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春《三秦演义》第十回 武王宣誓伐纣王 周朝建立论常理
作品名称:三秦演义 作者:吉春 发布时间:2014-05-19 12:22:53 字数:9621
第十回武王宣誓伐纣王周朝建立论常理
武王即位,以太公望为太师,以周公旦为辅佐,以召公、毕公这些人佑助王师,继续从事文王所遗的功业。
周武王是个挺有火性的年轻人,抱负也很大,他看到当时殷王朝政治腐败,兵力又被东方夷人牵制着,认为正是讨伐殷王朝的好时机。所以父亲死后,他没有忙着办丧事,倒是集中精力,组织出征。协助他筹备出征的,主要有吕尚、周公旦等大臣。
公元前1068年武王下令做了许多套白麻布孝服,让将官和士兵们穿上,号称奉了他父亲的遗命,就带着大军浩浩荡荡地出了京城。新继位的国君带着大军出征,这本来就是一件大事,更何况还把老太爷的旗号打了出来。丰京的老百姓们都跑来看热闹把大道两旁挤得水泄不通。一排排戴盔披甲的战士,络绎不绝地开了过去。一群文武官员簇拥着一位威风凛凛的王爷迤逦而来,这位王爷就是周武王。两旁的老百姓顿时鸦雀无声。这时,冷不防从人群中挤出两个衣冠楚楚的老头儿,把武王的车给截住了。路旁的百姓,车前车后的卫兵、武将一时都吓愣了。两个老头中的一位直着脖子叫嚷起来:“你老子死了,不好好安葬,却要去动刀动枪的,这能算孝顺吗?你是个做臣下的,竟敢去打主子,这能算懂道理吗?”
话没说完,两旁的卫士好像刚醒过来,“哗啷啷”地举起了大斧子,架在俩老头的头顶上。只听得一声:“住手!”大伙儿回头一看,原来是太师吕尚。吕尚早已认出,这俩头儿都是孤竹国君的儿子,国为听说西伯昌尊敬老人,便跑来投奔西伯。
吕尚对武王说:“这两个人虽然反对我们,可作为殷王朝的臣子,倒是挺讲义气的,还是放他们去吧!”
周武王略略点了点头,上来几个熊腰虎背的武士,把俩老头儿轻轻提到一边,车队又继续前进了。
从丰京到殷王朝的直接统治区有不少路程。可自从西伯昌吞并了崇国,这一带都已成为周人的势力范围,殷周之间就只隔着一条黄河了。周武王带着大军,顺利地来到黄河南岸的孟津,隔河相望,对岸就是殷王朝的直接统治区。
周军聚集在孟津的消息迅速传开了,邻近大小部族的首领们纷纷赶来。有的是实心实意想来帮助周人,有的只是来探探消息,摸摸虚实。可不管怎么想,他们都极力怂恿周武王渡河一战。别看周武王年轻轻的,考虑事儿还挺仔细。他想,既然这些部族都知道他来到了孟津,那么殷人一定也有所准备了。虽然殷人内部搞得乌烟瘴气,但到底是个统治天下多年的大国,力量很强。周人这边呢,势孤力单,没有什么同盟军。这些诸侯、首领们,话虽说得好听,可没有人拿出实实在在的人马来,要是给殷人打败了,他们还不是躲在一旁看笑话吗?
于是昭告司马、司徒、司空以及受领符节的各官:“大家要严敬谨慎虔信啊!我原本是个无知的孩子,不过因为先祖是有功德的藩臣,我只是承袭先人的功业罢了。所以我也不敢自专,我们将每件事都明定赏罚,以完成这次任务。”然后就起兵了。
太师尚父号令道:“集合你们所有的人和你们的船只,后到的斩!”
