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三秦演义>吉春《三秦演义》第十二回 平定殷地和东方 分封诸侯各为王

吉春《三秦演义》第十二回 平定殷地和东方 分封诸侯各为王

作品名称:三秦演义      作者:吉春      发布时间:2014-05-20 17:57:43      字数:8470

  第十二回平定殷地和东方分封诸侯各为王
  
  周公平定殷地后,立即将军队投入到了东方战场。周公要借平叛的机会,一举平定东方,不仅摧毁殷人的残余势力,而且要彻底征服东方诸国的地方势力,建立起一个统一的大王朝,这真是一个壮举,它的意义甚至超过了周武王的伐封。所以连年轻的成王在镐京也坐不住了,亲自跟随大军向东方前进。周兵所向披靡(mí迷),连连得胜,到了战争的第三年,终于灭了奄国。徐戎、淮夷、熊夷等族,有的投降,有的逃走了。周成王将奄国的国君流放在渤海边一个叫做蒲(bó薄)姑(今山东省博兴县东北)的地方。其他小国、部族的首领,杀的杀,流放的流放;周族以及和周一起作战的其他族的贵族,留下了一部分住下来,成为当地的新统治者,周成王就率领大军回京了。
  这次战争的直接获利者是西周的大小贵族们,因为他们得到了广阔的封地、众多的战俘和无数战利品,而周族的战士丢下了父母、妻子,荒废了家园,多少人还葬身在异乡的荒野乱岗,劳动人民最终得到的是灾难。
  当时描写东征战士的一首诗歌是这样写的:
  我去东方打仗哟,
  我从东方归来。
  ……
  沿途的景象哟,
  多么凄惨!
  多少个村庄哟,
  还没有人烟!
  密密麻麻的蜘蛛网,
  竟把门窗遮掩!
  屋旁的空地,
  印满野鹿的足迹;
  夜间行路,
  只看见鬼火闪闪。
  这可怕的景象呀,
  怎能割断我对妻子的思念?
  一场征服和掠夺的战争结束后,贵族们开始瓜分和争夺胜利果实了。
  周王朝统治全国各地区的办法是“分封制”,就是把大小不等的一块块区域划给贵族们,让他们在这些区域中建立“诸侯国”。这些诸侯直接听命于周天子,定期贡献礼物,朝见天子。遇到打仗,诸侯们必须派出军队供天子调遣。哪个诸侯敢不履行对天子的义务,其他诸侯有权讨伐他。
  新征服的山东地区,是一个最难统治的地区。成王和周公选派了两位最得力的将领伯禽和吕尚去统治这个地区。
  周公在丰,将死,希望葬在成周。周公死后,周成王把周公安葬在毕地,把迁奄君到亳姑的事告诉周公的在天之灵,写了《亳姑》。周成王发布策书《君陈》,命令君陈继任周公的职务,勉励君陈继续执行周公制订的治殷常法,施行德政,彻底改造殷民。
  伯禽封鲁
  伯禽是周公的儿子,奉命以原来的奄国的都城(今山东省曲阜县)为中心,建立鲁国。从此他就被称为鲁公。
  吕尚封齐
  太师吕尚战功显赫,受命在渤海湾边上的营丘(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北)建都,建立齐国。
  那地方地盘虽然不小,当时却人烟稀少,土地荒芜,农业生产很不发达。吕尚看到把自己封到这么一个贫瘠(jí及)偏远的地区,认为是对自己的冷落。他带着人马往他的封地走时,没精打采,一路上不紧不慢,游山逛水。一天黄昏,他们来到了一个小小的村庄。吕尚睡到半夜,忽然被隔壁的一阵阵声响惊醒了,他侧起耳朵仔细听,原来是房东和他儿子正在闲谈。
  只听那儿子说:“今晚住在我家的那位贵人,原来是新封的齐国国君哩!怪不得派头不小。”
  这时一个沙哑的声音答道:“我看不见得。这个人没精打采的,哪里象是去做国君的?”
  “这个人看上去威风凛凛、相貌堂堂,哪点不象当国君的样子?”
  “傻瓜!如今天下大乱,谁有力量,谁就能当上国君。这个人赶路不紧不慢,睡觉安安稳稳,好象没有一点心事,没有一点警惕性,还能当国君吗?”
