原来楚人料这昭王兵败后,非得从这儿渡江不可,于是就预先用树胶把木板粘起来做成船,放在江边。周人逃得匆忙,哪顾得上细查看?到了江心,树胶慢慢溶化,船当然就开裂散架了。
一时间江心可热闹了,会水的抓着块碎木板拼命往北岸游,不会水的在水面上扑腾几下,喝足了水,就往下沉。昭王没扑腾几下就沉下去了。幸亏辛余靡不但力气大,而且水性也好。他一手抓着喝足了水的昭王,一手划水,好不容易才游到北岸,昭王却早已断了气。那位祭公更倒霉,连尸体都找不着了。
堂堂的周天子死得这么晦气,最精锐的王家军队又让蛮族消灭得一干二净。这样的丑事要是张扬出去,可真要丢尽人了。所以大臣们不敢隆重举行葬礼,只是悄悄地把昭王埋了,又吩咐逃回来的将士们不许往外张扬。
可是,雪里埋不住死人,纸里更包不住火。虽然王室和贵族大臣们守口如瓶,可老百姓中慢慢就把这件事传开了。这位雄勃勃的周昭王,结果成了人们的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