武王渡黄河时,到了中流,有白鱼跳入武王的船里,武王就俯下身取了它来祭祀。渡河以后,有火飞向上又飞向下,到了武王所住的屋子上,就掠过去变成了一只慈鸟,颜色是红的,声音很稳定。这时,诸侯中虽然没有互相约好,却一起聚在盟津的有八百个。
这时,周武王微微一笑,说:“诸位想错了,现在还不到灭殷的时候呵!我这次来孟津,不过是‘观兵’罢了,并没有渡河的企图。”
所谓“观兵”,就是一种检阅性质的军事演习。观兵完毕,周武王在吕尚等大臣陪同下察看了一下那一带的地形,就又率军回丰京了。那些诸侯、首领们光纳闷,怎么也猜不透周武王的心思。武王虽然退了兵,可一点也没有松劲。他督促吕尚、周公旦等文武大臣,加紧进行出征的准备,并陆续派探子去朝歌打听动静。
公元前1066年周人遇到了严重灾害,粮食奇缺。
正在这时候,探子回来报告说:“这一阵呵,朝歌出了不少事情。殷纣王嫌他的叔叔比干成天在他耳朵边罗嗦,把比干杀了;大臣箕子和纣王的哥哥微子启都偷偷躲起来了。大街上走路的人,谁也不敢多说话,朝歌城就跟死了似的。”
周武王听后,兴奋地说:“人们吓得不敢说话,王公贵族自相残杀,这样的国家还不灭亡吗?”
周人遭了灾,正愁冬天没法过,听说武王要带大伙儿向东进军,可以抢到粮食和财物,一齐欢呼起来。西北、西南方的少数民族的诸侯、首领们也都带着军队,踊跃参加了周武王的东征军。
周武王按照当时的规矩,举行了占卜仪式。不料,占卜得到的预兆却是大凶。文武百官都犹豫起来。吕尚从队伍中走了出来,用手将占卜用的乌龟壳和蓍(shī师)草从神案上一把扫下来,大声说:“枯骨死草,知道什么凶吉!出兵!不要因这鬼东西误了我们的大事!”
大伙儿的情绪又振奋起来。
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率领吕尚、周公、毕公、散宜生等文武官员,点齐三百乘兵车,精选卫士三千人,士兵四万五千人,组成了一支威武雄壮的东征大军,从镐京出发了。走了几天,突然狂风暴起,天昏地暗,只听得“哗啦”一声,中军的大旗杆折成了两截。左右的将士们都吓得变了脸色。
大臣散宜生惊恐地问道:“这会不会是什么妖魔作怪啊?”
周武王若无其事地说:“不,这不过是风把旗杆刮断罢了。”
队伍沿着上回“观兵”的路线前进,到达了孟津。附近各路诸侯纷纷赶来与周武王会师。
当时正是隆冬季节,黄河河面上冻起了厚厚实实的一层冰,大路、原野上铺满了白皑皑的雪。各路队伍,履冰踏雪,从孟津跨越黄河。周人的旗帜、衣服、盔甲,都是红色的,整个大军就象一条巨大的火龙,在洁白的雪原上蜿蜒行进,红白交映,分外壮观。
周军越过黄河,来到朝歌附近,周武王巡视了全军,作了一篇有名的讲演。
武王说:“殷纣王只知道荒淫玩乐,自绝于上帝,连自家的亲骨肉也猜忌和残杀。他哪里还象一个天子?所以我今天与你们大家在一起,共同执行上天对殷人的惩罚。大家努力呵!不用我再多说了,努力作战吧!”