  吕尚听了,不由得出了一身冷汗。他暗想,虽说齐国荒凉偏僻,有了这块地盘,就算有了立足之地,将来可以逐步发展扩大。万一营丘被别人先占去,岂不是水中捞月一场空了吗?想到这里,他翻身起床,传令左右立刻动身。从此,一行人每天披星戴月,不多日子来到了齐国地界。他们赶得正巧,位于山东半岛的莱国正调遣大队人马,要在吕尚来到之前抢占营丘。吕尚和莱人打了好几次,才把他们赶跑。
  吕尚是个十分聪明的人。他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依靠当地贵族、首领的协助,只花了五个月时间就把齐国的秩序整顿好了。这一带的土地多半是盐碱地,地薄人稀,吕尚鼓励人民从事手工业,发展捕鱼和晒盐,鼓励人们与各国通商。齐国的经济很快就以自己的方式发展起来,人口也迅速增多起来,成为东方的强国。
  吕尚功劳很大,而给他的封地却不好,周成王的心中一直不安。如今吕尚能把一个贫瘠的国度治理得井井有条,他当然十分高兴。就下了一道诏令,宣布齐国的国君是东方诸侯国的首领,有权发起对夷人或不听话的诸侯国的征伐。这么一来,东到渤海,西到中原,南到淮河流域,北到辽西的孤竹国,都得听从吕尚的号令,齐国的地位大大提高了。
  吕尚的祖先姓姜,在舜的手下做官。后来,他又帮助大禹治服了泛滥成灾的洪水,为中原人民建树了很大的功勋。舜在奖励治水有功的人员时,这个姓姜的人就得到了一块叫“吕”的封地。后来,姜姓的子孙们就以封地为姓,成为了吕氏人家了。这个吕氏家族向下传了没有几代,就逐渐开始了贫富分化。夏朝灭亡后,这种贫富分化就越发厉害了。少部分人成为奴隶主贵族,家中拥有大片良田和大批奴隶,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寄生生活;大部分则成为平民,他们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挣扎在饥寒交迫的死亡线上;另外,还有一部分人则沦为奴隶,他们随时都可能遭到奴隶主的鞭打和屠杀。
  商朝末年的时候,吕氏子孙中,有一个名叫吕尚的青年。他天资聪颖,敏思善辩,才华超众,曾一度在商封王身边做事。由于他看不惯纣王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不久就一气之下离开了纣王,投奔了西方的周族。因为吕尚的祖先本来姓姜,所以,在有些民间传说中,叫他“姜太公"。
  周文王得了吕尚以后,国家日益兴旺,自己的名声也越来越大。当时,不少文武贤才都纷纷来投奔文主,俗话说,没有不透风的墙。周文王广招贤才的消息,不久就被商纣王知道了。纣王害怕日益强大起来的周国会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就把周文王骗进京城,囚禁了起来。
  这消息传到周国后,周国的文武大臣非常着急。他们凑到一起,商量营救文王的计策,有的说:“依我之见,咱们的力量也不小了,干脆乘这个机会进攻朝歌吧。”
  “不行!”对商朝国势早已了如指拿的吕尚反驳道,“商王现在虽然弄得众叛亲离,但我们还是不能轻易动手,他还拥有比我们强大得多的军队。另外,商朝周围、还有许多小国同它站在一起,我们一进兵,必定会四面受敌。”吕尚分析了这些之后,又接下去说,“更何况,商王只是怀疑大王对他不忠,还末到要置大王于死地的程度,如果我们举兵向朝歌进军.纣王一定会一边派兵抵抗,一边杀害大王的。”
  众大臣听了吕尚这一番解释,都连连点头称道:“是啊,我们不能起兵,可又有什么办法救出大王呢?”
  吕尚沉思了一会儿,说道:“商王是个贪财好色之徒,咱就投其所好,送给他一大批美女和上等财宝。他见了咱进送的礼品后,必定会认为我们周国还是忠实于他的。这样,他就不仅不会杀害大王,说不定还会放他回来呢!”
  大伙儿一时也拿不出更好的办法,同时,又觉得吕尚讲得在理,就齐声表示赞同。
  贪财好色的商纣王果然中了吕尚的计。他一见周国送来这么多美女和财宝,高兴得两只眼睛都眯到一起了。
  文王终于获释了。临走时,商纣王还回赠了他许多兵器,以表示对周国所送礼物的答谢。同时,一时高兴,又授周文王有征伐周国周围其它小国的权力。周文王释放回国后,对天发誓道:“不灭商纣,我姬昌就不是姬姓的子孙!”