周人和各少数民族的联军直逼朝歌的消息,迅速传遍了朝歌城,殷人贵族们一个个目瞪口呆。殷纣王多年来把大量的兵力和财力投入了东方战场,现在,精税部队一时也来不及从东方抽回。朝歌附近是一马平川,怎么抵挡周人的突然袭击呢?在那个时代,奴隶本来是不准当兵的,可殷纣王着了急,下令把几十万奴隶都放出来,编成军队,加上卫士和附近一些从属于殷王朝的部族军队,倒也凑了七、八十万人,部署在朝歌郊区,严阵以待。
一天,周军打到了朝歌附近,得知前面不远就有殷人大军布成的防线,于是周武王下令驻扎下来,好好休息,准备第二天决战。可战士们怎么睡得着呢?不少将士围着篝火,载歌载舞,等待天明。
第二天天没亮,周武王就传令大军悄悄地开拔。为了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吕尚下令全军急行军。武王和吕尚带领最精锐的虎贲卫士以及部分善战的少数民族军队数千人,轻装先行。天蒙蒙亮,这支先头部队就赶到了朝歌西南郊外的一片开阔地带——牧野。
周武王站在战车上,左手握着大斧,右手拿着指挥棒,向围在他四周的将士们,发出了激动人心的战斗动员令《牧誓》:
“远来劳苦啊,西方的人们!”武王说,“啊!我们友邦的大君主、各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以及庸、蜀、羌、髳、微、垆、彭、濮各国的人们,举起你们的戈,靠紧你们的盾,竖好你们的矛,我就要宣誓了。”
“古人曾经有过这么一句话:‘母鸡不应该在早上啼叫,如果母鸡在早上叫了起来,那将是这家的衰败。’现在殷王纣只有妇人的话才采信,自己废弃了祖先的享祭,不报答神恩,灭弃他的家国,舍弃他同父母的弟弟不用;却只对天下犯罪多端而逃亡的人,那般地尊崇,那般地推重,那般地信任,那般地重用:让他们来暴虐百姓,来扰乱商国。现在我发,只有恭谨地执行上天的惩罚。今天的任务,不会太劳累,不过前进六步七步,就可以停下来整队了,大家要奋勉啊!你的武器向前击刺,不过四五下、六七下,就可以停下来整队了,要奋勉啊各位!希望大家勇武地,像老虎像罴熊,像豺狼像螭蛟,在这商都的郊野,别阻挡那些能够逃来投降的,可以带他们回西方去服劳役,用心啊各位!如果你不用命,那么你自身将受惩罚!谁敢不努力作战,就要杀他的头!”
空旷地原野回荡着激昂的声音。随着武王指挥棒所指,部队开始向东方向挺进。这时,微明的曦(xī西)光在他们的正前方勾画出一条窄长的锯齿状的曲线,就象一大片葱郁的森森,静默无声,但他们立即看清了,那是殷纣王的七、八十万大军。队列的上空,明亮的斧刃矛尖在晨光中闪烁。
周人的队伍缓步接近对方。在一片死一样的寂静中,单调的马蹄声和车轮的滚动声,就象沉重的鼓槌,击打着人们的心房,刺激着人们的神经。决战的时刻来临了。周人的几百辆战车,接近了那只虎视眈眈、蹲伏不动的庞然巨兽。
突然,一辆战车箭一般地从周军中射出,车轮声在茫茫的原野上激荡。四匹骏马拉着那辆坚固的战车,车上站着一位大将,勇猛矫健,后面紧随着一百多名勇士,象一群饿鹰,直扑殷人的阵列。
这位大将就是太师吕尚。周人的大军顿时沸腾了。
正当一场厮杀就要开始的时候,奇迹发生了:站在殷军前排的那些士兵,就在周人冲上来的一刹那,突然掉转矛头,齐声呐喊着向后排冲去,为周人冲开了一个缺口。后面的士兵也都掉转武器,向后冲去。这时周人的大队人马赶了上来,殷人的军队很快溃退了下去。
这是怎么回事儿呢?原来殷纣王虽把那几十万奴隶放出来,用武器装备他们,编成了军队,但对他们并不放心。所以在排阵势的时候,就把他们都排在前边,让可靠的殷人士兵在后面督战,防止这些奴隶临战后退。这些奴隶多年来受尽殷王朝奴隶主的压迫,巴不得周人赶快战胜殷人,推翻殷王朝,哪里还肯为殷纣王卖命呢?所以周兵一到,就掉转矛头,反戈攻击那些督战的殷人。
这么一来,战场上的力量对比马上发生了根本变化。殷军自相残杀,土崩瓦解,尸体遍野。周军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多,长驱直入,锐不可当。殷纣王只好在少数卫士的保护下,狼狈逃窜。
殷纣王奔回朝歌,发现城里也已经乱成一锅粥了。那些富有的贵族们,不是收拾财物,打算逃跑,就是偷偷商量,准备投降周人。平民们一反平时愁眉苦脸的神气,喜形于色。朝歌城再也无人肯守了。殷纣王知道大势已去,下令把国库里的珍宝都搬到他平时寻欢作乐的鹿台上去,就点火自焚了。
武王掌着大白旗以指挥诸侯,诸侯都来参拜武王,武王也向诸侯揖手为礼,诸侯全都服从他。武王到了商的都城,那里的百姓都在城郊迎侯着。
于是武王命群臣告诉商的百姓说:“上天赐福给大家!”
商人都再拜稽首,武王也答拜。于是进了城,到纣死的地方,武王亲自射了三箭然后下车,用“轻吕”剑砍他,并用黄钺(铜斧)斩纣的头,悬挂在大白旗上。然后找到纣的两个宠妾,那两个女子都自缢而死了。武王又射了三箭,用剑砍她们,再用玄钺(铁斧)斩下头来,悬挂在小白旗上。而后武王才出去,回到军中。
第二天,武王下令整治道路、修复大社和商纣的宫室。到时候,有一百个壮汉荷著“罕旗”做为先导,武王的弟弟叔振铎恭奉并阵列著行礼的车子,周公旦把着大钺,毕公把着小钺,以夹辅着武王。散宜生、太颠、闳夭等都执着剑以护卫武王。进了大社以后,武王站在大社南面、军卒的左边,群臣都跟随着。毛叔郑捧着明水,卫康叔封铺好蓐席,召公奭持币助祭,师尚父牵着牺牲。
尹佚读策书以祝告说:“殷的末代子孙季纣,绝灭废度了先王禀受于天的善德,侮慢轻蔑天地诸神而不祭祀,泯弃并施暴虐于商邑的百姓,他的罪恶章明昭显地让天皇上帝知道。”
于是武王再拜稽首,说:“我承受天下的大运,取代殷,接受上天昭明的命令。”武王又再拜稽首,而后出去了。
然后,以遗留下来的殷人封给商纣的儿子禄父,武王又因为殷才刚平服,还没完全安定,就命他的弟弟管叔鲜、蔡叔度辅佐禄父治殷。而后命召公释放了被囚禁的箕子,命毕公释放了被囚禁的百姓,旌表了商容的里门,以褒扬他的道德。命南宫括散发鹿台所藏的钱,开放巨桥所积的粟,以赈济贫弱的百姓。又命南宫括、史佚视察九鼎和宝玉。命闳夭加高比干的墓,以示尊崇。命宗祝在军中祭祀,而后才罢兵西归。
一路巡行诸国,记录政事,作了一篇《武成》:“四月,月亮开始放出光辉,武王从商归来,到了丰邑,就停止武备,修治文教,把战马放归华山的南面,把服牛放回桃林的郊野,明示天下不再乘用。周武王列出爵位为五等,分封土地为三品。建立官职只是任用贤才,安排吏治只是挑选能人。重视对老百姓施行五教,以及民食,丧礼和祭祀。又能敦厚诚信,显明忠义,尊崇有德的,报答有功的。武王垂衣拱手,天下得到治理了。”
分封诸侯,并分赐宗庙的彝器,作了《分殷之器物》。
武王追念先圣先王的功德,于是褒扬并封神农的后人于焦,封黄帝的后人于祝,封帝尧的后人于蓟,封帝舜的后人于陈,封大禹的后人于杞。然后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功劳最大,得到最高的封赐。封师尚父于营丘,国号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国号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封弟叔度于蔡。其他的各依次受封。武王召集九州的州牧,登上豳的土山,以遥望着商邑。武王回到了周,自己一个人忧虑着,夜里难以入睡。
周公旦到王住的地方,问道:“为什么不睡呢?”