  周文王非常佩服吕尚的才华,凡事都同他商量。在吕尚的辅佐下,周文王一方面加强对国内的治理,另一方面,对自己周围的那些小国,并未使用商纣王授给的“征伐”之权。相反,却是诚心去团结他们,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不久,这些小国就都自动归顺了周国,甘心接受文王的领导。
  公元前1100年左右,周文王灭商的决心变成了灭商的行动。按照吕尚的部署,周文王首先灭掉了周国西部的一个长期与周作对的小国,解除了举兵伐商的后顾之忧。后来,又打败了商的一个重要盟国崇,打通了周国军队直通朝歌的道路。至此,灭商的条件完全成熟了。
  不幸的是,周文王还未来得及完成灭商的大业,就得病死去了。他的儿子姬发,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周武王,继承了文王的遗志,继续重用吕尚,举兵伐商。
  武王在吕尚的帮助下,率领周国军队,在牧野一举摧毁了商的主力,接着又乘胜追击,直捣商都朝歌。龟缩在朝歌城里的商纣王,眼见大势已去,便点火自焚了。长达六百年之久的商王朝,就这样灭亡了。
  周武王灭商后,建立了周朝。为了巩固奴隶制统治,他把他的一些亲戚、功臣封为侯,每个侯都有一块封地(诸侯的封地,子子孙孙可以世袭)。
  吕尚因在辅佐周文王、周武王灭商过程中立有大功,在周武王大封诸侯的时候,就被封到了一块叫做“齐”(今山东淄博市东北)的地方。这样,吕尚一家便迁到了齐地,并以此为地盘儿,不断扩充势力,到了春秋时期,终于成了东方一个赫赫有名的大诸侯国齐国。
  当时成王和周公最不放心的,还是聚居在中原地区的殷遗民中,
  大多数不愿意乖乖地受周人贵族地统治,周人就称他们为“殷顽民”。斩尽杀绝吧,那时候劳动力那么缺乏,这样干对于统治者来说可太不上算了,而且还可能激起新的事变。于是周公采取了“移民”的办法把聚居在一起的殷民拆散开来。伯禽带了一批殷民到鲁国去,这些人被称为“殷民六族”。一部分比较驯服的殷民被迁到商邱(今河南省商丘市南),他们在那里建立了宋国。武王伐纣时,纣王的哥哥微子启曾首先投降,所以成王就让他做了宋国的国君,并允许他们继续祭祀殷族的祖先。
  虞封晋
  成王本来年岁就不大,他的弟弟叔虞年岁就更小了,这个年幼的弟弟也被封为诸侯国君了。说起这位叔虞被封,倒是有段故事哩!
  虞是成王最喜爱的小弟弟。有一回,哥儿俩正在宫廷的院子里散步,忽然一阵微风,把院子里那株大桐树的叶子吹落了好些,虞就拾起几片桐叶,这时成王正玩得高兴,就笑嘻嘻地对弟弟说:“咱们现在来玩诸侯上朝的游戏吧。我是天子,你来朝见我。”
  虞说:“可我看见诸侯上朝都拿着玉笏,我拿什么呀?”
  成王灵机一动,指着弟弟手里的桐叶说:“这就是玉笏呀!就算是我封你为诸侯,你得拿着玉笏向我谢恩!”
  于是小弟弟煞有介事地用双手把桐叶捧到胸前,恭恭敬敬地向成王行了礼。他们俩嘻嘻哈哈地闹了一阵,虞就回家去了。
  成王刚刚回宫,左右报告说史官史佚(yì义)请求接见。成王下令召他进来。史佚进了宫殿,向成王行了礼,朗声说道:“听说我王今天封王弟虞为诸侯,请告诉我封的是哪一国,我好登记上册。”
  成王忙说:“我今天和小弟弟是闹着玩哩。他年岁那么小,怎么能当诸侯呢?”
  史佚一本正经地说:“天子不可说笑话,说出来的话就一定得照办。如果天子说话不算数,国家的政治、法律不就乱了套吗?”