王回答说:“我告诉你吧:上天不受殷的享祭,从我发还没出生起到现在,已经六十年了,谗佞小人在朝,而君子却被放弃,就好像山里的麋鹿聚在近郊,飞鸿遍布山野。上天不照顾殷人,所以今天我们能成就王业。想想上天建立了殷朝,登用的名贤有三百六十人,而纣王不能显扬他们,也不能礼遇他们,所以到现在灭亡了。而我对上天的眷顾还没能全部完成,以副所望,那有工夫睡呢?我一定要达成上天的眷望,要依近天帝的住处;要访求所有不顺天命的恶人,贬责他们,与纣王受同罪。我要日夜慰劳安抚人民,彻底安定我们西方的领土,发扬我周的功业与德惠,使它们同样地昭明。从雒水边上一直到伊水边,平易而无险阻,将做为我们周国的都城;我曾在南边看过三涂山,北边看过太行山麓的都邑,也看过黄河,看过雒水、伊水,就是这里和天帝的居处相距不远,可以作为都城。”
于是就规画了周的都城于雒邑,然后才离开。将战马纵放在华山的南面,拉车的牛也放牧在桃林的兵墟上;戢藏干戈,收兵并解散军队,以照示天下:不再用兵了。武王克了纣以后,经过两年,向箕子询问纣灭亡的原因。箕子不忍说纣的缺失,只是以存亡之道与国事所宜相告。武王也觉得不好意思,所以就只以天道询问他。
武王说道:“啊!箕子,上天庇护下民帮助他们和睦地居住在一起,我不知道上天规定了哪些治国的常理。”
箕子回答说:“我听说从前鲧堵塞治理洪水,将水火木金土五行的排列扰乱了。天帝大怒,没有把九种治国大法给鲧,治国安邦的常理受到了破坏。鲧在流放中死去,禹起来继承父业,上天于是就把九种大法赐给了禹,治国安邦的常理因此确立起来。
“第一是五行,第二是慎重做好五件事,第三是努力办好八种政务,第四是合用五种记时方法,第五是建立最高法则,第六是用三种德行治理臣民,第七是明智地用卜筮来排除疑惑,第八是细致研究各种征兆,第九是用五福劝勉臣民,用六极惩戒罪恶。”
箕子解释道:“一、五行:第一叫水,第二叫火,第三叫木,第四叫金,第五叫土。水向下而润湿,火向上而燃烧,木可以弯曲伸直,金属可以加工成不同形状,土可以种植庄稼。向下湿润的水产生咸味,向上燃烧的火产生苦味,可曲可直的木产生酸味,可改变形状的金属产生辣味,可种植庄稼的土产生甜味。
“二、五事:一是态度,二是言论,三是观察,四是听闻,五是思考。态度要恭敬,言论要正当,观察要明白,听闻要聪敏,思考要通达。态度恭敬臣民就严肃,言论正当天下就大治,观察明白不会受蒙蔽,听闻聪敏就能判断正确,思考通达就能成为圣明的人。
“三、八种政务:一是管理粮食,二是管理财货,三是管理祭祀,四是管理民居,五是管理教育,六是管理治安,七是接待宾客,八是管理军事。
“四、五种记时方法:一是年,二是月,三是日,四是观察星辰,五是推算周天发数。
“五、最高法则:君主应当建立最高法则。把五福集中起来,普遍赏赐给臣民。这样,臣民就会拥护最高法则。向您贡献保持最高法则的方法:凡是臣民不允许结成私党,也不许各级官员狼狈为奸,只把君王的法则看作最高法则。凡是有计谋、有作为、有操守的臣民,您要惦记他们。行为不合法则,又没有构成犯罪的人,君主就应宽恕他们。如果有人和颜悦色对您说:‘我所爱好的就是美德。’您要赐给他们一些好处。这样,人们就会思念最高法则。不要虐待那些无依无靠的人,要敬畏明智显贵的人。对有能力有作为的人,要让他们有贡献才能的机会,这样,国家就会繁荣昌盛。凡是有经常性丰厚待遇的官员,如果您不能使他们对国家作出贡献,那么臣民就会怪罪您了。对于那些德行不好的人,你虽然赐给了他们好处,他们也会给您带来灾祸,不要有任何私好,要遵守王法;不要有任何私好,要遵守王道;不要为非作歹,要遵行正道。不要偏私,不结朋党,王道宽广;不违反王道,不偏离法度,王道正直。团结坚持最高法则的人,臣民就将归附最高法则。所以说,对以上陈述的最高法则,要宣扬训导,这就是顺从上天的旨意。凡是把天子宣布的法则当作最高法则的臣民,只要遵照执行,就会接近天子的光辉。就是说,天子只有成为臣民的父母,才会成为天下的君主。