  成王的脸红了好一阵,可又不能说史佚的话不对,就只好封虞为唐(后改名为晋)国的侯,都城在翼(今山西省翼城),人们就叫虞为唐叔,他就任时也带走了一批殷遗民。
  康叔封卫
  除了伯禽、微子、唐叔带走几批殷遗民外,剩下的又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仍留在殷都,叫做“殷民七族”,由周公最亲信的弟弟康叔封管辖,在朝歌建都,国号叫卫。另一部分殷遗民,成王把他们迁到洛邑,置于周公的直接管理之下。
  召公封燕
  春天的一个早晨,朝歌(今河南淇县)城里一片繁忙的景象。原来这天要在这里举行隆重的典礼,宣告周武王正式继承商王朝的天命。尽管昨天这里才发生过一场激战,城里四处还在冒烟,商纣王豪华的琼宫里的大火还没有完全熄灭,他的头还被悬挂在城楼的一根高高的旗杆上……但是,人们似乎都不去注意这些了,而是把两眼紧紧盯住新筑起来的祭坛和它的入口处。一会儿,随着轰鸣的钟鼓声,一队盔甲鲜明的武士和仪仗在前面开路,一群文臣武将簇拥着一个全身披挂、威风凛凛的统帅步入祭坛,他就是赫赫有名的周武主。在周武王的身后,有个身着礼服、文质彬彬、手执礼器的人。武王在神主面前就位以后,只见那人站立一旁,充当司仪,人们随着他的高声赞唱而行礼如仪。这个司仪就是日后被封到燕国的召公奭(Sni式)。召公奭是周族的一个大贵族。关于这个人,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
  早先,周人还居住在周原(今陕西扶风、岐山县一带)的时候,他曾被封在召(今陕西岐山县),所以被称为召公。据说,召公奭经常到乡下巡行,处理各种诉讼和纠纷。到了乡下,他总是在一棵棠梨树下接待那些来打官司的人,累了就在树底下的一个草屋里休息。因为他倾听人们的申诉十分耐心,断案也十分公正,所以来找他的人很多。后来人们为了怀念他,便把那棵棠梨树保护起来,不让砍伐,并且作了一首《甘棠》诗来歌颂他:“小小棠梨树,谁人舍得除?树下小草庵,召伯休息处!”
  周武王在朝歌宣告西周王朝建立不久,召公奭便跟随武王回到了关中的镐京(令西安市西南)。
  成王让召公奭(shì示)的大儿子建立燕国,都城在蓟(jì技,今北京市)。
  一年后的一天,有一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出了镐京城,向着东方前进。他们出了浚关,渡过黄河,又折向北行。在这长长的行列中,有一辆四匹大马拉着的车子,显得格外华丽。马头上的青铜当卢在阳光下熠熠发光,洁白的贝壳缀成的髻带把这些体格健壮的马匹打扮得更加威武。高大的木轮在坎坷不平的土路上颠簸得很厉害。车中端坐着一个还带着几分稚气的青年,他就是召公奭的长子旨。
  他要到哪里去呢?要去干什么呢?
  他率领大队人马正要到他的封地燕国去呢。、他不时地眺望着绵延在西边的太行山和东边一望无际的大平原,离开镐京前的一幕幕情景又浮现在他的眼前。他想起那隆重的受封仪式,在祖宗庙里,天子亲自把文物典册授给他、并且告诉他:本来应该让他的父亲召公奭亲自到燕地去,无奈朝廷新建,百事草创,政务繁忙,他父亲不能离开京城,因此决定让他代表召公奭到燕地去。出发前,召公奭把他叫到跟前,问他:“你知道天子为什么把咱们封到燕地去吗?”
  年青的旨回答说:“最近不是一再有消息从关东传来吗?那里的殷顽民蠢蠢欲动,他们不甘心失败,燕地也是他们的一个重要据点。”
  召公奭点点头,语重心长地说:“是呀,天子让咱们去镇守北方,这是关系重大的事情。殷人的同姓国孤竹国就在燕地。他们并没有屈服,孤竹君的两个公子伯夷、叔齐就是一个例子,他们反对我们讨伐那荒淫残暴的纣王,不服我们周家的统治,宁愿饿死在首阳山也不肯吃我们的粮食,可见他们多么顽固。因此你要赶紧到那里去建立封国,镇抚北疆!”