“六、三种德行:一是刚正直率,二是以刚取胜,三是以柔取胜。中正平和就是正直,强硬不可亲近就是以刚取胜,和蔼可亲就是以柔取胜。要抑制过分刚强,推崇和顺可亲。只有天子才会为民造福,只有天子才能给民惩戒,只有天子才能享用美食。臣子不允许为民造福,给民惩戒,享用美食。如果臣子有为民造福、给民惩戒、享用美食的情形,就会危害家国,祸乱国家。百官将因此背离王道,臣民也将因此犯上作乱。
“七、用卜筮排除疑惑:选择任命负责卜筮的官员,命令他们掌管占筮的方法。龟兆有的像下雨,有的像雨后初晴,有的像雾气蒙蒙,有的像时隐时现的云气,有的像两军交战。卦象有内卦,有外卦,一共有七种。前五种用龟甲卜筮,后两种用蓍草占卦,根据这些推演变化决定吉凶。任用这些人卜筮时,三个人占卜,应听从两个人相同的判断。如果你遇到重大疑难问题,你自己先要多考虑,然后再与卿士商量,再与庶民商量,最后同卜筮官员商量,如果你自己同意,龟卜同意,占筮同意,卿士同意,庶民同意,这就叫做大同。你的身体会安康强壮,你的子孙会吉祥昌盛。如果你自己同意,龟卜同意,占筮同意,而卿士不同意,庶民不同意,还是吉利。如果卿士同意,龟卜同意,占筮同意,而你自己不同意,庶民不同意,也吉利。如果庶民同意,龟卜同意,占筮同意,而你自己不同意,卿士不同意,也是吉利的。如果你同意,龟卜同意,占筮不同意,卿士不同意,庶民不同意,那么对内则吉利,对外就凶险。龟卜和占筮如果都与人的意见相反,那么宁静不动就吉利,有所举动就凶险。
“八、各种征兆:一是下雨,二是天晴,三是温暖,四是寒冷,五是刮风。如果这五种征兆俱全,并各自按时序发生,那么各种草木庄稼就会茂盛生长。如果其中一种天气过多,年成就不好;如果其中一种天气过少,年成也不好。各种好的征兆是:君王严肃恭敬,就像雨水及时降下;天下治理得好,就像天气及时晴朗;君主如果明智,就像气候及时温暖;君王深谋远虑,就像寒冷及时到来;君王圣明达理,就像风及时吹来。各种不好的征兆是:君王狂妄傲慢,就像久雨不停;君王办事错乱,就像久旱不雨;君王贪图享乐,就像云气不退;君王严酷急躁,就像持久寒冷;君王昏庸愚昧,就像持久刮风。
“君王有了过失,就会影响一年;卿士有了过失,就会影响一月;一般官员有了过失,会影响一天。如果年、月、日的时序没有改变,那么各种庄稼都会丰收,政治就会清明,有才能的人会得到重用,国家因此太平安宁。如果日、月、年的时序改变了,那么各种庄稼就不能成熟,政治昏暗不明,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用,国家因此不得安宁。民众就像星辰,有的星辰喜欢风,有的星辰喜欢雨。太阳和月亮运行,就有了冬天和夏天。如果月亮顺从群星,那么就会风雨无常。
“九、五种幸福:一是长寿,二是富贵,三是健康平安,四是修行美德,五是长寿善终。
“十、六种不幸:一是短命大折,二是疾病,三是忧愁,四是贫穷,五是丑恶,六是儒弱。”
周武王欣然采用了周公的建议,封殷纣王的儿子武庚为殷侯,继续管理殷时旧都周围的地区。
同时,又在这个地区的西方、南方设置了“三监”。
“监”,就是武力监视。“三监”分别由武王的三个弟弟担任。老三封在管国(今河南省郑州市),被称为管叔鲜。老五封在蔡国(今河南省上蔡县),被称为蔡叔度。老八封在霍国(今山西省霍县),被称为霍叔处。这三个国家从北到南连成一片,在周人的根据地与东边的中原地区之间,形成了一道屏障。周武王把这几件大事安排好以后,就回镐京了。
周武王回到镐京,尊周族的老祖宗古公亶父为太王,尊自己的祖父季历为王季,尊自己的父亲西伯昌为文王。周武王又花费了从朝歌抢来的大量财富,把镐京建设得宏伟壮观,气象一新。中国历史上的西周时代,从此开始了。
这位年纪轻轻的周武王,初出茅庐就建立奇功,完成了周族好几代以来梦寐以求的大事业,现在总该志得意满了吧?谁也没有想到新天子比起东征以前,显得忧闷多了,他食寝不安,心情烦躁。左右的侍从看着苗头不对,赶紧去告诉武王最亲信的弟弟周公旦。
周公赶进宫来,向武王问安以后,小心翼翼地问武王是身体不舒服,还是有什么心事。
武王心情沉重地说:“殷是个多么强大的国家,竟然灭亡了!那是上帝不保佑它,我们才得到了侥幸成功的机会。现在殷人的力量还不小,东方几乎还没有被征服,谁知道上天能保佑咱们多久?你说我怎么能睡得着觉呢?”