  他们晓行夜宿,催赶路程,好容易渡过易水,来到了燕山脚下的蓟(Ji计)城。他们在这里停下,祭告天地以后,燕侯旨便命令随从人员把大大小小的殷贵族召来,让他们率领自己的奴隶前来服役。人们把已经破败了的城垣重新修好,在城圈的四周还栽上树木,挖了壕沟,在城内修建了宗庙和宫殿。不久,一座崭新的城池就屹立在燕山脚下的平原之上了。因为它背靠燕山,人们便把这个封国叫做燕国。
  燕侯旨在这里建立起封国据点以后,便仿照着周天子分封诸侯的办法,也把从镐京带来的子弟亲戚和功臣分封到燕国的各地去,作为自己统治的支柱。对于那些替他效力有功的大小奴隶主贵族,他也常常把奴隶和各种珍宝赏赐给他们,让他们更好地为他卖力。前几年,在北京西南郊房山县的琉璃河,考古工作者挖出了许多燕国奴隶主贵族的墓葬。其中有一个墓里出土了一件青铜酒尊,那上面铸着这样一句话:“匽侯赏复冕衣臣妾贝”。所谓“匽侯”,就是“燕侯”,在西周早期:“燕”字通常都写作“匽”。根据考古学家判断,我们知道这个“燕侯”就是燕国的第一代国君燕侯旨。这里的“复”,就是这座墓里的主人。这段话的大意是说:燕侯旨曾经把冕衣、臣妾和贝赏赐给复。大概这个复曾经替燕侯旨效劳,因此得到了他的赏赐。他的身份是一个奴隶主,在他的墓里,殉葬着一个十二岁左右的男孩。这个男孩侧着身子,面向着主人,双手被捆绑着,一把青铜矛扎进了他的头部,铜矛已经弯曲,头骨已经破碎。这表明,这个奴隶是被捆起双手以后,用铜矛活活扎死,再埋进去为这个奴隶主殉葬的。可见当时的奴隶制度是多么野蛮和残酷啊!
  这种带“燕侯”字样的青铜器,在河北省的北部和辽宁省都有发现。可见,当时燕国的势力范围,已经到达了东北地区。经过燕侯旨的努力,燕国在北方终于站住了脚跟,成了西周王朝在北方的一个重要屏障。
  燕侯旨以后,大约传了十七代,到了燕庄公(公元前690年~公元前658年)的时候,已经是春秋时期了。
  据说武王、成王、周公先后分封的诸侯国达七十一个。其中大部分是周王的子弟和同姓贵族当国君。这许多诸侯国象周天子的爪牙,伸展到四面八方,统治着广大的区域。还有许多殷人贵族,也忠心耿耿地帮助周王朝镇压包括殷遗民在内的各族劳动人民的反抗斗争。
  东方、南方被征服了,各诸侯国建立起来了,周王朝也比以前强大得多,可是成王和周公又象刚刚被纣不久的周武王一样,睡不安寝,心神不定了。
  原来,周武王当年的心病也传染给他们了:周的国都镐京过于偏西,不便于控制中原和东方地区。因此,尽快建立一个便于控制中的和东方地区的东都,就成为迫在眉睫的大事了。
  过去,周武王也有过建立东都的打算,并认为最合适的地点是洛邑。成王和周公就派召公到洛邑一带察看地形,选定筑城的具体地点。周公亲自担起了兴建东都的重任。平定东方以后,周公曾把一部分殷遗民迁到洛邑。这些遗民如今都成了营建东都的主要劳动力。此外,周公又征调了附近一些臣属于周王朝的小国、部落的人力,一起来筑城。可是这批殷遗民,大部分参加过武庚的叛乱,对新统治者满肚子牢骚,那里肯下劲儿干活呢?
  为了这事儿,周公很着急,曾向他们训过好几次话。新城建起来后,周公又把这些殷遗民中的贵族、旧官员召集在一起,用周成王的名义,进行了一番严厉的训话:“殷朝的旧贵族、旧官员们!现在我不杀害你们。希望你们好好地服侍我们,勤勉地为我们干活,恭恭顺顺。你们可以保留你们的土地,可以保住你们的生命,可以有地方住。可是如果你们不听话,我就要把上天的惩罚施加在你们身上。”
  东都终于建成了。在瀍(chán蝉)水西岸(今洛阳市西郊)建筑了“王城”,这里设有王宫,周公以及周族的贵族住在里边。在瀍水东岸筑了一座城,叫做“成周”,用来安置大批殷遗民。在那里驻扎着一支周人的军队,叫“成周八师”,用来监视殷人。后来这二城合称为“成周”。
  东都的建成,是一件大事。为了庆贺周人的胜利,成王和周公传令各地,要在成周召开一次诸侯大会。远近的许多诸侯和部族首领都赶来朝见周天子,参加盛会。根据古书记载,这些远方的诸侯、首领们带来了许多稀奇古怪的贡品。如义渠国献了一种动物叫“兹白”,形状象白马,可是居然能吃虎豹。央林国献的是“酋耳”,样子象虎豹,尾巴有三尺长。西申国献了凤鸟,青丘国献了九尾狐。
  成周大会开得热热闹闹,周天子好显得格外威风。大会结束后,成王命周公留在成周镇守中原和东方,自己就回镐京去了。
  那个时候,周王朝的贵族们歌舞升平,欢庆胜利。可是广大的劳动人民,却正在深重的苦难中呻吟:
  正月里收拾犁锄农具,
  二月里就要拔腿下地。
  春天的阳光多么明媚,
  树枝上欢唱的是那小黄鹂(lì丽)。
  女孩子们提着箩筐采桑叶,
  她们的心中却充满悲凄!
  怕的是过路的公子哥儿们,
  要把她们拉回家中凌欺。
  染好的漂亮衣服啊,
  送给公子。
  塞紧门窗啊,
  过我们的冬季。
  成熟的粮食啊,
  送给主人,
  瓜果野菜啊,
  我们充饥。
  十一月呀北风凄凄,
  十二月呵寒气凛冽。
  没有麻毛布衣呵,
  叫我们怎么过冬季?
  寒冬腊月呵,
  去凿河冰,
  正月里把冰呵,
  藏进地窖里。
  热天取出来啊,
  给老爷们消署气。
  看他们杀羊喝酒多起劲,
  一个个举起酒杯庆贺自己
  “万寿无疆”的好福气!
  周公为了周王朝的“万寿无疆”,苦苦经营东方。可他万万没有想到,西方的犬戎后来却成了周王朝的大敌,并迫使周王室从镐京正式东迁到洛邑,宣告了西周命运的结束。他更没有想到,由他一手扶植起来的诸侯们,后来不仅没有成为周王朝的可靠屏障,反而互相吞并残杀,最后终于断送了周家的天下。
  周公一手制定了周王朝的法律、官制和政策,亲自选择最适当的人才主管各项工作,又在新征服的大片领土上分封了许多姬姓诸侯国。就是这样,周公还不放心,他又派了许多官儿到各地坐镇,随时把地方的动静汇报给朝廷。这些官儿,统称做“诸监”。
  周公把这些事儿都安排停当以后,就要到东都成周去了。临走以前,他又教训了年轻的周成王一通。他说:“你如今已是天子了,可千万不能贪图安逸。以前那些贤明的君王,都常常和百姓接触,自己又尝过许多甘苦,所以才能把国家治理好。而后来的君主,因为不知道创业的艰难,只是一味贪图享受,结果把国家搞糟了。所以,你要时时记着先王创业的不易,不能奢侈浪费,有了错要马上改,不要乱罚无罪,妄杀无辜。这样才能对得起先王。”
  周公由于为国操劳过度,到东都不久,就被病魔夺去了生命。临死时,他曾对身边的大臣们说:“天子让我镇守东都,管好中原的事儿。可如今好多事儿还没办,我就要离开人世了。我死以后,你们一定要把我葬在成周,表示我虽死不忘王命。”
  成王听说周公去世了,他想起武王逝世以后,外有强敌,内有叛乱,全仗着周公那样忠心耿耿,才平定了内乱外患。他又想起当时自己年轻不懂事,竟然误解了周公的一片好心,让他受了多大委曲啊!
  想到这儿,他对大臣们说:“周公为咱周朝立了那么大的功劳,我哪能把他当作一般臣子看待呢?他是文王的儿子,又继承了武王未完成的事业,我要把他葬在先王的身边。”
  这样,周公就被葬在周族历代先王的坟地毕原(在今陕西省咸阳、西安附近)。成王又让周公的二儿子君陈世世代代留在朝廷里做大官,还封了周公的另外六个儿子做小国的诸侯。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