周公听了,也不由得眼泪直往下淌,无话可答。武王接着说:“我只怕祖宗世世代代创下的基业在我手里断送呵!我的儿子诵年纪太小,这许多兄弟里,只有你最有才能。将来我不行了,就得把这个国家托付给你了。”
周公急得连连摇头:“您的身体挺好,千万别胡思乱想。天下虽然不容易管理,可办法总是会有的。”
武王苦笑了一下,缓缓地说:“我想了大半夜,要想巩固咱们的基业,有一件顶重要的事情,就是镐京太偏西了,万一中原或者东方发生事情,非常不易处理。洛水和伊水汇合处的那个洛邑,东接嵩(sōng松)山(在今河南省登封县),西依太行山脉,位于全国的中心,是东西交通的咽喉。如果能在那里建立新的都城,驻扎相当的兵力,进可以控制中原以至东方的广大地区,退可以扼守西方的周族本地。到了那时候,我也就可以高枕无忧,睡几天安稳觉了。”
周公连连点头称是。武王的心才稍微平静了一点。
时间不久,武王又一次病倒了。武王这一次的病不同往常,一连好几天昏昏沉沉,饮食不进。王后邑姜和太子涌日夜服侍,又派了许多巫师到各地去求告山川,向鬼神祈祷,武王的病情仍然不见好转。
当时天下初定,形势不太稳定,随时都有爆发叛乱的可能,大臣们焦急万分。吕尚和召公找周公商量,想一起算卦占卜,向鬼神询问武王的病情。
周公却说:“别忙,先让我自己卜一卜看。”
原来周公心中另有想法:现在有许多大事没有安排妥当,武王是万万死不得的。有什么办法可以使武王不死呢?当然只有祈求祖宗们保佑了。如果武王真该一命归天,那自己情愿向祖宗求情,代武王去死,让武王留在人世,继续完成周族的伟大事业。
周公回到家里,叫工匠筑起了三个祭坛,设了太王、王季、文王的神位。周公把身子洗得干干净净,连着几天不吃荤,不喝酒。到了占卜的那一天,周公穿上整洁的礼服,恭恭敬敬地站在坛前。
这时史官展开周公事先写好的祷文,高声朗读起来:“列位先王啊!你们的长孙(指武王)得了重病,非常危急。如果三位先王确实要把你们的长孙召回天上,就用旦的身体来代替他吧!旦能够好好地侍奉神灵,使你们满意。你们的长孙已经接受了上帝的任命,正为周族治理天下,在人间保护你们的子子孙孙。周族的事业不能没有他呀!”
祷告完毕,就让卜人卜了三卦,居然都是“吉”。周公心里觉得宽慰一些,把写着祷文的竹册密藏在一个“金滕”(外面有铜皮的小柜子)中,并命令史官和卜人不许向外透露。
第二天,周武王的病果然好了一点。大伙儿都很高兴,周公暗自感激那几位老祖宗的保佑。
又过了几天,武王居然可以起床了,还亲自过问了一些国事。可好景不长,周武王终于一命归天了。